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读《致橡树》有感(优秀9篇)

发布时间: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写作文为同学们带来的读《致橡树》有感(优秀9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致橡树》读后感 篇一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达爱情的坚贞不仅表现在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达到外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的结合,而要更进一步,把对方的工作岗位,信念和理想也纳入自己的爱情怀抱。站在同一阵地,有着同一种生活信念。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

《致橡树》读后感 篇二

深情相对,比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真诚,高尚的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文章的后几句话总结了爱情,总结了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必须具备“坚贞、忠诚、互敬”等原则。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只爱虚表,而要“爱屋及乌”,爱他的优点,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就像舒婷写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读《致橡树》有感 篇三

一首内涵深刻的爱情诗歌,近日重读这首诗,更加感受到它的深刻与魅力所在;作者赞美了一个坚贞的、热烈的爱情,颂扬了一个不仅纯真的、炯热的爱,并且是一个高尚的、伟大的爱;作者以橡树为对象,把自己比作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之站在一起,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上至枝叶,下至根基紧紧相融;枝叶的摆动,相互的致意,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只有他们两人明白的这种无声的语言。他们的心灵相通,无语的意会,这种爱情达到了极致,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啊?这首韵味生动的诗。经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动情的朗诵,以及优美的旋律加之衬托,更加丰富了作者的情感和这首诗的魅力。效果极佳,为之完美。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多人总是梦幻自己的爱情都如舒婷的这首诗一样,纯情纯真,美丽高尚,但这有点太唯美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火霓红的世界里,白色是那种早以画不了来的色彩,爱是什么?情是什么?物资与现实,爱情与金钱,欲望与道德?多少人在这泥潭中挣扎茫然探求沉沦。

迷乱的都市,人潮涌动的马路人与人都带着面具生存着,人们渐渐都有了一种难治的病,呻吟着追求那种人类的奢侈品——爱情,人们总是在寻找靠岸的地方,等找到了靠岸的码头,却在海里面迷失自己,在爱的错乱里忘记了如何去上岸,人学会了生存却忘记了如何去爱。

人生,相爱容易相守难。

纳兰的那首小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便想将之拥有,日子久了,孔雀颓累,羽翼渐退,时间长久,还会转身,生气。生人如此,情人爱人之间也不能一样。致橡树中的这句“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只能为一声感叹罢了。

也有人说过,感情就是因为存在一些遗憾和残缺,才会唯美,永恒。也许说这句话的人只是隔岸观火,所以会觉得美。心中的伤痛,只有自己能品尝。那些,“不管天长地久,只想曾经拥有”的人,也只不过是自己苦笑安慰自己的话罢了,去过泰山,站在大山之顶看下垂望,生与死只是一线之的事,低看浮云,远看山村,我们都只不过是尘世中的一颗尘土,猛然回首,能守着一心灵的一方净土,执着一份清淡,过着问心无愧的生活不随波逐流。知足常乐这也是一种幸福。

读《致橡树》有感 篇四

曾几何时,这首舒婷的《致橡树》是那个纯真年代,我们对爱情最美好的追求。记得学生时代,我曾经无数次默诵和摘抄,总是渴望有那么一个和自己共担风雨,一起前行的人,他就是我的爱人。多年的风雨后,在三八节来临时,再看到这首诗歌,真是别样滋味涌向心头。不说当今的年轻人更加现实,用“高富帅、富美白”代替了当年的默默扎根土地的木棉、橡树,就单单是我们这一代而言,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贫富巨大差异面前,也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房姐、房叔连连曝光,奋斗几十年,买不下半间房的比比皆是,中国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而大病无钱看也层出不穷。

国家的大政方针,真的可以将人的价值观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读《致橡树》,他们寻找的是富二代,是有车、有房,爱情对他们,是奢侈品,他们是悲哀的一代,那对我们这一代追求着做不攀岩、不痴情,笔直矗立在风中的木棉呢,我们追求到什么,相依的终将相依,分离的终将分离,愿意奋斗的,继续奋斗,喜欢安逸的,寻找安逸,互不打扰,依然如风中摇曳的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致橡树》读后感 篇五

本文通过写木棉对橡树的告白,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不正确方法来衬托自己愿意同甘共苦的决定和勇气。也写出了对爱情的忠贞和无私,因为真爱,所以愿意,因为爱你,所以选择陪伴。

感想:诗人借木棉和橡树,来呼吁平等,自由,和谐,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情。爱你不是因为你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利益也不是因为你我可以站在更好的舞台,仰望更广阔的天空。和你在一起不是只给你带来新鲜感,也不是只把我的优点整日的在你面前展示。和你在一起不是单纯的为了某一方面,也不是为了让你现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爱你不和你有很远的差距,我想和你在一起,无论是风雨还是艰难险阻,都愿意给你依靠和陪伴。我希望和你希望是一棵树,跟紧紧的抓在一起,叶很好的相融,不管我们需要面对什么,都要对生活用心的微笑和致意,即使没有人懂,我也要和你终身想依。你的一切我都爱。

诗中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洁的,更是伟大的和高尚的。这样的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走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致橡树》读后感 篇六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多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

《致橡树》这首诗作很早就接触到过,可以说是舒婷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舒婷创作的风格清新、淡雅,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激情式的呼喊,更多的是朴素真挚情感的流露。

从《致橡树》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对自己人格独立的保持,对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她不想做“攀援的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也不想做“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她想要的爱不再应该是一种依附,而必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应该是平等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舒婷写了这么一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这句诗句意味深长,使得整部诗作有了一种升华,似乎不再限于男女之情。舒婷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主题。正如舒婷自己所说:“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与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致橡树》读后感 篇七

一、必须牢记你所面对的是一棵树

在理解这首诗时,必须牢记我们面对的是一棵树,自己也是一棵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它极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对这首诗的理解流于一般的爱情告白,达不到应有的思想深度,领会不到那源自灵魂深处爱的最强音。对此,舒婷自己也说:“花与碟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其实,诗中的橡树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的象征。因此,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通过自己最为亲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一种爱情的理念和信念——诚挚、坚贞而又平等,颇有托物言志的意味。

二、诗人把“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放在最前面,有没有深意?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中国的传统爱情观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一点无须赘述,只要看看《氓》中女主人公的血泪控诉即可明晓。其次,从现实情况来看,攀附型的爱情观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极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一个极庞大的接受群体,诸如“嫁名车”“嫁别墅”“嫁绿卡”等就是明证。因此,这种被世人广为推崇的爱情观就成了催生这首诗的重要历史和社会背景,放在首句,理所当然。

三、橡树和木棉的本质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高中英语这首诗中的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涉及;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是两个抽象的象征符号,而应把它们还原,让它们的形象生动鲜活起来。第一,弄清楚橡树和木棉到底是什么,它们作为“树”具有哪些特征。橡树,由于其木质坚硬,可以用来做酒桶等。所以,其作为树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概括为坚硬、高大、挺拔。木棉,亦称“攀枝花”“英雄树”,落叶大乔木,开鲜红的花朵,果实为长椭圆形、棉质,去壳之后可以用来做枕头。所以,其作为树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概括为美、富有生机和活力。第二,弄清楚橡树和木棉作为人的形象,即象征意义,可以赋予哪些特征。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橡树象征男子汉,显得壮美、伟岸、健壮、坚毅、果敢和有力,可谓是“铁骨铮铮”;木棉象征女子,显得秀美、青春、健康、丰盈、热情和活泼,可谓是“秀外慧中”。

如果讲到这里就不再深入下去,那就太可惜了。试想,“像刀、像剑,也像戟”,诗人亮出这许多兵器究竟为何?“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缘何叹息,点亮火炬到底是想照亮什么?两棵树,一棵是勇敢的卫士,每一枝干都随时准备着阻挡来自外界的任何袭击以保卫两人世界;另一棵是他的恋人,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他呐喊助威,照亮彼此的前程。他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其实,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爱情——伟大而又平凡,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能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此外,我们也不要忘记,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萌发、诞生、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向旧思想、旧观念不断质疑、否定的过程!做到这一点,先破后立这种方式实在合适不过。诗人在否定其他种种爱情观之后,通过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使诗意得以深化,从而使得自己精心构建的爱情大厦更加坚不可摧。

四、“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该作何理解才更生动、形象?

诗人在这里极其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期盼、渴望的那种爱情应该是理智的、诚挚的、执著的、有内涵的。那么,该作何理解才更生动、形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绝对不能像很多参考资料上说的“爱得深沉、爱得执著”那样语焉不详、敷衍了事。我们还是应从“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到另一棵树的体验”去分析。试想,如果只知道“爱你伟岸的身躯”,那就只配做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那样的爱在作者眼里是很肤浅的。谁都清楚,只有同甘苦共患难过,才能真正地懂得爱人之可爱。树与树也是这样,只有一起“分担”过“寒潮、风雷、霹雳”,“共享”过“雾霭、流岚、虹霓”的木棉才能真正地懂得橡树的伟岸,这“伟岸”的源泉正是它所“坚持的位置和足下的土地”。这或许就叫“爱其然,爱其所以然”吧!

《致橡树》读后感 篇八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成人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今天的付出不会白费,将来我们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为未来想想吧:我们到底愿要“这稍纵即逝的闲暇”,还是要一生的充实与幸福!

《致橡树》读后感 篇九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爱情诗,写于1977年。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1935年)中说过:“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没有。”《致橡树》则不然,它坦诚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表达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的诗人,就以女性的敏感把握时代脉搏,呼唤美好爱情,这在当时具有唤醒心灵、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爱情诗,从女性角度抒写爱情的并不鲜见。比如,诗经里的《氓》,乐府诗《上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朱淑真的《秋日偶成》、《清平乐》(恼烟撩露,留我须臾往。)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这些作品皆以女性口吻,或曲折委婉地讲述痴迷于爱情的不幸,或大胆直白地诉说对爱情的忠贞,或深切执着地表达美好的爱恋、无尽的相思??。然而,无一例外地,它们都是失去自我的,女性的主体意识是缺失的,爱情和婚姻几乎是全部内涵,甚至决定女性一生的命运。因为在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力被男权社会吞噬,她们丧失自主权,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英国著名作家、女权主义运动领袖波伏娃也因此把女性称为“第二性”。

然而,《致橡树》和传统爱情诗截然不同。舒婷从女性角度出发,又能突破传统局限,表现出现代女性的独立立场和价值尊严。《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切入,一开始就大胆冲破传统羁绊,表现出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我如果爱你”,诗歌第一句以“我”与“你”的对话开始,不容置疑地宣告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独立话语权。接着,诗人用了一连串的六个比喻性意象否定了传统爱情。从凌霄花、鸟儿到日光、春雨,将“依附型”、“奉献型”、“痴恋型”这些建立在不对等基础之上的男女关系全部否定。“绝不”、“也不”、“也不止”等决断性的用词表现出对旧时代的强烈抗议,诗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修辞,但隐藏在修辞后面的是历史,是一代人追求冲出历史压抑和束缚的痛苦心理和强烈愿望。

从诗歌的第一层看,抒情女主人公的独立姿态和叛逆形象就呼之欲出。那么,当女性开始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时候,她必然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价值。在男女关系中,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理想中的男性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自己将要重构的是怎样的男女关系?在诗歌的第二层,诗人把“木棉”作为女性的象征物,借“木棉”寄托诗人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把现代女性的个性品质向纵深处推进了一大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一个“站”字,新女性的独立品质也和“木棉”形象一起熠熠生辉。我们知道,历代诗人眼里的女性形象一向都是柔弱、依附的,比如传统爱情诗往往用“树”与“藤”,“磐石”和“蒲苇”等象征男女关系,这正符合传统社会对女性从属地位的要求。而舒婷选择了“木棉”和“橡树”进行整体象征,以“木棉”对“橡树”的表白撑起诗歌的灵魂。它们比肩而立,地位平等;它们各自独立,彼此尊重;它们相依相存、相互支撑;它们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木棉”对“橡树”的表白,读来既是情人间的私语,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更是女性面对未来的庄重宣言。“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种爱情观的核心是独立、平等和尊重,女性不仅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也有自我实现的要求,也有对时代理想的回应。由此可见,《致橡树》是女性意识的生动再现。诗人态度鲜明地站在女性立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反叛传统的女性形象,并以女性的独立身份传达出自己的爱情理想,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

【读《致橡树》有感】相关范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11-02

《致橡树》读后感优秀9篇08-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6篇)01-01

西游记读后感结尾(优秀6篇)01-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8篇】01-01

说和做读后感(精彩3篇)01-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5篇01-01

灰尘的旅行的读后感(优秀3篇)01-01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后感【优秀6篇】01-01

灰尘的旅行读后感【优秀10篇】01-01

最新范文

读《鸡毛信》有感【优秀4篇】09-16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优秀5篇】09-16

鸡毛信读后感(优秀9篇)09-16

《人间失格》读后感优秀10篇09-16

《鹿和狼的故事》读后感【优秀8篇】09-16

詹天佑读后感(优秀5篇)09-16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优秀10篇】09-16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作文(优秀3篇)09-16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优秀8篇)09-16

昆虫记读后感(优秀6篇)09-16

25 3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