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高中教案>高二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5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写作文整理的高二物理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同学。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一

1、理解振幅、周期和频率的概念,知道全振动的含义。

2、了解初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3、了解简谐运动位移方程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能依据振动方程描绘振动图象。

4、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振动图象判断振幅、周期和频率等。

重点难点:对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全振动等概念的理解,相位的物理意义。

教学建议:本节课以弹簧振子为例,在观察其振动过程中位移变化的周期性、振动快慢的特点时,引入描绘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频率),再通过单摆实验引出相位的概念,最后对比前一节得出的图象和数学表达式,进一步体会这些物理量的含义。本节要特别注意相位的概念。

导入新课:你有喜欢的歌手吗?我们常常在听歌时会评价,歌手韩红的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圆润;歌手王心凌的声音甜美;歌手李宇春的音色沙哑,独具个性……但同样的歌曲由大多数普通人唱出来,却常常显得干巴且单调,为什么呢?这些是由音色决定的,而音色又与频率等有关。

1、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1)振幅

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①最大距离。振幅的②两倍表示的是振动的物体运动范围的大小。

(2)全振动

振子以相同的速度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称为③全振动,这一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过程,振动质点在这一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等于④4倍的振幅。

(3)周期和频率

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完成⑤全振动的时间,叫作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⑥全振动的次数叫作振动的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周期的单位是⑦秒,频率的单位是⑧赫兹。用T表示周期,用f表示频率,则周期和频率的关系是⑨f=。

(4)相位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不同的⑩相位来描述周期性运动在各个时刻所处的 不同状态。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根据数学知识,xOy坐标系中正弦函数图象的表达式为 y=Asin(ωx+φ)。

(2)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为 x=Asin(ωt +φ),其中 A代表简谐运动的振幅, ω叫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 ωt+φ代表相位。

1、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与振幅是什么关系?

解答:弹簧振子的运动范围是振幅的两倍。

2、周期与频率是简谐运动特有的概念吗?

解答:不是。描述任何周期性过程,都可以用这两个概念。

3、如果两个振动存在相位差,它们振动步调是否相同?

解答:不同。

主题1:振幅

问题:(1)同一面鼓,用较大的力敲鼓面和用较小的力敲鼓面,鼓面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听上去感觉有什么不同?

(2)根据(1)中问题思考振幅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解答:(1)用较大的力敲,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大,听上去声音大;反之,用较小的力敲,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小,听上去声音小。

(2)振幅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的大小对应着物体振动的强弱。

知识链接:简谐运动的振幅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和能量,它不同于简谐运动的位移。

主题2:全振动、周期和频率

问题:(1)观察课本“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示意图,振子从P0开始向左运动,怎样才算完成了全振动?列出振子依次通过图中所标的点。

(2)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周期和频率与计时起点(或位移起点)有关吗?频率越大,物体振动越快还是越慢?振子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是多少?

(3)完成课本“做一做”,猜想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可能由哪些因素决定?假如我们能看清楚振子的整个运动过程,那么从什么位置开始计时才能更准确地测量振动的周期?为什么?

解答:(1)振子从P0出发后依次通过O、M'、O、P0、M、P0的过程,就是全振动。

(2)周期和频率与计时起点(或位移起点)无关;频率越大,周期越小,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振子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4倍的振幅,而在一个周期内的位移是零。

(3)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因素可能有振子的质量、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从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能更准确地测量振动周期,因为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这样计时的误差最小。

知识链接:完成全振动,振动物体的位移和速度都回到原值(包括大小和方向),振动物体的路程是振幅的4倍。

主题3: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问题:阅读课本有关“简谐运动的表达式”的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一个物体运动时其相位变化多少就意味着完成了全振动?

(2)若采用国际单位,简谐运动中的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表达式x=Asin(ωt+φ)中ωt+φ的单位是什么?

(3)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频率相同,相位差为 ,这意味着什么?

解答:(1)相位每增加2π就意味着完成了全振动。

(2)ωt+φ的单位是弧度。

(3)甲和乙两个简谐运动的相位差为 ,意味着乙(甲)总是比甲(乙)滞后个周期或次全振动。

知识链接:频率相同的两个简谐运动,相位差为0称为“同相”,振动步调相同;相位差为π称为“反相”,振动步调相反。

1、(考查对全振动的理解)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为平衡位置在B、C间做简谐运动,则( )。

A、从B→O→C为全振动

B、从O→B→O→C为全振动

C、从C→O→B→O→C为全振动

D、从D→C→O→B→O为全振动

【解析】选项A对应过程的路程为2倍的振幅,选项B对应过程的路程为3倍的振幅,选项C对应过程的路程为4倍的振幅,选项D对应过程的路程大于3倍的振幅,又小于4倍的振幅,因此选项A、B、D均错误,选项C正确。

【答案】C

【点评】要理解全振动的概念,只有振动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第同时恢复到原值,才是完成全振动。

2、(考查简谐运动的振幅和周期)周期为T=2 s的简谐运动,在半分钟内通过的路程是60 cm,则在此时间内振子经过平衡位置的次数和振子的振幅分别为( )。

A、15次,2 cm B、30次,1 cm

C、15次,1 cm D、60次,2 cm

【解析】振子完成全振动经过轨迹上每个位置两次(除最大位移处外),而每次全振动振子通过的路程为4个振幅。

【答案】B

【点评】一个周期经过平衡位置两次,路程是振幅的4倍。

3、图示为质点的振动图象,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振动周期是8 s

B、振幅是4 cm

C、4 s末质点的速度为负,加速度为零

D、10 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正,速度为零

【解析】由振动图象可得,质点的振动周期为8 s,A对;振幅为2 cm,B错;4 s末质点经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速度为负向最大,加速度为零,C对;10 s末质点在正的最大位移处,加速度为负值,速度为零,D错。

【答案】AC

【点评】由振动图象可以直接读出周期与振幅,可以判断各个时刻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

4、(考查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两个简谐运动分别为x1=4asin(4πbt+π)和x2=2asin(4πbt+π),求它们的振幅之比、各自的频率,以及它们的相位差。

【解析】根据x=Asin(ωt+φ)得:A1=4a,A2=2a,故振幅之比 = =2

由ω=4πb及ω=2πf得:二者的频率都为f=2b

它们的相位差:(4πbt+π)—(4πbt+π)=π,两物体的振动情况始终反相。

【答案】2∶1 2b 2b π

【点评】要能根据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得出振幅、频率、相位。

拓展一: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1、某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式为x=10sin 5πt cm,则:

(1)物体的振幅为多少?

(2)物体振动的频率为多少?

(3)在时间t=0、1 s时,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4)画出该物体简谐运动的图象。

【分析】简谐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式就是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将它与教材上的简谐运动表达式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相应的物理量。

【解析】简谐运动的表达式x=Asin(ωt+φ),比较题中所给表达式x=10sin 5πt cm可知:

(1)振幅A=10 cm。

(2)物体振动的频率f= = Hz=2、5 Hz。

(3)t=0、1 s时位移x=10sin(5π×0、1) cm=10 cm。

(4)该物体简谐运动的周期T==0、4 s,简谐运动图象如图所示。

【答案】(1)10 cm (2)2、5 Hz (3)10 cm (4)如图所示

【点拨】在解答简谐运动表达式的题目时要注意和标准表达式进行比较,知道A、ω、φ各物理量所代表的意义,还要能和振动图象结合起来。

拓展二:简谐振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

2、如图甲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做简谐运动,从O点开始计时,振子第到达M点用了0、3 s的时间,又经过0、2 s第二次通过M点,则振子第三次通过M点还要经过的时间可能是( )。

A、 s B、 s C、1、4 s D、1、6 s

【分析】题目中只说从O点开始计时,并没说明从O点向哪个方向运动,它可能直接向M点运动,也可能向远离M点的方向运动,所以本题可能的选项有两个。

【解析】如图乙所示,根据题意可知振子的运动有两种可能性,设t1=0、3 s,t2=0、2 s

第一种可能性:=t1+=(0、3+ ) s=0、4 s,即T=1、6 s

所以振子第三次通过M点还要经过的时间t3=+2t1=(0、8+2×0、3) s=1、4 s

第二种可能性:t1—+=,即T= s

所以振子第三次通过M点还要经过的时间t3=t1+(t1—)=(2×0、3— ) s= s。

【答案】AC

【点拨】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明确振子往复通过同一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或相反;往复通过同一段距离或通过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段距离时所用时间相等。另外要注意,因为振子振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会造成问题的多解,所以求解时别漏掉了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

高二物理课教学设计案例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含义

2、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旧知铺垫

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l)真空(无其它介质);(2)点电荷(其间距r>>带电体尺寸L)——非接触力。

2、列举:

(l)磁体间——磁力;(2)质点间一一万有引力。

经类比、推理,得: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荷周围产生电场,电场反过来又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施加力的作用)

引出电场、电场力两个概念。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电场问题,以及为描述电场而要引入的另一个崭新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二)新课教学

1、电场

(l)电场基本性质:

电场客观存在于任何电荷周围,正是电荷周围存在的这个电场才对引入的其它电荷施加力的作用。

(2)电场基本属性:

电场源于物质(电荷),又对物质(电荷)施力。再根据“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真观,毫无疑问,电场是一种物质。

(3)电场基本特征:

非实体、特殊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人体各种感官均无直接感觉)。

电场是一种由非实体粒子所组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物质。

自然界中的物质仅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种是以固、液、气等普通形态存在的实体物质;而另一种,就是以特殊形态存在的非实体物质——场物质。

(4)电场的检验方法(由类比法推理而得):

无论物质处于什么形态,我们都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去感知它的存在,只是感知方式或使用工具不同而已,例如:

①生物学中动植物的体系胞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利用其放大作用)来观察。

②化学中的某些气体可以通过人体的感官来感知(氯气——色觉,氨气——嗅觉)

③生活中电视塔发射的电磁波可以通过电视接收机(转换为音像信号)来感知。

④物理学中磁体周围的磁场可以通过放入其中的小磁针来检验(磁场对场内小磁针有力作用——磁场的力性)。

⑤物理学中电荷周围的电场可以通过放入其中的检验电荷来检验(电场对场内的电荷有力作用——电场的力性)。

2、电场强度

(l)模拟实验:

下面以点电荷Q(场源电荷)形成的电场为例,探讨一下检验电荷q在到Q距离(用r表示)不同的位置(场点)所受电场力F有何不同。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出,同一个检验电荷在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所受电场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同。因为这个电场力是同一个电场给同一个检验电荷的,所以,场源电荷周围不同位置的电场有强弱之分和方向之别;电场中同一位置,不同电荷所受电场力也不同,但是,电场力与检验电荷的电荷量之比却是一个不变的常量。前者引出电场强度概念;后者点明场强与检验电荷无关,而只由电场本身性质决定(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案也由此而得)。

(2)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①定义: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和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符号E表示。

②定义式:E=F/q

③单位:N/C

④电场强度是矢量

同一检验电荷在电场中不同的点所受电场力方向不同,因此,场强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用检验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表征场强方向比较恰当,但是,正、负检验电荷在电场中同一点所受电场力方向不同且截然相反,怎么来定义场强方向呢?

回顾定义磁场方向时,检验小磁针静止时N、S极所指方向也是相反的,人为规定:小磁针N极指向为磁场方向,这是人们的一种习惯。电场强度方向的定义也是如此。即规定正的检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方向为场强方向。

⑤定义模式:比值法

3、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l)原则:被定义量与定义用量无关。

(2)应用举例(学生活动):

速度v=s/t。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位移。v大→运动得快。

密度ρ=m/V。单位体积内所含的质量。ρ大→质量密集。

加速度a=△v/t。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a大→速度变化快。

电阻R=U/I。因果倒置,但已习惯。R大→阻电性强。

场强E=F/q。单位电荷量所受电场力。E大→电场越强。

4、点电荷的电场一—场强定义式的应用

(l)公式推导:

(2)场强特征:

①大小:近强远弱,同心球面上名点,场强值相等

②方向:正电荷周围的场强方向一发散;

(3)决定因素:

①大小:由杨源电荷的电荷量Q以及场原电荷到场点之距r“全权”决定,而与检验电荷的电荷量q的大小及其存在与否无关。

②方向:由场源电荷电性决定。

例:一点电荷Q=2.0×10-8C,在距此点电荷30cm处,该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场强是多少?

5、电场强度的叠加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例:如图所示,要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们相距0.1m.求电场中A点的场强。A点与两个点电荷的距离r相等,r=0.1m。

(四)课堂小结

1、对比法推知电场的存在,比值法定义电场的强度。

2、电荷间相互作用形式与本质之区别

(l)形式上:电荷对电荷的作用——非接触力。

(2)本质上: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接触力。(受电场力作用的电荷肯定处于电场中)

3、场强几种表达式的对比

(l)E=F/q——定义式,适用于任意电场。

(2)——决定式,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高二物理教案 篇三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知道外力迫使它改变之中状态为止。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4、惯性的定义: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5、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B.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

2、表达式:F=ma

(1)定律的表达式虽写成F=ma,但不能认为物体所受外力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2)式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力?当然如果F是某一个力或某一方向的分量,其加速度也是该力单独产生的或者是在某一方向上产生的

3、注意

(1)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这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这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如果合外力不变(恒定),则加速度也不变(恒定),这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如果合外力为零,则加速度也为零,这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

C.牛顿第三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具有同种性质

(3)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

高二物理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课后小结

教科版高二物理教案 篇五

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高二物理教案】相关范文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3篇)03-09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10篇)01-10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7篇】01-16

高二优秀物理教案最新8篇12-03

高二物理人教版教案【优秀4篇】03-01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9篇03-18

高二物理教案【优秀7篇】01-26

高二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02-08

高二物理教学教案优秀8篇01-23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优秀3篇】02-01

最新范文

高二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4篇02-01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01-31

高中高二数学教案【最新3篇】01-29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最新9篇01-27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6篇】01-27

语文 -《指南录后序》【优秀7篇】03-29

《扬州慢》教学设计【优秀8篇】03-24

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最新4篇03-20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优秀6篇03-20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参(优秀5篇)03-19

54 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