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三教案

《蜀道难》 教案【优秀6篇】

发布时间:

《蜀道难》 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

2、领会诗歌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意境、风格、章法、气象和基调等艺术表现手法。

一、课前热身:

1、作者简介: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传。

要点: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代表作品及创作风格,地位评价

2、李白诗歌诵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初中)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唐,李白)(初中)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填空:

①给加点字注音

鱼凫( ) 秦塞(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趑趄( )( ) 崔嵬( )( )

咨嗟( ) 吮血( )

②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危乎高哉( ) 开国何茫然( )

但见悲鸟号古木( )( )

可以横绝峨嵋巅(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

③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

④古今异义:

危乎高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国何茫然

⑤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人听此凋朱颜

⑤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但见悲鸟号古木

《蜀道难》学案2

二、诗题诠释

《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词的瑟调曲,《乐府古题要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这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的辛苦,李白《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而作。

三、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有人说,《蜀道难》全诗内容可用一个字概括,你觉得是哪个字?

四、难点探究:

1、在第一节中,作者叙蜀开国历史、说“五丁开山”故事和表现蜀道之难有何关系?

2、在第二节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3、诗中最后写剑阁险峻,战火频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以七言为主,间以杂言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蜀道难》教案 篇二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蜀道难》课堂实录3。

《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

(学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读起来,发出声音。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

(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

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

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风格?

生:风格十分豪迈。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

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感知比较准确。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三次。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现在看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怎么解释?

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师:啊,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嚱,是语气词。那“危”怎么理解?危险?

生:应该是“高”。

师:应该是“高”。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危”还有什么意思?

生:“危”应该还有“危险”“危急”的意思。

师:危险的意思,危急的意思。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呢?

生:端正。

师:端正,很好!请坐。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了!”那么,它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噢,直抒胸臆。再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噢,夸张的修辞。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奠定了诗歌雄放的基调。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得太长?不能。我们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我们一起来:噫吁嚱,12……

生(齐声):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我们不妨正襟危坐一下,读出你们的气势。来!噫吁嚱,12……

生: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结合注解(看看),“朱颜”是什么意思?

生:“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

师:红润的容颜变色了。“朱颜”是指?

生:红润的脸色。

师:红润的脸色。李煜有一句词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要变呢?

生:因为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凶险,是如此的高耸入云。

师:害怕,对不对?好,请坐。那么,既然是害怕了,我们应该读出害怕的情态。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你要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把“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是不是?“凋—朱—颜”,好吗?再试一试!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好,请坐。语速可以放慢一些,我们女同学一起来一下。(示范读)

生(女齐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不错!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嗟”,“咨嗟”怎么解释?

生:叹息。

师:叹息。“长咨嗟”呢?

生:深沉的叹息。

师:深沉的叹息。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是不是?请坐。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低沉一些。我们一起来读。(示范读)大家一起来。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好,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边读边品,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特别精彩的句子,来进行赏析。(多媒体展示: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学生品读)

好的,有的同学已经思考得比较成熟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句话用了对偶、夸张、用典的修辞手法。它用了古代神话中“传说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着车子,载着太阳,周行于天下”这个典故,六龙回日意谓六龙之驾都因蜀道太高而无法穿越,只得载日而回。这句话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衬托出蜀道的高耸。

师:用典的手法,哪里是用典?

生:六龙回日。

师:六龙回日之高标,更准确的一点儿是用了神话传说,衬托出了蜀道之难。老师想问一下,“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蜀道的蜿蜒曲折。

师:蜀道的蜿蜒曲折吗?对,要从诗歌的句意理解正确。“回川”,“冲波逆折之回川”写的是蜀道还是写的水呀?

生:水。

师:写的水急。那么,写水急跟山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没有同学能帮他解答一下?为何能表现蜀道之高?

生:这里用回川的溪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

师:用回川的急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是不是?因为我们说,惟见水急方能见山之高危。好,你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师:等一下好吗?我是说刚才那一句有没有补充的?

生:暂时没有了。

师:暂时没有了。所以刚才那一句是将夸张与神话融合在一起,用水急来衬托山高。所以,老师想请你把这句话来读出“山高水急之势”好吗?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你不妨加强停顿,效果会更好一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再试一试!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已经有进步了,但是可能声音太温柔了。我们请这位男孩子来试一下,好吗?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再浓厚一点味道,读出那种山高水急之势。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怎么样?已经读得不错了,是吧?请坐!还有同学吗?

生:我要赏析的句子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两句是诗人李白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这种非常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一种蜀道上十分空寂和苍凉的气氛,也十分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难。

师:用这样一种孤寂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蜀道之难。你能不能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将这段景物描绘一下?

生:只见一只只鸟悲哀地在古木中哀号,仿佛在诉说些什么,但却听不清楚,因为它实在太高了。鸟儿们,雌鸟跟着雄鸟绕着林间飞行,只是绕着林间飞行而已,因为它实在太高了。又隐隐地听见杜鹃鸟在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为蜀道太高了,就像杜鹃鸟在啼血一样。

师:好,你说得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修饰地更加优美一些。使得文字优美,我们可以加一些修饰语,或者是,文字方面精确一些。比如说,刚才在古木之间,你可以把它连起来“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还有老师刚才觉得,你说“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行”,“飞行”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下?

生:飞舞。

师:飞舞!“飞舞”感觉还是太美了。我们在这边的意境应该是比较凄凉的,对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呢?

生:“盘旋”吧!因为那么多千年古木,它应该在找栖息的地方。

师:对,盘旋!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比较靠拢,是不是?所以这样修改我们觉得语言比较优美一些,是不是?请坐。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一只只斑驳的鸟在悲哀地啼叫。下面呢,同学们,在悲哀地啼叫,然后是,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也许它也害怕孤独吧!又听见子规在夜月下啼血,似乎在为这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好,身临其境,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氛围呀?

生:感受到了蜀道上那种空寂苍凉的氛围。

师:空寂、孤寂、苍凉的氛围。那么,我们说这段文字,诗人主要是选取了一些意象,来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那些意象呀,同学们?可以把它们圈起来。

生:悲鸟、古木,还有雄鸟、雌鸟、子规和夜月。

师:雄鸟和雌鸟,这应该是悲鸟,是吧?悲鸟、古木,还有子规,还有呢?

生:空山。

师:空山,夜月,是不是?请坐!那么我们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而且在诗歌之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有其固定的含义。比如说,“梧桐”,它是凄苦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比如,“明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有,“江水”代表了愁苦的绵长,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处的“子规”有这样的一个神话。传说,古蜀国有一个英勇的皇帝,他叫杜宇。他爱戴子民,有自己心爱的恋人。后被奸臣所害,凄惨地死去。他心系百姓,牵挂爱人,所以他的魂魄,幻化为子归鸟,在日夜啼叫。这就是子规啼血的典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内涵,所以“子规”成了古代文人表达悲情的重要载体。请看一下这些诗。

(多媒体展示)

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些诗句愁苦的味道。“蜀国曾闻子归鸟”,一二!

生(齐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而李白在《蜀道难》中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是雄雌盘旋最苦,而夜之所闻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妨齐读一下这段文字。“但见……”读到“凋朱颜”。“但见悲鸟……”,一起来!

生(齐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的。值得自己品味的句子,还有吗?

生:我选择的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句,它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的这样一种反应,来烘托蜀道之高。人在蜀道之中走的时候,他是“扪参历井仰胁息”,然后“以手抚胸”,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蜀道的高峻,所以使人在蜀道上走的时候,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用这样一些夸张的手法,首先渲染了蜀道之高,也渲染了在蜀道之上,这样的一个空寂和悲凉的环境的气氛。所以,这一句,它不仅写出了蜀道之高,还渲染了一种气氛。也就是说,蜀道之高,使人感觉到它的空寂和苍凉。

师:好的,你对这一句理解得比较深刻。那老师刚才听到了你说这边是抓住了人行走在蜀道上的一些细节,哪些细节?

生:是“以手抚膺”,还有“长叹”,还有“仰胁息”……

师:“坐长叹”,“坐”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

师:“坐长叹”的“坐”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是表现一种惊惶的一种……

师:(要)准确地理解!我们说“坐”在古代用的很多的意思有“因为”,还有“犯罪”是吧!那么在这边呢,应该是“徒劳的”。“空长叹”,徒劳地长叹。是吧!抓住了几个细节,现在是“曲折盘桓”,还有是“手扪星辰”,还有是“呼吸紧张”,是什么呀?抚胸长叹。那么在这边,你想象一下,如果是诗人行走在这样的蜀道上,应该是能够读出诗人的眼神的。几分惊叹,几分惶恐,几分无奈。你读读看!

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师: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你试着读读看,请再投入一点儿。

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师:已经好多了,请坐。还有其它同学吗?没有了?

生:我选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其中前半句“连峰去天不盈尺”用的是夸张的手法。连绵的山之高距离广阔的天空连一尺的长度都不到,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让人想象蜀道山峰之高。这样的话,显得更加富有文采。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盈”是什么意思啊?

生:“盈”是“满”。

师:“满”和“足”的意思,就是不足一尺。我们在传说中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武功和太白也是山,因为那个时候才去天三百,而此处李白更能夸张,“不足一尺”对不对?那除了修辞之外,老师希望你连着下面一起去品味,“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他写景的角度有没有变化?

生:写景的角度,一开始是视觉上的描写,是用蜀道的高耸,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之感。后来又写了瀑布的声音,就是从视觉又转到听觉上。

师:视觉和听觉的变化,还有吗?好,有没有其它同学可以补充呢?这句话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角度,有吗?“连峰去天不盈尺”,应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刚才除了视觉,还有吗?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是从远处来写,“枯松倒挂倚绝壁”是近,这边使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的。这一句写的是近景,然后下面一句写的是动景。

师:是动态的!是动静结合,对吧?好的,角度非常地多样,有远近,有动静,还有视觉和听觉的一个变化,还用了夸张的修辞。那老师请你将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可以吗?

生:连绵的山峰离天不足一尺,枯松有的倒挂在绝壁上,有的伴在上面,飞流湍急澎湃,瀑布哗哗地响,撞击着山崖,滚动着石块,发出了万谷雷鸣的声音使人感到惊叹。

师:使人感到惊叹!你主要是借助于注释,是不是?其实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修饰,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优美一些。比如说,“飞湍瀑流争喧豗”,飞急的、湍急的流水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真像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响,用一些修饰,用一些修辞。好,请坐。那老师在这边想让同学们当一次小小的电影导演,如果让你将这一组画面拍摄成一组电影镜头,你怎么推进?来,别忘了让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怎么推进这组电影镜头?先是什么镜头,然后是什么呢?你来试一试。

生:应该会先拍“连峰去天不盈尺”,由远到近。

师:由远到近,应该是山峦起伏、连峰起伏的远景。然后呢?

生:然后转到枯松。

师:然后转到枯松,应该是平缓地推出“枯松倚绝壁”的什么?这个同学说是特写,不错。然后呢?接下来应该是一组快镜头了,出现了哪些景物啊?

生:出现了飞湍和……

师:飞湍、瀑布,还有呢?

生:还有石块。

师:石块、转石、悬崖,飞快地从面前闪过,还伴有什么声响呀?

生:雷鸣般的声响,目不衔接,惊恐万状,所以形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请坐。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这边的排山倒海之势。来,你来试一试。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师:你的语速要加快,读出排山倒海之势。(泛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好,再试一试。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师:语速把握得是不错,但情感不够投入。来,我们集体来一遍好吗?

生(齐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师:好的。所以说,在这样一个品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浩荡的激情,李白用他“落笔摇五岳”的笔法,以及“笑傲里沧州”的气度,为我们再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那么李白为何要尽写蜀道难呢?著名的清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课前所查阅的李白生平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看看李白借助蜀道之景,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

生:《蜀道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高度的爱国思想。这个感情可以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里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又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担忧。

师:你说到了两种情况。刚才你说在文中找到了依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为什么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担忧呢?

生:“狼与豺”比喻残害人民的叛乱者,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些意象都属于属地可能出现的叛乱者,这样就可以表达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

师:其实,在这节里有明确的解释,对不对?“猛虎”和“长蛇”比喻叛臣逆贼,警戒统治者对时局的担忧。好,第二个情感是?

生: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

师: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生:作者他在描写蜀道的艰险,他使用了大量的文笔,比如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些景象都是描写了蜀道的景物。

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李白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激情、豪情,是不是?请坐。还有吗?

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这首诗是作者规劝友人王彦不要进入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师:你说根据当时的背景,是你查了相关的资料,是他送别友人的。这是背景,那么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吗?他是送别友人的!

生:倒数第二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还有吗?

生:还有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可以看出来。

师:这一句也可以看出来。有没有更加直接的句子?

生:问君西游何当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师:不错!还有吗?

生: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呢?注意前面的短句“其险也”,后面“也”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对吧?好,请坐。那么同学们看一下,她说的是用文中这样的三个句子,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意。可是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啊,老师在诵读的时候,没有丝毫感受到哀婉之情,他在劝诫友人吗?劝诫友人什么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问君西游何时还”,劝友人什么呀?早点回家,不要入蜀,是不是?在劝诫友人,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还有吗?还有没有?没有了。我们说刚才那位同学结合当时一个与背景相关的资料,老师在课前查阅了李白的生平之资料。别忘了,我们说,鉴赏诗歌,还要知人论世啊,对不对?那结合李白的生平,能够揣摩出怎样的情感呢?

生:从李白的生平来看,这是他第一次出蜀以后到达长安所作,所以其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怀才不遇、不受重视,然后感叹世事艰险。也就是说他是从蜀道之难来到世事之难。

师:世事之难,仕途难,人生难,是不是?好,请坐。那老师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这首诗大约是创作于天宝初年。我们说李白二十六岁只身出蜀,怀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一路来到长安。可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了。他任用奸臣,沉迷声色。而气质傲岸的李白怎容于当时的官场?所以他仅在长安三年就被赐金放还。所以刚才那位同学说,在这首诗中,蕴含着他感叹仕途难、人生难,是有道理的。再有刚才的一个背景,我们说,天宝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开始膨胀,怀觊觎之心者,不仅仅是安禄山、史思明之徒啊!所以结合上面的背景,我们可以揣摩出当时丰富的情感。那老师也读了这样的诗歌,除了刚才同学们品出的情感之后,认为李白饱含情感地描绘蜀道之难,也许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这样一种敬畏之心。而这样的一种敬畏,未尝不给千年之后的我们以启示。复杂的情感淤积在胸,李白此时是慷慨而歌,发出了撼人心魄的长啸,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劝慰友人不要入蜀,因为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仕途之难,人生多舛,再道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热爱山河,敬畏自然,仍道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将满腔的赞颂、忧愁、豪情与悲愤,只化作一句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蜀道难啊!而此时我们也唯有用动情、动人的诵读,去感受诗人这样一份胸肠了。《蜀道难》,李白,同学们一起来,“噫吁嚱”,一二!

(学生、教师共同朗诵诗歌)

在此,老师想借用于丹的一句话,喜欢李白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挚爱与执着。我们不仅要读李白,还要读更多的经典,来涵养我们的心灵。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会品读诗歌,更应该在品读诗歌中体悟人生。感谢山水激活了李白的灵感,感谢李白激活了同学们的审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蜀道难》教案 篇三

[导学新概念]

这个单元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目的是进一步领会这两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以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力。

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

为了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的,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尝试品味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是要认真学好本单元课文,要熟读成诵,一边诵读一边品味诗中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分析。

三要参读《语文读本》第五册所选李白和杜甫的诗。要用心去读,读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诗,也应力求背下来。需知:背得越多,记诵的速度越快。

《蜀道难》,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学习中的难点是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前者指的是理清诗脉,包括大致分清诗的层次、领悟诗的主旨和主要的表达方式等。后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连贯背诵全诗。

[资料显示屏]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时间和主题思想,自唐宋以来便有许多不同说法。詹钅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推翻众说,论证了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HTK〗(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明·胡震亨《李诗通》)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见导语设计)

二、简介写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关记载,让学生练习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

三、诵读

方法:教师范读。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因而,诵读时应把握这个基调,再现诗中的意境。

教师要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要求做具体指导。目的是使学生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点韵味来,以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具体提示要求见《教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试背全诗。

四、理解

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归纳各段段意,并探究各段间的内在联系。可用点拨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

提示:这首诗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讨论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引导学生研究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讨论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讨论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运用和夸张的写法。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教参》。

讨论4:最后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诗的寓意。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设计B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艺术风格。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一、诵读

仍采纳“设计A”的诵读设计。

二、鉴赏

方法: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

(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资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揽《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之时或在此之前。根据:(1)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次提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正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2)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就不会这么说。

(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蜀道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朗读诗歌的技巧

(1)节奏

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语调:

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问君西游何时还?

2、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范读,正字音。

3、生诵读,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三、品读诗歌意境之奇

1、诗歌的三次咏叹在哪里?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2、这三次咏叹重复吗?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明确]:不重复

一叹:高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二叹:险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叹:乱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变现了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3、[讨论]这三次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感情越来越强烈,在最后一次咏叹达到诗歌感情的最强音、

因为:第一,语气上越来越强烈、

第二,内容上,从神话到现实,从自然环境的高险到社会环境的乱,最后诗歌的情感达到最强音,主题升华,表现了对家国社稷的忧思。

四、作业:背诵本诗

《蜀道难》 教案 篇五

李由富

教学过程 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 :1.诵读本诗  2.翻译本诗(转)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板书:

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背诵《蜀道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1、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诵读第一段:

《蜀道难》

李 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二段: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三段: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示范诵读:

《蜀道难》

李 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奠定雄放的基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而况人乎!)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一声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未登程先问归期,写尽旅愁。)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荒凉凄清的环境,无限的哀怨与愁苦,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语调为之一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该句有前后钩连之效,强调蜀道不可轻易前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读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读出一种疑惑和担忧。)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雄关漫道。)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忧虑国事。)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四字短句,跳荡有力,读出一种惊恐的情绪。)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令人惊惧。)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殷殷劝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唱三叹,兴味无穷!)

3、学生齐读,感受李白诗歌的语言魅力和强烈、充沛、起伏动荡的感情。

4、自由诵读,背诵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可将相关注释抄写到课文的相应空白之处。有不懂的地方,请随时向老师提出来。(在此期间设计默写板块。)

5、可能不理解的词语:

开:开创、建立。

何:多么。

星宿:我国古代指星座。

分野: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或:倘若。

匪:同“非”。

6、检查背诵情况:

采用默写的形式。全文共23句,第一段找5个同学,一人一句;第二段找8个同学,一人一句;第三段找9个同学,一人一句。将黑板两边分出三块供默写。其他同学在下面检查,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包括标点符号。

7、齐读默写内容,读出吐纳山川的气概。

二、体会诗人的感情

1、这首诗竭力描绘蜀道的艰难险恶,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很低沉啊?

不是,作者对蜀道山川的描绘,寄托了自己豪迈的气魄,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崇高雄伟的美。

2、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有什么特点?

主要是一种奔放的感情,是对奇险壮丽山川的赞叹还有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暗含对国事的忧虑。

三、作者赖以抒发感情的语言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写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蜀地历史: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山的高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写人的惊恐:使人听此凋朱颜。

以上写山写水写情写事的句子,都运用了新奇大胆的夸张,夸张的作用是什么呢?

使山水形象鲜明、突出、生动。

板书:

艺术夸张──鲜明、突出、生动

2、艺术的夸张常常和奇特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属于想象的内容。(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扪参历井(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摸摸它们,这真是奇特的想象啊!),黄鹤难飞,猿猱愁度,连峰接天,诗人的想象在无限的时空驰骋,奇特而又丰富。想象使这首诗神奇而又浪漫。好象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板书:

奇特想象──神奇浪漫

3、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大家看,在这首诗中,诗句字数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何不同?

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八字、九字。

这是一种什么特点?

自由活泼,灵活多变。

板书:

语言多变

李白为什么使用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呢?

为了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板书:

表现情感

比如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夸张地表现出了对高山险川的赞叹;气势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突出了人对剑阁险恶环境的惊恐。

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崇高美。

【板书设计】

艺术夸张──鲜明、突出、生动

奇特想象──神奇、浪漫

语言多变──表现情感起伏

【课后记】

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用了三个关键词:诵读、体会、品味。难度上注意到了先易后难。考虑到背诵的难度。在默写这一环节上,我采用了人人动手的措施。全诗共23句。我让学生自由上台,一人一句地默写,下边的同学还可以及时更正。这样来调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这一环节用的时间相对过长,以至没有做到铃响音落。体会情感较为简单用的时间较少,分析艺术特色的时候,因为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所以比较顺利。

【《蜀道难》 教案】相关范文

《蜀道难》教案【4篇】01-26

《蜀道难》教案【优秀8篇】03-06

蜀道难教案【优秀5篇】04-23

蜀道难教案【最新8篇】04-10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精04-28

语文《蜀道难》教案【最新10篇】07-05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01-01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801-01

沁园春雪【优秀8篇】01-01

《雨说》优秀10篇01-01

最新范文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优秀3篇】03-09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9篇03-09

《唐雎不辱使命》习题优秀5篇03-09

《雨说》阅读赏析【优秀8篇】03-09

《威尼斯商人》教案 1优秀6篇03-09

《思想品德》教案(优秀7篇)03-09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优秀03-09

《愚公移山》译文(优秀8篇)03-09

光的传播(优秀5篇)03-09

送东阳马生序精选10篇03-09

47 1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