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高中作文>高中生作文

材料作文“疫情谣言”导写作文1500字

发布时间: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钟南山院士被传染、北京协和医院感染者逃跑、吸烟能防病毒感染、喝板蓝根和熏醋可以预防肺炎、吃维生素C能提高免疫力……这些天,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类似“伪科学”的信息,不仅误导了大众,也扰乱了抗击疫情的公共秩序。

面對这些网络谣言,你怎么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研读材料,我们发现构思可以与“谣言”“政府监督”“真实与虚假”等关键词联系起来,但如果能将视野拓宽一些,其中不少角度可以从生命价值、思考方式、道德品质等展开思考与写作,角度可大可小,可叙述可议论。材料的审题难度不大,围绕“谣言”展开即可,但要写出新意不易。若按照通行的惯性思维,我们写“远离网络谣言”“谣言是一种罪恶”,若由此得出立意显然是合题的,但不属于最为创新的,若我们在“保持理性”与“公开透明”之间建筑辩证的逻辑关系,探讨当你面对谣言和真相时,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是迷惑于虚假的谣言,还是直面真相。认识到谣言和真相的这种关系,我们的思想就会深刻了,下笔自然就容易了。

【例文】

擦亮双眼明辨是非

□湖北省枝江一中  王雨婷

今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无数国人揪心,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种种谣言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成为社会公害。从“钟南山院士被传染”到“北京协和医院感染者逃跑”,从“吸烟能防病毒感染”到“喝板蓝根和熏醋可以预防肺炎”,各种谣言在社交媒体呈现病毒式传播趋势,让人不堪其扰。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谣言的泛滥成灾呢?古人早有“三人成虎”“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说法。流言蜚语的传播不是一人作祟之果,以讹传讹实是社会群体盲目的产物。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谣言的发散式传播让“三人成虎效应”更加明显。当一则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频繁出现在家庭微信群、同学群、工作群,同时被多个好友转发到朋友圈,并在短视频平台被几十万人点赞,恐怕很多人都会信以为真,有些人甚至成为谣言传播者而不自知。但探其根本,它们仍源于人们内心盲目的恐惧。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人们对求生本能的渴望使我们对危及生命的言论有强烈的恐慌,盲目从众,于是一切荒谬行为也就顺理成章。

探得其因,如何避免这些“谣言效应”?谣言止于智者,但网友并非个个都是“智者”,也未必能够炼成“火眼金睛”。所以,政府部门要做到信息公开,要及时通过公共平台辟谣。要加强监管,建立“科学辟谣平台”。面对疫情不捂盖子,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通报公众关心的情况,做到信息公开及时,小道消息就会减少;权威专家、媒体多告诉民众如何科学应对疫情,“土方子”就会难以流行。从这个角度看,谣言大范围传播也在提醒有关方面: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其次我们应稳住自己,三思后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发泄情绪,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

让谣言止于智者,让谣言无法得逞。让我们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评点: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别致的写法,探寻了“谣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谣言滋生的策略,关键是政府部门要信息公开,公众要保持足够的理性。文章不仅仅是对这一新闻事件的评述,而且还引用了与之相关的新闻热点,从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保持理智,远离谣言。文末联系实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材料作文“疫情谣言”导写作文】相关范文

材料作文“修辞立其诚”写作指导作文11-09

“开始与结果”材料作文700字11-03

材料作文“仰视平视俯视”素材运用指11-05

“你不是庄子,我不是鱼”材料作文70011-03

材料作文“实用与审美”导写及范文作10-31

材料作文“法规与温情”素材运用指导11-05

材料作文“境静与心静”素材运用指导11-05

材料作文“时代与我”作文升格作文2711-09

材料作文“衣食与修养”素材运用指导11-13

“物质与精神”材料作文点评作文280001-07

最新范文

新时代拥抱老传统作文1600字11-10

字中见人,以字树人作文1700字11-10

我将无我,心系天下作文1000字11-10

且惜淡如水,莫重甘若醴作文900字11-10

材料作文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11-10

改头换面青于蓝,脱胎换骨锦添花作文3411-10

材料作文“规则与变通”写作指导作文11-10

任务驱动型作文“行高于人,‘非’‘仰11-10

同题演练——“青年一代”作文2800字11-10

用书籍点亮生命之光作文2400字11-10

22 16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