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二教案

蜡烛教学案(优秀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蜡烛教学案(优秀3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蜡烛》教案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珍爱世界和平。

学习难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

1、背景了解

l941年,法西斯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对反法西斯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南斯拉夫政府被迫流亡国外。与此同时,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结成了统一联盟。1945年,南共游击队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赶走了德军,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本文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时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2、关于通讯的文学常识

通讯也是新闻(广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

(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

(2)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

(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

(5)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预习导学

1、《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国籍)作家。本文是一篇___(体裁),它与消息的不同点在于更具有___性和___性。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削去(  )    间歇(  )    腋窝(  )    瓦砾(  )    颤巍巍(  )

3、把文中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找出来,并写出你积累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

课内词语:_____                                         _______;

我的积累:____________

4、《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战斗情谊,说明___,___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并梳理出文章的记叙要素。

复述课文内容:

记叙的要素:(时间)___     (地点)___        (人物)__     _

(事件)_                                                 __

2、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体味作者准确的措词)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__出那些水。(舀、取、捧)

②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__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放、扶、抄)

③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__在老妇人的近旁。(打、落、炸)

(二)合作探究

1、课题解读

课文以蜡烛为题,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属于           表现手法。

2、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②“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③“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3、领悟形象

①刻画老妇人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找出例句加以分析。

②归纳形象:

4、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试从以下这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①事件感人

②人物感人

拓展延伸

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句;列举出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及其中一位军事人物或一场战役。

两句诗(词)句:

小说及人物或战役:

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精神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当堂训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篇二

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

……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

②、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

师: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一一朗读,尤其是反复描写炮火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连贯朗读)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

生:当时战争很激烈,硝烟弥漫,炮火纷飞……

师: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位老妇人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埋葬这位死去的、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战士,她的举止令人感动,她的精神让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我会抓拍这个画面:“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浮土来继续盖上去。”这一幅画面可以看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关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体现了她对红军烈士满怀爱意。

师: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用心?

生:“几小时”、“还没有满意”

生:“竟然”

生:“一捧一捧”、“慢慢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尊敬。

师: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吗?

生:不好。“一捧一捧”强调她的郑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细。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她还如此的细致,更能够看出她对红军烈士无限的敬意。

师:那么大家找到的这几个词要重读、要缓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生齐读。(未读出效果,又读了第二遍,有明显进步。)

生:“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写出了老妇人的虔诚,她完全把红军烈士当作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跪”、“吻”两字更是感人。

师:你既能抓拍到画面,又能抓住重点字词,非常好。还有其他地方也写到老妇人的“跪”吗?

生:第22自然段(朗读),也写出了老妇人是用心在埋葬烈士,我觉得这里的“拖”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老妇人的衰老,“拖”得非常艰难,但她还是坚持着为烈士找一个最好的安身之处。

师:是啊,我们会发现,老妇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也变得越来越高大。

生:我找了这一处(28自然段),老妇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蜡烛都拿了出来,可以看出她对红军烈士的无比热爱,她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师:你很有眼光,还能透过蜡烛感受老妇人的情感,文中还有其他地方写到蜡烛吗?

生:“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这位老妇人很细心。

生:“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这里的蜡泪就是老妇人的眼泪,还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你很有联想能力。此处说道“火花依然在闪烁”,后文也多次提到这小火花,大家找一找,读一读,为什么这一点火焰不会熄灭呢?这里的小火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这小火花就像老妇人对烈士的哀悼和敬意,永远不会结束。

生:这是正义之光,预示着胜利肯定会来到,法西斯肯定会失败。

生:红军烈士虽然死了,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精神永存。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位苏联红军烈士虽死犹生,人民不会忘记他,尤其是哪一国的人民不会忘记?

生:南斯拉夫人民。我觉得这点火焰还象征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情。

师:大爱无言,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爱别人的孩子是天使。”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就是一位天使,她亲手点燃的那一点微弱的烛光,驱散了浓浓的黑暗,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田。本文记载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假如这位母亲如今就站在你面前,面对她,你想说什么?你会说什么?请用拟你的笔把它写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的回答道出了老妇人以及当时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共同期待世界铸剑为犁的那一天。                                                                             (执教:顾国和中学  楼超君)

[课例二]

《蜡烛》品味语言课堂实录

……

(师):我们已经大致地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请闭上眼睛,想想留在你脑海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老妇人。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把你的目光聚集在另你感动的部分,圈划出重要的语句加以品味,说说它为什么感动你。(许久)

(生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师):为什么会把珍藏了45年的蜡烛拿出来?

(生2):悼念战士,以及自己的美好祝愿,好像是在埋葬自己的孩子。

(师):把红军战士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战士和老夫人是素不相识的。战士是哪国人?

(生1):是苏联的。

(师):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生):贝尔格莱德

(师):好,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动的?

(生1):文章第15自然段。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为什么会感动你们?

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你为什么被感动?

(生1):我觉得老妇人很勇敢。

(师):注意抓住动词,集中在哪个字上?

(生):爬

(师):这说明什么?能否触摸到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生):老妇人想要走近一些,埋葬那个士兵。

(师):还有哪些让人感动的句子?

(生):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老妇人还是爬到士兵的身边埋葬他。

(师):这些是环境描写,说明什么?

(生):老妇人的坚定,一定要埋葬那个士兵,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师):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去埋葬那个士兵,真是让人感动。还有其他语句吗?

(生):文章25自然段,吻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师):突出什么?

(生):对士兵的爱,或者说是母爱。

(执教:俞孝宜  实录:胡琳琳)

《蜡烛》教案 篇三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朗读法、引导法。

录音机、投影仪。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蜡烛教学案】相关范文

《蜡烛》教案设计【优秀5篇】03-04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03-08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4篇)11-29

《蜡烛》教案(精选3篇)12-04

《窃读记》教案最新6篇01-0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优秀10篇)01-01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设计01-01

《核舟记》同步练习(优秀10篇)01-01

《刷子李》教案(8篇)01-0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精选6篇01-01

最新范文

语文版《走进纽约》教案(优秀4篇)04-23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优秀9篇)04-23

《平方根》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3篇04-22

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优秀3篇)04-22

《背影》教学设计(最新9篇)04-22

Hobbies教案优秀5篇04-22

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04-22

《华南虎》教案设计(优秀4篇)04-22

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案(7篇)04-22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04-22

46 2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