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案大全

胡同文化教案(最新8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胡同文化教案(最新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同学。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1.导语: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3.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④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⑤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在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展示)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⑦.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⑧.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⑨.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为了正确把握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请继续听录音)

⑩.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

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⑿.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学生举例,一学生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⒁.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胡同文化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1.导语: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3.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④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⑤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在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展示)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⑦.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⑧.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⑨.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为了正确把握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请继续听录音)

⑩.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

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⑿.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学生举例,一学生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⒁.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三

教学理念: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胡同文化教案集合6 篇四

《胡同文化》是我参加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所上的一节课,课型是讨论课。现就该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大纲:

20xx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整体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大纲同时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能力”的基石,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这些指导思想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具体条目中了。

大纲中又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设计这课为讨论课,先引导概括,再引发讨论,就是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

二、说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胡同文化》这一课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老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概括要点和提取精要。根据以上情况,我把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要义。

2、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其中,第1点是单元教学目标,被确定为教学重点。

第2及第3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并结合经验的积累及课外知识(还有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被定为教学难点。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欣赏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胡同文化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的能力,《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概括要点的方法。

2、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三、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课时安排

本文的教学为1课时,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等。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胡同文化教案参考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

2、了解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文。

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是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概说

汪先生的《》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怀旧伤感的思绪。

四、有关“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1、胡同“或写作衚衕、、衖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构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

杨慎《丹铅总录》:“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为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2、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五、自读课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体味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哪些?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①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何取所意 衰草离披 天翻地覆 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 街坊里道 奉公守法 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 独门独院 天坛城根 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 半途而废 莫衷一是 通霄达旦

②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 )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 )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 )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 )

参考答案:

①B(A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

②A冷眼旁观B驰名中外C安土重迁D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15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①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③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④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⑤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写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写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第⑧自然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写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⑩~自然段写北京的精义是“忍”,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是无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则以“再见吧,胡同”收尾。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提问:本文可分几部分?作者依次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从建筑学的角度写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谈;最后三段则写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提问: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多媒体显示:有关北京胡同的图片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其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其二,取名有各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三,宽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户的阶层不同;其四,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书:

胡 同

方正 取名 宽窄 网络

2、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二、三部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3)作者对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教师深入其中,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1)的特点:其一,封闭。住在胡同里的居士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几辈子,也舍不得“挪窝”。其二,满足。北京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窝头、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爱管闲事,虽爱瞧热闹,但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其四,忍安。这也是的精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用北京方言说就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板书:

文 化

封闭 满足 袖手 忍安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呢?先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对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学生齐读第~自然段,对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问:第自然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提问: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篇八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1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1、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2、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5)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6)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3、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五、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六、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仿写:笔架山。长廊、小路、杨柳。

七、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相关范文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3篇01-09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6篇)01-30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7篇)01-07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10篇】03-24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9篇04-07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8篇04-01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7篇】04-02

胡同文化教案(8篇)04-02

胡同文化教案8篇04-11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5篇)04-13

最新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优秀5篇】04-15

生命教育的教案(最新10篇)04-15

《鸡兔同笼》教案精选4篇04-15

圆的认识教案精选6篇04-15

《听听那冷雨》教案【2篇】04-15

国旗下的讲话【最新9篇】04-15

何陋轩记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优秀304-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优秀5篇)04-15

文文 《蘑菇该奖给谁》剧本(优秀8篇)04-15

《顶碗少年》教案【优秀6篇】04-15

57 2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