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泡面作文为您精心收集了薪火相传作文最新4篇,希望能够在作文写作上帮助到同学们。
薪火相传作文 篇一
有一棵老树,他站在那儿很多年了,树皮在逐渐干裂、脱落,显得有些苍老。然而在他的身边,长出了娇弱的小树……
春天,冰河解冻,飞燕呢喃。小树抽出了嫩芽,密密的枝叶嫩绿鲜亮,这是一种令人视觉一震的生命之绿。一旁的老树的枝干上也冒出了嫩叶,不过稀稀拉拉,零零碎碎,颜色还有些偏黄,显得枯槁乏力,好像病人脸上强挤出来的微笑。老树慈爱地看着小树,就像那柔柔的、暖暖的。阳光抚摸着小树一样。老树尽量蜷缩着,好让小树多得到几缕春光的爱抚,长得更茁壮。春阳下,春风中,它们的枝叶迎风摇晃,共谱春之赞歌。
夏天,骄阳似火,热风涤荡,小树在烈日的炙烤下,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显得无助又可怜。老树看见了忙伸展自己宽大结实的身躯,为小树洒下更多的阴凉,让小树可以避避暑,凉快一会儿。啊,他用自己的身躯为小树撑起绿色的大伞!忽然,天空传来了巨响——“轰隆隆”,电闪雷鸣,暴雨如注。顷刻间,这里成了暴风雨屠戮的刑场。老树用自己苍老疲惫而又坚强的根须紧抓着一方土地,坚守在小树的身旁,他期盼暴风雨后,小树更加幸福茁壮地成长。小树感激地望着老树,而老树却依旧和蔼慈祥,他的镇定自若给了小树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秋天万物萧条,风卷残叶。老树光秃秃的,他早已把自己的枝叶铺在了小树的脚下,给小树盖**一层厚实的被子。再看看小树,它的叶子也落光了,也落在了自己的脚下,“被子”更加暖和了。他俩默默相望。此时没有了春天的蓬勃生机,没有了夏日的绿阴如盖,然而有一种秋季的朴实壮美。
冬季,漫天飞雪,天寒地冻。小树睡着了,它在老树盖上的被子里舒服地睡着了。或许他在老树呵护下做着淡淡的绿色的梦。他梦到了第二年春天来得很早,自己抽出更加嫩绿、更加繁密的细芽,在春光中闪烁着绿色的光芒。而他身边的老树却在寒风中不停地发抖,这一回他永远地睡着了……
春天到了,小树果然长得比上一年更茁壮。他沐浴着和煦的春光,挥舞着绿得发亮的枝叶。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长得更高更茁壮。”因为他明白自己身上流淌着老树的血液,承载着老树的希望,实现着老树的梦想……
由此我想到了许多许多,想到了普天下的父母和子女;想到了普天下的老师和学生;想到了生养我们的土地和世间所有的生命……
薪火相传作文 篇二
稻花香里说丰年,我们走出校园,走进乡村,来到广东清**侨农场进行为期七天的学农支教锻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得知自己有幸能在富勤第三小学“支教”,激动之余更怀着一份使命感:要当小老师了!面对比我年幼近十岁的小朋友,上课时既要传授知识、干货十足,又要调动气氛、生动有趣。我很清楚,这次支教并不简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支教小组长,我和组员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接到教学任务后,我们立即查找二年级上学期科学课的课本,了解到同学们正在学习地球知识。考虑到他们的知识水*和兴趣爱好,我们最终把支教主题定为海洋。
接下来就开始查找资料、制作教案和课件。有关海洋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我们一时无从下手,于是又回到科学课本上:主要培养同学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我们决定介绍有关海洋的趣味科普知识和童话小故事,引导同学们关注并保护海洋。
在制作课件时有一个小插曲。二年级的小朋友还不太识字,需要借助拼音,于是我考虑使用一个软件把文字转换成拼音,方便阅读。同时,我在网上查到了一些优质视频,却无法添加到课件里面。好事多磨,忙活了一个上午,尝试了好几种方法,终于成功了。我精心准备了配有拼音和视频的课件,购买了*地图和世界地图拼图作为教具,课后送给小朋友,还有千纸鹤许愿糖作为小奖品。
终于,期盼的支教时间到了。我们迎着微风与阳光,来到欢声笑语的校园,带着好奇与憧憬,踏入了富勤第三小学,开启了一节特别的课程。刚进入教室,小朋友便被“小老师”手中的地图和糖果所吸引,在讲台前围着我们,好奇地问这问那。同学们上课积极主动,听讲聚精会神,回答问题争先恐后,拿到糖果格外开心,我非常欣慰。第二天,我再次来到富勤第三小学“支教”上数学公开课,参加华南师大附中学农三十年暨全国中学劳动教育探讨会的老师在现场听课。两次上课均得到师生好评。我们做了小老师,在讲台上陶冶小同学心灵,同时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师不易,更要尊师重教。
我感动于孩子们质朴又童真的笑脸、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不断在空中挥舞的小手,还有一声声稚嫩的“老师!老师!”支教,是一份体验,一份磨砺,一份奉献,更是一份收获。爱,拿出来温暖别人才有价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乘风破浪,到农村去。感谢富勤第三小学师生给华附“支教小老师”莫大的信任。我们只是高中生,在城市的小学,不太可能有这样的实践机会,但这里却给予我们宝贵的一整节课的教学时间。饮水思源,这莫大的信任,是华南师大附中扎根清远三同实践基地学农支教三十年,润物细无声,桃李满芬芳,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展现了附中人风采,这是传承的力量。华师附中每年进行清远扶贫助学义卖活动,我连续三年积极参加:初中两次负责助学义卖,收款近三万元,高中再次负责校广播站扶贫助学义卖,助学义卖款项学校全部捐献给清远三同基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式,华附学农支教躬行不辍,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感谢学校支教组老师给我们悉心指导,他们是74个支教小组的“小老师”的坚强后盾。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支教组老师专门设立支教的微信群,帮助安排详细课表, 老师要求我们“正式课之前应该起码组内试讲两次,提前一天将试讲的片段视频发至群内”,当时觉得完成这些任务时间过于紧迫,现在才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作为主讲小老师的试讲视频有幸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支教组老师非常认真,还给我们正式上课时拍摄视频和照片,留下这份宝贵的记忆。
立德树人,为人师表,需要专业的水*和优良的职业风范;我们只是一两次上课的“小老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要不断打磨和历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清远学农支教,带来爱的温暖,爱的快乐,爱的传递。教学相长,我们给农村孩子带去了新理念和新活力,自身也在支教中学习、锻炼和成长。希望同学们未来能以更大的能量继续关注三农,心系稼穑育英才,进一步推动*教育进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支教,开阔视野,提升价值,充满正能量,激发农村孩子的远大理想,通过努力学习,用智慧和双手改变自身命运和家乡面貌。支教,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为孩子们带去一份光明,一份憧憬,一份希望。
薪火相传作文 篇三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赞扬名家伟人的良好家风故事数不胜数,如:孟母三迁,画荻教子,曾子杀彘等。其次还有许多好家风书籍家喻户晓,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傅雷家书》等在世间 我的家虽没有感人的家风事迹,条条框框的家风遗训,却有着普通农民家庭的一种优良的、朴质的家风——勤、俭、孝。
爷爷今年七十一岁了,已到了古稀之年。耳聋,记忆力减退,但有一件事永远忘不掉,那就是辛勤劳作。奶奶说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手里的活从来没停过。自打我记事起,家里每天最早起来修理自行车的就是爷爷,我的爷爷卖二手自行车已经40个年头了。在他手下的自行车经过一翻修理都会焕然一新。即使到现在,不管春夏秋冬,只要地里不忙,爷爷就坐在家里擦拭自行车,不是用清洁球擦拭车圈辐条,就是“叮叮当当”修理着车子的边边角角。每逢临清集,他总是三点多就从家里出发,有时起个大早,硬是一辆自行车没有卖出,奶奶经常埋怨他,但是她也知道他闲不住,索性就是简单嘟囔几句,****了。而实际上我的奶奶也很要强,她比我爷爷大一岁,现在每年还要种四五亩蒜。要知道种蒜现在并没有实现大机械化,种、打蒜薹、掘蒜现在都是人工。爸爸妈妈总是说不让他们再种那么多蒜,太辛苦。可奶奶总说:“我种点蒜,收入会多一些,花着方便,不能老给你们年轻人张嘴要钱。”这也许就是爷爷奶奶这辈人执着的性格,骨子里爱劳动,时刻铭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说起节俭,爷爷有句口头禅“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爸爸小时候,家里穷,经济拮据,爷爷、奶奶经常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奶奶、爷爷经常盘算着家里的开支,能省的绝不乱花。小时候爸爸的衣服穿完姑姑叔叔接着穿,根本没有男孩女孩衣服的讲究。鞋子也是奶奶做的“千层底”,尽管样子不好看,但穿着很舒服。我现在上学有时上体育课,也会穿双奶奶做的“千层底”,我并不在意同学异样的眼光,只要舒服就好。
爸爸也很节俭,家里的东西坏了,他总能修修补补,补好后还能继续用。爸爸也经常教育我们姐弟要勤俭节约。这使我经常看不惯周围某些同学的习惯,剩饭、剩菜,乱买零食……这大概是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吧。看到现在的生活,爷爷经常感叹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爸爸更是村里人口中的“孝子”,从来没惹过爷爷、奶奶生气。有次,奶奶生病住院,爸爸背着奶奶在医院跑来跑去做各项检查,忙得满头大汗。奶奶出院后,端水、喂饭、喂药、换洗衣物,爸爸一点也不马虎。奶奶的病终于好了,爸爸整个人却瘦了一圈。爸爸的“孝”还表现在日常吃饭时,爸爸都要求我们姐弟等爷爷、奶奶来了后才能一起吃饭。爸爸常常对我们说父母养育儿女不易,做儿女的在*时生活上对他们多照顾,多关心是最基本的责任。我和弟弟听了这话会默默的点头,也许我们还无法真正体会爸爸现在所说的话,但在我们的心里已经播下了“孝”的种子。
勤,是悠悠神州酝酿千载的品质;俭,是长歌不尽笑看千秋的豁达;孝,是锦天绣地盛世华章的彰显。勤、俭、孝汇聚而成的家风,是我们家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幽兰香百谷,而幽兰实不知其香。欲成大事者,必能俯眉低就,埋首躬耕,润物无声,以优良家风击溃尘嚣蔽眼。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篇四
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后又多次提及这个梦想,引起了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的响应和关注。中国梦无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足音,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奋斗不已的历史使命。回顾历史,早期共产党人为寻找中国梦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越级进化,探索不已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自从国门洞开,西风东渐,各种救国救民的社会思潮与主义蜂拥而至,特别是西方兴起的社会主义于十九世纪末传入中国后,更是引起了得风气之先、深受进化论影响的中国先进分子的热烈反应。1881年3月,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封苏利奇复信中首次提出经济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社会跨越思想。民国之初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曾一度设想,可否直接越过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化弯路”,坐上历史进化序列中的头班车。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在救亡图存中趋向社会主义。自接受清末民初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引入的“进化论”以来,中国知识界曾一度以为,按照社会进化的原理,中国当务之急是向西方学习,快步进入资本主义,当发现西方人自己在反思资本主义已经被证实有着造成巨大社会贫富差距的弊端,必须用社会主义拯救之,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革命派,亦或早期共产主义者,竟然掀起一次对社会主义的集体大合唱,一致认为一直苦苦追赶西方的中国应该明智地规避资本主义的弊端,越过西方的这段“进化弯路”。那个时候的先进分子的“越级进化”心态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坚持认为资本主义阶段必不可少,但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需辅以社会主义,防止社会出现西方式的巨大贫富差距,梁启超、孙中山等资产阶级代表即持如是观;一种则认为不妨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早期共产党人于1918年7月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在中国第一次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这种崭新的认识将“社会主义”观念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两条进化路径的争论,贯穿了1900-1949年的整个近代史,甚至到了1950年代,新中国最高领导层关于是否还要继续搞“新民主主义”的争论,其实质,也仍然是上述两条进化路径的争执。但无论如何,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深受进化论影响的中国先进分子心目中,“社会主义”已然取代“资本主义”,成了新的终极进化目标。
——在思想斗争中接受社会主义。辛亥革命后,各种“主义”竞相登场,特别是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一度颇为风靡,早期共产党人中有不少也曾一度倾向于无政府主义,还曾幻想走改良的道路。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开始形成对“社会主义”观念的独特理解,并通过创办刊物杂志如《新青年》、《共产党》、《先驱》等作为宣传自身“社会主义”观念的平台,并与其他不同的社会主义展开论战。正是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论战中,逐渐深刻认识到“中国要想追踪欧美和日本,势不得不此时开始准备实行社会主义”,1919年10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也意味着此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的“社会主义”观念正式开始向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转变。陈独秀也于1920年秋认识到:“中国的改造与存在,既不采取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行会社会主义,也非民主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即真正的马格斯(编者注:即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这种论战与实践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也逐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逐 尽管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各自理解上会出现偏差,对一些问题也提不出更好的回答方法,沾上一些旧的民粹主义色彩,但这并不影响在二十世纪前期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观念的继续探索。
——在实践比较中选择社会主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种理论一旦通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被修正或者被放弃,同时开始寻找另外一种理论。实践证明,资产阶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也早已破产,兴起于各地的工读互助运动和“新村”试验均相继失败;而一战所暴露的资本主义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劳资矛盾和社会问题,也促使早期共产党人认识到不能走其老路。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对于巴黎和会上有关山东的决议的猛省,都极大地震撼和刺激了包括早期共产党人在内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路,并加速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转变。而且在早期共产主义者、陈独秀等人看来,一种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在1920年的中国的发展程度,并不亚于1848年的德国或1917年的俄国。既然俄国成功地完成了跳跃,中国为什么不行?可以说,1919年之后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通过比较已经开始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观念,而且此时的“社会主义”观念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观念,根本区别在于开始把握住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精髓是现实的革命的社会主义。
二、内外竞合,实践不止
有个著名观点,即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笔者以为,的内外因作用论与当代竞合战略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竞合战略就是指竞争与合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实现共存共荣,一起发展,达到竞争合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事实上,早期共产党人正是在苏俄、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下,开展了内部独立自主与外部积极推动有机结合的实践之旅。
——内部自主奠定了中国梦的实践基础。前文所述,在共产国际等外部力量进入中国之前,早期共产党人已经在薪火相传中找到了中国梦并在思想上、组织上等方面为实践中国梦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准备。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和工人斗争的迅速发展,为中国梦的实践奠定了阶级基础;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十月革命的胜利又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先进分子,马克思主义的 1920年夏,远在法国的蔡和森在写给的信中明确提出:“我以为要先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对此非常赞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知识分子,以适应战争时代及偌大的改造事业。当时蔡和森并不知道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活动的情况。由上可以看出,即使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来华,中国共产党也必将应运而生。即便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后推动中共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虽然陈独秀很希望能与共产国际建立关系并得到帮助,但实际上,早期共产党人对共产国际的管控意图普遍存在对抗情绪,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共产党最
——外力推动加快了中国梦的实践步伐。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与中国对俄国的迷恋相应的,是布尔什维克们对中国的兴趣。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关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的报告》中就提出“把无产阶级引向世界革命”的号召;斯大林也提出了“不要忘记东方”的口号,进而把帮助东方国家掀起资本主义政权当作俄(共)布的国际任务。共产国际成立初期不仅在西方领导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而且十分重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确立了把东西方革命汇合成反帝统一战线的总战略。十月革命的鼓舞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并促使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加入共产国际,正式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后来中国共产党逐步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观点,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伟大任务,创造性地确定了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打开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同时也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及世界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当然,恰如前文所述,这其中也充满了双方不同的考量与利益的磨合,共产国际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中共带来了消极影响,限制甚至束缚了中共的独立发展。
就如同呀呀学语的孩童,早期的共产党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过程中,还存在着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认识不足、理论准备不够等不成熟之处,但他们具有追逐中国梦的最活跃的因子,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使命的传承,在越级进化中探索,在内外竞合中实践,不仅一步一步地引领和激励着无数革命先辈,共同投身于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洪流中,抛头颅洒热血,才最终曲折地走出了比较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同时也为现时期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和实现中国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就是要在批判继承前人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文明成果,在竞争中敢于创新,不断实践,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