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党员范文>入党介绍

入党介绍人发言范文(最新9篇)

发布时间:

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要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并且经过预备期的考察,才能成为正式党员。泡面作文为同学们整理了入党介绍人发言范文(最新9篇),希望能够在作文写作上帮助到同学们。

入党介绍人的发言稿范文 篇一

对他的要求可以答应,但对出书一事,我回函称那是一个“悲壮的计划”。原因很简单,该书记述的主体已不存在,无人赞助;主要读者不知去向,发行困难;中国的传统是官修史志,本届湖北省志亦然,仅凭打工者一己之力如何出版类似县市报志的书稿呢?

还真没想到,今年冬天,悲壮的计划渐成现实,一部准志稿传到了我的电子邮箱。

“存史资政育人”是志书的三大职能,其中存史最重要也最具基础性。粗览全书,其搜集保存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给人印象深刻。在大事记部分,书稿记载了湖北80多年的县报史,记载了大革命时期、合作化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湖北省县市报三度兴盛,又因自然灾害和减轻农民负担两度奉命停刊的史实;在报社简介部分,该书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中各家县市报纷纷复刊、艰苦创业、不断求索、不断发展的历程,介绍了各报在新闻改革、宣传报道、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理论探讨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存在的不足;在文件文章选编部分,此书选录了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有关县市报的文件,选录了湖北省县市报研究会历次会议的会议纪要及历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三个部分互相补充、印证,勾划出湖北县市报的发展脉络,描绘出改革开放年代湖北县市报的发展全貌。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

此书记载了我省县市报人的奋斗、欣喜,也记载了他们的困惑、痛苦和激烈思想斗争,特别是在奉命停刊时刻的所思所想。书中收录的《监利报》近3000字的停刊辞,读来柔情百转,荡气回肠:“悲壮呀,这让人想起98抗洪三洲扒口分洪的悲壮,尽管三洲抗洪军民一百个不情愿,但是,为了确保江汉平原的安全,三洲的口子还是扒开了。《中国青年报》刊发这则消息用了一个标题叫做《悲壮的弃守》,此时此刻,我们心头一样涌起弃守的悲壮。”作者接着自劝自解:“想不通,有什么想不通呢?党报必须讲党性,党报要听党指挥。党要办,一定办好,党要停,坚决服从。这是党报必须遵守的原则和纪律。”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楚看到县市报人的原则操守,感受到他们的激情与才华。

中国县市报办办停停,几起几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是何道理?正如那篇停刊辞所言:“其间蕴含的东西太丰富也太复杂了,太深沉也太厚重了”。探讨县市报的兴废存亡不是这本书的任务,存亡继绝也并非作者本意,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只是搜集史料,忠实记录。这源于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报人情结,更是出于历史传承的责任。因为他知道,作为湖北省县市报研究会的最后一任会长,历届会长珍藏的资料,像接力棒一样正好传到了他的手上;全省52家县市报在他的任期内集体消失,时间尚不遥远,理应有所交待。于是,没有领导机关布置,不用任何人催请,他自己给自己下达了一个庄严的任务,而最终他也完成了这个任务。

入党介绍人的发言稿范文 篇二

“党刊工作者的到来既给我们带来了黄槐花香,又给我们带来了书香。”荣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瑛的开场白,活跃了恳谈会的气氛。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机关党委书记李利民对党刊编辑记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目前已形成了‘四刊一网’的发展态势。作为市委机关刊物的《当代党员》,其宗旨和任务就是面向基层、反映市委中心工作和基层的实践,我们怀着诚恳的心情来倾听大家的意见。”社副总编李学光的一席话表明了党刊的诚挚态度。

《当代党员》编辑部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刊物近两年来,在社总编会领导和悉心指导下调整办刊思路,推进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

来自荣昌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的10余位热心读者代表踊跃发言,对《当代党员》的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年愈七旬的老干部谭绍西第一个发言:“我认为《当代党员》是一本难得的好刊物,版面轻松,栏目丰富,文章精细,实在,有很强的指导性、可读性。”

谭老的一席话在代表中引起了共鸣,大家普遍认为《当代党员》可读有用。昌元镇白象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富宾说起党刊的可用性时讲了一个故事。他刚到社区时,不知工作从哪里入手。有一次召开党员大会,按照花名册,他叫人准备了100多根凳子,结果稀稀拉拉只来了20多个党员……后来,他从《当代党员》中吸取经验,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党员们的积极性,如今社区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荣昌县委组织部电教科干部殷贤华用“三性”概括了《当代党员》的变化:“一是导向性强,市委工作重心是什么,刊物就宣传什么;二是可读性强,通讯具有较强的现场感,以小见大的写法随处可见,大家普遍反映比较爱看‘特别策划’和‘特别报道’;三是可用性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在写文稿时,‘当代风采’、‘公仆情感’和‘党建新苑’就使我受益匪浅。”

针对《当代党员》的不足,与会代表怀着对党刊的深厚感情,纷纷建言献策。

谭绍西建议:《当代党员》要多反映普通党员的先进事迹;多反映“双带典型”;多介绍一些党的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基层组织的经验。路孔镇党委书记吴强希望《当代党员》介绍一些特色镇,围绕“新农村建设”抓一些好的点子、经验,供乡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借鉴。广顺镇党委书记潘英希望党刊介绍一些农村实用政策性知识及各种法律法规,建议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开设一个论坛,说实事,出实招。荣昌县外宣办副主任黄海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当代党员》的权威性,让深的更深,浅的更浅,为各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宣传,编辑部应到区县多走走,多交流,多沟通……

入党介绍人发言 篇三

1984年9月初的一个下午,一位70岁左右,西装革履,面目清癯,带着一副锈朗架的眼镜,微微弓背的老先生缓缓地走进了复旦大学第一教学楼二楼的1206教室。正在教室中等待上课的历史系三年级的同学知道,这就是给他们上“英文世界史学名著选读”这门选修课的陈仁炳教授了。

在人才荟萃的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老师中,陈仁炳是有些传奇或曰神秘色彩的教授。他于1936年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解放前后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3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而我们也已经从学长们那里得知陈仁炳是著名的,名入《选集》第五卷。直到1980年全国范围的改正后,还属于“只摘帽子,维持原案,不予改正”的中央级民主人士的五人之一。学长们还介绍说,陈仁炳在上课时,曾突然离题万里地谈起了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谈到美国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的故事时,素无什么表情的陈仁炳,竟会突然变得眉飞色舞,如同换了一个人。

陈仁炳的课和其他老师比较,的确有些不同。他是我们所有老师中屈指可数的可以坐在椅子上讲课的老师,同时他的课好像没有明确的教学进度的概念,拿着由他自编的两本厚厚的教材《英文世界史学名著选读》,慢条斯理地讲,一个学期下来,好像没讲几篇文章。考试时可以带英文字典,翻译一篇他指定的文章完事。只是课堂上没有听到什么海外逸闻,多少令人有些失望,但也不是没有收获。那时社会上热衷于智力竞赛,五花八门的题目层出不穷,有一题目竟是有关Ph.D(博士)名称的来源。一次课后在一教室门口看到陈仁炳,就向这位1936年毕业的美国博士请教了。陈仁炳一本正经地进行了仔细地解释,还引用了他和他的前妻在美国获得博士的亲身经历作为佐证。唯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次不知谈到什么话题,他在课堂上讲了一个非常冷僻的成语“唾面自干”,同时仔细地介绍了这一成语故事的出典。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成语,因此非常容易地就记住了。

一个学期的课很快结束了。到了1985年6月间,我们全班同学和系里的全体老师拍毕业合影,陈仁炳自然也来了。在所有的老师中,只有两位老师西装革履,其中一位就是陈仁炳,其余的一律是中山装甚至长袖衬衫。有趣的是,周谷城先生潇洒地拿着一根拐杖,而陈仁炳却拿着一把雨伞。记得那天天气晴朗,没有下雨的迹象。西装革履外加雨伞式的拐杖,不免令人想起了古典电影中看到过的英国绅士。

1989年初春的一天,当时正在上海的空军政治学院任教的大学同学王维江来我家,我们不约而同又想起了陈仁炳:对了,帮陈老师去写回忆录,而且说干就干! 陈仁炳的新居坐落在上海徐家汇附近衡山路和吴兴路交叉口的四栋高级的新公房中。这一地段在上海素以高级住宅区著称,尤其是绿树蔽天行人稀少的衡山路令人陶醉。这些新公房的主人都是当时上海的一些名人,包括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曹天钦夫妇,上海市委宣传部前部长王元化,著名学者孙大雨和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等。

记得第一次拜访是在3月的一个上午,我们带着一束鲜花去的,他一见到鲜花就笑了。陈仁炳的新居两室一厅,在当时的上海算是高规格住房了。厅中的一侧放着一架旧钢琴,钢琴上放着一本《选集》第五卷;钢琴上方的墙上也悬挂着一镜框,里面是陈仁炳的美国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学位证书。据说“”期间,来抄家的红卫兵想撕掉这一证书,但是证书是羊皮做的,一下子撕不破,只好揉成一团,扔在墙角,被陈仁炳拣了回来而得以“余生”。厅的另一侧墙上也悬挂着一镜框,里面是一幅由民盟上海市委赠送的写满各种字体的“寿”字的百寿图。

和五年前给我们上课时相比,陈仁炳显得老了一些,但是那天他穿得整整齐齐接待我们,就像在讲台上一样,精神抖擞,思维清晰,这和身为医生的师母陈蕴辉自从1964年结婚后的长期不懈的悉心照顾分不开。面对我们的录音机,陈仁炳开始慢慢地口述起他的故事了。

很快我们就完成了这一工作,但是不久以后的那场,使得这一口述史资料不得不接受束之高阁的命运了。

1990年年初,我又去看望了一次陈仁炳。才半年不见,此时的陈仁炳已经躺在床上了,神情恍惚。陈蕴辉自己出钱为他请了一位特别护士进行护理。他断断续续地告诉我说,现在开始评社会科学系统的院士了,他的老朋友沈志远(1957年时任民盟上海市委主任委员,经济学家,1957年被划成分子)排在第一位,他自己应该排在第二位。他给我们上课时用的上下两册的教材《英文世界史学名著选读》,希望能够出版。“周谷城应该给我的书名题签,我们毕竟在一个教研室工作过。”当时的周谷城已经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了,我不禁愕然。陈蕴辉在外面的房间听到了我们的谈话,这时插话说,不要听他的,他已经有些幻想症了。此时正值结束不久,陈仁炳预感生前是看不到自己问题的彻底解决了,其心情之恶劣是可以想象的,而我也深深感觉到他的这种心情。

这年的12月中旬,陈蕴辉来电说12月9日上午陈仁炳过世了,他的追悼会还是很隆重的。中国现代史上被定为中央级“真正”的最后一位健在者就这样地走了。

在1989年的采访中,有一件事情引起了我们的特别兴趣,即向递条子问题。陈仁炳从1949至1957年历任华东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后者是他在中国政界实际上的最高头衔了。

据陈仁炳说,在1949年11月15日到12月20日的民盟一届四中全会上,有关民盟的中央领导层人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民盟内部论资排辈,一些有救国会背景的人取得了相当多的位置,而如陈仁炳这种没有背景的成员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这引起了他的不满。在一次会见民盟与会的代表时,陈仁炳从后面向递上了名片以及一张条子,条子上写有“请照顾方方面面”的字样。回头问是谁递的条子,他旁边的民盟中央副主席李文宜指了一下陈仁炳。就在这次会议上,陈仁炳当选为新一届民盟中央委员,这成为他进入中国政坛,至少是中共统战政坛的起点。正是因为这一起点,使得陈仁炳至少在上海政协的舞台上着实风光了足足八年,直到1957年反运动风云突变,导致以后23年的身败名裂,这个结果自然是陈仁炳意料不到的。

值得补充一句的是,这位李文宜是陈仁炳最小的五姨妈,也是他1945年11月加入民盟的介绍人。李文宜是董必武的学生,更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罗亦农的遗孀。作为1926年入党的党员、民盟的创始人之一,她历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和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去世时被评价为“我国妇女运动先驱者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民盟“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李文宜是陈仁炳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人,五姨和这位外甥的感情至深,1989年12月15日庆贺陈仁炳80岁寿辰时,86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从北京飞到上海为外甥祝寿;1990年陈仁炳去世时,她又特地从北京发来传真唁电,向外甥最后致意。

其实按照陈仁炳在解放前的政治表现,他是有资格成为民盟中央委员的。早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期间,正在沪江大学读书的陈仁炳就亲赴前线抢救伤病员和难民。时至抗战全面爆发,他抛弃职业和家庭,率领进步文艺团体“武昌合唱团”赴香港、南洋等地宣传抗日,募集钱款支援抗战。1940年返回重庆后,他震惊于的腐败统治,拒绝加入,参加了民盟,积极地加入了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多次不顾个人安危,发表演说,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担任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直接领导的《展望》杂志副社长,在杂志上撰写文章,批评专制独裁统治,呼吁民主,反对内战;联合上海的多位教授,走访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用英文慷慨陈词,指责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完全错误的,美国扶植政权是没有前途的。这些活动使得他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赢得了“民主教授”的美誉。

1949年11月5日傍晚。北京,中南海颐年堂。和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会见参加民盟一届四中全会的全体代表。据陈仁炳回忆,当时面带微笑地和每一位代表握手致意,随后他称赞费孝通一家三兄弟都为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曾国藩的孙子曾昭抡叙“湘”情;为坐在左右侧的张澜和沈钧儒倒茶;在会见结束后站在门口目送代表远去,直到看不到时才回去。这是陈仁炳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受到接见。当天晚上,陈仁炳激动得夜不能寐。陈仁炳觉得,肯定不是他一个人,而且还有其他许多的代表同样是第一次见到,同样是激动得夜不能寐。

谁能料到,在陈仁炳走完意气风发的八年后,反运动风起,民盟成为反斗争的重灾户。而且在民盟的名单上,除了他之外,竟还有他父亲、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陈崇桂的名字。这么高层次上的父子,在反运动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当我们在拜访过程中讲到1957年时,陈仁炳马上说在《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一文中,即《选集》第五卷的第448页中提到他,并不由自主地拿起钢琴上的《选集》第五卷,一下子就翻到了那一页。这么容易是因为这一页本来就留有翻阅的特别记号,上面有陈仁炳用红铅笔在“陈仁炳”的名字下划出的痕迹。

翻开上海出版的1958年6月9日的《解放日报》,只见上面赫然刊登出陈仁炳的文章《陈仁炳对共产党整风方法有不同意见》。《解放日报》在发表这篇文章时说明:“这是陈仁炳同志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标题是本报编辑部代加的。”陈仁炳在文章中指出,“作为派的成员,我以最大的忠诚拥护党的整风运动。党这样地以最大的热诚和虚心,征求各方面的批评意见。这样的严格对待自己的精神,是伟大的。”陈仁炳在发言中,说了一个汉代贾谊在“文景之治”时指出王朝危机的故事,当时贾谊在《陈政事疏》中,列政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陈仁炳说:“我不敢说一定有叫人痛哭流涕的事情,但是至少,令我们长太息的事情恐怕实在太多了。”陈仁炳对群众不敢鸣放的原因作出六点分析:“一怕打击报复;二怕党和政府没有决心纠正错误,改正缺点,反而因为提意见而开罪于人;三怕所批评的对象是不倒翁,是一块搬不动的石头,批评由你批评,而不发生纠正错误的效力;四怕所提意见不全面,反被领导拿‘两点论’来加以驳斥;五既然提的是缺点,怕被领导上认为就是否定成绩;六怕领导批评你是在算旧账。”陈仁炳发言最关键一点,就是他提出可以“算旧账”:“只要我们的动机正确,为了党和祖国的前途,而不是为了算账而算账,不算是一种‘算账主义’,那为什么不好算呢?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譬如说,算一算浪费和走弯路的账(如果有这样的账的话),我认为没有坏处,只有好处。”

正如40年后上海史的研究者针对这一发言特别指出的:陈仁炳留学美国,深受英美民主政治的影响,他的发言确实如标题所说的,和一般教授从具体问题“就事论事”谈论整风不同,具有政治学观点。而研究者又指出,陈仁炳的发言稿是上海党报《解放日报》在准备反击“”言论前两次不加批评和表态的“争鸣”文章之一,这些文章引起的高度关注。

其实,陈仁炳成为,除了以上公开发表的言论外,也和他在解放后的一些表现直接有关。1956至1957年,身为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的陈仁炳,在政协的一些会议上,直接和当时一位身兼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等要职的负责人发生冲突,而且不少是政策性问题上的意见分歧。陈仁炳提出,共产党不能一党说了算,派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他看不惯一些民主人士唯唯诺诺的举动,提出“反对乡原态度,提倡贾谊精神”。他告诉一位同事说,他晚上失眠,打开收音机,想听音乐催眠,但是从收音机中听到的全部是宣传性的文章和政治歌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这怎么行”。他认为党的文艺政策要改一改才好。同时在其他的公开场合也有类似的言论。当时的上海市委主要负责人柯庆施对这些情况自然是一清二楚的。1957年五六月间,在一次会议上,陈仁炳向柯庆施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引起柯庆施的震怒。柯庆施说,我们共产党是要饭出身的,手中拿着一根打狗棍,如果遇到主人比较客气就算了,但是如果遇到主人不客气,那么我们是要用打狗棍打的。陈仁炳闻此言一下子默不作声地坐了下来,不久即起身扬长而去。不久的8月间反右运动高潮时,在上海的中苏友好大厦召开的上海市二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的一次预备工作会议上,柯庆施再次放言道:几个月前我见到陈仁炳,我告诉他不要看你跳得多么高,我会叫你知道,到底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随后陈仁炳自然而然地就被定性为,其中“乡原”一说,被定性为攻击民主人士和党外积极分子。事实上,北京有关人士非常注意陈仁炳和罗隆基之间所谓的“组织关系”,就在陈仁炳被划为后,陈仁炳和罗隆基的联系以及陈仁炳和美国的联系还受到上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980年6月,有关方面决定复查爱国人士中的,但是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彭文应和陈仁炳五人未获改正。除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储安平外,陈仁炳是当时唯一活着的一位。这给晚年的陈仁炳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心灵上的打击。他多次同和他有着世交兼邻居关系的王元化聊及自己这一难解的痛楚,无法接受后者叫他“看得淡一些”的多次劝解。“陈仁炳是抑郁而终的”,王元化在向笔者回首往事时,两次强调了“抑郁”二字。不少熟悉陈仁炳的亲朋好友也都这么认为。陈仁炳对“”期间他的家庭和他的家族遭受的苦难痛心万分,他曾对友人称自己是“还活着的真”。而对前来采访的传记作家叶永烈也自称是“”,叫后者不要来采访他。陈仁炳多次告诉笔者,他对有关方面既承认他解放前后曾“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又“不予改正”的现状耿耿于怀。他甚至搞不明白,为什么他和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和彭文应一起,成为“不予改正”的五人之一。

入党介绍人的发言稿范文 篇四

我国的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各报都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

党报的优势何在?时政新闻是党报最大的优势。

如今,由于党报的时政新闻报道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多年一贯制,处于应付状态,主动出击少等原因,致使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内容狭窄,从而在公众甚至报业同仁中产生一些误区。

误区一:时政新闻读者少

党报时政新闻的读者确实不多,但不能因此就断言公众不喜欢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联播和电台新闻联播的内容大都是时政新闻,很受观众和听众的欢迎。笔者常见,许多人边吃晚饭边看新闻 ;也常见,许多人为了看电视新闻联播而推迟吃饭时间。这足以说明公众关心时政新闻。

报纸的时政新闻之所以读者少,一个原因是,报纸送到读者手中时晚于电视、电台的新闻节目,读者看到报纸时已经知道了这些时政新闻,当然不再感兴趣。

另外一个原因是,报纸的时政新闻与电视、电台的时政新闻内容一样,没有更多的信息量,反而没有电视直观。

读者所需,就是我们报人努力的方向。党报要发挥出时政新闻的优势,就必须深入挖掘,要把同一条时政新闻写得比电视和电台有更多的信息量。

有一次,林廷生副省长会见一位院士,笔者前去报道。整个会见过程像绝大多数副省级领导同志的会见活动一样 :亲切友好地介绍了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等社会资源。但是就在正式会见结束、双方步入宴会厅时,双方交头接耳说道:将于当晚公布的新院士名单中,又有好几个人是山东的。笔者立即将这条信息告知夜班领导,得到支持,迅速搜集了这几个新院士的有关情况,配合新华社公布的新院士名单一起发了,效果很好。

按照现行的做法,正省级领导的会见活动稿发一版,字数六、七百;副省级领导的会见活动稿发二版,字数300左右。其实,根据笔者多次采访会见活动的情况看,省委书记、省长的会见,内容大都很丰富,但也有例行公事的,在报道上不应固定字数,应当按照信息量的多少,可长可短,这样做也没有攀比的 ;副省级领导的会见活动,大都信息量少,写成300字左右也常常是记者们自己在找些套话来硬凑,完全可以在二版上方突出发成一个标题加一句话的简明新闻。这样做,既突出又节省版面,领导同志也不会有意见,因为领导同志关心的是突出地发了他的活动,至于他讲的内容倒并不关心,甚至他也知道报道出来的内容中有很多都不是他说的。

时政新闻报道必须讲政治。讲平衡是讲政治的一种具体体现。时政新闻的主角大都是领导同志,对于同一级别的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必须在报道数量和版面安排上讲平衡,这是宣传纪律,必须遵守。

那么,同是副省级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如果有的信息量大,有的信息量小,如何处理?

这似乎是个难题,其实也不难。如果报社经过请示后作出规定 :副省级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见活动都在一版或二版发简明新闻。那么,从会见活动中挖掘出的其他信息可以单发成新闻稿件。如此,便既保持了平衡,又不至于因为字数所限挤掉了新闻。

误区二 :时政新闻只是会议会见和讲话

无论是在党报还是电视、电台的新闻中,时政新闻的绝大多数都是会议、会见、领导活动和讲话。时间久了,许多人包括新闻同仁也误认为,时政新闻就只有这些。其实不然。时政新闻的内容很宽泛,可以挖掘的领域很广,还应包括政策规章、法律法规、人事变动,等等。

仅就会议而言,在常规的会议报道之外,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报道,例如,会议的背景、讲话中的所指,大都为读者所关注,都可以挖掘开采。

在报道形式上,除了直接的报道,还可以采取间接的报道,例如,根据会议精神或会上领导讲话精神写成社论、评论或者权威人士吹风等等。

过去,党报对法律法规的报道,大都只是遵照规定在法规通过后全文刊登。其实,很多法律法规都是社会的热点,为广大读者所密切关注。今年,笔者得到总编室的支持,在报道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法规时,进行了深入挖掘,从制定该法规的背景、审议修改过程、法规内容解读到出台后对公众的影响等,跟踪报道全过程,赢得了大量读者,也受到读者好评。当然,由于版面限制和笔者自身水平所限,还有很多该挖而未挖、该报而未报的。

误区三:高层人事变动只能发简历

人事变动,尤其是高层人事变动,历来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当然也应当是党报报道的内容。但是,按照几十年来形成的惯例,地市委书记、市长、厅长的变动由于级别不够,省级党报是不发简历的,只有副省级以上的领导变动才发简历,并且,副省长只发100多字,远远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以至于有人事变动时,街头巷尾传播着道听途说的错误消息,社会效果很不好。

既然读者有需要,党报作出权威的报道还可以堵塞小道消息,避免以讹传讹,党报为何不多做报道呢?原因是几十年来的惯例。

其实,组织部的同志讲,他们也希望多介绍一下新领导,但是怕报社不愿意比往年多给版面。本可能是两相情愿、皆大欢喜的好事,由于缺乏沟通,党报的权威性和热点新闻就这样年复一年的漏掉了。

前段时间,《南方日报》率先打破惯例,对新任的中央几位部长大篇幅地做了介绍,一时间,洛阳纸贵,读者争相传阅。至今也没有听说该报受到批评。

据笔者多年来随同领导同志活动发现,很多报道上的惯例,其实都是党报自己给自己定的规矩,自己给自己做的套子。如果党报要求突破,请示一下领导同志,基本都会获得批准的。

入*介绍人发言稿 篇五

XX同学能认真学习***列宁**、*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自觉学**的基本知识和形势**,**思想上进步明显,对*认识明确,入*动机端正,有为*奋斗终身的决心。*时能以*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勤奋,成绩优秀。担任班长学习,坚持原则,认真负责,以身作则,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团结带领广大同学共同做好班里各项学习,深受广大师生一致好评,去年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对*忠诚老实,为人襟怀坦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善于团结同学,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缺点是:学习中计划性和细致性不够。鉴于此,我认为XXX同学已基本具备*员条件,我愿意介绍其加入**。

入*介绍人发言稿 篇六

在**思想上自觉地与*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的认识正确,入*动机端正*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缺点,在工作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思想品德端正,团结同志,对*忠诚老实,为人正派,有为*奋斗终身的决心缺点是:工作中计划性和细致性不够用*规定的标准全面衡量 ,我认为他已具备了*员的条件,我愿介绍加入**。

入党介绍人发言 篇七

【关键词】张申府;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

“记忆是我们的伤疤,但比这伤疤还更严重的,是现代人的遗忘。”①张申府曾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筹建,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旅欧小组的主要负责人,②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却长期不被现代人所重视,以至提及中共建党人,只知、陈独秀两位革命先驱,而不知中共建党第三人张申府。本文希望还原 张申府作为中共早期党组织创始人在我党建党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位历史人物。

一、陈独秀、相约建党的联络人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史实一直为人所称道,但是在陈独秀、的建党背后,一直有第三个人在为二人筹备建党而辛勤奔波。历史的遗漏使得人们在谈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时,只谈陈、李二人,而对张申府的建党贡献要么直接忽略,要么一语带过,这显然是不客观的。

张申府是河北献县人,从小接受传统儒学教育,令张一直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同乡――清朝大学者纪晓岚,他曾将纪晓岚作为人生追求目标,在学术与政治间漂亮穿插。张申府是北京大学的第一批本科生,北大的优越条件激发了他探索罗素数理逻辑哲学的热情,并通过努力逐渐发展成为了当时不可否认的“中国研究罗素学说最有成绩的人,”③他的学术造诣甚至得到了罗素本人的充分肯定,罗素曾多次向他朋友说张申府对他的所有著作知道的比他自己还清楚得 多。④1917年张申府于北大毕业,他独特而深厚的哲学才华得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欣赏与重视,这使得张申府在本科毕业以后就获得了留校教授逻辑和数学的机会。当时,陈独秀正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正在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三人志趣相投,1918年曾一起创办《每周评论》。⑤陈独秀与无疑是他政治生涯的两位重要人物,通过与陈、李二人的交流与合作,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坚定了这个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民族革命的大潮中,做一个新时代的弄潮儿”⑥的理想与信念。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访华,目的是在中国建立共产国际的分组织。魏金斯基在中国的第一站就是北京,他在北京受到了与张申府的热情接待,他们围绕如何改变中国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魏金斯基认为在中国创建党组织的条件已然成熟,他的想法得到的认可。推荐魏金斯基去上海会见正在上海法租界避难的陈独秀,共同商讨建党事宜。而就在魏金斯基在上海同陈独秀就建党问题进行探讨之时,张申府也带着的建党意见到了上海,与陈独秀共同商讨建党事项。接着,张申府又将陈独秀的建党意见带回北京,向具体介绍了陈独秀在上海建党的基本情况。可见,正是张申府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来回奔走,使其成为“南陈北李”建党筹备工作的联络人,陈、李二人在建党问题上没有过面对面交流,张申府担当了二人沟通的得力助手。如果没有张申府奔走串联,上海与北京间的建党事宜就不会轻易达成。

二、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组织

“这件事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①这是陈独秀在与和张申府的信件交流中对张申府建党贡献的高度评价。信件写于1920年8月,当时正在上海主持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信中明确指出,关于建党事宜,在北京只有和张申府二人具有发言权,这也非常客观地反映了张申府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的命名参与人

1920年8月,陈独秀开始在上海着手创建中国共产党,但是在党组织的创建之初,他对党组织的名称问题一直犹豫未决。当时,组织内部已经有成员因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不坚而退出建党活动(如戴季陶、胡汉民、张东荪等人)。就此,陈独秀执笔向北京的与张申府写信征求意见,就党组织应该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的问题,希望二人能对此提出意见。与张申府通过商议认为应叫共产党:当时俄国已经将社会改名称为共产党,世界其他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也都呈现将本国的社会党改称为共产党的发展趋势,中国亦应与时俱进,最后,二人的想法由张申府向陈独秀以信件形式告知:“就叫共产党。”②随后,李、张二人即接到了陈独秀的回复,信中充分肯定了李、张的建党意见:“你们的信收到,就按照守常()和你研究的名叫共产党。”③就此,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8月在上海正式创建。

(二)北京党组织的创始人

19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早期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事宜逐步提上日程。最初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只有与张申府二人,张申府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主持建党的最得力助手。 张申府一方面将上海的建党经验告知,另一方面又与就北京的建党问题商量讨论。李、张二人就发展新党员、扩大北京党组织的议题达成共识。“既然组织起来了,就要发展能入党的人最好都吸取到党内来。”④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天津进步女青年刘清扬,但是刘以对党组织不了解为由拒绝了李、张二人的考察。随后,与张申府发展了他们在北京的第一个党员――,“成为北京的第三个中共党员。”⑤自此,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由北京大学的三个不同的知识分子层次:教授、讲师,学生构建而成。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早期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正式创建,张申府是重要创始人。

三、中共旅欧早期党组织的负责人

1920年11月,张申府受聘于法国里昂大学教授逻辑课程。⑥张申府在旅欧前夕,曾就建党事宜与陈独秀和进行过交流,“他们希望我到法国后继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①自此,张申府带着陈、李二人发展海外党组织的嘱托开始他历时三年多的旅欧生涯。值得称道的是,张申府到达欧洲后不辱使命,积极壮大旅欧党组织,先后成立了中共旅法、旅德、旅比、旅欧总支部等组织,发展了、、聂荣臻、李富春、邓小平等一大批优秀中共党员。

(一)领导创建旅法中共组织

1921年1月,张申府以蔡元培私人秘书的名义乘坐歌狄娜号邮轮到达法国巴黎。张申府在法国发展的第一个党员是与他同船飘洋并结为伉俪的天津先进分子刘清扬,同年2月,张申府又与刘清扬共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异乡法国,三位中共党员经常在张申府法国租住的公寓里酝酿建设中共海外党组织事宜。1921年3、4月间,赵世炎、陈公培来法,他们由陈独秀介绍同张申府共谋建立海外党组织。随后,五位中国共产党员(张申府、、刘清扬、赵世炎、陈公培)在巴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旅欧组织――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张申府是小组的唯一负责人。张申府在巴黎讲学期间,并没有中断与中国党组织的联系,陈独秀书信交代张申府:“关于欧洲近状,请月赐一信。”②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收到了上海发出的会议邀请。遗憾的是,由于路途漫长、交通不便、时间紧迫等原因,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并没有派出代表应邀。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它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之一,是中共产党在海外发展的重要分支部分。

(二)领导创建旅德中共组织

1922年3月,张申府因留法勤工俭学生呼吁“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示威遭到法国警方与中国教育当局的不公正镇压,愤然辞去了他在法国里昂大学的教授工作,同、刘清扬二人坐火车到了德国柏林。三人到达柏林后,积极与当时在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员张伯简建立联络,为继续发展海外党组织而奔走串联。一个月以后,四位中国共产党员共同于德国柏林成立了旅德中共组织――柏林共产主义小组。

(三)发展壮大中共旅欧早期党组织

1922年6月,中共旅法、旅德、旅比组织代表在法国巴黎成立了中共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遵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规定,在没有拥有正式党支部的区域需要设立“通讯员”,随时与党中央保持联系。张申府就是中共的驻欧主要通讯员,他发表在《新青年》的《英法共产党――中国改造》一文就是很好的佐证。

1922年8月,中共在欧洲的最早刊物《少年》(后于1924年2月改名为《赤光》)于巴黎创刊,“这是一份内部刊物,具有党刊的特点,”③张申府担任编辑。为了向旅欧留学生及工人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力阐扬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理论,”④张申府(以“R”为笔名)、、赵世炎、张伯简等以《少年》为阵地,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国际文件、共产党的基本纲领以及发表政治评论、报道工人运动等方式为抵抗各种错误思潮、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建设中国共产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22年底,为了进一步加强各个党组织之间的有效联络,统一的中共旅欧支部于法国巴黎宣告成立,下设旅法、旅德、旅比3大支部。此时的旅欧党组织,已经壮大吸收了包括章伯钧、、孙炳文、高语罕、郑太仆在内的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中共旅欧支部的成立,使党组织由一国向多国发展,旅欧华人的革命、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更多的旅欧华人被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张申府在回忆他旅欧党组织中的地位时,回答:“我是唯一负责人,我照顾一切。”⑤ 张申府作为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一直同中国党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为海外党组织与中国党组织的有效沟通与相互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与的入党介绍人

张申府在旅欧期间为中国共产党建设作出另一重要贡献就是挖掘、培养了“人民总理”、“红军之父”两位出色人才入党。张申府曾经就发展与入党的问题,向舒衡哲女士作出说明,“我来欧洲的时候,陈独秀已给我全权负责招收党员。他认识我,对我信任。”①1979年12月15日,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张申府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本来我介绍党员,他(陈独秀)没有不同意的。”②

1、介绍入党

“我感谢刘清扬和张申府,是他们两人介绍我入党的。”③这里,明确交代了张申府同妻子刘清扬于1921年2月在巴黎发展自己入党的史实。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各种思想在法国传播、流行。一方面,之前就通过报刊、书籍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找到了张申府以后,又接受了张申府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系统阐述,逐渐意识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张申府、刘清扬在旅欧前已经见面,张申府的妻子刘清扬与更为熟悉,他们都曾加入天津“觉悟社”,在里面一起工作,“基于他对五四时期国内朋友的信任,”④张申府成功地发展了入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史界曾经就的入党时间展开讨论,但“根据中共中央1985年批准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重新确定同志入党时间的报告》确认,“参加共产主义小组的时间,即为入党时间。”⑤这也证实,张申府就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2、介绍入党

入党,“主要是张申府起了关键作用。”⑥曾经服务于旧军阀,做过军队的旅长与司令官,生活条件优越。但是,长期的征战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被压迫被奴役的现状,中国军阀混战下的社会黑暗,中国百姓的凄惨生活,逐渐意识到中国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他的朋友孙炳文为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让他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他“决心要找到这个党,并成为它的一名成员。”⑦但是当与孙炳文来到上海陈独秀家表明志向后却遭到婉拒,原因就是先前的军旅背景以及他特殊的社会地位。但是并没有放弃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他与孙炳文漂洋德国,去最接近马克思的位置,寻找党的组织。他们找到了与张申府。慎重地向张申府表达了他“希望进步”的决心。虽然张申府考虑到之前的特殊身份与经历,但他更在意此时的态度与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培养,他们发现的“革命愿望是强烈的,对党十分忠诚。”⑧于是,于1922年11月在德国柏林由张申府与介绍入党。自此,中国党史多了一位伟大的军事政治家。

五、结语

1986年6月20日,张申府去世,享年93岁,《人民日报》于1986年7月13日在第4版登出讣告,对他的建党活动进行了肯定。回顾张申府一生,他最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最早成立了中国的海外党组织,是唯一创建过两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共产党员,他为中国共产党吸纳了、等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同志。张申府对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无可争议的贡献。

入党介绍人的发言稿范文 篇八

2011年12月17日,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了第三次会员日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技会堂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程连昌,常务副会长张春园,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副部长王慧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李桐海,中国科技会堂副总经理余建坤等领导、专家,以及办事机构挂靠在中国科协的16家全国学会,各全国学会所属会员、在京理事长、常务理事,学科专业委员会成员400余人出席了活动。徐延豪等为活动开幕式剪彩。

徐延豪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对活动的开展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谈到,今年会员日主题是“强化会员意识,弘扬创新文化”。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会员日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得到了16家直属全国学会的积极响应,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和展板。作为中国科协的中坚力量,直属全国学会要在工作中更加努力,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中国老科协特别邀请8位著名医学老专家在活动现场开展了义务健康咨询活动,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

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召开第五届八次理事会

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于2011年12月14日召开第五届八次理事会,会议由中国老科协副会长、林业分会理事长刘于鹤主持,副秘书长秦德顺、中国林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吴树栋分别就林业分会和中国林科院老科协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要点做了重点发言,并提请全体理事审议。

理事们进行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对大会发言充分肯定了2011年工作成绩,并认为2012年工作要点切实可行,同时对组织会员参观考察、开展培训讲座以及编印《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会讯》等工作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林业分会和中国林科院老科协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要点。

刘于鹤理事长在会议总结中,首先谈了当前林业改革的大好形势,回顾2011年走过的历程。他说,林业分会在中国老科协、国家林业局和有关司局的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团结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发挥余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他指出:2011年,林业分会组织广大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及中国老科协有关会议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在各级领导和有关单位的重视、支持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为林业改革做出了新贡献;同时积极开展会员培训,理顺组织机构,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壮大会员队伍以及进一步提高为会员服务意识,增强林业分会凝聚力。刘于鹤理事长在发言中,对林业分会一年来紧紧围绕林业发展大局,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搞好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做了较为详尽的总结。(中国老科协林业分会 供稿)

清华大学老科协举办2012年新春团拜会

2011年12月25日,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德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德人生物科技研发中心协办的2012年新春团拜会在京成功举办。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陈秀保、副秘书长彭希,以及清华大学、中国老年学学会负责人出席团拜会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孙继铭总结、回顾了老科协2011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2012年工作做了精心的部署。

整个团拜会现场呈现出欢快、喜庆、和谐、儒雅的气氛。团拜会上,空政文工团、北京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及清华大学离退休处京剧队等文艺团体纷纷上台给大家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整场新年团拜会节目分“欢歌笑语贺新年”、“龙舞新年谱新篇”、“难忘今宵春满园”三部分。空政文工团演员孙少兰的一曲《纳西篝火阿里里》把团拜会推向了高潮。主持人张学政的“脱口秀”,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和爱人之间的故事,让人们在笑声中体悟到家和万事兴的朴素道理。(晨 曦)

乐亭县老科协“史家大院”分会举办“艺术家在行动”联谊会

2011年11月30日,河北省乐亭县老科协“史家大院”分会与县文联联合举办的“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乐亭艺术家在行动”联谊会在汤家河镇史庄村“史家大院”举行。分会骨干成员、该县媒体编辑记者、著名书法家、作家、摄影家等文化艺术界名流20人参加了联谊会。活动现场著名书法家现场泼墨,编辑、记者相互交流,摄影家抓拍精彩瞬间,充分体现出作为文化大县的艺术家们的风采,引来十里八村的乡亲百余人参与。联谊会上,参会人员热烈拥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想,纷纷表示将努力投身其中,紧跟时代,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河北省唐山市老科协供稿)

山西省老科协工业分会成立

2011年12月13日,山西省老科协工业分会成立大会在山西省经贸宾馆召开。省经信委副巡视员郭效义、省老科协副会长雷霆、郭振德、张泽宇、田凯和省老科协副秘书长史登峰到会祝贺。会议选举张泽宇任工业分会会长,田凯等8位同志任副会长。

工业系统的老科技工作者长期奋斗在工业战线,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与自己工作过的岗位有着深厚的情结,是国家科技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山西省老科协工业分会是在省经信委、省老科协的积极热情支持下,历时一年多的认真筹备成立的。分会的成立,为山西省工业界的老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挥作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再做贡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一个多学科、高层次、人才密集的组织团体。

按照章程,山西省老科协工业分会将成为党和政府联系老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继续发挥工业领域老科技工作者智力优势,弘扬我省科技界的优良传统,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基层,服务会员,突出体现民主办会特色,为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再立新功。(山西省老科协秘书处 供稿)

白城市老科协等荣获省老科协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中国科协直属学会第六届秘书长沙龙举办

2011年11月29~30日,由中国老科协承办的直属学会第六届秘书长沙龙在中央党校中直机关分校举办,8家办事机构挂靠在中国科协的学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参加了这次活动。这届秘书长沙龙的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会开展创新争优、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经验,介绍2012年的工作设想。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李桐海、副主任王玉平、王江宏及学会秘书处联合办公室常务主任王新建等同志参加了活动。

中国老科协秘书长陈秀保主持本届秘书长沙龙,他首先介绍了今年以来老科协在学会中心党委领导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和经验。他说,老科协在开展创先争优过程中将学会党建工作与学会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赋予中国老科协历来的传统活动以新意,践行为老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虚工实做,使学会党建工作真正促进了学会工作,加强了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凝聚力,推动学会党建和业务工作双发展。他还具体介绍了老科协今年开展建言献策、赴革命老区义诊等活动取得的积极成果。 其他学会秘书长也纷纷谈了他们各自学会在创先争优、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工作和体会。

兵器老科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近日,兵工老科协副会长李庆璋主持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与会者主要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李长春同志关于《决定》的说明。一致认为,党中央的《决议》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强调,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老科协组织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老科协组织要联系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定精神上来,充分调动和发挥老科技工作者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更加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武装头脑、融入思想,进一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培育一流的企业文化建言献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哈市举办退休人才创业项目推介会

最近,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哈尔滨市委老干部局、哈尔滨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老年日报社联合举办了“2011哈尔滨市退休人才交流大会暨退休人才创新项目推介会”,同步举办“2011哈尔滨市退休人才网上交流会”。

退休人才交流大会会场分为企业招聘区,创业创新项目推介区。参加大会的招聘单位共52家,招聘岗位包括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电气设备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金融、医疗卫生等195个,招聘人数920人;会上推介“旋转粘度计”、“中国新发明专利酒”等创业创新项目59项。大会得到了离退休人才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据统计,有1000余名离退休人才参加了交流大会,意向性签约315人次,有7家企业与专利发明人进行了交流。(哈尔滨市老科协 供稿)

涟水老科协农业科技手册赠“农家书屋”

近期,江苏省涟水县老科协针对每年夏秋季节水稻病、虫、草害发生普遍的情况,组织农业分会老专家,根据江苏省农业科技报刊登的《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防治》资料结合涟水农业生产实际,经过多次讨论,编写了《涟水县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小册子。书中列出涟水当地水稻常见病11种,常见虫害8种,杂草化除方法4种,共计两万余字。

所列举的病害防治方法有解说,有插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农民一看就会,便于操作。该书编写得到县领导大力支持,中共淮安市委常委、涟水县委书记李卫平亲自为小册子题词:“好饭靠稻米,好稻靠科技”。涟水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县老科协会长孙高珍为该书写了序言。据了解8月中旬,县老科协还组织老专家将小册子赠送到各乡镇“农家书屋”和老科协的科技帮扶基点村,并举办水稻虫害防治培训班,将老科协编写的《涟水县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小册子在培训班上宣讲。(薛律云 骆公平 供稿)

尚志老科协卫生分会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黑龙江省尚志市老科协卫生分会,现有骨干会员8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人,中级职称的67人。目前,有数百名离退休医护人员,仍然在各个岗位上受聘或自主创业。有的开办社区夫妻医院,有的受聘在民营专科医院或私家医院任院长或科主任、护士长等职业,有的选择适当空间开办小区诊所。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特长热心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满足广大群众健康保健需求创造了便利条件,对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对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病诊治和季节性、流传性疾病的防治,起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

尚志市老科协卫生分会,还经常组织骨干会员以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尚志周刊》专题栏目为平台,有针对性地举办医疗卫生保健讲座和咨询活动,力求社会服务活动多样化、公益化。前不久,卫生分会会长副主任医师郭德贵、副会长副主任医师田志魁、市老科协理事主任医师吴庆山、分会会员副主任医师崔顺德等人,又组成老科协义务义诊服务队,到市敬老院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黑龙江省尚志市老科协 供稿)

安徽省老科协科学论坛在淮南举行

2011年11月28日下午,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1年科学论坛在淮南煤矿宾馆举行。安徽省老科协会长杜诚、执行会长赵培根、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市长曹勇等领导以及合肥等7市老科协代表80余人出席论坛。安徽省老科协副会长尹鸿钧主持论坛。

此次论坛以“发展清洁能源,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内容为主题,围绕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开发,优化全国电力布局,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围绕新能源建设进行论证。并联系实际分列出15个参考选题,大力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科学理论方面的前瞻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力。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2篇,具有数量多、质量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涉及到核能、水能、风能、沼气、电能等多学科,产生一批高质量论文。(安徽省科协 供稿)

双城市老科协2011年工作有成效

黑龙江省双城市老科协在2011年里工作颇有成效,在建言献策方面,不少建议被双城市委、市政府采纳。秘书长王文山、张国富提出做大做强四野品牌,建立以“四野纪念馆”为核心的四野文化一条街的建议,得到市委书记鲁志民的采纳,鲁书记责成市规划局设计图纸,三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准备在8号地上建设一条街。

入*介绍人发言稿 篇九

XX同志为人热情大方,作风正派,积极进取富有创新精神。在工作、生活以及学**都发挥到了积极模范的作用。该同志一直以来严格律己,爱恨分明。他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准,团结同事,尊老爱幼,是非分明。长久以来,他就有成为**员的理想抱负,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往这个方向靠拢。如今,我认为,他已经具备了*员的条件,我同意他入*。

【入党介绍人发言范文】相关范文

2022入党介绍人发言优秀8篇02-18

2020入党介绍人发言通用9篇03-04

入党介绍人发言稿【通用3篇】03-03

入党介绍人发言简短100字(优秀4篇)04-09

入党介绍人表态发言【优秀6篇】02-17

2023年入党介绍人发言稿最新3篇03-04

2020入党介绍人发言稿【优秀5篇】04-23

2022入党介绍人发言(通用6篇)05-15

2023年入党介绍人发言稿(最新8篇)06-21

入党介绍人发言稿2023(优秀3篇)06-21

最新范文

入党介绍人发言稿【精选10篇】01-11

推荐党员入党介绍人发言稿【最新7篇01-04

入党介绍人意见(最新9篇)01-03

入党转正介绍人意见【精选6篇】12-27

入党转正介绍人意见优秀10篇12-27

入党转正介绍人意见【通用8篇】12-27

入党转正介绍人意见(最新7篇)12-27

入党转正介绍人意见3篇12-27

入党转正介绍人意见【优秀4篇】12-27

入党转正介绍人意见优秀9篇12-27

95 2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