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书信作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优秀3篇)

发布时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篇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位: 孝义二中

说课人: 李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说 课 教 案

说课教师:孝义二中 李丹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书信体的文章。这一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在前三篇的基础上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看法,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为下一篇自读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整体把握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领会反语的作用,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雨果的博大情怀和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人类文明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都了解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体验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意,领会反语的作用,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理解文章的丰厚底蕴。

3、 说教材的处理

语文课堂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立足点,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所以课堂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语感和自学能力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环节:

了解背景,创设氛围------自读探究,主动思考------选点品读,体会感情------迁移

扩读,熏陶思想

课堂思路理念: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说教法

创设情境法:利用情境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信息,学会整体把握、提炼概括。

朗读品味法:用多种方法朗读,在读中感悟,为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奠定基础。

三、 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如下学法学习:

自主探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让学生学会主动搜集资料,思考问题,学会筛选有效信息,整体把握。 诵读品味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扩展阅读法: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从课外阅读中汲取更多智慧,填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之处。

四、 教学手段及依据

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以提供文字材料作为资料参考或重点提示,画面图片的运用仅为激发联想而设定,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五、 说教学程序

(一) 检测字词,文学常识

设计目的:为了保证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的情绪,所以先检测字词和文学常识,不冲淡课堂主题。

(二)直接导入,介绍背景资料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指的哪一个事件吗?你对这个事件了解多少呢?“圆明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园林呢?雨果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生发言同时,教师多媒体配合展示: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它不仅是中国建园艺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迹,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圆”。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绘画,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可以说,圆明园汇集了我国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多媒体展示圆明园内的珍宝。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并在此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多媒体展示:圆明园今昔对比的照片

教师重点讲解:抢劫和焚烧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示:一幅珍贵的画卷如果要用焚烧的方法毁灭掉,需要多少时间?(不到5秒钟)那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又会烧掉多少珍贵的书画文物呢?(无法计算)。你计算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悲愤,屈辱,痛苦,震惊等)雨果是哪个国家呢?(法国)一个作为抢劫焚烧侵略他国的公民,他会说些什么呢?阅读课文,要注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引出下一环节:展示教学目标。

设计目的:因为学生都知道“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所以直接导入,简单有效,速度快;通过学生的发言交流,教师可以检测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三) 展示目标,学法指导 ,初读课文

目标展示:

1、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重点语句,理解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写法。

学法指导: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难。

设计目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朗读课文,可以学会主动思考,学会整体把握。简单问题小组解决,棘手问题整理提问。

(四)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选点品读,体会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全班探究: 重点探究: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通过把握形容词来理解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

2、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3、含义深刻的语句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3)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4)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5)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用比较替换读,自读示范读等方法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达到用多种朗读方法突破难点的目的。

设计目的:这两个环节包含教学重难点,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整体把握、提炼概括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言,提出疑惑,教师做出积极引导。重点探究的内容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和选点品读法,穿插进行,边读边议,在读中思考,在议中理解,同时完成板书。

(五) 点拨延伸,

(1)教师点拨:雨果不是中国人,他却高度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但他却说:“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难道他不爱国吗?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联系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能够不顾个人得失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2)在点拨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

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发言。

设计目的:上一环节已对雨果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做了重点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延伸,引导学生理解雨果客观公正的立场,突破教学难点。同时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课堂重难点。

(六) 扩展阅读,布置作业

雨果作为一个外国人,尚且如此关心中国,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万园之园”化为一片废墟。这不由得让我们掩卷深思:

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学生讨论,进行扩展阅读: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目的:扩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人类文明的思想。写作练习在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的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

(七) 课堂小结

结束语:中国晚清朝政腐败,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婢膝来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而今天的中华民族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汶川地震面前的坚强挺立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就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的强大加油祝福吧!

六、课堂评价:

在自主合作提问探究中,教师要及时用表情、眼神、手势等来肯定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七、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

设计目的:对课文重点内容梳理归纳,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便于记忆。

八、教学反思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教师每一堂课的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终生学习。

课文扩读材料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提示: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 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地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篇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龚远莉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作者,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品读课文。

(二)走进圆明园。在品读课文之前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圆明园及世界上的一些名胜古迹。

(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思考:著名作家雨果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各持什么态度? 对圆明园:对圆明园极尽赞美

对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愤怒谴责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读1—4段,

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最能表明作者对圆明园赞美之情的句子进行品味。 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是世界奇迹;

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2、读课文剩下的部分,仿照上文的品味方法,自选最能表明作者对侵略者愤怒谴责的情感的句子进行品味。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综合两组品味内容,得出结论:

作者正是以圆明园的伟大来衬托、揭露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五)探究情怀:

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情感和性格特征: 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六)拓展延伸:感受战争的灾难。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

(七)作业:

自选角度,以“ ,我想对你说”为话题构思说话。

参考角度:

①圆明园,我想对你说 ②英法联军,我想对你说 ③雨果先生,我想对你说 ④巴特勒上尉,我想对你说 ⑤清政府,我想对你说 ⑥战争,我想对你说 ⑦中国,我想对你说 学生在以上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的设计,通过与雨果、圆明园的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八)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教学反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篇三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的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从教材内容看,这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揭露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再现了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和同情,表现出作者超人的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文所营造的氛围,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从教材的地位作用看,本课是战争题材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铭记历史的屈辱,奋发图强。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人类及整个世界。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书信书写格式,体会反语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魅力。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深入了解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感悟雨果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教育学生拥有广阔的胸襟。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征,将教学重点定为: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将教学难点定为:体会反语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魅力。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以引导法为主、以合作讨论法为辅的方式展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走进文本,发现问题自主合作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原则,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1、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想法,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用雨果的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抽查学生读生字词,解释词语。

(二)新课学习(25分钟)

1、作者简介,文章历史背景介绍。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3.朗读课文综合探究 4.重点研读合作讨论

(三)拓展延伸(5分钟)

这种非正义战争一直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并威胁着世界的安定。举例说明线下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动荡事件。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四)小结作业(5分钟)

课外搜集材料,以圆明园在国民心中的发展性为题展开辩论。正方:圆明园应该保留残状 反方: 圆明园应该恢复旧貌

雨果: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书信书写格式,体会反语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魅力。2.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深入了解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怀。3.感悟雨果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教育学生拥有广阔的胸襟。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征,将教学重点定为: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www.paomian.net>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难点:体会反语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世界上最宽阔的是什么呢?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究竟何人会有如此广阔的胸襟气度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起走进那段屈辱的历史,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人道主义大师的人格魅力吧!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生词

箱箧qiâ 制裁 cái 给予jǐ 恍若huǎng 珐琅fà láng 瞥见 piē 惊骇hài 晨曦xī 劫掠 jiã 琉璃 liúlí 缀满zhuì 绸缎chóu 2. 词语解释

赃物(zāngwù):贪污、受贿、 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惊骇(jīnghài): 害怕,恐惧。

制裁(zhì cái):将不法分子施以处分。用强力管束或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其不得胡作非为。

箱箧(xiāng qiâ):指大小箱子 丰功伟绩 ——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 ——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荡然无存 —— 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

不可名状 —— 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说出来的。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描绘的。

三、学习新课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2.26~1885.5.22),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悲惨的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历史背景

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两种鲜明的情感,分别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赞美与讽刺

赞美圆明园:世界奇迹、幻想的某种规模的巨大典范、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 讽刺侵略者: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我们在朗读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这两种情感呢?

第二课时

(三)朗读课文综合探究

1.配乐朗诵课文,画出文中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句子。

2、(小故事)语言大师雨果既然是写对火烧圆明园的看法,可你发现没有,作者在前三段却重复赞美了圆明园,而到第 4 段以后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是不是我们的大师写的多浮之笔呢?那开头赞美圆明园有必要吗?为什么开头赞美圆明园?开门见山不好吗?想一想。

归纳:之所以把圆明园写的那么美,就是想说,侵略者,侵略者你有多坏,这就为下文做下 了伏笔和铺垫。我们写作也要讲究要使我们的行文有艺术,有匠心。

3、 作者在赞誉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对表达有什么作用?

反语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反语一般有两类:

一、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二、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重点研读合作讨论 教师引导问题:

1、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这句话中为什么说“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其中“破烂”是说他们抢走的东西在搬运的过程中损坏了呢?还是在有意贬低我们的国宝? 2.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3、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怎样理解这句话?

雨果站在人民的立场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同时表明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人民对中国是友好的

(五)延伸拓展

中国当年被侵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非正义战争一直存在于我们的世界,并威胁着世界的安定。举例说明线下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动荡事件。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四、作业小结 课外搜集材料,以圆明园在国民心中的发展性为题展开辩论。正方:圆明园应该保留残状 反方: 圆明园应该恢复旧貌

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行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同情中国人民的遭遇,关怀苦难深重的东方文明。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就难免回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站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间,让我们铭记百年前的耻辱,为今天的中国书写壮丽的华章。

附板书:

圆明园 赞美 奇迹 文明 侵略者 讽刺 强盗 野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相关范文

写给女儿励志而又温暖的一封信(精选901-01

大学生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精选701-01

妈妈写给二十岁儿子的一封信(优秀8篇)01-01

写给孩子鼓励与期望的一封信优秀5篇01-01

父母写给孩子的一封感恩信范例(优秀401-01

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800字范文(精彩5篇01-01

给爷爷的一封信800字(优秀4篇)01-01

写给亲人的一封信400字优秀4篇01-01

写给外孙的一封信(精选3篇)01-01

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感人(优秀6篇)01-01

最新范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优秀7篇09-03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优秀3篇)09-03

给老婆的一封信[大全]优秀5篇09-03

写给儿子励志的信【优秀10篇】09-02

写给老师的一封信(10篇)09-02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作文600字(优秀5篇)09-01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作文6篇07-06

给老师的一封信优秀6篇07-06

写给老师的一封信【优秀4篇】07-06

给老师的一封信(优秀8篇)07-05

29 27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