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案大全

传统文化教案【精选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教案【精选8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传统文化教案 篇一

活动设计

具体活动方案及流程

一、背景音乐:(用轻快古风的音乐,营造古代场景氛围,可参考附件音乐)教师提前将幼儿分好组,提前10分钟引导孩子入场,安排好座位并协助主持人组织好现场秩序。分组以方便之后分批次到指定场景参与体验活动。)

二、教师引导全体幼儿用轻快的律动热场。

1.古诗新唱(幼儿古诗诵读)地点:操场

2.墨舞丹青(幼儿画国画、写书法)地点:国艺室

3.韩信点兵(幼儿围棋)中庭

4.清耳悦心(古筝)地点:中庭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潜在资源,配以适当的有效的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从而激发爱国情感。

传统文化是中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象征,它更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他们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并不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开展此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大胆交流中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民俗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乐于交流自己的发现。

2、大胆探索并发现传统文化琴棋书画的特征和种类,体验张贴活动的乐趣。

3、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照片。

2、宣纸、毛笔、砚台等。

经验准备:

1、幼儿有写毛笔字的经验

2、了解汉字的由来和传说。

3、联系会写会书法和国画的家长助教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琴棋书画的照片,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引导语:看看这些照片都有什么?汉字书是怎么演变来的?国画要怎么画呀?

围棋要怎么下

二、多媒体展示这些活动的照片:引导幼儿一起了解。讨论:他们在做什么?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请个别幼儿起来讲述汉字的由来,教师小结。

三、出示各种各样的汉字照片,探究汉字的种类。

1、请小朋友观察这些汉字的形状一样吗?它们区别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汉字有好几种,就好像小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座位,每个座位上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

2、介绍春联的种类和名称。

汉字的种类很多,每个朝代不同的演变形成的字体不一样。四、畅所欲言——我看到的字体。

展示小朋友写汉字的照片,请小朋友向其他幼儿介绍照片里的他正在写的人字。

五、体验画国画。

1、教师现场表演画国画,并请小朋友观察。

2、幼儿体验用毛笔画国画。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小朋友们还可以继续用毛笔画国画写汉字,下围棋。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传统文化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宋玉这个人。

2.增强同学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于文章的把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1、作者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2、朝代

所属文学时期: 先秦文学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①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②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③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④,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解:

①鲲: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②鷃:小鸟

③鬐:鱼的背脊

④鲵:小鱼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篇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小品文。课文中有词句看似平常,其实写得很美。其中课文把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写得很吸引人。

教学目标:

1、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具质地多、造型美。

2、激发学生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3、自主探究课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难点:感受品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茶的实物、西湖龙井茶、透明玻璃杯、课题推荐和课外阅读推荐资料。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茶的书或文章。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梳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臻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还指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在钻研教材时,我特别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试图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学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的本位。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发美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趣解“茶”字。(课件出示“茶”)分析“茶”字。“茶”字由什么组成?“人”在草字头之下,木字底之上,意思是人在草木间,谁能不喝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归大自然,做一回草木间的茶人,一起来说一说茶。(课件出示茶园图,板书课题)2、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茶的?指名说:(板书:种类、好处、茶具)

二、自主探究,重点感悟。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1-2个方面,大声地读读课文,读完了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选择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

(1)了解选择情况。

(2)找几个和你选择同一内容的同学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3)大组交流。种类:

○1出示句子:从制作方法来看,茶可分为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和紧压茶6大类。出示茶的的实物、简单介绍。指导读:(指导读好顿号)

○2出示句子:著名的“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庐山云雾”等绿茶中的珍品。理解:珍品。指导读:小结:我国茶叶的种类那么多,无愧于真“茶的故乡”的盛誉,所以课文第2自然段一开始就说——(引读第2自然段)课始,从趣解“茶”字激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以绿色茶园的画面,营造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气氛,投入到做一回草木间茶人的角色中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茶的三方面内容,利于引导进入下个导学生环节的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采用选择性学习,让学生重点研读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内容。接着又安排了找小伙伴交流的环节,旨在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时,不仅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从小伙伴那里获得更多的自己所没有读出的信息。为了避免选择性学习中学生只读了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在大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人人参与读,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品茶的悠闲自得。

好处:

○1实用价值。出示句子:盛厦,喝上一杯凉茶,解渴消暑;吃了饭以后,喝杯热茶可以帮助消化;看书倦了,呷几口清茶,既清醒头脑,又保护视力。理解“消暑”:炎炎夏日,你喝上一杯冰可乐是什么感受?喝杯凉茶也是这种感觉。理解“呷”:接线员名表演,评议。指导朗读:

○2精神享受饮茶的精神享受来自于什么地方?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香、味。

B、品茶的过程。出示句子:要是你想品尝“西湖龙井”,请在一只透明的下班杯或白色瓷杯里,放入少许茶叶,然后用杭州虎跑泉水冲泡。品茶的时候,别急于喝。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漂逸;最后尝味,回味甘甜。这样细细品尝,乐趣无究。教师配乐表演品尝“西湖龙井”的情景。(边表演边用这段话叙述)指导读这段话。

○3增进友谊。

A、客人来了,敬上一杯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联系课文第1段:因为早在4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已经把茶作为日常饮料了。

B、课件出示周总理在梅家坞与国际友人边品茶,边交谈的照片用导语联系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茶具:○1质地多。○2造型美。出示句子:茶具的造型十分优美,有方形的、圆形的和扁平形的,有南瓜形、梅竹形和各种运动形的。能工巧匠给茶具刻上精美的花鸟山水、飞禽走兽,因而茶具就成了一件值得观赏的艺术品。(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茶具图片,具有典型代表的)学生自由议论。看了这么多琳琅满目、多姿多彩、造型优美的茶具,在读的指导中,根据每片段传递的不同情感,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看一看实物;或从不懂之处入手;或观看老师表演,创设品茶的情景;或看看多姿多彩图片。在直观的图片前,学生有了情感的积累,读时就特别投入。这样以读促学,以情导学,效果比较好。 教学中,教师考虑到教材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比如,课文第1自然段中写到;我国是茶的故乡。课文后面的几个自然段中写到茶的几个方面人内容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你想说什么?指导读:导语:是啊,饮茶用这样的茶具,不是很有趣味么!看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读读你的问题吗?比读“?”和“!”的不同语气。自由发表意见。齐读该句。小结:想象你饮茶时,茶具内是清香漂逸的茶叶,茶具上或青山绿水,或飞禽走兽,或呈各种开头这不像是回到了大自然吗?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三、总结延伸。

1、这一切,都来自于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所以文章第1自然段这样写道——(引读)板书:茶的故乡导语:(配乐)有人说,茶是上天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恩赐。几千年前,神农氏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尝过茶叶。但他不曾想到,在他身后的几千年历史中,茶文化不断地蔓延,已大大超出了原先救人的根本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2、如果现在让你再来说茶,你想说茶的哪些方面呢?学生自由谈。

3、推荐茶史(茶叶起源、传说、典帮、饮茶史、制茶史……)深深茶艺(茶艺表演、茶诗、茶谚、茶联、茶乐……)浓浓茶情(茶礼、茶俗、茶的传播、茶与名人……)缤纷茶具(茶具历史、茶具种类、茶具精品、茶具选配……)名茶荟萃(中国十大名茶、名茶制作、名茶鉴别……)

4、推荐课外书和网站:

《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自然》《茶艺》《茶文化与科学饮茶》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时,以美的导语体现教材中的内在联系,让整堂课构成一个回环的结构。此时,学生已有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茶文化让他们自豪不已。这时回归课题,让学生再来说茶,学生表现得兴味盎然,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向学生推荐课外研究的关于“茶”的5个课题。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收含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此时向学生推荐了几本课外书和几个相关的网站,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只看这几本书,只上这三个网站浏览,而是向学生渗透获取信息的途径;向别人请教,到课外书或网上查找,以获得更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传统文化教案 篇五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

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

文化传统的形成

文化传统的作用

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

4.财富和包袱

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

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请用实例进行说明。

(1)发掘抢救。泥人、面人、风筝、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2)批判继承:孔孟之道、伦理道德。

(3)古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阅读文化传统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传统,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

1.文化传统的概念。

简单地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2.阅读文化传统的特点、产生及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具有哪些文化传统。

(1)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视人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应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变化?请分别举例说明。

文化传统的变化:自身发展中的变化,交流中产生的变化。分别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法制的观念。

七、阅读财富与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经举例说明,你能再举一例对它进行说明吗?

1.财富:周庄、乌镇。

2.包袱:安土重迁的思想。

八、理解写作特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较深奥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与传统”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着……”

(3)文学语言:更生动。较之专业术语更有文采。

(4)论证过程:较严密。

九、对下列各组图片,运用本文有关论述,将每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你的理解。

十、小结。

十一、作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传统文化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懂得礼仪是中华传统的一种美德。

2、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文明礼仪的行为。

3、结合自己并能谈发生在身边的事所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

如何按照礼仪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弟子规。

2.板书课题:出示:有关传统礼仪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读)

1.出示要求:

(1)读懂意思。

(2)明白其中的道理。

2.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3.同学交流。

三、教师讲解句意与故事:(讲)

1、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访 应将家收拾整洁 着正装,衣着整洁,(尤其夏天更为注意)不随意出门,侯客而到。

(2) 客人来 应主动迎出,与客人在门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请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谢礼后方可进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后,客人应将鞋摆放整齐,客人走时脚步应轻些,以免打扰其他家人,主人请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谢坐后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后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来,主人方能站起来,送客送出门。

(3) 如内有客人,应都起立,主人为其一一介绍,相互都要见礼,方可就坐,按说,晚来的客人应众人都坐后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应主动下地亲自奉与,客人双手接过,点头示意。先奉老后奉少,先奉生后奉熟。

(5) 如只有两人面对面谈话时,有客人进来时,应主动站起来,让出座位默默退侧到一旁客位,来者坐下后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话,等二人相邀时方可加入谈话内容当中。

(6) 递接物品时应双手拿稳物品奉上(古礼 单手为”递“双手为”奉“ 长辈上级用”递“晚辈下级用”奉“)长辈老师所送礼物,不应推辞。

(7) 如会尊长老师 则入门后须行礼问好 自己主动坐客位。

(8)遇节日 亲朋好友之间应相互拜访串门,相互馈赠礼物,每家每户都要走到送到,晚辈学生主动到长辈家里去拜节问安,在路上认识人之间相遇应行古礼,如作揖等。

2、故事:

1礼节要注意: ○

2女孩的进步: ○

每一个人从小都要注重自己的礼仪表现,举止要文雅,风度,大方。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传统文化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初步了解传统节日中相关的饮食,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体会饮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引导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合作,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

3.在交流中学会倾听,鼓励学生能具体、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

4.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随时随处包蕴的传统文化,牵引学生爱国情愫,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饮食着手,引导学生乐于交际,并把要说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叙述明白。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会使用正确、得体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做到声音响亮,条理清楚。

教学准备

课件生活照食物头饰调查表相关的儿歌童谣、妙语佳言等桌椅分成四大组,呈方阵黑板布置

预设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饮食。

同学们,咱们浙江可是个“鱼米之乡”,美味佳肴数不胜数。那么,你平时都喜欢吃些什么呢?请学生各抒己见,并表演一下吃自己最喜欢的食物时的样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非常的重要,不仅如此,许多食品都包含着特别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板):饮食的传统文化。

从日常生活引入,让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经验、感受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食物,力求在课一开始就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起学生心底的期待与好奇,引发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让他们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快乐表达。

二、重现生活,选饮食。

活动(一):观看饮食诉衷肠。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食品,充满了诱人的香味。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选一选自己最钟爱的食品。(课件播放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食物及品尝的情景)

每播放一种食物就让学生抢答诉说,如:这是什么食品,曾在什么时候吃过,味道怎样等。组织评议,给予及时地鼓励。

2.自由选择刚才课件中播放的一种食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展示若干生活照(班中孩子在品尝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食物的情景),让学生认一认照片中的主人公、食物,请学生调理好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后指名说一说。

选择播放学生自身品尝过或见到过的感兴趣的饮食,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交际的金钥匙,感觉有话可说,为体会饮食文化作铺垫。

活动(二):分组互动悟传统。

1.出示四种传统食品,分别为粽子、汤圆、月饼、清明果,放于四大组,请学生选其一种并迅速坐到那一组当中。结合发下的讨论提纲组织各大组讨论,

参考内容:

①本组的食品通常在什么节日里出现?

②能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吗?味道怎样?

③你们组觉得这种食品中蕴含着什么意思?

④你们组搜集了哪些与这种食品相关的资料(如儿歌童谣、成语、故事、格言等)?

⑤你们组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指名带着本组的食品上台介绍,共同评议,评议参考内容:可以按提纲把本组食品介绍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让人听明白,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

3.请学生出示自己的调查表(一),各组结合刚才的点播再次进行组内交流,取长补短。表格预设如下(为机动题):

4.各组选派1--2名组员进行组间调换交流,师巡视加入学生活动,并将学生的调查表展示于黑板上。

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口语交际过程,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听话、说话的机会。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听与说的训练,真正实现了“听与说的双向互动过程”。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交际的能力,还能为一些不敢发言的学生消除恐惧心理,使大家都变得敢说、愿说、乐说。而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指点、协调,起到了“幕后导演”的导向作用,关注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感情升华。

三、集思广益,赞饮食。

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正如同学们搜集的,生活中的饮食文化气息还相当丰富。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赞美着我们所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有许许多多的人通过食物来寄托自己的思念,诉说自己美好的祝福。

传统文化教案 篇八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 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附一: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教案】相关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模板优秀7篇02-16

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优秀8篇01-31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6篇04-12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0篇】06-08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8篇】06-09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207-14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最新9篇】08-03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3篇10-25

**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优秀9篇)11-23

传统文化教案【最新3篇】12-22

最新范文

语文教学教案【优秀7篇】09-21

小老鼠教案【优秀4篇】09-2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优秀3篇09-21

黄山奇石教案设计(优秀3篇)09-21

春天来了儿童画教案9篇09-21

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优秀6篇09-21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精选4篇)09-21

《春雨》教案(4篇)09-21

《春潮》教案(优秀7篇)09-21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阅读题答案(优秀3篇)09-21

57 4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