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取这笔财富。写作文为同学们带来了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写作文小编最大的快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

由于聋生受听力缺陷影响,他们的知识积累要比健全学生迟滞很多。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速度也要慢很多。针对学生这一生理特点,我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课堂上借助课件呈现教学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作家作品,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竞赛和感悟,理解文意,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而享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针对聋生视觉相对发达而感悟、体验较为贫乏这一特点,授课当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和残余的听力,借助课件,呈现授课内容。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通过竞赛、诵读,讨论、点拨,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受到教益。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感知文本:

首先,了解作家和作品:(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明确)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与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其次,教师播放朗读课文的课件,师生欣赏。

之后,把全班学生分为AB两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方式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词句。

1、正音释义:

A组:舜shùn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B组:曾益:(zēng)同“增”,增加

A组:衡于虑:(héng)同“横”,梗塞

B组:拂士:(bì)同“弼”,辅佐

A组:拂乱:(fú)违背

2、词类活用:

B组:饿其体肤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组: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于动词)

B组: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生于忧患(由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4、翻译句子:

A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外来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的。

B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由此可知,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之后,挑同学读课文的译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欣赏感悟: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之后,同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则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如,学生推荐:第一段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①这六位在成名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这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如,学生推荐第二段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出: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是关于造就人才的问题。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板书:造就人才;才能从磨炼中来。)

又如,学生推荐第三段内容时引导学生明确: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教师相机板书:才能从奋斗中来;)作者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会灭亡。(教师板书:治理国家;居安;亡国)

再如,学生推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时,引导学生明确:本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教师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总结拓展: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回答下列问题:1、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同?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

当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时,教师适时总结: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希望我们都能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养成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老师相信: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非常精彩。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2、写一篇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由一则资料导入。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投影出示、板书课题)

2、述:首先,我们先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出处。

学生答:作者是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3、述: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⑴、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⑶、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二、学生一读课文

1、述: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投影出示内容)

2、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舜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拂

3、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4、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朗读前明确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后同学间评价朗读情况。

5、学生欣赏6位古代名人的图片和文字。(投影出示)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投影出示学习指导)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⑴述:自学暂停,下面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曾益其所不能。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请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忙纠正。

⑵述:下面翻译下加横线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所以动心忍性,③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学生依次回答,如有错,请学生更正,学生不会,教师更正。

⑶学生快速对照相关译文,自我检查。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答出: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②、本题难度较大,教师注意引导

估计学生答出: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③、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答出: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五、随堂练习(投影出示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_

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

六、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吗?

1、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答出: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2、然后投影播放相关人物与图片。

七、布置作业(投影出示)

1、熟读、默写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句,体会特点。

3、小结,播放刘欢的歌曲《从头再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三

教师成长,首先要站稳讲台,上不将就的课,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上不将就的课,需要我们学习研修,提高综合素养;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我们精心锤炼教学艺术,丰富学生心灵。

一、概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教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期课文,设置课时为一课时。学习内容:疏通词句,通晓文意,知人论世,感悟主旨,披文入理,感知特色。孟子的文章以睿智雄辩而著称,蕴含丰富,哲理深邃,而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借助史料铺桥架路,化解难点,关键处适度牵引,点亮思维。同时注重引领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生慧。在内容安排上,三个教学目标既有梯度又有融合,互作铺垫伏笔或遥相呼应,由文意理解到章法分析,由分层细赏到全篇融合,由古到今,引经据典,助解文意。浑然圆融,精细巧妙,是前行中不懈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教学,“言”和“文”孰轻孰重?是依“言”代“文”,还是随“文”释“言”?今天这课的设计,旨在:依据文本的特点,在“教什么”上聚焦于文化,在文化的渗透中释“言”用“言”。

教学中,在注重积累“言”,掌握“法”,疏通“义”的基础上,借用“事例群”,铺桥架路,源文析因,为深入研读课文作铺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雄辩语言背后的深邃与巧妙。

二、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本课,注重积累“言”,掌握“法”,疏通“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深入研读,通晓文意,进而知人论世,感悟主旨,梳理结构,披文入理,顺水推舟,引出形与神兼备的“雄辩”风格。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课前安排学生自主预习,解决课文生字词,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查找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联系生活,初步体会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为课堂的深入解读作好准备。

由于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有局限,但考虑到七年级孩子的特点,较易接受感性的知识,对于说理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在教学中精选了孩子们感兴趣,又有助于理解文本,且与文本相契合,不失“厚重”的若干“事例群”,让学生在感性中体会“理”的深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围绕“写什么,为何写,怎么写”三个环节而展开:在“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导入中,为理解写作特色埋设伏笔;在疏通词句中通晓文意;在知人论世中感悟主旨;在文章梳理中体会孟子“形”与“神”兼备的“雄辩”风格;在拓展延伸中明白无论古今,无论顺逆,都要有奋发的意识,都要有奋发的行为,引领学生:为点亮梦想奋勇前行,为担当“大任”不懈努力;在好书推荐、课外练笔中延续课堂的“得”,丰厚学生的理解。“生于忧患”,是我们绚丽人生的诠释,是经典传承的魅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魂。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课前聆听由知名作家、儒学专家杨义堂作词,高雪飚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孟子》,为“出征”铺排气场。歌曲用“义”“气”“民”三个字概括了孟子的思想精髓,理清了孟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继承关系,表达了继往开来松柏常绿、中华复兴天经地义的决心和信心。简单明了的歌词,恢宏大气的旋律,唱出了中华复兴天经地义。

课件的背景设置契合文意“梅花香自苦寒来”,并借用课件随文“现义”,“文”与“言”和谐相生,为开发课堂的深度与厚度留足空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假如大王有一个官员,把妻小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前往楚国游历,回来时却发现妻小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与他绝交。”

孟子:“司法官不能管好他的下属,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撤换他。”

孟子:“一个国家治理不好,应该怎么办?”

齐宣王却转头去看左右两边,谈起别的事情了。

——《孟子。梁惠王下》

这就是有名的“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以“雄辩著称”,很讲究说话的技巧,他善用归纳法,把不同时空的事件整合起来,找到一个普遍的原理,再做进一步的推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有这样的写作特色,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体会他浩然之气的“雄辩”,感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邃。

二、齐读学习目标:

1、疏通词句,通晓文意(重点)

2、知人论世,感悟主旨(重点、难点)

3、研习章法,体会特色(难点)

三、诵读感知,疏通文意:

1、预习检测:字音;节奏

2、同桌互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节奏

3、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1)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2)小贴士: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归纳整理,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重点字词的意思,这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4、齐读译文

四、通晓文意,深入文本

(一)源文析因,铺路架桥:

1、过渡:在疏通词句的基础上,我们来看一桩怪事:

镜头1:张居正,自幼聪慧,年少好学,13岁参加乡试,他的考卷令考官拍案叫绝。时任巡抚顾玉麟也大喜:此乃将相之才。然后大笔一挥:此考,请让张居正落第。

2、思考:哦?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链接:真相是这样的:顾玉麟大人的良苦用心:

“居正年少好学,吾观其文才志向,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则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发奋图强。”

3、过渡:而不明真相的张居正,在落第后会怎么想呢?

镜头2:我张居正,自幼立下鸿鹄之志:勤奋苦学,以早日兼济天下,为生民立命。13岁参加乡试,信心满满,谁想竟落了第,心里好生郁闷。难道是我还不够努力吗?

4、思考:面对心生困惑的张居正,我们可借用文中哪些语句,来帮张居正找到心灵的出路呢?

(1)请自由朗读课文了,找出你认为最佳的语句。

(2)学生畅谈,师适时点拨引导

(3)师:顾大人可谓是用心良苦,这份远见令人折服。后来张居正果然成为中兴明朝的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这不能不说与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关。

过渡:在初步感知文意后,让我们一起深入文本,领悟孟子深邃的人生哲理、感受他雄辩的风采。

(二)深入文本,研章究理:

1、齐读思考:文章开篇举例,一连列举了6个事例,有何妙处呢?

(1)共同点:

明确:他们身份卑微(农夫、苦役、小贩、囚徒、鄙地之民、奴隶)身处逆境,但最终都成就了一番非凡的事业。他们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是不是树立了一批偶像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舜用为何“发”,其他人为何用“举”呢?

可见孟子用词的考究,其实,经典作品都有这样一个特点。

(3)这些事例排列有什么规律吗?(出示课件4)

大体以时间为序,身份越来越卑微。(有序)

(4)小结:A.树立信心:精选典型事例,表明各种人士都可以在逆境中成才,无论古今,无论身份;

B.树立目标:如果在逆境中奋发,就可以像舜和傅说他们一样,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

C.用词考究

D.开篇用例,集中用例,排比用例,有气势;长短结合,有变化,富有节奏。

2、孟子将这6个不同时空的典型事例整合在一起,得出了一个怎样的普遍原理呢?

齐读“故天将降大任……”

(1)上天降临怎么多的磨难,为的是什么呢?

明确:“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就可以承担大任)。

“逆境造就人才”

(2)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话,再来读一读。

注意:在这段话中,使动用法频繁出没:

苦、劳、饿、空乏、拂乱(旨在理解:使动用法)

(3)再读,注意逻辑层次: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其身、其所为

由内心到外在,由意志到身体,生活、毅力等方面。心动,才会行动。

(4)思考:这段话为何能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奋发有为?

A.有多处使动用法,还有通假字,句式整齐,长短结合,富有变化,且多为短句,排比用句,极富警策力

B.人才造就,必须先让他在意志、身体,生活、毅力等方面接受及其艰苦的磨炼,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进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C.经受的住磨难,就可担当大任。

(5)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经典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张居正的经历告诉我们,逆境可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担当大任,心动,还要行动啊。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比如考试,这次考试出错了,改正了,不就又多收获了一份知识吗?

(2)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时候,张居正在困境中磨练了意志,奋发而有所作为。我们有没有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体验呢?

再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固然郁闷,但对于渴望奋进的大家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鞭策呢,痛定思痛,勤奋苦学,勇攀高峰。

(3)征于色,发于声——喻

链接::屈原披发;宁戚《饭牛歌》;姜太公钓鱼

小结:过,困,横,色,声,都是指处于困境,而能改,作,喻,表明要能担当大任,不仅要在困境中动心忍性,还要能有所行动,这样才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被人理解,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4、对于个人而言,“生于忧患”——逆境可以造就人才,那对于国家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思考:为何没有发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常常会灭亡呢?

过渡:我们来看看夏桀他们是如何诠释的?

(2)连连看”:夏桀——关龙逢;纣王——比干;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链接:关龙逢,因劝谏夏桀效法先王治理国家,而死于非命,可谓史上死谏第一人;比干,纣王的亲叔叔,好言规劝,却遭“剖心”;诸侯担心天子安危,却无端被戏弄。

小结:他们在国内,容不下坚守法度的大臣和正直忠贞的贤士,在国外,不顾眼前的忧患,更看不到未来的忧患。他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死于安乐。

五。知人论世,感悟主旨:

(1)思考:孟子为何从反面来论述“国家的命运”?

(2)“知人论世”:我们一起来了解孟子的思想及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孟子,善养“浩然正气”,推崇仁政,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大的情怀,磅礴的气势)

战国时期,诸侯互相吞并,都想富国强兵,以武力逞强、称霸。到孟子的阶段,“战国七雄”已基本形成,这样的时局,国君有忧患意识,尤为重要。

(3)孟子希望国君们能“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国恒兴”,国兴了,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也许才是孟子的本意吧。

(4)主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是生活的哲理。

六、研习章法,体会“雄辩”:

过渡:我们一起来梳理梳理内容

内容梳理,自然引出:“通体盘旋,为末二句蓄势”的写作特色:

(多角度多层次地说明,层层递进,有如干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

2、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排比连用,读起来有气势,句式富有变化,节奏感强

3、善于用例,精而有力:开篇用例,正面用例,集中用例,排比用例,精选事例

七、拓展延伸:

而今,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呢?

过渡:我们一起来看华为怎么说?

链接:华为28年造芯简史:从0到500亿,沙漠里开出郁金香

2019年5月,“黑云压城,欲摧城”:美国下达全面禁令,将华为列入美国的黑名单,并要求全球所有的美国盟友国家一统抵制华为。

2019年5月19日,“备胎”一夜转正,“甲光向日,开金鳞”:多年前,在云淡风轻的季节,华为已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华为将如何持续为客户服务?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

八、结语:乱云飞渡仍从容,生于忧患,是华为的精神,是经典传承的魅力,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魂。让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来诵读这振奋人心的智慧经典:

集体朗读:

1、师领:“舜发于畎亩之中——”

2、众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百里奚举于市。”

3、男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

4、众合:“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女领:“人恒过……而后喻。”

6、众合:“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九。布置作业:

1、好书推荐:《孟子译注》《傅佩荣讲孟子》南怀瑾讲《孟子》系列丛书

2、练笔:《青春在风雨中绚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过、作、征、喻、恒等的含义。

2、学习本文说理论证的方法。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过、作、征、喻、恒等的含义

教学难点:本文说理论证的方法。

一、导入

请看下面的文字,分别说一说文字描写什么的事并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以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生讨论、思考、回答

忧患让勾践成功,胜利之后忘记努力只顾享受。

(师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目标展示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过、作、征、喻、恒等的含义。

2、学习本文说理论证的方法。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三、走近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______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孟子》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补充:《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他第一个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四、学情检查

1、给下面划线字读音:

畎亩()傅说()胶鬲()行拂()拂士()

2、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五、研习文章

(一)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一般字词,理解大意,并翻译文章。

(二)重点掌握下面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下达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国侵略的危险,这个国家便经常导致灭亡。

六、合作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孟子在文章开头两段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的道理。这里用的是_事实论证和__道理__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课文第三段采用的是_理论_论证,为我们讲了安逸亡国的道理,你能举一两个因贪图安逸而亡国的事例吗?

蜀汉后主刘禅,因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而导致国家的灭亡。另外如商纣王、周幽王等,他们都因为只图眼前的安逸生活,没有忧患意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七、课文小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八、巩固练习:

1、对下面语句中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任用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九、拓展延伸

1、用名言警句对文章进行概括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大家能不能用名言警句来概括本文的论点?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孟子认为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顺境同样可以造就人才。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要言之有据。

顺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①、宋代词人晏殊一生生活顺利、仕途如意,不是也写出了清新奇丽的诗篇,让后人传诵不息吗?

②、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

③、香港富豪李嘉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学习,并且让他在哈佛大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比自己更加优秀的栋梁之才。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程度,环境只是外在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生活中的苦难在所难免,但只要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最终的成功一定属于你。把刘欢的《从头再来》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都能记着“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

怎么读书 篇五

会读书的人,总要做读书笔记的。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领会和记忆所读内容,同时也是消化、思考、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这对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读书笔记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的需要和自己的习惯加以选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符号笔记法②批注笔记法③摘录笔记法④卡片笔记法⑤纲要笔记法⑥心得笔记法。

当然笔记的内容要有所选择,不要见什么抓什么。

有人说“雕塑的艺术在于取一块石头把无用的去掉”,阅读也应如此,读后用笔记的形式记下书的精华,为我所用。

随社会的发展及考试形式的改革,课外阅读已引起广大同学和家长的重视。但由于指导不利,出现了一些误区,如:追踪读流行,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读什么,随波逐流,一无所获;热衷于读休闲书,不是为获取知识而读,而是为消遣而读,贻害匪浅;专心读习作,也就是读作文选,很多同学及家长,尤热衷于此,以为作文选读好了,作文就写好了,这种一蹴而就的思想是非常有害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难道我们忍心让“取乎中”的作文选使我们的水平“得其下”吗?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取这笔财富。

日记是一个人每天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是生活轨迹的记录。写日记的益处很多。

(一)日记能使我们记住自己做过的重要的事,见过的人,用过的物,记住自己的经验教训。写的日记,常翻一翻,容易记起自己真善美的一面,忠实于自己。

(二)写日记有利于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很少有人劝自己消极、懒惰,多数人劝自己积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鼓励相比,作用更大。

(三)写日记能磨练人的毅力。写一篇日记容易,坚持下来难。一旦坚持下来就能磨练出“一不做,二不休”的毅力。

(四)写日记能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始可能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罗列,随时间的推移,可能就会自觉地找原因,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写日记可以积累材料,提高写作水平。

那么日记写什么内容呢?日记可分为观察日记、记事日记等,既可以记事,也可以抒情、议论,也可以写成随笔。但日记的内容必须有所选择,不是把每天的事如“流水账”似的全记下来,更不可去追求什么“高、大、全”的内容,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从中发现它的价值,将其记录下来,同时,要善于写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

有人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而日记是自我教育的最好方式。愿同学们写好日记,成为一位心胸开阔、信心坚定、意志坚强的学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相关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7篇)03-14

《窃读记》教案最新6篇01-0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优秀10篇)01-01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01-01

《核舟记》同步练习(优秀10篇)01-01

《刷子李》教案(8篇)01-0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精选6篇01-0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01-01

三大改造【优秀4篇】01-01

初二地理教案【精选3篇】01-01

最新范文

八年级地理教案【10篇】02-2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最新7篇)02-20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02-20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10篇)02-19

初二下册英语教学反思【优秀10篇】02-18

八年级地理教案(精选6篇)02-17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说课教案【3篇02-17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优秀7篇】02-16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篇02-1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实用教案案例文档精02-16

46 1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