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议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优秀5篇】

发布时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写作文网为同学们整理了议论文三要素【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议论文三要素 篇一

爱情的维持需要一张结婚证书作见证和一连串的法律道德约束;亲情与生俱来,血缘是剪不断的丝绳;而友情,它无需证明,无需宣告,它可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足以证明朋友是多么的自然和可贵。

有歌唱道:“朋友多了路好走。”在人生路上,有朋友相伴,跌倒了,扶一把;开心时,彼此分享;伤心时,一起流泪。这该是多么美好,这样的旅途,即使崎岖不平也有快乐相伴。

朋友是一笔财富,但财富诚然不是朋友。好朋友是家人也是亲人。在你失意时支持你,在你成功时为你鼓掌,在你惘然时为你指引,在你困难时伴你共渡。他不需要你回报,也不需要牵挂,只要你知道你的背后总有个人,就已经足够。

朋友有很多种,有的可以把酒言欢,有的可以诉尽心中情,有的可以唠叨琐屑事,有的可以共福不能患难……朋友如此多样,请慎重对待。对谁都是朋友就是对谁都不是朋友。当我们呼朋引伴时,最先响应的不一定是你的好友,但当我们独自苦闷时,轻轻走近的却会是知己。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地把每一个泛泛之交称为朋友。

有的人埋怨知音难寻,自己总是形单影只。其实朋友是在身边无声关心你的人,有时,只要我们伸出一只手,友谊便降临了。不要羡慕别人可以万千瞩目,也不要妒忌别人万千宠爱,朋友不在多,真心相待最好。

朋友是童年时一起捣鸟蛋、放风筝的玩伴;朋友也是年青时携手共渡、惺惺相惜的“死党”;朋友更是年老了一起在树阴下细诉人生甜酸苦辣的君子之交……

朋友的话题有千万,但我只信奉人生有知己。

双月为朋,交手为友,朋友如诗,值得我们一生品读。

议论文的结构:在具体分析中深化 篇二

“三要素”理论的缺陷还在于暗示着按论点、论据、论证的顺序展开,似乎是议论文唯一的结构模式。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从根本上说,结论不是思考的开始,而是分析的结果,是在正面证明、反面证伪的过程中得出的。经典议论文很少是先有结论再加以论证的,而是先提出问题,再加以层层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理是个过程,具体分析、论证的过程比之结论更为重要。故《过秦论》中,结论只有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则有占了文章百分之九十的篇幅,且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而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却毁在一芥草民之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鲁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也一样。文章就抓住“自信”加以分析:第一,不断反反复复地揭示潜在的矛盾;第二,从正面到反面,揭示矛盾是如何转化的。原来我们相信地大物博,这应该是“自信”。但分析的结果不是自信,而是“信地”。后来,日本打进东三省,又把希望寄托在“国联”,这也不是“自信”,而是“他信”。这两个层次,把分析放在自信的“自”上,都不是信自己。然后提出近来的求神拜佛,就把分析的重点放到了“信”上,连“他信”都不如,而是自“欺”。鲁迅的分析严密而深刻,用的是关键词的具体分析方法,从正面肯定轻而易举地分析出反面。以上均属质的分析。鲁迅并未罢休,接着更进一步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这是公开的文字、表面的现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也就是在量上占了“优势”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不过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鲁迅的结论是:“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果鲁迅采取“三要素”的方法,先说我们中国存在着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举些例子,文章就没有分析的过程,也就没有活气了。

以层层具体分析达到结论,可以说是议论文活的灵魂。

对论点的具体分析 篇三

“三要素”最大的缺点就是把预设的论点绝对化,不加任何反思。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是复杂的,由多元的内部、外部矛盾构成,而论点则往往是一个简单的论断,充其量也仅仅是多元中的一元。其狭隘性在一些被视为民族智慧的结晶的格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定胜天、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乐、笨鸟先飞、慢工出细活、大河有水小河满等,其实它们都是片面的——人就不能战胜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地壳漂移和释放能量的地震中,人是像蝼蚁一样渺小的;光是有志而事不成者比比皆是;知足了,不思进取,就不能常乐;笨鸟后飞更是常见;手工业产品比不上电子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效率和精确;大河有水小河满恰恰是把事情讲颠倒了,事实上大河都是从小河(支流)汇聚起来的,更科学的道理是小河有水大河满。立论要求明确,故往往概括一种简明的概念或者判断;而概念或判断越是鲜明,就容易简单化、片面化。片面性的反面是全面性,粗浅地说,就是正面和反面。立论的起码要求乃是全面。对于可能隐含着片面的论断,哪怕是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的论点,都不能不假思索地追随,而是要加以全面的分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立论的基本信念,就是:一切命题都是可以分析的,在一切命题的背后都可以分析出反命题来。

分析的前提,就是提出问题。不提出问题,只能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自己的论点。要提出问题,就要反思,从人所共知的常识到天经地义的权威,从正面肯定到反面否定,冷峻地审视其间隐藏着的矛盾。有了反思,有了对立面,分析才有切入口。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得到普遍的赞叹,分析性思维则拒绝被动地追随,而是向相反的方面联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这并不要求你知道这是出自晋?傅玄《太子少傅箴》,原文为:“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李白的“天生有才必有用”固然是千古名句,但李白的坎坷遭遇恰恰说明,天才并没有得到重用。

议论文教学理论强调立论新颖,要有个性,要有突破,但大多变成了老生常谈,原因就在于:按“三要素”以论点为纲的理论,对共识性的、权威性的观点只能是无条件地盲从。就是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每每有误导。汶川地震那年,四川高考的作文题是“坚强”,完全忽略了救灾不但须要意志的坚定性,而且还要严密的科学性。2012年某省的作文题有这样一段提示:“手: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四项提示具有同类的性质:都是奉献的、向上的、创造的、欢乐的。很明显,这样单向的诱导事实上成了“透明的牢笼”,学生只能做片面的、被动的追随。其实,只要有起码的反思,就不难发现,“手”在汉字中还有种种与之异质的联想:词汇中有“杀手”、“凶手”、“黑手”、“毒手”,成语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歇后语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钱”,等等。

有了矛盾就可以对论点进行分析,就不难提出自己独立、新颖、突破性的见解了。比如,为什么会出现“出污泥而不染”和“近墨者黑”的矛盾呢?主体本身的条件就是决定性的了。同样为安禄山俘虏,王维接受了伪官,可以说是“污染”了;而杜甫却出逃了,可以说是“不染”了。李白无疑是有天才的,他的才华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辉煌的丰碑,然而在政治理性和实践方面却一味空谈,即使进入最高权力圈子,也是一事无成,最后又投错了门路,弄得身陷囹圄。这说明他在政治上并不是天才,只能当个花瓶,连庸才的建树都没有。

从科学发展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议论文来说,也就是没有根本意义上的议论能力,就不能不为陈腐观念所束缚、所蒙蔽,思想就活不起来。比如“对牛弹琴”一词,历来的共识是讽刺牛的愚蠢的。其典故出自汉朝牟融的《理惑论》,一个叫做公明仪的人,对牛弹奏高雅的“清角之操”,而牛却兀自吃草,不为所动。牟融的结论是:“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要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立论,就要提出问题。这本来不一定绝对是讽刺牛的,也蕴含着讽喻这个弹“清角之操”的高人雅士——明知牛不可能有音乐感,为什么还傻傻地去对牛弹高雅的乐曲呢?又如《列子?天瑞》篇中有杞人忧天的故事(“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本来是讽刺性的:忧虑天掉下来、地坠下去,烦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完全是自寻烦恼、自我折磨。上千年来没有一个人对之提出问题,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有位天体物理学家指出,在这个荒谬的故事中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日月星辰,挂在天上,有什么力量使得它们不掉下来?从天体物理学来说,这个问题非常深刻,直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才回答了这个问题。

立论的生命不是对论点被动的追随,而是让论点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对论点中包含的矛盾的分析,就是文章思路展开的过程。如韩愈的《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提出了“师者,传道受(授)业解惑”的论点,但他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以之为准,选择与之相符的论据,分析“惑”和“解”的矛盾:欲“解”而不能自得(非生而知之),则必从师。韩愈展示从师的'矛盾在于:第一,与年龄矛盾(生于吾前者与生于吾后者);第二,是地位贵贱的矛盾。韩愈的结论是,年龄贵贱都无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就在矛盾的分析中把核心观念深化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栋生老师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滴水穿石”的启示。题目的矛盾很突出:水是软的,石头是硬的,软水克硬石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最初得出的论点是:持之以恒。王老师让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条件造成了矛盾的转化?学生提出了“目标不变”。这样的分析就比通常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我以为,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在一般空间如此,但是,在特殊的溶洞里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那就是水滴不但石不穿,相反长出石笋来。

独特的、创新的论点,是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层层衍生出来的。

议论文三要素 篇四

地理老师曾经对我们说:“在山上遇到泥石流或洪水时,一定不可以向山下跑。”

处世未深的我不解的问:“为什么呀,老师?”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是跑不过泥石流的,如果你向山下跑,一定会被泥石流吞噬;而如果你向山上跑,最多是遇到些风雨,但却能保住性命。”

年少的我因知识储备的不丰富,对此一直迷茫,但毕竟关系到生命,我还是把它铭记在心。

触及了回忆的引线,思绪便漫天飞舞,我伸出手,轻轻的捕捉了一条,时间的指针逆转回了六年级……

初上六年级,每逢周末写完作业,我这个不折不扣的象棋迷边跑出去“观摩学习”,久而久之,我便与那里的老人混熟了。

一天,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独自一人坐在棋盘前,无聊的敲着棋子。兴许是没人陪他切磋技艺,当他看到我后经邀请我这个“菜鸟”来下棋。我有些吃惊,又有些渴望,但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去。在爷爷的再三邀请下,我也不好再拒绝,便坐下来,与之一战。

我伸手去拿黑棋,爷爷哪里肯,硬把红棋塞给我。棋子归位,我执红先行,迅速排兵布阵,“空头炮”的凛冽攻击配合“屏风马”的绝对防御令我棋开得胜,炮轰九宫,直捣黄龙。我的嘴角轻轻一抿,微笑在脸上荡漾开来。

再看爷爷,居然处乱不惊,巧妙的避开我的锋芒,用“无死角防御”战术抵住了我的攻击。我心中暗暗不快,出车奇袭,一路上尸横遍野,血溅九天,瞬间,原本棋子密布的棋盘变成了千疮百孔的残局。我狠狠的拧了一把大腿,强忍着没笑出来。再抬头,我忽然在爷爷的嘴角察觉到一丝神秘的微笑,一阵寒意从心中升起。我连忙查看棋盘,不好,上当了,只见爷爷的两马一车已逼近九宫,大军压境。刹那间,原本“飞在云端的我”坠入了“深渊巨谷”中。看来大局已定,但是一丝不甘从心中升起,我放手一搏,放弃防守,拼死抵抗,使得原本微笑的爷爷额头也出现一层细密的汗珠。

只是姜还是老的辣,最终我还是败了。爷爷笑眯眯的摸着我的头说:“小伙子,挺厉害呀,居然敢放弃防守,没错,委曲求全的结果只能是你输得更惨,敢于向困难挑战才是最好的防守!”

我不好意思的点点头,霎时,地理老师的话与爷爷的话在我脑中重合了,我恍然大悟,下棋如此,人生亦然,当“风雨”来临时,一位躲避,委曲求全,结果必将是被“风雨”所吞噬,只有直面“风雨”,不畏困难,才能攀上人生的顶峰!

议论文三要素 www.pao www.paomian.net mian.net篇五

“铁杵成针”的故事我在小学语文课本就读过,说的是唐代诗人李太白小时候不认真读书,一次在小河边游玩,看到一位老婆婆在一块大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打探老婆婆,问磨这么粗的铁棒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做针,李白很惊讶,说天哪,这要磨到哪一天?老婆婆说铁棒总会越磨越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天长日久不间断地磨,总有一天会变成绣花针的。这个故事对少年的李白启示很大,从此李白就开始刻苦读书,后来便成流传千古的诗仙。

要说这个故事编在小学课本中还行,利用这个哲理来教育小朋友认真读书还可。但要是认真从深处体会,或者用成年的思维来理解就有点站不住脚了,也就是只能用童话的眼光去看待,要现实看待未免有点太令人可笑,我这里想做一根针为什么偏偏要拿一根粗铁棒做原料呢?

其实,从汉代起就开始有了铁器,唐代早就有了铁器铸造业。难道老婆婆身边就没有像铁丝这样的铁器,用铁丝磨针也比铁杵方便多了。就是铁杵能磨成针,那针鼻儿又如何处理呢?给我们后来人留下了好多遗憾的疑问。有人会批评我是在钻牛角尖,在地老天荒的古代,那老婆婆就是那种思维,是不可以用现代思维来对等衡量,用现代眼光来看待古老已经成事实的问题不可取,我们能用现代的评判思维对待古人吗?不要说多远,那一九五八年全民大炼钢铁就够今天人可笑了,很荒漠的农村依靠不识字的农民也能全面开花建锅炉炼钢铁吗?

“铁杵成针”,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的天长日久,为了一根绣花针花那么久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这老婆婆的生活来源是什么,那时候还没有政府养老,即使儿女们对她孝敬,她也不需要做这样艰苦的游戏,可能这根针还没有磨出来她就死了,对于她来说这根针已经失去了实用的价值也就变成无意义的劳动,总不会再叫她的儿女再来继续地磨下去,就像那愚公移山,再说那愚公移山还有一种造福的义举,而这磨针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再言之,单花费的功夫和时间不说,用铁杵磨针确实太浪费资源,或者说太浪费原材料了,也太不值得了。我们总不能为了做一根牙签去锯一棵大树吧。我不理解李白那种浪漫飘然的思维怎么就耿耿于怀地记住这一点,也许他是在一个很小的细节中寻找思维奔放的闪光点,诗人总是喜爱把很微小的生活哲理发展到无穷大,成为社会定向的。思维,成为千古的真理,哎,对于这一点,我居然能与斗酒百篇的诗仙较劲,也真有点自不量力了。

关于教育方式教育模式在建国后被党和政府强行改革转化了,早年那种私塾死读书的教育体制被彻底取缔,从我们接受教育起就是现代知识的课本灌输了,之所以把铁杵成针的故事编进语文课本,我想这也是转合期一些教育家们还在对古代教育的留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也就是教育向来是一种被定型为花死功夫的工程,记得我读书时就有语文老师是遵循这种方式教学的,他机械地要求我们无论课文篇幅的长短,一律要求背诵,每天几乎要花好长时间读书背书,早读课教室里一片依依呀呀的读书声,“琅琅读书声”成了校园的单一风景。其实这种机械教育效果是很差的,有一些思维反映迟钝的同学读几十遍都不会背,只好天天鼻子靠墙受罚,这样他还有别的时间学其它知识吗?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改革进化更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我听说江苏省教育厅就有明文规定,学前幼儿教育期间幼儿园不得教幼儿认字、数学及其它需要强记的知识,如果对幼儿过早地加压知识,是对幼儿智力的一种伤害。只能让他们做一些游戏,快乐地玩耍,让他们快乐活泼地成长,到入学后再接受知识效果会更好,也就是说那种铁杵根本不需要幼儿花时间和功夫去磨它,看样子对于铁杵成针的道理与观念我们还真不能单方面以功夫为理由,进行对儿童强行灌输这种观念和思想,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种抽象说教了。

建国初的好多程式教育模式早已被淘汰,现在讲究启发教育、素质教育,看样子教育观念还是要不断更新为好,就像当年的私塾升格为国学,再升格为系统的学府教育一样,现代的教育模式总是代表一种先进思想,我们没有理由抱着铁杵成针的教育理念不放,应该把一根铁杵还是当着铁杵使用,如果用铁杵磨针这就更是一种愚蠢行为,因为铁杵里钢的成分太少,没有钢即使磨到针细,也还是被折断,那就前功尽弃了。

再说即使那铁杵全部是钢筋的质量,它完全可以制造千千万万根绣花针,我相信如今那些很微小的产品,只要很小的边角料去做就可以了,大的钢材还有其它正规用途,这位老太婆如此地傻,一个名振千古的诗仙李太白一辈子还耿耿于怀这件事,似乎就更不值得了,也许我读的唐诗太少,对诗仙留存至今千余首的诗篇中我也没有看到关于铁杵成针的感叹,是不是后人在有意借名人逸事来大做文章呢,一切皆有可能。我这里还是要表述,如果把铁杵磨针当恒心和意志来比喻可以,但把它当着智慧和实践来示意那就不可取了,即使是诗仙的理论和看法我也不予赞同。因为不需要把铁杵磨成针。

【议论文三要素】相关范文

议论文写作三要素详解优秀4篇09-28

议论文三要素是哪三个(精彩4篇)10-09

用具体分析统率议论文“三要素”语文06-11

议论文三要素(优秀4篇)07-03

中考语文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归纳优秀03-12

议论文的三要素(优秀4篇)03-29

议论文三要素10-27

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12-06

议论文的三要素(实用【优秀3篇】04-15

议论文三要素(精选8篇)10-21

最新范文

最新议论文怎么写【优秀5篇】05-03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文800字05-03

失败乃成功之母议论文【优秀4篇】05-03

手机的利与弊议论文(优秀6篇)05-03

尊老爱幼作文议论文 尊老爱幼的作文805-03

中国精神议论文1000字(精彩8篇)05-03

议论文:希望【优秀6篇】05-03

团结就是力量议论文作文800字左右 团05-03

孝道议论文【优秀5篇】05-03

以史为鉴议论文800字作文优秀7篇05-03

32 48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