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常用范文>批评反思

教师师德反思(通用8篇)

发布时间: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感情,就不会满腔热情地关心、教育他,就不会知道学生每天在想什么、爱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泡面作文为您精心收集了教师师德反思(通用8篇),希望能够在作文写作上帮助到同学们。

教师师德反思 篇一

关键词:反思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至理名言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却往往忽略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师能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恰恰就是找到再一次上好课的根源;相反,不及时反思或反思不到位,往往会失去良好的教学反馈资源[1]。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人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倾向性,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抽象的美和善的思想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信念,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1.案例分析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身在其中的鲜活的生活与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引领学生的品德,避免过于成人化和儿童化的倾向。例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事例和情境主要是某交警大队副队长以身殉职、毛驴和甘草、小鳄鱼的故事、苏格拉底的故事,当然也还有其他如同龄人的心灵独白等。我就觉得这种“选择”的引导,明显地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因为,有的是成人的生活,有的是前人的生活,有的是动物的“生活”。当然,并非这些事例和情境本身不好,只是学生不能或不容易“进入”其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不断地叩响学生的内心世界这面“鼓”,不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当然,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应该是尽可能回归到一种有较高层次的好的生活,因为学生正在成长;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回归到学生新的生活,因为小学学生的生活范围正在由学校、家庭向社会甚至公共生活扩展,其交往也在由同学、玩伴,向朋友、伙伴甚至不相识的人发展。因此,《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要上好一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牵涉到教师的理念和智慧,牵涉到文本的内容和质量,牵涉到学生的生活与学力,非常复杂,也的确不易。学生一旦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时,他们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将教育要求变为自我的需要,并在这种自我需要的驱动下变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不是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大胆猜测、大胆想象,通过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知识,尽可能地尝试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有效的培养[2]。

2.反思教学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课后反思案例的分析可知,课后反思要有效,必须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并且能从“得”中提升有价值的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找到策略。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呢?

2.1明确课后反思的意义

不能把写课后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项差事。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3]。

2.2掌握课后反思的基本原则

(1)及时性原则。这是写课后反思的重要原则,每当上完一节课,要及时记录课堂中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的记忆会逐渐模糊,这样写下来的课后反思不够恰当。

(2)真实性原则。在教学研究中真实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和教学效果,书写可长可短,绝不写空话、套话,更不能写假话,否则其反思就无意义可谈。

(3)针对性性原则。教师最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收集第一手资料,确定研究问题的策略[4]。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过程,在思考中论证或修正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善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教师将逐渐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如果能及时和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相信会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走进我们教师的生活,其中教育博客成为我们交流、提升的平台。思考的结果如果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会是不成熟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形成文字,时间一久就会逐步遗忘,有时出现逻辑错误,成为一种空想。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把课堂教学过程值得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让课后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5]。

结论

教师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课堂的教学决策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谨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牛慧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探[J].学周刊,2014,05:25.

[2] 张玉忠。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J].赤子(中旬),2014,02:295.

[3] 白云龙。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2-83.

教师师德反思 篇二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总结反思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政治思想、道德意识、敬业精神、法制观念、行为规范五个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整改措施通过前段师德建设活动,我们已经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行为上的问题,这仅仅是解决了思想表层的问题,解决了德育的粗浅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计划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通过“心连心、手牵手”、“名、优、特教师社会服务日”、“师德承诺”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社会各界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反响强烈,形成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加强学习,牢固观念、进一步细化完善管理机制,保证定时与定量评价的细致性和准确性,具体材料请详见:

师德建设整改计划旨在全力打造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重任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活动,已时近一年。谨循×××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校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规范十不准》为准绳,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教师职业道德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解决教师队伍在师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中,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加强学习,集中整改,开展活动,完善制度,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完全有效的解决。使我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师德建设活动中所取得的战绩与不足做以剖析总结,制定整改计划,以利于保持先进,剔除不足,巩固建设成果。

一、总结反思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政治思想、道德意识、敬业精神、法制观念、行为规范五个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通过“心连心、手牵手”、“名、优、特教师社会服务日”、“师德承诺”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社会各界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反响强烈,形成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当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存在的问题得到行为上的有效杜绝和运行机制上的管理制约,并不等同于思想上的根本转变。全员性的、本质性师德水平的提高仍需要一个长期培塑和巩固提高的过程。这是德育的内在规律,也只有如此才可能使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务实创新,甘于奉献;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根深蒂固于教师的思想深处,使之成为“真本”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整改措施通过前段师德建设活动,我们已经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行为上的问题,这仅仅是解决了思想表层的问题,解决了德育的粗浅的问题。只有“长治”方能“久安”,师德建设同样需要养成教育。1、加强学习,牢固观念。通过对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再内化,深入提高认识,稳固思想观念;通过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抓差距,补不足。2、限期整改,赶先争优。对师德综合评价不达量化分85分以上的教职工,即使没有行动上的违规问题,也要于细微处查找不足,以“真本”为准绳,践行教育行为。争取到年末量化考核达85分以上,达优秀水平。3、增树典型,加强影响。结合师德建设实际状况,适当增树典型,除增树综合师德典型外,还要培塑“爱生典型”、“科研典型”、“依法从教典型”、“育人典型”等分类典型。增强典型群体效应,扩大影响力。开展典型教师晨会宣讲活动。每周利用周五晨会时间,由一名典型教师进行面向全体师生的广播宣讲,宣讲内容以自我教育教学实践为题材。从而扩大典型教师的内驱力和感召力。5、继续开展师德建设系列爱心活动和教育活动。6、进一步细化完善管理机制,保证定时与定量评价的细致性和准确性。

教师师德反思 篇三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刘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而是认为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她,嫌她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例中,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她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她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她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版权所有

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重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就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言人的身心发展了,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子政府部门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版权所有

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教师师德反思 篇四

【关键词】教师德性;反思;人性

一、前提性讨论:“教师道德”概念的明晰

在人们的印象中,道德通常指的是个人按照一定的规矩和规范长期身体力行后在内心有所得的东西,中国历史发展到今天道德是沿着两条基本线索在发展的,一条强调道德成为社会的意识形式和行为规范,如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一条强调道德旨在提升个人的品性修为。这就是说道德除了诉求指向自身的“反身内省”,还谋求指向社会的“道德立法”。对比于西方,第一条要求更像是西方的“伦理”,而第二条才对应着西方的“道德”。所以也就是说中国的道德≈西方的伦理+道德。在中国道德的双重内涵下,我们来讨论“教师道德”一个概念。从专业角度讲,“教师道德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个体道德要求的总和。”教师道德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教师作为人的道德和教师作为教师的道德,也就是教师个体道德(德性)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

二、现实背景:当代教师道德(德性)存在问题

当代教师德性主要在三大方面有问题,一是教师德性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遗失的危机。另外,在教师与教师内部关系中,教师过于关注个人的工作成绩和发展而缺乏集体主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与学生的关系中,除了利益化的倾向外,教师更关注成绩较好的学生。二是教师德性陷入了制度化、过分职业化的困境。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规范性制度文化的影响下,以道德规范、具体的制度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成为规范的执行者,而丧失了德性光辉。教师不再追求个体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满,这一职业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是谋生的手段,对于教师自身而言,这样过分的职业化也会使自身受损,每天上班下班,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只是为了那一份稳定的工资养活自己,教师是很难从教学活动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实现感。三是教师育人理念的退化和教师形象的模糊。

三、理论基础:教师德性的重要性

俗话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首先,教师德性的完满可以使教师自身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实现感,是对自己角色价值的认同。“德性的获得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并且还能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育幸福是以内在精神的满足为标准,教师在教育幸福的内在获得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感受到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拥有的德性便意味着教师不断向善的追寻和探索,而追寻善的过程便是教师教育幸福获得的过程,是教师德性创造了教师幸福。

其次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德性对学生是一种示范性的作用。教师在自身的德性的无意趋势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负责任的态度、专业的育人理念会推进专业知识更加深刻、有层次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学生同时受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重塑教师德性的可行性方法

(一)内在机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

首先,教师的内在德性培养需要内在的反思和探索,更具体点说是在教学中反思和探索。反思,是一个人对自身外在行动和内在品质的质疑和重塑,教师的职业是最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行动的同时提示自己内在的境界的人了。在考察北师大时曾对教师们提出要保持“四有之心”――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其中第二点,道德情操,认为:“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

(二)外在机制的必要性――监督管理与适当激励

内在道德也是需要外在力量的监督和管理的,无论是教师职业道德各种成文的规章制度上的管理,还是学校相关郭门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师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和实施规章的具体措施,无论是用事业的发展激励人,还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无论是各级学校党政领导加强领导,把师德建设当成一项事关全校全局的大事来抓,还是相关部分建立相应豹领导责任制,把师德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体系之中。

五、教师人性的一面的反思

在关注教师道德的同时也应该从人性的角度上体谅理解每一位辛苦工作的老师:首先,教师与普通人一样是道德上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从道德的生成本质来看,道德家的道德没有哲学上的现实性和普遍性,因而也没有真正的可能性,世间并不存在真正终结、完美的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家的道德只是人们克服自身局限的道德乌托邦,也是人们的一种道德幻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也不是完美的圣人,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每一位教师。

教师师德反思 篇五

内容摘要:受儒家精英化道德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我国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身存在困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划分不同的师德层次,其实施应有法律和制度保障,还要提高公众对教师的职业认同。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社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人们所熟知的师德典范也大都是常年有病,带病上课,耐得住寂寞和贫穷,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甚至以身殉职。而近年来,教师的表现不再那么尽如人意,有偿家教、开办辅导班,范跑跑、杨不管事件等,让师德讨论达到高潮,禽兽教师挑战着师德的底线。2009年9月,教育部再次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但规范尚存困境。

一、我国师德现状的影响因素

(一)精英化价值取向对师德的影响

受儒家道德价值观的精英化取向的影响,人们对师德的要求也存在着精英化取向。儒家的人格追求是“内圣”“外王”:这是孔子要培养的“圣人”、“君子”,孟子所称道的“大丈夫”,荀子所谓的“大儒”所应具备的共同特点,道德修养沿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线,即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他们“道德修养的任务并不止于自身的道德完善,更重要的是将完善的道德人格向社会和国家转化”。在追求这一境界的道德实践过程中坚持重义轻利,安贫乐道,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取义去利,甚至杀身成仁,以身殉道。这一道德至上主义“肯定了高尚道德具有超越于生命之上的价值,成就道德不但要求在现实生活中贬低物欲,弃绝自我利益,而且必要时要不惜牺牲生命。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方面则体现为以春蚕、蜡烛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勇于自我牺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歌颂感叹教师的伟大和无私奉献,而感叹之余不免悲壮和凄凉,转而对教师道德修养望而生畏。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应该对其提出特殊的道德要求,但是人们往往把这种特殊的道德要求理解为更道德的要求。“道德的崇高本来就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更不是某种经由理性规划而得以培养起来的东西,那么,如何能利用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来要求人性的必然性的道德行动呢?”用个别教师的崇高来要求所有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这是《规范》自身存在的理论困境。

(二)多元价值观对师德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依附观念、平均观念、螺钉观念正让位于自主观念、竞争观念、自我设计观念;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安贫思想、自足思想、保守思想正被致富意识、创业意识、开拓意识所取代;与封闭社会相关联的闭锁心理、排拒心理、狭隘心理正被开放意识、协调意识、全球意识所替代。这一系列观念的变化,必然伴随着大量是与非、得与失、善与恶、美与丑等的重新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价值观也不免受到冲击,他们不再安于贫困,有的下海,有的多校兼职,开办辅导班,进行有偿家教。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中心论的提倡,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权威的消解,教师为了保住饭碗而敷衍塞责。这些现象都引来社会的不少非议,过去人们心目中崇高而无私的教师不再是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榜样。

时代在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这是《规范》实施操作困难的根源所在。

二、对《规范》的反思及建议

师德规范的制订一定程度上是精英化师德取向的反映。师德的精英化取向忽视了教师的自然生物性,忽视了教师个体道德修养的差异性,忽视了祟高道德的偶然性,造成了《规范》的理论和现实困境。

“我们拥有的是不完美的天性和有限的道德能力,人性除了德性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正确的认识人的本质属性,是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逻辑起点。道德应该根据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划分为“社会性道德”(受一定环境、条件、时间、空间以及不同民族背景、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变化所决定的那种道德……与政治、法律关系密切,经常要求社会成员遵守)和“宗教性道德”(先验的或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它经常与一定的信仰、理想有关……常是个体的终极关怀所在,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寄托……宣传的是个体牺牲自己以提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规范》作为指导教师道德行为的条文,也应该考虑到教师个体道德修养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此外,对教师的有些道德要求应该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加强法律、制度保障;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来自社会的价值认同。

(一)划分师德的层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规范要有理想性,又要有现实性,对教师群体来说要具有职业理想的导向性,对教师个体来说要有可操作性,《规范》的规定应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应然的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和师德规则三个层次的内容。师德规则是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的底线,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规定,具有约束性;师德原则是教师应该并且能够遵守的规定,而师德理想则是教师对教育事业不懈地追求中所表现出来的祟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师德层次“一方面说明师德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约束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将发挥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发挥约束功能”。

(二)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

师爱和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也是教师被奉为人梯的原因,但是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他的教师角色,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描述往往只重视教师德性,忽视其作为人的其他属性。在讲求效率与公平、权利与义务,提倡教育民主化的今天,不仅要对教师道德水平提出要求,还应该维护教师的生存权、生命权等基本权利,改进相关制度。 第一,维护教师的生存权。教师首先是一个自然生物的存在,然后才是社会历史的存在,教师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教师追求物质的需要,这也是教师生存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有偿家教、开办辅导班是教师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的便无可厚非。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教师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而边远农村山区教师的生存状况更令人担优。全社会都在追求财富,教师没必要格守清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劳动提高收人和地位是应该允许的。从另一方面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教师也要养家糊口,满足了自我保存的本能需要之后,教师才可以安心的从事教育事业。对于有偿家教、校外兼职应该区别对待,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应该在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教师的前提下讨论教师的信用问题和师德问题。

第二,维护教师的生命权。《规范》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不得敷衍塞责,但是在要求教师承担责任的同时,却没有赋予教师应有的权利,教师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X老师因课堂上管理不到位,人送外号“X不管”,其同行深谙“不管”的原因—不是不管,而是不敢管。现代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不准体罚,提倡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家长也往往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常常动辄得咎,人格、利益时常受到侵犯,甚至有生命威胁。当然这些案例中不乏教师行为过当,但更多的却表现为教师权利保障的缺失。未成年人是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的,但是单方面的保护最终伤害的还是青少年,伤害教师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私的性格和扭曲的灵魂。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发挥教育惩戒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行师生平等保护。教育惩戒既可以避免教育的权力滥用,又可以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权利,“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教师的生命权才能有保障,他们才能够对工作高度负责。

第三,变革相关制度。《规范》对教师提出“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川,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不变革相关制度,仅对教师提出这一要求,教师也只能阳奉阴违。高考至今还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偏远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甚至唯一途径,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孩子的教育成为家庭的重头戏,都想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这就为有偿家教提供了市场。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也非常重视升学率,对教师的考核也与学生的分数挂钩,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教师职称等级评定、评优以及奖金等,都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教师也不得不紧盯学生的成绩。改革高考制度,改变以升学率为依据、片面评价教师的评价制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改变“唯分是论”的局面,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教师、医生、律师是高社会地位、高收人的三大职业。德国教师不但社会地位高,平均收人水平也高于国内其他行业。韩国教师也是既富又贵。在韩国,教师被尊为“国家的典范”、“一国精神的传承者”,中小学教师的收入被称为“移动着的中小型企业”,人们非常尊敬教师,身为教师是一种荣耀。当然这两个国家对教师都有严格的师德要求,从两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韩国经济的腾飞来看,教师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来自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又是促进师德修养提高的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教师便会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全身心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更好地回报社会。在我国,“文革”后教师的地位逐渐提高,教师这一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大多数教师收人低微,勉强够养家糊口,经常被称为“穷教书匠”。在现实中,教师常因囊中羞涩而频遭白眼。教师一方面被冠之以令人羡慕的光环,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样的落差往往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师心理疲乏和对工作敷衍塞责。只有将尊重教师落到实处,使教师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让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这样教师才能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觉地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教师师德反思 篇六

一、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人文关怀,精神建构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我们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长城”!

2、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4、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教师师德反思 篇七

[关键词]师德 内省-反思 践行

[中图分类号]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1-0090-04

师德者,为人师者之道德也。师德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同时也是其首要的素养。由于教师群体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教师所担当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的道德水准之高低历来被社会所密切关注。当今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转型,使得道德建设领域呈现出某些“真空”地带,加之现实的社会问题,对教育、学校的影响,教师道德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学校、教师的形象受到影响。

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如何修炼自身的道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是当今教育领域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阐释了教师道德修炼的“内省一反思”机理,并从这一角度去探索师德的修炼与践行,以此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教师道德的理性底蕴与特点

从逻辑上讲,教师道德从属于社会道德体系,所以关于道德的一般原理也适用于教师道德。与此同时,教师道德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道德及其修炼的分析与研究首先要立足于对社会一般道德的研究,然后结合教师道德本身的特质,从社会道德体系与师德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或准则的维持,是通过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建立以及适当地借助于舆论、传统、教育等精神力量进行的。其中,特别是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确立至关重要。从根本上说,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是一种“软”约束,主要依靠人们对它的认可并适当借助于舆论及教育的手段去实现的。就此而言,道德与法律是不同的。法律虽然也是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但法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借助于外在物质力量的强制性的“硬”约束。公民如果违法,根据情节轻重,要受到国家机器的不同程度的强制性的制裁或惩戒。另外,法律是成文的,有着具体的条文的规定,法律条文以外的行为则不算违法,即所谓“法无规定即可为”,由此也就有了某些人可以“钻”法律的空子这样的事。因为再严密的法律也有某些地方是没有涉及的。并且,人们的关系、行为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变化的。这些变化又使得法律理论及条文常有落后于现实变化的情况,以致出现了某个人明明严重侵害了他人或社会的利益,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将其绳之以法的情况。然而道德却几乎是不成文的(有时对社会的基本公德有粗略、概括的条文表达或规定),也没有外在的、强制性的物质力量对其主体进行强制使其就范。所以道德所起的作用要比法律广泛且深刻得多。人们在法律的威慑之下不敢违法,但有时却在法无规定时去做有害于他人之事。道德主要靠人们的自律。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在没有外人监督时也会遵规守范、信守如一。所以一般而言(极个别特殊情况除外),一个有着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必然是一个守法的人,而一个守法的人,却未必是一个有着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道德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起作用,这一点决定着道德本身深厚的理性底蕴,教师道德自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一种规范或准则只有在人们的心目中扎根,通过内心信念的确立,人们对该规范的践行才能达到一种自觉与自律,才能使道德主体自己约束自己。

教师道德的确立与修炼除了依据并遵循前述的一般的社会道德原理外,还与教师道德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教师道德的特点是由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定位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道德行为的示范性。教师群体历来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尊崇,因此教师的所言所行、一举一动必然为社会民众所瞩目,甚至某些似乎无需关注的细枝末节都可能成为世人关注的目标。汉代学者杨雄在其著作《法言》中写道:“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杨雄:《法言·学行》)在此,他明确指出了教师对世人的示范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在平常生活中,其所有的言语、行为表现都在无声无息、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培育人才之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关乎未来与长远,所以其言语行为被社会所关注是自然的。

其二是道德起点的高峻。古人云:峻德可参天,宜向云中开。在一个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地位、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接受的教育程度、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等不同,社会道德体系呈现为多元分层的状态,即在社会基本公德之上由低到高分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基本的公德这一低层次的道德标准,如不损人的利己(为自身正当利益去作打算)、讲究公共卫生、遵守公共规则等均属这一层次;再上面就是中等层次及高层次的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如乐善好施、无私奉献、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等。当然,就每一社会成员而言,由于其成长环境、物质生活条件、受教育情况不同,具体的道德观念及行为表现不是简单化一的,而是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的特殊性,教师道德显然不能等同于一般社会成员的道德,其特点是道德起点的高峻。也就是说,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标准在中、高层次上,而不会停留在低层次的、基本公德的底线上。例如,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只谋取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是不会受到谴责的,但是一名教师若这样做则可能引起非议。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不可以关注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但如果一味去关注就会与其角色和身份不符。

二、内省-反思:教师道德修炼过程的自觉认知和理性超越

以上所述的教师道德的理性底蕴决定了教师道德的修炼本质上体现为一个理性的过程。教师的道德修养或修炼过程分为道德观念的建立、道德情感的生成、道德观念的践行三个层次。其一,教师作为师德的主体首先要在自己的心目中确立符合教师身份的道德观念。这一道德观念包括:教师作为公民应具有的社会公德、教师作为家庭成员或家长应具有的家庭美德以及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等。教师的道德修养要通过教师自幼接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以及思想心志成熟以后教师的自悟、自觉去完成。其中,教师自身的自悟、自觉过程尤为重要,它是一名教师在自己心目中形成稳固、坚定的道德观念(即心中确立对道德规范的“内心信念”)的关键所在。

其二,教师在道德观念或理念的支配下生成道德情感。人类的意识可以分为较高的思维理性与较低的情绪、情感两个层次,思维理性对情绪、情感有着调节、控制的作用。从道德理念向道德情感的生成、转化过程就渗透着思维理性对情感情绪的调控作用。从行为发生的角度看,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发生确实要在道德情感的驱使下才能完成。但是这种道德情感是否受到道德理念的支配与调控以及调控程度如何,又直接影响到道德情感生发的持久性并进而影响到道德的践行。也就是说,一个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愈坚实、明确,在遇到挫折时生发出的道德情感愈强烈,对道德理念的践行也就愈加坚定。

其三,教师将道德理念付诸实践,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践行对于教师道德的修炼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它使教师头脑中建立的道德观念不再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层面上,而是将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道德观念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的践行,教师可以对道德观念有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

由于现实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诸多条件的限制,对于教师而言,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心目中的某一道德观念并不总能付诸实践,从而使道德流于表面,甚至走向道德虚伪。造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德主体心目中的道德意志不够坚定,即从意志层面上看,道德主体的道德观念在心中没有牢固地扎根,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就会动摇,甚至放弃对道德信念的坚守。

那么,怎样才能使得教师心中的道德观念笃实而坚定呢?唯一的途径是回归理性。如前所述,道德的本真之处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悟、自觉以至自律,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使道德主体对心中的道德观念笃信不疑,成为其心目中坚定不移的道德理念。教师作为师德的主体必须彻底领悟心目中的道德理念并将其内化入心,进行一番理性的认知。这一理性认知过程的完成并非易事,它是通过教师灵魂深处的内省与反思,实现对道德观念的自主认知和理性超越而完成的。

所谓内省,是指教师作为道德主体对某一师德规范在心底进行省察、认知,深刻认识该规范的来龙去脉、确立的缘由等,是道德主体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对道德理念或规范进行洞察、透视并彻底领悟。内省的特点是指向主体自己的内心,从而也就排斥了在道德修炼方面的外在说教和强制性的简单服从,强调理性认知、以理服人的重要性。所谓反思,即反观性思考,是指道德主体反求诸己,对过往生命历程中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践行的情况进行追溯,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形成对某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对某道德规范的认识就会停留在表面,这样的道德践行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教师道德修炼中的内省与反思各具有不同的内涵,同时二者又有着关联性。内省确定了修炼是基本指向——道德主体本身,其宗旨是教师自身对师德规范的省察和领悟,强调教师在内心建立道德理念的重要性;反思则通过道德主体对过往的道德践行的各种表现——如言语、行为等进行检视、审查,进一步深化对心目中的道德理念的认识,从而使其内化于心,在心底牢牢扎根。

道德修炼中内省与反思的统一构成了教师道德修炼过程中的内省一反思机理。事物的机理也称“机制”,是指事物的构造、功能及在此基础上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是事物内在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关系的真实表达。循此机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于本真,从而更好地驾驭事物,以提高做事的效率和实践活动的效用。内省~反思机理反映了教师道德修炼中的内在规律性,认识并运用此机理对于教师更好地进行道德修炼、切实提高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内省-反思机理在师德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对于道德主体而言,心中的道德信念愈坚实,转化成的道德情感也就愈强烈,对道德信念的践行也就愈坚定不移而信守如一。诚如朱子所言:“知与行,功夫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二者皆不可偏废。”(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因此,教师道德修炼的内省一反思机理对当今我国社会的师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一,对于改变师德建设中道德教化与道德践行相分离的现状有着积极意义。在教师道德建设中道德观念的教化与践行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某一道德规范通过教育等渠道使主体认可了这一规范,在心目中确立了这一道德观,是道德教化的过程。道德主体进一步将心目中形成的道德观付诸实践,去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即道德践行。只有在道德观念的引领下完成道德践行,道德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长期以来,教师道德建设过分注重对教师(包括《泡面作文·www.paomian.net》师范生)道德观的教化,而忽视了这种道德观的践行,出现了教化的高标准与践行的低要求的怪现象,导致道德教化与道德践行相分离,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严重时甚至导致道德的虚伪化。教师道德修炼的内省反思过程可以消除师德领域存在着的对待师德规范的表里分离、言行不一、只重口头承诺不看践行结果等弊端,促进师德的建设。

其二,奠定了未来师德建设的理性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在道德建设方面偏重于外在形式上的道德说教,而忽视道德信念在道德主体心中的认可和扎根,道德建设偏离了理性的轨道,削弱了道德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在教师道德建设方面,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提出了思想品德方面的诸多要求,但却很少让教师自己去讨论、去研究、去领悟为什么要这样而不应那样。师德规范对于教师而言是强加的、被动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理性自觉了。师德修炼的内省

教师师德反思 篇八

一、认真开好转段工作的动员大会。

认真做好“反思评议”工作,是巩固和扩大第一阶段学习成果,打牢整改提高工作基础,确保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为了把此阶段的工作做好,我校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参加的转段工作的动员大会。校长就我校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对反思评议阶段的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动员大会,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反思评议阶段工作目的意义的认识,明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同时打消了思想障碍,端正了态度,增强做好照检查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严格按照要求,切实抓好反思评议的各项工作。

1、自我检查,自我剖析。

全体教职工紧密联系各自的实际,对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的要求,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基本要求,全面总结自己近几年来思想、工作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认真查找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自己在常规教学、工作纪律、师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进行深刻的个人反思。

2、认真开展谈心沟通活动。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之间,校长与班子成员之间,教职员工和教职员工之间积极开展了与人为善,坦诚相见的谈心活动。谈心活动中大家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通过谈心活动,继续征求和听取意见,及时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

3、认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向学生发放师德师风问卷调查表。

我们及时的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并印发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问卷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对学校及每一位教师和班主任在师德师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做了梳理汇总。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教师和班主任,督促其认真整改。

4、重视民主生活会,做好“三满意”“五比五看”评议工作。

为使这项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结合我校的实际,本着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原则,召开了自查评议会,会上,逐人剖析和评议,大家广开言路、直言不讳,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纠正错误、增强团结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对职工反映出来的学校存在的问题认真梳理汇总和认真的研究,并制定了措施,落实了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认真查找问题,拾差补缺。

我校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以前从教的实际情况,找出不足和差距,根据大家反思的情况,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缺乏事业心。个别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上金钱至上,权钱交换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利用教师这具崇高的职业,以教谋私。有的上课心不在焉,使用通讯工具,没有把心思放在本职工作上。有的对所带学科不负责任,不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认真,有的上课醉意浓浓。

(2)、缺乏进取心。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思学习,凭老经验办事,不吸收新的教育理念,观念陈旧教法呆板。

(3)、缺乏爱心。有的教师偏爱尖子生,冷漠中下生,歧视后进生。有的教师体罚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4)、缺乏师表。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言语脏污。有的在社会上参与。有的教师自由主义泛滥。

通过学习反思,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唱响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主旋律,大家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四、撰写师德师风教育个人反思材料,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每个教职员工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深入查找问题、自我反思、反思评议的基础上,我们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师德方面存在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刻反思,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撰写了自我评价材料。

【教师师德反思】相关范文

教师师德师风反思心得体会最新4篇03-01

师德师风反思与体会优秀3篇12-11

师德反思【最新5篇】01-05

教师个人师德反思【最新5篇】01-05

师德师风反思(最新5篇)01-24

教师师德反思心得体会优秀10篇03-28

教师师德培训反思(优秀5篇)04-06

2023年民主生活会相互批评意见实例集01-01

大学生自我批评200字(最新9篇)01-01

公司批评性通报(优秀10篇)01-01

最新范文

教育反思优秀3篇11-04

自我批评检讨的认错检讨书优秀3篇11-01

自我批评与整改措施2篇11-01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反思(最新6篇)11-01

内部通报批评【9篇】10-30

如何写写好反思【优秀4篇】10-29

机关单位通报批评最新3篇10-28

自我批评简短范文大全4篇10-28

反思自己优秀5篇10-28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精选10篇)10-27

73 417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