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作文大全

创新作文素材7篇

发布时间:

下面是泡面作文整理的创新作文素材7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泡面作文小编最大的快乐。

创新作文素材 篇一

关键词:创新方法 媒材文化资源 教学方法

引 言: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我们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美术画家,而是通过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对于语文、数学等侧重于知识性课程,美术课程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创造设计,它更灵活,更需要创新,只有创新的画作才能熠熠生辉,只有创新的设计才能具备无穷的活力。作为美术老师,我们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教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尝试、去打破、去描述、去构造、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机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当前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侧重于临摹教学

在美术课堂中,为了让课堂效果更加直观,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做一些教学示范,把作画的每个步骤都告诉学生,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范画,然后一些学生会认为“只要照着老师的步骤去做,对照着范画去做就行了”,于是学生的作品并没有创新,或者说只是临摹了一遍。其实临摹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一些美术技法,提高美术塑造能力,夯实美术基本功,但是学生过多的临摹,只会把学生套上枷锁,陷入创作的泥潭。

2.课堂教学过于传统呆板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过多的采用讲授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急于把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讲清楚,把教材上的作品,一些绘画方法等讲解得过细,反而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没有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课堂自然会死气沉沉。

3.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美术作品获得老师的好评,而一些教师可能过多的关注于整个作品的表现效果,而忽视了从作品的创意、画面内容,学生的想法,材料,构图,线条,作品的实用性等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去肯定学生,这样只会让丧失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策略

1.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创新方法的引导

(1)观察是创新的源泉

在美术课程中,创新创造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也就是说,美术作品大部分都是取材于生活,是创作者对于生活素材的提炼、加工、改造。由于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事物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我们往往发现不了这些平常事物的一些细节,感知不了他们的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例如齐白石老人画的虾特别传神,其实为了画好虾,他在家养了虾,日复一日的观察,对虾的造型,生活习性了然于胸,这才能几笔就能勾勒出传神的虾的形态。

一些同学可能认为直接临摹一些作品就够了,不需要去仔细观察,其实临摹或者模仿出来的作品并不具备生命力,这样会忽视很多精彩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假如你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它便是美的化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提取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自己作品的元素,这样能为自己的作品增色不少。

(2)“点—线—面”是创新的基本元素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楚“点—线—面”的基本绘画元素,点可以组成线,线可以组成面,面可以组成一幅画,其实一幅画,是离不开点线面的,它是美术作品的最基础的元素,世界著名的抽象艺术家康定斯基,便是利用点线面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点线面的规律,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构成的逻辑思维。例如在一些设计应用类的课程,有的学生总是把要制作的东西想得太过复杂,运用过多的材料去制作,结果反而做出来的效果不那么理想。其实运用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就能制作出一件好的作品出来,关键是要要有“点—线—面”的构成意识。

(3)联想是创新的生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由叶子联想到植物,由植物联想到花园,花园里有长凳、蝴蝶、蜜蜂,人们在公园里散步游玩,大家多么开心呀,发挥了充分的想象之后,提取所需要的素材,这样就能开始创作了。一些优秀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艺术家的联想,艺术家先联想出一些场景,然后将它表现出来,欣赏者看过之后,欣赏着自己又会产生联想。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让学生拥有源源不断的新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就是创新的源泉呀。

(4)创新要贴近现实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艺术创新并不等于闭门造车,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设计生活标志》这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如雾霾严重,水资源浪费污染,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并设计出相关的标志,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激发他们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还能够能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源泉。

2.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媒材进行创作

美术是一门相对自由的课程,在创作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媒材、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可以采用传统的画笔、颜料进行作画,但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剪纸、拼贴、拓印、雕刻等作画形式,至于创作的材料,不单单是画纸,也可以是一些树叶、树枝、石头、布料等等,总之,我们生活中的材料实在是太多了,关键是在于我们的学生有没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醒他们留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也可以适当收集一些素材,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不过,虽然作画的材料很多,但也不是每件都可以成为作画的材料,还是需要选用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的材料,并且选用的材料种类不能过多,过多则显杂乱。最后要对选用的媒材进行加工,例如把收集的材料洗净、裁剪、添加颜色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画面效果。例如在《衣架的联想》这一课中,其中有一件《牛头》雕塑作品,是毕加索在1943年创作的,毕加索就选用了自行车的坐垫和车把手来构成了这件作品。在这一课,我们的创作材料主要是衣架,要求各位同学对衣架进行联想,同学们纷纷为衣架添加了不同的“装饰”,于是构成了花灯、螃蟹、旋转木马、蝴蝶等一件件精彩的作品,通过这堂课,各位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尝试了运用新材料,还学会了联想和组合这一创作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创作

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岁月积淀的宝贵财富,历久弥香,我们理应将它发扬光大。同时,它也是一种珍贵的美术资源,我们可以从中挖掘源源不断的美术素材,让我们更好的去创新创造,并能成为我们作品中的闪光点。例如我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正反成趣”,无论从正面看还是反面看,图案都是一样的,虽然这是一门针织手工艺,但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到美术创作中,我们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图案。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先要自己掌握这项工艺,再逐步地去教会我们的学生。我们还有皖南地区的古建筑,每年都有无数的游客来这里游玩,其中一大部分都是美术爱好者,这里的风景优美,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以马头墙、青砖黛瓦为主要特征,还有精美的木雕,石雕,能带给我们独特的视觉感受。我们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当地的图片,介绍当地的文化,也可以建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去实地参观。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源泉。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首先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才有机会让学生在美术的海洋中接受创新的熏陶。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美术技能薄弱,因此教师不能将一些知识讲解得过深,把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传统的课堂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这样其实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发展。其实上好美术课的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机勃勃的课堂,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一些设计应用类课程或者创作复杂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学生可以一起讨论,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然后形成一个最佳的方案,最后在一起完成创作,这样能让他们做得又快又好。

无论是实践类课程还是欣赏类课程,教师都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再创造美的课程中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提高设计创新能力。例如《材质的美》这一课,这是欣赏评述类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材质,明白不同材质带来不同的美感。在课堂上,我带来了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在学生充分感受之后,我让学生运用最喜欢的材质,寻找一些材料,来制作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制作了起来,进一步感知了材质的美。

创新作文素材 篇二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学;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非常之大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可以通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素材,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优质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有效素材,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将创新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有效结合,在阅读训练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引导创新行为。

1.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小学生的阅读素材,主要来自于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不论是哪种途径的阅读素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素材等待着教师和学生去共同挖掘。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探索中发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所在。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学生由于阅读经验的欠缺,不知道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训练的初期,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通过创新性提问来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学会质疑、批判,逐渐养成创新性思维。

2.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从学生出发的带有极大能动性的自觉,小学生正处于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引导,教会学生进行判别阅读素材之外,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只有学生具备较高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具备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观基础,长期的自主阅读,能够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反复思考和判断,促进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挥和运用。

教师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是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和课本中,而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阅读的创新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从吸收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而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写作是强化创新思维的过程,不论是从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这些方面中的任意一点来看,写作都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创设情境注重情感体验

写作训练需要情境的烘托,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情感与文字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思维去进行创新性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创新性思维进行想象和创造,将自己的思维真实并适当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拉萨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客,要当导游,必须能对课文熟读成诵,这就促使学生自主诵读,并在诵读中能够传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有了一个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与提升。

2.运用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属于创造力较为丰富的阶段,学生在想象过程中,用自己的想法概括和诠释了身边的世界,推动着个人思维的进步。小学的精髓之一就在于新,学生由于个人知识储备、认识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要敢于冲破现实的限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和更新,通过联想、想象,以身边的人、事、物、景为素材,进行大胆地创造性写作,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还能让作文变得更加生动且富有生命力。

本文从阅读和写作两个角度,简单探讨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程创新思维的培养,仍然存在许多细节值得进一步探究。对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工作也绝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做努力,提升学生整体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廖礼勇。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科技资讯,2010(14):195.

创新作文素材 篇三

【关键词】素材;原则;新颖;独特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23-01

一、舞蹈素材的概念及挑选原则

(一)什么是舞蹈素材

“简言之,舞蹈素材就是编创者在创作舞蹈作品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社会现象、风俗人情、历史事件和自然事物等。”这就要求编创者要多看、多想、多动脑,心思要细腻,还要求编创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舞蹈界一般对素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素材是指舞蹈作品所表现的生活范围,如农村题材、工业题材、军事题材等;狭义的是指作品中具体表现的生活现象。”[1]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来源,舞蹈也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舞蹈素材就是舞蹈创作的材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可以成为舞蹈创作的素材。

(二)舞蹈素材的挑选原则

编创者要根据自己所需要创作的作品的主要思想来挑选舞蹈素材,在《舞蹈编导知识》中,作者指出:“在选择舞蹈素材时,我们要遵循动作性、新颖性、抒情性、直观性这四个主要的原则。”[2]动作性原则指的是舞蹈素材有明确的动作行为,这些行为能够作为编舞过程中的原形或元素;新颖性原则指的是素材具有时代特色、贴近现实的特点,这类素材让舞蹈艺术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并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编舞者的创造力;抒情性原则是指素材具有情感依托,可以是直接表达出人物情感,也可以是间接地传递出舞蹈背后的深意;直观性原则是指素材能够直接地展现在舞台上,能够给观众最直接的感受。

二、对于舞蹈创作素材挑选的建议

(一)素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是由很多个不同的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素材的选择,素材是决定一个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3]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就要有好的舞蹈素材,创造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对于舞蹈创作素材选择的建议

1.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素材

传播文化是舞蹈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以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的舞蹈作品不多。舞蹈艺术在实践探索的道路上,应该承担起传递文化的责任,应该加强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与探索,不断地丰富创作素材,创编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素材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题材,比如反映真实的农民工日常生活的素材,在舞蹈中可以通过比现实生活更夸张的艺术化表现出来,在适应观众的审美观的同时,又保持了素材的舞蹈化。舞蹈艺术对现实情境的合理转化,是对传统舞蹈形式的挑战,是对创造美的追求,是当代舞蹈艺术美学观念的体现。舞蹈以生活为起点,用美化的方式来展现生活的情境。因此才会有《红绸舞》来表达人民翻身解放后的高度激情和热情,才会有《丰收歌》中镰刀、锤子跟汗巾交织飞舞的热情洋溢的场面来表达人们丰收的无限喜悦,所以舞蹈是需要从现实出发的。

2.选择易于被观众理解的素材

舞蹈素材的选择还需要重视观众的喜好。舞蹈艺术家们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不妨多了解观众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尽管观众们对舞蹈的理解与艺术家们对舞蹈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可以通过舞蹈艺术家们的调节来消除。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舞蹈艺术家们不断努力才能够化解的。这样就能够让舞蹈更加贴近生活,并让观众对舞蹈作品更加了解。

3.坚持舞蹈素材的挑选原则

根据舞蹈素材的挑选原则来看,具有直观性的舞蹈也需要得到大众的关注,直观性的舞蹈可以让更多的观赏者了解舞蹈,接受舞蹈。再者,就是抒情性的舞蹈,这样的舞蹈表现形式,可以感动更多的观众,使观众对舞蹈的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认可。

“在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不断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积累和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生活的需要,使得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要求日益增高。”[4]所以,舞蹈创编者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社会现实为起点,弘扬社会文化,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受到大众喜爱的作品,让舞蹈艺术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里程碑,让舞蹈事业的发展跟随时展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黄瑞玉。如何理解舞蹈作品的内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6).

[2]陈冲,周凯。舞蹈编导知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罗贻声。尝到甜头――我编组专题邮集的经验之谈[J].集邮博览,2011(5).

[4]杨洁。浅谈舞蹈编导的基本素养[J].文学与艺术,2010(2).

创新作文素材 篇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创新点;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28-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人才成为提升竞争实力的核心,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大力推广素质教育。高中地理不仅是带领学生了解地理文化科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研究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可以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一、高中地理教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点

教材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研究高中地理教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点,有助于我们研究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一)传统地理教材特征

传统地理教材以知识为核心,教材取向全部是重点地理知识,采用大量的知识点进行覆盖,长篇幅叙述,教材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地理知识完整性、逻辑结构合理性两个方面。

(二)新版人教版教材创新点

新版人教版教材具有标志性。人教版教材主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核心价值评价标准,不仅包含地理知识的叙述与讲解,还包含人本关怀的教育因素,满足时代需求与社会需求,符合时展规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更加重视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主动学习、自我判断、自我思考、团结合作、创新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也更符合实际生活,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其内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教材内容的删减特征:新版人教版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教材内容的删减方面就可以看出新版教材更加重视内容的简洁性,比较冷门的地理知识或极度复杂的地理知识点被大量、合理删减。如2008版的人教版教材的页数就从以往的200多页删减为120多页,这种内容的简洁性也更加适合学生学习。

教材内容的增添:新版人教版教材在传统教材版本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增添了具有实用性的地理知识,更加贴近了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与实践。如水资源的分布与影响,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个人所需的常识。此外,该版本教材还增添了实践活动类环节的开发与整合。

二、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一)提升师资团队的素质水平

教师是学生进入知识领域的领航人,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基者,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其素质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对学生教育成果,因此,必须提升师资团队的素质水平,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可以通过进修与培训的方式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或是参加一些比较出名学者的讲座、开教师经验交流会,以及去其他学校观摩与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素质水平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引导者、领航人等榜样作用。

(二)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与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取代应试教育成为教育指导思想,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像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不具备特长。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重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所需为准合理、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步骤,认真备课,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指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在课堂上增加对学生个人能力强化培训的环节,注重对学生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加现代元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教育应该适当增加现代元素,创新教学手段,如当前比较成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就是现代元素融入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创新教学模式,此外,还有微课、翻转课堂等,都可以适当地运用到当前地理教学当中。

三、结束语

研究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创新作文素材 篇五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14-02

【作者简介】王岚,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164)副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自20世纪90年代OECD开展“素养的遴选与研究”以来,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构建核心素养框架。2013年,中国启动了核心素养项目研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新鲜出炉。

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顶层设计与建构,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度形成了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一、核心素养的校本建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需要每一所学校进行适切、适合、适应本校基础的现实转化。在建构校本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国际范围以及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有的因数”,也需要关注学校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的“独有的因数”,需要在“公有”与“独有”中整合、融合并最终实现契合。

被誉为“少年硅谷”的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下文简称“铜小”)正是在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建构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培养什么样的铜小人?怎样培养?培养得怎么样?是铜小管理者与教师常常自问的三个问题。

铜小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与借用,而是充满个性地创生与建构。学校秉承“让师生得到应有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七大维度的铜小学生核心素养,分别是社会责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建构了相应的二级指标体系。在这样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从铜小走出的学子一定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国家标准基础上的有别于其他学校学生的鲜明的气质与独特的形象。

二、核心素养的实践落地

20多年来,铜小坚持用课程改变学校、用课程重塑文化、用课程发展学生,不断发现课程的价值、放大课程的价值,并让课程的价值持续增值。因为,在铜小人看来,如果说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WWW.PAOMIAN.NET】问题,那么要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其答案一定蕴含于课程。一所学校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这所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课程服务、课程选择与课程体验。

1.孕育“人人在创新”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铜小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课程的含义。课程已然成了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学习与生活体验。

在铜小,人人可创新、人人敢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在创新。创新设置课程、创新开发课程、创新实施课程、创新评价课程。而这样的课程文化,流淌在校园的时时处处,充盈于课程的方方面面,浸润于师生的灵魂血液,成就了师生精神的幸福归依。

2.建构“东方硅谷”的课程基地。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花项目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学校、南京市星光基地学校,铜小坚持以课程项目建设为契机,20年如一日把课程基地建设成为“东方硅谷”学习中心、儿童创造研究中心、项目课程体验中心、课程改革推进中心、课程资源建设中心,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铜小的“东方硅谷”课程基地,是极具生长性、发展性与延续性的。20多年来,岁月更迭、人员交替,初衷不变、宗旨未改。在铜小人看来,童年是极具幻想性与创造性的。一个人童年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成年后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因此,铜小努力“让儿童回归童年,让童年回归金色”。铜小人致力于重新发现儿童的创造性、生长性与独特性。在实践中研究,在田野里生长,在社群中分享,在创造中改变。从五大基地到N个基地,从六大科技室到N个室,基地的生长,同步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生长;基地的发展,同步展示的是课程建构的发展;基地的创新,同步表达的是教育实践的创新。

3.创生“智慧云梯”的校本教材。

“社会责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这七大核心素养从校本构建到校本实施,课程是重要的途径。而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中,教材又是重要的载体。铜小在课程研究之路上,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构建了师生发展的校本教材“智慧云梯”。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全员创编与人人研究。系列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小小科学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从核心素养校本表达的视野出发,每个年段围绕“七大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研究。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系统研究与持续创新。比如《铜小科技》2007年暑假就进行了第四次的校本修订,在保持教材原有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植儿童生活的环境背景、根植儿童生活的时代背景。而这样的改版与修订,自《铜小科技》诞生以来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常思常改,常改常新,从1.0版走向X.0版本的过程,是对于儿童核心素养研究的发生与发展,是对课程校本建设的持续与深入,是对基地专题研究的思考与思辨。从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从操作体系到评价体系,《铜小科技》越来越贴近铜小学子的学习与生活,越来越有力地引领着铜小学子的创新与实践。

校本教材的编著与实施体现了智慧启迪与创造培育。校本教材的编著是一个教学相长、且行且优的过程。校本教材的编著,不仅凝聚着校本教材研究教师团队的智慧,也凝结着一批批参与校本教材学习与体验的学生的才智。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儿童究竟喜欢怎样的教材?什么才是好的学习项目?怎样的校本教材才是儿童需要并喜欢的?在一次次对话中,在一条条建议中,《小小科学家》日臻完善。《小小科学家》真正成了铜小学子的《小小科学家》,铜小学子也真正成了铜小的“小小科学家”。

4.创建“教学做合一”的实施路径

提高学校生活品质的核心在于重构学习生活。学校与学校最大的不同,不是校舍、不是环境、不是奖牌,而是提供不同的学习生活。铜小的学习生活是让人充满期待的,是令人不嗷匚兜摹R蛭,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是与研究结缘的,是与创造相约的,是与当下链接的,是与未来牵手的。

双百工程,让童年与自然亲密接触。“一百种动植物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促成铜小学子人手一张动植物研究课程单,可以独立研究、可以组团开展、可以实地观察、可以村落走访、可以网络学习、可以对比试验……不同的课程载体、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是多样的学习体验与研究成果。而这样的过程,是“教学做合一”,也是“玩思创一体”。

创新作文素材 篇六

关键词:音乐艺术;艺术作品;马可;民间音乐;歌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有一种歌曲,它能够勾起我们深沉的回忆;有一种音乐,它让我们体味已逝去的年代;有一种声音,将那张饱经风霜却刚毅热情的人民音乐家的面容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南泥湾》、《白毛女》、《咱们工人有力量》……当听到这些熟悉的不能在熟悉歌曲时,就想到了那用心血谱就这些名曲的伟大的人民音乐家——马可。马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我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上,特别是在新歌剧创作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他认为,新歌剧的创作路子应更加的宽广,艺术创作手法,创作手段也要多元化。他力主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歌剧,为民族歌剧之花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马可歌剧作品与其艺术风格的关系

在马可一生的音乐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中国民间音乐新的运用方面及传统戏曲改革这两个领域,这两个方面对于中国歌剧事业的兴旺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马可的理论著作《新歌剧也要百花齐放》中,他的理论研究对于民间音乐的实际运用,对于中国歌剧民族风格的发展起了积极意义。另外,马可独特的音乐学习经历为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很大作用,马可说:“历来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他们通常把民间音乐吸收到他们的创作中,通过民间音乐找到了接近人民的道路。这是因为民间音乐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情绪,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在民间音乐(和一切民间文艺作品)中,人民总是属于主人翁的地位,他有惊人的智慧,美丽的灵魂和改造一切的创造力。”由于马可的歌剧创作建立在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之上,民间音乐是马可歌剧创作的坚固基石,所以他在早期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及探索,并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民族音乐发展中所存在地各种典型问题。

建国后,马可在构建民族音乐理论体系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他非常关注于民族音乐发展、革新、继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针对现状急需有待解决的问题。他的研究探索不仅只在关注民间音乐的调式、曲体结构、旋律发展等方面,而且可以深入到民间艺术、深入到群众生活、民族音乐的审美等诸多更加深入的层面上。在他的著作《中国民间音乐讲话》一书中,马可通过对我国各地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艺术题材做了深入分析,生动的表达了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变化及规律。

(二)民间音乐曲调在马可歌剧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分析

从马可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出,民间音乐在他作品中的艺术借鉴作用,是十分深远的。马可在音乐创作上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音乐家,作品的风格能够独树一帜,能为广大群众喜听乐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作品和我国的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从我国民族音乐中吸取养料创作而成的,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生活气息。在马可的音乐创作中,广泛地吸收、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音调。无论是歌曲体裁,还是器乐曲体裁,不管什么形式的作品,他都能够巧妙地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这样的创作方式处处显示出他是一个娴熟地运用民间音调的专家。大家十分惊叹、佩服于这位音乐家的妙笔,他在运用民间音调时能随机应变,使得音乐千变万化。这样,民间音调在他的创作中与剧本内容结合得十分自然,浑然一体。这与他深入学习民间音乐,体验人民生活经验,认真实践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学习方针分不开。

(三)马可歌剧作品对民间音调素材的精心选择

马可在歌剧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很大,其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表现形态也是多种的。从作品旋律的民族性来看,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继承并发展了我国民间音乐的传统,或直接取材于民间音乐的曲调,或在音乐旋律上、音乐的调式结构方面与民间音乐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的作品中如:《南泥湾》、《纪念碑》、《北风吹》、《十里风雪》、《咱们工人有力量》、《陕北组曲》、《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都是这样的表现形式。第二种类型是在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吸收和借鉴了外来的音乐中的有益元素,

使其民族化,直接的从生活中酝酿和提炼音乐表现语言,形成新的一种音乐风格。这一点突出地表现他所创作的民族风格的歌剧选曲及其它形式的群众歌曲中。

马可在创作这些作品中运用了民间音调方面的成就及经验,对民间音乐素材的精心选择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财富。实践证明,各种民间音乐的内容、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民生活的变化会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民间音乐在没有与一定艺术形式内容结合之前的原型,只具有曲式和音乐素材意义,各种音乐形象刻画,都只是选择固定的曲调材料加以发展变化的结果。虽然,每首民间小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可以独立存在,但从广义来说,它给人们提供了再次创作的音乐素材。马可的音乐作品,是在充分继承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可以说全国各地的民歌、说唱、民间歌舞、民间戏曲都成了他选择和使用的音乐素材范本。马可对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选择,十分注意题材及剧本内容要求,是真正以人民生活感情为前提而进行的。他认为深入的研究我国民间音乐的理论内涵,合理地、准确地选择能够表现出作品内容的民间音乐素材,是创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马可歌剧作品对民间音调素材的直接加工运用

马可引用的音乐素材非常的广泛,我国的各种民间音调在马可笔下,就好像画家手中的调色板,把不同音乐色彩、不同音乐风格的音调作了多种多样的调和使用。马可对民间音调的“直接”引用,还表现在可以从人们的劳动生活中、民间音乐生活中来吸取节奏元素。例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全曲是在一种豪迈、坚实的劳动节奏基础上展开的。这首歌虽然没有根据一种固定的民间音调素材作为创作的思想,而是直接从民间生活中来,是由生活经验经过提炼而成的。 马可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是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中演变并发展来的,他在直接运用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时,都从全新的题材及内容出发,创造出较新的民族音乐形式,发展出全新的音乐风格,全新的民族风格。其次,马可对民间音乐素材的直接运用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从配曲、编曲或作曲方面,还足其他体裁运用方面,与他选用的民间素材相比,都存在着又象又不象的情况。同时,通过音乐家二度创作所刻画的音乐形象,都包含着继承、借鉴、发展及创造这些不可分割的方面。“象”是因为“新”的音乐形象对借鉴民间音乐材料加工成的,所谓“不象”是因为经过发展创造成为了崭新的音乐形象。可以说,马可对民间音调素材的加工,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是构成了马可歌剧音乐作品特点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

(五)马可歌剧作品对民间音调素材的间接运用

马可在吸取了民间音调的基础上,根据新作品的需求,对音乐素材作了不同程度上的加工处理。他最经常使用的手法有配曲、编曲、作曲这三种创作方式。在使用这三种方法创作的时候,由于素材的选择、取舍、提炼及发展的程度上有所不同,马可付出了极为艰苦的创作劳动。特别是后两种创作方法上的界限,是很难在严格意义上来区分的。音乐素材的原貌从他的音乐作品已经找不出原来的“原型”来,有的时候简直让观众不易觉察,但在音调的色彩运用上,可以感受到特殊的地方色彩及民族风格,可以识别出与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来。无论是运用北方民间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公社的山啊公社的水》,还是歌曲《歌唱少年英雄刘文学》中用北方说唱音乐的一些音调和结构手法上,都有区别。例如,吸收了朝鲜民间音调的《伽椰琴,你有多少弦》,以以北方梆子腔音乐为基础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都是在原来固有的民间音乐精神的原则下,经过重新提炼再渗透到作品之中的。

吸收具有鲜明特点的音乐旋律作为歌曲创作的主题来进行扩展,是马可“间接”的引用民间音乐素材作曲最常用的手法特点之一。大家所熟知的《南泥湾》便是其中的一个,《南泥湾》这首歌曲原来是陕北秧歌歌曲《挑花篮》中的一曲,情节是由八个姑娘挑着花篮来慰问在南泥湾开荒的战士这种歌舞形式演唱的。在这首歌里面,马可并没有直接使用现成的民间民歌曲调,采用了大幅度旋律变化来表现垦荒情景,通过感情的细腻表达,传达了民间音乐语言的精神,并运用了简洁、富于感染力的民歌风的歌曲旋律,使这首歌曲既可以洋溢着江南民歌的风情,并可以与陕北民间

音乐保持深刻的关系。

(六)马可歌剧作品在中国歌剧中的意义

马可的音乐人生对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新局面,使得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脱离了照搬欧洲歌剧创作的模式,使我国的歌剧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在选择民间音乐的运用上,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使得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有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在带动和推动民间音乐的传承、创新方面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方式。将民间音乐结合到歌曲创作,歌剧创作中来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将民间音乐进行变化,予以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深刻的含义。

创新作文素材 篇七

作文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创新写作活动,这就要就学生必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丰厚的积累。就会为“无米之炊”而烦恼。学生只有去生活中积累素材,观察生活,体悟清理,才能够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挖掘写作的源泉。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泉之水,作文反映生活,来源于生活。要学会写作文,就必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善于用情感、意识去观察生活,去走进生活。怎么样去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呢?首先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并热爱生活。让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特别是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百味,进而热爱生活。比如,组织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大量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悟生活,并用语言记录下来做好积累;鼓励学生发展课余爱好。总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然后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一个不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写作灵感的。老舍先生曾说过:“观察事物,必须从头至尾,寻根究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只要去用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养成一种对周围事物抱有好奇心的习惯,就能在不断地积累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对于作文创作,如何积累素材?首先,学生要拥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广博的知识来源于读书,良好的语感来源于读书,丰富的词汇来源于读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更提出了有明确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生阅读二三部名著”。可见,阅读积累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把这么多的诗文铭记于心中,写作的时候不会愁“无米”下锅。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积累,以班级为一个单位,可以成立了读书交流的活动组织,安排大量的写读书心得的活动,这为学生作文奠定基础。其次,学生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作家王蒙说过:“生活并不能直接化为创作,只有经过作家心灵的汲取、选择、消化、感应、酝酿、裂变、升华、飞跃、变成作家心灵的一种负载、力量、火焰之后作家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就是说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上的积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积累。只有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将素材理论化表达出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树立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常规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僵化,止于创新步伐,不敢向前一步。而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以其独一无二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思考。

要想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学生树立思维意识开始。作文是针对对整个世界感受的文字描述;而世界又是十分复杂的,还随时发生着许多这样那样的变化,这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任意”选材的范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训练,使其保持对世界生活热爱和关注的心态,并能够准确而快速地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表达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成就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证明自己的存在。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内心的愉悦之情是十分奔涌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宜地进行赞赏教育方式,通过一些赞赏和肯定,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一旦得到了第一次的肯定,就想得到更多的肯定。就会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写作中就会充满激情,以认真积极的态度对待,强化了自身的创新意识。

三、对作文训练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对作文训练作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在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很多的作文都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还硬性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题目写,具体到作文的范围、题材以及体裁都是由教师指定,不能擅自更改。如某位教师指导学生写《我的爸爸》,作了不少硬性规定,有位学生写的《我的爷爷》,教师罚学生重新写作,原因是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这种限制型写作,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效果也不明显。如果将题目改成《我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展开联想的翅膀,必定能写出真正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对作文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比如说写作的自由权交给学生,只是适当地引导学生写日记、周记等文章。

对作文训练的科学合理地的安排,还需要一个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的良好环境。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勾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出他们心灵深处的财富,写出才情并茂的作文。并采用开放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拓展创新思维活动空间。所谓开放式的表达指的是教师在写作训练的范围上不作限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体裁、任意选择题材以及不规定文章的字数等内容,学生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写作训练模式。此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犹如长江之水奔涌出来,在这个写作的过程中也得到锻炼和进步。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开发式的表达,并不完全是任由学生胡写乱写,而是在学生的思维未成形之前,给学生一定自由空间,然后教师在加以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时,教师不可以用许多条件限制了学生地思维,让学生更多地运用自身的思想情感完成写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作文素材】相关范文

打赌输了当仆人的作文(精彩5篇)01-01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故事梗概【精彩6篇01-01

我们的乡村作文(5篇)01-01

美丽的小樱桃作文优秀4篇01-01

打屁股作文精彩3篇01-01

后浪作文800字优秀6篇01-01

邓稼先颁奖词100字以内(精选31篇)01-01

我的寄宿生活作文精彩7篇01-01

草房子的故事梗概优秀6篇01-01

安塞腰鼓仿写作文优秀6篇01-01

最新范文

我最喜欢的玩具作文(精选7篇)12-22

我的童年英语作文范文3篇12-22

多功能巨无霸优秀作文800字优秀5篇12-22

关于实践的作文优秀4篇12-22

最新婚礼策划方案完整版 婚礼策划方12-22

小班水果拼盘美术教案 小班水果拼盘12-22

最新观看历史心得体会 百年历史观看12-22

最新圆通的人际关系精彩5篇12-22

走进教室叙事作文优秀10篇12-22

关于亲情的作文6篇12-22

1 63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