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高中作文>高中生作文

与子共适自然慰藉作文5800字

发布时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永恒的话题,其中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所带给人的慰藉,尤其是带给中国文人的慰藉更是常常被人提到。自古风景优美、远离俗世之地皆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愿意安身立命之所在,它能令人摆脱物欲的牵累,忘却人事的纠缠,涤荡愁肠,安适身心,感悟生命,浑然忘忧。中国士大夫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获得内心的慰藉。学生读了古诗文后很容易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在写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时也往往浮于表面。学生的文章中,关于自然予人的慰藉认识深刻,但关于人生真正的慰藉思考较少。

对这个话题认识的深入,是理解“人与自然”主题的关键,也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作品。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大师们超然物外,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和寄托。中国古代文人常说“人生如寄”,但寄于何处?寄于书斋和山林。中国诗意化的哲学、审美化的人生是不能离开自然环境来谈的。中国文人观照体验外界事物,又在这观照体验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因此,中国文人才能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亲切和愉悦。袁枚临终前写的《再作诗留别随园》中的诗句“转眼楼台将诀别,满山花鸟尚缠绵”便表露出了此种情怀。当然,那长眠之地的草木花鸟、松涛烟霞仍将继续慰藉着诗人的生命。从世间俗务中解放出来,从山水知音处觅得释怀之感,以默契自然的方式寻求个人内心的宁静平和,这确实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的情感取向,尤其是在陶渊明、王维、苏轼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课内学过的表达这个主题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梭罗的《瓦尔登湖》等,还要再做课外的延伸阅读。同时,这类作品并不限于古代诗词,优美的自然风光摄影作品等也在阅读范畴之内。

其次,引导学生探讨自然予人的慰藉有多深。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境极其平和冲淡,但透过这些似乎完全脱离了人间烟火气的诗文仍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苦。鲁迅曾指出,陶渊明等名士、隐士并非如朱光潜所说的那样“浑身静穆”;李泽厚谈到那些看来很有“魏晋风度”的文人士大夫時也写道:“有相当多的情况是,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话说得很有道理。像陶渊明,虽然远离尘嚣,但并未超脱尘世,只是迫使自己接受山水林泉的慰藉罢了。心中愁苦,自然予人的慰藉毕竟是有限的。

最后。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真正的慰藉是什么。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士大夫审美情趣的支配下,一直摇曳徘徊在远离人间的虚空和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中,成为士大夫们内心空虚感与幻灭感的安慰。

人们无法挣脱现实人生的境遇与高妙的自然境界之间,或者说庙堂与山林之间始终存在的那份撕扯,他们会在两者之间的取舍上做一番挣扎。停留于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喜欢的习性,他们追求的仍然是一种中庸、一种“和”境。大隐隐于市,把自己的心境修炼得一派淡泊,终究困难;归隐于山水林泉,也大多不可行,何况完全放弃或逃离自己的社会文化责任也非士大夫心中所愿。

江上清风、山问明月予人的慰藉虽是直接的,但也是浅层的、暂时的,真正的慰藉是内心宁静,淡泊安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是最好的慰藉。

学生在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再作文,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可以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微笑,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情绪以及精神世界,具有改变人类灵魂的潜在能力。

——约翰·缪尔

上面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感悟?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

标杆作文

吾与子之所共适

◆文/彭惠君[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子在《前赤壁赋》中如是写道。

天地万物,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没有什么是能永远抓得牢的,唯有这大好河山、良辰美景之于眼前,才无人可剥夺了去。

我们无可否认的是,自然是美的,带着神秘的、未知的、神圣如同上帝般微笑的力量,让人向往。常见有人远离城市,或说是放逐心灵,或说是保养身心。大自然无疑对人有治愈作用,但在接受它的抚慰的同时,不要忘记,它也是莫测的,你永远无法预测大自然给你的是赏赐还是惩罚。大自然对人们身体情绪的影响也可以变为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你是否始终心怀敬畏。

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和诗人特丽·T·威廉斯在《心灵的慰藉》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单乳家族”——家族里的女性因为核污染多半患上了乳腺癌。文中患病的母亲把大自然当作她心灵的慰藉,她说:“当我与自然独处的时候,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治病的时候,这位母亲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女儿的作者是一位热爱自然的学者,她陪伴身患癌症的母亲走过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每当觉得忧愁绝望的时候,她就会去大盐湖观鸟、露营。她目睹了天灾与人祸中大盐湖的水涨水落,以及由此给栖居在大盐湖的鸟类们造成的生态失衡——人类也由此失衡。

除却身体情绪,大自然更有升华灵魂、净化心灵之“奇效”。小者,如孔夫子立于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如《庄子·秋水》中由自然引发的关于天地万物之伦常的论述,如诸子从自然山水中得到的启示与灵感进发;大者,则如陶潜、苏轼、梭罗,逃离世俗的桎梏或官场的囹圄,把自己放逐于更大更广阔更包罗万象的自然空间中。而正是有了这样美好的引领,才会有《归园田居》,有《前赤壁赋》,有《瓦尔登湖》,有《心灵的慰藉》。我还记得《心灵的慰藉》中那位79岁的祖母凌晨4点钟起来,为的就是去看76年才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早晨,看着光缓缓出现在东方——色彩瞬息万变……我不是去看哈雷彗星的,大地及天空的魅力使我不虚此行。”治愈我们心灵的良药,应该是森林、星空、大地、沙漠、大海,是世间万物,是一切洪荒宇宙,是超越人类几亿年、陪伴人类地老天荒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灵魂可被荡涤,思想可获升华,胸怀可以无限蔓延。自然之于人,由表及里,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影响。

自然影响着人的身体情绪以及精神世界,人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乃至改造着自然。1952年伦敦被毒雾笼罩,政府出台了《清洁空气法》,终在30多年的努力后还了雾都一片蓝天;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家氮肥公司排放了未经处理的含汞废水,导致水域污染,鱼虾变质,数百人死于水俣病。人之于自然,或好或坏,然后反作用于人。

人与自然的作用是相互的,自然慰藉你,你同时需给自然以反馈,此乃“吾与子之所共适”。

名师点评

文章谈了自然于人的身体情绪、精神世界以及升华灵魂的作用,有理有据,有思辨性,层层递进,并且还辩证地谈到了人对自然的影响,人需给自然以反馈,此乃“吾与子之所共适”。文章扣题紧密,在文采和深度上可再有提升。

(刘金玲)

东方既白,杳然欲天明

文/张陆馨[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

苏轼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烛照红妆。”

今人沉醉于这样曼妙的诗句中——我们难以想象究竟是怎样浪漫的情致才能对一株花产生如此滚烫的热爱,又是一颗怎样干净的心方能体味这如幻大干萃于这一株花上的微末美丽——对于今人来说,这不过是一株花罢了。

这是极有趣的现象——今人总爱于繁忙的生活中品味古人笔下的那捧江水、那轮明月,心向往之的同时又不禁自怨自艾再不能赏得如此良辰美景。其实千古共一月,婵娟何曾变?变的是人心罢了。

如果不是偶然的古人诗句还在提醒我们自然之美,我们因疲于奔波而风尘仆仆的灵魂都快忘却我们与自然的真正关系从来不是对立,而是从属。我们将一缕游魂寄托于山水风月间,或者更应该说,是自然包罗万象,慈悲地承载我们的灵魂。“造化钟神秀”——我们于自然而言,与一花一叶、一木一石又有何区别?不过是神秀之一而已。

人生的起点最接近自然,呱呱坠地时那双对世界充满无邪打量的瞳仁无疑是自然造化出的至宝。人生于自然,可又难免渐行渐远。当原本清澈的目光沾染了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色彩,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灵和灵魂因此失去了自然赐予我们的美丽。于是仁人志士抬起被案牍掩埋的沉重不堪的头颅,重新打量这广袤无际的自然世界,而愚者却依旧沾沾自喜地混迹于冠冕堂皇的虚伪声色中——人与人的境界由此不同,而一个人的灵魂便因此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前者轻摘纱帽,掷地而去,虽是青衫布衣,可却梅妻鹤子,徜徉在水月之中——他们重拾本心,谦逊地活在浩渺无垠的自然天地间,正如其灵魂早已在他们同样旷远的心间羽化成仙。后者尽管锦衣玉食,可却终日惶惶——他们的眼前只有一方狭隘天地,这方天地间堆积的无一不是金银珠宝、功名利禄,美则美矣,贵则贵矣,可仔细打量,不过都是些虚伪之物,又哪里有浑然天成的本真和气魄?再观其外貌,形容枯槁,面黄肌瘦,分明是被污浊熬干了心神的可怜人。如此,两者高下立判矣!

人惯于敬畏神明,其根源不过是对自然神秘之美的尊敬,与其说是敬畏神明,不如说是敬仰天地、敬畏自然。而自然又确实担得上这份万众敬仰——因它的美主宰了一切,尤其是人的精魂。它是人安身立命于世间的根。

如今的人总是活得太累,眼累,身累,最后心累,甚至连“想去这个世界看看”的愿望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我们早晨争分夺秒地梳妆打扮,又有几人留意过镜中那双呆滞的不再灵动的眼眸?如若再细致些,我们会可悲地发现,我们的眼眸同周围人的别无二致。时代的悲剧正上演得如火如荼。这是个被“福禄寿”填塞得满满当当的世界,而“梅兰竹菊”则无处栖身。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瞳仁,这样的灵魂,构成了我们脚下这个时代的群像。

我们笃信人定胜天,于是贪婪地榨取自然。奇峰峻岭成了金山煤矿,自然之美成了挥霍无度的资源,我们亲手毁了自然之美,又忍受不了灵魂的干枯而四处呼唤自然之美——人就是这样可笑又可悲。

人生于自然,而最终又必将归于自然。人本是自然精魂、天之骄子,可那颗本应纯净的心却沾染了尘埃,灵魂因此变得不再明亮。如幻大干,你我不过红楼一梦、惊鸿一瞥。倒不如惜取眼前,坚守本心,于江风山月之下与知心人彻夜手谈,恍然之间,东方既白,杳然欲天明。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看似不太扣题,实则紧扣题目的关于认识自然的文章。文章详细阐述了自然之美与人的精神、灵魂的关系,运用了许多素材却不着痕迹,浑然天成。文笔优美,有思想深度,又结合现实而谈,实属不错。

(曹玉蓉)

不觉而心善

◆文/上官如琛[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

一位自然主义者说:“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微笑,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情绪以及精神世界,具有改变人类灵魂的潜在能力。”

对身体情绪的影响似乎无须过多说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塑造的美景总让我们叹为观止,如此无加修饰而浑然天成的美莫不是难以解释的“上帝的微笑”?相信每一个人都曾经因自然美景而喜悦,这便是自然影响我们身体情绪的实证。而大自然是否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有影响,又是否具有改变人类灵魂的潜在能力,则是一个不得不谈的哲学命题。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曾说:“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这句话中的“直接兴趣”与康德的美学理论密不可分。当我们惊叹于沙漠中的星空,登泰山以观天下之时,看见的景象直接激发出我们对美的感受,这种无私趣、不牵涉任何利益的感受,就是康德所说的“直接兴趣”。

那么对自然美的直接兴趣,何以成为心地善良的标志呢?

我不禁又想到康德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此时方才惊觉,大自然的美除了影响我们的身体情绪以外,还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甚至于塑造、改变、完善人类的灵魂。这与那位自然主义者的说法无形中达成了一致。

康德所看到的头上的星空对于他心中的道德定律恰好起到了塑造、改变和完善的作用,因而他得出了《判断力批判》中的结论。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自然美,而他本人那股“温柔敦厚”的气性,则是大自然的美在他身上影响的体现。他吟“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他叹“不知栋云里,去作人间雨”“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如此这般寄情于自然,仿佛他所经历的苦难皆是一片烟云,只待那山问清风一吹,心中又复皓月当空。身处尘世却好似芙蓉花于深涧中“纷纷开且落”,无悲无喜,不论仕途如何,鲜能在他的诗作中嗅到愤愤不平之意。这是何其温柔敦厚也?与斯宾诺莎所说的“既不笑,也不哭,而是理解”竞有几分相似,让我感慨于大自然的美竞能有这般影响。

本雅明曾哀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灵韵消散,想要回归工业时代之前,以保全艺术的灵韵,却忘了真正不可复制的藝术实为大自然之美,更无人能复制其对人类精神的影响。还好有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相共鸣,不去想回到工业时代之前去,而是替生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人们找寻到了出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此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确实与王维的生活有相通之处。

我这才终于理解了开篇那一句话,结合康德的道德论,那就是:当我们无私趣地直接感受自然的美时,这种体会会在日积月累中转化为一种崇敬。当崇敬更进一步,我们便不自觉地生出理性的敬重,这使得我们能够无意中学会敬重心中的道德定律。若能自觉体会到其中的联系,就衍生出海德格尔所主张的“诗意地栖居”,以成一派。哪怕不自觉,在平日里也可保有王维那股“温柔敦厚”的气性。

就算无法真实地体悟头上星空的自然美与心中道德定律之问的联系,也可以像兰德所说的那样,“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自然对于改变人类灵魂的潜在能力总是无形不觉的,即使不知自然之美对自己的影响,只觉“大自然的美是上帝的微笑,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情绪以及精神世界”,想必自我也在其中经历了重塑、改变和完善。

名师点评

“不觉而心善”源自康德的“对自然关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文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面。“大自然的关除了影响我们的身体情绪以外,还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甚至于塑造、改变、完善人类的灵魂”,认识如此深刻实在难得。无论是康德,还是王维、斯宾诺莎、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出现在文章中自然流畅。读书到了需要便可信手拈来的时候,文章自然就写好了。

(刘金玲)

【与子共适自然慰藉作文】相关范文

一粒沙里看世界作文5800字02-27

江湖梦(九)(大结局)作文5800字11-02

少年走单骑,把药送万家作文5800字11-01

留一把钥匙,寻一段光阴作文5800字11-09

用平凡成就伟大,用双手成就最美作文5802-27

如何巧用线索法做完形填空题作文580011-10

九年级上册第四、第六单元测试题作文11-09

六道惊世之墙作文5800字11-01

此间盛夏(上)作文5800字10-27

茨威格:灵魂的猎者作文5800字10-30

最新范文

“默默”乎?“无闻”乎?作文2700字02-27

贝多芬的60粒咖啡豆等作文2500字02-27

大学生毕业后的职场生活应该坚持自我02-27

请回归自然作文1000字02-27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文3102-27

孩子眼中的世界作文600字02-27

名师教你撇满分技巧(一)作文4100字02-27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统一作文100002-27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作文900字02-27

素颜世界作文1200字02-27

22 16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