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一教案

初一地理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下面是泡面作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一地理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篇一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二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㈢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㈣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xx教为主、

麦加是xxx教第一圣城。xx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㈤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㈦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㈧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会查阅手头的资料。通过学生的讨论而形成的“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更强,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这一难点在讨论中攻破。由学生采访更有利于交流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掌握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知道我国的火山及其分布。

2.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分布。

3.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地理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具准备]

1.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2.“地动仪”图片

3.地球仪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地震”,后半个课时讲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章最后一节。

[板书]第三章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讲授新课)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世界上著名的`两大地震带吗?(学生议论、发言。教师在地球仪上向学生提示,共同说出答案。)

[讲述]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教师可用地球仪指示)

[板书]一、多地震的国家

[讲述]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本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地震记录,并阅读“注解”,明确什么叫“震级”。

[讲述]我国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大概有连续十几年是活跃时期,接着十几年是比较平静的时期,再又是活跃时期。

[板书] 1.活跃时期和平静时期交替出现

[讲述]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有文字记载地震最早的国家,《竹书纪年》一书所记载的夏朝发生的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展示图片]出示“地动仪”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中国历史课本上曾学过,这个仪器名称是什么?是哪个朝代、哪位科学家发明的?(学生回答,教师提示、纠正)

[板书] 2.最早记载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国家

[挂图]挂出“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讲述]我国地震活动比较多而且强烈的地区,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分,像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接触处,以及板块断裂破碎的地带(教师边讲边用地球仪指示)。例如,我国的台湾、福建沿海正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正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还有一些地区地壳也不够稳定。请同学们参考课本图3·23,对照课文认识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指图]教师在“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上指出四个地震带的位置,请同学们一一说出它们的名称。

[板书]二、主要地震带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各大洲的国家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也成为下半学期学习的一个重点,讲解时要注意联系时政,多举实例。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世贸后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这是第五章学习的要旨,重在让学生掌握世界格局和中国国情,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组织与事件,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为祖国建设服务!

学情分析

1.目前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各大洲的国家分布是不均衡的,让学生观察世界政区图,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2.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世界重要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知道他们所在位置,分析他们在南北半球的分布。能力要求: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原因的分析理解,对“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认知。

3.本地学生知识面狭小,对时政认识不够,要对眼下存在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做简单分析,另外,多国际间重大的合作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认识与理解2.对世界几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认识,了解起作用3.对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南北半球的分析和整理能力目标:会用图标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国家间的经济差异。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南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联合国组织及常任理事国!

难点:用抽象的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差异!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六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海陆分布的内容,可以考察学生亚洲、欧洲相临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称“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阳光灼热”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板书:

㈠国家最多的大洲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最东在50oE以东,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础。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读图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判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重点:

1、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

2、分析非洲气温、降水的特点,以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点。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读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过渡到非洲的气候

二、讲授新课

读图6—21非洲1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西北、东部、南部有小面积闭合曲线。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间,北部以及10℃左右。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读图6—22非洲7月平均气温

1.看读数,

2.看分布,等温线稀疏,比1月时密集

3.看走向,大致与纬线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为明显的闭合曲线,是非洲的炎热中心。

通过这两幅图可以总结,非洲无论冬夏气温总在0℃以上,且绝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说明非洲是“热带大陆”并试着分析其中原因。

三.读图6—23非洲年降水量

1.看读数,小于200㎜,到大于20xx㎜的地区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线密集,差异显著

3.看走向,北部地区大致与纬线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四.读图6—24非洲气候类型

1.看类型,非洲的气候类型很少,除高山气候外都是热带气候类型

2.看典型,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非洲刚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

3.看分布,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五.气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导学生读图归纳

读图6—25完成题目要求学生读图分析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练习读图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

1.乞立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以5895米的海拔为非洲的最高峰

2.说说从山下至山顶自然景观发生了哪些变化?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上学期所学的知识总结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显著。读图6—26尼罗河和刚果河

1.说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条河的支流更多。 2.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干流各流经哪些气候区?想一想,哪条河的水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3.找出尼罗河的两个源头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结合图6—24,看看他们分别位于哪个气候区。你能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吗?

4.尼罗河与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尼罗河与刚果河的水利资源都很丰富。请问这种推断是不是正确?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2、能力目标: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3、教育目标: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学习,可以扩展学生严结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了解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区的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分布

教学难点:

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工业中心多;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

请同学说说欧洲的地理位置和轮廓、地形。(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欧洲西部的各个国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简单易记,但是欧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还在于欧洲西部的经济和旅游业。

学生活动:幻灯演示欧洲的特产和风景让学生说说。

三、教授新课:

板书:一、雄厚的经济实力

(对照书54页图简单介绍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1、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导学生读统计图。)

2、欧洲西部各国工业部门齐全。

3、农业不占重要地位,但生产水平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较好。

(简单介绍,结合幻灯让学生了解)

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国有发达的农牧业

利用书55页阅读材料了解欧洲部分国家的特色产业

瑞士——钟表

瑞典——造船、汽车、机器制造业

丹麦——畜产品“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挪威——水产品

荷兰——鲜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书二、繁荣的旅游业

1、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业最繁荣的地区简单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资源或旅游景点(通过幻灯让学生欣赏)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午夜的太阳

瑞士——“世界公园”的称号、冰雪皑皑的山峰、世界表都伯尔尼

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国——田园风光、“艺术之都”巴黎、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罗马、庞贝古城、狂欢节

奥地利——“音乐之都”维也纳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

目标检测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初一地理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

图2:“盖天说”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

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

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上来为我们讲述。

(学生回答)

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刚才,我们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盖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6页图c,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挂图:课本图p5C图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课余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最大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更多初一地理教案,请关注

【初一地理教案】相关范文

七年级地理教案【精选8篇】01-30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10篇)02-27

七年级的地理教案优秀5篇04-10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7篇)04-15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3篇)04-27

七年级地理教案(最新7篇)04-21

初中七年级地理优秀教案最新整理(优秀05-25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8篇)07-12

七年级地理教案9篇10-10

七年级地理教案优秀8篇12-17

最新范文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12-20

初一英语教案(精选3篇)12-19

《陌上桑》教案最新3篇12-18

初中七年级地理复习提纲优秀2篇12-18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场景描写(优秀312-18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9篇)12-18

繁盛一时的隋朝(优秀7篇)12-18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及教法分析优秀12-18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12-18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优秀9篇】12-18

45 5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