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内容是写作文为您带来的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同学。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拖延的习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我必须赶在十二点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吗,不是,因为我总在赶在最后时刻来做完。于是我的生活慢慢变成了“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总是在等待最后的压力来帮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详细的分析了拖延是什么,拖延的各种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维方式,应对拖延的方式。这本书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很强。

拖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对于拖延症者思维的剖析,我们都认为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书中的看法很新颖,“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是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败,所以一直迈不出第一步;我们这一天一直在记挂着一件事没有完成,但是我们却玩手机到半夜等等;身体不舒服,总想着明天去医院,结果明天复明天拖成了重症;抽烟者咳嗽严重,天天想着明天戒烟并开始锻炼身体,但最后因为拖延后果严重;计划着今年读十本书,但年终发现,新书一页都没有翻开。

《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这些问题都泡面www.paomian.net作文能克服。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二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三

关于拖延的原因,除了焦虑等因素外,作者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关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乍一听感到惊奇,思考后就觉得深以为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个拖延者在晚上冲到邮局去邮寄税费,有人问他为什么迟到,他说:"距离午夜还有5分钟,我没有迟到!"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有些人把钟表时间看成无关紧要的,认为它不够人性,有些人则始终处于时间混乱中,一开始似乎一切进展顺利,但因为突然发现时间不够而晕头转向,而这样的经历只会在他们身上一再重演。这一经常无法被普通人所认知到的因素实际上恰恰说明了很多拖延事件的缘由,颇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拖延怪圈这一作者着墨颇多的地方也是直戳痛点。拖延怪圈简练言之: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我得马上开始;

3、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还有时间;

5、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不做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你发誓,下一次你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好焦虑情绪,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直到下一个任务出现……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儿会感到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作者实在是描述得太到位了!很多人,包括我,都曾被困在这样的拖延怪圈中而感到无比苦恼。我们期待着改变。

改变是一个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前关注、关注、有意识有行动或者决心改变、无意识有行动。当你阅读本文时,你至少是在第二或第三个阶段了。通过有效的途径,你慢慢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当到达第四个阶段时,新的神经通路开始运转,你开始适应新的行为方式和心理。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天你会发现拖延变得不再对你有诱惑力,很多事情都可以马上动手去做。

对你的拖延症有了这么多的深入了解以后,克服的方法就显得简单了许多:设立明确的目标与充分可行的计划。这样的目标应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通过实践以后,你会发现,制定这样的目标和计划并不难,实现每一步都很轻松,而且会带给你成功的快感。对了,在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别忘了奖励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哦。豆瓣的一个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员人数已超过133200.说明拖延症的人群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同时也说明大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努力地利用集体的影响和科学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没有拖延症,希望你继续坚持下去,给别人树立一个榜样;如果你深受拖延症烦扰,不妨读读这本书,汲取一些养分,早日与拖延症说再见。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四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看完《拖延心理学》,我立即就想到了这个千古名言。下面我就从人生规划和工作计划两个方面谈谈拖延和做事。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家经常会问,你长大了想做(干)什么?大家还能想起来第一次回答的答案吗?即便记得,实现的又有几个呢?我想恐怕寥寥无几。我记得我曾经回答的是当老师,和现在的职业相去甚远。可能是我意志不坚定吧,但我总觉得那会我的回答是随性的,不够成熟。如果我真是个老师,按现在我的思想,我会这么处理这个事情。第一,我会安排课程给大家介绍360行;第二,我会让学生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这个不需要做很快的决定,也许会给1个月的时间;第三,我会让每个人写一篇自己的理想,以作文的形式交给我;第四,我会让大家再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实现我的理想》;第五,我会将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来评论,同时会寄语每位同学,希望他们能按照规划好的人生,努力的实现梦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可惜啊,我不是老师。感叹一下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现状)

我在考上大学的那刻,我都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过什么规划,一直到大学毕业后的前两年,我都是一棵无根的浮萍,随着社会的激流漂动。后来想想,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思考,自己就清楚多了,所以在以后做出决定的时候,我总会想着我所需要的。所以,现在我也给大家一点建议,如果还没有对自己未来做规划的,抓紧吧,当你一步步的按自己的规划实现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你会小有一种成就感。

再来说说工作吧。也许大家在工作中都有渺茫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们如何,反正我经历过工作多的连夜加班的时候,也有一月没事做的时候,有我的原因,也有工作性质的原因。但现在,我感觉我的工作是充实而适量的。我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计划。其实做基建工作挺复杂的,工作量也是十分庞大的,我不敢说把工作做好了,但至少我的工作在按照计划一步步的落实。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做月报、周报、日报,其实这就是计划,如果计划制定的合理,我想工作完成的肯定井井有条。曾经我在工作中往往是应付差事多,计划工作少,有时是计划了,却没有跟进,因此到第二天,日报的内容没实现;到周末,周报的内容没实现;到月末,月报的内容肯定不全面。所以现在我养成了几个习惯。第一,每天晚上睡觉时,想想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没,明天还有哪些事。第二,每周三看周报,如果没完成的任务,可能就提醒自己抓紧了;第三,每月10日、20日看月报,如果有没完成的事情,再安排一下。这样我基本上就把计划的事情都照顾到了。

当然,好像说了这么多,和拖延没多大关系,其实按计划进行,就是改掉拖延的习惯,克服拖延的心里。很多时候我们是很多机会,而往往是拖延的心里,自己告慰自己,等等再说吧,过了这段时间再说吧,完成这个事情再看吧等等,让机会转瞬即逝,时间过了,也许想法和机会都过了……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五

拖延症,大抵说的是,一件事情明明时间充足,但总要拖到最期限为止才做,正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

这本书不多250页左右,一个小时足以看完,但其带来的感触以及对心理的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事件——直到我能戒除拖延症为止。

文中提到的一点很有意思,拖延症,很多时候正是完美主义者最容易犯。

完美主义者分两种,一种是苛求完美,最后可以完美完成的天才——这种人是论外,正常来说,不会很多,于是,剩下的完美主义者,就成了拖延症的最大患者群。一件事情应该做,并且应该完美地做到,但偏偏没有完美做到的方式,在找到完美做到的方式之前,决定先啥都不做——很多时候的拖延症,都有经过上面的经历。

这里的矛盾点在于,没有去做,就先认为自己条件下做不好,但没有去做,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做不好呢?很简单,完美主义者们,都有一个大法宝——自知之明,总是认为自己对自己又足够的认知,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到,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任何事情都被二分,基本上不存在中间选项——努力了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完美主义者自认完美,于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要自己做的事情,一般不会拒绝——很简单,交给我,完美地给你做出来。于是下一个矛盾产生,别人地事情,一般很少在自己地熟悉范围里面,于是结合前一点,完美主义者手里面,就积攒了大量做不到——但绝对要完美地做出来地事情。

于是拖延症就产生了。

以上讨论仅限于“有自知之明地完美主义者”,懒鬼论外不做讨论。

然后是另一种拖延症,也更普通大众化——有没有一件很普通很容易干地事情,属于10分钟内能解决地问题,被完美地拖到事情不得不解决地最后5分钟地经历?或者干脆被拖延过头。

很多时候,对于伸手就可以做到地事情,人们不会太过在意,很简单,马上,现在,稍等这种回答地背后,是别人反复地催促——但就是不做,总是认为有时间马上做好的事情,却总是不去做,这就是拖延症。

原因在于,很多人做事情,按照四象限法则,这一类事情会被归于第四象限,因为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于是不紧急,因为很快就可以做完,即使在deadline前也可以很快弄完,所以不重要,但是,现实中,可能deadline的时候,做事情的条件正好不具备,或者时间被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占用,导致事情没有完成。

以上就是两种最典型的拖延症——工作拖延症与生活拖延症的笔记比较有代表性的群体的描述,更详细的,可以去参考《拖延心理学》

然后是下一个讨论,如何摆脱拖延症——这个问题的提问人,一般就是上面提到的完美主义者,只有这种人才会关注之后的问题,即使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拖延症的治疗,说起来很容易,规划好时间,做事情从小目标做起,但现实是,吹牛谁都会,但做事可不是。

比如说,有自知之明的完美主义者说,我知道我应该纠正我的。拖延症,但感觉我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我先找个完美的办法再行动。

比如说,我应该马上行动去整理代码而不是写这篇书评。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六

除了前文所说因为特殊情况将此书当做参考书外(实际上也没多大的用处),我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困于拖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我来说,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我永远的痛。目前能找到的类似题材的书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这方面的书,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介绍,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美国称为“流行心理医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医生”两字有关,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写论文,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读书除了学知识、长见识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种感觉,中国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在医学思想上,西医主张的完全确定性,也就是可以从人体的组成完全可以确定人体疾病的根源,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治疗;中医则主张需要从人体的全局认识疾病,而且采取的治疗措施不仅仅因病而异,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满怀希望又不争气的中医)。读书也是如此,实在看不惯满篇的专业术语。

还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比如:“你是带着独一无二的DNA、独一无二的大脑以及与生俱来的先天气质,从你母亲的子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看到原版,但我相信这段话从字面意思上翻译肯定没错;但我同时要说,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想吐。

满怀希望而又让我深感失望的一本书,布置什么时候才会再想起你。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七

十分钟有多长?因着赖床的缘故,我为了避免迟到,曾掐着表,把我从家里出发到走进学校的时间大致记了下来。几天的时间总结了下,每次大概七八分钟的样子,再加上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需要绕远路走大门,或是下雨天,车流量多等情况,就要在最快时间上再加上几分钟。所以每天最晚我都会在上课十分钟前匆匆出门,也算是运气比较好的,从那之后我就鲜少迟到。

可往往在我时间绰绰有余,信心满满地认为绝不会迟到的时候,你会在上课时间快到时看到一个仓促到有些狼狈的身影向教室奔去。这就是人所常言的拖延症。当钟表上的指针清晰地告诉你今天洗漱之后比昨天早了五分钟,你及时松了口气并暗暗庆幸今天时间比较充裕,于是同样是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却在不经意地拖沓中将时间用尽,再度看向钟表后,甚至比平日出发的还要晚上一些。

当然,也还有一种情况时常发生,明明是早出了门,算好的时间也还可以余下些许,但偏偏抵达时间和往日没什么不同,更有甚者,你还会发现时间不够了。

这些就是《拖延心理学》上所说的拖延,这种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以前一直认为拖延和拖延症并没有什么不同,故而常常把“拖延症”一词挂在口中,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区别。

拖延是一种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也仅是一种坏习惯,可当这种坏习惯影响到情绪,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书上举了很多个例子,皆是拖延的特征。在我的理解中,拖延也是对时间的模糊,十分钟,说短却可以做很多事,说长又过得很快。当你面前摆着需要完成的工作,却又想玩一会儿手机的时候,可能多数人会选择定一个时间,玩到那个点再开始工作。假如你在看小说,到点之后若是觉得精彩万分,你估计会暗示自己看完这一章再去,假如你在聊微信QQ,可能会是准时放下手机,但不停弹出的消息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将它再度拿起,每次发上一两条消息再放下,一会儿过后又会有消息弹出来。于是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你认为这几个小时你只拿出一些零碎时间来看手机,可事实却是你的工作完成的极少,并且质量不高。

《拖延心理学》上列举并综合了拖延的诱因及解决方法,主要几点就是:

1、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也可能因为旁人对自己的期待太高,害怕失望。

2、还有一种学生常有的抵制与敌意。就好比一个学生对科目的不喜: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做他布置的作业。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放弃了这门课的学业?你再怎么和老师怄气,收到损失的都是自己。

3、任务或是工作太难也是一种原因,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周而复始,你可能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了。

这些问题想必大家都是发现过的,可解决起来时就难以下手。因此我认为若是想尽量摆脱拖延,就要想好下一个十分钟要干些什么,充分利用时间,解决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并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劳逸结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你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说,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绝拖延的好处还没显露,继续拖延的坏处的还没有变成痛。拖延是尘封梦想的地狱,也是埋葬潜能的坟墓,在拖延的纠缠与困扰中,你可曾会想过因拖延而不知不觉中消逝的时光,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拖延是生命的盗贼,若是你不愿热情被窃走,机会被偷去,梦想被碾碎,爱情被扼杀,便学着将拖延拒之门外吧。因为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却可以在拖延中变成一具平凡丑陋的空壳。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八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可能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读了《拖延心理学》之后,激发了我过去的回忆和对自我的剖析。意识到,我其实是个相对敏感的人,因此我其实受到了很多伤害。我不应为自己的敏感而自责,因为这并不是我犯下的错。而我受到的那些伤害,即使年代久远,但我却从来没能去抚平他们,那些旧伤如今已形成了并发症,成为了我前行的沉重负累。他们已经在我青少年时期拖缓了我的步伐,时至今日,在更困难的环境下,我再不去斩断那些缠绕着我藤蔓,前行的道路上已经举步维艰。

幸运的是,我想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摸索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门径。与之前的苦闷挣扎的感觉相比,我现在感觉到的是一种改造自我的跃跃欲试和兴奋欣喜。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九

隔了xx个月,终于重新把《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看完了。唏嘘啊。谁能拯救我末期的拖延症?看是还是得靠自己啊!自救吧!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情绪根源,包括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

二是时间根源,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

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

四是人际关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情绪根源

拖延的原因有恐惧失败、逃避成功、完美主义、控制自我,安全感。拖延者对失败有恐怖感,从而一直拖延,最后失败了可以说不是他是关系,是时间不够补。而有些就逃避成功,怕付出太多,怕受到别人伤害,怕遭受妒忌自己受到伤害。还有就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看到这个,我承认我也是完美主义者,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不管在哪个方面,我都很明显,要么不做,要做就彻底。好多时间下决心的时间比做的时间还长,喜欢拖延,一直拖拖拖,拖到最后必须做了才会全力以赴去做。自我控制,体现在有个拖延者觉得拖延可以让他们或者自我的控制感,不必事事听命于他人。可以通过拖延和自己讨厌的人唱反调,有弱者的自我满足感,还可以报复他人。安全感就在于拖延者通过拖延让自己心理上或者安全感和舒适感,维护心理平衡。实际上他们只是希望有个伙伴,有人陪伴有人分担,不至于孤独,害怕被疏远。而有一些则是害怕被亲近,通过拖延来拒绝他人的亲近,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时间根源

拖延者的时间观念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严重冲突,总主观认为时间很充足,往往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才去做,实际上已经时候不充足了。拖延者时间感知失去平衡,轻视未来,在管理时间方面无序和误解。不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只做即时的事情,哪怕是不重要可做可不做得事情。拖延者容易陷在另一个时间区域里:时间迷失、时间断裂、过去的好时光,对时间的流逝不在意,不为将来做打算,拖沓此时。

生物根源

拖延的生物根源主要涉及大脑。大脑中的运行的某些生化因素很可能会影响拖延。首先我们要先了解大脑,神经科学最新的几个“大观念”:一、大脑处在不断变化中;二、感受很重要,即便它处于无意识中;三、潜伏记忆的影响;四、;联结的通路;五、左逆转。脑是不断变化的,不断修正,具有重组能力,可以打破旧的神经联系,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即是“神经的可塑性”。就是说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会影响我们大脑明天的结构和功能。生活经验可以激发神经元,将电子脉冲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外一个神经元,并释放生化信息,促使神经元在数量上不断增长和连接度上不断紧密化。你做某件事越多,大脑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大脑就会要求事情做得越快越快,越来越好。这也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虽然拖延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顽固的连结,但是我们是可以打破的,可以重新建立新连结。打破拖沓模式,建立做事新模式。拖延是舒服的,不拖延是要克服不舒服感,如恐惧和焦虑。当恐惧感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做出躲避反应,从而导致你的拖延。通过恐惧建立的神经连接是无法被消除的,当再次遭遇刺激的时候,大脑就会无意识反应。这是大脑对抗恐惧和痛苦的防御机制,会抑制反应,让你逃避、拖延。不过,由于神经元是可塑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情绪对抗恐惧和焦虑、痛苦,管理自己的感受,理性思考,坦然面对那些我们所推迟的事情。潜伏记忆依然,以前的记忆还潜伏在大脑了,当收到刺激时就会激发神经回路,然后做出拖延的逃避反应。大脑左半球的某一分部和关照、感应和同情这样的感情有关的区域。当这区域被激活,我们就会感到放松,对世界怀着开放的心态。大脑的右半球有个负面情绪有关的区域,在不舒服和负面的情绪中,就会倾向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所谓的“左逆转”就是善待自己会刺激大脑的相应的部位,创造出一种与抗压感和健全感良性循环的状态。简单讲就是多刺激左半球区域。

拖延症和执行功能障碍、注意力缺失紊乱、抑郁、焦虑、紧张和睡眠问题这些身体状况有关。执行功能障碍的人往往因为执行力不足而导致拖延。注意力缺失紊乱的人因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情需要的时间比其他人要多,而导致拖延。抑郁症的人则因为动力不足,连动都不想动了,怎么可能不拖延。拖延的焦虑症的人一般是强迫症、邋遢分子和囤积狂这两种,这两种情况是“脑锁住”。强迫症的人不断重复某件事情,不能做其他事情而拖延。邋遢分子和囤积狂,是迟迟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不断囤积,大脑回路锁住状态。压力会使我们变得拖延。面对压力是,往往是“非战即逃”的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奏,有些人早上工作效率比较好,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比较好,有时强迫自己工作只会走上拖延之路。睡眠问题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不足,导致拖延。但是不管是怎样的情况,都是可以通过重建神经回路来慢慢改变我们的拖延症。

顺便提提季节性情绪紊乱症。随着白天日子的缩短,环境光线的减少对人产生影响,神经传递素、血清素和多巴胺失去化学平衡,容易出现疲劳不堪的情况。冬春两季较多出现。

人际关系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家庭对拖延者的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等倾向,让拖延者为了维护其家庭关系而做出拖延行为。有些则希望通过拖延而得到父母的爱等。还有就是为了维护和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选择拖延。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十

《拖延心理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所著,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她们一直致力于为全美国的学生、公司组织和公众团体提供治疗的心理工作坊和专题演讲方面的服务,终年活跃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的讲坛。

通常一本书的可读性往往取决于作者的阅历,写书的人往往被认为对他们的写作倾向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确实,作者对拖延心理的了解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简·博克曾经说:“我们两个都知道对方的那些丑事,我们都经历过许多通宵开夜车的日子,也曾为写博士论文而挣扎了多年,经常要缴纳税收滞纳金,并常常为自己的拖延而编造种种故事情节(最为极端的例子是说自己家里死了人)。”除了作者两个人对此的个人亲身经验之外,作者也有多年与拖延心理打交道的职业经历。当作者还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咨询中心成员的时候,作者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拖延者创设了据作者所知的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在作者的拖延者团体中,作者看到一些拖延的模式和倾向一再地呈现出来。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多引人注目的共性。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原计划在周一上午九点开始作者一周的团体治疗课程,结果作者发现这根本不现实——在十点之前没有一个人出现在现场!当作者向公众开设拖延工作坊的时候,作者再次遭遇到了这个拖延怪兽。作者差点提前一周取消作者的第一个工作坊,因为在预订的时间内没有几个人报名。结果,几乎2/3的人是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分钟报了名,作者不得不搬到一个更大的房间里才能容纳下这么多的人。

作者不仅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在她从医方面的成绩也不容否认。30年来,作者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私人诊所内也处理了很多个案,很多人因为常年拖延而积重难返,这让作者有机会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索这个问题。作者感到幸运的是,患者们都勇于向作者敞开心扉,这使作者的研究工作从中受益良多。所有这些经验都再次坚定了作者的想法: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

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并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书中作者还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在书中作者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就是懒惰的一种表现,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拖延并不只是懒惰,他跟很多因素有关,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也发现自己拖延的毛病,了解到了拖延对事情发展的影响。我深深地认识到拖延让我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和成功的机会,拖延不是单纯的懒惰,它的危害更甚于懒惰,我也意识到拖延必须改正。

一旦意识到拖延的危害,我们该马上制定相应的更正计划。

降低期望,设定具体的、可操作而非模糊的、臆想的计划。不是我要在一年之内学会德语,而是我要在两个小时内记住十个德语词汇。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接受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东西是完美的这个事实。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擅长点,更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相关范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优秀4篇】05-19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优秀8篇】06-06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精彩5篇)06-11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优秀6篇】02-20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6篇)01-01

西游记读后感结尾(优秀6篇)01-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8篇】01-01

说和做读后感(精彩3篇)01-01

《一起长大的玩具》读后感优秀5篇01-01

灰尘的旅行的读后感(优秀3篇)01-01

最新范文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个人启示(精选3篇)02-07

《朝花夕拾》第一章读后感范文(优秀602-07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精彩7篇)02-07

《简爱》读后感700字范文精彩4篇02-07

弟子规谨篇读后感(5篇)02-07

《活着》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优秀5篇02-07

呼啸山庄1000字读后感(优秀8篇)02-07

沉思录读后感6篇02-07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优秀5篇)02-07

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优秀5篇)02-07

25 377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