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备课程大纲,使其明确掌握本调和的教学目的、每个章节的具体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等)、本课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核心技能课,还是为实现核心技能课目标打基础的或起辅助作用的课)。以下内容是写作文为您带来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10篇】,如果有助于您的写作,还请您介绍写作文给您的同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三班和一年级四班的数学教学。一年级三班有48人,男生和女生都是24人;一年级四班有47人,男生23人,女生24人;两个班共95人。由于是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每个学生的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系都不相同;学生还存在年龄差异、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同时,学生对进入学校开始班级授课的方式还有待适应。所以,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有以下:

1、规范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书写习惯、发言习惯)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思考能力)

3、渗透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对应思想、统计思想)

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2、初步形成良好的听、说、看、想、做等学习习惯

3、能初步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认读写010各数

4、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第二单元比较

1、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比较事物的过程,逐步提高仔细观察的能力,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学会认真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加减法(一)(二)

1、通过从现实情境抽象出加减法的运算,并用算式解释其实际意义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经历1020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感受十进制位置原理

3、通过计算与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能正确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4、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通过比较和整理加减法算式,探索其规律,发展数感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

2、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1、对形体的认识顺序是:立体平面立体。

2、通过游戏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分类

1、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整理和分类

3、体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且分类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第九单元统计

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综合应用

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如:

1、大家来锻炼

2、迎新年

(五)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一):小结一、二、三单元的内容。

整理与复习(二):小结四、五、六单元的内容。

总复习:总结本期学习的内容: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教学思考

1、对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图形和自然语言进行学习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不应过早的、用统一的、抽象的符号或数学语言要求学生。

2、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的愿望、兴趣、和良好习惯。

3、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4、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本学期的教学要求是:适应新学期、适应课堂教学、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时安排

1泡面www.paomian.net作文.生活中的数:9课时 大家来锻炼:1课时

2.比较:4课时 迎新年:1课时

3.加减法(一):18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2课时

4.分类:2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3课时

5.位置与顺序:4课时 总复习:4课时

6.认识物体2课时

7.加减法(二):15课时 s单元检测(待定)

8.认识钟表:2课时

9.统计:2课时

说明:课时安排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五、本学期课题:

《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21 篇二

(一)创设情境:猜一猜,它是谁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齐答)喜欢,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观察物体。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我这里有一张小动物的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呢?(出示一张小动物的背面图,学生很好奇,纷纷做出判断。)

生1:好像是鹅。

生2:是鸡。

师: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另一张照片。(出示小动物的侧面照片。)

生:是鸭子。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出示小动物的正面照片。)

生:鸭子!猜对了!(学生很兴奋。)

师: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得对呢?

生1:背面不好认。

生2:从后面看不出特征。

生3:光看后面看不出是什么动物,看到它的侧面我就猜到是鸭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后面,侧面,前面。)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因为照相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拍到小动物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要想辨认它,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究新知:观察小汽车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课前每组学生的桌上准备了一辆玩具小汽车。)

生1:我看到的是车的尾部。

师:哪些同学也是看到车尾?请站起来。(每组均有学生站起。)

生2:我看到的是车头。

生3:我看到的是车门和两个车轮。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和组内同学换座位观察一下好吗?

(学生很高兴地在小组内互换座位。)

师: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小汽车的哪个面?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小汽车进行了观察,(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笑笑和淘气也在观察小汽车。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生1:淘气站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第一幅图是他看到的;笑笑站在车的侧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生2: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他站在车后面,看到的是车尾;第二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她站在车的侧面,看到车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淘气和笑笑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1: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淘气站在车的后面,笑笑站在车的侧面。

生2: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汽车的形状也不一样。

师:刚才,我们坐在座位上观察了玩具小汽车的前面、侧面和后面,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把玩具小汽车拿起来,就可以从下面观察,教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观察物体》。

师:你真会想办法!现在请小组长拿起玩具小汽车,其余同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车的底盘。

生2:我看到了车的四个轮子。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我坐的位置不同,看到车的形状也不同。

生2:我发现要看清玩具小汽车的样子,可以从它的前面、后面、侧面和下面去观察。

生3: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东西的形状也不一样。

师:对!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看清物体的全貌,该怎么办?

生1:把几个面都看一看。

生2:可以转一圈看。

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

(三)应用拓展:小摄影师――连线――模拟――游戏

1、小摄影师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假如我们现在给一个同学照相,请同学们用手做相机,如果这个同学站的符合要求,你们就说"咔嚓",好不好?

(学生很兴奋,师请一男生上讲台,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师:照侧面相。(男生侧面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师:正面相。(男生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2、看图连线

师:同学们摄影师当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2题,学生很顺利地说出准确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连线。)

师:这两道题没有难住你们,有信心做下一道题吗?

3、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师:各小组取出茶壶,要求把茶壶把正对黑板。请同学们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你看到的形状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根据看到的茶壶形状,用肢体模仿。)

师:(问一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我看到茶壶把在左边,就左手叉腰;茶壶嘴在右边,右手就向右伸出去。

师:(问一生)你的动作怎么和他相反呢?

生:我看到的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我就向左伸左手,右手叉腰。

师:(指一生)你又为什么这么做呢?(模仿学生两手合十前伸的动作。)

生:我只能看到茶壶嘴,看不到茶壶把,我就这样做!(说完又做了双手合十向前伸的动作。)

师:同学们做的动作和回答都很精彩!淘气、笑笑也在观察茶壶。(课件显示第13页第3题)他们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画,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再在书上连线。

(学生讨论后在书上连线,集体反馈、订正。)

4、游戏:看图找位置

师:同学们练习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玩具和一个配套的信封。现在请各组小组长把玩具正面对着教室黑板在桌上放好,组里的每个成员都从信封里抽一张图片,当老师说"开始",你再看图片上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再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记住:不许转动玩具!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学生按要求放好玩具,抽出图片。"开始"的口令发出后,学生看图片,找相应的位置。学生找到位置后,各组汇报游戏情况。)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 1+6= 7-3= 4+2= 1+5=

7-5= 5+2= 6-2= 6-3= 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2021最新全集 篇四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 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 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 ;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 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 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 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 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 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 交⊙O于C. 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 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 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 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 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P,因此△PAC∽△PDB. (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B=∠D,又∠P=∠P. 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 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 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 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 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 教材P132中,11、12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计算100以内两位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能够运算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属于你们自己的节日是哪一天?六一儿童节你们是怎样度过的?

同学们在儿童节这一天都非常愉快,老师也为你们高兴,那如何使六一儿童节过得更有意义呢?我们看看小明和妹妹是怎样过的。他们向妈妈提出今天我们来当家,让妈妈安心去工作妈妈交给小明30元钱,给妹妹20元,让他们到超市去购物。

哥哥先来到了肉类区,有鸡、鸭、肉和鱼,同学们想一想,哥哥用30元钱可能买哪些商品?注意所买的商品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你们估计一下。

接着哥哥随妹妹来到了蔬菜水果区。

妹妹用20元钱可以在这里买哪些商品?

除了香菇、虾仁以外,请同学们任选两件商品并算出它的价钱。

3+5=8 3+1=4 3+5=8 3+9=12

3+9=12 3+3=6 3+10=13 3+8=11

3+6=9 3+3=6 5+1=6 5+5=10

5+9=14 5+3=8 5+4=9 5+10=15

老师请同学列举出三件商品并计算出结果。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买四件商品、五件商品都是哪几种,各是多少元?

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做到全员参与。

出示图片:这位老爷爷用100元购物,他可以买到什么?还剩多少?请同学们说一说,最多不超过三件商品。

让学生自由发言。

小明和妹妹买完了东西到收银台去交钱,小明花了25元钱,妹妹花了14元,那位爷爷只花了8元钱,请同学想一想他们各买了哪些商品?

让同学们算一算他们各找回多少钱?

小明应找回:

妹妹应找回:

老爷爷应找回:

小明和妹妹把买来的商品拿回家,妈妈见到后夸奖他们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小明提议:今天我们家吃饺子吧!妈妈同意了,妹妹算了算如果做两种馅的饺子,每种饺子要做50个才够,两种饺子一共要做多少个?

同学们,你们来帮助妹妹算一算。(50+50=100)

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妈妈向爸爸夸奖了小明和妹妹今天不但帮妈妈买东西,还帮助妈妈包饺子,真是妈妈的小助手,这时妹妹说:我帮妈妈包了43个肉饺子,小明说:我帮妈妈包了38个菜饺子。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俩谁包得多?多几个?小明和妹妹一共包了多少个?其余是妈妈包的,妈妈包了多少个?

同学们,今天通过小明和妹妹当家这一天,我们一起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也能向小明兄妹俩学习,做一个勤劳能干、爱劳动的好孩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六

一、关注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这是课程标准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生活化,即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他们的生活基础,展示给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面和图景,为他们提供客观而鲜活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追求的源泉。我们教师应力求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教师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或裁剪,或整合,或改换。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或北约轰炸南联盟引起世界各国的公愤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神州巨变》可以用家乡农村生活的改善、乡镇企业的腾飞、学校面貌变化,让学习走一走、看一看、算一算,真真切切地去体会神州巨变,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谎占便宜”思想。我就抓住学生考试作弊的事件展开讨论,暴露真实的思想,在辩驳分析中提高道德认识。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一直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首先,教师的思想应开放,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用心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开放式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朋友谈心一样,真诚地学生进行交流。在平时的交谈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辩,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同困惑同欢乐,这样学生的心理没有压抑感,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次,在“解放”学生上动脑筋,把课桌排成“U”字型进行表演、练习;或者排成“T”字型进行正反辩论;还可以排成小组型便于小组讨论交流。

除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发言时站着,坐着均可外,还允许学生自主组合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老师进行“角色转换”,培养他们敢于与同学甚至老师辩论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和争议,学生乐于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思品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教师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民主和明智的选择,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思品教学中合作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表演、讨论、实践。

如教学《节俭光荣》课上,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调查自己家庭一个月的主要消费情况,与父母讨论各种消费的合理性,再分组调查同学零用钱的使用情况。最终得出结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必需的消费是合理消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道德认识。

教学十一册《做个小小发明家》时,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鼓励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创造。教师要在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同时,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思维自由,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思考,提问不同的见解。

如教完第八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后,我让学生针对本课学习质疑问难。有的同学提出:“我们不知道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都为他出谋划策了:“可以先查查资料,了解一下那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请一个导游,让他告诉你”;“不知者,不足为怪也!”……学生众说纷纭,滔滔不绝,既深化了对本课的认识,又开启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

四、着眼激励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2021最新全集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一)解比例。

= = ∶ =3∶12

(二)商店有一种衣服,售价是2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25%。现在售价比原来定价便宜多少元?

(三)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答)

六、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正确填写统计图.

3.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能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难点

分析统计图,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条形统计图和正方形纸片.教师准备一张大张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开展庆“六·一”的活动,要作什么准备?我们的教室呢?

2.你用什么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3.老师买回了一些气球,你们认为挂什么颜色的气球教室才最漂亮,为什么?

4.气球很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气球,把它举起来.

5.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但老师还是不能很准确知道哪种颜色的气球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

二、新授.

活动一: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之间说)

2.请各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解决办法.(指名说)

3.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待会就请用你们用询问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二.认识统计图.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你的统计图,谁是小老师说一说统计图上有什么?每种颜色的气球用什么表示?每个格子代表什么意思?统计图该怎么填?

2.统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统计开始.

活动三:分析统计图.

1.请观察你的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说给你的组员听.(小组成员之间)

2.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向全班汇报.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2)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少.我们小组最喜欢______颜色的气球、

(3)喜欢红色的有______人,喜欢黄色的有______人,喜欢蓝色的有______人,喜欢绿色的有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3.你想把你从统计图中知道的告诉大家吗?请你拿着你的统计图,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听.

活动四:统计全班情况.

1.刚才我们统计了各小组的情况,下面让我们来统计全班的情况.

2.请拿出小红纸,下面请同学分组上来贴.

3.观察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谁勇敢,上来做小老师说给同学们听.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2)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颜色的人数最少.我们班最喜欢______颜色的气球.

(3)喜欢红色的有______人,喜欢黄色的有______人,喜欢蓝色的有______人,喜欢绿色的有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4.通过刚才的统计,你知道我们班买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吗?

5.你能根据统计图猜猜班主任老师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吗?为什么?

6.寻求答案.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

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演示百羊圈,引入新问题,激发数数兴趣

1、师:蓝蓝的天,绿色的大草地,小朋友玩得多高兴啊! 看,山坡上下来一群羊,有几只? 又来了一群,几只?这两群羊共几只?20是几个十?学生观察回答上述问题。

2、又下来一大群羊,成八小群。 师,羊真多啊!有多少只?

我们来估计一下,现在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大家交流,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3、师,我们的估计对吗?可以数。你会数吗? 今天学习数100以内各数。(揭示课题)

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

1、实物数数。

(1)师:老师让你们没人带了100根小棒,快速地数一下,是不是100根。

(2)学生自由数 汇报,你是怎么数的?(有多种数法,可以指名进行实际操作。)

2、讨论。

(1)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是这样数的:每数10根捆成一捆。 谁愿意用小棒再来演示,让全班都能看清楚?能不能试着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办法来数一下有多少根。提示:每数10根捆成一捆。一定要用皮筋捆好。

(2)师: 一根一根地数,10个一是几?那十根十根地数,10个十是几?

3、引导学生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

(1)师:数100以内的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数到一百,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数了10个十就是一百

如果让你十个十个地数,你能从10数到100吗?100—10呢?

学生数10捆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

(2)数百羊图。一只一只地数,再十只十只地数。(同桌一个人数另一个人检查)

(3)抢答:一十一十地数,三十前面是( )十,三十后面是 ( )十。

八十前面是( )十,八十后面是 ( )十。

(4)指名数: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从三十数到七十,从六十数到一百。

三、接近整十数的数法

1、师:谁能很快地拿出三十五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拿的?如果一根一根的继续往下数,你能数到四十二吗?试一下。

出示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学生边添小棒边数。

交流:三十九后面的数是多少?为什么是40?

学生将10个单根捆成一捆,得4捆,再接着数到四十二。

2、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再从六十三数到七十二。 (注意渗透组成知识,注意是否每数满十根捆成一捆。)

3、不摆小棒,一一地数

从七十八数到八十八,再数到一百。(同桌轮流数,再指名数。)

回答:七十九、八十九、九十九的后面各是几?

四、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

1、例3:拿小棒3捆又5个单根,看一看,是几根小棒?说一说35是( )个十和 ( )个一组成的。

2、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3、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说组成。

4、游戏:摘果子。(水果卡片)

四十二 ( )个十( )个一七十六 ( )个十( )个一

九十四 ( )个十( )个一六十 里面有( )个十 一百 里面有( )个十

想一想:其实生活中用到数数的地方可多了,想想哪里遇到过?自由汇报。

如果这堂课的表现是100分的话,你觉得你自己能得多少分?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说说你得分的理由。

五、小结

师: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六、练习活动

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球,再数一数,有多少个球。 你的估计差不多吗?你是怎样数的?怎样数比较快?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习方式: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学习方式:观察讨论、亲自体验教学过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相关范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10-26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范文【02-09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02-0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04-1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04-1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10篇04-1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篇07-30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0篇】08-2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总结(精选3篇)03-1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13篇】05-10

最新范文

教学工作计划优秀5篇04-1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优秀5篇04-1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4-10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优秀7篇)04-10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篇】04-09

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优秀6篇)04-09

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优秀8篇】04-09

最新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0篇】04-09

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5篇04-09

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优秀8篇)04-09

60 2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