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小学教案>二年级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同学们。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 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 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 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

② 每次1个,搬8次。

③ 每次4个,搬2次。

(4)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 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 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到校呀?为什么你们会按时下课,按时来上信息技术课呢?什么时候你们回家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提问: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老师制作表格中的文字和同学们表格中的文字位置好像不太一样哦?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更漂亮一些呢?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同学们既然会制作作息时间表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制作出你们班的课程表呢?希望同学们课下的时候证明给我看,下节课的时候展示给老师看好不好?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650+9060+90

8+370+80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37+25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4.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笔算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二.新授

出示例题图,学习例题。

1.出示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43=

2)学生尝试笔算。

3)指名说计算办法。

问:从哪位算起?说说个位上相加的过程。

问:十位上8加4得多少?十位上满了十怎么办?十位上的和怎样写?

问:百位上相加是多少?为什么得2?

4)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笔算过程。

5)请学生在书上进行验算,再填写横式得数。

2.出示问题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指名列式:85+126=

2)请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3.归纳

1)请你想一想,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怎样算?

(组织学生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做笔算加法要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2)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6576334

+243+646+569

208712893

2)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怎样列式?

3)独立计算。

4)汇报。

4.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计算。注意对齐数位。

2)你是怎样验算的?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三位数加法笔算要怎样算?

板书设计:

进位加

85+143=85+126=

8585

+143+126

208211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材分析

分苹果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这一册的开篇。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安排了第一次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接着,教材又安排了第二次分苹果活动,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并和操作过程联系起来,以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验算。

教材随后安排了试一试及练一练,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直属机关小学,硬件设备好,每个班级都有计算机和投影机,属于实验区的实验校,并在20xx年就开始使用新教材。学校地处商业区,流动人口比较多。

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很大差异。从这两年的新教材实施中可以看出,学生成为新课程的受益者,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能够大胆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极少几个孩子,因为生活体验少、个性较强,不主动与人合作,缺乏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学具中的苹果卡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经验,建构数学模型

(出示课件)小熊家里来客人了,好客的小熊拿出了20个苹果来招待小伙伴们,每人分到了5个苹果。但小熊忘记了究竟来了几位客人,你能帮帮他吗?(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原有经验,提出解决办法。)

下面是学生可能的方法:

1. 四五二十,分给了4人;

2.5+5+5+5=20(个),分给了4人;

3.20-5-5-5-5=0(个),分给了4人;

4.204=5(个),分给了4人;

5.205=4(人),分给了4人;

6.205=4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4

_____

5) 20

20

__

这一步可由教师介绍,也可由已经掌握的同学来介绍,注意说清各部分的意义,并结合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来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1.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2页试一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这里需要强调商的位置,要和被除数里的个位对齐,剩下的0也要和个位对齐。)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 如果小熊家今天来了6位客人,(再次演示课件)应该怎么样平均分呢?

2.用你手中的学具来分一分,可以小组合作。

3.小组汇报。(我们组给每个客人分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品平均分之后有余数的情况,谁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可以找两个同学说一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怎么来解决呢?(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5.那么我们能不能知道有余数除法的竖式怎么写呢?(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一写,然后小组之内交流。)

6.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要介绍余数和商的位置。)

7.有了这样的书写格式,我们怎么样来验算刚才的计算结果呢?

(每人分3个,6人共分到了18个,再加上剩下的2个,正好是20个,算对了。)

(四)积极思考,探究规律

(出示课件中淘气和笑笑的故事,让每个学生自己先想一想故事中有了什么矛盾。)

1. 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故事,为什么淘气错了、笑笑对了?

2.你发现了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3.计算第3页试一试中(2),你发现了什么?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注意检查学生的书写格式。)

(五)回顾小结,赞美激励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的收获吧。

老师认为你们表现得真不错,大家都积极地帮助小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一天,当我们能和动物真正和平相处时,相信小熊也会走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成为好朋友。现在和小熊说再见吧。(大屏幕演示小熊告别的画面)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力求为学生创设充分发现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教师介绍了除法竖式之后,让他们去探究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当他们在尝试之后,经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在他们的内心真正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一直非常活跃,学生始终在学习的情境中思考、讨论。特别是对淘气和笑笑的矛盾,表现得特别的兴奋,因为他们在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能够找到淘气的错误之处。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并且为自己的发现而骄傲。

〖案例点评

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教师创设了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这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创设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于第一个环节:20个苹果,每人分5个,来了几位客人?有一个学生就提出猜测的方法:7个行不行?6个行不行?5个行不行?4个呢?猜测的结果是,4个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初步体验除法中的试商。

另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在整节课中,教师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自己去操作、思考、探究、发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 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 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 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 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 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 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 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 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 连一连,说一说。

4. 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通过购物活动,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教学。

本节课可以分成五部分:一是创设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三是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四是自我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巩固应用;五是课外购物,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地处大庆市中心区,学生生活在城市,经常接触购物活动。本校是第一批国家级课改实验校,在计算教学方面重视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学生养成了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由于部分家长提前让学生接受了两步题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寒假生活结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师:你准备好学习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

(反思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进行探索。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日记本、橡皮、橡皮泥、笔、格尺。

生:我还知识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

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

(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

出示问题:买3本 和1枝 ,该付多少钱?

(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

(三)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1.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35=15(元),15+4=19(元);

生2:35=15(元),4+15=19(元);

生3:35+4=19(元);

生4:4+35=19(元);

生5:5+5+5+4=19(元);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思考,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行讨论,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

(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陌生,有很多学生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讨论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

(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

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

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

生:最好是先把15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5+4

=15+4

=19(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反思以前,在教学脱式计算时,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

3.独立进行脱式计算4+35

(学生先独立在本子上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相互交流一下,有什么不同;接着,全班交流。)

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

4+35

=4+15

=19(元)4+35

=15+4

=19(元)4+35

=75

=35(元)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第三种是正确的,因为4加3等于7,7再乘5就等于35。

生2:第三种不对,因为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得数应是19,而不能再是别的数了。

师:这样,我们举手表决一下。

(通过表决,只有生1还坚持认为第三种是正确的。)

师:只有生1与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能说明他是错的。如果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

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

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这时,生1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改变。)

师:你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好。你和其他同学再分别想一想,你们先算出的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商量说服生1的办法。)

生5:我们用35先算出的是3本日记本的价钱,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正好就是19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这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问生1,你先算的4+3是什么呀?生1想了想,笑了说:我的算法错了,应该先算35,先算出日记本的钱数,才能算出总钱数。)

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

生: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是先算的35,也就是日记本的钱数,只不过15与4换了位置,得数也是不变的。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你们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反思以前,先乘后加这个新知识,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的。从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有的家长已经提前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这样很简单,也很省时。学生接受了这个新知识,再遇到这样的算式时,就按这个顺序来计算了。在我听过的同样内容的一堂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临下课前,一名学生还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可不可以先加后乘呢?能看出,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先乘后加,而不是先加后乘。我认为,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对不同的算法进行评判、反思,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想说服对立同学,让他改变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寻找有力的证据,其实就是先乘后加的依据。在争执中,思维进行碰撞,不但得出了正确结果,而且学生对新知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较、理解、思考、表达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将得到发展。)

(评析教学要做有心人。教师真实、具体、深入地反思,为改进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四)自我参与,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现在也给你一个机会,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文具,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在本子上进行计算。

(学生自由选择购物,列式计算,并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几名学生的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以及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反思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中,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并灵活运用,解决购物中的问题。)

(五)课外购物,实践延伸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1:学习了新知识――脱式计算。

生2:知道了有乘法、也有加法时,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生3:我已经能在购物时自己付款了。

师:以后去文具超市购买文具时,你们可要自己计算、自己付款了。

(反思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提高做数学的能力。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中能看出,他们对实践活动特别感兴趣,而且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着做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

案例点评

本节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性、有效性。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在开放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很理想。

编者点评

不少教师有着这样的疑问,在看似平淡的计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实,参与并不仅仅是操作、活动等外在表现,更是思维的投入。从这节课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特别是他们之间想法的碰撞。而这正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分探索、表达、讨论、反思机会的缘故。

也许,我们总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用数学方式思考和表达的人。这节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辨认平面示意图,并根据平面示意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设计的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厂办子弟小学,班上的47名学生中大部分是本厂子弟。班上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遇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解决,思维比较活跃。由于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这四个基本方向,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

〖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室里

(一)折一折

(设计意图通过折方向板的活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复习已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 折方向板

同学们都喜欢折纸游戏,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一起折一个方向板。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然后打开,中间就有一个十字形的折痕,这就是一个方向板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方向。(东、南、西、北)请把这些方向写在方向板上。这个方向板我们就做好了。

2.在地图上是怎样规定方向的?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大家把方向板的北面对准教室的北面放好。教室的南面在哪?请你向南面招招手,请你面朝东面敬个礼,请你面朝西面点点头,面朝北面大声地说:我认识方向了!

(二)认一认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给方向起名字,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出示课题:辨认方向。

(课件演示某一街区的地图,出示以学校为中心,在它的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建筑物。)

1. 你能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说一说学校与这四座建筑物的相互位置吗?还有不同说法吗?

2.在学校的周围还有一些建筑物,你知道它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课件逐一出示其他位置上的建筑物。)

有不同的看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3.现在请辨认方向的高手指南针来告诉我们。(课件演示)

普通的指南针上一般刻有八个主要方向,有北、南、西、东,刚才大家给这个方向起了一个名字,指南针也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它跟大家起的名字一样,你们真棒!

(学生欢呼。)

4.我们认识了四个新方向,现在,大家能不能准确地说出这些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互相说说。)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折一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制方向板,对所学的新方向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空间观念。)

我们学习了四个新方向,你能在方向板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1. 想想怎样折,再写一写。

2.你是怎样做的?(演示)

现在方向板上有八个方向了,我们可以用它帮我们找准方向,想一想、试一试。

(四)试一试

(设计意图能正确使用方向板,会用它来辨认生活中的方向,能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 怎样使用方向板呢?(学生说想法。)

使用方向板时,必须要先找准教室的某个方向(如北面),然后将方向板的这一方向(如北面)对准教室的相应方向(北面)摆好,这样,就可以找准方向了。

2.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的不同方向各有什么。(互说)

3.利用方向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周围同学坐在你的哪个方向上?

请第几位学生站起来,和你们东北方向上的同学握握手

4.谁能说说老师现在站在你的哪个方向上?

大家都说对了,可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同呢?是老师站的位置变了吗?

(学生悟出:因为观察位置不同,所以说法不同。)

第二部分教室外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游动物园这个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从辨认平面示意图上的方向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过程,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师:刚才,我们在教室里学习了八个方向,还在教室里找准了方向。请同学们带好方向板,现在我们就准备去游动物园。

师:老师把学校里的花园设计成一个动物园,现在想请5名同学做动物管理员,其他同学做游客。

(一)公园大门口(对象:动物管理员)

这是动物园的示意图,在蘑菇亭的周围有哪些动物馆?你喜欢它们吗?你想负责管理哪种动物?

1. 岗前培训

礼貌接客。如果游客能准确地说出动物所在的位置,不但请他看动物,还要送他一枚动物馆的纪念章;如果说得不正确,就请他回到蘑菇亭重新辨认方向,再试着找动物。

2.找位上岗

看看示意图,你负责的动物在蘑菇亭的哪个面?现在,我们一起去蘑菇亭看看,再找一找。

(管理员找准方向成功上岗后,带上动物头饰。)

(二)公园外(对象:游客)

1. 明确目的

游客们,请集合,我们准备进动物园了。进园时,请各位游客拿好方向板,辨认好方向。因为只要你能找准方向,不但能看到你喜欢的动物,还可以获得动物馆里漂亮的纪念章!

2.介绍情况

这个动物园有两扇大门――南门、北门。如果你从南门进动物园,根据示意图,很容易就能找准方向看到喜欢的动物;如果你从北门进动物园,那可具有挑战性,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容易找错方向。

想想,你决定从哪扇门进动物园呢?

请决定走南门的站这边,决定走北门进的站那边。(分开站好。)

3.提出要求

示意图要看仔细,这样才方便寻找动物所在的方向。

动物园的正中心是蘑菇亭,咱们就以它为观察点好吗?不管你往哪扇门进,都要先到动物园的正中心蘑菇亭去集合,听清了吗?

你可以邀请周围的同学和你一块逛动物园,商量好了吗?出发吧!

(三)蘑菇亭

请各位游客拿好方向板,准确地辨认好方向,才能看到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并得到动物馆的纪念章。游完动物园的游客回到这儿集中。开始活动。

(活动中,游客要向动物管理员指出他所管理的动物馆在蘑菇亭的哪个方向,只要游客答对,管理员就在他的方向板上盖纪念章;如果游客答错了,管理员将请游客回到蘑菇亭重新辨认方向。)

1. 反馈

(1)你得了几枚纪念章?

(2)介绍你在蘑菇亭的哪个方向上看到了哪种动物。

(3)我们要去猴山,就要往东走。我们一起去看猴子,猴子正在吃桃子呢!

2.提出问题

(1)老虎林在猴山的哪个方向?大象馆呢?

(2)刚才在蘑菇亭观察老虎林是在东北面,大象馆在东南面,为什么这会儿又说它们分别在猴山的北面和南面呢?(生:位置变了。)

3.小结

今天大家都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上,我们还要向今天从北门进动物园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发掘学习的乐趣。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整节课分为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两大环节。

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辨别教室里的物体所在的方向,制作方向板,并应用多媒体CAI,启发他们自己编方向的名称。当他们发现指南针上的方向名和自己编的方向名相同时,不禁欢呼起来,因为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当问及老师站在同学们的哪个方向上时,学生产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论,最后,他们非常了不起地说出: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说法不同。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外设计了游动物园的实践活动,我利用学校内的小花园,接着教材的情境继续创设一个游动物园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索、体验生活中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机会。学生在生活中根据游园示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找到正确的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观看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情境中的两扇入园门的设计,注重了学生间的差异。总之,此游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只有在教学设计上紧扣新课程理念,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乐学、愿学,学到真正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敢于分地点教学,把整节课分为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两大环节。

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辨别教室里的物体所在的方向,制作方向板,并应用多媒体CAI,启发学生自己编方向的名称,认识平面示意图,让学生在观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从生活空间中辨别方向到平面图中辨别方向的抽象认识过程。

课外设计了游动物园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空间。利用学校内的小花园,创设了一个游动物园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生活中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材料与机会。学生在生活中根据游园示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到正确的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观看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但从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使学生完成从辨认平面示意图方向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过程。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有一设计值得提倡,即设计了两扇门,由学生自己选择入园的门。由于示意图的指向标方向全是指北面,学生从北大门进,动物园中的动物方向就刚好与示意图位置相反,这样,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有了选择性,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设计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令人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围绕游戏展开,使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到游戏上来,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的过程中复习旧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2、以操作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活动时间,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思考与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还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合作,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数字卡片 彩笔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看一看谁的反应最快。

(1)快速读数。(依次用卡片分组出示)

18、81;56、65;32、23;97、79;36、63

(2)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两位数,数字相同,只是位置交换了)

(3)每组数分别表示什么?(如18表示1个十和8个一;81表示8个十和1个一)

(4)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根据回答板书:12 21)

2、导入。

师:那么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排列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通过竞赛游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探究简单的排列问题做准备。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97页例1。

用1、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讨论、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要组成两位数,所以每次要从1、2、3这三个数字中选两个数字)

3、操作、记录。

师:请同学们三人一组,用1、2、3三张数字卡片组数,看哪组动作最快,摆的两位数最多。

(引导学生分工协作: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个人摆数字卡片)

4、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作为小组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摆出了哪几个两位数?

(分组汇报:12、13、21、23、31、32)

5、讨论、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多,而有的组摆的两位数少呢?

预设

生1:摆的两位数少,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遗漏了。

生2:摆的两位数多,是因为有的组在摆数的过程中重复了。

师: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吗?和咱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平。)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近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近,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

课后: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范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01-2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7篇)03-1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07-1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7篇】07-27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9篇】07-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优秀4篇】10-04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最新7篇)01-01

《泉水》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0篇】01-01

二年级数学暑假作业参考答案优秀3篇01-01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优秀8篇】01-01

最新范文

二年级《拍手歌》教案(优秀3篇)12-18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优秀3篇)12-17

《 父亲和鸟》教学设计【8篇】12-17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石》教案12-17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一封信》教案12-17

《守株待兔》教案精选6篇12-17

《 酸的和甜的 》教案【优秀8篇】12-16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优秀312-16

二年级教学反思(优秀6篇)12-16

《司马光》教案(优秀9篇)12-16

39 5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