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一教案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写作文为您精心收集了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借助数轴正确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通过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解集的确定,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体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习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

一、学前准备

【回顾】

1、解不等式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预习】

1、 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

2、XXXXXXXXXXXX X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XXXXXX XXXXXXX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叫做解不等式组。

4、求下列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

二、探究活动

【例题分析】

例1. (问题1)题中的“买5筒钱不够,买4筒钱又多”的含义是什么?

例2. (问题2)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不等关系又是什么?

例3. 解不等式组

【小结】

不等式组解集口诀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四种类型如下表:

不等式组(a

(1)x>ax>b

x>b 同大取大

(2)x

x

ax

无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课堂检测】

1、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

A. B. C. D.无解

2、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

A.-1

3、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4、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教材P35练习1)

三、自我测试

1、填空

(1)不等式组x>2x≥-1 的解集是X XX;

(2)不等式组x<-1x<-2 的解集 ;

(3)不等式组x1 的解集是XX XX;

(4)不等式组x>5x<-4 解集是XXX XXX。

2、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四、应用与拓展

1、若不等式组 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XXXX XXXXX.

五、数学日记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y—5=2y+1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1

5x2—3x+1=0 2x+y=1—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1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1、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

2、第1题。

七年级数学教师必备教案 篇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这是因为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的难点是: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辩论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以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可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应围绕问题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学习,为后而后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节课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通过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难点:分清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中,幂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单项式?什么叫单项式的系数?什么叫单项式的次数?

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学习整式的乘法运算。先来学最简单的整式乘法,即单项式之间的乘法运算(给出标题)。

新课看下面的例子:计算

(1)2_2y·3_y2;(2)4a2_2·(—3a3b_)。

同学们按以下提问,回答问题:

(1)2_2y·3_y2

①每个单项式是由几个因式构成的,这些因式都是什么?

2_2y·3_y2=(2·_2·y)·(3·_·y2)

②根据乘法结合律重新组合

2_2y·3_y2=2·_2·y·3·_·y2

③根据乘法交换律变更因式的位置

2_2y·3_y2=2·3·_2·_·y·y2

④根据乘法结合律重新组合

2_2y·3_y2=(2·3)·(_2·_)·(y·y2)

⑤根据有理数乘法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得出结论

2_2y·3_y2=6_3y3

按以上的分析,写出(2)的计算步骤:

(2)4a2_2·(—3a3b_)

=4a2_2·(—3)a3b_

=[4·(—3)]·(a2·a3)·(_2·_)·b

=(—12)·a5·_3·b

=—12a5b_3.

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总结回答,归纳出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步骤是:

①系数相乘为积的系数;

②相同字母因式,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相乘,作为积的因式;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也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积仍是一个单项式;

⑤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也适用。

看教材,让学生仔细阅读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边读边体会边记忆。

利用法则计算以下各题。

例1计算以下各题:

(1)4n2·5n3;

(2)(—5a2b3)·(—3a);

(3)(—5an+1b)·(—2a);

(4)(4×105)·(5×106)·(3×104)。

解:(1)4n2·5n3

=(4·5)·(n2·n3)

=20n5;

(2)(—5a2b3)·(—3a)

=[(—5)·(—3)]·(a2·a)·b3

=15a3b3;

(3)(—5an+1b)·(—2a)

=[(—5)·(—2)]·(an+1·a)b

=10an+2b;

(4)(4·105)·(5·106)·(3·104)

=(4·5·3)·(105·106·104)

=60·1015

=6·1016.

例2计算以下各题(让学生回答):

(3)(—5amb)·(—2b2);

(4)(—3ab)(—a2c)·6ab2.

=3_3y3;

(3)(—5amb)·(—2b2);

=[(—5)·(—2)]·am·(b·b2)

=10amb3

(4)(—3ab)·(—a2c)·6ab2

=[(—3)·(—1)·6]·(aa2a)·(bb2)·c

=18a4b3c.

小结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是整式乘法中的重要内容,它的运算法则的导出主要依据是,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以及幂的运算性质。

七年级数学教师必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

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0场比赛中得到38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解:设这个队胜_场,根据题意得

解得

_=18

则20-_=2

答:这个队胜18场,负2场。

新课: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胜的场数是_,负的场数是y,

_+y=20

2_+y=38

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1个方程_+y=20说明y=20-_,将第2个方程

2_+y=38的y换为20-_,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

上面的解法,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例1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_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

(1)2_-y=3(2)3_+y-1=0

例2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_-y=3①

3_-8y=14②

例3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

作业:

教科书第98页第3题

第4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1) 同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可循呢?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回答两个问题。(师引导观察,得出答案),那位同学能填好这个空?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二、激发训练

三、作业巩固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考方向进行新知识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解方程:

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请给同学们介绍纸草书(P95)。

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试问这个

数是多少?

并引入让同学运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

并回答: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动:同学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要注意哪些?

看一看你会不会错: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题:解方程:

想一想: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应将该分子添上括号

选一选:

练一练:当m为何值时,整式和的值相等?

议一议:如何解方程:

注意区别:

1、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对单一的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整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2、而去分母则是根据等式性质2,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一个单一的分数。

课堂小结:

(1)怎样去分母?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有没有疑问: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性质2

(3)去分母的注意点是什么?

1、去分母时等式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可以漏乘。

2、如果分子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其分子为一个整体应加括号。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P98,习题3.3第3题

补充作业:解方程:

(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完4.1…4.3这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4.4.1给出了5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4.4.1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多边形的相关内容。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并了解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规律。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 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通过四边形的识别,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空间中的图形。而由所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将来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最后一部分的试一试,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

2、 重难点突破法

书中是以实物图形的表面形状引出多边形的定义及分类,多边形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其次,在引出多边形时,应加强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而在多边形的分割时,通过多个图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猜想分割的规律,从而突出了重点。

分析平面图形构成是能否找出或画出其中所包含多边形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化。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分析,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试一试中的图案,应给让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在明确了基本构成后,应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或有大到小等)说出所含的图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图形,从而使难点消化,最终突破难点!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有实物图形的基础上了解平面图形的相关内容。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五、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案模型来体现本节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使得观察、猜想、讨论与分析一起进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六、作业设计

p143课后练习相对容易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但课后练习2,要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以首先分成小组讨论。如果感到有难度,可以适当启发引导。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 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难点: 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44.2°,东经125.7°"。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们分别利用那些数据找到位置的。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概念确定

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1、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图,确定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页练习

三。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1、如图,A点为原点(0,0),则B点记为(3,1)

2、如图,以灯塔A为观测点,小岛B在灯塔A北偏东45,距灯塔3km 处。

例2 如图是某次海战中敌我双方舰艇对峙示意图,对我方舰艇来说:

(1)北偏东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要想确定敌舰B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数据?

(2)距我方潜艇图上距离为1cm处的敌舰有哪几艘?

(3)要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各需要几个数据?

[巩固练习]

1、 如图是某城市市区的一部分示意图,对市政府来说:

北偏东60的方向有哪些单位?要想确定单位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数据?火车站与学校分别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

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方法

学生尝试描述位置

2、 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 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小结]

1、 为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 几种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44页:1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关范文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0篇】02-19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02-27

最新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7篇)04-23

七年级数学优秀教案6篇04-23

最新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9篇04-12

七年级数学教案【3篇】05-17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8篇】06-14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3篇)06-15

七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最新6篇】07-11

七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12-18

最新范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8篇)01-13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01-12

初一学生期末评语优秀9篇01-12

七年级政治教案【优秀5篇】01-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篇01-1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01-11

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01-11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最新5篇01-10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篇01-10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精选01-10

45 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