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高中教案>高中教案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优秀6篇,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一

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特有的方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阐述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大约有15%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做出逆反和偏激行为。一些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俞国良曾说过: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是祖国最有力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其心理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过渡时期,尚未成熟。初中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指明方向。

因此,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花费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教材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这些案例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素材。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对案例切入点,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例如,教师可提供以下案例:初中生李某学习努力,原本成绩很好,但进入初中后,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害怕同学超越自己,也害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盼的目光,这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成绩一日不如一日。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案例,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排解心理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用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随意使用案例,否则就会导致案例与教学脱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二

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原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培养师生健康意识、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9号)、《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教体卫艺函〔2021〕181号)要求,结合我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宗旨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教育、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构建新时代、现代化、高质量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健康观、提升健康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让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成为师生普遍具备的素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师生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时间安排

主题健康教育活动贯穿2021全年。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常态防控。慎终如始扣牢责任链,严格落实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三版),教育引导师生落实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动员,配合属地卫生健康部门有序开展师生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综合防控近视。全面落实《河南省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行动方案》《济源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春季学期、秋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月活动,提高儿童青少年爱眼护眼意识,宣传眼健康的重要性和近视的危害性。组织专家进校园宣讲等活动, 加强近视防控试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学校照明环境达标建设,推进学校并引导家庭积极改善视觉环境,学校要加强手机管理使用,统筹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三)普及健康知识。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落实健康教育课程课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切实将日常锻炼、健康生活、疾病预防、合理用药、预防毒品、身体检查、心理健康、生长发育、生殖健康、校园应急救护等相关知识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落实健康教育课程。

(四)增加体育锻炼。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体育教学训练。以“每天两个大课间”为抓手,落实好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1-2小时户外活动,家校协同营造良好体育运动氛围。做好最美“阳光大课间”评比活动。

(五)合理营养膳食。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按照《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部署,积极推动校园食品安全建设。加强营养与膳食指导,推进饮食教育,引领“光盘”行动,制止餐饮浪费。

(六)促进心理健康。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而健康的理念,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掌握正确应对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相关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制,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将心理疏导干预机制融入日常生活。

(七)开展防病教育。坚持预防为主,大力宣传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学校、学生和家长防控能力。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按照《河南省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20-2022年)》《济源示范区艾滋病防控》等要求,继续开展新生报到防艾知识教育和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持续开展艾防专家进校园等活动。按照《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河南省遏制结核病行动方案(2019-2022年)》加强学校预防结核病教育。落实《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切实预防和控制学生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发生。

(八)营造健康环境。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按照《关于扎实开展2021年学校夏秋季病媒生物消杀工作的通知》 规范开展校园夏秋季病媒生物消杀工作好整治校园环境卫生,推进厕所革命的工作。请按照《济源示范区教体系统2021年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计划》推进无烟学校建设,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控烟活动,加快培育青少年无烟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将“疫”时好观念、好习惯固化住、推广开,营造干净、整洁、卫生、健康的校园整体环境。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对实施健康济源行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把深入开展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和督促推动,在配备校医、健康教育教师、保健教师、“健康副校长”等人员方面落实政策要求,着力补齐短板和弱项。

(二)动员各方力量。各学校要凝聚教师、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组织动员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积极参与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大力开展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和主题健康教育活动,落实健康教育课程课时,完善健康教育制度,丰富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生和家庭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三)加强宣传引导。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多地多校联动形式,及时启动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强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积极开展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学校要通过新媒体传播、文艺作品创作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动员广大师生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方式宣传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利用“第33个爱国卫生月”(4月)、“近视防控宣传月”(3月、9月)、“全国爱眼日”(6月6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有效方式引导师生了解和掌握必备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四)及时报送总结。请中心校在年底前将本辖区学校“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进行全面总结,以“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成果经验、存在不足和加强举措并形成报告,12月10日前报教体局体卫艺。

联系人及电话:张小妍  0391-6616977;

邮        箱:twy6977@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三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素质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如何促使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德智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心理健康纳入考量学生素养的标准体系中。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逐渐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追求的重要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首要正式任务。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高,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指出:“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有赖于高质量的劳动大军,而高质量的劳动大军的培养正是由高等教育与‘技术和职业教育’一起来完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修订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是该组织为统计各国教育情况而制定的“教育统计标准”,反映了世界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共性部分。该《标准》按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梯”划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层次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该《标准》把第5层次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5B”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应用科学大学、技术大学等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来培养。

我校思政部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及《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实施方案。方案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日常咨询实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三项内容。

方案涉及课程学时、学分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内容设置及咨询对象、咨询类型、咨询方式等,也较为详尽地提到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举措。自2013年3月1日执行以来,心理健康教研室在思政部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如期进行,还将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方案主要围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目标制定,一是对教师进行优化,二是对学生进行优化,三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首先,基本途径:全面渗透常态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做心理健康的主宰者。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和学生心理骨干的积极作用。强调开放式和参与性,以能力为本,以课题设计为主的教学设计。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中心途径:专门教育与辅导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按照学分学时1:16比值计算,共32学时。其中16学时为课堂讲授,16学时为心理咨询、个体、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普查等活动。

最后,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实效化。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保健的基本体系中,利用多种支持性途径协同开展教育工作。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使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也可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

参考文献:

[1]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詹启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层次结构模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

[3]廖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5).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四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62-01

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要提质增效,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发展转轨,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但总有许多高职院校更多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其质量效益不高、受众面不广也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境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其实施方式单一狭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主要局限在心理咨询、讲座、选修课渠道,加之这些方式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时常不通畅、质量效益得不到保证。如心理咨询在场所布置、人员配备、制度建立等方面尚不完备,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工作是有名无实的。又如,选修课方面,尽管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但并未把选修课纳入必修课的管理,学生出勤率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随意性相对较大,其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实施方式的单一导致许多学生处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通过选修课、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便是在其本身质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其受众也相当有限,绝大多数学生也不能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这种情况与高职院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是分不开的。

结合这些实际情况,顺应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要进一步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扩大其受众面,必须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用系统思维统领其工作开展,又好又快地开发出相对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 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等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宣传,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并懂得当靠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如何寻求帮助。

2.高水准化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要求高职院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等,使他们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高职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哪类个性特点的高职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怎样救助等。学校应制订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较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与学生联系密切,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在高职学生品德的形成、学业成绩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3.心理健康档案完备化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校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矫治,仍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来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还可以筛选出高危人群,对这些可能发生或正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春萍、刘峰。高校心理健康课参与式教学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五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档案 问题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许多大学的统计资料表明,随着我国高校独生子女人数的逐渐增多,以及当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在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这四个方面。我对我校的1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后发现:20%的同学为人际交往所困扰,不敢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心中所想;11%的同学对未来没有信心;45%的同学对于自己未来就业前景表示忧虑。在遇到情感挫折等心理困扰时,30%以上的同学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选择逃避,常常以听听歌、逛逛街、喝酒、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排解,很少选择主动向外人倾诉,寻求帮助。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有些高校从新生一入学就着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但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实践中,还存在对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认识不够的问题;在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过程中,还存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内容认识不全,建档范围模糊,档案材料单一、不成体系,以及材料的真实性、保密性不够等问题;在大学生心理档案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倾向。为此,我根据自己在高校档案工作的实践,对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二、在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的是大学生个人信息与心理素质状态,它在高校的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方面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

心理档案是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基础性资料,已为各高校普遍认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防患于未然,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也有利于学校为各类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果没有心理档案,我们就无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更谈不上采取预防和控制行为。

(二)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而且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各自的心理品质不同,他们在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和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客观详细地记录学生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能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信息,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从而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际上,重视学生心理状态,做到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就提出,良好的教育就在于“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而长善救失在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即“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三)从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社会价值来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社会人才的选拔。

竞争激烈是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一大特点。种种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社会的人,竞争愈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心理素质健全健康的人,他们耐受挫折、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对抗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心理档案将有助于社会选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从革新选拔人才机制的角度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既有利于社会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所谓大学生心理档案,是指能帮助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准确信息的材料。

大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两大类:团体档案和个人档案。前者反映的是大学生心理、行为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群体特征的资料,一般以学校、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其价值在于对大学生总体状况的把握和加深对大学生个体状况的认识;个人资料则是指反映大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本文讨论的大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指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一)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主体――各院系辅导员。

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生中间,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行为表现,作为建档主体更有利于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实时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缺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专业知识,因此,容易出现档案不够规范的问题。为此,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档案建设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客体――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

目前,我国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才刚开始起步,工作人员严重不足,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为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做到,也容易流于形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应从所有学生中筛选出确实存在心理问题、急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首先把他们列入建档范围。这样既体现了工作的针对性,又容易出实效。

(三)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背景资料。包括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家庭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如父母离异、死亡等),等等。

2.反映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身体状况(如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智力水平(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品德特点等)、心理健康状况(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等)。反映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通过心理测评获得,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大学生人格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

3.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心理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尝试,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地对待并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

(一)材料的客观性问题。

档案概念的内涵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的历史记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要尽量做到客观,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少使用或不使用评价性语言,多用客观描述性语言。

(二)材料的完整性问题。

大学生心理档案需完整,一方面,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使那些应该集中和保存的档案材料不能残缺,另一方面,从质量上,也就是系统性方面,要维护档案材料的有机联系,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分散,或者零乱堆砌。

(三)材料的保密性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明确规定了心理档案的保密性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这些资料应单独保管,不应列入院其他病历之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只有在专业需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其服务对象的案例。如果为专业的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因此,对大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严格保密是涉档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属于大学生个人隐私的问题,更应严格保密。只有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才能受到学生信任,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否则就很难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从而心理档案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必须由负责学校心理健康的专业工作人员负责,建立以后,则根据档案的内容确定保密等级,不能随意公开心理档案的内容,即使公开,也要尽量做到保护学生的隐私,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产生信任。

(四)材料的即时更新问题。

心理档案材料虽然是过去的记录,具有历时性,它既不能完全说明现在,更不能直接描述未来,但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过去,作为制订教育对策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凝固的、静止的,它是随其年龄的增长、环境的不断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者还需要及时更新档案内容,对于一些心理咨询记录,要将咨询的时间与次数、主述、症状表现、诊断意见、咨询方法与过程、咨询效果、接访老师等作好整理,及时归入学生心理档案之中。把持续充实心理档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日常性工作内容,持续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建立定期、不定期心理档案内容更新制度,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心理档案资料,实现心理档案的动态管理。只有将大学生心理档案建成一个动态的档案,才能使学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家长与就业指导部门甚至是学生就业工作单位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特征,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价值。

(五)专业队伍建设问题。

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离不开专业队伍建设,这支队伍除了应具备心理学、心理测量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外,也应懂得一定的档案学专业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真实、全面、科学性强的丰富的一手材料。我们常常看到,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心理测评等基础工作,但最终发现,留档的材料却价值不大,也就是说,想用的材料没有留下来,而留下来的材料却无用。所以,提高建档人员的综合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意义重大,不可轻视。为此,各高校可以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也可以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兼职,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总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在高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必要性,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在实践中的顺利开展;只有不断规范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档案惠及学生、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彭移风。当前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兰台世界,2006,(18).

[2]刘慧。试论学校心理档案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6).

[3]黄丹艳。浅论大学生心理档案[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4]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六

关键词:县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当代社会,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新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作者基于心理健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而提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分析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近两年,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众多教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校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最终取得了可喜成果。[1]2016年9月-2019年6月,我们以我校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大量的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建立健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多渠道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全方位渗透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形成了以下成果:

1.“阳光心语”简报集锦。阳光心语简报自开办以来,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简报里的心理小知识,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消极心态,还纠正了他们之前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让学生放开了思想包袱。学生再去个体咨询时,心态自然放松,不怕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挤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该校本教程凝结了众多教师的心血,是教师反复备课、磨课修改后,精心选取的12节心理课,也包含了对新生适应的班会课和和入学适应讲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方案等。今后,我们还会在磨课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完善校本教程。[2]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相关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精选9篇】01-18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高中生(优秀10篇)03-17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5篇】01-25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范文优秀10篇05-15

情绪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6篇05-22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优05-22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4篇】12-05

高中心理健康的教案优秀10篇01-14

高中心理健康教案优秀4篇01-26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9篇)04-04

最新范文

高中足球教案(优秀4篇)12-13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最新10篇12-12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8篇12-12

最新高中蹲踞式跳远教案【最新7篇】12-11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12-09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优秀512-09

高中数学椭圆教案(优秀5篇)12-07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4篇】12-05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教案【优秀4篇12-05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优秀8篇12-03

56 5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