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学生社团>协会范文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精选4篇)

发布时间: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范文 篇一

关键词: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17-05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重点在于转型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极大。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依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一、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方式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就单一向度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及创新研究支持,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发展指引。首先会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规模呈现出与经济发展规模相同的东中西阶梯分布结构;其次,区域经济发展还会制约职业教育的投入、发展质量、人才结构、资源分布、布局结构等。具体来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人才产出速度、人才输出质量、资金投入规模、专业结构设置与区域经济的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需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相互关联,一一对应,互为因果,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共荣共衰。从立体逻辑架构来看,二者通过中间资本这一纽带来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是硬资本(资金、机械设备等),职业教育提供软资本(技术、人才);从二者之上的角度――责任主体来看,政府、企业和学校等是二者的主体,多元化的责任主体下牵引着两个要素――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整体形成了立体的逻辑结构,彼此互相联系。以下具体从五个角度来分析。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

人才培养规模的主要参与者是作为责任主体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国家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总指挥在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规模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制定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计划原则和意见,并制定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力图将二者统一规划,互为权衡因素。

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之一在该问题上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中,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

(二)职业教育人才产出速度

职业教育的人才产出速度与人才培养规模具有内在的关联,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就会呈现人才产出速度的提升。除以上各主体为扩大人才培养规模的举措外,还可通过减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补助。扩大生均经费等措施等来增加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扩大在校生数量,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产出速度。

(三)职业教育人才输出质量

人才输出质量在职业教育c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极大,而在这方面的规定和举措甚少,并且多与专业建设混为一谈。从国家角度来看,只提到应重点支持一些工学结合及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地方政府提出确定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学校作为人才的输出窗口提出开展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在人才输出质量提升上基本没有参与。

(四)职业教育资金投入规模

同人才培养规模一样,在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方面。主体仍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一方面在逐步完善政策,另一方面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除此之外,还确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实行依据生均经费标准核定高等职业院校经费的制度。

(五)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

在专业机构设置方面各责任主体均有参与。国家在专业建设上提出要选择一批优质的专业进行建设,重点支持一些工学结合及高技能人才紧缺的专业;鼓励地方和学校建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体系。

地方政府在贯彻、细化国家的专业建设方针之余,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自己的专业建设计划,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就业状态和供求情况,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明确了中职学校专业具备条件和相关细化指标。另外。各地都要审核中职学校设置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院校致力于建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教材调整机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设置专业,建设龙头专业,形成专业群,开展专业建设情况自查和自评工作,调整已开专业内涵,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

企业行业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专业标准建设上,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教材以及建立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机制,指导构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实证分析

我国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从几方面对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不协调

人才是沟通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中间资本之一。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劳动者,区域经济以人才为基础创造效益从而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决定职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近年来,中职学校的招生不理想,招生人数下降与区域经济发展也不相匹配,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2010-2014年间东部十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呈持续增长趋势,2014年较2010年平均增长了3.4倍,而东部地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模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东部十省2014年较201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平均减少了15.16万人。GDP总和与在校生人数总和呈负相关。据此可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具有很大的吸纳空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协调现象,如图1所示。

(二)东部地区人才产出速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

除了人才培养规模要与经济规模相一致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预测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别及数量。人才类别方面,高技能人才有极大的市场需求,数量方面也要具有前瞻性,也就是说,人才的产出速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相关。人才产出速度用东部地区中职院校在校生增长比率来表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用地区年GDP增长率来表示,以2010-2014年东部地区人才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来衡量二者相关性,比值越接近1,二者相关性越高。越匹配。见表1。

由表1可知。东部地区人才产出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2013年和2014这两年。中职学校招生人数下降明显。在技能人才输出方面达不到区域经济的可吸纳人数。也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人才输出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协调

人才输出与区域经济需求不匹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经济发展需求产生错位;二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前一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开设专业时更多的是参考专业的“热度”,而非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酒店管理、导游一类的专业,而一些稀缺的专业,如计算机编程、通信维护、铺设网路需求较多,但职业院校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输出甚少。再有就是输出人才的层次不达标,目前我国最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输出的窗口。而现实却是职业院校培养输出的人才多集中在中低端技能人才方面,制造行业尤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输出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职业院校很多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但学校培养出的编程人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编程人员多来自课外编程班,而不是职业院校毕业生。

(四)职业教育投入规模与经济总量不匹配

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投人具有较强的联动关系,随着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会随之增长。以2009年到2013年的经费投入为例,东部十省职业教育的投入总和由2009年的747亿上升为2013年的917亿元。虽然2014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依旧呈增长趋势(见图2)。

图2说明。职业教育经费支出与GDP呈现较强的线性关系。即便如此,东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与经济总量仍存在不匹配问题。以2010-2013年十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增长率与十省GDP增长率比值来分析职业教育投入与地区经济总量的协调性,比较发现2010-2013年的年平均协调性为0.68,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低于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率,且2010年这一比值为负值。由此可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总量不匹配。

(五)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

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模式,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现以东部地区三大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来衡量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由下页表2可知,近五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逐步提升,但除了北京、上海、海南三地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之外,整体来看第二产业贡献率居第一位,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接近第二产业。2013年和2014年是转折性的两年。广东省和天津市的第三产业赶超第二产业,以2013年和2014年各地统计局提供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毕业生占比来看我们东部地区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见下页表3)。

由以上数据分析。除了北京、上海、海南以外,其他省份与产业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应该是发展第一产业,增强第二和第三产业,保持第三和第二产业基本相当,目前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超前于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计算2013-2014年的专业与产业协调度可发现,即使是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二者的协调度依然不匹配,毕业生人数超过第三产业发展要求。其他省份二者匹配性更差。表3中2014年六省第三产业毕业生人数平均值高于同年六省第三产业贡献率平均值约21百分点。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地区产业结构的最优化是实现三、二、一的结构形式,而这一目标的完成需要以扎实的第一和第二产业为支撑。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不相协调。

三、促进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的活力,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贡献。但远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通过以上的归纳和分析,我们获得了一些启示,在此提出一些促进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一)实行自下而上的人才培养规模规划

在职业教育人才规模举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是主要的决策者,国家制定宏观规划,地方根据经济发展合理化配置资源。其实学校和行业企业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学校和企业相对是最贴近市场的主体,企业应把自身的经济发展数据以及空缺岗位汇总,学校应拿出学校往年招收学生的数据,二者进行商定,做出调整,在以就业为目的的基础上商定当年的招生规模。地方政府应积极促成企业与学校开展此类合作。并给予经济上的奖励,然后把二者商定的结果整理上报国家,国家依此数据进行整体规划。所以,在人才培养规模的规划方面应把学校和企业积极接纳进来,并积极促成二者对话,为地方和国家规划决策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

(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产出速度

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补助力度,除实施生均经费和补助制度外,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除奖励成绩优秀学生外,对学生的发明创造也应给予奖励。另外,各地区政府可根据东部各省的经济发展总量合理安排本地区的职业投入和招生数量,增加职业院校的人才产出速度。企业要搞好配合,与学校建立供应机制,派代表出席学校召开的招生类讲座。

(三)严把输出人才的质量关

目前,就职业教育如何完成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来看,严把输出人才的质量关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明确制定所需人才的标准并拿出来交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严格规范考试、毕业程序,地方政府在不违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赋予学校颁发学生技能等级证书的权利。国家颁布法律法规将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固定下来,并推行开来,达到全国统一的效果。这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会收到实在的效果。

(四)增加职业教育资金投入

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更多地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学校依据拨款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和设备采购。更加合理的模式应该是企业学校就合作培养、设备购买等达成一致后上报。地方政府依此合理安排国家财政拨款。并积极筹集资金支持地方职业教育发展。

(五)专业结构设置双管齐下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相适应,问题不是出在我们不知道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而是由两个方面的不足导致的:一是资金支持不足,二是企业指导不足。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范文 篇二

关键词: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3-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人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并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的体现。高校应全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多点交叉的协同创新互动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聚合效应[1-3,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协同效应[4-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了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平台,将二者紧密的衔接起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从满足客体需要性出发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目标。具体地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的内容,二者协同发展,共同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标。二者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对象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综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为实现规划目标进行的合理设计,针对性非常强。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点和相通性,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第二,培养过程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深度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实践的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讲,实践性是它的关键指标,大学生职业素质、素养和心理、性格等培养都必须依赖实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协同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单调枯燥和晦涩难懂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提供职业素质培养和正确择业行为。第三,培养环节互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强调个人与国家的融合,个人与社会和集体的协调等,一个重理论,一个重实践,二者交叉互补。

上述特点说明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者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地位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从思想上奠基,然后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正确、合理的选择职业,认真、踏实的对待工作,以努力工作为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局为重,个人为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及时准确的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和内心需求,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咨询[9]。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主题活动来提高教育效果,比如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形势政策等方面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第二,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根据大学生培养各个阶段,制定协同发展总目标,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作为区域协同的子模块来设计,按照个体需要、平台需要和教育需要制订实施方案,全面覆盖所有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发展平台,对大学生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业余活动等环节都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培养自己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协同平台可以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职业素养缺乏、职业偏执等一系列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第三,全员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化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设计方面,必须花大力气和高的代价构建若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团队,开发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编著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新颖的教材和教案。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平台的教育,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职业规划的进程中;通过全员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生能够从职业规划和思想品德上都得到老师的指导,时时刻刻处于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当中,通过不断修正和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四,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运行。高校连接学生、家庭和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特殊社会,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育人体系来协同进行。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的协同作战。(1)完善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领导。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主要团体,学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导工作,构建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和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2)完善培养体系。就业部门应该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还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变性和现实意义,高校要投入专门力量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应该加强重点教材和教学手段的开发,尝试建设就业指导学科体系。(3)完善保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出发,按照功能模块和培养层次开发大学生培养软硬件系统平台,从职业倾向测试平台、就业体验和指导系统、模拟就业市场平台到大学生就业追踪平台系统、职业再教育测试及评估系统等,全面完善服务体系,使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社会适用人才、精英人才,全力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第五,个性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堂教育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大学教育通常以共性教育为主,没有办法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开展个性化教育。而新一代大学生受时代气息的影响,思想活跃,迫切需要接受新知识和新思维。因此,根据现有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适时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既可以弥补共性教育的疏漏,又能迎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创新教育的正确方式。

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人财物聚合,政校企融合,以个性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推动合格的适应人才的培养。

三、结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品德建设展开,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贯穿始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交叉融合的平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和精神指导,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找到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方法和策略。二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合力育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有修养、懂专业的社会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3.

[2]湛风涛,逯登宇。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105-108.

[3]杨迎春。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3-15.

[4]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1-5.

[5]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18-25.

[6]王英靓。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23-25.

[7]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40-42.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范文 篇三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划入的职责

1、将原市工业交通办公室、原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市乡镇企业局)和原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划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包括:全市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技术改造投资管理;按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贯彻国家、省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稀土行业发展的职责。

(三)划出的职责

1、将“协调解决全市工业口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调节工业经济正常运行”、“负责煤、电、油等经济运行保障要素及铁路运输力的综合协调和重要储备物资的应急调节”以及“石化、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管理”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将市铁路道口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划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3、将成品油流通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市商务局。

(四)加强的职责

1、加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百亿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步伐。

2、加强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工业行业、县域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编制全市工业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市工业行业质量管理工作。

(二)提出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工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协调落实市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项重大决定和负责处理日常协调督办工作。

(三)监测分析全市工业运行态势,统计并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工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有关工作。

(四)负责提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意见;负责全市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管理。

(五)贯彻国家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省、市政府科技重大项目,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全市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六)承担全市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七)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八)统筹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九)承担全市网络安全及相关信息安全的责任,负责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有关重要事项。

(十)负责联系驻宝中省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协助上级部门对在宝的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运行及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进行监督与服务,协调市内电信资源分配管理,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保障重要通信。

(十一)研究提出全市扶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负责对全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十二)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职责

根据上述职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15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

(二)人事教育科(离退休人员服务科)

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

(三)综合法规科

负责有关综合性文件报告和领导讲话的草拟;组织综合性经济法规的起草和协调;拟订相应的行业规章;对经济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承担固定资产投资审核的相关工作;承担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承担规范性文件起草和法律咨询服务工作;负责局机关及下属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业和信息化对外宣传工作。

(四)规划科

综合分析全市工业、非公经济和信息化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全市工业、非公经济和信息产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产业规划、行业规划的编制衔接工作;负责工业类项目、国家鼓励类产业和产品的备案、核准、确认和批报;负责全市技术改造项目的备案、核准和投资管理;负责提出市本级财政技改专项资金安排计划;负责技改项目运行、监测、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协调解决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经济运行科

统计、监测、分析全市工业、非公经济运行态势,相关信息,调节工业经济正常运行,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研究提出经济运行年度、近期调控目标和措施,并跟踪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并向市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中省企业科

负责联系支持驻宝中省企业发展,做好中省企业在生产经营、改革改制、招商引资、联合协作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负责组织工业企业参加政府组织安排的各类招商引资、展销交易、洽谈贸易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承担市大企业大集团办公室工作。

(七)科技科

负责落实省、市促进技术进步和新兴产业的方针、政策,提出产业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规划、指导和认证,负责辖区内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的审查、推荐和上报工作;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负责编制全市工业新产品开发计划和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负责管理全市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鉴定工作;组织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国家工业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扶持名牌产品;落实国家有关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的方针政策;负责全市工业节能监督管理工作;研究拟订全市企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利用和发展新能源的对策和建议。

(八)装备工业科

组织协调装备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推进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我市装备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相关的支持政策。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化组织协调和应用。组织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参与组织装备制造产业利用外资项目。负责装备产业调研分析工作,做好装备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负责与国内外相关产业组织的联系,组织和参与装备产业、企业的调整和重组。

(九)消费品工业科

负责全市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家电等行业管理工作;参与拟订相关支持政策和相关行业规划,监测分析相关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指导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负责全市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工作,承担市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十)原材料工业科

承担钢铁、有色、黄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管理工作,研究市内外原材料市场情况并提出建议;承担市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工作;负责散装水泥推广应用工作。

(十一)中小企业发展科

负责中小企业、县域工业园区发展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据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中小企业产业化合理布局,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实;负责推进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组织指导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负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负责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审核、申报工作;指导并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发展的调控目标和措施;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承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十二)信息化推进科

组织拟订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定并监督实施;审核各部门、各县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指导电子商务、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承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科技推广和行业管理工作;指导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协调通信产业发展,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负责财政性资金支持的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的审核、论证、监督和竣工验收;协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在宝的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运行及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进行监督与服务,推进电信普遍服务;按照国家、省政府信息化相关统计指标体系的要求,负责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和预测,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发展、工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十三)网络与信息安全科

指导、监督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协调处理重大事件;负责对信息网络建设市场实行宏观管理;负责对全市电子信息市场和信息服务市场进行协调管理;负责全市信息网络与管线的规划建设。

(十四)电子政务与软件服务业科

承担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与信息资源共享,协调解决全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推进全市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职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全市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软件服务外包,承担全市信息系统集成与信息系统监理的管理责任;指导市、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与管理;指导全市政府网站的建设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门户网站的考评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和省信息技术规范与技术标准,负责本市信息技术规范及技术标准的拟订和实施工作;承担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十五)联社企业科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集体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对所属各县、区联社工作督促、检查、指导及调研;承担市联社直属城镇集体企业管理工作;负责企业发展资金融通、维稳、安全、教育培训、产权界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统计工作;履行联社对所属城镇集体企业出资人资格,促进联社资产增值保值,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机关行政编制55名。其中:局长1名,党组书记1名,副局长3名,总工程师1名,总经济师1名,总会计师1名,科级领导职数23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五、其他事项

(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加挂市中小企业发进局牌子,保留市手工业联社、市乡镇企业局牌子。

(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三)炼油、燃料乙醇和煤制燃料的行业管理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其他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行业管理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五)机构改革过渡期结束后,部门领导职数按局长1名,副局长3名配备。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范文 篇四

一、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六年发出1号文件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建立了新时期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政府农业投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工作开始起步。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有所加强。但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相比,现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仍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仍比较薄弱;不同部门职责交叉、各级政府涉农事权不清、财力不匹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投入多头管理、安排分散、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涉农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等。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存在的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必将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切实转变政府的农业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从农业和农村领域来看,重点要加强政府对“三农”的服务职能。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新一轮“三定”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上来,放在制定全国性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三农”政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与管理。特别是县乡(镇)两级政府,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力争3年内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责任,明确农业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权划分,中央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

(二)着力完善县乡两级农业管理体制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乡两级是国家农业行政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下一步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各地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要合理界定县级政府的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明确划分相关部门职责,县(市)党委和政府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目前我国“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把现行对县乡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规范化、制度化,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县乡政府履行基本职能、为“三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尽快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对县乡涉农资金使用的监管。要在巩固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成果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的要求,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把工作重点转到改善民生、服务“三农”、优化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三)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农业行政管理职责

农业行政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的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切实做到权责一致。既要防止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坚持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或一个部门为主管理的原则;又要防止出现权力过分集中、行业部门内部“一条龙”作业、缺乏有效监督制约、造成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建立必要的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目前,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在新一轮机构改革的“三定”方案中已经明确,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并在具体工作中切实抓好落实。省以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要在机构改革中进行合理配置。

(四)建立涉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

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农业和农村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可能完全由一个部门来承担。仅从中央层面来看,主要涉农经济部门就有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国土、环保、粮食、商务、交通运输、能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等。目前涉农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和协调大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行,容易造成信息沟通不畅、决策滞后等问题。为了加强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增强国家支农政策的协调性,提高决策效率,有必要建立经常性的涉农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就“三农”的有关情况、重大问题、阶段性工作重点和重大政策措施等进行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政府涉农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特别要加强综合部门的涉农工作协调职能。从长远看,要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大部制管理体制。

三、合理划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和管理职责

目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存在专项规划过多过滥、有的规划之间相互冲突或打架等问题。因此,要切实加强涉农专项规划的衔接平衡,包括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计划的衔接,与农业和农村领域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与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及安排方向、重点的衔接等。规划衔接应遵循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基本原则。

在操作层面,一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部级专项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涉农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明确各类规划衔接平衡的具体方式和要求。加强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编制部级专项规划之前,有关部门要拟订工作方案,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二要加强专项规划的审批管理。部级专项规划原则

上应由国务院审批或由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其中需要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要拟定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年度计划,有序上报和审批。三是鉴于国家发展改革委负有“安排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以及按照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审核重大建设项目”的职责,而农业和农村建设是国家投入支持的重点领域,因此,凡需要安排中央政府投资或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地方规划或专项建设规划,应当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之后上报国务院审批,或者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论证和审批。除此之外的其他专项规划可由相关部门或地方在国家规划和政策指导下,组织编制、论证或审批。

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投入管理体制

投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农业投入管理体制,既是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议:

(一)合理界定政府的农业投入范围,明确投入事权划分

结合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以“三定”方案为依据,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合理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农业投入的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方面的事权划分,强化地方政府投入责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做到财权与事权统一。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权责一致、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政府各部门的农业投入管理职责,正确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发挥好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价格、金融等手段,创新政府支农投资方式,探索政府财政性涉农投资与银行信贷资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改革农口“小而广”项目的投资计划管理办法

新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三定”方案明确,今后中央政府补助地方的点多、面广、量大、单项资金少的项目,改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行业管理部门确定投资目标、原则和标准等并加强监督检查,具体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按照中央要求,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对农口“小而广”项目的投资计划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和权力“五到省”。具体做法是:地方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批准的专项规划和中央确定的投资方向,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投资计划申请,并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行业部门进行审核后,根据规划和年度投资规模,以资金切块方式将投资计划联合下达到省。各省接到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后,由投资主管部门会同行业部门按照建设程序落实具体项目并分解下达投资,并加强监督管理。今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积极推进政府支农投资整合,提高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益

要坚持以有关规划或重大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政府各类支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的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加强农口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发挥其对政府支农投资安排的指导作用。加强各部门在涉农专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等多个环节的沟通和衔接,从中央和地方多个层次积极推进政府支农资金整合。继续组织编写《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提高投资安排使用的透明度。

(四)尽快建立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好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老少边穷地区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实事求是地规定地方配套投资比例,逐步降低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涉农投资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并采用投资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投工投劳。更好地充分发挥政府支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相关范文

职业发展协会明年工作计划(通用7篇)10-31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范文最新10篇11-11

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优秀8篇02-29

社团招新文案(经典7篇)01-01

学生会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优秀3篇01-01

竞选社团部长演讲稿(优秀10篇)01-01

学生会纳新宣传文案优秀6篇01-01

大学学生会招新宣传语经典8篇01-01

大学社团招新文案(精彩4篇)01-01

大学生社团章程精选8篇01-01

最新范文

学生会面试组织部自我介绍最新5篇11-01

学生会面试问题及答案【最新3篇】10-29

学生会升旗发言材料(最新2篇)10-29

最新大学生学生会面试自我介绍优秀1010-28

初中学生竞选学生会主席演讲稿范文【10-28

学生会工作心得通用4篇10-28

保险协会(精选5篇)10-27

最新学生会竞聘演讲范文最新9篇10-27

学生会竞聘演讲稿范文优秀5篇10-27

社团聘书(最新8篇)10-26

107 2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