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写作文为同学们带来的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优秀5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一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散文更是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经典《论语》,让人们受益匪浅,使我感触很深,读《论语》有感作文。

自从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特别是读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一章表达了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他们治理政事都没有问题。

自从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一个人如果办事果断,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艺,那么办什么事情就都没有困难了。由此,我联想到了:有一次妈妈要我在买一个蛋糕和买十本书中选择,我犹豫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办!无法做出决断,说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们一起去逛街,他们想去看衣服,我却不同意,还很生气,硬拉着她们往前走。

说到多才多艺,我虽然会背点古诗,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精通。现在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的读后感 篇二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论语》,里面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里有20篇,有的是讲学习的,有的是讲孝敬父母的,还有的是讲诚信的,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做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我们应该也像千里马一样,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不能做成大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做一道题目总是做不出来,后来我都想放弃了,突然就想起了孔子说的:骥不称其力,其称德也。我又开始做这道题,不过我换了个思路,一下就做出来了。

原来坚持到底就可以取得胜利。

读《论语》有感 篇三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 篇四

报纸编辑希望我能为青年朋友介绍自己喜欢的书,我首先想到《论语》,这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说来惭愧,虽然上大学时就读过《论语》不止一遍,甚至背下不少章节,却说不上喜欢。那时主要是为了学古汉语,完全当它是某种语料,并没有什么心得。当然,上世纪60年代那时也在限制思考。真正认真细读,并多少能融进自己人生历练来读,是过了而立之年。此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读一读《论语》,往往有些新的体验。我渐渐觉得这本书在渗透自己整个人生。当然其中也有我所不太喜欢的,比如那种教化味道,还有一些明显落后的观念。但我欣赏品味里边的人生智慧,那种质朴踏实的态度,还有对人事的洞察和理解,大度与乐观。也许太年轻是不容易进入《论语》的,但读一读还是有好处,毕竟是中国经典。那些思想精华,会一点一滴持续地滋润整个人生。但是,如果读《论语》能“平实”一点,知人论世,丢掉膜拜的意味,会更有创获。

有些青年朋友可能会抱怨读《论语》这样的古书障碍比较多。那么可以找一些有注释的本子来读。这类书很多,因为不是深入研究,先读懂基本意思再说,不必苛求什么版本。我倒是不太主张大家一开始就读那些“主观投入”太多、或者太“现代性”的研究型论著。因为那容易马上把自己的脑子框住了。

报纸编辑还要我为青年朋友说出所喜爱的其他几种书,我依次罗列以下:

一是《论语》。

理由和上面说的差不多,是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书。

二是《孟子》。

理由和前边已经说过的差不多,我认为也是一本可以不断丰富我们人生智慧的书。

三是《庄子》。

有时我也问自己,这和《论语》完全不同的风格,怎么能都喜欢?大概人生本来就是复杂的多向度的。如果说《论语》让人理解人生,那么《庄子》可能更让人有时超越和想象人生。

四是《红楼梦》。

上中学时读了好几次都读不下去,主要还是不能进入那种表面日常、其实很形而上的境界。“文革”中在干校劳动,有机会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味。大概不同年龄段读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五是《鲁迅全集》。

记得80年代初我是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下一套全集的,至今仍然是翻阅最多的书之一。除了教学研究的需要,还因为鲁迅的确让人非常清醒,让人永远对现实保持一种犀利的批判目光。当然,也因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六是《共产党宣言》。

记得我头一次读是十六、七岁,当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庄严感,为那种雄大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激动不已。在当下这样缺少理想主义的现实中,读这本影响人类命运的大书,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七是《圣经》。

我是基督教家庭里长大的,从小就熟悉这本书,为其中许多故事所吸引。看到我高龄而又重病的母亲每天都要坚持吃力地用放大镜读上几页,我能体会信仰的力量。《圣经》的重要还在于它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要了解西方,自然绕不开《圣经》。读这部书不等于就要信教,它也许能激发我们对生命对未知世界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八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那完全是适合“读”的剧本。尽管连张爱玲也说过不喜欢,而且年轻人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啃这样的经典,但我想最好还是选读一两部,那起码能培养一种对悲剧的感悟,那种雍容华贵的风格也能让人想像力飞扬。

九是美国理论家詹明信(又译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是近年来对我国文学理论界影响甚大的一部书,可以了解一下到底为何影响大,而且它跳出传统VS现代的思维模式,启发我们重新打量所处这个多元的有些混乱的世界,会有另一番风景。

十是切·格瓦拉的传记

坊间已经翻译出版许多种,也可以读国人写的比较简要的一种,就是《切·格瓦拉》(张中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版)。在许多人都乐于痛快地颠覆革命的时候,这位传奇人物的事迹会让人感受何谓英雄气概,何谓献身精神。

我就罗列这么10部书,除了后面2种,都是些比较普通的书,却又大都是经典性的“大书”。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的读者会有距离,包括对它所属时代和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的隔膜,会对阅读形成障碍,我们需要尽力才能进入。许多流行的作品我们也喜欢,像我平时也会读一些休闲的读物,比如畿米、《水煮三国》之类,但那主要是消遣。如果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的力量,提升人格境界,还是要取法乎上,多读经典性的作品。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当然,我所喜欢并乐于推荐给青年的这些“大书”,短时间读不完,有些真的就是要用整个人生来读。

读《论语》有感 篇五

在孔子眼里,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子路忠勇有将帅之才,不是仁;冉有多才多艺有从政之才不是仁;公西赤精通礼仪有庙学之才,不是仁;陈子文不屑与崔抒为伍的清高也不是仁。大概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吧。但孔子的仁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苛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怎能要求一个人每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孔子眼中的孝也是非常苛刻的。要让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错,指出时应恭恭敬敬,父母不接受,也不应该违抗他们,纵使父母是错的,这就有点过了。虽然是做到了对父母的尊敬,但亲人这样相处难免疏远不亲近。对父母的愚孝也给很多的子女带来了痛苦。《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因为愚孝,只能双双赴死;陆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 瞒、瞒。’(唐婉)的终身遗憾。如果父母的错会给我们带来终身的痛苦,我们还要遵守吗?如果明知是错还要去做,明显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对父母应该尊敬,但应该把自己跟父母放在同一个度上,而不应该唯父母命是从。如果唯父母命是从就是愚孝!

孔子重交友,认为从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重信义,爱音乐,主张人以修身为本。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不得不说人想要一生不犯大错,是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有多少位高权重,富可敌国的人因为一时贪欲而瞬间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礼治国就太重视礼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努力做一个君子,那天下就太平了。但这实在是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是君子,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呢?人毕竟活在俗世中,有好的一面,也会有欲望和贪念,所以用只用礼来约束众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君王不像一个君王,按照礼来说又能怎么样呢?

孔子最多说他两句就是了。他绝不会主张别的更适合的人取而代之,因为那不合礼。那黎民百姓岂不是照样遭殃。孔子肯定不支持人民起来反抗的,因为那不合礼。那黎民百姓只能被动接受。当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又有什么精力去学习礼呢?不是照样礼崩乐坏?所以不能不说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极,有些过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需要更有力的约束,那就是法律。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相关范文

论语感悟读后感600字优秀4篇01-18

论语感悟读后感10篇01-26

读《论语》有感(优秀6篇)01-29

读《论语》有感(精彩10篇)09-09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3篇06-11

《论语》读后感【5篇】08-25

读《论语》有感(优秀8篇)08-20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6篇11-15

《论语》读后感【优秀6篇】04-05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6篇)01-01

最新范文

西点军校读后感(优秀3篇)04-24

读完《高老头》的读书笔记优秀8篇04-24

作品《复活》读书笔记精选8篇04-24

《复活》读后感400字【优秀4篇】04-24

一百条裙子优秀读后感(优秀5篇)04-24

花香满径读后感(优秀7篇)04-23

《命若琴弦》读后感优秀7篇04-23

《简·爱》读后感精选7篇04-23

读感恩的心有感【优秀7篇】04-23

飞鸟集读后感(精彩5篇)04-23

25 47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