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精选9篇】

发布时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编的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精选9篇】,欢迎参考。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篇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案例教学 教学优势 实施程序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67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引入了大量的案例。据笔者精确统计,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初一到初三的5本教材111个框题中,各种案例总计366个,平均一个框题3个左右,按照教材的常规教学,案例教学的时间要占课堂教学的60%以上。因此,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优势

案例教学也就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在教学中往往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这就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营造的情境中来。

其次,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性教学方式,以案例为媒介向学生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再次,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沟通,互相合作。这不但使学生学会了互相交流,也使群体潜力得到开发。

二、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程序

做好案例的选择、教法的设计与教学的实施,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下面,以人教版思想品德课初二教材《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中“同学之间起外号”的案例为例,简要分析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性程序。

小立长得矮胖,有人给他起了个“武大郎”的外号。对此,小立心里很不好受。小立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而他的同学却说:“起外号是件很平常的事,无可指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请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1.明确案例设计的意图

明确案例设计的意图是正确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本案例的设计,一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探究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他人人格尊严、不侵犯他人名誉权;二是给学生感悟的机会,将心比心,感受名誉权受到侵害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并了解身边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行为,认识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后果;三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遵守法律和道德高尚的人,做受同学欢迎和喜爱的人。

2.案例教学的操作

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实现案例设计意图的唯一途径。笔者将本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设计如下。

第一步,设置情境,进入情境。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情况,明确活动要求,进入角色,或引导学生谈谈身边给他人起外号的小故事。

第二步,学生思考,分析案例。让学生站在小立的立场上,感受人格受到侮辱所产生的情绪,以及考虑如果自己是小立会通过什么办法摆脱苦恼。

第三步,你说我说,交流讨论。让学生就小立同学的言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外号有褒贬之分,褒义外号是赞许,也不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贬义外号则会伤他人自尊,侵犯他人名誉权。小立长得矮胖,给他起外号叫“武大郎”,是讽刺、嘲笑、挖苦他身材矮小,是对他的侮辱。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侮辱和诽谤他人。为小立起贬义外号侵犯了他的名誉权。

第四步,举一反三,深化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第二个问题,边讨论边填表。侵害名誉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侮辱,如讽刺、谩骂、挖苦等;二是诽谤,如无中生有、造谣中伤等。活动中,学生可以围绕相互之间有意或无意的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填写。找出这些行为之后,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受害人着想,通过体验来感悟尊重他人名誉权的重要性,体会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性。

第五步,分析后果,行为指引。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分析侵害他们名誉权的后果,认识给被侵权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要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也会给侵权人带来谴责、惩罚,即对侵权人也没有好处。在学生完整填写表格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能做出不尊重他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3.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和反馈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步骤,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加讨论的质量,即是否把平时学到的理论同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的水平如何,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否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等。

第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看使用的案例是否激发了与教学目标相符的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是否掌握了有关的概念和技能,是否促进了学生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否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是否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等等。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材既有案例和补充案例的关系。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贴近社会,来源于现实生活。由于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教材中的案例不一定能满足所有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注重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生动而贴近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资料作为补充案例,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第二,处理好讲授法和讨论法的关系。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说明基本理论,简明扼要,节约时间,加深学生的理解;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交叉使用两种方法,切不可始终使用单一的方法。

第三,处理好案例活动“放”与“收”的关系。教材中的许多案例涉及内容多,发散起来延伸面广。对于这样的案例,在教学中适当地予以扩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十分有益。但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讨论容易跑题,其操作过程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过度开放容易造成既达不到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被动局面。因此,案例教学中要在时间总量上有所控制,处理好探究活动中“放”与“收”的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篇二

一、增强趣味性的作用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驱力,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思想品德课以其理论性、抽象性、思想性较强而让学生较难理解,以致有的学生还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假如仍按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授课,势必会因趣味性不强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及时穿插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必然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新鲜感。这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烘托课堂气氛,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比如,笔者在讲授“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一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宋朝苏轼的《河豚鱼说》的故事。该故事说的是南方的河里有一条河豚,游到一座桥下,撞到了桥柱上,它不是责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游过去,而是生起气来,胀起肚子,浮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恼怒桥柱撞了它。后来,被从水面飞过的老鹰发现了,成了老鹰的美餐。这一案例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他们浓厚的兴趣,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1)这一故事中河豚撞着桥柱是谁的错?(2)这个河豚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吗?其结果如何?(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明白了一个人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反省自己,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只要教师能恰如其分地使用案例进行引趣,思想品德课就会越上越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样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就落到了实处。

二、警示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觉悟,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高度统一。在教学中可运用现实生活典型案例来说明深奥的道理,给学生以警示,给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敲响警钟,使他们悬崖勒马,警醒后而自觉改掉不良行为。如笔者在讲授“学会把握好奇,学会自我控制”这一内容时,选用《今日说法》曾经播放过的节目——《十二小时危急营救》,一起近年发生在贺州当地的未成年辍学学生实施的绑架勒索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思考、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这些未成年人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系吗?(2)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与周边的不良诱惑有关系吗?学生通过探讨、分析以上问题明白: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与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是因为未成年人不会把握好奇,不会拒绝不良诱惑。然后引导学生探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不良诱惑?中学生应该如何把握好奇,拒绝不良诱惑,学会自我控制?从中懂得:中学生应该学会把握好奇,拒绝不良诱惑,学会自我控制,才能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案例给学生以深刻的警示,使学生心灵受到很大震撼,体会到“学会把握好奇,学会自我控制”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三、突出重点的作用

教学重点是指在思想品德课中起关键作用和主要作用的知识。能否突出重点,是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否理解重点,对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实现突出重点这一教学目的呢?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比如,笔者在讲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这一重点内容时,选用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这一典型案例,通过这个案例不仅充分说明“在我国,任何人不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不允许超出宪法之外,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可见,宪法是一切公民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这一道理,而且该案例还教育广大学生应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该案例也起到了舆论宣传、监督的作用,表明了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

四、突破难点的作用

能否突破教学难点,也是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都是些理论性、抽象性、知识性较强的观点、原理或概念,学生对这些知识点难以理解,易产生困惑。假如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把它讲透彻,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能恰当、及时地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则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的作用。如,笔者在进行“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多媒体展示了“马加爵杀人案”这一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该案犯为什么能在作案逃跑后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捕归案?(2)市民陈贤壮在此案中尽了什么义务?他是采用什么方式尽这项义务的?(3)这一案例启示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参与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还应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战胜敌人、保全自己的目的。这样在师生互动的活跃气氛中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篇三

现代教学过程是情境化、信息化、生活化的动态开放系统。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学生的生活进行涵盖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主题设计,它的开放性、人文性、时代性以及生活性的特点决定着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事热点和社会热门话题为有效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充分挖掘知识点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有效整合课程资源,运用现实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性情境,并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健康成长。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案例要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选用案例与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真实性和典型性

选择的案例应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唯有真实,才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这样的案例就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或将来走向社会真正面临的实际情况或问题,它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使学生心悦诚服,进而发展为讨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选用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教材的核心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感知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时,笔者就引用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这一重要的视频,选用“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的典型案例,介绍翟志刚的成长经历:因贫困差点辍学;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又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面对挫折,翟志刚曾这样表白:“如果‘神七’还是擦肩而过,我还是要继续努力。”让学生讨论翟志刚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了哪些挫折?他是怎样面对的?组织学生探究:案例中体现出翟志刚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翟志刚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懂得了:在人生道路上要树立理想,不能向困难和挫折低头,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创新热情;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从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确立努力的方向。

2.注重时效性和贴近性

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产生新鲜感,才更具有亲切性和可学性。引用的材料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的。最好是就地取材,可以采用本地发生的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符合其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比如在初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第一节《诚信是金》新课导入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案例的:班上一个同学向某同学借了20元钱,说好了第二天还的。可是第二天他把这事忘了,过了一个星期才想起来。这时,这个同学发现,借钱给他的同学一直没提还钱的事,很可能已经把这事给忘了。请问,这个同学应不应该主动还钱给别人?还是假装自己也忘记了,要是同学不提起就不还了,自己还可以占点便宜。这样的事例在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甚至不少学生还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会想,别人没有向这位同学讨还20元钱,更多的可能性不是忘了,而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直说,其实心里对借钱不还的同学是相当不满的。借钱不还的同学如果因为别人没有直说就不还钱,可能会在金钱方面占一点小便宜,但是人格上的损失就难以弥补。失去了好朋友的信赖,失去了人品上的好口碑,这完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到遵守诚信的道理就在身边,它并不是虚无空泛的,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

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性和理论原则性强,比较单调枯燥,因此所举的案例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教师应通过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真正做到以案说理、以理析案。

4.注重方向性和激励性

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党和政府已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案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呈现案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要求,采用灵活多样、恰当的方式把案例呈现出来。常用的方法有:以文字材料的方式呈现案例,供学生阅读分析;教师口头描述案例,让学生记录、思考;师生表演、模拟案例,直观生动再现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录音、视频展示案例等等。

2.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探究问题

要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师在引用相应的案例后,必须围绕案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达到例、疑、理的有机统一。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有让学生充分去研究问题的广大空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次、梯度学生的学习实际,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导航者的功能,把握调控好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的参与面广,要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为此教师就要做好一个导航者的角色,直接控制课堂教学的进度、节奏,发挥出引领、导向、全盘把控的作用。特别是进行到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整个课堂。如要有时间观念,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分配好时间,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和进度;同时要注意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的讨论不能偏离主题,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拉回到问题的核心,避免偏离课堂教学的轨道,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点评与总结要公正到位,避免有失偏颇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篇四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共和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建设美好祖国的重任,将落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肩上。承担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需要我们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教学内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曾经直接讲民族问题,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也不易理解。往往走马观花,知其事,不知其意,尽管多次解释、强调。也是是事而非的。没有什么太深的体会。因此,适当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就非常必要了。比如说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情景交融,激发求知欲,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一、讲授这节课,先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一首高亢、激情的歌曲播放完后,同学们情绪激动,热情洋溢,积极性很高。这时,介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从遥远的古代开始,我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疆域辽阔的大地上,历经几千年的民族迁徙、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民族面貌。点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我国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案例分析

思想品德课一味的讲述,单调、乏味,学生很快就会昏昏欲睡,所以导课运用多媒体先播放歌曲,特别是激情、高亢的歌曲,一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神倍增。很期待下一个问题。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把有关的学习内容介绍给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印在学案上,课前预习好,这样都能收到好的效果。学习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回答或举例,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就能积极主动学习。再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介绍本班学生的民族情况,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在选取的案例上多下功夫,找一些积极的、有利民族团结的例子。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在祖国的边陲新疆,驻扎着这样一支队伍:为了救助地震中受灾的维吾尔族兄弟,他们不顾生死昼夜排险;为了救助一味因特大暴风雪被困在牧场的少数民族产妇,他们顶风冒雪,甚至双膝跪在冰面上,一点一点地挪动担架,终于保得母子平安;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他们在与维吾尔族群众共用一条水渠时,规定每次打水都使用专用水桶――点点滴滴的小事,浇灌了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与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接受并理解,同时还可以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功效。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老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容易导致不良的后果。比如:有的同学瞧不起少数民族学生,有的对国家给少数民族的特殊待遇不理解等等,我们都要正确的引导,适当举例,来教育、引导学生。针对一些敏感问题如:播放在西藏和新疆发生了大规模流血事件,我们怎么看。民族问题处理不好,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对于我们中学生能做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学生探讨:作为中学生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对民族问题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同时多媒体能使教学信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如何把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上应用好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篇五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鲜活的教学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使课堂接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生活化课堂,对学生而言充满着诱惑,有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和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在对案例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自主生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交流与分享对案例的理解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创设了各类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例如奉献、诚信、尊师、孝老、遵纪、守法等。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自主探究,形成觉悟,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的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

第一,教学案例要具有思想性。即要让教学案例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二,教学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即教学案例要紧跟时代性节奏与步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过时的、落后的教学案例缺乏良好的教育性。

第三,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各类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第四,教学案例要具有可信性。即教学案例的信息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2.教学案例素材的来源

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很多,教材、教参中可直接选用,文献资源中可查找,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上可选择。特别是当今处于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特别发达,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今日说法等,提供的素材既典型,又生动,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当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泥沙俱在,良莠不齐,因此,在查找素材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识别虚假信息,不能让谣言进入课堂,让虚假信息编辑的教学案例,会对学生认为教师为了说明教材道理,骗自己,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3.教学案例呈现的形式

教学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视频、音频、图表、表格、漫画等,可以根据素材本身的属性,根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制作,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加以呈现。每种形式有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需要加以合理设计,相时呈现,才能使教学案例的功效发挥最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1.教学案例的展示与呈现

基于教学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的出场方式是必经的、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何种方式出场,事关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所需要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可以教师朗读或学生朗读,视频或音频提醒学生注意观看或聆听,图表、表格、漫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景中,才会变得有效。因此,教学案例的展示,实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事关教学问题的解决。

2.教学案例的阅读与分析

教学案例的信息点一般比较丰富,阅读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学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有目的地从教学案例中寻找、发现、分析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案例阅读和分析的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案例信息进行解读、分析和推理,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奠定基础。

3.教学案例的讨论与交流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个体经过思考与分析不能解决或不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要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讨论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经验分享的过程,也是合作探究、深入研究的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讨论的进度、问题解决的程度。同时,教师要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当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差或陷入瓶颈时,为了使讨论能够继续或深入,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绝不能出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群体的潜能才能得发展,合作精神才能得到培养。交流是讨论之后,小组在全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的过程。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的情况对全班进行小结性发言,这一环节,可能会出现小组之间意见不一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说明小组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可以开展小组间的辩论,目的是问题越辩越清楚。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得“打压”某一方,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的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也必须做好调控,防止辩论失控。

4.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篇六

【关键词】新课改;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课

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推行新课改,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各地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都想方设法,提出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下新的课程标准,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是从事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1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的由来及定义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个性化案例教学的雏型。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即从意见的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利用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案例应该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问题、一件工作、一个案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现代个性化案例教学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被广泛运用医学、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之中。

所谓思想品德课的个性化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对一些典型性的事件进行描述,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用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难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始终保持注意力,认真听讲。而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则不同,它是在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效果。

2.1 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背死知识,按照条条框框背定义,不管学生能否理解,只要把背出来就行了。结果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背死知识,而不会用知识,甚至谈不上理解,过不了多久,学生就会把所背的知识忘记了。科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而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则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案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共同作用,将知识很好的掌握。另外,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对知识更容易理解。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了情景教学,开动了他们的脑筋,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教师通过视觉材料的教学并且与学生一块对材料进行分析等方式,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由于对知识理解深刻,那么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牢固。

2.2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行了个性化案例教学法之后,正好符合这一点。由于案例教学是在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下,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

2.3 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一定的理解论性,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老是把眼睛盯在课堂上,不仅仅要在课堂里创设情景,而要把课堂搬到学校之外,在校外创设情景,利用社会大资源和大背景来实施案例教学。这样的案例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将真实的社会上发生的事浓缩到课堂上来。把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引进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2.4 使学习变得快乐

根据调查初中思想品德课历来是学生不喜欢上的一门课,究其原因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而传统教学模式则强调单纯的依靠教师讲解,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而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则不同,由于使用了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情景,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同时,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让学生觉得他们不是在被的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此之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虽然具有很多优点,对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高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案例例都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 在选用教学案例中,要选择与思想品德课相关的教学案例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案例都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只有使用那些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案例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否则,就违背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课目的,达到国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

3.2 选用的教学案例要具有时效性

一定要选择近期发生的事情与新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案例实施的教学过程。如果选用那些过时的教学案例,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根本没有印象,学生不熟悉,学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就达不到课堂教学效果。

3.3 教学案例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要求

有些教学案例学生不容易理解,如选用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由于学生心特征和知识要求达不到这个层次,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那么实现不了教学效果。

4 个性化案例教学的运用方法

1)在运用案例之前,教师要考虑到选择什么时候实施案例,因为案例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这个就是说应设计好案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呈现的时机和方法,如用案例导入,引出所要讲的知识;还可以用案例使某一个重点或难点变的容易理解;最后还可以用案例总结教学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深入和提高。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千万不可为了说案例而说案例,案例的设置一定是要有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的。华师大课堂与教学研究所赵中建教授认为,应用质量原则于课堂,就必须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案例提出后,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结论,提出观点。

2)对一些为了解决重点、难点而设置的案例,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研究,不能一味的都是教师讲解或学生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引导的作用。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不能把整个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而应进行组织的工作,在旁进行点拨。有时候,教师的一句会加强师生的融洽程度和合作程度,能达到合作中学,合作中提高,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目的。

3)老师要能够及时地从学生对案例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当然,这种点评不应该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简单地罗列,而是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创新。同时案例也可用于课后作业、讲学稿、试卷中。个性化案例教学的好处已成共识,但是我在编案例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比如说不够典型、苦于没有材料等问题,这个时候,平时的一些准备工作就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素质教育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对于如何现素质教育,完成新课改的要求,各地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在苦苦思索,将新课改精神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笔者根据自已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新课改文件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目的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水平,当然也是给各位同仁提借鉴。

【参考文献】

[1]宣小贵。政治案例教学浅议[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0).

[2]包宇润。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上海教学研究,2005(10).

[3]盛桂兴。浅谈新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与发挥[J].上海教学研究,2005.

[4]张家军。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篇七

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知识的运用也可能是机械的,唯情感的升华是能动的、持久的。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教学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下面我就围绕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题,对这堂课中的活动设计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以供广大同仁借鉴。

【案例描述】

本课是新课改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挫折和逆境,磨练意志,增长智慧,初步形成自我应对挫折的能力;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来展示教学,并把本主题活动分为几个环节来进行。

一、分组体验“残疾人的行动”

模仿教材中的“小丹”在车祸中失去了双手,或失去了双眼,你能把“上学”两个字写得很好吗?或模仿其他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活动内容就是一次现场“模仿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跃跃欲式,争先模仿。

环节点析:强调教学的过程,我认为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的体验,只有把学科的概念原理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解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激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二、迷途寻路,求助门诊部

姓名:刘莉 性别:女 年龄:13岁 症状: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白天吃不下,晚上做噩梦,有时甚至想告别眼前的一切。 病因:曾有过幸福的家庭,曾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孩,因爸爸、妈妈在半年前离婚,刘莉被安排在奶奶家生活。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奶奶,整天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敢随便说笑;在学校,刘莉更怕别人知道这一切,不愿意与同学过多交谈;前天,老师通知刘莉请家长到学校,因为她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不幸是一个接着一个。

这一环节,要求各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各尽所能,通过讨论,开出处方。

环节点析:本课的重难点是教会学生能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通过创设这一情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人人都急于献计献策,从都急于帮助刘莉。没有分心,没有掩饰,一切都那么自然亲切,在讨论中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实在叫我感到欣慰。

三、勇往直前,探寻成功者的足迹

学生分组收集整理,找出不畏挫折的成功者,进行总结汇报,得出:

1.从成功者身上得出他(她)人的共同特点:(1)用正确态度对待挫折;(2)用智慧和勇气战胜挫折。

2.成功者在困难、挫折面前分别采用的方法: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意志力;杨澜――沉着、冷静,对自己有信心,控制住情绪;谈迁――坚韧,不放弃,重新开始;杨利伟――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健康的心态,过硬的技术;小丹(教材)――坚忍不拔的毅力,永不放弃的决心。

环节点析:在上一个高潮过后,同学们又迎来新的任务,更多地参与到收集整理当中,认真地品味着成功者的经验,更加深对“挫折能战胜的体验和理解”,并产生真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又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品质,在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协作、学会了分享。

四、成功――挫折面前我从容,总结活动,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我们都从活动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就让我们把这些体会存入咱班的智慧栏中吧,到时我们将评出这次活劝的“最佳点子奖”“最佳描会奖”“最佳经历奖”的获得者。

环节点析:通过总结升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清本课思路,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其中不少学生在活动中闪烁了思维的光点,并也作了精彩发言。

学生A:我扮演的是“盲人”,我从座位走到黑板前,我都感到无比困难,更不要提再写字了,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尽我所能去关心、帮助残疾人,更要向“小丹”学习,勇敢地战胜挫折和困难。

学生B:这次活动很有意思,让我知道了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勇敢地战胜自己、战胜挫折,我自己也学会了战胜挫折的各种方法。

【案例反思】

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我认为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活动形式的设计要生活化

活动中的材料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把有关教学内容生活化,并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我的教育和提高。

二、活动形式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层次特点

有时,教师设计的活动难度太大,学生无论怎么跳也够不着,难以获得成功体验,如处理不当,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出现假性疲劳,挫伤学习兴趣。

三、活动形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并兼顾活动结果

纵观活动中呈现的内容,紧扣“挫折面前也从容”,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自主地掌握了战胜挫折的方法。并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总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无定法,面对新教材,到底如何教好?我会说,一切都在于实践,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我都会大胆去试,大胆去闯。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篇八

(临沧市耿马县勐撒镇中学 云南 耿马 677500)

【摘要】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现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运用

案例教学法把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体现了新课改的的要求,在品德课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尽管学生有时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2、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知识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人秋以来,北京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京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3、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亲自体验感受,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间的距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德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案例,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案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品德课上成”故事会”课,学生会迷失方向,只顾听案例而忽视了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教学中所引的案例应有的放矢,能与所授知识点紧密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事例的简单堆砌上,我认为选用案例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正面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应、少用。

2、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讲我国的科技发展时,可举神舟七号飞向太空的事,而不能老是列举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事,只有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举案例应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适合学生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3、注意精确性。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不能自圆其说。

4、注重本地性。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已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步骤与方法

1、精选案例。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

2、展示案例。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

3、学习理论。学生带着初探案例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师可把书本的理论知识问题化提纲化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解决简单的知识点,记录好个人学习的疑难点,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互学探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把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并面向全班学生精讲讨论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4、讨论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是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是其他课外的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是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分析。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穗”,以“理”导“行”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篇九

一 确立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案例。

一旦确定了教学目标,案例选择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选择案例一定要把握好四个要领:

1.要紧扣教学目标选案例。教师事先要把教学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目标,然后紧扣具体的教学目标策划案例,选择时不能包罗万象、求大求全,要做到主题鲜明,针对性强,一个案例解释一个教学目标。

2.要瞄准时事热点选案例。要注重案例的现实性、时代性,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3.要别出心裁选案例。选择案例要视角独到,内容新颖,力戒平庸,这样才能有震撼力,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心,打动学生。

4.要以人为本选案例。案例是给学生看的,就要符合当代中学生的自身特点,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喜闻乐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二 充分备课,准确设置问题。

充分备课,准确设疑,是教师组织学生做好探究讨论的前提。

设置问题时要牢记中心只有一个。一个案例能够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多,但有主次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选择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准确设计出主要问题,并充分准备一些相关问题备用,为主要问题服务,避免因准备仓促或即兴设置问题,造成与学生讨论脱节。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法律保护我们的无形财产》时,我选择了同学们熟悉的本市的一个侵权案例:2008年底,山东即墨黄酒厂将即墨市同样生产老酒的7家酒厂告上了法院,以对方侵犯了"即墨老酒"这一知名商品特有的权利为由,分别向每家索赔10万元。09年4月市中院作出判决,即墨玉福春黄酒厂和即墨第二黄酒厂生产的老酒因包装、装潢和"即墨老酒"相似而构成侵权,被告应停止生产侵权产品,并分别赔偿即墨黄酒厂6万元。其余5家酒厂的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审理。

这个案例涉及的问题很多,根据教学目标和案例特点,我给学生设计的主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无形财产?显然这个问题与案例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的间接性,还需要相关的问题补充引导。于是我准备了以下几个相关问题:即墨黄酒厂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它受侵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怎样客观评价即墨黄酒厂维权的做法?导致目前众多企业侵权的现状即墨黄酒厂有无责任?假如你是法官你将依据什么法律依据进行判决?目前维权后的即墨黄酒厂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如何?等等。这些相关的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服务了主要问题的探究,使案例的前因后果得到了全面立体的展现,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学生的思考深度,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学习活动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叶圣陶说,教师要"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恰当运用案例层层设疑,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在复习《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一课时,学生搜集了大量材料,有青岛的哥莫立斌捡到巨额珠宝归还失主的案例,有惊动全国的许斌恶意取款案例,有青岛某银行保安捡到顾客信用卡并及时归还失主一例。在分析这些新闻案例的过程中,我故意提出"捡来的财物不合法"这一观点。很多学生对此表示不理解,因此引起了全班学生的争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提出了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比如"把钱借给别人属于行使对合法私有财产的什么权?"、"父亲买了一辆二手车,结果后来被警察告知是犯罪分子偷来的,要予以没收,这不是很冤吗?"可见鲜活的新闻案例不仅能展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引发激烈的课堂辩论,广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思品课的德育功能。

思品课倡导的新闻播报和案例分析就给学生搜集和展示资料、探究解决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可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如发动学生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搜集富有意义的社会热点,实行"新闻分析";组织学生积极搜集资料的同时,把手头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相应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甚至展开讨论。记得2009年国庆假期,我们布置的作业是"通过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搜集有关国庆60周年的资料,设计几个问题并附上您的参考答案。"有个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我们的国庆典礼成功举行背后支撑是什么?答案是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②庆典仪式向世人展示了哪些光辉思想?答案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③建国六十周年来中国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似简单的几个小题,无需长篇大论、筛选材料,却直接指向重要的知识点,显而易见,运用新闻分析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分析理解能力。把新闻案例与所学的知识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课后加强训练,培育学生媒介素养。

思品课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信息化社会和媒介化社会中,被浩如烟海的媒体信息所包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只有拥有对媒体信息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判断、分析和使用的能力,才可能最大程度地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才能成为现代社会健康合格的公民。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相关范文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优秀5篇】05-27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通用7篇)07-02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最新8篇】12-06

古诗《示儿》优秀教学案例【最新3篇01-01

教学案例幼儿园大班【最新3篇】01-01

教学案例分析心得体会(2篇)01-01

POWERPOINT教学案例优秀7篇01-01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教学典型案例【优秀01-01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5篇01-01

小班幼儿教学方案案例(优秀6篇)01-01

最新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02-18

教育教学案例范文(推荐优秀9篇02-09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案例(最新3篇)02-07

小学教学案例范文(实用【优秀9篇】02-07

教育教学具体案例(优秀4篇)02-05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分析(精选4篇)02-04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优秀10篇01-29

初三英语教学案例(最新5篇)01-28

支架式教学策略案例优秀10篇01-27

教学案例分析【精选8篇】01-21

62 60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