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写作文网为同学们整理了《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优秀8篇,希望能够在作文写作上帮助到同学们。

《围城》读后感900字 篇一

当我们手捧书籍阅读的时候,其实这也是学习与进步的过程,毕竟在探索知识的文学海洋之中,往往都需要我们参与其中才能得以成长。以下是由过,那时只是随便地翻翻,并没有认真的体会其中的含义。我最终仔细的读了一遍,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述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泼,让人发笑,却能到达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十分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自得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 www.paomian.net 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刻薄,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切的发生着。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经过苏小姐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证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

杨绛女士曾说过“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便很好地为世人诠释了“围城”心态。人要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让自我的生活多几分舒适,少几分带着牵挂的苦楚;多几分欢乐,少几分带着瑕疵的不如意。珍惜此刻,就是要避免让自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再有遗憾;脚踏实地抓住今日,充实今日,完善今日,在今日这张纯洁的白纸上画下美丽的历史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说,珍惜了今日,就等于延伸了自我的生命长度,升华了生命的意义。拥有知足,就拥有幸福。

有时候,什么值得珍惜,什么应当放弃,自我也会有困惑、迷茫之感。那些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答案,等待时间来检验吧。重要的是,学会珍惜此刻所拥有的,生活会更加完美,笑容会更加灿烂!再也不要在所谓的“围城”中进进出出了。

围城的读后感1200字 篇二

紧赶慢赶,终于在今天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可看完全书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仔细回忆了一下初中时读《围城》时的感受,又与现在的读后感比较一番,发现了不少东西。

初读《围城》,一直替方鸿渐揪着心,害怕他的假学历假文凭被拆穿。那时候太小,对人事不通,看到他在三闾大学被同样购买了"克莱登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的韩学愈针对时,总觉得情节很可怕,似乎方鸿渐随时会被达摩克利斯之剑处死一般。

再读时,对这些情节不但能坦然接受,还觉得有意犹未尽之感。原因很简单,如今的我已经有三年的职场经验,且在初入职场时曾被人暗算一番,职场的明争暗斗对我已经没有了神秘感。换句话说,人害怕一个东西,往往害怕的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自己对这个东西未知的部分。无论多么可怕的事情,只要自己经历过一番,破除了神秘感,也就无所畏惧了。

说到这儿,想起来小时候手被冻伤的经历。大约在6年级,手上生了冻疮,说来奇怪,别人冻手,要么是手肿的很厚,要么是结了厚厚的痂。而我,却偏偏在指关节的地方冻破了皮、冻破了肉,甚至隐约可瞅见森森的白骨,但是我不并觉得疼或者有其他异样。

有天清晨上学,校门还未开,几个同学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闲话。忽然间有个同学惊呼,大声问我手怎么受伤了,骨头都露出来了?一瞬间,以我圆心叽叽喳喳围了一圈人,大声说可怕吓人的,问询我疼不疼的,展示自己肿的跟面包一样的冻手的,还有说要是自己手冻成这样就如何如何的……也是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手冻得太厉害了。不过我自己端详伤口时,既不觉得可怕,也不觉得分外疼痛。后来读到王子变乞丐的故事,才知道,人总会刻意夸大看到的别人苦痛,但实际上当自己接受时,也就没什么了。

因为毕业后一直在从事新媒体的工作,多少跟文字分不了干系,所以这次重读《围城》,我格外关注钱钟书的文字描写、看他的遣词造句,时常读到让我暗生“这样的句子,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出来的”精彩表述。

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的迷人”,“假使订婚戒指是落入圈套的象征,纽扣也是扣留不放的预兆”……

另一方面,关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也是颇入人心。“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信上说,自己深知道头衔无用,绝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方鸿渐的言辞,像极了日常被父母责问时强词夺理的我们。我们也常常把父母的退让当做是我们说服了他们,殊不知,父母已有他们论断,不拆穿我们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用意。

《围城》读后感900字 篇三

《围城》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凭借我十几年的生活经验,还不能嚼碎一代大师所写小说的全部内涵,但仍有些话想说。

全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方鸿渐结婚前的故事,大约占了小说三分之二的部分。从回国船上到上海与苏文纨的纠缠、与唐晓芙的恋情再到人叫三闾大学,这些部分的文字无处不透露这作者或幽默或讽刺的态度。从鲍小姐的“局部真理”到“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如果把一部小说比作一个孩子的成长,那这些部分应是他俏皮童年了。这似乎透着一种人生的哲学。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些事情的发生或是没有能力拒绝做某事,但可以改变对事情的态度。小说中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可言,相反,平常无奇,非常现实。现实总是比理想瘦弱,甚至无情,但我们却能从文字读出一份浅淡的笑。钱钟书似乎用笔给流氓般的现实穿上了西服,戴了领带。他想告诉世人,给裸的现实穿上衣服,也许你会感觉更好。

正如书名一样,作者想表达的是围城。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生活在围城中——事业的围城,婚姻的围城等等。“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我们人类这种无毛两足动物,始终对未知失误保持着好奇与期待,被生活引诱,然后像温水青蛙一样,再也不能逃脱。所谓的围城不过是每件事物都具有的双重性,小说里的方鸿渐在事业,爱情,家庭,友情的围城之间穿梭,他怨恨这些围城,却对逃出无能为力。唯一逃出的方法是失去那些事务,不愿失去,所以只能生活在城中。时间在流逝,沧海变桑田,然围城依然固若金汤般笼罩在每个生命周围。父与子之间继承与赡养成了当下一些人的围城,民族围城,宗教围城仍然在中东蔓延。每个人身上都有围城,因为人生来就带着贪婪与满足,这是对矛盾,但人类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得以进步。也许只要我们是人,还活在世上,就不可能摆脱围城的命运,这就是命吧。既然无法摆脱,那就好好的活着,陷入低谷的人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走,正如小说中的方鸿渐,在经历一堆失望之后,他“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岁点不着,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这话,也许正是作者透过小说想要说的话。

我推荐本书是因为虽然本书写于20世纪,至今阅读起来却依然无落时之感,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时代,书中以讽刺手法,传神的比喻给我们描绘了20世纪留学生回国的生活,以主人公方鸿渐的故事传达了一种令人受用一生的生活原理,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围城》读后感1000字 篇四

阅读一本书,像浸泡在温泉中,酣畅淋漓,心醉神迷;阅罢如同出水,不禁哆嗦,一身冷汗。带给我这样感受的,唯有《围城》。

一本讽刺小说能引起读者如此反应,不可谓不成功。一方面,我赞叹作者刻画人物一针见血,又不至于夸张;另一方面,我为自己某些人性的弱点或多或少遭到作者赤裸裸地披露而惶恐不安,急欲克服。这得益于作者用高超的技巧来记叙事情,却不评论,从而触发读者的心理反应,使读者自己生出批判的意义来。

印象最深的便是李梅亭买红薯,这件事总让人揣测他自私、吝啬的性格,却又惊觉,若这是当时的自己,大概也会生出如此的想法和相同的行动吧,不然如何猜得熟练而世故?读书以自喻,我该暗暗敲响反省的警钟了。

不过作者在自序里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由此可知,《围城》所突出的重点并不在于探讨人性,而在于反映“某一社会”、“某一类人物”的存在状态。那时的社会正处于抗战前期,其最大的时代特征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最能见证文化变迁的学者或文化人,自然是那一类人。

这本讽刺小说的矛头指向的是部分陷入精神危机的文化人,他们有的学习西方文化,不料生搬硬套——看看三闾大学的“导师制”,本来是要向西方一流大学看齐,与国际接轨的,不料竟变成了倡导教师一天三餐都跟学生同桌吃饭之类非马非驴的闹剧。

有的学者志在传承中国文化,不料抱残守缺,这有鉴于方鸿渐先生的家庭观。有的人明明碌碌无为,却偏偏贪图风光,于是把这无聊的聪明用于各个场所,一旦有所成效,就披上皇帝的新衣,装模作样,旁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品味,连声赞叹,助长了不正之风。

倘若没有最后一段,小说也仅有智者的痛快,没有仁者的悲哀,没有蜡烛点亮了黑夜的同时流下眼泪闪耀的神圣光芒:

“那只祖传的老钟当当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一,二,三,四,五,六’。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一切归于平静,平静地经历暴风雨的洗礼,然而平静是妥协的无奈,是祭奠的惋惜,是雨后沉闷的瘴气。

随着方鸿渐坠入原始的睡或者称为死的样品,他的灵魂挣开肉体的束缚,归于缥缈,归于虚无。我叹至此,再无“围城”。

《围城》读后感900字 篇五

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还来不及遐想许多,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总感觉那末了的句号,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终结,而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

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方鸿渐是一个江南小县的乡绅之家的长子,由“名义丈人”资助留洋读书,但他并没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还在四年中换了三间大学。为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名义丈人”有所交代更做出荒唐之举,用金钱去换取一纸文凭,戴上“博士”的方帽,以求蒙混过关。在归国的邮轮上,他经不起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的引诱,与她鬼混在一起,结果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个所谓的留洋学生,竟落得如此下场,多么的可笑、可悲。

方鸿渐去三闾大学前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一系列的误解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局面,两人最后还是以分手告终。唐晓芙是令人难忘的,因为她差不多是书中唯一一个使人敢于去爱的女性。她并没有加入“围城”游戏,惟有爱她才能使方鸿渐不太可能落入“陷阱”。这样想时,就不能不特别为方鸿渐抱憾了。他分明错过了这可能形成另一番生命境界的仅次一次的机会。

最终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是他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双方都没有完全了解对方的结合,也许是为了流言蜚语,也许只是一时冲动。然而,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在没有牢固感情的前提下谈婚论嫁,而且还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如此草率而成的婚姻,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的家庭矛盾重重。方鸿渐为了妻子,不惜与家人疏远,而妻子却不能体谅他的难处。两人整天都在猜忌、烦闷中艰难度日,双方肚子里都有自己的秘密,不能坦诚相对。这样的家庭,没有半点欢乐,没有半点温馨可言,有的只是吵架声、啼哭声

人活在世界上,适应并改造着世界,但世界存在的原因并不是个人生活着。在上一辈的眼里,21世纪的孩子是幸福的,有着学习的良好机会,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生存的更多知识,可是我们这一辈呢,也许是养尊处优惯了,有着那么一部分人却是有机会不好好珍惜,以为只要能上大学就行了,之后就可以浑浑噩噩的过好了,更甚者是想终止这漫长的学习生涯。——两代人的思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那不正是典型的“围城”效应吗?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每个人都不可能逃脱,就像人永远逃不出无形的压力和无尽的束缚。这是一种命运,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结果只能是城池尽失,失去了生命赋予你的价值和意义。

《围城》读后感900字 篇六

我一直很想读《围城》,因为钱钟书,也因为它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xx年xx月xx号,我才开始涉读这本向往已久的宝书。拿着这本书,心里异常高兴我终于能和大师对话了。这本满载盛誉的书能带给我怎样的体验呢。带着满腔的喜悦,我开始了读《围城》之旅。

整本书里,钱钟书先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那么,是什么使《围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一批又一批的学者们为之倾倒呢?我想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阅读过程,而在读完整本之后才产生。读完全书,再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经历简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等于又行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

回国的邮船与世隔绝,百无聊赖,自然如同“围城”,对方鸿渐来说,到了上海就应该是走出邮船这个“围城”,可是战时的上海实际上是另一座“围城”,方鸿渐到上海之后失业,爱情又碰壁,这境况更如同“围城”,因此他才不惜历尽艰辛到内地,希望走出“围城”,内地“三间大学”并不如他所设想的那样好,那里的勾心斗角的环境又使他重陷“围城”,于是他又渴求回到海,以摆脱“三间大学”这座“围城”,重回上海后生活愈是困顿,方鸿渐又打算再次冲出上海这座“围城”去重庆……

小说结束了,读者并不知道方鸿渐后来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逻辑可以推见,他又进入另一座“围城”,而且他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城”之困。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留学生归国带来的不是满腹的知识;不是新思想;不是能报效祖国的本领?而是使自己陷入一个又一个围城,不能自拔。显而易见是因为他软弱无能,因为他处处为他人左右。回国后工作是三闾大学施舍的;自己的爱情是在孙小姐千方百计的设计下,方鸿渐下圈套的;自己的婚姻是所谓好友赵辛楣一句话促成的。在每一个人生重要选择里方鸿渐都没有找到自己。所以他注定会不幸福、会被视为可有可无。

钱钟书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悲哀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每个人的命运都应该由自己主宰;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努力,遇到挫折,想办法解决,再努力,就这样!不要像方鸿渐一样在选择的漩涡中迷失了自己,成为社会的附庸。

围城的读后感1100字 篇七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忙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期望……

《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围城》里说的不仅仅仅是婚姻和感情,更说的是人生。

《围城》里的故事看似离我们此刻的生活很遥远,可真正仔细思索过后,才发现那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每个人哪一个不是生活在自我的围城呢?身边存在着各种诱惑与向往,树立着一道道未知的门,我们不明白门后的东西是什么,是好是坏,只能等待着好奇驱使我们去开启,之后透过一座又一座围城,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欲望、人心、利益,共同筑起那一道道坚实的不透明的围墙,我们无法窥探到里面任何东西,一切都是未知。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可能预测到一切,不可能百分百命中好球,不可能事事顺心,唯有自我去亲身经历感受那是什么,就像赌博一样。

老一辈的人们总是用他们的经验教训下一代,要他们不要重蹈自我的覆辙。但是三言两语对这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年轻人又有多大影响呢?你不去亲口品尝永远不明白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你不去亲自体验永远没有自我的感受,即便那是苦的。还是那句话,外面的人一心想进去,里面的人一心想出来,人生的无奈大概便在于此吧。

《围城》读后感1000字 篇八

五一回家,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一本书回家,这本书是亲爱的姐姐送给我的,一直没时间看。本以为这次还是不会有时间看,结果火车上很无聊,是一个消遣的机会,终于还是看完了。看后觉得写得挺不错。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下,理解更加深刻,借此机会发表一下感想。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向往,之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而在三闾大学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善良却怯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让他更加觉得无所适从,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材的方鸿渐也只会牢牢地屈服于这只手,逆来顺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义无反顾得踏入爱情陷阱,事业低谷。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指示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围城》读后感1000字作文】相关范文

《围城》的读后感1000字【优秀9篇】03-06

围城1000字读后感【优秀3篇】03-26

《围城》读后感1000字【优秀9篇】03-19

《围城》读后感1000字精彩8篇04-07

围城读后感1000字【优秀7篇】09-16

读《围城》有感1000字以上02-11

围城读后感1000字(优秀7篇)03-19

《围城》读后感1000字(6篇)08-17

围城读后感高考话题作文1000字【9篇06-07

围城读后感1000字(精彩6篇)03-06

最新范文

名著的读后感400字【优秀6篇】04-08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优秀6篇04-08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400字优秀3篇04-08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作文400字【精彩304-08

《保姆狗的阴谋》读后感450字【优秀404-08

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400字优秀3篇04-08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读后感优秀4篇04-08

伊索寓言读后感(优秀6篇)04-08

三国演义600字读后感(8篇)04-08

论语读后感3000字【6篇】04-08

25 45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