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

发布时间: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是写作文为您带来的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 paomian.n paomian.net et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

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

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骑振蝉

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 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 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所见(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教学反思:

上完《所见》这首诗后,我感觉自己有许多不足。

本诗生动有趣,生活情趣盎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古诗中,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喜欢的: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情景,是那样自在神气!捉蝉时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严羽曾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因此,诗趣,应该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就这一点,我处理的不够好,没有把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中。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

(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

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

A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交流:

a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

b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C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

A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B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C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诗生动有趣,诗情画意。前两句刻画了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放声高唱,自在神气。我想每一个小孩,特别是现在的城市孩子,都很想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后两句牧童为了捕捉鸣蝉,屏住呼吸,异常专注。一个天真浪漫,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跃然纸上。本首诗的情趣盎然,诗中的意境也很值得品味和向往。这也是本课希望学生们能够体会到的,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但是,意境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只关注诗文本面的字词句意,将其说得非常直白,就像一杯白开水一般,失去了诗原有的美;有的学生能对诗中的情景有一定的感悟,但是怎么讲自己的感受清晰的表现出来,让其他人也能感受到,却是个大问题。就连上课的自己,也往往会有这种感觉,词语再丰富,修辞再生动,说出来的话也往往和心中所想相去甚远。再加之学生的理解本就没有老师那么全面和深刻,因此他们能体会到的必定是更少了。

朦朦胧胧的确是一种美,但只有真正走进朦胧的世界,才能去感受和体会。怎样用一种清晰而简单的方式将学生带进来?这堂课没有做好,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自己也不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五

在《所见》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想像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体会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指导学生诵读诗文,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完成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的神情,让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

不足的是课堂不够活跃,学生不是很积极的去学习古诗的方法,而是忙着记老师的讲解。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六个字,会写“林”“闭”两个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朗读古诗有兴趣。

教学重点: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预设:

一、看图导入

1 、观察课本插图

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这是个放牛的孩子,古诗里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树林。

生:看到了树上有蝉。(猜一猜,这蝉正在叫吗?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古诗里把正在叫的蝉叫——鸣蝉)

2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被一个叫袁牧的清代诗人看见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听配乐朗读)

2 、咱们也来读读,请大家轻轻地打开书本到59页,听清楚要求再读。(要求读三遍:1大声地读,读准字音。2 轻声地读,记一记圈出的生字。3 大声地读,把句子读通顺。)

3 、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1)开火车读生字

2)汇报读古诗,读准字音。 分句朗读(个别读,齐读或男女生读)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具体都看到了些什么?咱们现在就来研究研究。

(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出示此两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诗人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一边唱着歌,一边朝我们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小树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多美,多快乐呀!

3 、听这嘹亮的歌声都已经穿过了整个林子,小树也为之陶醉,歌声——振林樾(再响亮点,动听点)

4、 小诗人,你来念念这两句(个别读,指导)

5 、小组读

(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 出示句子。赶紧再读读这两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蝉。

2 、突然,歌声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用诗歌中的句子说说。

3、 指导朗读(意欲捕鸣蝉)老师听不出他很想捕蝉。在试试(范读——跟读)

4 、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来读读这句,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个别读)

5、 谁来试试?(指导朗读,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6、 咱们这两句连起来读读。(齐读——男女生读)

7、 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四、复习生字,背诵古诗

1、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们合作下好吗?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

2 、我说古诗意思,你们来说诗句好吗?

3、我把古诗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个别的字,你们还能念出来吗?

1)先来读一读它们(抢读汉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可容易记了。

猜几个谜语就记住了。

谜语:牧:牛背上写文章?闭:人才进了门?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 、现在就给你们这幅画,你们能不能把整首古诗念出来?(个别背,齐背)。

5 、我们的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课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蝉的。

五、书写汉字

1 、这里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还想请大家来写一写它们。

“林”还记得“两个木”是什么字吗?两棵小树站在一起太挤了,于是一棵小树非常懂得谦让,把小树枝收了一点回来,撇变成了点。另一棵小树和它并排站,两棵树长得一样高。(师边说边范写)

“闭”“人才进了门”是什么字啊?先写一扇“门”,再写一个“才”,“才”不胖不瘦,刚好藏进门去。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学部分

l.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象训练:“忽然闭口立”牧童还会做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全文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八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请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这时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随着音乐,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并请班上外地来的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中山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触动了学生那根思乡的弦,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还重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同时,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多读,多记,拓展文本,丰富学生的积累。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在朗读方面还缺了一点感情,因此,在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多加指导,深入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句时还不够透彻,有些蜻蜓点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合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加探索,多向别人请教,仔细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所见的教学反思 篇九

《所见》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离学生很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一、感性接触,走近牧童。

上课伊始通过一首《马兰谣》感受牧童的自由快乐。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

二、诵读感悟,品味牧童。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通过查字典、同桌交流等方法自学古诗。再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为诗人。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在这节课中我重点加强了诵读的指导即诗歌的节奏和“平长仄短”的规律。

三、拓展阅读,理解牧童。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展示给学生其他描写牧童的诗歌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等等。学生在自读了这些古诗后自然加深了对牧童的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理解与感悟。

【所见教学反思】相关范文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02-21

所见的教学反思(最新7篇)10-25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5篇】02-07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10篇】03-21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10篇】04-22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9篇)04-25

所见教学反思【最新9篇】05-02

古诗《所见》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07-06

《所见》教学反思【优秀6篇】09-17

《所见》教学反思【4篇】09-29

最新范文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优秀6篇】03-24

《猫》的教学反思(优秀5篇)03-24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篇03-24

《松鼠》教学反思6篇03-24

语文自读课的教学反思【优秀10篇】03-24

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最新8篇03-23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优秀8篇】03-23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优秀5篇】03-23

教学反思简短【优秀3篇】03-23

语文望洞庭教学反思【优秀7篇】03-23

58 1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