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常用范文>策划方案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优秀8篇,欢迎阅读。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 篇一

2009年,××州档案学会在省档案学会、州社科联和州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团结广大会员,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紧紧围绕全州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实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1、多形式开展学会活动。坚持活动是学会的生命力所在,为丰富广大会员学习生活,州档案学会一是在广南县开展了全州档案系统知识竞赛、篮球、拔河、歌舞比赛和书画、摄影、根雕展活动,加强会员间的交流与了解;二是在州社科联、州党史征集研究室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会员到丘北县马者龙村学习石刻档案拓印技术,印下了明正德14年(1519)的《新刻地藏碑记》等一批拓片,锻炼了学员的动手能力,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料;三是组织会员到、东三省等地参观学习,组织11人参加省档案学会在保山举办的档案学术研讨会,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促进了交流。

2、学术交流活跃。州档案学会充分发挥学会的学术性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了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省档案学会的号召下,积极组织会员撰写理论文章,全年向省档案学会推荐论文16篇,向《××档案》等报刊投稿10余篇,刊载3篇,其中马关县档案局局长带头撰写论文并在全省学术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3、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学会根据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吸纳新人员加入档案学会,全年共发展会员3人。

4、档案宣传成效明显。州档案学会利用××档案信息网,及时上传学会相关文件,使会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会最新信息和动态,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研究成果。同时,利用档案工作简报向各级各单位宣传档案工作。

二、**年学会工作安排

**年,州档案学会将围绕档案工作重点,与时俱进,积极工作,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使学会充满活力,将学会建设成为“理论研究的摇蓝,档案干部的家园”。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搞好学会的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保证,鉴于档案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年将对新从事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普查,以吸收更多的档案工作人员成为学会会员;

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其它兄弟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借鉴和吸取他们先进工作方式和开展活动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外省、外地州学习考察,组织会员参加省的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 篇二

(华中科技大学 软件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针对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互动媒体工具的应用方法。基于教学活动理论,论述案例教学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分析案例教学活动对互动媒体工具的需求,指出互动媒体工具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实现媒体表现、学习者交互和媒体知识管理的三大职责。以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结合专业的建模软件和通用的即时通讯软件,说明基于互动媒体技术的案例教学活动完整过程。

关键词 :案例教学;互动媒体;课堂教学;媒体管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云计算环境的视频标注与检索方法”(2013CFB152);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3037)。

第一作者简介:方少红,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Fangshaohong@。

0 引 言

面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需求,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软件工程专业课教学的难题。案例教学法由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在美国工商管理教育领域获得过成功经验,因而备受推崇[1]。在我国软件工程的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法得以广泛应用[2]。然而,高质量的案例教学对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堂需要提问、讨论、反馈等大量的交互支持,传统的课堂环境无法满足人数众多的案例教学交互要求,因此采用互动媒体技术构建案例教学环境和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案例教学法经历了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观念,发展到多模态的信息认知观,多种模态的交叉互动成为案例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3]。例如,在教育技术学教学中,采用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4];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Blackboard交互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5];在法律英语的教学中,构建多模态教学环境[6]。这些研究体现了互动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显然,互动媒体技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合理应用互动媒体工具必须基于课堂教学活动对互动媒体技术的需求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以教材为媒介的、教师讲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课堂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7]。案例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基础的、讲授活动和学习活动之间动态生成式的交互过程。当师生间的认知不对称最大限度地消除时,案例教学的效果才能极大化体现。从教育活动理论看,我们可将教学活动系统定义为由工具、主体、客体、共同体、规则和分工6大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工具在6大要素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中介职责。互动媒体技术是适合活动理论和满足课堂教学的一种具有极大优势的工具[8],基于活动理论能够较好地优化工程实验领域的教学模式[9-10]。因此,研究互动媒体技术在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对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案例教学活动的结构和过程

活动理论将活动系统结构化地定义为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分工6要素,并将活动过程定义为生产、分工、交换和消费4个子系统。活动系统的模型如图1(a)所示。在案例教学课堂活动中,学习者通过分组讨论研究的形式求解问题,对应案例教学活动的结构模型如图1(b)所示。其中,在案例教学活动系统中,工具包含课堂教学所能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供学习主体和学习共同体使用以及为达到案例学习目标而需使用的所有工具。

常见的案例教学模式通常包含案例提出、案例求解、案例分组评述和案例综述4个步骤。其中,案例提出属于消费子系统,由学习共同体中的指导教师根据前期教学准备,向学习主体提出已有的案例问题和求解目标;案例求解属于生产子系统,由学习者产生求解结果;案例分组评述和案例综述属于交流子系统,由学习共同体和主体基于学习规则进行讨论交流。

互动媒体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交互功能和多媒体管理功能,使得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学习者与学习共同体之间能够进行频繁的实时交互讨论,互动媒体工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能够提供比一般的广播式教学环境更有效的交互支持。

2 互动媒体工具的职责

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阶段发展到多模态的信息认知观,充分体现了互动媒体工具对案例教学的影响。从上述案例教学活动的结构和过程看,互动媒体工具可以为学习者和学习共同体提供案例教学所需的交互功能和多媒体功能,如图2所示。互动媒体工具的具体职责表现为以下3方面。

2.1 媒体表现的职责

在案例提出阶段,互动媒体工具提供媒体表现的职能,不仅要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还要全面表达案例的场景、背景知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各种素材,以使学习者对案例的发生环境具备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互动媒体工具能够层次分明地围绕一个主题,建立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类型,使学习者能直观、全面地理解案例的丰富内容。图2左边填充的3个用例中,互动媒体工具为教师提供组织多媒体素材、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的功能。

2.2 实时交互的职责

在案例求解阶段,互动媒体工具提供交互职能。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需要保障交互的实时性和回溯性。一方面,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关注和解决;另一方面,讨论的过程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得以共享和记载,使各个问题能够不断深化,直到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图2中间的3个用例中,互动媒体工具为教师、学习小组和学习者提供实时的、有效组织的沟通功能,包括任务分工的交互支持、小组讨论的交互支持和提交中间成品的交互支持。

2.3 媒体知识管理的职责

在案例的评述和综述阶段,互动媒体工具提供多媒体的知识管理职能。案例教学的学习过程具有动态生成性。跟踪案例的求解过程,积累学习者的各种思路和解决方案,有助于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也有助于教师在评述时引用学习者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互动媒体工具应具备媒体管理的职能,能够管理大量学习者在学习讨论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而保证教师在案例评述中直接引用学习者的素材,帮助学习者回顾、整理和加深掌握案例求解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图2右边填充的2个用例中,互动媒体工具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分组讨论和教学案例综述时所需的不同层次知识管理功能。

3 基于互动媒体工具的案例教学活动实现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阐述面向对象的软件建模理论和技术,是软件工程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理论上,阐述面向对象方法学从类模型、状态模型和交互模型3种概念出发分析软件制品;实践上,该课程利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描述软件制品。因此,该课程一方面包括模型的理论概念和建模技巧,另一方面包括建模的能力实践。该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阐述复杂的案例背景知识以及抽象的案例求解过程,需要占用大量学时;在课堂教学中,难于实现大量学生频繁、高强度的交互讨论;在教学资源方面,学习者的求解过程以及中间成品难以积累。

从案例教学工具的媒体表现和组织职能来看,IBM公司的Rational Rose是支持UML标准的建模工具,它不仅是一款软件开发项目中常用的建模工具,而且在媒体组织和上具有强大的功能。在媒体组织上,该软件采用用例视图、逻辑视图、组件视图和部署视图共4个视图,按照树形层次结构组织每种模型的多种媒体类型的数据资料,提供本地文件和URL地址的链接,支持多种媒体类型的媒体管理。在媒体表现上,该软件支持将模型及其相关的全部内容转成HTML文件,按照原树形结构成IE浏览器能够查看的网页形式,满足多用户网络环境下媒体展现的基本需求。

从案例教学工具的交互职能来看,腾讯QQ即时通讯软件提供用户分组交互和用户点对点交互的功能,对分组用户具有角色管理的功能,所支持的交互内容包括语音、视频、文字、图像等多媒体数据,能够满足案例教学中学习者、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之间不同层次的、多种媒体类型的数据交互需求。同时,QQ即时通讯软件具有消息管理的能力,可为案例教学中大量交互内容的回溯、检索和查询提供数据基础。

我们利用Rational Rose专业建模工具的多媒体素材组织能力,结合在校学生普遍采用的腾讯QQ即时通讯工具,在校园网的Web服务平台上,实现了基于互动媒体工具的面向对象建模课程的案例教学活动全过程。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Rational Rose建模工具中,组织多媒体的案例素材成网页,建立课程案例教学的网站。案例的多媒体素材组织如图3所示。教师可按照目录树的层次结构,以案例为根节点,展开UML行为模型、结构模型和状态模型的文本描述、图形描述等多媒体内容。案例学习的网站由教师和更新,同时,教师建立教学班的QQ群。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自主阅读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料。

(2)对案例学习者分组,每组组长分别建立本组的QQ讨论群。例如,本校本科生的面向对象建模课程教学对象约90人,每组7人,约建立13个QQ小组群。每个学习者既属于班级群,又同时属于小组群,对于提出的问题,优先在小组中讨论。教师可以在小组群和教学班级群中同时参与多组讨论,能够共享类似问题的解答并且对问题和答案进行回溯,提高讨论的沟通效率。

(3)教师组织分组讨论和综述。通过跟踪讨论情况,教师可将每组讨论的内容以及每组的建模成品,按照知识管理的方法,组织更新到案例教学网站中,并以此为基本内容组织课堂讲评和案例综述。案例教学中交互过程的实现如图4所示。

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由于采用Rational Rose组织和管理多媒体的案例资源,采用腾讯QQ即时通讯软件建立讨论群进行交互,因此一方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及时、丰富并且条理清晰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能够使学习者与学习共同体之间进行及时并且有效的交流,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每个学习主体的参与度。

4 结 语

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案例教学的实施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文章基于活动理论采用互动媒体工具,实现了一种案例教学活动的完整过程;通过网络化、多媒体、互动式的案例提出、案例求解和案例评述与综述,阐明了互动媒体工具在案例教学活动中的媒体表现、学习者交互和媒体知识管理三大职责;将专业建模软件和常规通信软件应用于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显著提高了多媒体资源、管理的效率和学习主体的参与度,很好地培养了学习者的面向对象建模能力。互动媒体工具可应用于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媒体工具和通信工具更有效地协同,自动实现案例教学的多媒体资源和沟通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 任明川。 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4): 91-92.

[2] 叶俊民, 余传生, 王敬华, 等。 以培养创新型IT人才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2(14): 87-90.

[3] 戴志敏, 郭露。 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效果解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3(1): 79-83.

[4] 范福兰, 张屹, 白清玉, 等。 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6): 24-28.

[5] 赵冬梅。 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实践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22(9): 41-43.

[6] 袁传友。 从教学实践中构建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J]. 教学研究, 2010, 33(4): 50-55.

[7] 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 意蕴与课题[J]. 教育研究, 2010(10): 73-80.

[8] Kaptelinin V, Nardi B. Acting with technology: activity theory and interaction design[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6: 35-36.

[9] Tong X S. An experiments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 in office advanced application curriculum[C]//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 (ICCSE), Washington D C: IEEE, 2012:1964-1966.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 篇三

[关键词]Wiki 教师 协作发展 策略

[作者简介]张欲晓(1974- ),女,辽宁沈阳人,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教育理论。(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65-03

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教师群体共同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体现了终身学习的发展观,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的文化需要。群体发展是相对于个人发展而言的,它避免了个体发展与教师群体发展、学校发展脱节的局面。随着ICT技术的深入应用,学校也开始把传统的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措施迁移到信息技术环境中。而随着信息技术由web1.0时代过渡到Web2.0时代,以Wiki为代表的技术为教师群体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Wiki特有的技术特征也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协作支持服务。

一、Wiki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Wiki作为继Blog之后又一大规模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社会性软件,它对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具体有哪些作用?Blog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Wiki与Blog又有什么不同?下面,我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Wiki与Blog的区别

Wiki与Blog大致在同一时期出现,但Blog的应用和发展更好一些,Blog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有效的技术支持工具,事实上Wiki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两者有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各有所长。尽管Blog也被一些教育者用来作为群体协作的工具,但是通过许多个人Blog组织而成的Blog群明显不具备Wiki的灵活性和协作,其他教师也不能对其内容进行直接编辑和修改。与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的使用更方便,也更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二)Wiki的基本功能

Wiki之所以能在教育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这与Wiki的基本功能有密切关系。这些功能是Wiki提供各种服务,乃至成为有效的群体协作发展支持工具的基础。Wiki系统提供的基本功能有:新增条目、内容修订、页面锁定、版本记录、版本对比、IP禁止、沙箱测试、版本追溯。这些功能为教师开展各种群体教研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对于设计和开发适合教育情景的Wiki支持系统十分重要,它能帮助教师借助特别设计和开发的系统完成协作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相关教学实践工作。

(三)Wiki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1.帮助教师群体更畅通交流与进步。Wiki作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协作技术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进而集中集体的智慧进行探讨和扩展。同时,Wiki所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实现教师之间更好的通力合作与协作教研,成为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Wiki的出现为支持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另外,Wiki平台还可以使教师群体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一些传统的平台只允许使用评论或者留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设计;而在基于Wiki技术的平台中,任何参与教师可以拥有与作者一样的权利在研讨的方案原文上进行修改或者批注等操作。这样,教师拥有了更大的权限,可以自主地修改任何教师的内容,也实现更广意义上的平等相对,真正让教师在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中保质保量地完成协作教研活动,实现群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可以激发教师群体进行协作教研的创造性意识。Wiki提供的协作教研平台支撑环境为教师之间进行协作教研提供了开放的共享空间,这使得在Wiki平台上的资源不再是某个老师所特有,而是完全意义上的共有资源。任何参与人员都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直接呈现在Wiki平台上,协作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创性,对其进行修改、删除、添加等操作,并以历史版本的方式记录协作过程。教师通过浏览和比较历史版本的资源分享、共享协作成果。

3.Wiki环境可以为教师群体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协作教研等创设环境。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可能有些教师因为惧怕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往往集体讨论变成了经验丰富、年龄较长的骨干教师的个人观念。然而在Wiki环境中,大家避开了真实身份,没有权威,用虚拟身份进行交流,于是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从而使一个研究方案集成多位教师的思想和经验,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力,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协作研讨模式,为教师群体协作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4.Wiki精神可以增强教师群体进行协作教研的内聚力。Wiki强调共享、互动、反思、发展,淡化了个人意识,强调群体的作用,要想成就一部作品,参与Wiki的成员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教师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往往会不约而同地积极参与其中,这样Wiki就形成了一个浓厚的、活跃的、积极的氛围,为所有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帮助教师群体协同教研工作,这种协作互动的精神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整合,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总之,Wiki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开展各种协作活动提供了巨大的潜能。作为群体协作支持工具,如何有效地结合Wiki的技术特征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师协作发展的需要是Wiki支持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核心。

二、Wiki教育功能设计

从当前的一些Wiki教育应用情况发现,Wiki还处在教育领域中的初级应用阶段,Wiki的诸如历史版本及其比较、在线编辑、沙箱测试和最近更新等核心功能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并没有深入应用。而Wiki的这些功能恰恰是教师开展协作研究活动不可或缺的功能,是解决当前众多协作软件不能很好支持协作的有效方案。为此,从教师的协作教学、科研等特征来看,很有必要设计一个适合于教育的Wiki系统。因此,把Wiki的优势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设计和开发EduWiki(教育维客)系统。EduWiki被定位为一所或几所学校使用来促进学校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向群体专业发展转化的支持技术环境。为此可以把EduWiki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挖掘适合于教育需求的Wiki技术促进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以促进学校特色和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创新群体系统。

三、Wiki促进教师协作研究的策略

(一)构建实践共同体环境

构建教师实践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共同体说明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中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共同体之于合法的个体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教师的实践共同体环境是促进教师协作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策略。EduWiki系统开发的直接目的就是为教师群体开展协作教研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实践共同体环境。EduWiki系统设计的各种协作支持活动与支持功能为教师开展群体教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可以使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群体研讨、学习、科研等活动,这种基于网络的异步交流机制至少可以为教师提供两种认知支持:首先,认知资源的支持。教师可从协作者、教研伙伴和通过在线资源获得大量的知识性信息。其次,人际支持。实践共同体的存在有利于满足教师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

(二)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EduWiki既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师协作教研的认知工具,也可以作为一个模块整合到集教师专业发展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中,从而更全面地促进教师协作教研、共同发展。

1.课题研讨。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在理论上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各学科教学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探索规律,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课题研讨活动经常是教师在真实情境中展开讨论,网上讨论也仅限于教师自己的研究内容,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协作研讨一般也是流于形式。一个优秀的课题研究平台会给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而在EduWiki环境中教师开展协作课题研讨可以得到真正的实现。利用EduWiki的协作功能开展课题研究无疑为教师组织研究课题提供了便利,利用系统的功能模块创建如组织结构、课题方案、研究历程、课题报告、研究成效、特色活动和特色学校等各种特色栏目的课题研究策略。此外,EduWiki系统还具备提供基于校内或校际合作的多种课题研究模式的途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Wiki服务部分的在线编辑、历史版本比较等一些零技术操作技巧的环境突破以往协作带来的弊端。

2.群体的教学反思。“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教学反思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技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高效的反思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及时地抓彩是教育者一直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往教师成功地利用Blog开展教师叙事研究为教师个人反思提供了高效的平台,而Wiki的出现则为教师群体反思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在EduWiki系统中,利用系统的创建反思札记功能记录教后反思的过程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群体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此外,在EduWiki中通过创建小组教学前的反思,让教师能够在教前备课充分,而在课后教师通过邀请专家一起研讨,开展反思交流活动,教师群体之间通过头脑风暴把所有成员的建议与心得体会集成在一起讨论,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讨论对象,对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最后,教师通过在EduWiki系统自己的反思札记,目的在于让其他教师分享达成共同进步与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为教师减少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同时还优化了整个教学研究过程。

3.教学案例观摩研讨。案例教学是指运用一些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是被剖析的对象,通常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因此,案例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把这一教学研究方法直接运用到基于网络的同步课堂、课后异步教学的情境中。EduWiki系统核心功能――群体研讨与协同创作功能,正好为教师实施教学案例观摩的记录和跟踪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当前许多资源平台缺乏对协作过程的记录以及协作成员的监控功能,而Wiki所固有的功能决定了其可以为协作研究或为研讨过程提供记录和监控等支持服务。通过使用EduWiki系统,参与其中的教师能够实时关注研究的进展、成员的工作量以及成果的发展状况,这对形成经典优秀的案例研究促进校本培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只有全校教师积极学习,相互传播,大胆应用,才能让教师群体的努力和智慧得以流传,才能不断进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利用EduWiki开展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EduWiki系统的团队子系统为教师群体观摩教学案例提供了群体研讨环境。通过教学案例观摩,教师群体,尤其是新教师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内化了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

其次,EduWiki系统为教师观摩教学案例提供研讨空间。在EduWiki环境中,教师群体拥有一个良好且宽松的协作活动创造环境,为此,教学案例观摩研讨使得教师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第三,EduWiki系统开展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可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因为教学案例观摩研讨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等,这种自我反思精神对教师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四,在EduWiki中观摩教学案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教师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作出反应,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架起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在观摩、研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五,EduWiki系统提供教学案例观摩研讨对改进教师授课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观摩这种来自同行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和领悟到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应变技巧,尤其是对一些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的问题,有效的观摩学习,能有助于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哲学观。

综上所述,Wiki不仅帮助学校减少了教师之间思维碰撞摩擦,使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方法的处理等方面收获颇多,同时,还为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途径。Wiki帮助教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上升到教师群体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教师各自发展,脱离学校发展的局面,从群体层面带动了个体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 篇四

“心源美术教育网”,是由我县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发起并主持建设的区域美术学科教研专业网站。建站10年来,探索出一套新型美术教育研究活动方式,对推动全县美术教研、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县域内的全体美术教师均享有进入网站交流、学习和获取最新教研动态的权限。网站设立了“信息速递”“备课中心”“实时互动”“美术沙龙”“作品交流”“师说心语”等近20个频道。其中“实时互动”频道为网站站长(县教研员)亲自主持,是本网站最具特色的栏目。10年来,每周一上午八点,全县美术教师相聚在“心源美术教育网”上的“实时互动”,已经成为惯例。

该栏目的活动规则是,由网站核心成员从美术教师们在“官方社区”发表的帖子中筛选一个话题,并确定话题难度,然后在规定的活动时间(每周一上午八点),全县美术教师一起就这—话题展开在线讨论,在线讨论之后还可以继续发帖。话题的者,通常要担当话题讨论的主持人,及时引导、点评和总结,确保研讨能够深入’开展。话题大体分为“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学方法”“美术教学案例分析”“美术专业技艺”等几种类型。

笔者作为“心源美术教育网”的骨干成员,长期参与网站的各种活动,感受颇深,收获甚多。2013年4月8日,应站长要求,我校美术组成员(史有军、邓永进、杨慧和沈柏岑)在“实时互动”栏目中发表了一个教研话题,并担任本期栏目主持人。四位老师均长期处于教学工作第一线,选择“美术教学案例分析”类型,是想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来引发“心源”美术教师的争鸣。话题难度应考虑设定在一线教师能够接受的水平(中等难度),使大家都能踊跃参加,以便更好地推动此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以下即为这一次教研活动的介绍。

一、案例呈现

话题:4月8H【实时互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图1)

主持: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美术组

教学事件

下课铃声响后,高一年级有两位学生在学校走廊里相遇。可能是原本就熟悉,彼此招呼之后,甲问乙:“你们班刚刚上的什么课?”乙回答:“美术课。”甲非常兴奋地说:“我班上的也是美术课。”乙带着高度赞许的口气说:“我们班美术老师上课用的课件,制作得美轮美奂,看着真是一种享受。”甲有些不屑,接着用羡慕的语气说道:“我们的美术老师不但课件做得好,而且那一手粉笔字也让人赏心悦目。”乙俏皮地说:“你们的老师也太传统了吧,上课还用写字?哈哈!”甲却毫不客气地说:“你们的美术老师恐怕是字写得不怎么样吧?”……甲、乙两名同学的争论逐渐淹没在上课铃声中。

主持视角

学生的这番争论应引起我们美术教师深层的思考。学生的争论在于:完美的课件与课件加好的板书,两者孰优孰劣?作为教师,我们应探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如果是,板书设计要求是否仅仅停留在粉笔字写得好不好这个层面上?如果不是,那么不要板书的课堂环节是否就是不完整的呢?本组提出这样的话题,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参与探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研讨提示

1.多媒体美术课一定需要板书吗?请阐述您的观点和理由。

2.假如在多媒体课堂上要有板书设计,那么课件与板书之间的关系应怎样确定?

3.多媒体课堂有板书时,该如何设计?有哪些要求?

背景资料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运用多媒体技术服务教学也已成为主流。我们从教学的教育性和人文性出发,以自我解剖的视角,认真参与研讨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此话题后,参与讨论的成员很多,观点纷呈。以下引用两个最有代表性性的观点。

观点一:此话题主题是“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如果说多媒体课堂不需要传统板书肯定有悖于教育规律。这就好似“有了蛋白质粉了,还要不要吃鸡蛋”一样。在当前国情下,必要的多媒体呈现和传统板书并不相冲突,板书能体现教者的即时情感和教学态度,既是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方面沟通的载体,也是学生对教师认知和认可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果话题的主题改成“多媒体课堂是否可以不出现传统板书”,我的答案是可以不出现。这完全取决于现代人的观念和教育评价的要求。年纪越轻,对新事物越容易接受。当初,算盘是否会退出课堂,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最终还是让算盘离开了课堂。再有,对于“小黑板”,我们很多老师依然比较热衷,尤其在农村偏远地区,但对于相对发达的城市,小黑板早已离开了历史舞台,被便捷的液晶投影仪所替代。很多教育专家都觉得可惜,但这有什么可惜的呢?好比很多知名学者、专家不能接受手机变成掌上个人终端一样,他们非要认为手机只应该起到通话的作用一样。不可理喻。几个专家的个人观点怎么能阻止人类的进步呢?再者,当初数码相机出现,很多摄影专业从业人员都认为,数码相机绝不可能替代传统胶片相机,他们带着一种自私的情感高喊绝对不可能。短短十年间,柯达、乐凯、富士等著名胶卷企业相继停产传统胶卷,转向数码冲印或相关业务。然而,现在仍有人会高喊胶卷不死的口号,念念不忘。所以,在多媒体技术相对发达的当下,有些课堂不是必要的情况下不出现板书,是完全可以的,这是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对新事物的尊重,是对传统的革新。传统板书也必然会被新型板书所替代,黑板也最终会被更新的电子显像技术所替代。我们应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应该不断摸索、尝试、创新,找到不足之处,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

这个话题可以定义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去讨论。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传统板书”。这应该可以理解为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包括相关课堂知识要点、结构、草图演示等。

要关注的就是,如果用科技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会产生什么好与不好的结果?如果坚持原始和传统的粉笔板书形式,利弊又在哪里?

科技手段(新型板书)代替传统板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用电子笔代替不环保的粉笔,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依然能够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实时演示和板书。另一方面,用预设的课件代替传统的书写过程,以更直观的图文形式代替传统的板书演示,直接呈现代替书写过程。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当下的实际情况,这两个方面在课堂上都是需要的,也都能够很好地适应和体现我们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图2)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还有网友跟着发来了上海“云课堂”的案例。(图3)

观点二:现代媒体是省略了形成过程的直观展示,直接将美轮美奂的视觉结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的愉悦中忘却了它背后的过程,也因为这种忘却和速度,学生也就失去了对结果思考的过程,没有了这种过程,学生大脑与心理上也就缺乏某种支撑,因而,学习效果也就受到影响。

从大脑科学角度看,教师现场板书的文字语言,对学生(观看者)的视觉感受并非纯粹抽象的文字符号。在等待教师书写文字语言的同时(时间过程)——当然,由于教师伴随书写的口头表达,这种等待是不知不觉的——学生不仅有着对文字内容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教师书写状态和每个书写细节效果的审美观赏,教师急切投入的书写神态、每一笔的形式效果、每个文字以及形成文字的造型效果,还有整个板书逐步呈现的构成效果等,都给学生以审美的投入,产生或惊叹、或预料之中、或遗憾、或意会等不同的视觉享受。教师板书的过程是学生启用右脑的过程,尤其在知识教学阶段,这种板书显得尤为重要和不可或缺!无论是对学生科学用脑、平衡大脑发展,还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板书的审美形象性无疑对学生记忆知识本身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之,板书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张驰的有效环节,伴随着师生感情的参与,人文情怀也会徜徉其中。(图4)

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让话题探讨渐入佳境。各位参与者在激烈的观点碰撞中,将本期话题—一多媒体课堂是否需要传统板书——的思考引向深入,并对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现代技术和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二、关于活动程序的说明

网络美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操作要领在于由教学一线教师发起话题,按照“教学事件”“主持视角”“研讨提示”“背景资料”来规范和完善话题。因此,对“教学事件”“主持视角…‘研讨提示…‘背景资料”这几个方面,就有具体的操作要求。

“教学事件”是指因教师教学言行所引发出的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及效果;同样地,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和心智变化等所引发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因此而生成的教学情境状态,也应视为一种教学事件。话题研讨的“教学事件”应该是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生动性等诸多特点的课堂教学环节或细节。可以是引领式的成功事实,也可以是批判式的失误案例,还可以是争鸣式的争议事例。总之,作为话题的提出并加以研讨的“教学事件”,必定潜藏着主持者的思想与主张的课堂教学真实,也承载着相关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还能实现参与者认知能力的发展、思辨水平的提升、表达技巧的磨砺,从而达成引发思考、给人启迪、促进交流的网络教研目的。“教学事件”的呈现要求简洁明了,以文字表述为主,300字左右为宜,也可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表达。

“主持视角”是话题主持人对“教学事件”的简明扼要的价值判断,表明话题的真实意图,使参与者对“教学事件”有本质意义的把握,能够聚焦参与研讨;参与者也可以针对主持人的价值判断进行商洽式讨论,引发对“教学事件”的另一视角的讨论,充实和丰富话题研讨内容。

“研讨提示”则是主持人为参与者提供的多个话题角度,以便拓展话题的广度。

“背景资料”是主持人搜索与话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有选择地提供与话题对应的背景资料,供参与者学习,为高质量的研讨服务。

三、结语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 篇五

一、加强和规范档案学会管理工作

1. 按规范管理要求进行年检工作

佛山市档案学会参加2004年度社会团体年检,接受业务主管部门佛山市档案局的初审和佛山市民政局的年度检查。由于积极主动按照要求进行年检,8月受到佛山市民政局的通报表扬。学会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也进行了正规的年检。

2. 按章程进行换届选举工作

筹备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方案,撰写了会议材料,修改了学会章程,为选举新一届理事会作准备。

3. 做好会员重新登记工作

由于档案工作人员变动大的原因,对全市300多名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各区也积极配合档案学会做好会员登记工作,新会员400人。

做好佛山市大福档案服务部工作

佛山市大福档案服务部成立后,已投入运作,在加强人财物的规范管理,学会担负主要责任,学会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工作。

二、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 参与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

2005年选送了16篇论文集参加广东省“档案与文化”研讨会。6月有关论文作者参加了研讨会,有2篇论文在研讨会上宣读。11月,组织部分会员参加了广东省档案学会组织的“开放:档案事业的发展之路”专题报告会,开阔了会员的视野。

2. 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

3. 开展业务学习考察活动

2005年5月11至17日,和市档案局一起组织全市共33名档案专业人员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香港政府档案处(香港历史档案馆)学习考察。学习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文档管理和档案保护、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学习和了解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光,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档案宣传工作

1. 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市档案学会积极配合完成市档案局在全国档案系统“四五”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各项任务。

2. 积极更新档案局网页内容

市档案学会积极向市档案局网站提供信息,使学会专栏及时准确向会员传播信息,了解学会动态。

四、努力办好《佛山档案》和协助征订《广东档案》

《佛山档案》是市档案学会与市档案局联合主办的专业刊物。学会组织会员积极撰写稿件,达到指导、总结、交流和提高的目的。现正在进行组稿、出版工作。2005年还为部分会员订阅了《广东档案》,主动为会员服务,使他们能更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办好档案专业刊物出一分力 。通知有关单位做好2006年《广东档案》征订工作。

五、加强与佛山市科协的联系

积极参加市科协组织的活动,并在市科协的指导下开展学会工作。向科协报送的2005年重点学术与科普活动计划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今年学会活动比较多,人员和机构保持正常运行状态,财务管理清楚,各方面条件较以前有所改善,继续发扬优点,争取更大成绩。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 篇六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课;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1-03

培养创新人才是振兴国家科技的迫切需求。国内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知识传授教育方式,教师们习惯于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启发思维和引导,教学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难,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反而变弱了。钱学森曾经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研讨式教学正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针对大一新生,19世纪,国外大学就开设了新生教育课,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进行适应性转换,即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1959年,哈佛大学首创“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历,以完成学生的学术性转换。其他大学之后也纷纷开设了研讨课程。到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两学期共开设了新生研讨课75门,伯克利大学光秋季学期就设立了80门研讨课。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开设了专题研讨课的新型教学方式,但当时多限于小班的、师徒式的研究生教育层次。20世纪初,在美国,小组研讨课普遍用于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这些研讨课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我国近十年来,国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一些重点大学也逐渐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清华大学于2003年9月在国内最早开设新生研讨课,之后国内许多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均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2010年,清华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达到82门,南开大学已突破百门,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国防科技大学最近几年也逐步开设了多门研讨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独立的研讨课毕竟是少数,其可贵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如能贯彻到日常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教学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以及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最后给出了我们开设的“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和“网络科学览胜”这两门研讨课的实践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的核心思想是研讨式的教学模式。针对课时有限、无法开设多门独立的研讨课的情况,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深刻理解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内涵,即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的运用,达到独立研讨课的相同目的。通过专题研讨内容,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研究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推动本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

1.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的优点。新生研讨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面向新学员研讨式课程的优点有:第一,认知新领域。增强探求知识的兴趣,体验学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第二,形成新思维。探索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向研究型教学转变,锻炼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三,接触名教授。拓宽专家教授与新学员沟通的渠道,使学员在大学一年级就能够亲耳聆听专家教授的治学之道,亲身感受专家教授的魅力风范;第四,结识新朋友。加强不同专业学员的交流联系,开阔跨学科学术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合作意识和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视野;第五,适应新环境。在学习方式和心理状态上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转换和适应。本科专题研讨课则通过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研究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充分发挥教员的教学创造性,推动本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其优点是可以创造学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员探求知识的兴趣,锻炼学员合作交流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提出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讨式教学的模式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lient/Server的关系。教师是服务器即内容的产生者,学生是客户机即被动的消费者,把研究看成是对知识点的积累,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难以产生独立创新的思维。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是研究法与讨论法的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授课的过程中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同时也可以从别的学生那里学到独特的见地。因此,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对等(P2P)的关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绝大多数时候学生充当着老师的角色,是知识的生产者和转发者;老师也不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学生的领路人和指南针,有时也会充当学生的角色去听学生的讲解。老师是课程网络节点中的一个节点,一个特殊的节点,是课程的组织者、课程的设计者、辩论的主持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者;老师同时又是学员的引导者、研究领域的领路人、疑难问题的指路人,学生工作的批判者。老师和学生没有明显的界限,是对等的,平等的。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许多顾虑,可以和老师还有其他同学畅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方案,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知识水平。综上所述,这种对等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Of the People:老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人;By the People:大家共同准备课程,彼此提问,互相打分;For the People: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老师水平提高。研讨式教学的这种P2P模式打破了常规的Client/Service模式,是教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对今后的教育事业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

1.研讨式教学的内容组织。研讨课的内容组织要遵循系统性和专题化的思想。课程内容组织要系统性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要基于统一的框架,强调系统结构和系统方法。因此,教师要负责建立课程内容的框架,研究适当的指导方法,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资源;而学生负责根据课程框架阐释细节,补充分支,物化应用,给出实践的应用案例。课程内容组织要专题化是为了便于强化认识,深化理解,激发创新性。教师负责阐述某一专题的基本原理,理清专题的发展线索,把握内容的根本;学员则负责丰富该专题内容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和新应用下的适应。

2.研讨式教学的形式组织。国内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先由教师先讲课程的框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讨论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接着,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然后师生一起评议,教师进行综述。国外在2012年的ACM通讯上提出一种新的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PeerInstruction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学习的内容。这种方法首先给出多个有选择的问题。学生可以首先独立地选择和考虑一个问题并选择答案。然后学生们将在预先分好的组内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投票来决定答案。之后,针对每个问题,对应的小组将推选代表进行阐述,从而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指导教师明确学生的理解难点后深化后续教学。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在标准的教育框架下轻易采用,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多门计算机课程,将近90%的上过课的学生推荐这种教学方法。

三、研讨课的实践和效果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前的局势,我们负责开设了“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新生研讨课程和“网络科学览胜”专题研讨课,将之前讨论的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组织方法贯彻其中。对于“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新生研讨课,目前已经进行了3次授课,总的感觉是学生对该课程充满热情、上课专注、勤于思考、反应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多看法是有思想的,提的问题是有一定深度的,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程中学生能够提问出很好的问题,能够挖掘出深邃的思想,能够激发出创新的活力,能够从容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网络科学览胜”专题研讨课,参加研讨课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学生兴趣高,参加讨论活跃,纷纷结合各自专业针对专题进行阐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过程考查占20%,现场报告和答疑占40%,集中考查占20%。课程结束后,学生反映收获比较大,促进了其专业课的学习。

本文分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阐述了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以及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创新性地指出研讨式教学是一种P2P的新型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的Client/Server模式,更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据,将研讨式教学的思想始终贯彻到开设的“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和“网络科学览胜”研讨课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对于国内研讨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2]张根保等。机械工程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3]张文雪,等。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4]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手册[Z].2009.8.

[5]郭汉民,李永春,等。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2006,(5).

[6]Beth Simon,Quintin Cutts. Peer Instruction:A Teaching Method to Foster Deep Understand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2):27-29.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 篇七

[关键词]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启示

国际档案大会是各国档案工作者相互沟通和的一个平台,每一届国际档案大会都会依据时局制定出一个适宜的主题,为了方便探讨和研究,又会细分出若干个主要议题或分主题。

21世纪召开的国际档案大会共有四届,即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和十七届,其主题分别为“新千年与信息社会中的档案”、“档案、记忆和知识”、“档案、管理与发展:描绘未来社会”和“变化的环境”。

一、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内容的特点

21世纪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各国的档案事业都在相应地作出改变和调整。在这样的环境中,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内容体现出不同于上世纪的特点。

1.时代性――与时俱进,顺应潮流

时代性是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的特点之一,具体来说是指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此特点的原因有如下两点:

第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各国的档案事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21世纪的四届国际档案大会都没有脱离这一趋势,都在主题当中体现了出了这样一种变化。

第二,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全球计算机用户已达到十亿人,家用计算机上网很普遍,并且整个社会都处于计算机服务当中,世界各地通过网络相连,人们已然离不开信息技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也紧贴潮流,涉及了大量电子文件的内容,包括电子文件的保存、迁移和管理等等。

2.广泛性――范围扩大、视角开阔

广泛性是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的又一显著特点,具体来说是指大会主题涵盖面大、涉及的内容也更广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21世纪的四届大会其主题涵盖面较广,并没有将其局限于档案管理、档案利用、档案鉴定等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是涉及到档案工作的许多方面。另外,也开始重视将档案工作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问题相联系。

第二,国际档案大会的“欧洲会议”特色进一步减退,如十六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办国是马来西亚,这是大会第二次在亚洲国家召开,而且大会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档案工作,如马来西亚、巴西、中国、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总而言之,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涉猎更广、内容更多元。

3.深刻性――研究深入、由表及里

深刻性是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的第三大特点,具体来说是指,主题的深度,也就是说21世纪四届大会的主题较之前更为深刻,主要表现在一下两点:

第一,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更深入、透彻。20世纪的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工作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完善,并且在新技术、新型载体档案也都做了初步的研究。步入21世纪后,在基本穷尽基本问题之时,开始深入探讨,如在20世纪对新型载体档案的初步探究,到近四届大会对电子文件管理、保存、迁移和标准化等更深层次问题的讨论。总而言之,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较之前更为深入和细致。

第二,随着人们对档案事业认识的深入,对于档案工作的研究已经不是只停留在其自身,即如何做好档案工作等问题,而是开始探讨它的价值和意义。档案工作总的目的,是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既要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也要为有特定需求的组织和个人服务。然而在档案事业的初期阶段,人们往往更重视保管,而忽略了利用和服务,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文件和档案束之高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使得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专家学者开始专注档案工作对社会和公众的价值,这是大会主题深入的一个表现。

4.综合性――交叉渗透、内容多样

综合性是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的第四大特点,所谓综合性是主题涉猎内容多,和社会上的其他领域都有交集,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四届大会主题的重点依旧是放在档案事业上,但在其中穿插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内容。“总体上,表现出一种趋势,即档案学研究不断融合其他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统计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不断吸取新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成果,产生新的理论知识点。”(1)这种融合有助于拓宽档案学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角。

第二,大会主题既涵盖了实践工作,也包含了理论研究。四届大会的主题往往涉及档案工作的多个环节或者是全部环节,每一个议题都会向外辐射出其他领域的研究和探讨。总而言之,这四届大会主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二、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内容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启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档案工作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国际档案大会对于我国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1.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内容对我国档案实践工作的启示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际档案工作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先后被摆到大会上进行讨论。21世纪的四届大会探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对我国的档案工作实践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档案工作者的身份由保管员变为拥有较高素质的信息提供者

新时期的档案工作与信息技术、社会、服务紧密相连。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技术与管理方法,引发着档案管理事业的深刻变革。此外,“科教兴档”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档案事业在近十年内飞速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走向了对外开放的道路。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有必要提升档案工作人员有关电子文件管理和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为此,档案部门举办了很多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讲授,使档案工作者必须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迅速响应。除此之外,档案工作者的职能和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转变,除了做一名合格的保管者外,还应努力做好咨询和顾问的工作,与社会相联系,做好社会沟通和社会宣传,对社会作出贡献。

(2)档案馆的职能由单纯保管转向综合服务

21世纪的四届大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档案机构,尤其是档案馆的职能和作用,突出了它的服务领域。然而在档案事业的初期阶段,人们往往更重视保管,而忽略了利用和服务,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文件和档案束之高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使得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导致档案服务领域不断向外拓展。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国的各级档案馆也经历着一场变革。

十四大提到了“休闲社会”一词,并将其与档案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提法对我国档案工作影响很大。“休闲社会中档案馆不再身居幕后,孤军作战,而是走进社会成为公民生活的需求,档案馆应利用信息技术,扩展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定位于信息管理的前沿,档案馆应与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领域合作共同开发信息资源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共同提高这些部门的整体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2)我国档案馆为此还开展了许多活动,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档案馆日”活动、“城市记忆展”等。诸如此类的举动,可以使得社会大众对于档案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总而言之,在21世纪,我国的档案馆职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不在仅仅是一个保管机构,而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3)档案工作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首国际档案大会上,布克先生就档案开放利用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介绍了美国档案开放政策,批评了许多国家限制档案查阅使用的做法。这之后的几届国际档案大会也同样关注档案开放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这种趋势愈发明显和确定。这一时期,随着档案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除了学术界以外,社会各界,例如经济界、企业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大众要求利用档案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上文提到的档案馆服务功能的拓展可以看作是档案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举措,它使得档案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分或是机构内部,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与外界进行更多接触。另外,我国的档案工作也开始与其他各国进行互动和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优势,从而推动我国的档案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2.21世纪国际档案大会主题内容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启示

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处在不断完善之中,但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1世纪的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1)启示一:研究内容应新颖

时代在进步,档案学科不断发展,技术也愈加先进。21世纪四届大会主题都有涉猎这些新事物,档案学理论研究关注的内容也应该随之变化。新技术新载体在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给实际工作提出许多急需解决的新问题,需要理论予以指导,而这些却是当前档案学理论研究涉及较少。例如,应加速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以及在电子文件的冲击下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化建设等等。因此,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应该适应这些新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开辟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2)启示二:研究视角应宽阔

21世纪四届大会的主题很好的将档案学与其他各门科学或相关领域结合起来探讨,不但要注意系统内部的问题,还应考虑环境因素,这对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也具有启示作用。对于档案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本专业,而是应该开阔眼界,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其进行探索。档案学理论的边界应该适当向外扩张,引进新技术,融合新方法,并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的理论成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范围正在扩大,角度也更多样,应该继续保持此种趋势,但要注意的是,在重视“宽”和“广”的同时,不能忽视“深”的问题。

(3)启示三:研究理念应创新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离开了创新,就无所谓科学研究。”(3)科学如此,档案学研究更是如此。21世纪四届大会的主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了它的创新性,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问题。因此,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关注也应具有创新精神,不能墨守陈规、自我封闭、盲目追随。我国的学术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旦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引起人们的关注,更多的人便会蜂拥而至,出现“扎堆”现象。这无疑会使一些人变得盲目,只将目光放在某一点,而忽视了其他。因此,创新精神对于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很必要,只有如此,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才能使今后的档案学研究更加繁荣、昌盛和兴旺。

注释:

(1)王新:《2000_2010年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分析》,辽宁大学,2011,第20页。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 篇八

[关键词]能力本位;《交通管理与控制》;基础理论教学;技术方法教学;综合应用教学

能力本位教育是是20世纪末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论认为,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1]。知识不等于能力,有了知识不一定就代表有了能力,只有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使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很多高校开始展开以能力本位为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和研究。《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目的是探讨对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如何科学地采取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各种交通治理措施,来提高其交通效益与交通安全[2]。课程包括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2个篇章,目前总共28个理论学时,课程结束后配有1周的课程设计,内容多,学时少。单从教材内容看,主要是介绍一些基本的交通管理理论和方法,难度不大,但是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往往表面上掌握了所学知识,但是真正运用到实际中时就会出现眼高手低、无处下手的情况。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3,4]。不合适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对所学内容没有深层思考,不能做到真正理解,从而不会灵活运用到实践中。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仿真教学等,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与不足。而教学方法的选用一般与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多个因素相关[5],由于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内容较丰富,有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综合应用、知识拓展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本位为核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基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综合应用———知识拓展”的教学内容为背景,摸索总结了一套新型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基础理论教学

基础理论教学重点在于交通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等知识点的理解,理论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从表面掌握。在基础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依据教学大纲,采用传统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理解性的掌握《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精髓。第一堂课绪论部分,一般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时总是想弄清楚这门课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完这门课能干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绪论其实就是回答以上几个问题的。因此,第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显得非常重要,讲得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带着问题来找答案。在回答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时,先向学生提出疑问“目前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有哪些、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或缓解?用什么方法来缓解?”,让学生先自行思考讨论,再用PPT向学生介绍案例。首先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了“首堵”北京的交通状态,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造成其中一个拥堵原因是车多路少,路网容量不够。接着介绍了中国最小的城市澳门的交通状态,只有25km2的澳门却塞下了近13万辆机动车,而这条首尾相接将近290km的“车龙”,在澳门总共才333km的行车道路上还能风驰电掣,游刃有余,这是为什么?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澳门的交通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让学生看到了交通管理手段的效果,的确可以缓解交通拥堵。考虑到有学生可能会提到澳门和北京城市大小差异太大,没有可比性,于是又介绍日本东京的情况,整个东京地区人口是1300万左右,面积是215525km2。北京地区人口大约2000万人,面积是1680725km2。北京地区面积是东京地区面积的8倍,而人口只是东京的近2倍。按照最新数据统计,东京机动车保有量约800万辆,而北京机动车保有量537万辆[6],也就意味着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是东京的1/4,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东京的1/2,但是人均汽车保有量高一倍的东京畅通无阻,而北京拥堵严重,为什么?然后通过图片、资料、视频向学生展示东京城市人口、车辆与交通概况,道路设置和运行,轨道交通运行情况,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功经验。通过上述案例中对交通管理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方法的应用环境和条件,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交通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

2技术方法教学

《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技术方法教学阶段重点在于基本管理手段和管理设施设置方式方法的理解运用。技术方法教学阶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调研及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每种具体的交通管理技术措施的设置方法和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的交通方案优化设计。交通标志标线是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交通信息的一种安全管理设施,设计合理与否对行车影响很大。上课之前让学生到学校附近道路和交叉口进行实地调研,对交通标志标线设置有个感性认识,然后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道路上实线、虚线、白线、黄线一般用于什么地方,起什么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调研所见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对各种标线的作用及设置形式加以总结,并展示一些实际道路上设置有问题的交通标志标线图片,使学生加深印象。再如,交通拥挤收费是目前国外众多城市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的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介绍此部分内容时,首先教师引出基本定义,接着介绍了新加坡交通拥挤收费的实际经验(交通拥挤收费管理措施在新加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再反观国内城市,很少有城市采取这一措施,为什么?给学生留下这个疑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文献资料来找答案,从而分析交通拥挤收费的适用性。通过这种让学生实地调研、以案例为背景上网查资料回答问题的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拓宽知识面,也能加强学生观察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3综合应用教学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大系统,任何单项技术都不可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的改善必需依靠工程措施、管理与控制措施、对交通参与者的宣传教育等。综合应用教学阶段重点在于学生能灵活地综合运用几种交通管理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实际的交通问题。一般可以采取工程案例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加强技术的综合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事件发生越加频繁,对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教师先介绍特殊事件的定义、对交通的影响、管理原则及一般管理方法,然后选定学校附近某一正在进行的道路施工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分析其对周边路网的交通影响,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行车管理、步行管理、停车管理、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等内容,多方位的提出交通组织对策,再集体讨论对策的可行性。交通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设计,通过让学生以工程案例为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并进行研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教学

知识拓展教学阶段重点在于从整体分析与设计角度出发,从更高层次上让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从系统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相互之间关联,最终实现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该阶段教学一般采用自主学习、研讨式教学及仿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交叉口是城市路网的瓶颈,车辆在交叉口处的通行效率决定着整个路网的通行效率。由于我国城市交通机非混行的现状,拥堵交叉口的改善设计一直是交通工程领域的重点及难点[6]。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体会交叉口综合治理,教师介绍基本的治理步骤和治理原则方法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取学校附近某个交叉口进行现状调查分析,找到目前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包括空间渠化、交通组织和信号控制设计3个方面,并对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然后将设计成果用PPT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每一组的方案、PPT制作、汇报及讨论环节进行点评,对做的好的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对于不足之处给予适当建议,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由于设计方案不可能用于实际交叉口进行效果验证,因此有必要借助专业的交通仿真软件VISSIM软件来实现交通运行过程的再现功能,对方案效果进行演示,同时在使用VISSIM软件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信号相位、车道渠化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各类通行条件及交通量状况下交叉口改善设计的方法。这种教学形式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还要独立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及学习VISSIM仿真软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交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5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试用于2011级交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通过上课期间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调查和回访,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92%的学生认为对提高学习兴趣非常有帮助,89%的学生认为对巩固专业知识非常有帮助,85%学生认为对培养综合能力非常有帮助。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平时成绩由78.5分(2010级)提高到了86.7分,期末成绩也相应有所提高,特别是综合分析题,得分较上一年提高了21.3%。

6结语

改革传统的单向式灌输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到实践中解决实际交通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原本枯燥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本位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洪海.《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会计之友,2010(5):115~117.

[2]吴兵.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赵呈领,江婷,谈国栋.基于教学方法本体的教学视频案例系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21~126.

[4]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163.

[5]王立英.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变革[J].教育探索,2008(5):30~31.

【学术研讨会活动方案】相关范文

最新学术研讨会发言稿优秀5篇08-02

学术研讨会方案【精彩3篇】03-20

清明节祭扫活动方案最新10篇01-01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优秀7篇01-01

公司组织架构构建方案优秀5篇01-01

2020政府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精彩9篇)01-01

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优秀4篇01-01

线上线下推广营销活动方案9篇01-01

大学生五四青年节活动策划优秀3篇01-01

天猫双11活动方案优秀7篇01-01

最新范文

社区科技馆建设方案(优秀6篇)03-28

举办活动的方案【优秀7篇】03-28

培训计划方案(最新5篇)03-28

幼儿园认识颜色活动方案(精彩4篇)03-28

大学主题班会优秀4篇03-28

画展策划书(优秀6篇)03-28

优惠活动方案【3篇】03-28

创业策划方案最新5篇03-28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案【通用4篇】03-28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案优秀7篇03-28

69 55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