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优秀7篇】

发布时间: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l和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按照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习题.

(1)()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教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教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教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教师:剩下的一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教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被除法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教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教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逻指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横式应该怎样写?怎样读?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教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教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发现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2=3(盘)……1(个)

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习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35,36,3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

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突破:

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熟悉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并自由表达,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更加透彻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

学生准备11根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大家把乘法口诀背得怎么样了?老师要考考你,

10÷2=5×7=36÷6=72÷8=

要学生快速回答。表扬回答又快又准确的学生。接下来老师要出一道应用题:张瑶的妈妈带45元钱去超市买鱼,一斤鱼9块钱,问她可以买几斤鱼?怎么列算式?生:可以买5斤,45÷9=5(斤)掌握得真好!鼓励一下,全班鼓掌。我又出题了:硕硕的妈妈也去买鱼了,她带了48元,问硕硕的妈妈可以买几斤鱼,剩多少元?生:买5斤,剩3元。很好!用算式如何表达呢?大家学完如何分草莓就会了。

二分草莓,学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幻灯片:八颗诱人的草莓和两个盘子。八颗草莓如何平均装到两个盘子里,算式如何表达?生:每个盘子装四颗,8÷2=4。好,那么平均装到三个盘子里,该怎么装呢?生:每个盘子装2颗,最后剩2颗。好!算式怎么列呢?等两秒,出示幻灯片

8÷3=2.。.2

商2后点6个点儿,它后面的2叫做余数,这个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领读,学生齐读两遍。8除以3等于2余2。

2出示幻灯片全部内容,提问: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在那?

1)生:一个正好分完,一个分之后还有剩余。

2)生: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那个数是余数。

提问3-5位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

小结:像这样的算式8÷3=2.。.。.。2除不尽的,平均分之后剩下的不够再分作一份的我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解决买鱼的问题,学了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就会做刚才提的问题了吧,谁能告诉大家算式怎么列?生:48÷9=5.。.。.。3我们班的学生真棒!接下来有更难的挑战,有没有信心战胜它?生齐答“有”

4出示幻灯片:找一找那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23÷4=2)35÷7=3)39÷6=

4)19÷3=5)64÷8=6)18÷4=

7)10÷2=8)81÷9=

提问,师生一起做题。

三分小棒,加强理解

1要求:学生准备11根小棒,以组为单位把他们平均分为2份,3份,4份,5份,余多少?每分一次列一个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示。给予表扬。

3出示幻灯片:11÷2=5.。.。.。1

11÷3=3.。.。.。2

11÷4=2.。.。.。3

11÷5=2.。.。.。1

让学生观察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规律?提问3-5位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生:余数总比除数小。

四读一读,练一练

出示幻灯片:读一读

37÷8=4.。.。.。510÷4=2.。.。.。2

24÷5=4.。.。.。429÷3=9.。.。.。2

65÷9=7.。.。.。243÷7=6.。.。.。1

提问2-3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练一练

1)14÷4=39÷9=43÷8=27÷5=59÷7=

2)动物园里有17只老虎,1个窝里最多住3只老虎,要盖几个窝?

3)鸡蛋5角1个晓婷的妈妈有3块2.她能买几个鸡蛋?还剩多少钱?

生独自做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检查学生做题情况。全对的举手!错一个的举手!错了那个?应该是什么?。.。.。.

五总结:

1什么情况下用有余数的除法?除不尽的时候

2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余数总比除数小。

六扫尾

1打开书35,36,37页,默读

2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考考你

出示幻灯片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最小呢?﹝﹞÷6=4.。.。.。﹝﹞

如果有时间,当堂解答,如果没有,留做作业。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朵,还剩()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看,这是3片花瓣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6=()……()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6=(2)……(5)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16()×6<254×()<23

133×()47>()×6()×8<26

2、计算:

8÷4=45÷5=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5=[](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4∶

5/ˉˉ2ˉˉ3ˉˉ∶

20∶

ˉˉˉˉ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33÷8=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7=()…………()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相关范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7篇】01-29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10篇)01-1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6篇)02-28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7篇03-04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3篇】03-22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7篇)04-30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优秀9篇06-11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06-25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最新9篇08-10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整理【优秀4篇】10-04

最新范文

学前班教学反思【优秀6篇】03-01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03-01

关于《麻雀》教学反思【精选10篇】03-01

实心球教学反思(3篇)03-01

《总也到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优秀603-01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优秀3篇03-01

教育教学反思总结怎么写【优秀8篇】03-0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优秀4篇)03-0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优秀7篇)02-28

《画》教学反思【优秀8篇】02-28

58 1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