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学反思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发布时间: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一

因为工作的缘故,这些年来,听过数不清的专家讲座,从教育系统的各级领导,到教育研究机构专家,金牌企培师,各大学的硕导、博导,海归学者,美国教育专家,500强企业的地区领导,著名IT企业的高管,台湾著名学者专家……他们博学卓见,风格迥异。

魏书生老师往台上一站,就活脱脱一个东北黑土地出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模样,还是只用单脚前脚掌站立的农民(他的名言:能单脚站就绝不用双脚,能用前脚掌站就绝不用整个脚掌),但他一开口,便了我对“专家”的刻板印象——原来,真正的专家是离开电脑,离开提纲,离开PPT也能活,还能活得超凡脱俗,活得令人惊叹。

且不谈他的传奇人生、光辉事迹,也不说他超越郭德纲、周立波的语言艺术,单只说说他的教育观,就足以令无数专家、领导汗颜。

当大家被各种新教育理念支使得团团转,以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的时候,魏书生老师开口第一话便说:“我没有新东西,没有新思维,就是守住常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然而,他却是将所有教育问题想得最明白,最敢说真话,内容最吸引人,效果最轰动的一个人。

他拒绝高调的“讲座”,改为亲切的“谈心”;他摒弃电子产品,而将传统的相声、小品、快板糅合进“谈心”。在“谈心”中,他“引爆”了多枚炸向当今最新潮的教育理念的“炸弹”。每“引爆”一枚,会场就响起发自内心的雷鸣般的掌声。

不要创新。这绝对是一枚重磅“炸弹”,当我们的课堂已经被多媒体绑架,被又唱又跳,欢乐无比,堪与电视台综艺节目媲美的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绑架的时候,最优秀的教育改革家竟称“不要创新”,实在令人称奇。而他不创新的结果是他的所有学生在文化知识、生活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方面都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不要反思。这是另一枚“炸弹”,当所有教育的领导者迫切要求老师们每课必须反思的时候,当不少教育专家认为:集体评课、反思,就是要将开课的老师批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当我们自己被“反思”得没有任何教育乐趣的时候,当“懂反思才能成为名师”的教育观念甚嚣尘上的时候,他发出了不同音:不要反思,要“正思”,上完一节课,要写出这节课的快乐和长处在哪里。

也许,惟其如此,才能让每个老师感受到教学工作的乐趣,才能爱上这份工作,才能做幸福人,并言传身教地传授给学生吧?

不要折腾。这是他扔向教育领导者的“炸弹”。他曾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市级在任教育局长。他做教育局长的原则是对老师们少折腾,多帮忙,把教育工作做细做深。他认为教育成功要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

确实如此,传统的常识来不及宣传,新中国成立后诸多的先进教育经验来不及发扬,自己的教育长处来不及总结,每天蝇营狗苟地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各国的教育理念中去,结果是每年数个教育新理念过眼,个个都成云烟。外来的没学好,自己的也没守住,浪费了大家的时间,教育效果令人不满,饱受诟病。

他在任盘锦市教育局长的13年里,最引为自豪的是:不统考,不公布升学率,老百姓不交一分钱的择校费。不折腾的最直接成果是盘锦市的高考录取北大清华的人数排名逐年上升,升到除北京外的全国市级第一。

练“松静匀乐”四字功。这是他送给所有听讲者的最好礼物。不吃请,不请吃,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少占国家资源,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二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幼儿感悟数学(发现数学)

生活即教育,教师应让幼儿置身于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引发幼儿自主操作、探索,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让他们从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有趣与有用。例如,在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中,我用十分惊奇的口吻问:“我们的寝室、活动室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数字?瞧,录音机、电视机、风扇、空调的遥控器上有许多数字,体温计上有许多数字,手机、电话上有用许多数字。不知道什么地方还有数字?这些数字会有什么用处?”我的有效提问使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用明亮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还相互交流着:衣服上有数字,表示大小;晨检袋上有数字,表示学号;图书上有数字,表示页码;钟面上有数字,表示时间;尺子上有数字,表示刻度;食品袋上有数字,表示生产日期、保质期、重量等。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官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种种数学信息,能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让幼儿在寻找中亲近数学、感悟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让幼儿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倘若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即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会使整个教育过程极富情趣。如“小鬼当家的游戏”,让家长给孩子10元,幼儿用家长给的钱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要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幼儿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份清单:吃的――果冻一袋6元,薯条一包3元,牛奶糖一包1元:玩的――陀螺一个2元,小赛车一辆3元,托马斯一辆5元;用的――乒乓球拍一副4元,皮球一个6元。然后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幼儿颇感兴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乐趣。

三、创设“情节性”情境,让幼儿探索数学(学习数学)

将活动过程设计成能引起幼儿兴趣的生动情节,让幼儿置身于情节中去探索数学,便能激发幼儿自发地学习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数学活动“自然测量”中,我将黑猫警长的故事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幼儿扮演他们喜欢的“黑猫警长”的角色,在破案的情节中巧妙地引入自然测量的内容,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我在第一个“案发现场”设置了“神秘脚印”的情节,让幼儿猜猜这到底是谁的脚印,脚印有多长等。随后,我引导幼儿利用木夹、木棒等自然物进行测量。这时,幼儿情不自禁地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探索着,测量脚印的长度,思考着为什么同样一个脚印木夹的测量次数多而木棒的测量次数少。我只是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从脚印的一头开始量,每一次量完都要做个记号,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共有几个记号,并用数字记下来。我在第二个“案发现场”设置了另一个“神秘脚印”,刚才发现用木夹和木棒测量同样的脚印,结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的测量欲望。于是我启发幼儿探索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我请幼儿拿出木夹与木棒这两种测量工具进行比较,这两种工具一样长吗?长的工具量的次数多还是短的工具量的次数多?幼儿小心翼翼地进行检验,用木夹和木棒测量起自己的脚印来,还兴奋地告诉老师:“我的脚印用木夹测量7个多一点,我用7+表示;用木棒测量5根少一点,我用5-来表示。”可见,幼儿发现了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幼儿在富有情节的情境中探索,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经验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四、创设“问题性”情境,让幼儿解决问题(应用数学)

思源于疑,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性的情境来启迪幼儿的智慧,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并从中体验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例如,在数学活动“7以内数的守恒”中,我创设问题情境:“小猴家种了许多豆子,我把黑豆和红豆分别一个接着一个排,仔细观察两种豆豆的数量一样吗?哪排多,哪排少,为什么?”幼儿一看便说黑豆多。我接着问:“到底是不是呢?”@时有一些幼儿伸出小手数了数说一样多,都是7个。然后我又及时追问:“同样是7颗黑豆和红豆,一颗紧挨一颗地排,黑豆竟然比红豆长了一大截。为什么两种豆豆的数量一样,排成队后会有长有短呢?”幼儿反复操作、比较,明白了黑豆大所占的位置多,排的队就长;而红豆占的位置小,排的队就短。经过一次次的操作和探索,幼儿获得了这样的经验:比较物体的多少也要看它们的数量,不能只看其所占空间的大小或者排列的长短。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三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想是统帅,是灵魂”有了明确的意识,才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比方说拉丁舞里出脚的速度:应该在音乐节奏出来的瞬间把脚踩上去,而不应该音乐还没出来,就开始提前动作了。这就明显看出专业舞者和普通舞者的区别了。再有,出脚瞬间的意识应该这样形成:一只可恶的老鼠钻进你家厨房糟蹋了许多食物,偶尔一天它终于出现了,你一看到它就立刻血往上泳:非一脚把它踩死不可,要稳、准、快、狠!“煞”的一下,你把脚弹了出去…

在跳舞时,要求大腿内侧的韧带始终是收紧的,然而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收紧两条大腿,也不知收紧后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为了帮助她们找到这种意识,我发给每人一张纸,告诉她们:这张纸代表100元人民币,把它夹到大腿根部走前进后退walk,谁掉下来了这100元就归老师了。不管你如何走,不要让它掉下来就成,这种潜意识形成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要夹紧大腿,否则100元就没了”。经过这样反复训练之后,学生们的大腿明显的收紧了,这样她们的形体既显得挺拔了,又加快了出脚的速度和力度,节奏感明显加强,可谓一举多得。

跳舞的时候讲究“挺胸、收腹、抬头”,这种意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养成。只要一出脚他们就会下意识的往下低头,其实他们低头也看不到任何东西。为了塑造他们挺拔的意识,我采取了如下方法:一是建议他们睡觉时去掉枕头,平躺于稍硬的床面上,这样可使整个身体都呈平直的状态,在休息中挺拔身体,不占用其它工作学习时间;二是提醒他们在跳舞过程中要养成从镜子中看动作的习惯:舞蹈房的镜子就是令舞者纠正动作的,从头到脚一览无余,也不用低头去看自己的脚下了。养成了这两种意识,他们的头自然也就抬起来了,胸也挺拔起来了,从而也养成了规范优美的舞蹈架型。往那儿一站,感觉就是与众不同!

舞蹈的意识存在于跳舞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对音乐的诠释和理解,对舞伴的引带和跟随等等。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意识”,才能引领一个舞者由低到高、层层深入,达到那种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体会越深,自信越强,跳出的舞来就越美,越耐人寻味。

印度舞的基本动作有哪些?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保持微笑。

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服装: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

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现在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如果跳表现穆斯林题材的舞蹈,只能用小钻,因为红点是印度教的象征。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据说有舞蹈家经过训练可以只动脚上的一块小肌肉,使得只有一个脚铃响。

手姿: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

微笑: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

头动: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

腰动: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

脚动: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

眼睛: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不仅好看,还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别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势。这个姿势对大腿和臀部线条很有好处噢!

想要有风情万种的眼神吗?向印度舞学习!头不动,四面八方转动你的眼珠,记得转动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提踵立脚趾。印度舞脚的动作,会让你有美丽的小腿和脚踝。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四

一、善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只教书,不思考,只能当教书匠,而不会成为名师。通俗地讲,学习和思考就好比进食和消化,如果任凭嘴巴一味地吃,而胃肠却不肯工作,势必导致食积而病。所以,不但要学习,还要不断地思考。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讲究思考的方法,善于思考。

首先,作为教师要思考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是一个容器,教学内容就是容器里的液体,装得满满的,但其形可变。我们每堂课用这些“液体”喂养我们的学生,怎能不考虑其营养价值?我们必须精心挑选、科学搭配,保证我们的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吃得乐。其次,要思考教学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假如我们能做到每日三问自心,我们的课堂肯定会更精彩。第三,要思考我们的学生。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什么是以生为本?就是要求老师不但眼中装着学生,时时关注到学生的表现,更要心里装着学生,时时关爱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著名学者于光远说:“教育过程是否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能动作用和这两个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好。”教师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还要思考怎样因材施教。

二、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课是思考,是设计,课堂是实践,是验证,所以说,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最强的工作。当我们端起课本走进课堂的那一瞬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检验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深度的教学。看教育大家上课,有的如画家作画,挥洒自如;有的如诗人高歌,气势磅礴;有的如琴师抚琴,行云流水。这份胸有成竹的从容、这种指点江山的睿智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

观名师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身上是否少了某些宝贵的坚持和坚韧?心中装着目标,脚下却踯躅不前,让梦想一次次陨落在懒惰的枕头边,让决心一次次淹没在茶前饭后的抱怨里。直到有一天,身边那些“坚持的身影”成了里程碑,才悔之晚矣!

三、敢创新

大凡名师都是勇士,是教育革新的探险家。当素质教育刚刚提出来时,谁也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大多数人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走得小心翼翼,不断四下张望、打听,怕触了素质教育的“雷”。而有一小部分人不怕输,敢冒险,他们不但大踏步地走,而且摇旗呐喊,他们用自己的脚在素质教育的路上结结实实地留下一个个脚印,然后让后人沿着这脚印跟上来。他们,我们称之为教育家,称之为名师。名师敢创新,所以李吉林创出了“情境教学法”,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窦桂梅老师提出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如果我们真要向名师学习,还是学一学他们的创新精神吧!

四、懂谦虚

谦虚与名气没有关系,谦虚与学问也没有关系,谦虚是修养的孪生兄弟。我尊重名师,但不盲目崇拜,我只崇拜那些有修养的名师。他们学高而不骄,名大而不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对他们而言,对教育梦想的追求比名利更重要。

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叫得越响的水桶,越是空桶。”与教育大师相比,我们的水桶里“水”不过点滴,大师们都如此谦虚,我们有什么资本浮躁叫嚷?

五、肯献身

讲到献身,大家不要以为在唱高调。如果献身教育事业只是吆喝一下那么简单,中国的教育舞台上也就看不到名师的身影了。众所周知的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朱永新,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热情,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献身精神,哪来呕心沥血而不知疲倦的执着?

还可以看看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老师:心里第一位置是工作?三句话离不开学生?为了一个教学问题四处请教?不辞辛苦地搞课题研究?放弃休息写教学反思?这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因为他们做的总比我们多,想的总比我们远,走的总比我们踏实,所以,他们才会有超过我们的成绩!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五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教学幽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新奇、巧妙、风趣的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出幽默感,既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健康的笑,又使学生品位和深思教学内容。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示,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幽默让学生的求知成为一种享受。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往往是复杂而无趣的,如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照搬课本,学生必然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而使用教学幽默能改变这种情况。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教学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不妨来点幽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本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例如:让学生计算“1000-50×2”,老师出了这样的题目:老张有1000元钱,现在只剩下两张50元,老张用去了多少钱?另一个题目是这样出的:一个赌徒从家里拿了1000法郎,准备去,并向妻子保证,一定会给她赢回来许多钱的。过了几个小时,他回到家里,妻子忙问他:“那张大钞票生了小崽没有?”“生了。”赌徒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张50法郎的钞票交给妻子,让后哭丧着脸说:“不幸的是,它们的母亲去世了……”请问:赌徒输了多少钱?可想而知:如果你是学生,你会喜欢做哪道题呢?教师运用幽默的方法来揭示教学内容, 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深刻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

二、幽默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进步。

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紧张的学习心理,即使学生犯了点小错误,教师以幽默的方式加以指正,也会使尴尬烟消云散,反倒成为一种进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认知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重复出现同类错误。采用训斥或罚重做若干遍地方法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因此,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遇到“小华家离学校有多远?”好几个学生都答成“小华家离学校有800远。”就将这些学生叫到面前,一一笑着问:“××,你有多高?”“我有156厘米。”“不,你应该说是156高吧。”再问:“××,你有多重?”“我重35千克。”“不,35重。”他们听了以后,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并且很快就更正了错误,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

三、幽默让学生的笑声成为一种点缀。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而幽默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幽默,把课点缀得有趣有味,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热情的动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例如:“鸡兔同笼,头有45个,脚有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却算不出来。问题在哪里呢?鸡的两只脚和兔的四只脚在捣乱。于是,老师就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接着老师说:“现在鸡与兔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45×2=90只”,同学们齐声回答。教师问:“与先前相比少了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脚”,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叫了起来。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等等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了答案。这古老而烦人的题目,就在老师幽默地“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中,使学生饶有兴趣又明白的领会了解题方法。

四、幽默让学生的思维持续敏捷。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沉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作为教师,就要设法让课堂的学生尽量保持思维敏捷。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儿童现实 儿童视角 儿童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09-01

一、重视“儿童视角”,找准切入角度

为了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重视儿童视角,让学生经历感知、上升、总结的过程,从而更自然更顺畅地完成数学学习。

例如,《转化的策略》教学中,我补充给学生一道经典的计算题:1+3+5+7+……+19,然后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向学生展示这样的计算可以转化为求一些正方形的个数。本以为这样的方法一定会带给学生惊奇和冲击,让他们一下子掌握这种方法并自然选择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相似问题。但是在随后的巩固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种方法并不“感冒”,他们中有一些是使用加法结合律将一对对数加起来的方法找到计算结果的,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将这些数依次相加来求和,这样的状况令我非常诧异。课后反思这段教学过程,我发现根本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没有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尝试、体验的过程,而是直接向他们介绍转化的方法,这样导致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新方法,也没有体验到新方法的优势,所以学生在随后的练习中自然还是用原来的眼光看问题,用老方法解决问题。再次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先来尝试这个问题,果然学生没有用转化为正方形个数的方法来计算。集体交流时我先肯定学生的做法,接着画出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其中一格标上1,另外三格标上3,学生一时不明白我的意图,接着我将正方形变成边长为3,在补充的格子上标上5,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二、重视“儿童能力”,一步一个脚印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差异,在同样内容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反应快,有的反应慢;有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的只是简单模仿,所以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学生,从帮到扶,从扶到放,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课前我要求学生用胶带和硬纸自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课堂活动的时候,我没有立即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模型展开,画出不同的展开图,而是先和学生一起演示了一个长方体的展开过程。在演示的时候,每展开一个面,我都要求学生想象一下这个面展开后的样子,然后自己操作验证想法。等到全部展开,我还跟学生一起探讨展开图的特点,做了一些设想。在这些环节完成之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还有哪些展开图,自己动手操作验证。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展开研究,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展开,虽然体现了动手操作,会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但是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只是“操作工”,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不会自己去想象和推理,所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脱离了模型,学生面对需要想象的问题就会有困难。所以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先是跟学生一起操作,引导学生的操作过程、推理过程,这样让他们能一步一个脚印,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三、重视“儿童选择”,达成自然生长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学习情况会做出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判断和选择。有时候不同学生选择的方式会有区别,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自然选择,并帮助他们扎实掌握方法,形成深刻理解。

例如,《搭配的规律》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五名同学互相寄一张新年贺卡,一共寄出多少张?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有不同的思路:有的学生用画图连线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画出五个点,用带有箭头的线连接任意两个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有的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将五个同学互相握一次手做了变形,由原来单向的连线改成双向的,所以他们用(4+3+2+1)解决;有的学生没有用画图辅助思考,而是直接想到每个人都向其余4名同学寄出一张贺卡,这样可以用4×5解决问题。这样三种方法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角度和对问题不同的理解程度。在集体交流的时候,我请学生代表分别介绍自己的思路,争取其他学生的理解,同时允许学生用最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学生对原先的方法进行了“再加工”,在审题之后,他们已经不需要再画图来数不同的搭配方法,而是能直接列式计算。

总之,学生学习应当是率真的,是自然的,是适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以达成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七

下面是高二、五班一次“课前五分钟”活动实录。

上课铃响,同学甲走上讲台说:“何谓人生?人生即‘脚印’。漫漫的人生,留下了一串串长长的‘脚印’。童年的‘脚印’是幼稚的,浅浅的,可爱的;中年的‘脚印’是成熟的,深深的,稳重的。面对‘脚印’,有感慨,有教育;面对‘脚印’,往事再回首。请以‘脚印’为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学乙:“脚印在又硬又平的路上是留不下痕迹的,只有在泥泞的路上才能显露出来。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印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印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学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按别人脚印走路的人,一种是自己留下脚印的人。前者生活中固然顺顺利利,但他们一生都在重复着别人的足迹,失去了自我。后者虽然在人生中面临诸多困难,但他们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脚印。爱因斯坦正是不甘于循着牛顿的脚印走下去,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禁锢,提出了相对论,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留下了闪光的脚印。打破别人的模式,走出属于自己的脚印。”又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同学丁:“‘凡走过,就必定留下痕迹。’撒哈拉沙漠的广袤无垠中,一个身影跋涉而过,风沙掩住了那些或深或浅的脚印,是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当阳光穿过那片温柔的云朵,那些三毛消失了的脚印必将永远留住隽永书卷间,引领你我去追寻那梦中的橄榄树。‘不唱,我一刻也不能活’,直到死前一周,她仍然光彩照人地站在舞台上,40度的高烧又有何惧,‘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歌声嘹亮,叶凡用永恒的歌声在人间留下了驻足的脚印,歌声不老,脚印永在。‘凡走过,就必定留下痕迹’,红尘俗世,物欲横流之中,朋友,请执著你的脚步,在人生的旅程中留下永恒的脚印。”同学们的喝彩声不断。

同学甲:“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脚印’做了阐释,形象生动又有说服力度。今天我想用自己写的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很留恋童年时的脚印/天真带着纯洁/和着沙滩上的贝壳/接连到远方/海水抚平的永远是沙窝/抹不掉的是童年的快乐/很珍惜青年时的脚印/浸润着奋斗与拼搏/汗水中我学会了耕耘/流年中我学会了生活。”同学们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甲:“最后把两句名言送给同学们,谢谢大家!。”(1、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朱自清。2、只踏着别人的脚印走永远不能发现新的路 只踏着别人的脚印走,永远不能发现新的路。――佚名。名言是同学甲今天课前抄到黑板上的。)

注:同学甲昨天就把话题“脚印”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可用一天的时间准备,围绕话题写成几百字的文字。今天是由同学甲主持演讲。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老师肯定的眼光,都成为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兴趣的源泉。中国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老师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是的,当看到学生每天跃跃欲试期待的眼神和踏着自信的脚步迈上讲台时,我知道“庄稼长势正好”。

【反思】

首先,学生能在准备的过程中获得求知的乐趣。为了赢得同学们的认可和老师的肯定,有的学生提前几天就开始搜集、准备话题、材料。这一过程本身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

其次,学生在讲解中获得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慰藉。自己几天的精心准备、课前的认真练笔在课堂上得到赏识,学生感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学生的潜力也得以挖掘、发挥。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恐龙当家》;亲情;成长

《恐龙当家》是一部由迪士尼和皮克斯公司于2015年发行制作的一部描述恐龙的3D动画电影。这部电影的诞生历经坎坷,档期延长了18个月,而票房却创造了迪士尼影业的一个“新低点”。一部分人评价该电影故事老套,

“槽点满满”。也有人评价它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低龄励志片”。

该电影如同所有的迪士尼电影一样,画面精美逼真,动物拟人化后的造型可爱,情节动感十足,而且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该片的“回家”主题感人至深,其故事主题虽落入俗套,但作为一部面向幼儿的动画电影,极具教育意义,也凸显了电影艺术的魅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片的多重主题,以期让更多观众了解该片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电影内容梗概

影片开始于一种假设,6500万年前,假如那颗陨石没有砸中地球,恐龙就不会灭绝。之后又过了数百万年,恐龙智力进化,它们学会种植、畜牧、建筑,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家庭。某座山脚下的平原地带,雷龙亨利一家迎来三个性格各异的娃娃。丑小鸭式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三只小恐龙在同一天,相继从恐龙蛋里破壳而出。最大的恐龙蛋却最后才有动静,从里面出来的是个子最小的恐龙。爸爸亨利为其取名为阿洛。阿洛孱弱胆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恐惧。而它的姐姐莉比行动敏捷,哥哥巴克强壮过人。哥哥嘲笑它、捉弄它,公鸡总是啄它,甚至连一只萤火虫飞来都把它吓坏了。父亲为了让阿洛变得勇敢,趁着夜里将它带到屋外的草地,对它说:“你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才能看见彼端的美景。”接着尾巴一扫,萤火虫顿时满天飞。之后,它布置给阿洛一个抓贼的任务,但是阿洛生性懦弱,把被陷阱困住的贼放跑了。为了通过言传身教使阿洛变得勇敢,父亲便带着阿洛去沿着河边追贼。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风云聚变,电闪雷鸣,洪水突涨。为了救阿洛,父亲被汹涌的河水冲走了。与父亲的生离死别在阿洛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一连串的事件过后,它与母亲艾达以及两个兄弟姐妹走散,在茫茫世界中流浪。绝望之时,偷粮食的贼――小野人又一次出现,并为阿洛带来了食物(其实小野人曾经偷过阿洛家的食物,为了表达歉意才送它食物)。虽然语言不通,但这一举动逐渐温暖了阿洛的心,后来它给小野人取名点点,并从此相依为命。在霸王龙巴奇的指引下,两位好友开启了跨越千山万水的回家之旅。在充满坎坷和危险的回家之路上,阿洛与点点结伴而行,而这两个本不该碰面的恐龙和人类小男孩,缔结超越了种族和时空的纯真友情,小恐龙阿洛在冒险历程中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并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二、《恐龙当家》的多重主题分析

《恐龙当家》展现了亲情、友情、克服恐惧和个体成长三个主题,同时对于当代父母在育儿方面有一定的启示。

(一)亲情

影片中阿洛的父亲为了保护它,帮助它克服心中的恐惧,丧生于洪水之中,这种厚重的父爱的表达,在美国的其他电影中比比皆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狮子王》到《疯狂原始人》,到现在的《恐龙当家》。如同《狮子王》中辛巴在父亲的灵魂重现的鼓励下,开始觉醒,并鼓起勇气担当拯救草原的责任一样,阿洛在父亲灵魂的感召下,克服了困难,解救了朋友点点于危难之中,成长为一名勇士,并最终成功地找到了回家的路。

影片中当阿洛和点点一同在夜里来到山崖边上休息时,他们都很想家。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但是他们能沟通“家”这个概念。用一个小木棍代表一个家人,用一个圈把木棍圈住,代表着家。世界上最能给我们安慰的,又何尝不是家和家人呢?小野人非常伤心地将三个木棍中的两个推倒,用土埋住,阿洛意会到小野人失去了父母亲,他也将4个木棍中的一根推到,用土埋住,代表的是他失去的父亲。亲情是难以言表的,即便双方语言不通,但凡有血有肉之躯,对至亲的共同的思念会产生情感共鸣。

(二)友情

影片中没有恐龙世界互相猎食的残酷,像阿洛一样的食草龙以农耕者的形象出现,而以巴奇为首的食肉龙则以畜牧者的形象出现,将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拟人化。人类男孩点点反而成了物化的一方,他不会说话,像阿乐的宠物一直陪在其身旁。但是即便是语言完全不相通的两个个体,在回家之旅相互扶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都成功回家。

(三)克服恐惧和个体成长

个体的成长是指一个人通过成功完成一件事情而长大,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他要经历重重困难,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掘自身潜能,战胜各种妖魔鬼怪,最终获得成长。而完成这件事情本身具有仪式性。电影中阿洛一家人在玉米仓的墙壁上印上自己的脚印,就意味着作为个人能给大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妈妈是第一个印上脚印的,爸爸是第二个,莉比在自己能够帮忙给玉米浇水后也印上了第三个脚印,巴克在能独立耕地后印上了第四个脚印,唯独阿洛,没能独立大胆地去给鸡喂玉米,家人没有允许他印上脚印。直到影片结束,他历经一系列的磨难回到家,才印上了宝贵的最后一个脚印。有人说最后阿洛在玉米仓上按上脚印有些唐突,感觉他还没做什么,既没有收成玉米,也没有击退外敌。但实际上,影片中多次出现暴风雨。暴风雨象征着成长中的挫折与磨难,贯穿了整部影片,见证了阿洛从懦弱到坚强的过程。最后一次,阿洛终于打败了大反派霹雳,可是他与点点被洪水冲走了。在洪流中,阿洛把点点紧紧搂在怀里,生怕他受到伤害。阿洛同自己的恐惧做斗争,从懦弱变得坚强,这就是他个人的一种成长。

为了克服恐惧,恐龙爸爸和狮子王爸爸采用的是类似的方法:带孩子贴近大自然,在静谧的夜晚,观察平日里极其难以观察到的景象。萤火虫、闪烁的群星,似乎只有大自然才能告诉孩子答案,才能抚慰孩子内心的创伤。同时,当孩子面对同龄人的讥笑时,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当孩子有先天缺陷,父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淡然接受一切,给孩子找到适合他自己成长的路,适合他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是去拔苗助长,而是和周围所有人一起,去爱护他,帮助他克服自身缺陷,克服恐惧,成为一个更成熟、更优秀的人。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九

1 营造和谐师生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另外,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过程中艰辛劳苦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2 创设连续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游戏,结合这样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就要不断的创设连续有效的教学情境,将问题寓于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不断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低年级学生比较有效的情境是游戏情境。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多创设游戏情境。

如,一年级上册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四种平面图形后,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摸物体的游戏: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口袋,放进四种平面图形若干个,大小不同。活动一:学生从口袋中摸出一个图形告诉大家是什么形状。学生在活动中再次复现各种形状。在熟练之后,进行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学生按要求摸出规定的图形。学生对这个游戏活动会很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活动轻松地巩固学生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掌握。此外,教师还可以创造许多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小猫钓鱼、摘苹果、小动物过河、小鸟回家、找朋友、送信……寓一年级数学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再如在教学图形分类知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活动:

活动一,猜脚印。学生可以在“猜脚印”的过程中发现“面”与“体”的关系。

活动二,印脚印。在“印脚印”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边与角的特点。

活动三,找脚印。在“给小脚印找朋友”的过程中,学生思考谁与谁长的比较像,也就是谁与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在思考图形之间的分类方法及每个图形的特点。

活动四,画脚印。在“画脚印”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为什么在点子图上能画出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而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很多学生都想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圆,但怎样画也画不标准,从中也就发现了圆与其它几个平面图形的区别,进一步掌握了各个平面图形的特点。

最后,在“到图形朋友家做客”和“小小魔术师”的游戏情境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主动去解决。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游戏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投入学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加强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有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钱学森也指出:“小孩子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要求摆的比多3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8个,是由与同样多的5个和比多3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十

课堂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我想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是课堂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只有当师生之间情感、思想发生碰撞,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时,课堂才能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师生互动是有效的教学形式,许多教师教学时会采取这种形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够“动起来”。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设置许多问题,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一堂课很热闹;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律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学生学得很愉快,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这样的课堂,师生是动起来了,瞧着出热闹,可是这样的互动是有效的吗?有没有突破预设问题产生新问题?学生的个性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学生的发言有没有对教师产生促进作用?一律的肯定是不是学生就真的全是正确的?这样一问,就可见上述的师生互动是表面的、浅层的,不是有效的师生互动。那怎样的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有生命意义的呢?

1.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情感的共鸣,点燃师生课堂生命状态。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也就是教师在生命课堂中的课堂生命状态,而教师的课堂生命状态也决定了学生的课堂生命状态。所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前,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轻视学生的智慧,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教师的威压下丧失了主体意识,成为一个只会装知识的圆桶,其结果是可悲的。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不但从地位更要从灵魂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就能打开紧闭的心扉,消除原有的畏惧教师的心理。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就不再存有障碍。

如在教授一年级《滑稽歌》这一课时,我要求自己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必须“做得出”。在课前5分钟的时间里,我和小朋友一起很快乐地、很自然地进行了歌表演《两只老虎》,小朋友们很兴奋,接下来我又和小朋友一起在教室里玩“找老虎的游戏”、“爬楼梯的游戏”、还把袜子穿在自己的耳朵上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参与下,非常有兴趣地解决了我在游戏中设计的本课中的一个个的难点和重点。

生命的课堂流淌着人性,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和感染,师生的课堂生命状态也才能被激发。

2.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是课堂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反馈。

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能彻底打破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课堂主体将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课堂发展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

对于我们老师要做到“说得出”。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歌曲,我们教师应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能进入状态,课堂才能吸引住学生。如我在《滑稽歌》这一课中设计的一段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对话:

师:两只老虎,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真是太奇怪太好玩了。小朋友喜欢这两只滑稽的老虎吗?

生:喜欢。

师:今天啊这两只滑稽的老虎也来到了我们一(4)班的音乐课堂上,我想今天这两只老虎肯定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玩有趣的事。

(多媒体及教师地面上出示老虎的脚印)师:咦,两只老虎呢?(师生在教室里四处张望)教室里怎么只有它们的脚印啊?小老虎去哪啦?

生:不知道,可能藏起来了,好玩。

师:它们肯定是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顺着它们的脚印来找一找好吗?(学生按脚印找老虎,找到的却是小音符,直到最后一个脚印老虎才出现在电脑大屏幕上。)

这样的语言交流一下就好像把一年级的学生带到了他们的世界中去,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的生命状态也得到了激发,和老师的互动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3.具有生命独特性的评价是生命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保障。

微电影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原先“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壁垒,在互动过程中,一旦受众的评论看法得到相应的肯定及反馈,这样大大加强了受众的认同心理。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对课堂的一个反馈,所以在生命课堂中我们也应该对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做出相应的肯定及反馈,也就是评价,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独特性,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但都希望有人能够认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的生命独特性来评价。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相关范文

成长教学反思(优秀6篇)01-16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03-20

《成长的脚印》优秀教学反思 (菁选606-02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优秀7篇09-15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优秀3篇11-09

五年级上册《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1012-31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优秀8篇)04-27

窃读记教学反思(4篇)01-01

《窃读记》教学反思(精选4篇)01-01

一年级以《静夜思》为主题的教学反思01-01

最新范文

教学反思范文大全简短(优秀6篇)10-20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9篇10-20

《日月潭》教学反思(优秀6篇)10-20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最新6篇10-2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篇10-20

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5篇】10-19

关于《灯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02310-19

小乌鸦爱妈妈教学反思【精选10篇】10-19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优秀10篇)10-19

教师教学反思(优秀8篇)10-19

58 4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