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案大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泡面作文为同学们精心整理了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一

[摘 要]Art Deco 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于世界的一种装饰艺术设计风格, 以大胆的轮廓、几何的形体、阶梯状的造型、新材料的运用为特点。虽然 Art Deco 是从欧美输入的建筑风格, 但传入中国不久便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在小木作装修、局部装饰、简化元素等方面加以运用, 逐渐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Art Deco 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于世界的一种装饰艺术设计风格, 以大胆的轮廓、几何的形体、阶梯状的造型、新材料的运用为特点( Art Deco 在中国也被称为摩登建筑风格或装饰派风格) 。Art Deco 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一样自称为机器时代的形式, 但 Art Deco 并非完全重功能而弃装饰。一方面, Art Deco 采用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形式和材料, 并从商业出发与现代主义审美相结合; 另一方面, Art Deco 虽然声称抛弃历史、寻求新形式, 但这并不妨碍它从历史样式中寻找灵感。

Art Deco 于 1920 年代末传入中国, 首先在上海出现。在这之前, 中国外来的建筑制式主要是欧美复古主义样式。虽然 Art Deco 建筑样式是从欧美输入的外来风格, 但在传入中国不久便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其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是民族主义情结的影响。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备受列强欺凌, 在 1927—1937 年间, 中国政治经济相对稳定, 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中国固有式”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和原则的展现。二是西方教会的影响。将中西建筑文化相结合的探索,最早体现在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的教会学校和教堂中所采用的中式风格。这种尝试启发了中国建筑师在“中体西用”上的进一步探索, 也为他们提供了范本。三是欧美留学建筑师的回归。虽然西方教会最早尝试“中西合璧”的手法, 但西方建筑师并未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真谛, 其作品自然有模仿和拼凑的痕迹。与外国建筑师相比,海归建筑师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要深刻、准确得多, 加之他们具有西方正规教育的背景, 因而拥有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优势。

1932 年建成的亚洲文会大楼首次在 ArtDeco 建筑中揉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这座六层高的大楼顶部装饰采用中国传统图案, 二层的阳台栏杆也是地道的中式勾栏, 底层三道券门的栅栏为寿字图案, 两旁为八卦八角窗( 见图 1) , 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征。这座建筑实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第一次较完美的结合。继亚洲文会大楼之后, 公和洋行与建筑师陆谦受合作设计中国银行大楼, 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座现代摩天楼采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设计元素, 坡度平缓, 覆以琉璃瓦的四角攒尖顶作为屋顶形式, 屋檐下用石质斗拱作为装饰, 在漏窗造型、墙面上的浮雕图案及栏杆造型上也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设计。大楼室内营业大厅天花板上还有八仙过海图案雕饰( 现已损坏) , 外墙上有孔子周游列国图案石刻, 这些装饰题材虽以一种简化的摩登形式出现, 却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将中国传统元素以摩登的方式加以表现, 符合当时民族主义者渴望国家走向现代化、渴望国家独立自强的愿望, 而 Art Deco 建筑的中国化更符合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发展、创新本土建筑的方向。Art Deco 建筑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

1.小木作装修多于对整体结构的模仿在揉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 Art Deco 建筑中, 其建筑构架均为西方 Art Deco 建筑构架( 钢混结构或砖石结构) , 建筑轮廓具有明显的几何形制。揉入的中国传统元素主要是勾栏( 栏杆) 、屋檐、勒脚、门和窗等局部结构的小木作装修, 很少将较大的中国传统结构和布局运用其中。

建筑师董大酉设计的上海体育馆采用三铰拱屋顶结构, 弧形的屋顶上面有玻璃采光, 正立面为直线轮廓, 瘦长型的窗户, 厚重的红色和灰色的砖石结构, 俨然一座现代化的体育

场, 却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建筑端头设有中式门楼, 开有拱门, 上方有中国式勾栏等。但这些中国元素只是存在于一些小木作中, 并无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承重结构( 大木作) , 整个建筑轮廓、构造和建造方式均为西方现代手法。此外, 建筑师董大酉设计的上海游泳池在建筑体形上同样比较简洁, 仅在屋檐、勒脚等处稍作处理。

2.局部装饰多于整体装饰中国传统元素在 Art Deco 建筑中多被用于某一局部的装饰, 很少出现通体的中国传统纹样,也很少在同一建筑物里对门、窗、栏杆、屋面装饰中同时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李锦沛设计的基督教女子青年会大楼, 其总体造型采用层层跌落的阶梯状造型, 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 具有典型的 Art Deco 风格特点, 在建筑立面的某些局部墙面采用中国传统图案的浅浮雕作为装饰面, 但门窗却是用简练、明确的现代直线形式。Art Deco 建筑虽然被中国化, 但仍保留了西方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 并未影响建筑总体上的现代特点。因此,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 Art Deco建筑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3.传统元素的简化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简化运用, 可分为结构简化和图案简化两种手法。这类似于 Art Deco建筑中对西方古典主义元素的简化运用, 符合时代的特征和要求———追求理性的现代主义和继承传统但力图适应新时代的新古典主义, 在几何化的形式中展现出现代人对新事物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雀替、梁枋等构件在Art Deco 建筑中被简化成墙上的浅浮雕, 具有明显的装饰艺术特征。如李锦沛设计的严同春住宅, 其建筑立面为典型的 Art Deco 风格, 但墙面细部则装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简化的雀替造型、简化的望柱雕刻等。Art Deco 建筑更多运用了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本就简洁的几何化图案和纹样———万字、乱冰纹、回纹、方胜纹等。如中都工程公司设计的贝宅虽是一座现代化的花园住宅, 但其细部装饰却处处包含有中国的传统符号, 如女儿墙的装饰, 充满了直线型回纹雕刻, 二楼、三楼的护栏也运用了变形的万字连带纹———既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 也迎合了 Art Deco 建筑中几何化的简单美。

[参 考 文 献]

[1] 许乙弘。Art Deco 的源与流———中西“摩登建筑”关系研究[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9.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二

关键词:和田地区;民居;文化艺术

新疆和田历史悠久,古称“于阗、和阗”,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在此经过,由于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在季度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具有荒漠土壤的特点,同时也成为建筑的原生粗陋材料。”[1]生活在此的居民在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创造了阿以旺民居建筑艺术。(阿以旺民居建筑是指以“阿以旺”为特色和基本构成要件的维吾尔族民居形式。“阿以旺”,源自阿拉伯语,含义为:帕提建筑中的大厅或接见室,三面有墙、前面敞开;在维吾尔语中,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是介于敞开的室外庭院活动场所与封闭的室内场所之间的一种建筑形式。)(如图1)和田地区的生土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木构架系统,简支密梁(檩)与密铺小椽平屋顶,目前和田地区的民居建筑仍保留着这种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

1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历史变迁

和田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远离海洋,降水量极少,气候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水分大量蒸发补充极少,气候恶劣,生态及其脆弱。(如图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从个体思维的偶合,到集体思维的共识;从最开始的适应自然环境,到得心应手的去创造自然环境;展现出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物化的形象模式。由于和田地区风沙较多,传统民居建筑并没有固定的建筑方位,在建造时主要避开风沙的走向。民居内有明显的夏居室和冬居室分区,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干燥,阿以旺是主要的活动空间。冬天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在冬居室内,并且砌有土炕。这是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维吾尔族居住文化。民居在不同时代体现的是一种特定形态面貌的文化精神,在民居形式上体现时代的印记。维吾尔族追溯其族源可以到汉代的“丁零”,是一个有文化渊源的民族,和田地区的居住习俗与当地居民的民族风俗有直接关系,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受伊斯兰教影响,民居建筑在建造时对民居布局没有明确的对称要求,布局呈现多样化。但非常注意隐私,整个民居除院门外,其余均为封闭院墙。“房屋呈方形,民居的大门忌朝西开。”[2]民居的房顶平坦,上有天窗,居室内墙上设有壁龛和彩绘图案。这些特征是随历史的发展传承的文化习俗。

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风格特征是结构构造简单、结构形式与建筑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新疆民居建筑的代表性艺术,是古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殊的建筑语言,同时是新疆少数民族一种伦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反应。和田民居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延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模式。和田传统民居主要传承尼雅古老民居,其建筑格局大部分是在阿以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面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不求对称,无明显中轴线,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居类型。“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3]和田民居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土木构架系统,建筑材料是以木材为主,生土为辅,其建筑材料决定了内部格局。住宅分前院、后院,土坯砌墙,木梁、檩和椽构筑屋顶,有客厅、念经室、卧室、浴室、厢房等。由于封闭院落的采用,通常以中庭阿以旺为主,在其中轴线上安排一组“沙依拉”,中间放大为客厅,其开间大于进深,前部为走廊通向两边的房间。卧室有冬夏之分,室内炉灶设在墙边,砌以壁炉,烟囱开在墙体之内,直通房顶,壁炉口为龛形,凸出半圈。(如图3)其地面处理则较简单,没有进行防潮处理,也没有其他特殊处理痕迹,仅稍作铺垫,表明此地气候干燥。

3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

和田传统民居可以视为特定文化传播介质,传播当地的一种生活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民族建筑风格,想要了解民居形态,先要了解其文化特征。和田民居建筑大都具有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特色,由于和田地区干燥炎热,当地居民喜欢户外活动,因此民居基本都设有檐廊,廊柱、房梁上雕刻有各种装饰纹饰。整体建筑采用内向封闭隔热方式,房屋门窗多朝内院开设,只留有小窗采光。和田传统民居建筑在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并吸收了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的精髓,在民居建筑上使用的色彩主要以蓝色、绿色、白色为主要装饰色彩。和田民居的特有居住习俗均有体现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在当今世界,文化都是民族的,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当代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4]。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是由特定的时间、环境和空间构成的建筑实体,能够反映家族观念、家居生活、行为秩序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村落模式和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共同受到和田地区居民文化意识的影响。和田民居建筑是受到维吾尔族文化的熏陶形成的,是维吾尔族社会历史文化及其时代精神的见证。和田阿以旺式民居文化是处于原生态下的和田民居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田民居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和田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思想观念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体系中,不仅具有功能的实用性,而且蕴含着丰富审美的文化内涵。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田地区民居建筑形成了自身的特性,民居庭院布局、民居建造模式、民居建筑装饰,具有和田地区民居建筑的一般特征。和田传统民居主要是在阿以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和田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意义更为丰富,它具有较好的防风、防沙的性能。为了防止风沙侵袭,当地居民在庭院上部也加盖封顶,考虑到通风采光,在其顶部凸出于四周屋面之上大约六十公分到一百二十公分。其侧向装窗,可启闭,作采光通风之用。这样的设置即著名的“阿以旺”民居建筑。

4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装饰表达是以实体符号为媒介传达集体生存意识,而出于把握功能的价值,才有了符号的意义。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是十分独特的造型符号,解译其情感内涵有助于未来的改造之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简单的情趣,在极尽工巧的图案运用中,奏响了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者智慧的音符。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构成纯粹抽象集合的形式美因素,如门、窗、墙、地面、屋顶等功能性概念的装饰符号标志,装饰语汇的营造不仅有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且直击人们心灵的深处。伊斯兰教风味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放大的图案,与生土相依的图形充分将时代意味凝固起来,凸显民族个性与情趣,装饰图案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地域风格。

4.1装饰语汇

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所采用的语汇只将经历集中在形式方面,所有内容方面的宏伟、壮丽、高远在装饰中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是节奏、含蓄、蕴籍。装饰将所有的线条、色彩、纹样都抽象化为某种格调,或者赋予图案以一种情感意味,它所产生的联想很难有具体的理念。“维吾尔族哲学家法拉比认为,任何东西的“美、壮丽和装饰都在于以最好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存在并使之充分完善”[5],因之生土自身的单一材料因素,却以沉默的方式调动了装饰的多样化语言,为以装饰为对象的外表蒙上特殊的神采,耐心地赋予线条、色彩、纹样、造型以某种抽象的内涵,经过抽象的形式很容易被固定下来,作为代代传承的匠艺符号,其复杂技艺只有高超的工匠巧作才能完成。

4.1.1纹样

和田民居建筑的装饰纹样、图案、构图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图形与符号的种类及形态很多。民居建筑上的装饰以抽象的几何纹样为主,或以阿拉伯文字或植物纹样作为图案构成元素,装饰极重视整体统一。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中出现的纹样大体有植物形、几何形、花卉形和文字形几种,不涉及偶像崇拜。依照伊斯兰教习俗,维吾尔族住户屋里忌讳张贴人物画像,特别是在西墙,动物画也禁止张贴。因为在室内做礼拜时必须面对西墙,西墙上任何有生命的形象,都是对无偶像的伊斯兰教的亵渎。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呈现出特别的面貌,忠于对几何图形和植物图案的垂青,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几何图纹却受到特别的青睐,通过并列、对称、循环等构图方式,出现了几何图形组合,墙面多运用几何纹样。另一种采用植物为装饰母题,如植物枝蔓、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果实等图案组合。花纹的精心选择也发生了相应的作用,植物纹样主要承袭了东罗马传统,历经千锤百炼集成了灿烂的新疆伊斯兰式纹样。此外,也有以风景画、日常使用的水壶、花瓶等多种形式的生活用品为图案进行设计的。阿拉伯文字也成为装饰组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图案形式常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非现实的抽象、反复、无限的形态记录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之中,造就了图形纹样的基本组合程式。

4.1.2色彩

和田民居处于荒漠笼罩的特殊外部环境,人们对风沙、烈日、空旷构成的寂寞,无论怎样,也需要不同程度的视觉刺激。从外观上来看,和田民居建筑色彩质感极其单一,却充满质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当地居民喜欢对色彩的倾向是朴素、单纯、自然的颜色,而不喜欢花哨和混杂的颜色。在和田地区为减少辐射热的影响,建筑物均采用非常接近自然性质的土黄色,不显山,不露水,却以明亮而温暖的形式存在。给人以视觉上的安定感觉,容易使人亲近,恰好可以表达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印象。维吾尔族普遍偏向蓝绿色,绿色源于维吾尔族早期逐水草而居,因此绿色是很神圣的颜色,在居室内部,喜欢用醒目的装饰色调。室内图案色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明朗和谐的,构成类似缘起的因素,主要是借助绿色和石榴红色的对比进而产生诗意的联想。纵横搭配的色彩样式,对称性整齐有序排列的龛室,阿拉伯文字的巧妙点缀,具有艳丽、舒展、悠闲的艺术效果。

4.2装饰方法

和田民居就装饰方法而言主要有绘画(抹面、彩画)、镶嵌(陶片、砖化、琉璃饰)、雕刻(石膏花、木雕)等。由于装饰材质的不同,民居中所使用的装饰手段各异,就工艺传统而言,生土建筑的装饰语汇运用较为普遍的有抹面、木雕、石膏花饰、砖饰、彩画、纹样等。

4.2.1抹面

和田传统民居墙体的抹面,通常采用苇席、泥土和草泥面层或拌有少量牛羊粪的泥浆抹面。简单墙体抹面只用草泥浆,家庭条件较好的普遍用石膏粉刷,纯石膏浆中必须加一种维吾尔语称作“斯拉吉”的成分[6],起缓解作用。石膏粉刷面外不在刷浆,保持原色或刷石灰水。

4.2.2木雕

木雕工艺作为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手法由来已久。木雕装饰主要用于门窗、柱子、梁坊,纹饰取材于几何图形、植物图案。和田传统民居的木雕装饰处理手法有贴雕、组花、花带、透雕等。贴雕装饰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面木板上,形成浅浮雕;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组合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组花用于门板、柱身、柱裙和梁枋上,图案缜密。木雕装饰艺术中几何纹严谨对称,植物花纹自由灵活。花带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为多,以互换、交错、中断等手法取得构图的韵律变化。透雕是以虚面烘托图案,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去除,形成透空。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木柱、梁、枋上的木雕刻,以浅浮雕为主要装饰手法。浅浮雕装饰是在木料上雕刻较浅的装饰纹样,这种浮雕装饰,内容多为植物花卉、枝叶、藤蔓、芽蕾、果实、几何图形等,(如图5)有时将植物纹样与几何纹样相结合,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木雕非常精细、廊柱的下半段和柱头有各式花纹和多种曲线,以植物图案为主,大多为木头的原色。廊柱的断面则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样式,周围饰以有规则的木雕花纹。梁枋上的带状雕花,主要以花纹的互换、中断等手法取得图案的变化。托梁以上梁枋的矩形花饰,花纹密度大,做工精细,刀工力显功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简练豪放,又精致,具有浮雕效果。而圈梁上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这种几何纹样花饰常与带状木雕相互连接,组成木雕群。

4.2.3石膏花

石膏花装饰多用于墙顶边缘处或图案空隙处作辅助装饰,一般为浅浮雕,个别部位也采用深雕,花饰所用的石膏颗粒细腻。花纹的断面有“A”、“U”、“M”等形状,[7]不同的断面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表达出折叠、交织等立体效果。石膏花装饰多用于墙体顶部、顶棚边缘、各种壁龛、门框、窗套等处,比如植物或几何纹样的采纳,轮廓线条流畅而清晰。绝大多数石膏花饰是直接刻出,少数部位用模制,模制后的石膏花饰效果要好些,制成的石膏花是一块白石膏花板,少数空处需用其他颜色时可涂刷色漆。

4.2.4砖饰

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砖饰主要有拼砖、型砖等类型。在民居建筑的砖砌墙面、台基、墩柱等处多用拼砖图案。“砖花”是指拼花砖工艺,是指以锯、切、打磨后的米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采用传统技艺,力求形成对比反差效果。拼砖的纹样多为几何纹,用砖的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拼砌的图案常见的有八角形、花瓣菱形、人字形等,造型十分丰富。由于所用的拼砖都是直接采用砖块本身的黄褐色来装饰的,与民居的基调相一致,因而有土木构造的整体效果。和田民居建筑上的花砖砌筑主要是在墙面上利用砖的横竖、斜直、凹凸等变化,砌出多种纹样,砖花图案来自材料本身,对比、映衬、凹凸、横竖、方圆等组合,均依据方砖的形状设计。将一种或数种型砖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在砖面上铸成图案纹样,然后再按图案拼贴,从而丰富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生土建筑的独特装饰,和田民居中花砖一般常用在门柱、门洞壁面、门斗的檐外墙等。

4.2.5彩画

彩画也是装饰色彩的运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彩画是在纹样繁密、图案种类繁多的基础上进行的,常绘于顶棚、梁枋、檐部及墙面上。彩画题材有蔓藤、卷草、花卉、几何图案等,彩画装饰构图有单体图案、带形图案和组合图案。单体图案用于梁枋中部、端部,花纹构图图案随部位形状而设计;带形图案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花卉蔓藤纹形成循环交织的带状彩画,用于檐部、梁枋、藻井四周;组合图案以图案、花纹色块组成和谐的整体,常用在柱头、天花、藻井上。彩画用色的特点是,相同色作底色基调,再以与其相应的对比色或补色作花纹图案。其表现方法主要分为平涂彩绘法、肌理法、叠色法、描金法、自由装饰法。和田民居建筑材料本身就有一种光泽,和田民居的彩绘大门几乎每一家大门都不尽相同,在原木的基础上施以浮雕图案,所采用的图案通常以几何形,也有葡萄和石榴花剖面图案。并涂上清漆,既起保护作用,又显得色彩鲜艳,构成一道宜人的风景线。

5结语

综上所述,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是环境氛围、布局规划和装饰风格的巧妙结合,是对地域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良好适应,民居建筑以地域性为根,和田民居建筑文化艺术凝聚人类对于空间形态的文化表达,依据生存的需要和文化资源的分享产生出纷繁多彩的景象。从视觉心理角度阐明场所特征,离不开符号审美情趣的种种意象,而这些意象也是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符号。

参考文献

[1]程其畴.新疆生态探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6.

[2]黄秉荣.新疆民族风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

[3]白顺景.土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56.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00.

[5]李振中.阿拉伯哲学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75.

[6]李群,安达甄,梁梅.新疆生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04.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三

1.维吾尔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维吾尔族的祖先为回纥,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的时间是公元317到公元420年左右。公元7世纪时期,回鹘汗国与唐代开始友好往来,互相派遣大使,并且回鹘汗国依赖唐代协助镇压了两次叛乱。在8世纪左右的漠北草原游牧的回鹘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回鹘汗国。汗国瓦解以后,人们分三支队伍向西迁移。西迁的一部分回鹘人集中在吐鲁番之后,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然后演变成古代中亚国家的民族和吐蕃、契丹等民族随后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族。公元9到12世纪时期,维吾尔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方式由游牧逐渐转向农业经济。在12世纪时期,契丹贵族部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西辽政权并统治了高昌回鹘地区。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取代了西辽政权,维吾尔族人民的统治权又回到蒙古察合台汗国手中,由他们建立和管理他们的后代。在15世纪逐渐形成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历史上称为 “叶尔羌民族”。在17世纪50年代,,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控制了汗国的实权。在18世纪中叶清朝军队平息了准噶尔贵族叛乱使新疆得到统一。1762年,清代设立伊犁将军府,在新疆实行军事统治。左宗棠从1878年的阿古柏恢复新疆,俄罗斯被迫返还我国的伊犁地区。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省市。从此,维吾尔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更密切。

因此,维吾尔族的形成是由多种民族的迁徙渗入而逐渐形成的,作为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在本民族中最主要的民族成分、风俗习惯的演变等因素。维吾尔族传统艺术图案的风格主要特征是:装饰纹样中不仅有中原汉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兼具一些其他地区文化的艺术特色;图案中既有维吾尔族特有的纹样组合形式,也吸收了回族、汉族、哈萨克族等其他民族的图案特色,如同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组合。虽然,维吾尔族传统图案的形成渊源如此繁复,但是千百年来,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却依然展现出其独特的顽强生命力。

2.维吾尔族传统纹样形成的宗教因素

14世纪时期,伊斯兰化的察合台汗国国王的儿子举兵进攻土尔番,残害和杀戮当时信仰佛教的维吾尔族人,致使其他剩余的维吾尔族人民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因此,一些皈依伊斯兰教的信徒又加入了刚形成的维吾尔民族。高昌回鹘地区早期以游牧为主,但是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从事农业。方面,早期信仰摩尼教,之后改信佛教,所以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佛教的规矩礼仪和宗教意识对高昌回鹘地区的维吾尔族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高昌回鹘维吾尔族的特性与传统维吾尔族的民族特征差异很大,但是也不能把高昌回鹘维吾尔族与传统维吾尔族割裂开来,他们还是同属于维吾尔族的行列。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阗,接着又征服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龟兹,西至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喀喇汗王朝统治期间,无论是回鹘统治者还是普通民众全部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这个规定使回鹘王朝发生了质的改变,皈依后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等都发生了创新性的变革,对当时的回鹘民众以及被统治地区、土著居民的民族传统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伊斯兰教属于后起的宗教,在很多方面都有禁忌,它们崇拜的真主并没有具体的形象,任何对有生命的具象描绘都被认为是对真主的亵渎,因此在伊斯兰教中描绘人和动物的形象是不被允许的,而植物被认为是无生命的却可以被表现。所以,由于限制和要求创作的主题,这一方面阻碍了维吾尔族艺术主题创作空间;另一方面,这种人为的转移和偏见也导致了维吾尔族传统植物纹样的快速发展模式。

维吾尔族传统纹样的样式分类

新疆地区丰富的植物物种为维吾尔族装饰图案的造型来源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形态素材,自然形态和几何形态是图案造型构成的基本要素,这些都是源自天然植物有机的图案设计模式,以活泼的组合形式,不仅漂亮,而且简单的、有序的设计样式,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形式韵味和艺术美感。维吾尔民间艺术家在这些本地的花、草药、水果和蔬菜等自然对象的形态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吸收了关于形式美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经验,又将这些自然元素,在形式上进行大胆的且有意识的样式转换,最后得到的自然形态即几何形式。这种从自然形态纯形式的造型改变不仅升华实物图案设计的审美形式,而且在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诞生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1.巴旦木纹样系列

巴旦木是新疆地区典型的特产植物, 它受到新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发展的影响,发展为独具新疆特色的巴旦木纹样。尤其是巴旦杏的分枝形状和水果以及花的形象,维吾尔族艺术家在概括、提取和纯化后,采用直接组合样式和连续组合样式装饰在维吾尔民族工艺品中。巴旦木是一种特定形式的美,根据自然美的规则产生,按照实际的生活习惯,从世俗生活延伸到道德教化,通过道德启蒙美学艺术元素的法则之美,这种艺术风格受到维吾尔族民众的欢迎。巴旦木是维吾尔传统健身补品和药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中是最珍视的坚果,或作为礼物馈赠朋友,或者作为装饰图案标志刺绣在连衣裙上, 雕刻在建筑物的门窗等细节上。可见,因为它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得巴旦木与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伊斯兰宗教法典《古兰经》中“反对任何具象形式的偶像崇拜”的宗教信条的影响下,维吾尔族民众逐渐把对自然界花草树木的热爱转变为传统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装饰中。维吾尔族民众非常注重建筑装饰,而巴旦木纹样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维吾尔族民众大多选取木材为主要的门窗装饰材质,木材的可塑性及凿刻性较强,因此,这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纹样的多样性。例如,入户门的门板上常常会镶嵌及雕刻以巴旦木为原型改造的各种适合纹样;在门罩的位置,通常会以巴旦木的枝叶联结而组合成的连续纹样;在窗框的横梁处,多装饰成组的巴旦木连环珠状纹样;窗户的外部造型也多借鉴了巴旦木果核的形状特征;这些装饰图案的应用都突出显示出维吾尔族民众对巴旦木纹样的喜爱。

2.石榴纹样系列

维吾尔族民众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将这种对植物纹样的热爱展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民居建筑的外部装饰上。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的色彩斑斓成为新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绚烂的瑰宝。

维吾尔族建筑纹样的组合样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就像他们的文字那样,主要由线构成的,非常流畅、舒展和大胆。各种线条互相穿插,而且在前后平面中又有水平的变化。布局均匀,饱满,密度适中。有时候,在一个特定的外部框形中可以对整体纹样作适合的渐变,这样不仅可以顾全整体,又有具体的细节之美。维吾尔族民众大都是穆斯林信徒,他们的建筑装饰图案一般主要装饰在维吾尔传统清真寺和麻扎建筑上,后来才应用于维吾尔族民居装饰上。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论是题材的选择,构图方式,图案的组合,颜色的搭配,都具有维吾尔族民族特色,展现着维吾尔族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石榴因为它的味道酸甜而且石榴多籽(意为更多的孩子)因此备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

3.葡萄藤蔓纹样系列

维吾尔族的传统纹样“斯勒曼”,汉族人称它为“云头如意纹”,维吾尔族也有说是从麦芽或从忍冬纹中变化而来,还有些人认为来自于葡萄藤蔓的图案,它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都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宗教色彩,因此,维吾尔族民众都非常喜爱葡萄藤蔓纹样装饰于建筑门窗上。葡萄图案主要是叶子和藤蔓装饰的主题图案,刺绣和建筑装饰在维吾尔族中是最普遍的。以柔和曲线为中心伸展的藤蔓和交错的树枝相互盘错,相互扭曲,在藤蔓上还可以加花或叶来装饰,这些装饰题材可与装饰点缀空间的需求而改变方向和面积的大小,这样它可满足任何形式的需求,以填补装饰区域。其它如桑椹、石榴等都是维吾尔族家庭普遍种植的果树,因此,这些类型的植物在装饰图案都比较常见。

装饰艺术的客观需要,民间艺人在不知不觉中再现了葡萄原形的同时,又反映了丰富的变化组合样式,显示出植物纹样体现他们的意识形态。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装饰,葡萄等水果和鲜花的图像一般是结合某些抽象图案作雕刻装饰,装饰在门窗的木横梁和琉璃釉砖的外墙壁上。

维吾尔族传统纹样在现代门窗装饰中的应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从服装到日常用品,以及他们的家园,都有装饰图案艺术的深刻印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传统建筑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宝库。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建的许多公共建筑,许多传统的维吾尔族建筑图案已被广泛使用。如自治区政府,人民剧场,自治区博物馆,美术馆,二道桥商圈,以及一些影院也采用了传统的民族图案作装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些维吾尔族穆斯林聚居区还建有传统元素的建筑物,如乌鲁木齐民街上的建筑外部装饰都运用了一些传统的维吾尔族图案造型,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的风格。

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改革开放,现代交通的便利性,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东西方文化艺术建筑风格被带到了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此外,受其他兄弟民族和东西方艺术图案交流的影响,维吾尔族的建筑装饰图案风格逐渐多元化。为了更好的实现维吾尔族传统图案的传承有序,现代维吾尔族民居的家用防盗门的设计已经呈现传统图案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例如,把二次连续以及藤蔓纹样以凹凸的形式烙印在现代民居的家庭防盗门上的形式;或者把某些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几何形式装饰在现代民居的窗框及细节部位等形式。这种技术与文化的转变形式,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技术的新的变革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维吾尔族传统纹样的发展传播,也能更好地促进现代维吾尔族民居门窗装饰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多数维吾尔人过着定居稳定的生活。然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一些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后继无人,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如果在这种情况不给予重视,将导致装饰图案和生产技术,例如如何使用传统手工艺技术来生产木质雕花门窗技艺等。维吾尔族传统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重视,更需要融入现代多元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这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9页。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5年1月第一版, 199页。

[3]张亨德, 韩莲芬, 煜红编绘。维吾尔族装饰图案。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四

教师援引诗句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墙”即指“女儿墙”。这句诗出自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里的墙到底是不是“女儿墙”呢?要弄清答案,就必须对何为“女儿墙”作深层次探讨。

关于“女儿墙”,《辞源》解释是: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即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也就是用来抵御外敌入侵所修建的“烽火墙”。女儿墙在古代又叫“女墙”,包含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宋代《营造法式》上记载:“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因为古代女子卑微,没有地位,所以就用来形容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女儿墙”的叫法由此而来。

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女儿墙的富有诗意的描述,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女墙”即指“女儿墙”。

女儿墙作为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即便是现代建造的普通民宅,依然能看到四角挑起的女儿墙,当然那是建筑用以装饰点缀的。女儿墙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安全,以防止有人不慎坠落,亦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即课文中所述:“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影视剧中的乔家大院,房屋四周是十几米高的青砖院墙,墙上有女儿墙式垛口。因此,只有名门望族才能修建高墙,并在上面建造女儿墙,既是防护,也是装饰。

显然“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墙并非指“女儿墙”。诗人去拜访好友,恰逢好友不在家,诗人“小扣柴扉”,想必朋友并不是富贵人家,住宅会是庭院高筑,上砌女儿墙,只不过是柴门紧锁的一个普通院子罢了,甚至四周还是篱笆做成的院墙呢。

我想教师课前对教材的研读是充分的,但对这一应该成为亮点的细节处理稍显草率,研究教材时如何拓展、激趣、深挖掘、细推敲,如何创新教学,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需要诸同仁下足气力,做足工夫。听课之余我对教学备课中如何细究文本有以下心得:

一、深度研究细挖掘

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需要认真查阅资料作深度研究,否则只能抓住皮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以讹传讹,贻误学生。教师不能怕麻烦,要充分查阅手头资料,运用网络寻找相关知识,作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从中提炼可资教学的关键知识,以便高屋建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对众多信息作质疑和思考,甚至作必要的交流探讨,要精准地掌握知识点,因为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一股脑儿地将所有相关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那样只会让学生茫然,反而越说越糊涂。只有深度研究细挖掘,才能点到之处,花开一片,达到拨云见月的效果。这样就会让教学中的亮点,真正亮起来。

二、授之以渔学方法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基。教师在深究文本的同时,学生自然能从中明白学习需细细研究,而不是走马观花,糊里糊涂,像读一首诗,只觉其美,而不觉其美的真正缘由。读课文中“女儿墙”一词,听来就觉得有一种含蓄的诗意之美,但连什么是“女儿墙”都不甚了了,又何谈真正的美感呢?教师备课时浅尝辄止,导致教学时误谈,也间接地影响学生,对待学习没有深究细致的态度,而不作细究,会让很多可贵的知识信息白白流失。教学中的败笔只是一时,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关乎今后的学习。因此,细究文本不能只抓一鳞半爪,作无味的添加,而是要深度开发,这是严谨治学的良好体现。

三、立足文本找亮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相关范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优秀3篇)03-13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01-3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最新6篇】02-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优秀7篇08-23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精选09-28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优秀5篇01-01

《老山界》教案9篇01-0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优秀8篇】01-01

政治优秀教案10篇01-01

森林防火主题班会教案优秀5篇01-01

最新范文

版画教案(最新9篇)10-25

电场强度教案最新7篇10-25

《冬天》阅读答案及阅读原文(优秀5篇)10-25

中学生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精选5篇)10-25

田径理论课教案优秀5篇10-25

团校教案【优秀3篇】10-25

故事《亡羊补牢》教案(优秀2篇)10-25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3篇10-25

《归园田居》教案(最新5篇)10-25

素描教学教案精选9篇10-25

57 4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