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案大全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9篇】

发布时间: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理的诗经两首教学设计【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一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  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已  涘  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       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       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 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吴永峰

《诗经》两首 篇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两首 篇三

小黛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提问教读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 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 传统 温柔 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分小组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第三课时

分析讲评同学改写的《静女》和《氓》,通过小测试了解同学对本课掌握的程度

作者邮箱:

[1]

《诗经》两首 篇四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白露道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霜

已长

右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五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从军北征》

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的《关山月》

高适《塞上听吹笛》

学生重在朗读体会,学习一些鉴赏技巧,同时,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类似主题的诗歌。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导:

文本探究:翻译改写概括每章内容第六章解读艺术特点本诗主题

拓展性探究:

1、《诗经》战争诗探究

2、文化背景探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战争的影响)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作为思念意象)

学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导。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问题:当今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有何深远的根源?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调查,可以查找资料

《诗经》两首 篇六

李新明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 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 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略)

授课时间: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第三节。教者:李新明

作者邮箱:

《诗经》两首 篇七

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灯片3)

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       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       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

1.       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播放幻灯片5)听读诗文: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       引导: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2.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       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       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       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 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播放幻灯片6)赏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               请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读,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2.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

3.               教师点评,明确: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               审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那滴滴打在芦苇从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               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五、(播放幻灯片7,点击超级链接)品读: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六、(播放幻灯片8)创读: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

附板书设计:

蒹     葭

四字句 二二拍                       诗           情                       画   意

ang韵    整齐        恋           寻           伤

押韵    i韵                                                            景物?      人物?

i韵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道阻长跻右  水中央坻沚               想象

音韵美

叠词:苍苍                 痴痴守望         不畏险阻  可望而不可及

萋萋

采采       一唱三叹                                                     朦胧美

爱情

神秘美

理想

事业

友情

亲情

重章:反复吟咏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两首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根据第二第三章内容填空,并讨论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说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领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思考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的。

比兴手法,以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光流逝

戍期漫长

思乡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痛苦: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战事是这样的频繁,连年奔波,归期未定,乡音阻隔,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烧痛在煎熬着戍边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阵容又如何呢?

(二)研读第四和第五章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章,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军队阵容的句子。

有两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2.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军阵容如何,士气如何?

战马之强壮,军械的精良,声势之壮,军容之盛。

3.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备的?

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车的马儿,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鲜衣怒马,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

4.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但写出了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还揭露出军营中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5.士兵是怎样面对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

两个反问写出了他们的。南北转战,不敢安居;他们的时刻警戒,不敢松懈,他们的枕戈待旦,勇猛杀敌。

6.再读一读这两章,再次体会战士复杂的感情。读完后请谈一谈。

归纳:保家卫国的豪迈;苦乐不均的怨恨;辗转奔波的劳苦;有家难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坚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三)研读第六章

1.找出诗中描写战士归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昔年去乡时,春日柳丝舞,离别情依依

今朝回家时,冬季雪花飞,饥寒路漫漫

离开原本应该伤心,却用美景来反衬。回来也应有喜悦,却用哀景来表现。这就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

四、课堂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五、练习与作业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结构分析,背诵这首诗。

1-3章:抗击外族思归仇敌重章叠句

比兴手法

久不得归

4-5章:艰难征途艰辛思归细节描写

比兴手法

战事不息

第6章:战后存者凄凉悲苦情景交融

对比反衬

踏上归途

(板书设计)

2.搜集《诗经》佳句,抄写在周记本里。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相关范文

《诗经》两首【优秀8篇】05-30

《诗经》教案【优秀8篇】03-08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优秀5篇01-01

《老山界》教案9篇01-0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8篇】01-01

政治优秀教案10篇01-01

森林防火主题班会教案优秀5篇01-01

《学习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活动教案(1001-01

2022班级学风建设主题班会教案优秀801-01

4年级下册暑假作业答案(优秀8篇)01-01

最新范文

春节前安全教育教案优秀5篇03-27

语文课文《纸船》阅读答案【优秀10篇03-27

《人生寓言》教案最新5篇03-27

《林中小溪》教案【优秀8篇】03-27

《中华少年》教案最新4篇03-27

《爷爷和小树》教案(优秀4篇)03-27

《华南虎》教案优秀10篇03-27

《Friendship》教学设计优秀6篇03-27

《藏戏》优秀教案(10篇)03-27

三峡优秀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03-27

57 6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