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中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最新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最新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篇一

【关键词】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教学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可以通过完成数学作业的好坏这一“镜子”进行体现。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是教者教学意图、教材内容要义、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承载体”,也是考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抓手”。 应试教育下,部分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一方面过分注重“量”,而忽视“质”;另一方面作业设计难易程度“两极分化”,导致学生数学作业完成情况参差不齐,差异明显。 数学作业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要认真按照新课改标准要求,将有效教学原则渗透其中,让数学作业成为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效能的重要“抓手”。 同时,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进程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习技能,认知学习不足,培养学习情感。 本人现就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有效教学原则的应用做如下论述。

一、数学作业设计要紧扣主体性教学原则,重在展现主体特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效能的重要评判依据。 数学作业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目标的三维性要求,将学生主体学习放置其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紧扣主体性教学原则,抓住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既要“统筹整体”,又要“兼顾部分”,所设置的作业要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针对性,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有实践锻炼的机会,并在不同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 如在“梯形的性质”一节课的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根据新课改整体进行教学目标要求,针对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按照主体性教学原则,对后进生设置出有关概念、定义及性质方面的基础性的练习题,针对中等生设置出拔高性练习题,针对优等生设置出包含其他知识点的综合性练习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标准、不同要求下实践探究,“共同进步”。

二、数学作业设计要紧扣发散性原则,重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形象代言”,它通过数学问题发散性特点,将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丰富性以及章节体系的关联性进行生动展示和呈现。 初中生在解答发散性问题案例过程中,判断、推理、分析等方面的思维活动能够得到深刻的训练,灵活性更加显著。 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利用数学问题发散性特点,紧扣发散性原则,结合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通过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证明题及探究题等多样性进行展现,还可以借助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开放性案例进行呈现,让数学作业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思维创新性的重要载体。

问题: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延长边BC到点E,连接AE交边DC于点F,作FG平行于BE,交边DE于G. 求证:FG = FC.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该问题意图是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的能力,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解析思路:“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可得AB∥CD,AD∥BC,AB = AD,即可证得CEF∽BEA,EFG∽EAD,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证得结论。”学生解答问题,师生归纳解题策略:“运用数形结合解题思想,进行等量替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问题发散性,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上述问题条件不变,此时设定FG = 1,AD = 3,试求出tan∠GFE的值”。 此时,学生根据已有探究分析学习心得和解题经验,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分析活动,得出“由FG∥BE,可得∠DAF = ∠GFE,即可得tan∠GFE = tan∠DAF = ■”的解题思路。 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探究分析,找寻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思维活动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三、数学作业设计要紧扣探究性原则,重在学习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更应该按照新课改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推理、分析、归纳等意义的问题案例,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探究、归纳等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 如在“一次函数”作业练习内容设计中,教师利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有关“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关系”的作业内容,让学生通过分析、探究、解答此方面的案例活动,一方面对两者的关系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探究、分析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对转化解题思想初步感知和掌握。 通过对该作业案例的分析,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时需要运用转化思想,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数学作业设计要紧扣整合性原则,明晰数学体系脉络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设计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2-01

为了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各大学校开始着力推行导学案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发展时间不长,在设计导学案、应用导学案等方面存在缺陷和问题,导学案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改善当前教学现状,这是目前初中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对导学案教学认识不足

导学案教学核心在于“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导学案应该与学生生活、学习等课内外知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但是很多教师对导学案教学方法认识不足,例如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就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授技能、知识和教学方法,列举的例子基本都是中考方面的数学知识,重点在于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见到更多的题型,希望学生能够延伸思维。

1.2让教材价值边缘化

初中数学教材是专家学者根据初中生所学数学知识精心编制的,教师设计导学案要以教材为本适当扩展并提高。但是实际情况是应用导学案教学之后,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不重要,在教师要求下才阅读教材或者根本不看,导学案教学的应用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价值,还让教材价值变得边缘化。

1.3重陷“题海战术”

应用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教材相同,导学案的一部分也是习题。但是我国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是传授技能和数学知识,并且运用导学案教学易于实施习题训练,部分教师就将教材上的习题和知识照搬到导学案中,讲解完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后就要求学生做题,导学案教学变为课前做题、课中讲题、课后做题的过程,学生又一次陷入了题海战术,不仅没有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观念要求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认为导学案习题难度太大,或者内容繁琐复杂,完成导学案存在很大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提高数学水平,成绩较好的学生又无法从导学案教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2.1导学案设计

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对导学案教学都有不同的理解,设计的导学案也各有千秋。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谁转出的四位数大”为例,导学案的设计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教学重点和难点,即不确定和确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数字放置的位置判断;(3)探索和交流,探索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解决;交流就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学习,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新的和学习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2.2导学案的使用

2.2.1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建教学情境,例如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谁转出的四位数大”,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规则:每位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方框,同桌两人一组,使用转盘轮流转出数字并填写到智商的方框中,位置任意,转动八次转盘后同桌每位学生各得到一个四位数,比较四位数,谁的数字大谁就赢。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在第一次分别转出了下面几个数字:9、0、7、3,那么同学会将其填入哪个方框中?为什么?

在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创建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2.2探索交流

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开展如下教学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有哪些相等的角和相等的线段?是否任一平行四边形都是由两个全等三角形组成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出正确、客观的教学评价。

2.2.3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采用导学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展示学案和生成问题,而后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教学:小组内互相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师生交流、学习成果展示。以“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1)课前五分钟,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一元一次方程中如何设未知数,如果小组交流无法解决问题则要记录下来;(2)各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未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找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其他小组如果回答了问题,就能不断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展示学习成果,例如多边形内角这部分教学中,有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问题,经过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谈论,有的小组选择从边上找分割点,有的小组则选择从图形外部找分割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散思维。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探究和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好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工作,发挥导学案教学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篇三

现在有的数学导学案,或者把课本上的例题重新照搬、照抄一遍,由于缺少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难以实现导学的目标;或者将导学案变成了学生的练习卷,把知识的探究过程抛到一边。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一个“导”字,教师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对此,在导学案中对于例题教学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编者放在那必定有其目的意义。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必然要厘清其目的性和指向性。对于课本例题的设计和设置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效益的高低,其目的性大家都很明白,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

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例1:如图1,直线DE截AB,AC,构成8个角,指出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并会识别。第二个是会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不难发现,课本放这个例题,它的目标很明确,是为了实现第二个学习目标,重点是要学生“会判定”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是,有的教师处理这个例题的导学案是这样设计的:①根据课本描述,说出什么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②(在导学案上出示例1)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定方法,完成例1。

这样的设计,导学的目的性就没有体现:首先,例题的答案是书本上现成的,根本就不需学生花怎样的气力去完成,失去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这个学习目标;第二,把书本上的例题照搬到导学案里,使学生丢失了书本的作用,不利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能力目标;第三,对基础知识的“导”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要学生去完成这个例题,学生只能是照搬书本答案,两个学习目标没有体现。

为了有效地体现导学案的目的性原则,该处的导学案应该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①观察图形,∠1与∠8,∠2与∠5,∠3与∠6,∠4与∠7,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②观察图形,∠1与∠6,∠4与∠5,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③观察图形,∠1与∠5,∠4与∠6,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根据书上的定义,它们叫什么角?能用一句话描述其图形特征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再练习巩固。这样的导学案,突出了例题的学习目的,学生能通过本例题的练习,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方法。所以说,导学案中例题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标,服从教学重点。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即遵循规律;渐进,即逐步深入、提高。教学时,要从简单的技能开始,逐步学习较复杂的技能。教师在课本例题导入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学习行为的起点,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适当的方式呈现。

从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的“序”来看,一般要经过从模仿到会和从会到熟练两个过程,教师在设计关于数学动作技能的例题的“导”案时,应注意不要过早地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更不要进行综合训练,否则会干扰数学技能的形成,欲速而不达。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上册《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例1:图2是一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吗?如果是,请分别用1,2,3,4,5,6中的同一个数字表示立方体和它的展开图中各对应的面(只要求给出一种表示法)。

很明显,本例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在简单的情况下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表示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个是“会画简单的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在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认识直棱柱的某些特征”。“导学”这个例题,如果按照书本的设计,直接要求学生完成此题,那势必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教师在设计这个例题的导学案时,应该遵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本例要完成的两个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在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和认识直棱柱的某些特征”的开始阶段,应直接设置能体现单个学习目标的例题,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练习,速度要适当放慢,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这样可以保证技能动作的正确性。经过一定的由单一训练到综合习题的训练后,动作技能得以熟练,再完成本例,效果较好,否则会事倍功半。

三、思维培养的原则

思维培养的原则旨在突出数学教育的价值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借助课本例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在“导学”课本例题时,应充分发掘思维培养的成分,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想象、猜想、验证、推理等,保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导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例2:如图3,在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且∠BAE=∠DC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课本给出该例,其目的有三个:①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判定定理;②会运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③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教师如果没仔细地领会课本例题的意图,在“导“的过程中采用简单化思维,例如直接告诉学生“连接AC,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等,则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就不能在“导”的过程中显示出来。

为了在“导”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体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思维培养的“序径”进行“导”:①我们已经学过的能证明一个三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定理有哪些?②原先学过的定理能证明本题吗?那今天学习的定理呢?③由于AC既是所求证的四边形的对角线,又是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所以AC被点O平分是现成的条件。根据这一分析,你会选择哪一条证明途径?④如果你选择证明AC与EF互相平分这条途径,那么只需证明什么?⑤在BO=DO的条件下,要证明EO=FO,只需证明什么?⑥根据你的经验,要证明BE=DF,可以找哪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⑦在ABE和CDF中,有哪些边和角对应相等?依据是什么?

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表面上对课本例题的概括、类比和发散,更深层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自主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对有关联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形成规律和方法,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从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技能训练的原则

我们常常所说的“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数学的“基本技能”也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进行简单的推理”,这个叫心智技能;另一个是“会运用工具作图或画图,使用计算工具”,这个叫动作技能。技能的获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数学技能的熟练性能够保证数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技能训练”原则,旨在保证数学活动的熟练性。所以从“导学”课本例题的任务讲,其策略之一就是教师要注意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并熟练运用。

例如,在“导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1有理数的加法》例1:计算下列各式(1)(-11)+(-9);(2)(-3.5)+(+7);(3)(-1.08)+0;(4)(+■)+(-■).

解:(1)(-11)+(-9)(同号两数相加)=-(11+9)(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0;(2)(-3.5)+(+7)(异号两数相加)=+(7-3.5)(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5;(3)(-1.08)+0(一个数同零相加)=-1.08;(4)(+■)+(-■)(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0.

这里左边的运算与右边的文字说明体现了技能操作与规则的一一对应。

数学技能的训练主要是操作规则的熟练性。本例对于课本例题的“导”,教师应该在每一步的运算中要求学生填写(知晓)与之一一对应的规则,通过厘清运算规则的对应法则,掌握数学技能。当然这里要说清楚的是,技能训练并不是越多越好。数学技能的训练,要考虑到练习的工作量、练习的次数、练习的时间、技能的熟练性和错误率等因素。

五、比较的原则

比较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育中占有较大的地位,因为比较对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在导学课本例题时把握其原则,旨在关注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其策略常常是先变换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或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接着安排简单变换的例题,如让学生观察改变常见、标准位置的图形,变换公式中字母的表达式等,进一步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条件及表达形式。

例如导学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因式分解》的例题:检验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确(1)x2y-xy2=xy(x-y);(2)2x2-1=(2x+1)(2x-1);(3)x2+3x+2=(x+1)(x+2).

本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因式分解,使学生对分解因式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导”清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因式分解,可以将因式分解中的关键词作变更:①把一个代数式化为乘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代数式分解因式;②把一个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③把一个整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整式因式分解;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当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有了认识后,教师运用辨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概念的关键词辨认是否符合分解因式,进一步理解概念。(A)2m(m-n)=2m2-2mn;(B)■ab2-ab=■ab(b-2);(C)4x2-4x-1=(2x-1);(D)x2-3x+1=x(x-3)+1.

(3)教师运用变式对字母的表达形式进行变更,让学生深刻理解分解因式中字母的含义。(A)a2-b2=(a+)(a-);(B)4m2-16n2=(+)(-);(C)x2y4-m4n2=(+)(-);(D)x2-X+=(x-3)2.

本例通过对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比较,在厘清了因式分解的概念后对因式分解的表达形式进行变更,使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篇四

【关键词】学案导学 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0-01

自主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采用学案导学模式,为学生设计数学学案,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案的辅助下,高效地完成数学探究任务,优化自主学习的效果。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谈谈在学案导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自主学习。

一、运用学案高效完成数学课前预习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的课前预习通常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案中明确了课前预习的目标,设计了恰当的预习任务,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案上的预习目标,认真地完成数学预习,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效率。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设计学案时提出了这一节内容的课前预习目标,即初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以及其中各个部分的名称,会结合具体问题列方程,并化简为方程的一般形式,体会方程模型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例如:“一个面积是150平方米的长方形铁皮,已知这个长方形的宽比长短5米,那么,这个铁皮的长是多少米?”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设长方形的长为x,则宽就是x-5,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x×(x-5)=150,化简得到x2-5x-150=0。接下来,为了检测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掌握情况,学案设计了x+7x=63,x+5y=40,(x-4)2=36等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学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预习任务。

二、借助学案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探究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探究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体,积极地去发现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案设计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学案中教师在课堂新授部分,首先设计了检测预习情况的题目,帮助学生梳理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方程中只含有( )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这样的( )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 );一元二次方程7x-3=2x2化成一般形式是( ),一次项系数( ),二次项系数( ),常数项是( )。”学生在完成这些简单的练习过程中,回忆了预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自主学习做好了准备。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教材上的例题,独立思考,列出方程并化简,明确方程的各项系数和常数项。在这种清晰明确的任务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针对个别自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及时地给予了帮助,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学案认真做好数学课后复习

课堂学习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所有学习活动的结束,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这种课后复习一般是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因此,设计一些适当的测试题目,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课后复习中,学案上出示了问题,促使学生及时总结并获得数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注意事项是什么?解一元二次方程运用了哪些方法?”学生通过回想自己的学习过程,梳理了学习的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各部分的名称,确定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系数时需要注意先把方程化简为一般形式,再确定二次项的系数不能为0。通常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直接开平方、配方法、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在学生完成了这些内容的梳理之后,学案上设计了相应的典型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巩固本课的自主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相关范文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9篇)02-27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9篇)03-21

初中数学教案【6篇】04-20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最新4篇)05-22

初中数学教案4篇06-29

初中数学设计教案(精选8篇)09-05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7篇)10-1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3篇)03-27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教案(精选4篇)01-01

初中语文课本优秀教案【优秀10篇】01-01

最新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教案(精选5篇)03-18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教案【优秀9篇】03-16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2篇】03-14

初中英语教案设计【精选10篇】03-09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优秀4篇)03-09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6篇)03-08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模板6篇03-06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3篇】03-04

初中安全教案【3篇】03-03

初中语文教案(最新8篇)03-01

48 6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