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常用范文>计划规划

农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发布时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农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农业的发展规划 篇一

一、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十二五”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十二五”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五、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安排及经费保障

农业的发展规划 篇二

一、亮点纷呈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题活动已经成为该市旅游市场的节庆品牌。如赣南国际脐橙节、会昌米粉节、赣县的客家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既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充分展现了赣州休闲农业的品牌特色。

2.星级示范的创建已成为该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13年以来,全市涌现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和示范企业,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休闲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2013年,该市石城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赣县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江西省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园、赣县寨九坳风景区等6个企业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3年底,该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同时,定南县九曲明峻度假村获得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石城县的荷花、崇义县的上堡梯田、信丰县的脐橙3个公众喜爱的农事景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2013年中国最美的田园。

二、举措得力

1.强化规范管理。为了进一步深化该市休闲农业规范管理,2013年初,市农粮局出台下发了《赣州市2013年休闲农业工作意见》,为各县(市、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各县(市、区)把握《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点,涌现了赣县桃花岛、嘉汇现代农业科技园、宁都东龙古村等一大批休闲农业先进典型。同时石城、大余、赣县等县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强化规划编制。组织专门力量在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批准执行;研究制定了休闲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各县(市、区)也相继编制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3.强化部门合作。市农粮局、市旅游局等部门不断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了共同推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为落实国务院振兴苏区发展意见,市农粮局积极配合市旅游局编制《赣州市百里脐橙观光带发展规划》。

4.强化业务培训。2013年,该市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从业人员500余人。通过培训,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在江西农业信息网开设的休闲农业专栏中,全市展示了12多家规模企业的风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方向明确

1.进一步总结提升,重点开发八类休闲农业。依托赣州农村和农业良好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等“三生”资源,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休闲农业:①以田园花果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田园游;②以江河湖泊为资源,发展垂钓型的垂乐游;③以农耕文化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科普游;④以古村古树古宅为资源,发展观光型的农家游;⑤以民族民风民情为资源,发展观赏型的欢乐游;⑥以名胜景区景观为资源,发展度假型的观光游;⑦以都市周边环境为资源,发展休闲型的购物游;⑧以农业生产基地为资源,发展品尝型的采摘游。

2.加紧实施发展规划。以《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主线,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旅游产业规划有机结合,实施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重点培育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3.建立与大旅游相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市农粮局已成立专门办事机构与省农业厅衔接,建立休闲农业投入机制;争取政府与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投入;研究制定休闲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规范与标准;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今年该市打算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继续予以产业项目倾斜。

4.强化创业就业人才培训。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托“阳光工程”,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2014年,该市将在“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中培训休闲农业服务人员1000人次。

5.完善市场营销与推介。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和大型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推介。今年将继续筹划各类农业旅游与农事节庆、节会活动,特别是进一步配合相关部门办好赣州国际脐橙节。

农业发展规划范文 篇三

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年全市粮食总产208万吨,较年增长4.5%;水果总产458万吨,增长72.8%,其中苹果378万吨,增长74.2%;肉类总产16.5万吨,禽蛋总产8.6万吨,奶类总产62.6万吨,分别增长7.8%、4.9%和55%;蔬菜总产315万吨,增长30.1%。

二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张。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增菜”思路,积极实施粮食安全、绿色果品、畜牧富民、蔬菜增收四大工程,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渭北绿色苹果和南部时令鲜果产业带,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产业带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以及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产业带。年全市粮食面积630.4万亩,较年减少43万亩;水果面积386万亩,其中苹果303万亩,分别扩大96万亩和84万亩;奶牛存栏19.7万头、生猪存栏155万头,分别增加5.4万头和10万头;蔬菜面积118万亩,扩大16万亩。

三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食生产积极实施渭北压麦扩秋战略,渭北小麦压减20万亩,春播玉米扩大8万亩,全市粮食平均亩产提高34公斤,在面积减少6.4%的情况下总产增长4.5%。果业生产大力推行果园四项关键技术,着力发展中早熟苹果和特色水果,新增优质苹果面积84.5万亩,发展葡萄、石榴、梨、桃等特色水果70万亩,早中晚熟苹果比率由3.7:9.3:87调整为10:15:75,平均优果率达到78%,较年提高13百分点。畜牧生产以奶牛和生猪为重点,以养殖小区(场)建设为核心,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全市建成各类养殖小区(场)350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311个,发展养殖专业村83个,规模养殖率达到40%,较年增加10个百分点。蔬菜生产以“V”字型蔬菜产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全市新增大棚蔬菜8万亩、沿渭清水莲菜3万亩,建成万亩蔬菜专业乡镇28个、千亩专业村117个。

四是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6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家,建成部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4家,建成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5家,初步形成果汁、乳品、粮食、食品、饲料加工以及鲜果、蔬菜物流七大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

五是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初步形成了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凭标流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局面。全市累计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3个、有机食品认证苹果产地8500亩、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范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彬州梨和兴平关中黑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六是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快速转型,加快形成跨区域、大规模区域板块经济。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489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10个;建成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6个、一县一业建设县3个。示范村主导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5100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00元。培育形成了“雅虎”大蒜、“井冠”莲菜、“莽塬红”红薯、“苏绘”手织布等一村一品知名品牌。

七是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63.4亿元,比年增加118.07亿元,增长81.2%;农民人均纯收入4206元,比年增加1938元,增长85.4%。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综合分析,我市农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咸阳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种多乱杂问题依然突出,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不大;设施蔬菜和特色产业规模过小,反季节精细菜供应不足;苹果优质率、商品率不高,中早熟品种比例偏小;畜牧业发展缓慢,在大农业中比例偏小,对种植业支撑作用不强。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拉动能力不强;优势农产品在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相对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经营观念落后,管理粗放,缺乏商品生产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先进技术覆盖率和机械化作业率不高。

五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难以有效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难以有效提高。

六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50元,较西安市平均水平低17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9:1,远高于全国3.33:1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时,从农业基础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来看,我市农业发展也蕴含着许多优越条件和发展机遇。

(一)特色产业优势突出,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产业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经形成粮、果、畜、菜四大优势支柱产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前列,苹果、蔬菜、奶畜生产规模稳居全省首位,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以上,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二)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推进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强大动力。全市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鲜奶加工能力50万吨,饲料生产能力过百万吨;苹果年加工量140万吨,糕点生产总量3万吨;蔬菜专业市场年交易量300万吨,果品贮藏能力34万吨,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日益壮大,并逐步向集群化、集团化、园区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外向型农业特征突显,为建设现代农业明晰了发展思路。通过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以苹果、辣椒、大蒜等为代表的鲜活农产品和以浓缩苹果汁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品走俏海内外,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外向型、商品化现代农业特征突显,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明晰了发展思路。

(四)“关天”规划启动实施,为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以果业和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领先的城乡协调发展地区。这对处于核心区的咸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为咸阳农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咸阳农业必将处于目光聚焦、项目聚集、要素聚合的最前沿。

(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咸阳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为重点,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板块推动,发展区域经济;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着力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中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走现代化外向型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提升咸阳农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效益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深化结构调整,培育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板块推进,集群发展原则。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形成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品知名度。

——坚持依靠科技,集约经营原则。大力推广种植业高产创建、畜牧业规模养殖、果业提质增效、蔬菜设施栽培等先进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

——坚持龙头带动,产销互动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条。

——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原则。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建立起“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新、富民有强镇”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良好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

——粮食单产提高。201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总产210万吨以上,平均亩产达到350公斤。

——果业提质增效。2015年水果规模发展到430万亩,水果总产500万吨,其中苹果330万亩,产量400万吨,优果率达到83%以上。

——畜牧规模扩张。2015年牛存栏47万头,其中奶牛存栏24万头;猪存栏194万头,羊存栏116万只,家禽存栏1041万只。肉类产量20万吨,禽蛋产量10万吨,奶类产量78万吨,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场)800个以上,专业村镇规模养殖比例达到50%以上。

——蔬菜设施栽培。2015年蔬菜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36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0万亩。

——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0家、收入过5亿元企业1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8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农产品流通体系日趋完善。2015年农产品流通企业总数达到100家,流通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无公害蔬菜、水果规模达到80%以上,无公害畜禽规模达到50%以上,农产品标识率70%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农户覆盖率45%以上,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完整的农民合作组织体系。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突破1万元,较末翻一番。

(四)发展思路

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年)》、《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13年)》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要围绕一个核心,着力抓好两化,推进三大战略,实现五大突破,建设十大优势产业带。

——围绕一个核心。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提升咸阳农业核心竞争力。

——着力抓好两化。围绕粮果畜菜主导产业,着力抓好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业经营产业化。

——推进三大战略。一是提质增效战略,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畜牧规模扩张和蔬菜设施栽培工程,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方向,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构建跨区域、大范围、集约化支柱产业,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不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二是龙头带动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外抓招商引资,内抓改造提升,拓展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健全组织链、强化服务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三是占领市场战略,以市场为核心,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名优产品营销为重点,着力抓好产品推介和产销衔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和精品战略,努力提高咸阳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实现五大突破。一是粮食单产实现新突破,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为结构调整腾出更大空间。二是果菜效益实现新突破,通过提高品质、扩大规模,全面提升果业和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效益。三是畜牧养殖规模实现新突破,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转变养殖方式,促进畜牧业规模扩张。四是农产品加工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粮油和肉蛋制品精深加工,开发果脯果干系列产品和净菜加工包装,加快奶制品和果汁产品升级扩能,努力构建农产品大生产、加工大、大流通产业格局。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新突破,按照“生态、绿色、安全”要求,突出源头治理、标准生产、质量检测、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建设十大优势产业带。一是以乾县、泾阳、三原、兴平、武功为核心,依托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力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建设南部优质小麦产业带;二是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建设以旬邑、淳化、长武、彬县、永寿为核心的为渭北高产春玉米产业带;三是以发展油桃、蜜桃、樱桃等为重点,建设兴平、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中部时令设施水果产业带;四是以发展葡萄、石榴、柿子等为重点,建设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淳化旱腰带特色时令水果产业带;五是以现代果业项目为抓手,建设渭北优质出口苹果产业带;六是依托百万亩设施蔬菜项目,建设南部优质蔬菜产业带;七是加大兴平、武功渭河滩涂地开发力度,建设沿渭百里清水莲菜产业带;八是以光明、银桥、娃哈哈乳品企业为依托,建设关中环线高产奶牛产业带;九是以兴平、武功、乾县和旬邑为重点,建设二百万头生猪产业带;十是以永寿雨润肉牛加工项目为依托,建设北部五县及武功、乾县肉牛肉羊产业带。

四、“十二五”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粮食单产提高工程

按照“良种引路,良法跟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思路,突出抓好小麦、玉米两大作物,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优化粮食产业结构。稳定南部灌区小麦、玉米生产,调减北部低产小麦面积,扩大春播地膜玉米面积,着力建设优质粮生产基地。2015年全市小麦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00万吨以上;玉米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05万吨以上。积极推进良种化进程,加快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引进和繁育,积极推广紧凑型、耐密型玉米高产品种和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15年优质小麦和优质专用玉米推广比例达到100%。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通过集中力量、集成技术、集约项目,扎实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一批小麦、玉米百亩核心攻关田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500公斤、夏玉米亩产600公斤、春玉米亩产800公斤、春播地膜玉米亩产900公斤创建目标,推动区域大面积平衡增产。

推广增粮关键技术。积极推广以小麦“四改”和玉米“四改一增一晚”为主要内容的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2015年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小麦种子“三田”建设,实施小麦良种统繁统供,2015年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土壤有机质每年提升0.1—0.2个百分点。加快实施旱作节水示范工程,着力提高渭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新增6亿斤粮食工程。在乾县、泾阳、三原、兴平、武功五县组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农田水利骨干工程、中低产田改造、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农机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五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亿斤。

(二)果业提质增效工程

按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果畜结合,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有机果业”思路,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提高果品优质率,打造咸阳果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果业提质增效。

扩大优质果园规模。在旱腰带及其以北地区实施退耕扩果、畜牧促果、科教兴果、全民抓果战略,开发荒山荒坡,扩大绿色果品基地规模,每年新栽果树10万亩以上,到2015年,礼泉、乾县、长武、旬邑、淳化、永寿、彬县七个苹果基地县人均果树1.5—2亩,全市建成标准化苹果基地150万亩;在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淳化旱腰带地区发展葡萄、石榴、柿子等特色杂果,2015年建成优质杂果基地75万亩,其中发展加工型葡萄20万亩;在兴平、礼泉、泾阳、三原发展桃、杏等特色时令水果,2015年建成时令水果基地25万亩。

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大力推广果园减密度、改树形、强拉枝、有机肥、标准化、无公害等关键技术,开展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促进绿色有机果业发展,2015年全市苹果优果率达到83%以上。加快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推动果业大县优先发展畜牧业,以畜促果,良性互动,全市建成有机果品示范乡镇9个、生态果园示范村50个、有机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

建设部级优质出口苹果基地。依托渭北绿色果品基地,按照国家优质出口苹果标准,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完善果品贮藏、加工、运输基础设施,健全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100万亩部级标准优质苹果出口基地。

建立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加强果树新品种选育和良种苗木繁育,在礼泉扩建果树种苗扩繁圃,在其它果业基地县新建6个200亩的果树种苗扩繁圃,加快果园更新换代。

(三)畜牧规模扩张工程

按照“规模扩张、板块推进、标准化养殖、良种化繁育”思路,以奶业、生猪发展为重点,发展规模养殖,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着力提高产业聚集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畜牧业。

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以良种扩繁场(父母代场)建设为重点,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人工授精网络,新建畜禽良种繁育场50个,2015年畜禽良种繁育场总数达到100个,年生产良种畜禽100万只。积极实施生猪良种繁育工程,在兴平、武功、秦都、渭城、乾县、泾阳、旬邑等县建设存栏600头基础母猪良繁场25个,引进良种母猪1.5万头,发展存栏50头规模养殖户2500户以上。积极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加快良种奶牛扩繁,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群。2015年全市奶牛、羊、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0%和98%以上,三元杂交商品猪比例达到80%以上。

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实施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加快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每年新建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场)10个、500头以上奶牛养殖小区(场)10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20个,2015年奶牛存栏达到24万头。积极推广“果畜沼”、“畜沼菜”养殖模式和发酵床养猪技术,加快生猪专业村建设,每年新建“有一个存栏600头基础母猪繁育场、一个养猪专业合作社、50户存栏100头养殖大户”达标万头生猪养殖专业村5个、5000头生猪专业村10个,2015年生猪存栏达到194万头。扶持发展年出栏300头秦川肉牛育肥场和年出栏10头以上养殖大户,形成渭北肉牛养殖集中产区,2015年肉牛存栏达到23万头。以泾阳、三原、淳化、旬邑为重点,发展奶山羊适度规模养殖,培育一批存栏10只以上养殖户,建设一批存栏3000只以上养殖专业村,2015年羊存栏116万只。以渭城、泾阳、三原为重点,扶持发展存栏5000—10000只以上蛋鸡养殖场(户)和出栏10000—20000只以上肉鸡养殖场(户),提高家禽规模化养殖水平,2015年家禽存栏达到1041万只。

推进饲草产业化。积极发展人工种草,推进饲料粮作物生产,初步形成以北部优质牧草、南部专用饲料玉米为主的畜牧饲草产业化格局,力争到2015年,全市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120万亩,秸秆青贮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市县动物疫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加大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力度。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预案,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处置能力。建立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蔬菜设施栽培工程

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管理标准化”思路,以泾阳、三原、秦都、渭城、兴平、武功、彬县、淳化基地县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引导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设施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巩固建设西宝高速和咸宋路沿线以日光温室为主的“V”字型绿色蔬菜长廊;开发建设以彬县、长武、旬邑、淳化为重点的北部绿色蔬菜产业带;加快建设以兴平、武功为重点的渭河北岸百里清水莲菜产业带,形成千亩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区和万亩绿色蔬菜集中生产基地,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

扩大设施蔬菜规模。积极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在规模基地县建设一批万亩集中连片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15年设施蔬菜发展到60万亩,清水莲菜发展到10万亩。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基地县各建1个占地100—150亩的高标准、高产出、高效益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辐射带动全市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建立种苗繁育体系。推广专业化、标准化育苗技术,推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种苗繁育体系,确保种苗生产和供应,2015年基地县建成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8个、专业化育苗站点200个。

(五)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工程

按照“大(大规模)、高(高水平)、外(外向型)、强(强带动)”要求,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农产品大生产、大加工、大流通产业格局。

构建企业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群,一是以礼泉通达、乾县海升、泾阳怡科、永寿安德利为代表的果汁加工企业群;二是以兴平鲁糖生物、金龙鱼粮油;秦都五德利、渭城佳美面粉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群;三是以礼泉软香酥、心特软、子祺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业群;四是以三原正大、泾阳新希望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企业群;五是以三原娃哈哈、泾阳光明、乾县银桥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企业群;六是以永寿雨润、乾县广升牧业、三原顺源为代表的肉类加工企业群;七是以秦都新阳光、泾阳泾云现代、三原惜字恒丰、兴平果菜保鲜为代表的蔬菜物流营销企业群;八是以礼泉溢辉、长武惠远、旬邑川兴为代表的鲜果物流配送企业群。

做大加工企业规模。外抓招商引资,内强培育壮大,做大企业规模。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国内500强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吸引境外各类资金,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工商企业和冷藏、保温、运输等组织改造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加速本地企业升级膨胀;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创建企业园区,打造企业龙头航母;引导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加快形成集群式、园区化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完成秦稷粮油加工、张裕葡萄加工、广升肉类加工、银桥乳品加工、泾云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50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家。

加快产品精深开发。实施果汁、面粉、乳品、食品糕点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肉类、禽蛋加工企业建设。小麦加工方面,加快开发营养强化粉、饼干面包粉等专用面粉;积极开发面包、饼干、水饺、包子等方便面食产品;加快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玉米加工方面,积极开发专用变性淀粉、玉米淀粉糖、多元醇、乳酸和聚乳酸、淀粉基生物材料等精深产品,加快玉米胚芽、蛋白粉和玉米纤维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玉米主食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和功能食品。果蔬加工方面,加快开发NFC果蔬汁、复合汁和果蔬汁主剂等果蔬汁新产品,积极开发果干、果脯、果粉等新型脱水果蔬产品。肉类加工方面,加快生猪屠宰向肉品精细分割转变,积极开发火腿肠、香肠等精深产品;加快肉牛屠宰分割线建设。乳品加工方面,积极开发应用干酪、益生菌发酵产品、强化婴儿乳粉、免疫活性肽等新型乳制品。

健全物流配送体系。以果菜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建设,重点建设以兴平果菜储销、武功鑫兴商贸为龙头的南部蔬菜储藏企业群,以旬邑川兴、长武惠远、永寿好农夫为龙头的北部果品储藏企业群,加快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规格化包装上市,2015年果菜储藏能力达到350万吨。以粮油为重点,加强大宗农产品加工物流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兴平希瑞70万吨粮油加工储备中心、秦都秦稷8万吨油脂加工储备中心、三原天思10万吨粮油物流配送中心、乾县长丰17万吨小麦加工物流配送中心,着力建设南部粮油加工物流企业群。积极组建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瞄准大型超市,开展农产品直产直销,减少流通环节,确保生鲜农产品新鲜度和质量安全;瞄准国内外大中城市,建立名优农产品经销网点,提高市场占有率;瞄准本地团体客户,建立长期稳定配送业务,有效推动咸阳农产品进入超市、进入大城市、进入国际市场。

加快批发市场建设。按照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相兼顾、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完善信息、质量检测、冷链运输、保鲜仓储等基础设施。以鲜活农产品流通为重点,规划建设旬邑、长武、彬县、永寿、淳化果品批发市场,及兴平、武功蔬菜批发市场和兴平、旬邑生猪批发市场,改造提升咸阳新阳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泾阳云阳蔬菜批发市场、三原惜字恒丰蔬菜批发市场和礼泉西北果品交易中心,2015年建成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70个,年交易额100亿元。

(六)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检验检测为手段,加快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打造“从农田到市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参照国际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配套的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农业监测、农产品评价“三个体系”,加快制修订粮果畜菜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模式,积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整市推进战略,加快形成覆盖产地和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市完成1个市级检验检测中心、13个县级检验检测站建设、1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及20个大型超市检测室建设,指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地质量安全检测点。

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产地环境整县评估,建立产地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杜绝违禁农(兽)药销售使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度,指导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标准化生产,健全生产记录档案,推行产品包装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十二五”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产地75个、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0个。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积极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行产地“七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进货、统一生产记录、统一产地抽检、统一产地证明、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出具安全有效证件,坚决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推行批发市场“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入市验证备案、统一无证抽检登记、统一规范结算凭证、统一签发合格证,严格执行不合格农产品无害化处理退市处理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年开展例行监测3次以上,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放心消费。

(七)农业信息化提速工程

按照“多模式、广覆盖、重服务、求实效”要求,以先进、适用、安全、可靠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农业专家系统应用为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益。

开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水利、气象、移动、联通、广电等信息资源,以数据库、知识库开发应用为重点,开发建立农作物生产、畜牧生产、土壤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教文献信息等农业科技资源数据库,建立起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农业专家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形成联结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农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三农”。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建设三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即农业决策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信息平台,通过全方位提供农业资源信息、科技信息、生产经营信息、政策决策信息,建立健全农业动态监测和农业预警系统。

开展信息服务示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化服务示范站点,开展多层次、多类型信息服务,推动全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到2015年,建成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站5个、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站50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站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示范点100个。

(八)农民合作社推进工程

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作用,实施示范合作社建设项目,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水平,规范发展,使其成为农产品销售窗口、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农民互助合作脱贫致富桥梁。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开发为依托,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强化示范引导,优化配套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5年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社员总户数达到42万户,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6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60个、“四有”合作社达到1000个,基层合作社覆盖率达到60%。

提升合作社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合作社组建咨询、典型培育、政策落实、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强化合作社服务指导,引导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联结关系,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疏通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总额36亿元,完成利税2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0亿元。

(九)休闲农业示范工程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积极发展以新农村展示、生态观光、度假休闲、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等为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建设兴平沿渭清水莲菜休闲观光、秦渭都市农业休闲观光、礼泉时令水果休闲观光、淳化旬邑红色旅游暨果园休闲观光、乾陵昭陵文物旅游暨农业休闲观光等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着力培育渭城张裕长安酒庄、泾阳北裕休闲农业度假山庄、三原普华玉兔休闲山庄、礼泉袁家关中民俗庄园、旬邑石门山农业庄园五大休闲农业庄园。

五、“十二五”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十二五”是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加快提升咸阳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各级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务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六大转变。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六大转变。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提高品质、占领市场上做文章;二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耕作向科学生产转变,综合运用生物技术、节水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三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由依靠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及多功能协调发展转变,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促进农业经营由分散家庭经营向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五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改善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六是促进农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群,努力建设农业强市。

发展板块经济。坚持市场导向、围绕产业升级,积极培育绿色果品、无公害蔬菜、优质畜禽和民间手工艺开发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按照“集中连片,板块推进”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转型,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65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50个,努力形成集群式、大规模、跨区域一村一品农业经济新板块。

强化典型示范。坚持“把思路抓成典型、把典型提升为模式、让模式产生效益,用效益推动发展”原则,围绕结构调整和标准化技术推广,建设一批良种统供示范方、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四项关键技术示范园、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示范小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等示范典型,重点培育产业聚集度高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和示范县区。突出典型示范的适用性、高效性和可复制性,使其具备规模上的震撼力、视觉上的冲击力、效益上的说服力和对农民的吸引力,体现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实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提高效益的实用性,真正起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示范一点,带动一片的积极作用。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搞好渭河、泾河综合治理,加快亭口水库、东庄水库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每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1万亩,力争到2013年全面完成农田渠系化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完成土壤改良100万亩,中产田地力提高一个等级。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作物重大病虫应急防治队伍建设,每县建立应急防治队5—6支;加快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预警网络中心,建成农作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控制站4个;加快市县两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和种子检验室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作物种子监督检验网络;加快农技区域综合服务站建设,每县建立区域综合站5—7个。

推进生态家园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为重点,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菜”四位一体和果园五配套模式,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年建成户用沼气池2万口,发展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50个。大力推广养殖场大型沼气“一池三建”模式,实现沼气发酵池建设与畜禽粪便预处理、沼气利用和沼肥利用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年建成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5个。加快“三沼”综合利用,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和改厨,着力推进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

(三)加大农业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要高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新增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预算的60%以上、土地出让收益和耕地占用税收入的80%以上用于统筹城乡发展。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升级和农产品市场开发,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工作,各县市区也要设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要认真落实中省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和激发农业生产积极性。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农业信贷投放量要占到当年信贷总量的70%以上。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积极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鼓励组建涉农金融租赁公司,为“三农”客户提供大型农机具和成套设备租赁服务。吸引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增设农村基层网点,扩大“三农”融资。按照尊重农民物权原则,允许农民以房屋、果园、林木、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作抵押,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设立农民工创业贷款、特色产业贷款、“一村一品”贷款、设施农业贷款、农业集约化经营贷款、龙头企业扶持贷款等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贷款种类,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投放量,积极发展联户贷款,解决农民信贷难题。

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逐步扩大保险品种和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协同推进、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四)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

强化品牌培育。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包装销售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代表咸阳形象、市场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在全省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知名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建设,积极推进苹果、蔬菜、畜禽产品绿色、有机认证,组织开展部级优质出口苹果认证,推动咸阳优势农产品走向超市,走向大城市,走向国际市场。

培育营销主体。加快农产品个体经营户、贩运大户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农产品大流通;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贸易经营知识培训,增强企业应对市场能力;加大营销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经营实力;开展强强联合,组建大型营销企业集团,全市每年新增农产品流通企业5家,2015年农产品流通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有实力企业境外创建营销实体,建立咸阳农产品销售“直通车”;成立咸阳农产品出口企业协会,加强行业指导,维护企业权益,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开拓国内外市场。按照“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原则,积极开展农产品宣传促销,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活动,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专场宣传促销,组织举办当地优势农产品产销衔接活动,提高域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依托大型网站,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建立优势农产品展示中心,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加快建立大宗农产品期货贸易机制,支持做大小麦、玉米期货贸易,积极推进苹果、猪肉、蔬菜期货贸易。瞄准世界三大自由贸易区,扩大国际贸易份额,推动大宗农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逐步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营销总量,苹果、蔬菜、粮油等优势农产品年出口量达到10万吨以上。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咸?杨农业产业一体化”进程,开展市校合作,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员”试点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和研发,自主培育玉米新品种2—3个、双低油菜新品种2—3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经费必须达到科技经费总量的1/3,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

创新科技服务手段。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农业技术人才领办创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向公益与经营相结合转变,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分期分批开展种养大户、运销专业户、农村经纪人、农村经济能人和企业经营者专业培训,强化经营管理能力。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重点,多渠道、式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以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平台,实施农民科技培训“111”工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年完成县级师资培训300人次、村级骨干2000人次、农户明白人6万人次,力争达到一县一支师资队伍、一村一名技术骨干、一户一名生产明白人。

创建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创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展示窗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博览园。重点建设三原雁北优质粮食示范园、礼泉白村现代果业示范园、兴平来祁寨设施油桃示范园、礼泉昭陵红提葡萄示范园、乾县广升现代牧业示范园、三原正大现代养鸡示范园、泾阳云阳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旬邑太村现代农业示范园、永寿雨润食品加工示范园、武功苏绘手工艺开发示范园等十大现代农业园区。

(六)推进土地集约经营

严格耕地保护政策。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分解任务,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快土地复垦开发,确保耕地占一补一、占补平衡。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推行土地依法流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转让、转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机构和工商企业投资创办农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开展“代耕代种”。鼓励以村组为单位,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统一经营,2015年全市流转土地占到耕地面积30%以上。

(七)加强农业综合执法

农业发展规划 篇四

一、基本情况

寨英镇位于松桃县城西南部,国土面积200.75平方公里,辖24个村,2个居委员会,276个村民组,7887户,35082人,2005年末国民生产总值11283万元,人均收入1810元。全镇有耕地17542亩,基本分部在邓堡、寨英等几个坝子,是全县主要产粮区之一。有林地面积1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6%,除阳雀国有林场外,还有邓堡、落满乡有林场以及其它村有、个体户林场,林业资源丰富。全镇2005年底大牲畜存栏3415头,猪存栏19089头,羊1823头,家禽存栏32085只,现有养牛10头以的农民17户,有养猪场26个,猪存栏50头以上的有36户,专业繁殖二元母猪和三元仔猪的“富源种猪场”,具备年出栏千头二元母猪的生产规模,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已具雏形。寨英河和邓堡河流经全镇19个村,在稻田养鱼和冷水鱼、特种水产品养殖等方面结累了一定的经验。

全镇的地形以高山和坝子为主,地区差异明显,在平坝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适合农作物生长。在高山地区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较高,相对湿度大,野生资源丰富。

镇政府所在地距松桃县城58公里,距铜仁70公里,“松—江”油路横穿全境,“愉—怀”铁路过境寨英,2006年8月底,全镇已实现公路、电力、电话“村村通”。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

(一)、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镇目前农业产业十分薄弱,没有龙头企业,专业化经营组织(个体)规模小,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市场拓展能力弱;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农户与相关企业联结缺乏有效载体等。

1、与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专业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几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生产专业化的思路,建立了奖励扶助机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专业种、养殖大户,兑现了奖励扶助政策,使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得到较快发展,成立了养猪业协会,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但从总体上看,与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生产基地尚未完善,同时还面临启动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拓展农产品市场能力等一系列工作,发展农业产业任重而道远。

2、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措施和组织保障系统急需完善和加强。在出台了以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奖励扶助措施的基础上,还需从各个方面出台一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农业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种专业组织,培育龙头企业,为我镇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3、资金投入仍是发展农业产业的瓶颈。在我镇,广大群众用于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承贷主体(农民)的贷款担保等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农户利用信贷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我镇是全县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人口、耕地大部分集中在邓堡、寨英两个坝子,非耕地29万亩,其中荒山13万亩,林地16万亩,相对集中在高海拔地区,有利于农业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自然资源丰富,众多的特色产业等待开发。

地理条件优越,我县地处湘、鄂、愉、黔边界,我镇与江口县交界,镇政府所在地距松桃县城58公里,江口县城55公里,铜仁市区70公里,“松—江”油路横穿全境,“愉—怀”铁路过境,距孟溪火车站20公里。有利于与周边相关企业的联结和拓展农产品市场。

农村基础设施较完善,公路、电力、电话实现了“村村通”,各村委会都有综合服务室,由于加大了对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在近年内,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立起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增强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二)、遵循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走外延扩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市场营销、资产重组和产品研发拓展发展空间和开发领域。

2、重点突破原则。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核心,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壮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化经营组织。

3、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组织千家万户农民联结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4、科技创新原则。提高企业和农民的科技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产业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农业产业重点项目规划和预期目标

规划期内着重培育畜牧、粮油、果品、蔬菜4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猪肉、土鸡、肉牛、优质稻米、标准马玲薯、名优新特果品、有机绿色蔬菜7个骨干农产品,初步培育出一批与4大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品牌农产品和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畜牧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大力发展猪、鸡、牛等大宗畜禽生产,适当发展鸭、羊、鹅、兔等畜禽。一是重点发展以寨转生态养殖小区和现有养猪大户为基础,以寨转、上寨、水源头三个村为中心,覆盖全镇所有村寨的5万头瘦肉型生猪基地,扶持以富源种猪场为重点的优良仔猪繁育单位或专业户,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逐步达到出口的要求。二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以野溪村为中心,覆盖李家庄、大水沟、水源头、阳雀、王家坪、凯牌、岑鼓坡、大塘坡、落满、茶子湾、兴家庄11个村大部分村寨的10万只土鸡养殖基地,并在野溪村发展优质土鸡繁育专业户,打造优质土鸡品牌。三是发展以茶子湾村为中心,覆盖举贤、大塘坡、兴家庄3个村的1000头肉用牛养殖基地,首先在茶子湾村发展和培育优质肉牛。适当发展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培育壮大饲草产业,探索发展肉类加工、皮革羽绒综合利用等配套产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到2010年,全镇肉类总产量力争达到达5000吨。

2、粮油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一是发展以邓堡村为中心,覆盖黎堡、蕉溪、大水沟、寨转、上寨、吴家寨、罗家寨7个村的2000亩具有出口潜力的高产优质稻面积,首先在邓堡、吴家寨两个村示范种植,安排得力农技人员负责指导和帮助。到2010年优质稻面积达到2000亩。推行有利于大米整精米率提高的稻谷收获、干燥、储存技术和大米、油脂精深加工技术。

二是建设以大水沟为中心,以上寨、寨转、邓堡、吴家寨、罗家寨等村为重点、覆盖全镇的马玲薯生产基地,争取在大水沟村建立100亩的脱毒种薯培育基地,努力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依靠科学技术,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实行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马玲薯的商品利用率,搞好采收后的分类、精选和包装,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扶持一批淀粉、薯片等马玲薯加工企业,提高产品的付加值和副产品的利用率。争取在2010年商品用马玲薯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进入市场的马玲薯产品达到2000吨,产值超过200万元。

3、果品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适当发展适合地方气候、土壤特点的柑桔、柚子、梨子、桃子、李子等类水果,发展以寨英村重点,覆盖黑冲、王家坪、凯牌、岑鼓坡4个村的果品产业,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力争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水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提高水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动水果产业化经营。适当发展八月瓜、黄腊瓜等野生水果的研发生产,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果品。

4、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预期目标

发展以黑冲为中心,幅射上寨、水源头、王家坪3个村面向市场的商品蔬菜产业,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名特优新蔬菜品种比重,突出秋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产地蔬菜分级、包装、保鲜、储藏、速冻、脱水、萃取、罐头制作等深加工,蔬菜产加销一体化。到2010年蔬菜产业化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亩。

四、投资概算、资金来源和效益分析

(一)、投资概算

到2010年,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畜牧产业3000万元,优质稻米产业100万元,马玲薯产业100万元,果品产业100万元,蔬菜产业100万元,拓展市场200万元,龙头企业400万元。

(二)、资金来源

农民自筹3000万元,(我镇信用社2005年末存款余额4622万元,邮政储蓄存款1100万元)。

财政投入1000万元(主要用于兑现奖励、科技投入、拓展市场、扶持企业、综合服务等)。

(三)、经济效益分析

1、到2010年,在规划范围内,各产业的年产值可达到5800万元,其中:畜牧产业5000万元,优质稻米200万元,商品薯200万元,果品200万元,蔬菜200万元。

2、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900元。其中畜牧业增收入1600元,其它4项共增收300元,分别增收75元。

3、2010年,财政收入增加约300万元。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镇党委、镇政府要将农业产业化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协调及其办事机构,使各职能部门同心协力、各尽所能。使各有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作风,围绕《规划》,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主动、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二)、建立激励机制。每年表彰奖励一批带动面广、带动增收幅度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龙头企业。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带动和集聚生产要素,带动投资的增长和经营的发展,按照一家企业、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一个协会和一批基地的要求,突出重点给予扶持。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市场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依托。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构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市场的有机联系平台,加强对农产品营销人员培育,争取在2010年建立一支100人的营销队伍,帮助生产经营者成功进入市场。

(四)、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改造传统农户,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是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工作。坚持积极扶持、稳定发展,不断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向新水平。

(五)、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从价格、服务、银行贷款等方面完善利益机制。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作为承贷主体,从银行贷款,然后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保险、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等入手,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如何推进产业经营,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教育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七)、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突出骨干产品。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产业化经营组织基地农产品标准化认证提供咨询和申报服务。

(八)、制订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投资等方面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促成更多项目的生成落地。如农户新办畜禽饲养场、农产品收购、加工场所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直接为农业服务的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可按土地最低出让价出让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农业产业化建设与农民承包土地的利益关系,确保农民增收。

农业发展规划 篇五

(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新建一批灌区,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田间工程建设,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和川西北等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健全水产原良种体系,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渔港和渔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快农业机械化。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机械化,重点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积极推进养殖业、园艺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农用航空。加快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支持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开展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强化气象灾害、草原火灾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加强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推广相应的生产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以农兽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重点,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强部级农业标准化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国家、省、市(地)、县(场)四级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机制。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

(五)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六)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增强农业公益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和应急处理机制,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

大力发展农业经营。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继续建设部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坚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实施草原保护重大工程。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和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培育门类丰富、层次齐全的综合利用产业,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淘汰报废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 好经验,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示范带动范围,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重点区域

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一)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七区二十三带"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地势平坦,水土资源匹配,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农业生产条件具有良好基础,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水果、蚕茧等其他农产品主产区,承担着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主体功能。加快推进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事关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24个省(区、市)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该区域粮食安全基础保障作用,调动各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以建设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主要指《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棉花、油菜、甘蔗、天然橡胶、苹果、柑橘、马铃薯、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出口水产品等12种农产品优势区,以及蔬菜、蚕茧等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区域。"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区域内各类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推动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继续巩固棉油糖、水果和蔬菜等产品供给保障地位,着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继续巩固生猪、牛奶等大宗畜产品供给保障区的主体地位,强化出口水产品生产基地功能,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

(二)率先实现区域。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和大型集团化垦区。该区域交通、区位、市场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资本、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高,是我国集约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和多功能农业发展较好地区。加快该区域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主要指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发达地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以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探索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主要指沿海地区以外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郊区。"十二五"期间,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合理确定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业,提高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率。在稳定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的发展规划 篇六

一、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既要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又要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特色产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作为基础工程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农业发展规划 篇七

乡20__-20__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地方财源,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现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20__-20__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1.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生猪、水果二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薯类、蚕桑、家禽三个特色产业,努力抓好劳务输出增收项目,在做大、做强、做活、做优上做文章,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1.2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市场,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原则;四是坚持标准化生产的原则;五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为根本目的的原则。

2、乡情概况、现状潜力

2.1乡情概况

__乡位于__县东南部,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属浅丘山区,四季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2度,年降雨量1350毫米。全乡辖14个村,45个村民小组,3635户,总耕地面积11944亩(其中水田6461亩、旱地5483亩),总人口12262人,农业人口12224人,农村劳动力6044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564人。20__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356万元,农业产值342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044万元;畜禽业收入1200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78.7;外出劳务收入927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1.3,人均年纯收入2370元。

2.2现状潜力

20__年以来,我乡本着因地制宜、分村指导的原则,以生猪、水果两大支柱产业和蔬菜、家禽、蚕桑等开发为重点,通过培育基地、建立专业协会、完善服务体系,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乡种植日本优质丰水梨1500亩、锦橙100号1500亩、蔬菜达3000亩;年出栏肥猪1.8万头、小家禽50万只、山羊1500余头;建立果业、猪业专业合作协会4个,初步形成了“服务中心 专业协会 农户”的服务体系。利用我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在产业化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经验,探索出了适合乡情发展的路子,为全乡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3、规划目标、规划任务

3.1规划目标

总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5年目标:农民从产业中人均增收20__元。

3.2规划任务

生猪产业:抓住我县优质生猪基地建设的机遇,以LY母猪、DLY肉猪为主,全面推行生猪改良,推进生猪结构向优质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以碧海路、仪北路沿线村为重点,确定基地村专重户,重点抓好4、5、6、7、9、13、14村专重大户的发展。20__年发展饲养LY母猪50头以上专重户10户、100头以上专重户3户,DLY肉猪500头以上专重户10户、1000头以上专重户5户,全乡存栏LY母猪800头、出栏DLY肉猪1.6万头以上;到20__年全乡存栏LY母猪2500头、出来DLY肉猪2.2万头以上。

水果产业:继续抓好以锦橙100号为主的水果基地建设,在现有的栽植面积上,再新栽1000亩15万株,至20__年全乡锦橙100号、日本丰水梨等优质水果面积达6000亩。同时加强对现有果树的高接优换和果园管理。

4、主要措施

4.1抓主抓重,培育产业开发典型。围绕生猪、水果产业开发,每年选择1-2个村,按照一村一品、户均70以上的纯收入来源于一业的经营格局,发展专业村,培养产业开发的典型村。建立1-2处产业开发示范区,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带动群众富。

4.2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服务。一是建立营销队伍,常年为农民提供种植信息和销售服务,解决“种什么能够多赚钱”和“往哪里卖能够多赚钱”两大难题。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在外争取签订一批订单和销售合同,让农民放心种植。三是结合小城镇建设,有步骤地建设生猪、水果、畜禽专业市场。四是引导有专长、懂技术的种植大户、贩运大户组建生猪、水果、畜禽养殖、蔬菜等专业协会,帮助和引导农民建基地、搞开发、创市场。

农业发展规划 篇八

《规划》与“十二五”规划最明显的差别,是粮、棉、油产量到产能的变化: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2650万吨,棉花产能30万吨,油菜籽产能260万吨。也就是说,不一定追求产量这个硬指标,但仍然要保证具备达到一定产量的生产能力。

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61%,意味着4000万人口将住在城镇,这也意味着食物消费刚性增加。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里。基于此,《规划》提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围绕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新增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规划》要求深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提质增效。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增强科技与人才支撑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搭“互联网+”快车重点实施五大行动计划

《规划》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重点实施“互联网+”生产、市场、服务、管理、创业等五大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慧农业(000816,股吧)、精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促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推动农业大数据创新发展。依托“12316”三农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农业智能服务及行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面、业务协同、上下互通、众筹共享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格局。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作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区)建设,加强农村电商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大产业融合打造10条优势产业链

“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把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积极探索“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构建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提出,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推进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以地理标志农产品(000061,股吧)为重点,发展“一村一品”,将其作为农村“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的重头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与价值链。在全省打造粮棉油、食用菌、柑橘、茶叶、生猪、肉禽、禽蛋、淡水鱼和小龙虾10条优势产业链。

发展农业第三产业,拓展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打造全省融合发展样板。

实施绿色兴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规划》提出,大力实施“绿色兴农”发展战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强化耕地资源和野生植物(药材)、畜禽、水生物等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初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做到“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全力帮困扶贫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规划》提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资金、项目、技术、要素覆盖,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农业发展规划】相关范文

最新农业发展规划方案实用最新8篇09-23

农业的发展规划优秀7篇03-29

平安建设工作计划(优秀5篇)01-01

2023工作计划工作思路最新10篇01-01

社区创建工作计划(优秀5篇)01-01

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计划与思路(通用901-01

学生大学规划【优秀3篇】01-01

小学体育年度工作计划(优秀3篇)01-01

职业生涯规划书优秀10篇01-01

销售计划书【最新10篇】01-01

最新范文

创业计划书模板免费范文最新5篇04-11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优秀11篇04-11

课题研究计划怎么写优秀15篇04-11

英语教研组的工作计划10篇04-11

进度计划【优秀12篇】04-11

幼儿园师徒结对计划(通用6篇)04-11

开学计划优秀13篇04-11

培训计划【优秀7篇】04-11

教师的研修计划(14篇)04-11

个人发展计划(最新10篇)04-11

70 56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