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一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内容是写作文为您带来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如果有助于您的写作,还请您介绍写作文给您的同学。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第一节 轴对称现象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会找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或演示各类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如课本上所绘的图象或由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具有对称特点的图案)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风景秀丽的漓江山水,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生动形象的京剧脸谱,惟妙惟肖的民间剪纸,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这些图片美吗?那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些图片之所以这么美,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轴对称现象。

分析各类图案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和分析,感受到轴对称的美和特征,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PPT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学检测

1.(1)如果把 个平面图形沿着 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 。

(2)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呢?

2.(1)如果 个平面图形沿 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 。

(2)同样,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这些图形再加深一下我们对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理解呢?

3.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并找出它的对称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

(三)互动释疑

1.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第一组 第二组

请探究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区别 个图形 个图形

联系 1.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 。2.都有 。3.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 ;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 。

弄清楚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它们都有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的特征。

2、请找出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 长方形 等边三角形 正方形 五角星 圆

归纳:①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

②一个图形有多条对称轴时,它们相交于一点。

3.如图有四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组成“L”型图案。

(1)请你再添加一个正方形,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2)请你改变一个正方形的位置,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各小组都对轴对称图形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四)巩固提升

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些练习,老师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讲解,打好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基础。

1、下列哪些是属于轴对称图形?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下列四组图片中有哪几组图形成轴对称?

3、0-9十个数字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4、下面的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5、中国的汉字也十分注重对称美。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的一半?

6、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上颜色.若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一个,使整个图案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共有( )种,请在下图中画出来。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7、下图是由一张纸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得到的,展开折纸,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先想一想,再拼一拼。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经历观察和分析了现实生活实例和图案,了解了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有关对称的事例,认识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习题5.1第1、3题

(2)选做题:动脑筋想一想,再亲手做一做,一张正方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就得到一个十字形?

三、教学反思

1.以教材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握教材但又不被教材所束缚。

2.给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3.注意改进方面:如给学生分组,把握教材的难度和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调控,备课要细致等,以利于后面的教学。

板书设计

5.1 轴对称现象

一、轴对称图形

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三、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七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获得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教学活动经验。

2.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会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重点】

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是绝对值?

答: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2.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

答: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如何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正数与负数比较谁大?0与负数比较哪个大?

答:数轴上不同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点表示的数大。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右边的数总比左边大。

学习笔记: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典例:如图所示,根据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a、b、c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

A.a>b>c      B.a>c>b

C.b>c>a D.c>b>a

仿例1: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a、-1的大小关系是( C )

A.-aC.a<-1<-a D.a<-a<-1

仿例2: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连接各数。

-1.5,-0.5,-3.5,-5.

解:将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

从数轴上可看出:-5<-3.5<-1.5<-0.5.

知识模块二 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两个负数怎样比较大小?

答:可在数轴上比较,也可根据“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来比较。

典例:比较大小:

(1)-2.1<1;      (2)-3.2>-4.3;

(3)-12<13; (4)-14<0.

仿例1:比较-12、-13、14的大小结果正确的是( A )

A.-12<-13<14         B.-12<14<-13

C.14<-13<-12 D.-13<-12<14

仿例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与|-2|;

解:∵-(-3)=3,|-2|=2,

∴-(-3)>|-2|;     (2)-(-6)与|-6|.

解:∵-(-6)=6,|-6|=6,

∴-(-6)=|-6|.

变例:整数x满足|x|<3,则x=-2、-1、0、1、2,负整数x满足3<|x|≤6,则x=-4、-5、-6.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知识模块二 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pide;44=264&pide;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3、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回顾直线平行的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同时,开门见山较直接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探究新知:

(1)、画平行线: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

学生用方格或笔记本上的横线。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问题1:如何得到同位角? a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如可随意画 2 b

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如图1,∠1 c

和∠2是同位角。 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得到同位角的过程,特别要让学生明白所得的同位角是任意的而不是特殊角、特殊位置的。

问题2:你准备怎样去找∠1和∠2的关系?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后发表见解。

学生回答:如测量或剪下其中某一个角把它贴到另一个同位角的位置上去观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具体环节与步骤,形成整个班级内的合作与交流,让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探究出结论。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景感受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广泛性,能利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2、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数量表示图形位置,几何问题可以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书P105画面并提出问题,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壮观的背景图案,你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吗?

原来,他们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如第10排第25列举红花,第28排第30列举黄花)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章。类似用“第几排第几列”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参于教学活动

(1)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师:只给一个数据如“第5号”你能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吗?为什么?要确定必须怎样?

生:不能,要确定还必须知道“排数”。

(2)教师书写平面图通知,由学生分组讨论。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 (2,4),(4,2),(3,3),(5,6)。

师:你们能明白它的意思吗?

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①怎样确定你自己的座位的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吗?

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须序对位置有影响。

(3)让学生的问题都是通过像“9排8号”,第2列第4排,这样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前面的表示“排数”后面的表示“列数”。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4)在生活中还有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位置的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p46的练习。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6,1,1。

2、“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标志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1 2 3 4 5 6 7 8

五、教后反思

师: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设疑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

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

〖探索3

(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

(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

〖探索4

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

如图,

∵a∥b(已知),

∴∠1=∠3(____________________).

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

∴∠1=∠2(___________).

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

〖探索5

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一猜:把这条定理反过来以后,还成立吗?

〖练习

P22练习

说一说: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根据平行线的哪一条性质?

〖作业

P25.1、2、3

〖补充作业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若a∥b,可以得到∠1=∠2.根据什么?

(2)若∠1=∠2,可以得到a∥b.根据什么?

(注意:(1)、(2)的根据一样吗?)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范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篇01-10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4篇01-18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02-01

七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优秀9篇)02-19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02-18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02-07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篇】04-16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04-27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范文6篇04-29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精选8篇)05-16

最新范文

英语口语【优秀7篇】03-09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优秀10篇03-09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优03-09

语文版郑振铎《海燕》教案【优秀8篇03-09

巍巍中山陵【优秀3篇】03-09

灿烂的宋元文化【优秀5篇】03-09

《羚羊木雕》教案 山东光远中学 王新03-09

为你打开一扇门精选4篇03-09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优秀9篇)03-09

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优秀9篇)03-09

45 1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