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三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和韵味,进一步激发 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地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难点: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分角色设计表演唱,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夏天的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田野却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说说看都有些什么?(生回答,师出示一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2、他们两个还有一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蝈蝈和蛐蛐》。在南边的山坡上,在一块青青的草地,草地上住着蝈蝈和蛐蛐小哥俩,它俩吃饱了肚皮没事做的时候啊,老爱在一起吹牛皮。这不,今天天气挺好的,小哥俩又走出了家门,唱歌吹牛皮了。我们来听听!

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二、新课教学

1、师:带着问题再次聆听歌曲范唱。歌曲分为几段?情绪与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三段,第一乐段8小节;第二乐段是中间带有反复记号的部分,9小节;第三段是最后的13小节。歌曲的曲调吸取了我国北方戏曲(如京戏)、说唱(如评剧)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风趣、幽默、诙谐。

2、教师范唱,学生来跟着伴奏来哼鸣或跟着老师一起唱。

3、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即前三句)。

1)切分节奏型的知识点。(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练习。(2)加入自己的名字来唱唱看。

2)乐段最后前倚音的解决。可让学生画圈或摇头来帮助学生演唱。

3)介绍两个人物“蝈蝈”和“蛐蛐”,他俩一唱一和开始“吹牛皮”。让学生连起来唱唱第一乐段。

4、学唱第二部分。以说唱的形式各自吹虚自己的本领。

(1)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的演唱。

(2)说白部分由教师来打节奏,学生来说,再慢慢引导学生边拍手,边说。

5、学唱第三乐段。(1)教师可分别演唱带切分、附点、装饰音和不带切分、附点、装饰音的两种唱法,让学生进行对比。

(2)再分乐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加入声势演唱。

6、完整的演唱全曲。可让学生适当的加入身体动作,。

三、创编活动

1、根据乐曲描绘的音乐形象,分组分角色来设计表演,可以加入伴奏或其它肢体动作。

2、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得出来一个怎样的道理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融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的歌曲《蝈蝈和蛐蛐》,它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外国诗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 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⑵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⑴ 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⑵ 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⑶ 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外国诗教案 篇六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资料。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期望得到或到达。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应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用心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完美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用心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用心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资料。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用心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取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述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貌。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取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取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取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能够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能够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潜力的同学能够背诵下来。

外国诗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慎重选取人生之路,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资料。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比较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路”的含义,“选取”与“未选”的不同感受。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字词积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yán延续不断。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貌。

忧郁(yōu愁闷。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xiàng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期望得到或到达。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建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期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此刻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反馈指导: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出示任务: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反馈指导:“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出示任务: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反馈指导:这两句诗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是说受了欺骗,只要镇静,向往着未来,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完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式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出示任务: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委婉、含蓄的劝说。

出示任务:5.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过去,未来是幸福、完美的。

六、拓展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朗读诗歌

未选取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明白/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取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反馈指导:伫立(思索);决定(选取);选取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诗人明明已经选取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取的路”

反馈指导: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取的路,而是那条未选取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取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取的路,而重在对未选取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取问题。

出示任务: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反馈指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取其中一条,所以务必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取。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述。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六、素养提升

出示任务:比较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反馈指导:《未选取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七、青春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取此刻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八

www.paomian.net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九

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课时重点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展示目标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相关范文

外国诗的教案(9篇)03-26

《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5篇03-12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02-02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最新6篇04-10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04-21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8篇】05-19

《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7篇10-07

课文 《外国诗》教案【优秀6篇】11-18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01-01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801-01

最新范文

《致女儿的信》说课教案【优秀6篇】03-08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精选6篇)03-08

《废墟的召唤》【最新3篇】03-08

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精选03-08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6篇】03-08

正切和余切最新6篇03-08

《藤野先生》说课设计(优秀10篇)03-08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知识点拨03-08

《雨说》导学案(6篇)03-08

2金属的化学性质,(优秀6篇)03-08

47 1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