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案大全

《鸿门宴》教案(4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泡面作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鸿门宴》教案(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鸿门宴》教案 篇一

素养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3.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三、文体介绍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预习检测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顺课文并解决疑难字词。

(1)飨()士卒,释义()(2)鲰()生,释义()

(3)玉玦(),释义()(4)彘()肩,释义()

(5)跽(),释义()(6)刀俎(),释义()

(7)目眦(),释义()(8)啖()之,释义()

二、初步感知

(一)积累古汉语常识。

1.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1)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9)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10)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___;(1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___________;

(4)于是项伯复夜去________________;(12)项伯杀人,臣活之________________;

(5)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13)拔剑撞而破之____________________;

(6)头发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

(7)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________;(15)不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________;(16)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明下列各句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__________;(3)而听细说__________________;

(2)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4)沛公居山东时______________。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具告以事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

(2)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______________;

(3)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7)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敢倍德___________________;(8)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点句子翻译。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属今为之虏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本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合作探究。

探究人物性格:刘邦与项羽。

1.刘邦性格特征—问题引导: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让张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羽性格特征——问题引导: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羽的反应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客观公正评价人物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达标检测】

1.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注音。

①戮力攻秦()②范增数目项王()③玉玦()

④瞋目视项王()⑤目眦尽裂()⑥沛公之参乘()

(2)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D.劳苦而功高如此

(3)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邦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知公长者。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选的这一部分反映了“楚汉相争”最后的情况与结局。请你简要写出此时相遇的主要行迹。(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检测

1.(1)①戮力攻秦(lù)②范增数目项王(shuò)③玉玦(jué)④瞋目视项王(chēn)⑤目眦尽裂(zì)⑥沛公之参乘(shèng)

(2)B(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3)心直口快,直来直去,表里如一。

(4)原因: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刘邦性格:工于心计,善于应变、擅长用人,能言善辩。

2.(1)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壁:名词作动词,构筑壁垒。

②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幸:被宠幸。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同情。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德:名词作动词,恩施好处。

(2)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译文:上天让我灭亡,我还渡江做什么?

②吾知公长者。译文:我知道您是个有德行受人尊敬的人。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译文:项王自己也受了十余处伤。

(3)①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英雄末路,悲歌慷慨;

②乌江欲渡未渡,无颜见江东父老;

③赠马长者,步战杀敌,仍显英雄本色;

④自刎而死,彻底失败。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一、情节概括,引出话题

屏幕显示“煮酒论英雄”图片。

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著名片段——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汝与孤耳”,刘备与曹操之间的斗争是英雄与英雄间的斗争。而历史学家刘启良在《中国文明史》中指出,刘邦和项羽间的楚汉之争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你们怎样认为?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鸿门宴中“谁是英雄”的话题。

一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多少英雄豪杰俱登场。刘邦和项羽,这两位豪杰在鸿门宴上上演的是一场“两虎相斗”的好戏。

二、品评人物——刘邦篇

能虎口脱险的刘邦肯定有极大的智慧,我们通过文言实词和文中的几个细节来探究刘邦的性格。(一课一研:文言实词和细节解读人物)

1、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没有听从项伯逃跑的建议而是“具告沛公”后,刘邦急切地连续询问“为之奈何”。当张良出主意“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时,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按理说应该是关注退敌之策,刘邦怎么还有闲情问“君安与项伯有故?”

一听张良提到“项伯”,立刻就改变了关注的对象。这一句话,表露的是刘邦当时的第一反应,将刘邦细心机警的性格很传神地写了出来——对所有的人,哪怕是自己的近臣,他都心存戒备,尤其是在这种紧要关头。刘邦的这一表现,恰与项羽的胸无城府,爱慕虚荣,为了“面子”竟然将亲己的“曹无伤”和盘托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这是张良“要项伯”之前,刘邦给张良的指令。这个祈使句可谓人物的本色语言。君为我呼入。呼,就是喊,在这里有“召”、“唤”的意思,带有随意性,缺少礼貌、尊重的意味。“君为我呼入”,可以译为“你给我把他叫进来”。一个“呼”字,写出刘邦言语的粗俗。

“得”译为“必须”解释为“非他不可,没有选择性”;如果译为“可以”解释为“权宜之计”。(一课一研中重要文言虚词)那么,在这里取哪个意思更符合作者意图?

对项伯“兄事之”,绝非出于刘邦内心的强烈愿望,在刘邦眼里“兄事之”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体现刘邦的虚与委蛇,但是在大难临头时也能能屈能伸。

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在鸿门宴之初,项羽就说出了刘邦军中的告密者“曹无伤”的名字,而刘邦始终不动声色,好像早已把“曹无伤”忘掉了似的;直至从小路逃回自己的军营,才“立诛杀曹无伤”。这一“伏笔”的写法,体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

刘邦沉得住气、工于心计的特点。

更巧妙的是“立诛杀”三个字。“立”,写出刘邦性格的果断。对于内奸,决不姑息。但“无缘无故”、无声无息地杀死曹无伤恐怕不妥,因此用了“诛”的办法。《论语》里孔子骂大白天睡觉的宰予的时候就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诛:《说文》,讨也。从言,朱声。它的本义是谴责、声讨(一课一研中重要文言实词)。也就是说刘邦诗怎样处置曹无伤的?

先公开谴责曹无伤的背叛,再把曹无伤给杀了。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处置了内奸曹无伤。这起码有两层意义:一、刘邦做事周密,注重事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必须清除内奸,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生跃跃欲试地插言:曹无伤和项伯给了刘邦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二是对待内奸绝不手软

公开杀掉曹无伤,以儆效尤,震慑其他存有二心的人。“诛”解释为“杀”的时候,一般指杀死有罪之人。这里的“诛”,就是先问罪,然后执行斩刑。那么,该给曹无伤问个什么罪呢?“通敌罪”。

“通敌罪”就把刘邦自己的图谋给坐实了。可以推测,此时该是问曹无伤“离间”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臣与将军有郤),如此就既除掉了内奸,又“维护”了与项羽的“团结”,可谓一箭双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就更能让人看清楚刘邦老奸巨猾的特点。甚至还能进一步作如下推测:刘邦正是把在鸿门宴上所受的窝囊气统统撒在了曹无伤身上,才有了“立诛杀”这样痛快淋漓、当然也充满智慧的行为。

通过文中的几处细节,我们看到一位怎样的刘邦?一位能屈能伸、沉得住气、做事周密果断充满智慧却又工于心计、虚与委蛇、老奸巨猾的形象。

三、品评人物——项羽篇

(1)我们再通过课内几处细节分析项羽。宴前曹无伤告密时项羽是什么态度?

“为击破沛公军”,“破”,表现项羽的光明磊落,想在战场上和刘邦较量。当项伯鹦鹉学舌地将刘邦的话转告给项羽时,他压根儿就没追问一句:“您如何得知?”,项羽竟然干嘛?

他不会想到项伯已经将他的军事计划泄露出去了,反而傻呼呼地承诺善待刘邦:胸无城府,仁义。

宴中范增多次举玦暗示项王、项庄舞剑时项伯以身翼蔽之,项羽的表现是?

默然不应,熟视无睹,不屑去刺杀刘邦,体现出他的刚愎自用,乏政治远见。

当樊哙闯帐时,项羽又有哪些举动?

不仅赐樊哙酒还有彘肩,体现出他的坦荡爽朗。听完樊哙一番漂亮话后竟是未有以应,体现出他的寡谋轻信,丧失判断力。

他如何处理刘邦的。礼物?

置之坐上,体现他的自矜功伐、豪爽直率。

拓展延伸,除了课文以外,你还知道项羽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

(秦始皇游会稽,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霸气骄横

VS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胸有城府)

(当项羽终于逃到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着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此时的项王不仅感到大势已去,而且乌江亭长的话恰恰深深地刺激了他,于是他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江东的父老乡亲将八千子弟托付给自己,现在他们全都战死沙场,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回到家乡,如何面对父老乡亲?这就是项羽下定决心慷慨赴死的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项羽的内心世界中强烈的知耻重义的情感的自然表露。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这是项羽悲壮生死观的体现。

“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脱身独骑四人持剑盾步走,体现了一种君臣关系。当时情势危急,刘邦独骑留四员大将持剑盾步走,可以保护他。按理说,要逃离这是非之地,当然是越快越好,一起骑马。四人持剑盾步走这虽然不合常理,但却完全合乎刘邦的性格。此时,逃离了“鸿门宴”的刘邦虽然“惊慌”但并未完全“失措”。尽管顺利逃了出来,但内心依然十分担心:他担心项羽会带兵追杀;他更担心在项羽追杀过来的时候,没有人保护自己。一句话,他最怕的是,在项羽追杀的过程中,如果樊哙等四人也骑马飞奔,就有可能跑得比自己还快,那么最终送命的就只可能是自己了。因此,刘邦这才“匠心独运”,安排这四员猛将“持剑盾步走”,将这四人置于自己身后,与自己保持一段距离,其真实的目的是寄希望这四员猛将在项羽追杀过来的时候能够拼死抵抗一阵,为自己赢得逃跑的时间。

其实,从史料记载来看,樊哙等四人不仅是刘邦的心腹大将,更是可堪大任、为了刘邦可以置自己性命于不顾的猛士。就如纪信,他在荥(xíng)阳城被围时设计假扮刘邦出城投降,让刘邦得以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活活烧死。在这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刘邦,其贪生怕死、狡诈多疑、置手下将领生死于不顾的面目昭然若揭。)

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斩杀不肯及时救赵的上将军宋义。以勇冠三军、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秦军主力。秦降兵不服,下令楚军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杀秦降王子婴,屠咸阳,烧秦宫,火三月不灭。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看到项羽有仁爱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

韩信念念不忘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看到刘邦知人善用,很会得人心。

四、智慧探究——谁是英雄?

刘邦是天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高屋建瓴、运筹帷幄,能用人,有良好的方针政策。

而26岁时就威震天下,功成名就的西楚霸王项羽,身上有浓重的贵族气息,他坦荡,重情重义,武勇千古无二,用兵如神,仁而爱人,宁死不给江东带来战乱,面对困难,巨鹿破釜沉舟,3万对56万,28人仍然勇往直前,身先士卒,无所畏惧那种精神。悲剧英雄,或者失败的英雄,乌江自刎,他要用他的死来殉自己的事业,来殉自己的部下,来殉一切曾经支持过自己、拥护过自己的千千万万人民大众,也包括两千年来读这段历史的百万千万读者;有了这段话就使项羽的最后战死成为了一种自觉的有意义的行为,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至少给人的感觉上是这样的。项羽的历史地位所以能如此高,项羽的形象所以能如此令人喜爱,关键在于司马迁的这篇文章。或许在司马迁眼中,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而刘邦就是一个成功的流氓。在你们心中,谁是英雄?

展开讨论

项羽是英雄。首先,他重情义。乌江自刎,其实他完全可以逃走,但是他没有。而是“悲歌赠美人,宝马赠亭长,身躯赠故人”,也是很有尊严地死去,他是一位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英雄。其次,他信守诺言。鸿门宴上,许诺项伯善遇沛公,于是义释刘邦。再次,我并不赞同刘老师你所讲的项羽胸无城府。据我了解,司马迁写的《樊郦滕灌列传》中一语道破玄机“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也就是说项羽并不是一位有勇无谋的人,只是文中并没有把这场鸿门宴背后项羽不杀刘邦的真实原因点出。最后,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位真性情豪爽之人,不会像刘邦那样为了夺取天下不择手段,而且他最后“良弓尽,飞鸟藏”……

刘邦是英雄。第一,刘邦是市井出身,不同于项羽是贵族后裔。项羽的出身让他一路都是在掌声欢呼声中走过来的,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输字,也没有怕字。他的这种出身让他内心有着强烈的自负心理,所以当垓下之围,八千江东子弟无一人生还时,他是痛苦的,因为他没有勇气面对这种巨大的落差。更因为他的那种自尊心,让他无法忍受这种结局,所以他选择自刎其实恰恰是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而刘邦打小就和平民老百姓相处的很好,深谙在乱世和各色人物打交道所需要的手段,所以韩信能够在刘邦军营发挥自己才华,也得益于刘邦的这种平民出身。第二,项羽是一位二十多岁的有着浓重贵族气息的骄傲自负之人,刘邦却亲切多了,他面对挫折时能够有强大从容的心去应对。第三,从用人角度看,明显的刘邦比项羽厉害多了。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后被刘邦手下设计离间了项羽和范增最后让范增惨死在路中。但是刘邦在那种起点很低兵力很少,斗力不够的条件下竟然能够和项羽的40万大军相斗,这是得有多大的能力,扭转局势。从这一点看,我认为刘邦是大英雄。

风云际会中,我们需要的是到底是率真还是谋略?

(西方文明一开始就认为英雄未必是完美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几乎都不是诸葛亮这种足智多谋的,而是富于青春的蛮力,敢于挑战天神,同时有着自己的弱点,并常常为这蛮勇和弱点丧了性命,但他们仍然被视为英雄如阿喀琉斯。)

五、结束语

以世俗的成王败寇评价标准看,刘邦是英雄;可是用人格价值体系来评估,项羽身上很富有光彩的一面如英雄气概、光明磊落、重情重义也让人欣赏,项羽也没有输。贵族气息浓重的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扛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有人认为楚汉之争是一场“狐狸同狮子的斗争,小人与君子的斗争”,项羽有人性闪光点,风云际会中,真性情很重要,但政治上讲究的是谋略。所以,刘邦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只不过是标准不同,英雄无定论!

六、作业:

1、文本质疑“刘邦的百余骑下落?”、“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么长时间机警的范增怎么没有觉得蹊跷呢?

2、以“我心目中的项羽为”话题谈谈你心中的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楚汉相争千古一宴——《鸿门宴》创作手记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陷秦都城咸阳,驻军十万于霸上并欲称王关中。项羽闻之率军四十万破函谷关直入关中,驻军鸿门坂与之对峙欲击败之。于是,诞生了千古流传的鸿门宴。

若无此宴,中国历史或许将会重新改写。所以,我选择以鸿门宴作为表现楚汉相争的选题,其戏剧性的画面非常适合用油画来表现。

构思与提炼

油画《鸿门宴》(见上图)的画面构思完全依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创作过程中,我也曾专程前往鸿门宴的发生地鸿门坂寻找感觉和依凭。鸿门坂位于西安临潼东新丰境内的黄土高坡,据《史记》记载距刘邦霸上军营四十里,如今四周仅有一小村落。鸿门宴发生在初冬,人物应衣着较厚且有肃杀之气。根据《史记》中“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的描述,判断宴会是在军帐里进行。

绘画必须将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件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因此,创作中对于人物和场景的选择非常重要。

据《史记》记载,鸿门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分别为项羽、项伯、范增、项庄、刘邦、张良、樊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宴会上出现的重要场景共八个:一、沛公至鸿门谢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二、“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范增起,出,召项庄”。“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四、“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五、“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六、“项王按剑而跽。曰:‘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七、樊哙慷慨陈词。八、“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奉白璧玉斗拜谢项王与范增,“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画面只能将适合于表现的六个场景合而为一,其余则用暗示的方式来表现。例如,第四个情节用画面左下角落地一戟暗喻仆地的持戟卫士;第八个情节用范增身边的短剑来暗示。画面由人物的目光来叙事,刘邦目示项羽来表现第一情节,范增由目示项羽转而目示项庄表现第二、第三情节,项伯目示项庄表现第三情节,樊哙目示项羽表现第五、第七情节,张良目示项羽与范增表现第五情节,项羽目示樊哙表现第六情节。

画面还设置了三个视点。第一视点以张良为中心,但其在画面中的位置并不显要。第二视点是刘邦,位于画面的黄金率位置,且处于刀剑夹缝之间,面积很小。第三视点是项羽,他对宴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形式与塑造

画面的形式构成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我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意来构思,用剑的形式来构成画面,用剑的感觉来塑造人物,并同人物融为一体以增强画面的紧张之感。横幅的画面以竖线为主要分割,竖线及点的位置用“黄金分割率”来处理,横线则用西洋音乐中复调三声部调性关系来调整。画面四边四角的开合变化按照中国古诗中四言绝句的韵律来处理。这也是我多年来研究的创作法则。

在画草图的过程中,我发现想象的形象同真实的形象有明显的差异。真实的形象一定同想象的形象合而为一才会增强画面的艺术感和感染力。若使静态的人物呼之欲出一定要加强人物的动势。若使画面光彩夺目,必须有大开大合的形式结构、巨大反差的静动之比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

整个画面的色彩,灵感来源于楚汉时期最常见的漆器色彩——黑、红和白。主色调为黑,暗喻阴谋、杀机和智慧。红色隐喻楚汉相争数年中无数将士和百姓的热血。刘邦、张良身着低微的白色布衣,在画面中面积虽小但光彩夺目。老子《道德经》提出的“知其白,守其黑”,延伸出中国画的“计白当黑”。对于油画来说应为“知黑知白,守灰”“知黑知白知灰,守色”。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创作心得,因此画中采用“守白”“守色”的原则。

油画还讲究用光的技巧。我在《鸿门宴》的创作中强调了顶光的运用。军帐帐顶应该可以开启用来采光。顶光所营造的气氛也具有戏剧舞台般的神秘效果。顶光源产生的神秘之美十分符合“知黑守白”的原则。黑与白的面积大反差才会产生耀眼光感并使主题以小见大。

军帐没有原型,只好参考影视画面来设计,并制作一模型作为依据。而眼睛对空间的观察同照相机镜头有极大的不同,为此我用写生的方式来固定画面透视,然后再用图片补充细节。

《鸿门宴》的艺术性除了体现在画面紧张的戏剧性,就是人物的肖像性。为此,画到中途我曾重新布置现场再找模特来修改画面。项羽出身楚国贵族,英武神勇但刚愎自用并优柔寡断,形象最难把握。为此,我先后找了四位二十八岁的军人饰演项羽,将四位的优点合为一身。其他人物体貌、性格也各异:刘邦出身平民,善于审时度势,更知人善任;范增年逾七十,作为谋士行事果断并阴险毒辣;项伯敦厚,知恩图报但无政治头脑;项庄年轻英武;樊哙骁勇过人但粗中有细;张良深谋远虑,沉着冷静,果断应变……为了生动刻画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我反复揣摩、写生、糅合、塑造。

写实与写意

中国绘画自文人画兴起之后便日渐追求笔墨趣味和空灵的意境之美,雄浑博大的史诗性写实风格日趋没落,距今已近千年之久。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油画的表现技巧结合在一起去创作历史画,应是中国油画家需要思考和掌握的。

我在《鸿门宴》的创作中采用了写实与写意相组合的表现方式——面部与手势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应深入刻画;体型最能表现人物的动势感,用夸张写意的手法加强其张力;道具最能表达历史特征,应写实表现;服装、背景须与形象拉开距离造成反差形成节奏感,应更为写意;用笔以书法起承转合的方式来处理。

在创作中,我也反复体会中西文化的异同。中国诗词讲究三大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这也是中国绘画追求的境界。而西方油画注重视觉空间的再现,注重画面的真实性和叙事性,注重物境和情境,若将中国绘画的意境和哲理性注入其中便会产生更有中国意味的油画。

在画面形式上,西方油画以物象为主,以单点透视来组织画面,以纵深空间和写实的形体来加强画面的张力,以强烈的色彩、光影来营造画面气氛,其为外在的自然物象之光。而中国绘画则用空间并置、视点联结的方式,空白联想、暗示的方式,虚实开合的哲学性方式来经营画面,使其散发内在的想象之光,产生飘忽于形象之外的意境。

西方油画发展至近代方追求笔触,其笔触意在塑造形体、表现光色。而中国书法的起承转合均有行笔的独特之美。若用书法行笔来表现形体、光色会产生中国油画之美。我研习书法多年,绘画过程中自然会将书写的行笔与人物形象、表情、动态和环境物体的质感形状融为一体。多年的油画创作使我深感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与法则注入西方油画的表现技巧之中,才能产生中国风格的油画以及历史画。

坦白地讲,第一次涉足用油画来创作中国历史画,创作过程深感艰辛。作品完成之后,仍有史学家提出道具问题。史学家以考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而画家除了历史真实之外首先考虑的是画面的艺术性,所以项羽和项庄是否在此宴身着盔甲等便存在分歧。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对中国历史以及美术史来说均属首次,意义重大。我有幸参与其中经历了一次历练。对我而言,艺术诞生于情感,毁灭于观念。对历史画而言,艺术诞生于规则,毁灭于自由。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从传统礼仪文化谈《鸿门宴》中的座次

《鸿门宴》中有一处项羽设宴款待刘邦时的人物座次描写“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人惜墨如金,为何在此不惜笔墨描写人物的座次呢?这就牵涉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座次礼仪。

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早在先秦的“三礼”即《周礼》《礼记》《仪礼》中就已经记载了较为完备的礼仪规范,“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见先秦时礼仪形式之繁多之完备。“礼”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稽首、顿首、揖让、虚左等,在功用上可分为古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五种。这些“礼”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思想。

《礼记曲礼》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古人看来“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和谐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古人还把“礼”作为个人的文化学识和心性修养的基础,是个人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理想价值的必要条件。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所以古人要求人们很早就要“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场合不同,会面的对象不同,行的礼节,坐的座次也不相同。

与现在的建筑结构不同,古代建筑特别是宫室建筑一般为坐北朝南,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其内部空间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房,分东房和西房。如《礼记问丧》中有“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的句子,可见其堂在前,室在后的位置。所以人们称皇帝为面南背北,称臣子为北向而侍之。《汉书董仲舒传》“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这里的“南面而治天下”说的就是皇帝面向南方治理天下,他所坐的位置是最尊的。相对于皇帝的位置,面向他的臣子离他的位置越近官位就越尊。

作为上层建筑,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官职级别高的居上位,官职级别低的居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为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之所以对蔺相如不满就源于蔺相如比他的官位高。左为卑,则体现在古人称贬职为“左迁”。但也不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也有尚左的,如《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信陵君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这里说的就是以左为尊。

同样的作为古代主要交际渠道的宴会,古人也对座次十分讲究。主客座次有别,尊卑位次有序,什么人坐在什么位置都有严格的规定,且有专人负责打理。大家较为熟悉的“礼部”其中的一项职能就是“演礼”,即教人学习礼仪。

现在,我们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次序。举行宴会的具体位置当是在室内或者在项羽的军营大帐。两汉以前古人进食用的案是东西向,而不同于后来的南北向。“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地位最卑的了,不能叫坐而叫侍。项羽作为楚国世家子弟从小就要接受传统礼仪教育,虽然后来跟随叔叔逃亡,但不可能不知道座次的尊卑,同时久在官场的刘邦、范增、张良等也是心知肚明,可他们偏偏就这样没有异议地坐下了。按理说刘邦年龄长于项羽,并在楚怀王前结为兄弟,刘邦为兄,项羽为弟;且二人同为楚怀王派出的两支灭秦军队的长官,地位相当,不管怎么说刘邦也应该与项羽平起平坐,最不济也应该位在范增之上,可刘邦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可见刘邦对当时的形势和项羽本人十分了解。

从项羽的角度说,其一自己出身楚国贵族,身份高贵,而刘邦出身泗水亭长,身份低微。其二自己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刘邦武艺平平,冲锋陷阵不值一提。其三自己挟巨鹿巨胜之威,兵强马壮,猛将如云,而刘邦手下老兵弱卒,既无精兵更无强将,这一切都不可能让项羽对刘邦另眼相看。同时这恐怕也是项羽对刘邦的一种试探,刘邦若有异议,那么就会是另一种结局。刘邦坐在卑位正和了项羽的心理。

而从刘邦的角度说,其一来鸿门前张良已经给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如若用强,自己没有丝毫胜算;其二坐在项羽、项伯、范增之下,既是向项羽表明承认项羽的领导地位,自己没有二心,也是在向项羽示弱,暂時委曲求全,使项羽放松警惕。由此看来,项羽、刘邦等人并不是真的不知礼仪,而是各怀心思、各有算计。这场表面看来风平浪静、觥筹交错的宴会,实则暗藏玄机,充满着刀光剑影,“鸿门宴”的真意也应该来源于此。

当前传统文化已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高考考纲中,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了解传统文化也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更进一步地接近文学的本源,窥探历史的真相。

《鸿门宴》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明确重点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知识点归纳

(可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鸿门宴》教案 篇三

鸿门宴

一、引导

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史记》的体例及构成:纪传体通史,以历史人物为纲记载历史。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合计130篇。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关于背景

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三、整体把握

提问: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

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文章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引导思考)

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

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

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四、讲解课文

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

问: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得知刘邦欲王关中,项羽与范增的意见是一致的,即定下除刘之计,但是二人对刘邦的认识完全一致吗?

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触碰了他"自大"底线。

范增则是将刘邦入关前后的表现做了对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除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觉得刘邦"可怕",教案《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不除会养虎为患。

问:通过对比,能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吗?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远见。

泄密(尖锐的矛盾出现转机)

问:你怎么认识项伯这个人?

引导回答:大敌当前,私见张良,为私交而泄机密,组织纪律性差;与刘邦结为亲家,因公废私,无原则和立场,做了掣肘之举,也反应了项羽团队的不团结。

问:在大难临头之时,足见刘邦本色。刘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种个性?

引导总结:

虚心纳谏,配合默契。(对张良两句"为之奈何",积极配合张良讨好项伯)

世故圆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鲰生之说""吾得兄事之""结为婚姻""不敢背德")

问:项羽听了项伯为亲家说的一番美言,项王许诺,从这一"诺"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导总结:呼就前文,足见项羽的"除刘"之计只是一时之气,并无成熟远见。

伏笔下文,项羽已冰释前嫌,范增仍老谋深算,暗示认识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败。

看出项羽头脑简单,自大浅薄,耳根软,无主见。

宴饮(矛盾激化)

问:从刘项鸿门一见的对话中,即见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刘邦:回忆旧情,居下讨好,转移矛盾。足见其圆滑世故。

项羽:一言泄密,送上曹无伤,足见其胸无城府,简单幼稚。

问:留饮之时的座位安排,能看出点什么政治表情?

指导:按照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相对时,长者东向(面向东),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时,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见,刘邦居于项羽、范增之下,显示了力量上的悬殊对比,以及项羽的自大心理。

问:举玦,舞剑,是范增的两次努力,但除刘计划均告失败,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闯帐(故事的高潮)

引导分析:这一段当中,主角是樊哙,樊哙是刘邦的武将,也是刘邦的连襟兄弟。司马迁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描写角度)刻划了樊哙的形象,试着分析,挖掘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分析总结:

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动作:"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拨剑切而啖之",尽显威猛英武。

神态:"瞋目项王,发尽上指,目眦尽裂。"威不可犯。

间接描写:项王的欣赏,项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应",都说明樊哙的勇猛可爱,有胆有识。

问:樊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刘邦,给刘邦这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及个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谢(合并处理)

问:这是故事的结局,刘邦的脱身,是机智而从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实现的?

总结:张良留谢,樊哙护送,独骑间行,合理安排时间。足见其团队的团结合作,衬托出刘邦的善于用人。

问:面对张良的献礼,范增与项羽的表现大不一样,这又说明什么?

项羽麻木不仁,因为他迷信武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患;而范增则是气极败坏,认为放虎归山,贻害无穷,也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懊恼。五、处理课后研讨与练习及导学案内容。

历史上的今天:

锋芝恋锋芝恋,咱能不这样吗?20xx-06-17北京赶集网租房保定市赶集网文章正文保定市赶集网20xx-06-17

高中语文必修三《赤壁赋》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 “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4. 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题)

二、简介“赋”的体裁特点

三、简介苏东坡及其在黄州的生活经历

四、指导诵读

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在预习和教读中,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可根据以下要求,让学生注意韵脚和对偶句。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举酒属(zhǔ)客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临江

驾一叶之扁(piān)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讨论题: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讨论提示:

(1)清风、江水、明月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怨”“慕”“泣”“诉”---“哀”“凄切婉转”。

(3)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4)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2.齐读课文,体会其语言特点。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二、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自读《后赤壁赋》,结合“练习”第四题,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的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则,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见《古文笔法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文学家虞集说:“陆上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未有道主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园学古剥》无独有偶,据黄州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见《东坡文论丛》,第39页)

探究活动

前、后《赤壁赋》中的修辞及其比较

前、后《赤壁赋》中,有相当多修辞辞格的运用,使得两篇作品意象更加鲜明,描写更为深刻。其中所用的修辞方法计有:譬喻、设问、对偶、象征等等。请针对这些辞格在文章中运用的情形,及其与全篇的关系,加以比较。

【《鸿门宴》教案】相关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精选教案(最01-07

《鸿门宴》教案(优秀5篇)04-26

鸿门宴教案设计(最新4篇)05-29

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精选教案【09-03

《鸿门宴》教案【优秀5篇】02-12

《鸿门宴》教案【优秀9篇】04-24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优秀5篇01-01

《老山界》教案9篇01-0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8篇】01-01

政治优秀教案10篇01-01

最新范文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优秀6篇】11-26

国庆假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611-26

优质课教案优秀3篇11-26

《交通工具》教案最新7篇11-26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精选9篇11-26

公共关系学教案范文(优秀7篇)11-26

生物教案优秀7篇11-26

白鹭阅读参考答案(优秀2篇)11-26

轻轻跳【优秀3篇】11-26

《丰碑》教案最新7篇11-26

57 5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