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5、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二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指的是教师总体规划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等。课堂教学设计具备预设性和系统性特征。课堂教学设计属于教师的常规性工作,也属于主要的工作内容。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和改进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改进设计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

1.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材料所阐述的知识内容只是课本上仅有的资料信息,而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也只是按照教材内容组织和规划课堂教学活动,使得教师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教学观念:将数学教材上的知识机械式灌输到学生的脑袋中,这样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少数数学教师能把教学目光放置在课本外的知识上。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范畴,也不利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2.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力度不足

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将自身视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为了保障完成数学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为了保障教学内容能顺利按照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常常操控教学活动中所有可变性元素,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力度不足。

3.教学材料信息的大量堆积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优化处理部分教学内容,从而方便小学生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根据相应的设计流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而导致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不规范,教学过程的条理不清楚;将需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积压在一起。一旦堆积超过了学生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改进对策

1.创新教学知识的传授方式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作者编写教学材料的目的,并添加自身的元素,对数学教学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讲解,注重教材内容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而保障所设计和规划出的教学活动具备针对性和层次性特征。此外,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勇于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适当地添加创新性教学元素,结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优化教学结构。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的过程中,先不告知学生“同圆半径相等”这一概念,采用引导的方式对来教导学生。教师需要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概念。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得出:在同一个平面图形中,存在着等长线段的图形,其中包括正方形、正三角形……等长线段有3条、4条……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把所有的正多边排列在一起: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地观察到平面图形中存在的关系,强化学生对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进而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能够正常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此外,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推理能力;注重对学生静态知识的传授,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综合性思维的拓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知识”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巧设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长方形周长是否是用‘长加宽’来计算”,“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是否一样”,“长方形周长是将四条边相加”,“四条边相加可以得出:(长+宽)×2” ,那么可以推理得出“长方形周长C=(a+b)×2(a为宽,b为长)”。这样的逆向推理分析过程,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长方形周长公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知识的传授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第六章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6.10p7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6.146.15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6.17p13,活动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面积3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7亿(2003年)。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这样有利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扬长补短。(工业分布的原因见活动p23)

4、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注意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p29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形成重要的农业区。中南半岛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图7.28p31)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4、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为黄种人。世界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是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的旅游胜地。(图7.30p33)

第三节印度

1、印度是南亚面积的国家,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河流是恒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注:看印度地形图7.34,找出印度所在经纬度、临海,地形的分布特点,主要邻国及方位,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海得拉巴、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为抵御水旱灾害,修筑水利工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

4、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增长很快。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对照图7.34、7.41、7.42,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地形和降水的关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5、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对照俄罗斯地形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周边国家、大洋及海,各地形区的位置及分界。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图7.48p44,阅读材料)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世界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

第一节中东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本区的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联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主要国家、邻国,主要河流、运河、海峡、海洋。活动p52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通过海洋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3、完成活动p53,记住3条石油输出路线。

航线经过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到达的国家和地区

A波斯湾

霍尔木兹海峡

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各国

B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北美

C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日本

4、本区水资源匮乏,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稀少,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有关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是中东地区除石油以外的又一个焦点。(图8.7p54)但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经本区。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阅读材料,活动p56了解)

第二节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题p58,读欧盟成员国之间密切联系图8.14,读欧盟国家分布图8.15)

2、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工业分布密集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的工业密集区。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的乳畜大国。

4、读图8.23p64,找出主要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亚平宁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岛屿(大不列颠岛)、半岛(南部自西向东依次为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及海峡(黑海、土耳其海峡、爱琴海、亚得里亚海、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北海、波罗的海)。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

5、本区绝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内陆及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为温带大陆气候,阿尔卑斯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图8.22p63)

6、欧洲西部的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夏季阳光明媚,海滨沙滩风景优美;北部有曲折、幽深的峡湾;中部阿尔卑斯山脉是登山和滑雪的好地方。读图8.24p65,知道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的洲。读图6.12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的盆地刚果河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本地区更是人口增长率的地区。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大,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第四节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的河流是墨累—达令河。读图8.38p7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纬度位置、地形。读图8.39p76,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代表动物有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等(前两种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

3、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们如何改进如今的英语教学课堂提出了指示方向,它提出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体的全新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资源,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在此活动中,教师们要注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模式,教师在活动中只是一位组织者和引导者,以此来促进学生们各项能力的积极发展,让学生们真正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但如何在现实中实施并获得较好的效果还需教师们不断思考。

一、组织课堂活动教学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活动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所以课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切勿混淆主次。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将活动的趣味和竞争性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具有实效性。

(二)科学性原则

活动的设计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是推进学生继续努力的最大动力,所以教师需要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并依托前人的经验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摸索而得到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活动设计模式。

(三)实践性原则

设计课堂活动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让课堂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需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和知识,发展学生能力。

(四)综合性原则

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所以要求在游戏过程中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其他诸如合作和发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认真思考和精心策划,力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现如今课堂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只是在参与游戏和活动,却没有收获知识

有些课堂活动设计没有贴合课堂教学内容,只是在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的参与活动也是流于表面,仅仅是进行了活动,却没有得到任何有关知识的收获。

(二)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同学参与其中

活动的设计水平过高或者限定参与人员过少,没有考虑过全班学生的整体性,导致有部分学生未能参与到活动中去,造成了出现旁观者的情况,这对部分同学也是不公平的,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同学的原则。

(三)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够深入,学生未能在活动中进行思考

很多教师只是在课堂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愉快的英语氛围,学生也确实完成了课堂活动,但是活动完成之后却没有引发学生们进一步地对学习的内容或者对自身英语能力的发展有所思考,将对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热情继续传递和转移下去,仅仅是对于教学内容任务的完成。

三、如何正确实施课堂活动教学

(一)将使用英语作为活动的目的

设计课堂活动是为了让英语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而不是为了完成活动而设计活动,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使用英语。教师需要学习优秀课堂的先进经验,依据科学理论原则对课堂活动进行细致地设计,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在脑海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行模拟,从而修正活动的环节,让课堂活动的设计最大程度地与英语教学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们的英语使用能力得到锻炼。这样活动的进行既使英语课堂的氛围变得生动有趣,又能达到教师对学生使用英语的目的,才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二)将活动设计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对于小学生来讲,一味地围绕着课本内容进行学习会使他们感到枯燥,而语言的起源又源自于生活,所以教师需要将活动的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在课本内容中寻找或者制造其与现实生活的共同点与联系点,将现实生活搬入课堂教学之中,让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去,通过这种极富生活化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参与到活动中去,并且因为有了生活基础,所以也更容易就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着一箭双雕的好处。

(三)依托多媒体技术,创设适合的语言情境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现在的英语教学活动也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技术了,所以需要教师们能够善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出色的声音和画面功能,为学生们塑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情境,让学生们在此情境中进行英语学习和课堂活动,更加有助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合理设计课堂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考虑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度,最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的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之中,也能在活动进行过程增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

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注重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

教师在对高中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结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在对知识点正确运用的基础上,如果不关注能力和知识的结合,那么能力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体现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中,注重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完具体知识以后有真正的收获,才能够将建构形成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运用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需要让学生了解洋流运动的模式,了解洋流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洋流图的学习来分析洋流经过海域的时候,所引起的水温的变化。在进行这些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了解红色标注的洋流是暖流和绿色标注的洋流是寒流这样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都需要在洋流图中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会读洋流图的时候,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读图能力就能够得到提升。这样学生在看到别的地理图的时候,就能够将洋流图的知识点运用进来。在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学习的时候,需要运用到规律,故要让学生对共性的特点进行归纳,然后结合洋流方向的基本知识在地理图册上进行标注,这样的过程也能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这种将知识型的内容和具体能力结合起来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能够将这样的一种能力运用到实践中。

二、注重学生主体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时候,就需要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向注重建构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变,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主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然后再和新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归纳总结能力。比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指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的时候,就能够联系之前学的大气循环、水循环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理解,学生这样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知识演绎的过程,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和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结合起来理解地球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和特征的时候,就是归纳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种新旧知识结合的方式,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演绎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这样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也是一种演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理解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现实中遇到跟地理有关的难题的时候,也能够主动地进行课本知识点的演绎。

三、注重归纳推理和情境引导相结合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六

本文通过对影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科学评价四个方面,尝试探讨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模式,以期改进中学英语教学,促进英语教学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教学;途径

一、引言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最佳的效益和最高的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和途径,其中教学效益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影响课堂活动设计与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对中学英语课堂观察,优质示范课的观摩和对中学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标的不够明确性、过分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学习者、课堂环节的连贯性、教学设计缺乏课堂操作性等;课堂组织方面:时间分配上缺乏合理性,课堂纪律欠佳、课堂活动的形式化等等;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课堂互动性不强、课堂提问深度不够等等;教学评价:单一、课堂反馈不及时、而且有时不够适当等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中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三、构建有效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途径

1、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设计

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设计把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它涉及了课堂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以及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涉及三个方面:教材,教师和学习。从教材的角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起点等等;从教师的角度包括教师的角色、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媒体选用、教学评价和教学流程等等;从学生的角度包括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的调节、学习方法等等。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教学设计既关注“教”,又关注“学”。既有静态的内容设计,又有动态的流程设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组织

成功的课堂组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完成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科学的组织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间、课堂纪律、课堂活动和学生情态的组织管理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时间管理,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课堂注意聚焦和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和利用时间的效率。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合理的支配时间,从而使每个单位时间都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教学进程中的时间安排,注明各个环节流程中大致的时间分配。时间的分配要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学习时间。

课堂纪律管理主要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它反映课堂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受教学任务要求的制约。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对学生的期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程序和常规,并将一部分程序和常规制订为课堂规则,以便指导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的课堂纪律秩序管理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冷静地处理各种课堂突发事件,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尽量使消极的学习行为转变为积极的行为,从而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

课堂活动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节奏,活动形式及其流程的管理。无论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型学习还是角色扮演,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活动形式、活动时间、练习的程度把握是否到位,都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生情态管理是指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气氛等调节管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的内在调节。根据教学目的,不断调节精神状态,使他们达到最佳状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3、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能够改进翻新教法,施行分层次式立体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

增强课堂的互动性,用提问、讨论来组织教学互动、开展教学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与方法。实现互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真正把握互动的本质意义,认真研究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力避无效、低效的重复性互动。教师应事先需要合理地预设互动,多准备几套互动方案,互动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特别要注意导入互动提问的形式和质量,有效地使教师想研究的目标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产生对接与碰撞;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时,要根据课堂的多变性、弹性和生成性的特点,灵活创设情境,变通互动内容、互动形式;把互动实效作为设计、实施互动的前提,以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使教学互动成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积聚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活动。

4、科学评价——构建有效课堂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实践程度作出的价值判断,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手段。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只采取终结性评价,而要结合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在评价学生时应坚持一下四大原则:互动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多元化原则主要表现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发展性原则是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了解他们发展中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确定个体化的发展目标,并不断收集他们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判断其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发展。激励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评价,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评价可采取多种形式: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家庭作业评定、课外活动参与点评、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中学阶段形成性评价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结语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教师只有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管理、改观课堂评价,才能实现中学英语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杜志娴。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高慎英,刘良华。 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鲁子问,康淑敏。 英语教学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松美。英语教学设计指导与案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七

关键词:课堂设计; 去繁留精; 活化教材; 扩大视野

语言是人对于环境的一种反应,或许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学情景的设置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课堂设计,一般说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条件、学生情况、师生关系和课程设计等因素构成的心理和物理环境的总和。课堂设计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一节课的好与坏,如果课堂设计做好了,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这节课也会显得生动,有趣而富有成效,学生受益多,学习轻松。

怎样才能做好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设计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做好课程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基本点。

所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我们活波可爱的学生,但他们由于努力程度、接受教育渠道,自身接触环境不同,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就不同。现在我们提倡的学案导学、生本教育,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都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设计中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学生差异,合理设计,尽量使每位学生掌握知识。在情景计中体现以学生为本,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创造力,使其依据课本知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开展自主学习,把应试教育的要我学转化为素质教育的我要学。

二、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去繁留精。

每个教材,都有它的固定模式,如人教版为例,一般有Warming up、Listening、Speaking、Reading、Languagepoint、Intergratingskill等组成,每篇reading。设有Pereadingquestions、Post-reading questions等,如果我们按它设定的模式讲课的话,有点古板的感觉,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枯燥。因此,我们可根据课文内容,因地事宜地进行与实际相联系的、多样化的设计。

1.采用多姿多彩的导入形式,为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情景做准备

课堂教学导入有时也被叫做热身活动。Warming-upexercise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导入有多种:如事例导如、问题导入、妙语导入、审题导入、自荐导入等。对中学生学习外语而言,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丰富多采、求新猎奇的活动菜单才能使学生胃口大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从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玩玩唱唱中引入课文,让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教学情景的展开做好铺垫。

高二第九单元第一课是对话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说话掌握本课的主要信息。我这样设计了本课的导人活动:先请大家说出自己知道的地球所面临的问题,然后让一个学生上讲台展示他从网络上下载的一些反映我们居住的地球面临的问题的图片,鼓励其余学生开拓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以陈述或表演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学生纷纷跃跃欲试,想尽其所能地展示自己。得出结果后,我就自然地引入本课主题,我请一位同学扮演领导或专家的角色,让其他同学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他。此时学生交际热情高涨,大有要把被问者难倒之势,无形中他们己使用了大量的交际语。

这时我把其中一些地道的交际用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学生,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ay ofsolving problems,Hsten to the dialogue,通过热身活动,学生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思维一下子激活起来,急于想通过录音了解自己的未知信息,这种带着任务及兴趣听录音,不仅听得准、记得牢,而且为下一教学步骤——教师设置采访情景,学生自编对话作好了心理与知识上的准备。

导入活动在引入课文的同时,实际上已构成课堂教学情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为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2.活化教材,精心设计,营建课堂教学情景

这里的教学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结构的行为和动作的结合,它是由外显的操作行为动作和包含在其中的思维结合起来的运动形式,如游戏、表演(角色扮演)、日常交际、分组竞赛等。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来组织教学和活化教材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教学活动把教材内容中那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直观化,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活动环境。

在教高二第3单元“Body Language(体态语)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我采用了这样的活动方式:把学生分为四大竞赛组、把事先写有提示体态语文字的20张卡片平均分给每组的两位同学,由他们上台根据文字提示表演出相应的体态语(如:高兴、悲伤、骄傲、满意、爱、陷入困境、焦虑、胜利等),各组同学参与竞猜用最短时间精完组为获胜组。规则一宣布,全班立即进人活跃状态。为了使本组成员尽快猜准自己体态语所表达的意思,上台的八位同学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个同学为配合对手表演,表达“胜利”的体态竞不惜让对方将自己打翻在地而村托出胜利得意的姿态。为表示“爱”的体态语,一对男女生配合表演组竟大方地作了一个颇为令人捧腹的当众“吻”。在这种游戏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同学们无形中消除了拘谨和不安的紧张心理,对课文主题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随之而来的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构成因素和操作形式都会情感饱满地给与接纳和认同。

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便于自己去认识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揭示和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当然,课堂教学活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选用适当的活动形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词汇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展现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一旦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就会愿意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各种资料,突破简单、枯燥的课本,获得丰富的知识,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甚至还可以带领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八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课堂教学设计

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充满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使其在课堂教学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松散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以现代化教学为背景,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用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思路对当前课堂教学设计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以崭新的视角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最终给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希望对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分析

可以说,将课堂教学设计应用于现代化教学的实践,目前还算是一种较新的尝试。笔者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对部分科目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现对实践的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1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势

笔者将课堂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于《机械原理设计》和《机械基础》科目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及其应用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效果是好的,是成功的。

1.1.1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等现代教育思想。由于教学设计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服务”为宗旨,无论是教学信息的选用与组织,还是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自,能够主动参与,并且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学习和提高,这样,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也恰恰符合建构主义课堂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

1.1.2课堂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简单地说,课堂教学设计相当于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执行的“处方”,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备课活动,是一种更为系统的教学设计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注重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价值的所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分析,使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学习资源提供给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大有益处。另外,由于课前充分的设计准备,即使在课堂上出现突发的事件,教师也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启动备用的教学策略,做到对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因此,无论是在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效益方面,还是在增强学生能力生成效益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都不可小视。

1.1.3课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于讲课与考试测评的分离,认为只有课终的考试评价才是学生是否学好的依据,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甚至走进了“我教我的,你学你的,他考他的”的“教、学、考”相分离的误区,这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而课堂教学设计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进行这种形成性评价的时机,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将评价的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使课堂教学思路更顺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融洽,也迎合了现代化教学对课堂“教、学、评”有机结合的要求。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无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建构知识都是非常有效的一项教育技术。

1.2现代化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教学工程的实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设计技术更具优势,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仍处于起步尝试阶段,教师对这一教育技术的掌握并不很到位,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所以笔者认为,认真地分析这些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设计技术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1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脱节的问题。即课堂教学设计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教学活动没有按教学设计程序进行的现象,教学设计是一回事,教学活动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是并行关系,而不是指导、反馈、执行相统一、相协调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对课堂设计过于理想化,片面地追求现代化教学的形式外显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对教学情况把握不准,没有客观地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风格的分析,对教学任务的分析等等。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学设计主要依赖的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要因素进行。所以即便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由于与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相左而出现课堂教学无法继续的尴尬,从而使教师放弃教学设计的指导,又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工作就变成了“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1.2.2教师对在教学设计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身角色认识不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次序。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既想按照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进行,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一种无从下手的无奈,致使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出现比较混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定,现代化教学的实施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教师既要做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又要做教学设计的组织者、执行者,还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中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指导的作用。认识了教师的作用,还要有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不断的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在实践中增长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质量。

1.2.3部分学生对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排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从属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使学生失去学的信心,并产生排斥心理。为此,我们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1.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自主获取信息的技能,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接受多重刺激,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2.帮助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学习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3.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由教师或班集体共同讨论。4.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5.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并参与同学间的竞争,使学生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成就感。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逐步实施现代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另外,还存在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教学设计执行中断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放,现代教学手段的丰富,现代教学方法的千变万化,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往往会有一些盲目性的选择。而教师在课前的准备确不充分,比如,没有对所选的媒体播放工具的功能进行熟悉,没有事先检查教具是否完备,没有对学生上课前的情绪状态进行了解,没有对学生的前期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进行摸底等等,这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甚至会使课程被迫中断。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分析、解决,为课堂教学设计在现代化教学的课堂上大展异彩而努力。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技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2.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

教学的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对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进行整体协调、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科学安排,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决定的。系统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一是做到各个教学要素内部的有机结合,二是实现教学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融合。这样,教学活动程序运行的才能更加有序、更加稳定。

2.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客观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包含了大量具有客观属性的因素,比如,真实的教材内容及相关的知识信息,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从属技能的掌握,现有的教具、教学条件等等。因此,客观性原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要求做到对教学过程中的各因素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从而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客观性的教学资料,使教学设计的目的更具针对性,并在应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

“为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而教”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与规律设计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习惯。

2.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内在联系的。因此,教学没计要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唤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5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将这种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可行性是衡量课堂教学设计是否优化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可行性就是由教学设计将教学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连接起来,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科学”的作用,使其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际,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设计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2.6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开放性原则

一方面,课堂教学设计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干扰性因素,课堂教学的设计不应过于程序化、模式化,而应留有教师现场发挥的余地,充分调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必须是开放性的。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有着极强的个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决定了它的评价标准不可能是一个僵化的教条式的标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也是难以预测的;一个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不可能涵盖众多的教与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既定的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必须为评价者的评价留有余地。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九

生活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新课改的核心思想,它对于改变传统地理教学中“知识”与“生活”剥离,打通课本和生活之间的鸿沟,使他们能够在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自由地穿梭和徜徉,意义重大。所以,地理教学就要关注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在生活中锻炼提升自我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环境(人文和自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并触手可及,地理对我们的生活确实有用,并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实施了生活化教学。本节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改版后新增设的一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干旱特征;第二部分是本地区的农业,彰显绿洲特色;第三部分是本地区的资源,凸显能源优势。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灌输,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这样的课堂没没有参与,没有生活体验,对学生来讲,无疑是一种折磨和心灵的扼杀,也是对地理学科的亵渎。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生活化”处理:第一,角色扮演,导入新课。让班长充当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角色,以亲切幽默的独白,引入新课,揭示主题,明确任务。第二,教学行程,模拟生活场景,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表决的形式,参与“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表决提案、赞成提案、反对提案、完善提案、通过提案等一系列有规划的生活事件的活动,从而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地理课堂的独特魅力和无尽的生活享受,也为学生将来高品位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在课尾部分,笔者又采用了生活气息浓厚的地理快板结束新课,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这样有生活、有体验、有参与、有感受的地理课堂,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体验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有意义的经历,提升了学生的情意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主线性与连贯性统一原则

1.主线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课堂活动容易出现漫无边际、自由散漫的“放羊式“局面。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和有效,达到层次鲜明、“形散而神聚”的境界,就要科学地构建课堂活动的主线,将散乱的“知识珍珠”合理有序地“串联”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主线是活动化课堂的灵魂,构建一个鲜活的教学“主线”,能够使活动化的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序、高效,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行云流水。例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在教学中凸显了主线性这一特征。本节是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地区,其突出的区域特征和密切的人地关系极具代表性,是认识和了解西部地区的窗口。通过对本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影响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青藏地区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如何把这一冰冷的知识灵动地展现出来,寻找和选择教学主线,是完成本节课“活动化”教学的关键环节。笔者从课后活动课“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创新,提炼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这一教学主线,并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开展活动化教学。这样不但避免了地理课堂上学生死记冰冷文字和图像的尴尬,而且“活化”了教材,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知识。这既契合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实践证明,以此为主线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主线的选择和运用,能使教师的“教”更加轻松和从容,学生的“学”更加愉快和高效。这样的课堂是让学生参与而不是静等,更不是对教材的“勾画”和“死记”;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的一种浸润和感悟,不是“灌输”和“浇筑”;是“做中学”地理,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堂”。

2.连贯性是“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重要内涵

许多地理活动的创设,或只被用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某一内容、某一过程中,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互不相干的活动,很少有连贯课堂始终的活动,即课堂活动被人为地“肢解化”或“零碎化”,这样的活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认为,若能让某一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各个活动彼此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活动内涵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就是笔者倡导的连贯性原则。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活动更加连贯,始终如一,笔者采用了“分幕处理,环环相扣”的方法。第一幕:领导出场,引出提案。活动意图:领导出场,即意味着以班长为代表的学生活动拉开序幕,凸显本次活动的主角是学生,老师是引领者、参与者、服务者。第二幕:分析论证,递交提案。活动意图:观看塔里木盆地资源视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探究西气东输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第三幕:科学考察,反对提案。活动意图:以地图、图片、资料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和自由辩论相结合,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第四幕:合作探究,支持提案。活动意图:以绿洲农业的视频为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西北干旱环境下绿洲农业的发展。第五幕:注意事项,完善提案。活动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第六幕:英明决策,实施提案。活动意图:宣布英明决策,再以地理快板的形式总结新课,学生在诗歌中结束新课,意境悠远,回味无穷。本节课,学生通过积极参政议政的方式,激烈地讨论了“西气东输”工程该不该建设的内容,明确了国家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地理学习采用这种“活动化”的方式去探究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三、参与性与体验性统一原则

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知识建构的桥梁。学生主体“参与体验”是活动的基础,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1.“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目标与结果是“为了参与体验”

情意素养的培植是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如何实现,显然不能靠讲授和灌输,而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浸润和滋养。西气东输工程是否修建:引出提案(西气东输工程)、递交提案(西气东输意义价值)、反对提案(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支持提案(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完善提案(西气东输工程环境问题、第二条工程线路)、实施提案(西气东输工程完成)”等一系列层层推进的活动,其价值不在于活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某种形式上的知识,而通常体现在被人忽视的过程中。这些活动的目的恰恰隐藏其中,所以我们不能只看重学生对问题对与错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态度、情感、兴趣等,关注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力的提升,如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等。也就是说,本次课堂活动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对于生命成长的要义和内涵,为完美人格培养提供锻炼的舞台和参与的经历。

2.“活动化”教学设计的情境与氛围是“在参与中体验”

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这正是活动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无论是思维的提升还是情意素养的培植,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而两者达成的桥梁恰是活动。本节课“六大活动”,是师生、生生通过交流、沟通、对话、理解达成“我—你”关系,而不是“我—他”关系。师生双方在活动参与中,共同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共同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活动中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施教者,更多的是理解学生的倾听者。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和唤醒。老师除了做“老师职能”以外,还要做一名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问题对与错的评判者。

3.“活动化”教学设计的途径与方法是“通过参与体验”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活动化教学的要义。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经历”和“体验”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分量不言而喻。恰恰相反,传统课堂是在“育分”不是“育人”,是在说教不是体验,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丰富学生的经历,完善学生的人格,必然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来完成。不难看出,本节课总是与活动、参与、体验并行着,教学都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展开。基于真问题,设置真情境,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论证西气东输工程优缺点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获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将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室变为讨论国家重大工程的参议室、议政室。课前将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同学都有各自的任务。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参与体验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等感官,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拥有更多锻炼机会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获得身心的解放。

四、总结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篇十

一、课前预见,做到实验探究时心中有数

课前预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初步了解课堂探究目标的一个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快地进入探究状态,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探究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做好预习笔记,概括理清知识结构、探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围绕探究目标,从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搜集一定的素材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同时,为解决问题,布置做好资料搜集和检索工作,选择实验器材,初步设计科学探究思路。这样,不仅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做足准备,为顺利开展科学探究,节约课堂时间奠定了基础,而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新理念。

二、精心设计探究的组织形式,尽量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课堂探究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分工和分层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和完全开放式探究性学习。但在课堂探究的组织形式的设计时应根据探究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堂任务来科学、合理地设计。

三、科学调控课堂探究秩序,让探究过程有分工也有合作

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既要课前的精心设计,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机把握,做到适时适当、自然流畅,科学有序地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保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首先,优化组织探究小组成员。课堂探究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应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防止探究活动出现“一边倒”现象。并要求他们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遵守课堂纪律,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其次,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协调与指导。再次,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奖励,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四、优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辅助探究活动

时间似乎一直是制约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因素。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物理探究性学习,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的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索,但我们提倡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传授知识的高密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物理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由静变动,由抽象变形象后,就可以使教学中表现的对象更突出,更生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媒体对信息加工、获取、传递的速度慢、容量小的教学特点,从而成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相关范文

地理课件大全优秀4篇06-11

七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学设计优01-01

《窃读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01-01

《窃读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01-01

《竹节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01-01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4篇01-01

《“贝”的故事》教学设计【精选6篇01-01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优秀9篇01-01

方帽子店教学设计优秀4篇01-01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优秀801-01

最新范文

《推敲》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优秀5篇03-28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5篇)03-28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优秀9篇03-28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秀6篇】03-28

陈涉世家课件(优秀9篇)03-28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件(优秀10篇)03-28

落花生课件5篇03-28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优秀7篇】03-28

《捞铁牛》教学设计(优秀6篇)03-28

片段教学设计【优秀4篇】03-28

59 6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