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优秀3篇)

发布时间: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写作文为同学们带来的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优秀3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乡土中国读后感1100字高中生 篇一

东校区高一·2班张永江

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有人对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评论:“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望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千丝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是这段颇高的评价使我萌生了对《乡土中国》的兴趣,果然,读完过后,感触颇多。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给我们打开了认识旧中国农村的一扇大门,它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师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

有人认为,费孝通在这本书里主要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这两个概念。而我却认为他的最大成果是把中国乡村的根挖出来了,而且给我们介绍得十分详细,头头是道。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并不是实质上的贬义。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比较稳定的,即使经受过战乱、迁移,这些灾难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在社会结构上,《乡土中国》细致地把社会分为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指的是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这个架子,再互相发生关联;而差序格局则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费老还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而所谓伦理,也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多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当代中国社会又何尝不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部分人往往总是想着“找关系”。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许多“走后门”的现象,也导致了很多的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一个比喻浅显而又深刻,在看待人的私心问题上,令我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礼治秩序全面打破,血缘和地缘分离,社会变迁剧烈,使得人们不再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而是更加迅速地流动,这就导致了更多的乡土本色被花花世界所淹没,但总的来说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还是“土”的,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写到这里,我不禁赞叹费孝通先生持之以恒、敢于探索的精神,虽然费孝通先生已经逝世,但是这本书里所研究出来的理论仍然散发光芒,他对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本质看得是如此透彻。因此,我要继续把这本著作精读几次,加深自己对中国的乡土社会的理解。

乡土中国读后感1100字 篇二

郭芳语

初读《乡土中国》是在一年前,陌生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让我觉得这本书晦涩难懂,在老师的讲解下才基本理清思路,看到了传统中国的轮廓。时隔一年,我再次翻看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收获,找到了与我们现代社会的丝丝联系。

文章的第一节就明确的定义了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现代社会,“土”成为了一个骂人的词汇,去讽刺乡下人见识短浅。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是吃着土生土长的粮食长大的,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以牛排、面包为主食。也正是因为中国人这样靠土地吃饭的生活习惯,才使得人员不流通,形成了乡土社会。“土”这个字是中国人的依靠,如今也正是因为有庄稼人驻守在田边,才会有一袋袋米面运往超市,他们的“土”并不是一种缺点,不是人们讽刺的对象,而是对土地的执着坚守。

现代社会,应聘会看简历,注重你的学历、文化水平,社会上不免会产生学历高低的比较和歧视。那么如果在几十年前,大学还没有普遍化,这种歧视是存在的吗?那么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又是存在的吗?不可否认,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文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贬义词,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并且大部分是乡下人。乡下人就被扣上了“没文化”“文盲”帽子,被人低看一眼,甚至称为“愚”。“乡下人”以种地为生,“城里人”以文化谋生。乡下人之间所构成的熟人社会,是不需要文字来维系的,更多应用的是语言、表情和相互之间的信任,文字是少的;城里人所处的环境是流动的,对于事情交代的关系是薄弱的,并不可以靠语言文字进行保障,文字的使用率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但这里“愚”的恒定标准是是否认识文字,若“愚”的标准是是否会种地,当下的现象就会大相径庭。理科的实验中讲究“控制变量”,但是乡下人所处的生活的环境、学习条件都与“城里人”大不相同,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说乡下人“愚”。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进步,中国也从未停下脚步。我们不能用“土”“文盲”“愚”去评价乡下人,但是在全国共同进步的潮流中,文字的使用与工作技术都需要与时俱进,学习也就成了我们共同奋斗的工具。这本书带给我了一个带有乡土气息的中国,也让我对那个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还是浅显的,希望在第三次第四次的阅读中,会有新的收获。

乡土中国读后感1100字 篇三

崔芳语

初读《乡土中国》是在一年前,陌生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让我觉得这本书晦涩难懂,在老师的讲解下才基本理清思路,看到了传统中国的轮廓。时隔一年,我再次翻看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收获,找到了与我们现代社会的丝丝联系。

文章的第一节就明确的定义了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现代社会,“土”成为了一个骂人的词汇,去讽刺乡下人见识短浅。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是吃着土生土长的粮食长大的,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以牛排、面包为主食。也正是因为中国人这样靠土地吃饭的生活习惯,才使得人员不流通,形成了乡土社会。“土”这个字是中国人的依靠,如今也正是因为有庄稼人驻守在田边,才会有一袋袋米面运往超市,他们的“土”并不是一种缺点,不是人们讽刺的对象,而是对土地的执着坚守。

现代社会,应聘会看简历,注重你的学历、文化水平,社会上不免会产生学历高低的比较和歧视。那么如果在几十年前,大学还没有普遍化,这种歧视是存在的吗?那么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又是存在的吗?不可否认,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文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贬义词,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并且大部分是乡下人。乡下人就被扣上了“没文化”“文盲”帽子,被人低看一眼,甚至称为“愚”。“乡下人”以种地为生,“城里人”以文化谋生。乡下人之间所构成的熟人社会,是不需要文字来维系的,更多应用的是语言、表情和相互之间的信任,文字是少的;城里人所处的环境是流动的,对于事情交代的关系是薄弱的,并不可以靠语言文字进行保障,文字的使用率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但这里“愚”的恒定标准是是否认识文字,若“愚”的标准是是否会种地,当下的现象就会大相径庭。理科的实验中讲究“控制变量”,但是乡下人所处的生活的环境、学习条件都与“城里人”大不相同,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说乡下人“愚”。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进步,中国也从未停下脚步。我们不能用“土”“文盲”“愚”去评价乡下人,但是在全国共同进步的潮流中,文字的使用与工作技术都需要与时俱进,学习也就成了我们共同奋斗的工具。这本书带给我了一个带有乡土气息的中国,也让我对那个社会有了新的认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还是浅显的,希望在第三次第四次的阅读中,会有新的收获。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相关范文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优秀4篇)03-05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3篇】03-05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优秀4篇)03-27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优秀11-04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6篇)01-01

西游记读后感结尾(优秀6篇)01-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8篇】01-01

说和做读后感(精彩3篇)01-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5篇01-01

灰尘的旅行的读后感(优秀3篇)01-01

最新范文

冰心《小桔灯》读后感500字(精彩7篇)11-04

《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优秀3篇11-04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优秀11-04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精彩6篇11-04

《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感优秀8篇11-03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优秀4篇11-02

红色书籍读后感优秀9篇11-02

草房子读后感1000字精彩9篇11-01

《人生海海》读后感精选4篇11-01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300字(优秀9篇)11-01

25 32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