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10篇),如果有助于您的写作,还请您介绍泡面作文给您的同学。

暮江吟 篇一

一、自然美

诗人用他那独具慧眼的审美眼光给我们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秋日江月夜”的自然美景图。第一、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构成第一副“秋日江水”图。一轮秋阳在一天的照射后薄于西山。恰巧这时几缕晚云飘逸而至,迫近太阳,诗人忽觉眼前光线一亮,于是抬头仰望,只见太阳光被云遮住一部分,一束阳光直射傍晚时澄清、悠缓的江面,顿时江水幻化出一片壮丽奇妙的景象,清静无色的江水霎时呈现出红绿相间的绚丽色彩。诗人驻足了,这一短暂的自然景观着实让他心旷神怡,自然界竟有如此迷人的画面,真乃天公弄巧。日照江,江映日,好一副“秋日江水”图。第三、四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依照时间的变化,“秋日江水”图又变成了“深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傍晚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同样九月初三的夜晚又让诗人兴奋不已。日落月升,一弯新月如同一张坚实的神弓。清幽的月色下,草木上的露水玲珑剔透,在夜色中闪闪发光,真像珍珠一样,让人爱不释手。露似珠、月如弓,在深秋夜里形成的这副“深秋月夜”图与前面“秋日江水”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诗人巧妙的以时间转移为线,将它们贯穿在一起,用“串”字结构形成“秋日江月夜”的动态画面,这样的诗境彰显出此诗的自然美,给人以高度的审美愉悦。

二、心境美

在自然美的映照下,诗人的心境起了悄然的变化,所谓神与物游,物境改变了心境。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3岁的白居易因作讽谕诗遭到朝廷的嫉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的第二年,白居易坐思自己的处世哲学,“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白居易在自己人生处世哲学的引领下,决定退出昏暗的朝廷,为远祸全身,干脆去做地方官,闲散官。《暮江吟》就是白居易退出朝廷出任地方官杭州刺史的路上做的。诗中反映了白居易离开乌烟瘴气的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独善时逍遥自由的心境与大自然如画的美景不期而遇,这样的心境在物境的美中得到了释放、展示。优美的物境使诗人暂时忘却美政失败后的烦恼,在自然美景中他的心境得到了超脱,顿感自由无束,这种超脱升华为一种心理的最高境界——禅趣,这样的心境让人神往。这足见诗人当时的心境是美的,这种心境美外化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耐人寻味、深思。

三、语言美

《暮江吟》语言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词准确、凝练、形象、传神,可谓一字千金。如一“残”字,准确的写出太阳被云半遮半掩时的样子,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诗的开头说的是“一道残阳”只一束阳光,同时,又表达出年个另一层意思,将落的夕阳称之为残阳。又如一“铺”字使这首诗境界顿生,将无形无状的阳光描摹的有形可感,使阳光不但有一种量感,而且有一种质感,仿佛有人将阳光这块美丽的锦缎平整的铺在清缓的江面上,作者不用“照”、“射”等词而用“铺”用词是何等精工、凝练,传神之处少有人及。二是修辞手法成功运用。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把“露水”比作“珍珠”,把“九月初三的新月”比作 “弯弓”,生动贴切的描摹出事物的形美,表达出诗人对露珠与新月的喜爱,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感情,比喻手法的 恰当运用,使整首诗的语言显得那样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暮江吟 篇二

[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 《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暮江吟 篇三

1 激趣教学,发展学生想象力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内部驱动力,是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部分。幼儿好奇心强、好学好动,创造性想象不断发展。疑能生趣。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质疑,兴味盎然。如在执教《白居易·暮江吟》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后感到大部分学生对“铺”不能正确地理解,基本上都知道是“照”的意思,为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者用“铺”之意图,我制作了CAI课件。通过摆弄太阳位置所照下来的江面幅度来领悟“铺”为几乎是贴着江面的斜照。在这里CAI课件起了形象、直观的作用,确有百讲不如一做之功效,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只有几乎是贴着江面的斜照才能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现象,借此再趁热打铁激发学生讨论:把“铺”换“照”或“射”可否?有了刚才的感观与操作,学生的讨论更热烈奔放了,在讨论中,学生对诗人用“铺”的意图自然心领神会了。

2 营造宽松氛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氛围,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幼儿只有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可预料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心理上才会产生安全感,知道什么行为是老师所希望的,知道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并在活动中进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在诗歌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容忍并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气氛。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语言表达力有所提高,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3 利用绘画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提供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的机会。《暮江吟》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诗中“瑟瑟”、“红”极其鲜艳的颜色,“暮”、“夜”两个不同的时间,“残阳”、“江水”、“露”、“月”这些大家熟悉的景物组成了两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画。抓住这个特点,启发学生根据诗中描绘的意境进行作画,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四周的景象,让学生在想象绘画中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产生共鸣。学生在绘画体味了诗的意境美后,进一步启发学生:这是诗人白居易所见到的深秋季节从日落到夜晚时的江上景色,倘若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不会也像诗人一样吟诗一首呢?从而理解诗题中的“吟”之意。你能模仿着写一首吗?受到激发,学生情绪饱满,开始琢磨起诗句来。不多时,极富创造力的新的《暮江吟》诞生了,再配乐朗读,学生的激情更加高涨,有种极大的成功感,创造力也好像决堤的江河滚滚而来。

4 通过训练,使学生创造能力发展

唱反调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事物的另一面去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途径。换句话说,要培养创新意识,离不开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普遍的,每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在讲授唐代诗人王维送别诗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可以这样另辟思维路径:这是诗人送别友人的千古绝唱,同学们,我们从反向立意,在学过的送别诗中能想到相关的劝勉名句吗?这一问,学生们可能就会七嘴八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这些反向立意的诗句,一洗凄凉、消魂、断肠等令人伤感的情调,给人的是积极健康的劝慰。有的学生一听到“断肠”马上说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满目清山夕照明”也是唱反调。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由古诗句迁移到其他方面,引导学生与潜意识的知识储存迅速沟通,从而点燃想象之火,产生灵感,收到触类旁通之效。

暮江吟 篇四

无奈久雨不晴未能如愿。抒怀憾吟:

其一

喜闻郎峰已通顶,久思一逰奈天阴。

直道陡坡滑溜溜,曲径斜草湿淋淋。

迷云重重遮望眼,细雨绵绵冷热心。

何日阳光照旅途,催人登高抒豪情?

其二

常期此生有好运,每逢佳节能登临。

三峰列汉依红日,一蹬盘空步青云。

展望江郎百里图,放歌须女千秋声。

暮江吟 篇五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然美;文化背景

小学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描写祖国山水景物的诗篇。这些诗篇描绘着祖国的名山佳水,画出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急流飞泻,水珠溅跳的雄奇景象。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一种艳阳夕照,五彩缤纷的奇丽风光。山水诗是用诗的语言组建的自然风景画,它是画面斑斓的语言艺术,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正切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那么,在山水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欣赏自然美呢?

一、理解诗的内容,感知美

“美无处不在”,只要你是善于发现的人。教材中摘录的山水诗,以其凝练形象的语言,艺术地概括山水壮丽的景色,它们不像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那样易于理解,易于从中感知美。只有在教学中,完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内容,让由这些内容组成的自然山水风景图在他们的脑海中反复地出现,从模糊到清晰,让学生感知到这些景色的柔和、壮丽,是充满魅力的,诱引自己渴望置身于这些诗的境界中,进行充分的欣赏。这就是学生已经在山水诗的学习中理解了诗的内容,感知到美了。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教学这首诗时,要求学生查字典解释“暮、铺、瑟瑟、可怜”这些词语。由词入手,然后结合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中的内容,接着紧随作者逼真的描写,展开联想,让学生在脑际中叠印出一副深秋时节自黄昏到夜晚的美丽景色。学生随着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感知到黄昏时江面绿红参半的奇丽之美,以及夜晚时分江岸上皎洁幽静的清秀柔和之美。

二、深挖其根,享受美

从低级的感知到高级的欣赏享受,是一个飞跃。一幅画,摆在你面前,初看时,你知道那画面鲜丽,这些只是自己初步认识画面引起的快感,也就是说,在此时,你只能感知到它外在的线条、形体、色彩的美,而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它内在蕴涵的美,从而不能给自己带来更高级的享受。只有进入了美的感知的门槛,尽情深入地了解欣赏它,才能名副其实地享受美。

学生理解了山水诗的内容,感知了美的存在,如果只停留在美的感知就不易提高审美价值,达不到美的享受。诗歌是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产物,教师必须通过展现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得以直接的、具体的观照,才能起到净化学生情感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为什么写诗,逐步让学生明白自然山水的诱惑力足以促使诗人置身其境有不抒胸中情意而无可回首之感,这才是关键的一步。《暮江吟》一诗中的画面既热烈又柔和,《望庐山瀑布》的画面既壮观又清净,这些都触发了心无旁碍的诗人情思,于是写下流传千古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诗篇。学生了解诗人置境所产生的情,通过观图,加强学生的朗诵,使学生感知美时体会到静止的独立画面,延伸到享受美时在脑际里形成完整画面,启发学生针对诗中的景物展开丰富的联想,使学生“流连于万像之承,况吟于视听之区”。达到情景交融的体会境界,就把美的感受到美的享受,达到了美的欣赏的高潮,使学生受到感化、陶冶、锻炼,也就达到了受教育的目的。

三、改诗成文,表现美

学生学了诗,理解了诗的内容,享受到了美,这都是局限于个人对美的理解与欣赏,只有让学生沿着诗人的思路,充分展开联想,把美表现出来,才能展现出一个学生的精神风貌与他的行为之间和谐的美。

参考文献:

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2009.

暮江吟 篇六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前言】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由北宋时期的柳永所著。本词乃是写诗人于舟中凝伫的触景伤情,在羁旅失意之中怀乡,心绪郁结;故其中所选的意象,没有春天的绚烂干农丽,而有秋日的萧疏淡远。通过对游宦思归的描写,反映了作者长年落魄、官场失意的萧索情怀。

【注释】

①稍觉:渐渐感觉到。

②拾翠:拾,拾取。翠,翡翠鸟的羽毛。指古代妇女出游时的嬉戏。

③蒹葭:芦苇。

④画桡:彩绘的浆,泛指船桨。

⑤游宦:即宦游,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求官或做官。

⑥羁族:长期聚居他乡的一族。

⑦樯:桅杆。

⑧乡关:故乡

⑨榭:建筑在台上或水上的房屋。

⑩孤;少。

【翻译】

你独自靠着船舷向远处的岸边望去,淅淅沥沥的雨快要停歇了。天空中还是布满了黑云,让人觉得仿佛到了傍晚时分。水边的小洲上一片寂静,并没有采摘香草的女子。放眼望去,只见双双鸥鹭立在水边。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舟上两人在闲谈,一问“今晚宿在哪儿”?一手遥指远处,烟雨绿树中隐藏着一处村庄。

你四处为官,早已成了他乡客。闲倚桅杆凝思长久立。望,万水千山迷茫远近处。家乡在何处。子别后、亭台楼榭依旧在,不见人欢聚。想到此、肝肠寸断,离情苦。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你更添愁绪。

【赏析】

上片写景。先从远处着笔。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上阕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发端“远岸收残雨”,句中词序颠倒实即“残雨收”:意谓远远的江岸一带,雨点疏疏稀稀的快停止了。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则可推断出这场雨下了很长时间。孤舟因雨不能行驶,词人此时蜗居小舟,孤寂无依更可知,这就把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和心情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了。紧接着,“雨残稍觉江灭暮”,一幅以江天为背景的寥阔画面,那是淡淡的水墨画,雨快停止,而天空开始黑下来了。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转换了另一个画面,诗人将视线从远岸收向较近的汀洲上。拾翠佳人,就是指在河边拾香草的女子。鸥鹭成双,词人却孤独寂寞地处在小舟之中。这一对照,就更显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汀洲之上,有鸥鹭以之为家,但拾翠者早已归去,虚拟作陪,更以“双双”形容“鸥鹭”,便觉景中有情。时间在流逝,天渐渐更黑了,随着诗人视线的变动,又展现出另一幅画面。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望几点”句,时间由日暮转向夜晚。诗人放眼望去,只见芦苇荡里,隐隐约约闪动着渔船上的灯火,一点又一点。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这是远处所见。“停画桡”句,就是描绘自己所处之地,附近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又似虚写。此二句将船家对路途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隐约可见的江村勾勒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练,而又生动、真切。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这是诗人耳中所闻,船停止了划桨,两个舟子在谈话:他们指着远方的前村烟树朦胧处,说今夜的行程就去那里。后一句词序颠倒且有省略,意谓(舟子)遥指前村烟树,道今夜去程(是那边):这是词的特殊语言。行文至此,从拾翠人回、鸥鹭双双立、渔人点点灯火归家、直至两舟子语今夜远村去程,无不触动诗人敏感的心,故下片自然地引出抒情。

下阕由今夜的去程而思至长年漂泊的艰苦。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过片“游宦成羁旅”,正面倾吐出旅愁,点明本词主旨:“短樯吟倚闲凝伫”,又是词序颠倒,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这句是诗人的立足点,原来上片诗人那些所见所闻,都是从“凝伫”而得。它起着总上启下的作用。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万水”两句,由“凝伫”转来,由于长久远眺,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句渲染出一片万水千山茫茫无际的景色,后句点明诗人的乡愁。“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崔颢《黄鹤楼》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句正是语近意通。

暮江吟 篇七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却难比汪伦,与我情意真。

天文学专业就业前景 篇八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天文学专业就业前景天文学专业就业前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文起源于古代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

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今,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据了解,**目前在本科阶段开设天文学专业的大学并不多,仅有南京大学、**大学、*科技大学和**师范大学四所,而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研究员也大多是硕博出身,可以说,天文学是一门需要长期研究和扎实的理科功底的学科。天文学是和航天、测地、国防等应用学科有交叉的学科,学生毕业后可在这些领域一展才华。

暮江吟 篇九

关键词:古诗 情感 影响 习作 真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根据《课标》编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育。

《课标》指出:“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6年)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小学6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就选入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暮江吟》和《枫桥夜泊》就是其中的两首。这两首诗歌都是描写秋天江上景色的唐代诗歌,由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完全不同。宋人张戒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人们写文章,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都要持一定的态度,并伴随着某种情感体验渗透到文章中去。

《暮江吟》是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所作。当时白居易为避免朝廷的党派之争,请求外任,获得准许。他在赴杭州刺史任上,一路登山临水,尽情游玩,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心情格外舒畅。当他到长江时,看到快要落山的太阳余辉反射在江面上,使碧绿的江水改变了颜色,成了“半江瑟瑟半江红”了,豪情大发,引起了美的体验,于是一个“铺水中”的“铺”字,十分形象地把夕阳余辉平展展地照在水面上的景象写了出来,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就连带有凉意的露珠和一轮新月也是“露似珍珠月似弓”,把在新月的清辉下闪着光泽的露珠写得那么可爱,而用“弓”来比喻“新月”,纤巧精美,非常形象,此情此景,于是从内心发出了“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赞叹。诗人的心境与客观世界是那么的契合,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艺术境界,抒发了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整个诗歌给人一种愉快向上的感觉。

中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完全是另一种情调了。唐代中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国势衰退,人民流离失所。诗人路过苏州、停船枫桥、客舟长夜,寂清冷落,愁思萦绕,难以入睡,看到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听到栖息的乌鸦又在啼叫,感到霜更浓、天更冷,连迷迷茫茫的江枫,闪闪烁烁的渔火,也是显得那么毫无生气,“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于是诗人发出了“月落乌啼霜满江,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叹息。随着萧瑟的秋风,寒山寺那沉闷的钟声又远远传来,更加增添了诗人的愁思。诗人在诗里,声色并茂,一个“愁”字贯穿于文章首尾,抒发了作者孤独愁闷的情思。

明朝李贽在《杂说》里提出:“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之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现代著名作家夏衍说过:“别的可以做假,可以伪装,可以虚矫,而做为感情之艺术的作品,是永远也不能用伪装来增补它的价值的。”充满情感基调的作品所描写的具体环境与人物的身份和心境统一起来,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求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暮江吟》和《枫桥夜泊》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正如王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我们在教学这些古代优秀的诗文作品时,在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一定要让学生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熟读成诵是对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要求,但只会读、背是远远不够的,那只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诗作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也不太现实,小学生只要能够初步理解诗作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我们说这首诗“抒发了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整个诗歌给人一种愉快向上的感觉”。对小学生来说,理解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但对高中生和成年人来说就远远不够了。诗人真是“抒发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吗?“整个诗歌给人一种愉快向上的感觉”?其实未必,这里面有更深层的含义在,古人多有评论,兹不赘述。

在引导小学生初步理解和把握诗文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同时,还要引导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习作中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以致用。习作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而是为了抒写我们身边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要强调生活化选材,要强调“本色”、“绿色”,做到“我手写我心”,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议真理,严防小学生的习作“假、大、空”和“无病呻吟”。

《暮江吟》原文及鉴赏 篇十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所以他是下邽人。白居易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五六岁时便学作诗,九岁通晓音律,十五六岁时,就能写出很好的诗篇。唐贞元时的进士,曾在朝中任左拾遗等职,后因得罪权相,贬为江州司马,以后累任杭州、苏州刺史等职,晚年曾任刑部尚书。他的诗题材广泛,描写细致动人,语言生动、通俗,主要作品有《卖炭翁》《观刈麦》《长恨歌》等。

【注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译文参考】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半边泛出碧绿色,半边泛出火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这个秋天夜晚,露水像颗颗圆一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赏析】

(赏析一)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一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一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赏析二)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邇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杨慎《升菴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一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一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相关范文

《暮江吟》 之二(优秀2篇)02-19

暮江吟优秀2篇04-09

《暮江吟》优秀2篇03-31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优秀6篇07-18

《暮江吟》教案(优秀5篇)10-14

《暮江吟》教学设计优秀5篇11-02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优秀9篇01-01

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最新01-01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优秀301-01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优秀9篇)01-01

最新范文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优秀511-21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优秀7篇】11-2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11-20

初中数学教学计划优秀8篇11-20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优秀5篇)11-20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优11-20

班级计划书合集大全【最新2篇】11-20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优秀5篇】11-19

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计划范文(最新7篇)11-19

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优秀7篇)11-19

60 5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