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7篇

发布时间: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内容是写作文为您带来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一

读到《万历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值》这一章,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对海端怀有散意,但却不大赞同他的作为。海瑞作为这样一个模范官僚,与当时的体制格格不入。

无疑,海瑞的道德责任感极高,严格按照四书五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他处事古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对于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断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守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属刁顽。”用这样的精神来判案,显得草率而荒唐。海瑞一生清贫,敢于直言上谏,大胆对抗上级。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责他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这种疏奏简直是史无前例的,但海瑞取做,并且做了,并赢得了百姓的称赞,成为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场仕途几经沉浮,由于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职一方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然不顾地方势力与个人生死,最终因触及大批人的利益卷入纷争,他孤军奋战,终是寡不敌众。在君子的世界里,出任做官是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以这个标准来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一生辗转各方,铁肩担道义,为百姓奔走呼号,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执拗,是官员眼中的难缠人物,但他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二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欧洲历史上,正是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笔下,我们开始了一场难忘的大历史之旅……

固步自封的年代,一切试图革新的倾向,都是不合时宜的,一切企图在虚伪而又被认为是万能的道德之外发展法治的观点,都是异端邪说。于是改革家空有抱负而鲜有实践之机,变革在重重困难中或夭折,或走样;道德纯正的人尽管其行为获得了统治者的赞赏和平民的钦佩,却难以获得效仿——无人想去发扬和继承其高尚品质。对他们来说,阳奉阴违,道貌岸然所带的,比这虚名要现实和功利的多;真正的时代思想者只能在被打压中度过一生。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践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

一个年轻的、曾经试图励精图治的君主,在诸多程式阻碍下,只能循规蹈矩,延续枯燥。他并不甘心:也许出于负气,或者是无奈的消极反抗,此后(1587年)很多年,众臣再也很难轻易见到他出席各种仪式——漫长的怠政在明王朝的历史轨迹上延续 。从他观赏中官掷银取乐表明,“一个喜欢活动的人具备着充沛的精力,但又无法用之于做出积极的创造” 。他的壮志,他的宏图,已是历史云烟,难以再续。立,何其难也,而破,也是千难万难。

“在按着固定节奏流逝的时光之中,既缺乏动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羡的奇遇。”在安逸的光景中,守成名正言顺的成为单调生活的旋律。于是,一切变得不那么重要,一切似乎可以无所谓。安逸,足以造就肆无忌惮的不思进取。在平淡无奇的格式生活中,枯燥成为了年轻君王的必修课。他的苦闷,乃是历史的悲剧。

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品德可谓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却鲜有人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大多活在官方的宣传和平民的称赞之中。他们的信条和个性使他们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们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们的榜样办事”。就如很多人希望别人皆雷锋,却很少考虑自己也应该那样无私。他们只是“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却无法引起公众行为上的追随。海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具有强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道德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意严格要求别人。于是他的所作所为,令各方面感到为难和纠结。万历十五年,岁暮天寒,“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的松了一口去,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为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作安排了”。

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打扮成道德标杆,高尚莫比,严以待人,却无法严以律己,甚至宽以待己;相应的,同时他们也就把自己当作道德监督者,实践总是别人的事,而他们只需对此指手划脚,品头论足。因而他们总是正确,别人多少——如果不是总是的话——有错。明朝历史上,就有一位这样的人物——张居正。“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据说张居正大人的官轿,32人抬着(按当时礼制皇帝也不过16人规模),约有50平米,分为会客室和卧室,全套明式家具,还有个独立卫生间。轿四周有围廊以供观景怡情。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

在作者看来,“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道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促进人类共同行为准则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它。但是将道德——一成不变的道德准则——作为万能的手段来调控社会的一切问题,则是荒缪的异想天开。道德必须被遵守和实践,乃至被信仰,否则便是虚伪的。然而缺少制度的规制和约束,在功利主义——毋庸质疑,我们大多数人是这样的——作用下,道德就很难突破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中的困境,成为难堪的所在。而法治,则弥补了道德的缺陷,从而“使人类的行为服从于规则之治”(富勒语)。法治应当成为一种公众信仰。而正如苏力教授所认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是一种言词上的表白,一种决心,而必须是一种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种社会的全民的事业,因此对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个或某些个体的心灵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实践显示出的对法律的尊重和倚重。”

当前,中国正处于法治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书中对历史的反思,以古为鉴,今人未尝不能得到若干启示,“给中国留下一个天翻地覆、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创造法治历史时代的机缘。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三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是在3年前,去年在单位的图书阅览室看着小孩们整理旧书,《万历十五年》被他们当做旧书要拉走,我随手抽出留了下来。后来断断续续翻过一边,因为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所以书中的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都还能有些印象,人总是容易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翻阅几页慢慢觉得很有意思。这次在北京与成都往返的火车上,又慢慢地读了一遍,渐渐觉得有点眉目了,就不免的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黄仁宇老先生在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这是让人对此书颇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天和子墨聊天,也谈到了这本书,听了他的一番见解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更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准备再翻一遍,顺便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书中第一章是从《万历皇帝》开始的,从京官接到不实消息而开始,一直讲到万历皇帝下令清查张居正而结束。这里面的故事都是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检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熟知的,但是里面蕴含的却是意味深长的东西,慢慢咀嚼很有意思。关于万历皇帝和张居正,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历史的关键性因素,张居正生前颇受皇帝信任,从小就在这位老师的教导下成长,登基之后成为元辅的张居正更是皇帝处理朝政不可或缺的倚重之人,尤其是1578年前后张居正离京前,万历皇帝表明心迹称张先生忠诚上薄云天,讲完后君臣感极而泣。如此的信任与被信任,应该是君臣之间十分美妙的关系,可在6年之后皇帝亲自下令抄了这位忠诚上博云天的张先生的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里面的原因诸多,但是有几点是我想要说的:少年时期的影响,在皇帝心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我先举个例子。有个父亲特别喜欢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拳头,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出了问题,没有劝说和引导,有的只有对孩子的打骂。孩子迫于这种威严,看见父亲总是显得胆小如鼠而且十分听话,可就是这个乖巧听话的。孩子,私下里却说等到他拳头够硬的时候,一定会打回去的。这是一种让人惊愕的回答,难以置信却又无可奈何,在孩子心中已经种下了恨的种子。万历皇帝小时候在张先生的教育下读书学习,稍有不足,便会在先生和母后的威严教育下被处罚长跪,有时的这种处罚会长达几个小时之久。皇帝年方十岁,就在书法上取得不小的成绩,当他写完字赏赐给大臣的第二天,张先生就进谏让他不要再在书法这样的末节小技上花费时间了,皇帝的日课就取消了书法而只剩经史。皇帝面对这样的进谏,只能听从,因为为国大计。从小就被张先生控制着,等到登基以后还是如此,因此那颗种子在皇帝“决心破除他带给别人优柔寡断的柔弱印象”的激发下,开始慢慢地生根发芽了。

“表面看来虽是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将是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这句话说的非常好,有很强的哲理意味。当皇帝决心改变自己的印象时,首先就要摆脱张先生的巨大影响,再加上官僚集团的推波助澜,张居正这位权倾一时的政治家被炒被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极点而后必退,人与人之间总是要有个度才好。有一个朋友讲到他一段感情时说,那时他是那么喜欢、那么在乎那个女孩,就连得知女孩所在城市的天有大雨时,也要急促促地一连三五个电话告诉她记得带伞小心被雨淋。事无巨细的关心,让女孩觉得要窒息了。后来,当然是以悲剧结束,他以为他那么爱她,而在别人看来完全是“用力过猛”。张先生把绝大多数精力投放在万历身上,从小时候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到后来登基了之后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规定的一清二楚,这种打着为你负责旗号的规定和投入,其实背后还有自己私利的影子,为权为利,最终还是想把别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人最难掌控的就是思想,总会产生对自由的渴望,张先生和那套制度剥夺了万历皇帝的自由,所以,也就变相地剥夺了他们生前的平安和死后的安定。

历史的因果关系,恰恰是历史的关键。我们如果抛开历史这个重大的课题不谈,仅仅谈自己这个层面,你发现其实还是一样的,个人的因果关系也是个人的关键。张先生教导皇帝满口节俭,以至于皇帝没有钱赏赐宫女,而他自己却乘坐一顶32人抬着的大轿子,轿子中内分卧室及客室。这样的言行不一、生活奢华确实让皇帝动怒不小。所以,事情总有前因后果,看到结果顺着往前走总能查出原因,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变得物是人非了,在抱怨、不解的同时,静下心来认真找找,你总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的。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四

近期,在同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受益颇深。

此书内容丰富,涉及明代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作者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几个事件作为中心点展开叙述,从国家政治制度、决策方式、知识分子等,层层加以剖析,将他们置身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评述,冷静客观地探讨他们的功过是非,指出种种做法对将来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作者看似随意着笔,实际上分析了晚明种种问题的症结,即以道德代替法制,整个国家发展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明清的衰落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原名直译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黄仁宇这样概述“无关紧要”:“1587,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一结论,作者是通过一系列事件解读出来的:皇帝的怠政、张居正的独断、申时行的中庸、海瑞的固执、李贽的无奈、戚继光的自强,这些人或身败或名裂或郁郁而终,无不作为牺牲品遭殃受害。透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作者梳理的是大明王朝的体制和政治状况。事实上,黄仁宇的笔触并未局限于1587年,而是纵览了整个明朝,乃至可以透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政治与经济体制,追寻其衰落的必然原因。

《万历十五年》的章节安排几乎都以人物命名,万历皇帝属于最高统治者,而张居正、申时行是志在改进文官系统的皇帝顾问,海瑞是倡导复兴传统道德的地方官,戚继光是志在强军的武官代表,李贽则是一个思想的“离经叛道”者。

显然,人物的选择具有典型性,把人物与制度的故事放大来看,就出现了如下图景:万历皇帝独处权威的顶峰,但更大意义上却是皇帝制度的一种象征,受着道德治理规则的种种约束——祖宗成法、道德礼仪及文官系统的运作机理,这些约束不仅使他丧失了发挥个性创造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作为一个常人的权利,所谓“专制、无能、贪婪”也可视为万历在自我意志屡屡受挫之后的“消极怠工”。张居正和申时行官居首辅,张居正10年新政,最终只能在文官们的道德责骂声中草草收场。由此可见,人物的悲剧实际上是一种与制度互动过程中无所作为的悲哀,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张居正、申时行、海瑞与戚继光都不能以自己的行动分别使皇帝制度、文官制度(包括经济和法律制度)及军事制度得到改观。

我们渐渐了解了作者的历史观,从小处看,1587确实是平凡的一年,然而从这小处看开去,我们将视线扩大到前后几百年,无论政治家张居正还是申时行,军事家戚继光还是思想家李贽,不管他们做出怎样的努力,明朝的衰落已经无可避免,而究其原因,则是明朝开国以来的各种制度和举措造成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造成了整个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这种状态从黄仁宇对张居正新政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以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只会造成文官系统内部利益的纠纷,但这些实际问题不能引起技术的改进而只会被升级为道德问题加以解决,即用大而无当的抽象道德原则来掩盖问题和恢复平衡的状态。概言之,人物和制度的悲剧都源于一种“无法突破僵局”的悲哀。

在作者看来道德绝非万能,我们需要技术与法律这种方式来解决一些不需要道德出面解决的问题,道德的目的应是远大的,它是作为一个指引而非硬性的规定。如果将道德作为一种硬性的规定,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变化与活力丧失发展的机遇,二是对道德的挑战,这不仅不能使政策一以贯彻和实现,也会给社会造成动荡与不安。黄先生以史为鉴,警示今人,这也是他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也正如富路特先生在英文版中的序言所言:“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

《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子,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他教给我们看待历史的一种方法。黄仁宇先生在谈到自己写作的《万历十五年》时曾说:“不仅可把历史看作一个链条,也可把它当作一个鸡蛋来剖开。”透过1587年这个历史横断面,我们不仅看清它的细节,更可以把握历史的主脉;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外观,更可发现它的深层结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黄仁宇倡导的“大历史观”的端睨。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读《万历十五年》,或许能启发我们换一个视角看问题,观察世界,回顾历史,透视人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或许会有许多真切的感受,或许有许多独到的发现。

当前我们身处中华民族的巨大转型时期,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越来越强大,这是我们每个人有目共睹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追求在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实践中积极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智慧和才华。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五

最近看完了《万历十五年》,明朝万历年间的重臣,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无一不以悲剧收场。甚至万历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之下,也只能无为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种强大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亮光闪闪,也试图做出改革,但最终失败,大部分人还落得个革职、入狱、自杀的下场。一群文官为了整个集团的平衡,国家的武备、科技的革新、商业的发展都陷于停滞。

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是指:以一个时间基点为原点,前后各推一段时间,梳理整个大历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终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观感”。具体到万历十五年,即为1587年为基点,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明清两代为中国封建制度画上了一个句号。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从明成祖设立内阁,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政治达到专制顶峰。明代的“仁宣之治”、隆庆新政和张居正改革为后世治国者所称道。经济上,从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开始,到清代中期的摊丁入亩政策,农业人口激增,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耕文明达到极盛。

在江浙一带,则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制造业、纺织业等成为解决地方人口就业的重要产业。军事上,统一多民族国家背景下的边防矛盾呈现由内向外转移的过程。制度得以完善,中国疆域空前辽阔。

北方诸镇的边防措施万里长城得以修复,火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军事领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装在镇压内部起义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学高度统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选拔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下部书准备看看《彩色欧洲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六

这本书——《万历十五年》是无意间发现,起初是以为与大明王朝一样,是小说,是演绎,后来却发现不是这个样子,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既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报,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商业产品。

作为一个多年旅居国外的华人,文字的写作风格已经深受影响,中国人做的史书多数很隐晦,虽不至于像段子里讲的,中国的史书里除了名儿是真的,情节全是假的,但是读起来总感觉悬在空中,纪传体由司马迁发明,我不确定这是不是武侠小说的起源。这本书的文风平淡如水,婉婉道来,但是这水不是清流急湍,而像泡老了的带着茶末的水,总感觉沉沉闷闷,但是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就如同书里的那些主角一样,在大道德的规范下,都低着头,弓着腰,不能突破,也不敢突破,就像头顶一层厚厚的云层,这就是这本书整体的感觉。

作者的大历史观,要放到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变迁,王风起于青萍之末乎?还是客观的事物规律有其必然解决,这本书里对于现状我看不到解决的方式,太多的无奈可奈何,太多的无能为力,最终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推动着,最终被碾为粉劑,唐宋元明清,秦皇汉武,唯独这个明的味道有些特殊,逻辑思维有几期节目讲的就是这个大明,有意思,可以看,这本书,也值的一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篇七

通览全书,万历的成功在于仁慈,终万历一朝,他没有用凌迟,也没有任用一个大太监。失败在于懒政,归根结底是对郑贵妃的宠爱和在立嗣问题上的争执。

申时行的成功在于圆滑,他既不得罪皇上,也不得罪同僚。失败在于无为,但是通览全书,他的下场最为美好。海瑞的成功在于清廉,他能够严于律已,严于律人。失败在于极端,须知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安守清贫。

戚继光的成功在于务实,他放弃了俞大猷使军队现代化的建议。失败在于为时代所不容,毕竟明朝重文轻武,不允许武官作大。

李贽的成功在于真诚,同时他结交了大量的豪门贵族。失败在于妖言惑众,有些事看破不说破,特别是在以一个以孔孟礼教为意识形态的农业国。

通览全书,本书既讲政治,又讲经济,讲了军事,还讲哲学。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我怀疑作者是理科生,他对历史的理性分析大于感性认识。对技术的研讨大于对善恶的见解。虽然篇幅甚短,但是整体架构要比明朝那些事儿成熟的多,不愧是博士生导师。

要研究明史,还是要看明实录,然而那个太长了,我决定还是先看钱穆的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相关范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优秀4篇】01-26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5篇01-24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10-13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9篇02-28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10篇)02-02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6篇01-23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7篇】02-15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7篇)05-22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6篇07-30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10篇】03-15

最新范文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1000字左右04-12

读《基业长青》有感(精彩10篇)04-12

《史记》读后感(优秀8篇)04-12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优秀10篇】04-12

骆驼祥子读后感【优秀5篇】04-12

《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04-12

骆驼祥子读后感精彩4篇04-12

为人民服务读后感(3篇)04-12

金一南苦难辉煌读后感(优秀6篇)04-12

关于《狼图腾》读后感500字优秀6篇04-12

25 20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