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写作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看见》读后感优秀5篇,希望能够在作文写作上帮助到同学们。

《看见》读后感 篇一

看到这本书是在几年前,当时放在书店畅销书书架上,所以也没太在意。今年过年时去图书馆,在等朋友的时间里无聊就下载了个超星图书馆APP。然后,在偶尔玩儿手机的时候莫名其妙的下载了。一看,就放不下来了。读了大概四五章,让我下定决心购买实体书。因为她的思想足够我学习,而且可以让我很实在的学习。对于柴静,其实我是很陌生的。只知道她是央视的记者,是山西人,其他的一无所知。早些年在微博上看过她写得关于山西污染的长微博,觉得很深刻且画面感很强,记者的功底嘛。但根本没去深究过她,练一期她的节目都没看过。却通过此书,让我想去看看她的工作结果

言归正传,说书。本书通过几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或是说曾经一段时间里对她书中描述的事件都听说过的事儿进行深入的探索,无情感加工痕迹却又有理性思考的东西进行介绍,教会了我好多好多。我们都听说过,有些甚至有视频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相吗?未必。这本书绝对能当记者媒体同行的职业道德教科书,因为她足够客观公正不加引导(是说媒体站在道德立场上的引导),相比较许多不靠谱就乱发文文的媒体记者央视的实力与职业尊严感让我肃然起敬。因为他们有这个实力,可以做到不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而供应新闻信息,就想协和医院敢于收治各种疑难杂症患者一样。这是她们的运气。如果说读书的主要作用是增长见识和体悟智慧,那么此书就已经让我大开眼界了。《看见》的世界里有着我熟悉却从未思考过本质的场景,有着我听都没听说过的生活环境,有着我想都不敢想的工作强度。很立体的一本书,真实的展现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虽然不都全面,但正如柴静自己所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谁又敢说自己所经历的东西就是世界的全部呢?

因为开始看书是电子书,没有记下读书笔记。所以现在有些遗憾,如果当时把我跟随她的思想走过的路都描绘出来其收获不会比《菊与刀》少多少的。读书,也是讲究缘分的。有读书的缘分,没有分享的缘分。就在我刚在网上下了单购买书之后没几天,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纪录片就成了微博热门话题。如果是之前我很有可能只是晃一眼就过去了,但是现在,我真得想看。理解了她的用意,她的想法,不会夸她不会骂她,那只是她想做的事儿。既然是人家自己的事儿,又何须别人去品评。还有,书里面对工作状态的描述。可能我没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生活过就无法体会,超级快的节奏好大的工作强度。重点是她们都是很自然而然的,绝无任何刻意标榜自己的痕迹,就像我出门买个日用品一般平常。瞬间就让我想到了考研英语老师徐绽说太原一样“太原这个城市呀,哪儿都好。就是生活节奏太慢”当时的想法是“这还慢?”现在知道了,许多形容词都是对比出来的。不对比,永远都不知道形容词的程度。有点儿不知所云了,主要是忘了我看书时的东西。第二次看的时候好好写写。这次就先这哇

再说一句,我一直都觉得央视才是真正的高品质电台。

《看见》读后感 篇二

有时候,一份清淡,能历久弥香;一生平凡,可回归本真。

所谓诗酒趁年华,也只有青春鼎盛之时才敢于挥霍光阴,一醉求欢。十年以后,再去回首,只觉红尘如梦,我们只不过在梦里做了一场春朝秋夕的沉迷。厌倦了凡尘五颜六色,独爱岁月清欢,只希望可以有个妥当的归宿,安排落拓的自己。

而汪曾祺只愿作一个素淡才子,没有想过要风云不尽,只想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沉醉,浪漫自由地生活。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羡慕那些寂寞的人,开始恋上一种单纯简洁的生活。或许是看多了繁华世态,内心更加坚决地想要一份安静与纯粹。于是每个人都在尝试改变自己,努力减去繁复,视单薄为完美。但有一天我们都会回归平凡,因为那是生命的本真。

王维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的一生不过是日出至黄昏的距离,月上柳梢,茶凉言尽,一切都可以落幕。汪曾祺不肯做悲情男子,不愿对过往低头,所以他喜欢怀旧,却不会沉迷。

汪曾祺描绘祖父祖母时,给人浮躁中的宁静,平凡简约的生活让他感悟很深。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合适自己的地方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就都是驿站,将来启程,也不再细数流年,过往的千灾万难到如今都成了回忆,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但是走过去了,一切便已从容。汪曾祺似乎早已深悟,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翻阅过的光阴都不可能重来。他亦明白,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真正的烟火,琴棋书画诗酒花能怡情养性。

《看见平凡》中写出牡丹花虽然娇艳欲滴,但花期甚短,凋落时,恍若流星在天边划过,留下干枯的瓣。直到有一天,风尘满面,谁还可以在时光的明镜里收拾起凋落的容颜?无论你如何掩藏,想要挽留青春的纯真,岁月还是会无情地在你脸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与风霜。人的力量多么微不足道,抵不过一寸光阴的削减。过尽流年,也可以让自己更加深邃成熟,内心却总是面临巨大的洪荒,一刻都不能消停。

汪曾祺写他的二伯父二伯母在宅院待了一生,青春与生命从这里慢慢消失。许多人以为守着一座老宅,栽花种草,平凡生养,从红颜到白发,就算是安宁。背着行囊浪迹萍踪,人间摆渡就是放逐天涯,苍茫遗世。真正平凡是懂得随遇而安,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至于太过曲折,不至于时刻彷徨在转弯的路口。世事难遂人愿,你想要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是风波四起。

王朝更迭,江山易主,世事山河都会变迁,我们无需不辞辛劳地去追寻什么。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个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珍惜每一个与自己擦肩的路人,纵算平凡,虽有苦楚,但无怨悔。

纵然都是人生的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甘于平凡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如美花眷,平凡过往,都成为汪曾祺永久的怀念。

《看见》读后感 篇三

对于《看见传承》这本书,我带着好奇翻开,怀着敬意合上。

《看见传承》收录了钱氏、汪氏、查氏、陆氏、诸葛氏、应氏、郑氏、袁氏、朱氏、何氏这十大江南望族的家训。光看家族姓氏或许会产生出一种恍惚的陌生感,然而当看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训时,则让我顿时倍感亲切,而之后,便是恍然大悟。看似与普通人毫无瓜葛的望族家训,其实早已在孩提时便深入人心。更具有意义的是,《看见传承》特地把家训与家族发展历史、家族名人相联系。家训解读的背后让读者意识到,家训所言不仅关乎“小家”的经营,更涉及到“大家”的命运。

身为江南人,我参观过钱王祠,听闻过兰溪诸葛村,惊叹过海宁查氏,感慨过陆游一生,然从未像现在这般深刻而细腻地了解一个个江南望族、一段段家族往事。这份深刻源于家训的呈现,这份细腻来自家训的解读。

家训背后,是长辈历经无数成功失败后的心路历程,是后人为维系家族而耗尽心血的浓缩精华,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下家族的屹立不倒。家训,一篇简简单单通俗易懂的文言文,翻开的却是历史的扉页。家训,是克己,也是指引;是教诲,也是文化;是当下,更是传承。

寻常百姓家几无家训,但家家户户都有家教。家训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光读、光识记如此肤浅,而是在铭记的基础上渗透入家教的点滴中,恪守身为人的品性品德,培养素质与才华。

在这本书里,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诫子书》中诸葛亮传承的静。对于我这个三国迷,在诸葛亮对阵司马懿的时候,双方对峙体现蜀方的静与魏方的忍,让人大呼过瘾。这样的对峙才是大师级的阵仗,就是与此,很好的体现出了诸葛亮静的本性。但之后,书中也提到了,在诸葛村能够做到无偷无盗,而且还能经过战争依旧保持如此完整,这完完整整的体现出了家训的严谨和古人高超的智慧。但我想,这样宁静的村庄现在已作为一个景区开放,是否打扰了诸葛家那传承了千百年的宁静呢?

读完《看见传承》,会让我有这样一种反思:自己的家教如何?按照读本上的家训所言,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如果他日为人父母,又该如何养育下一代?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都离不开“规矩”二字,那么如何立规、如何行为?

但我又有另外一种感慨:如果以这样的要求要求自己,自己还能够在如此严苛的家训下很好的有自己的空间来执行家训并发展自己的特长么?能够像这些伟人一样同时顾及小家和大家的利益么?能够与家人朋友融洽相处而不触犯家训么?由于没有历史感的家训束缚,这些问题就要在我头上打一个问号了。

读家训,了解的是名人之家,思考的是自身举止言行,考量的是未来子孙的教育与栽培。我们只要读有所感,学有所成即可。

《看见》读后感 篇四

《看见》这本书早有听说,但一直没有看,只知道是一名叫做柴静的央视记者所写。直到有一天,刷微博时看到她多年前关于同性恋主题的一个采访,被她提问的深度所震惊,由此对她以及她的工作经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将《看见》这本书买了下来。

《看见》是以她的一个个采访和报道经历组成,中间插有她的一些感悟。这本书触动人的不只是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故事,还有直达灵魂的拷问、发人深省的分析。而且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也并不是故事,而是故事里许多必然的无奈和背后的缘由。

柴静是一名记者,她的工作就是为公众报道事件。我们都看过电视报道,知道大多数是什么样的,可是柴静不一样。她不甘于只将表面事件表达出来,而是非要追根究底,将整个事件全盘挖出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本书里收录的有非典、奥运、地震、环境污染、征地冲突这种“大事”,也有同性恋、留守儿童、虐待动物这种“小事”。但不论大事小事,她总是从细节出发,让人看到最真实的情况,而不是大而空地给出结论。我想这也是她受观众喜爱的一个原因,谁都不喜欢蒙昧,而她擦亮真相,放大到镜头前

她强调新闻报道不应该给出个人评判,只需讲出事实,观众自有判断。但柴静是个感性的人,她前期控制不住自己对某一方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她也是个理性的人,这体现在她努力不失偏颇,给予每一方表达的机会,而且提问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深挖问题本源。

《看见》使我思考了许多,亦学到了许多。比如:新闻应全方位报道,减少评判,避免误导观众;少用道德的角度看待问题,遵循逻辑,理智考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见》读后感 篇五

昨天晚上我开始看了柴静的《看见》,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好像是几年前之前,我在网上看到对这本书的介绍,对于柴静,我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也许是她林徽因似的美感,让我对她有一种莫名的喜欢

其实我并没有看过她的节目,对于她的了解都是从网上了解到的,网上对她的赞誉很高,我查了一下网上她报道的新闻,都是新闻界比较前沿的报道,是奋斗在一线的记者,一直都想去读《看见》这一本书,不是因为这本书的文笔有多好,我就想通过这本书而了解柴静。去体验她用她作为记者的视角看到的东西以及她的感受。

我也只看了一小段,我看到讲非典的那一段,我看哭了。

对于非典我的印象很深,那时的我还在读初中,用全名恐慌来形容都不为过,每天教室都会消毒,如果有同学感冒就会立刻请假,一刻都不敢在教室多待,好像在后面的时候我也感冒了,那时我妈还在世,那时我一回家,我妈就赶紧领我去诊所。那时候的网络并不发达,所以的信息都是通过电视来获取,所以我对其他地区的疫情是并不了解的,也没有看到当时柴静那期新闻直播间,但昨天晚上我有重新看了一遍,即使非典过去了很久,心底的那份触动还是没有变化。

如果只看节目的话或许还感受不到新闻工作者面对非典时的实时心理变化。柴静用文字记录当时的情况,比电视更为详细,我才知道,他们不是没有恐慌,而是责任大于怯懦。

我把自己代入到文字当中,几经哽咽,在地铁上的我怕别人看到我的异常,我的眼泪硬生生回旋在眼眶。触动很大,也很敬佩。文中那句发给柴静的短信:“要是你感染了,我能不能娶你”。让我感到莫名感动。这对于柴静来讲,是多大的肯定。

我的阅读还在继续,我会用心去看完这本书,去看,体会,理解那些我们不曾知道的世界。

【《看见》读后感】相关范文

《看见》读后感【优秀9篇】10-16

看见读后感(优秀8篇)12-04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6篇)01-01

西游记读后感结尾(优秀6篇)01-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8篇】01-01

说和做读后感(精彩3篇)01-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5篇01-01

灰尘的旅行的读后感(优秀3篇)01-01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后感【优秀6篇】01-01

灰尘的旅行读后感【优秀10篇】01-01

最新范文

《老人与海》读后感【优秀9篇】04-27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6篇04-27

读西游记有感优秀8篇04-27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优秀10篇04-27

《项链》读后感(优秀10篇)04-27

《简爱》英文读后感带翻译精彩5篇04-27

精卫填海读后感优秀3篇04-27

读《海伦凯勒》有感优秀7篇04-27

三个火枪手读后感8篇04-27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优秀8篇】04-27

25 47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