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案大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泡面作文为同学们带来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同学。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一

溺爱孩子的恶果

护短会使孩子走向犯罪

今年春节后,某歌唱家的爱子再一次摊上事,并且摊上了大事,他那不争气的小子涉嫌被刑拘。针对这一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有位评论家直言不讳地说:这位歌唱家说到底是“贾母心态”害了自己的孩子。多年前,这位歌唱家接受采访时就说:“不打儿子,舍不得,有时真想打……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就先掉下来了。”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贾母心态”。

笔者并不否认这位歌唱家对孩子艺术上的培养是成功的,但他对孩子做人方面的教育却是失败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犯了过于溺爱的错误。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好的。当孩子在做人处事上出现不良倾向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能迁就,更不能有“贾母心态”式的护短行为。不然,孩子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在这个孩子第一次犯事时,其父亲曾含泪向受害人鞠躬道歉,并说:“宁愿你们用棍子把我打一顿。”意思是愿意代子受过。父母爱孩子乃人之常情,可过分的溺爱就是害了孩子。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时候对其严格管教而不是毫无原则地溺爱、包庇,父母就不会吞下因溺爱而酿成的苦酒。

迁就会使孩子任性、不节俭

同事小周有个15岁的女儿。一天,小周加班,直到天黑才回家。回家后,小周看见女儿没吃饭,心疼地问:“宝贝,你饿不饿?”女儿怒气冲冲地嚷道:“你怎么才回来?这时候了你说我饿不饿?”小周有些歉疚地安抚女儿:“宝贝不要生气,我这就去做。”于是,小周拖着疲惫的身体,很快给女儿煮了一碗面,端到她面前。

当小周有些委屈地对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心中极不舒服。一个15岁的女孩,连一碗面都不会煮,这样的孩子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孩子的优良品质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如果家长对孩子总像贾母对宝玉那样溺爱娇惯,恐怕孩子“树大”也不一定“自直”。

如今,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许多父母对孩子花钱几乎是有求必应。可是,从几元、几十元到几百元的玩具,孩子玩不了几次就扔在一边废弃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名牌服装,穿不了几次就扔掉,要求家长买新的;孩子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超市里,我们经常看见孩子自己动手挑选食品饮料,家长毫不在乎地慷慨买单。有的孩子,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撒泼打滚。此时,家长往往表现得很无奈,只得妥协。在“贾母心态”的溺爱纵容下,孩子取得了一次次胜利,之后就会一次次地重演。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和任性的不良习惯。

过度疼爱会伤害孩子

去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发生了一起因孩子赖床不肯起床吃早饭、母亲失手掐死13岁孩子的惨案。这起惨案的诱因,是母亲过分疼爱、关心孩子,而孩子的表现却令母亲失望。这位母亲很疼爱孩子,儿子身体不好,她照顾得很周到,买补品、买药,天天围着儿子转。学校离家的距离只有500米,考虑到安全问题,她每天还是坚持接送孩子。这位妈妈不仅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对孩子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比如日常的作息时间,孩子必须遵守。然而,孩子毕竟年纪小,难免做事拖拉。久而久之,孩子拖拉、懒散的毛病就像一根刺,让妈妈大失所望。在不可能对孩子置之不理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焦虑、烦躁占据了妈妈的心。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孩子令人闹心的表现一件件地在她的心里堆积起来,就像一座火山,最后的爆发让她情绪失控,失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孩子。

惨案发生后,熟悉这对母子的人,没有人相信她会故意伤害儿子。有人评论说,现在的家庭,就一个孩子,做父母的除了疼爱就是溺爱。如此过度疼爱,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甚至会害了孩子。母爱要满足孩子的多个层次需要,因为孩子将来面对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做母亲又是一门专业。学习怎么做一位合格的母亲、父亲,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摒弃“贾母心态”的几点建议

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时,怎样才能摒弃危害孩子健康成长的“贾母心态”呢?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借鉴。

要遵循“成人”第一的原则

家长教育孩子,首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即不仅是将孩子培育成才,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应该是让孩子成人。因此,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观、正确的人生观,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教育专家卢勤在谈及家庭教育时,曾重点强调“成人”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其次,才是“成才”教育。如果孩子不成人,学再多的知识,也只会祸国殃民。基于此,作为父母来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父母再忙,也要记得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有错必纠,不能纵容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恶习绝不是胎里带来的,而是父母对孩子小错不纠的错误观念造成的。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平头百姓,都存在这样的爱子误区。这也是“有权、有钱就有一切”的错误观念在某些人的心里深深扎根的结果。比如,“我爸是李刚”、“我全家都是公务员”、“我妈是公安局的”、“我用钱砸死你”等论调都是试图用“权” 和“钱”逃避责任。一位开茶馆的女子被人殴打,而打人者的父亲竟当场对警察说:“孩子还小,我是人大代表,你们不能抓人,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他还拿出了代表证。这样的溺爱和纵容,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孩子。

父教不可缺失

子不教,父之过。即使在传统教育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唱主角的。而现在,有许多做父亲的却以忙为由,将教子的责任推给孩子的母亲。调查表明,有六成家庭是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在教子中,一旦父亲放弃了孩子教育这块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种状态,会使孩子的成长偏离正常的轨道,导致心灵的扭曲。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父教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有误,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同时,孩子也难以适应社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二

一、培养孩子关爱父母是社会的需要

培养孩子学会关爱父母,不仅能深化幼儿的社会教育,而且也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早在党的十六大上便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又适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举国上下把和谐社会建设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志也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因此,培养孩子的关爱精神,使孩子学会关心家庭、朋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二、培养孩子关爱父母是学校教育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那他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爱家乡、爱主国的;通过观察研究,他进一步指出,完全不懂得关心别人的孩子,是不能够理解人类真正的爱的,这些孩子往往会成为难以教育的学生和冷酷自私的人,因而他提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

孩子2岁半以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而很多家长都反应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经常是老师说应该这样、老师说应该那样……因此,幼儿园是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孩子关心别人、关爱生命最好的场所。同样,培养孩子的关爱精神,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培养孩子学会关爱父母是家长、老师及成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由于我们国家特殊的体制造成目前90%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倍加呵护,往往是一个孩子至少“指挥” 6个“士兵”围着他(她)团团转,稍有怠慢就会大发雷霆、撒泼打滚、摔打东西、有的甚至对老人和父母大打出手……,而我们的家长们对孩子这样的表现沾沾自喜:我的孩子多能干,小小年纪就这么有主见,真是聪明呢。孩子打自己也觉得好玩、不痛,打完这边给那边,过后还会心疼地问孩子手痛不痛。等孩子慢慢长大,一无事处的时候,他们又会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我怎么有这么个不孝之子!!?是孩子的错吗?孩子有什么错?

我们的很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丰富孩子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而不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久而久之使他们养成了冷酷自私、霸道、胆小、懦弱无责任心、为所欲为的个性,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长辈应该给他们无尽的关爱,应该满足他们所有的需要,否则……

成功的道德发育意味着具备关心他人的品质,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这些良好品质就会消失。调查发现:40%的孩子对父母不够尊重,不听父母的话;65%以上的孩子劳动机会少,不自己洗脸:80%的孩子不参与收拾碗筷等家务劳动;70%的孩子的独立性差,和大人在一起睡,父母只是爱的信息的发送者,而没有机会接受爱的信息。因此,做为父母和老师的成人们,请你们在孩子这样一张干净、纯洁的白纸上精心的、投入的描画出你的希望和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吧!

四、培养孩子关爱父母方式方法

一〉、培养孩子了解父母

孩子只有对自己的父母的年龄、属相、工作、爱好、作息时间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体会到自己在父母的呵护关爱下有多幸福,才能在父母生日或假日时对父母表示问候、恭维、感谢,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情绪表现,能把好吃的东西先让给父母品尝,能在他们休息时不去打搅他们,生病时给予简单的照顾,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制作节日小礼物送给父母,给他们一个个意外的惊喜,能对父母有信任感和自豪感,能更好的回报父母的爱。

二〉、利用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关爱父母

把关爱父母的教育深入到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回顾对母爱的美好回忆,挖掘自己心灵深处对父母感激之情,通过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把对父母的爱挖掘出来。比如我们以“爸爸妈妈很爱我”为主题,让孩子通过语言讲述,到艺术作品展示,然后到音乐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回顾被爱的感受,启发孩子去思考如何去爱人,激发孩子自己做事以及为父母做事的自豪感。

三〉、在区域中培养孩子关爱父母

以小组的形式,根据班级空间和儿童人数来规划活动区,有目的投放相关的材料,吸引孩子进入。比如,在家庭区放置供“孩子”吃、穿、睡的各种物品,刺激孩子去扮演“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在操作区,教师摆放些硬纸版、彩笔、剪刀、胶水、彩线等,鼓励孩子制作“爱心卡”、“ 情绪卡”、画“妈妈”;在表演区,悬挂一些家长捐献的多种服装,指导孩子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启发“孩子”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们”,并给“爸爸”、“妈妈”捶背、洗脚等。

四〉、利用节日活动培养孩子关爱父母

节日活动是教师对孩子进行关爱父母教育的最佳时期,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比如在庆祝“三。八”节、“五。一”节“八。一”节“教师节”时,组织幼儿开展“好妈妈”、“劳动最光荣”、“拥军”等活动,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爱心,使孩子学会尊重不同职业的父母的劳动成果;提醒孩子在“父亲节”、 “母亲节”的时候画一副康乃馨、玫瑰花的画送给爸爸、妈妈,并做一两件使爸爸、妈妈感到高兴的事;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要告诉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指导孩子学会用语言、动作、体姿、神态等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示谢意。

五〉、体验活动,利用角色替换培养孩子关爱父母

教师利用社区资源,解放思想,放开孩子的手脚,大胆地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在体验活动中,让幼儿感受父母的辛苦,进一步增强孩子对父母理解和关爱。例如,指导幼儿在体育馆的跑道上跑步,在球场上踢球,体会一下从事体育工作的爸爸、妈妈的滋味;到超市摆放物品,感受在超市工作的爸爸、妈妈的辛苦;到农场的果园里摘果子,到饲养场里喂养家禽、家畜,感受一下农民爸爸、妈妈的辛劳。鼓励孩子“做一天的妈妈、爸爸”,体验一下家务劳动的繁琐、辛苦,及劳动后的成功感。

总之,爱孩子就是要教孩子如何爱人,而不是帮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爱我们、爱大家、爱所有值得爱的人和物。孩子的无为、自私、霸道、蛮横……不是孩子的错,作为引领者的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的成长负责,为孩子的将来负责!!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三

一、不懂让孩子吃“独食”的危害

不少父母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疼爱,或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将所有好吃的、有营养的食品全都让孩子独吞。孩子吃惯了独食,必将会影响人格品质的建构,养成任性霸道、自私残忍、缺乏爱心、情感冷漠的个性,使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四处碰壁、丧失自信和生活的乐趣,甚至引发悲剧。

作为父母,必须要深刻认识非理智地疼爱孩子的危害性。明智的父母每次都应该与孩子一同分享食品,哪怕是少得不能再少的食品,如一块饼干或一块糖等,也要掰开几小块,与孩子共同分享,绝不能让孩子独吞独揽。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心一定要“硬”。只有科学理智地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才会有爱心和同情心,才会知道与他人一同分享快乐和幸福,才会在每次吃东西时习惯性地将食品分成每人一份,才会建构起完善和优秀的人格。

二、不懂家庭教育应该“少言多行”

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少言多行”,可是眼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大多犯有“言多行少”的毛病,导致家庭教育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训练、巩固的过程,企望一天两天就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好是不现实的。如果父母成天在家里骂骂咧咧、唠叨没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父母的谩骂、数落已经习以为常,产生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如病人产生了“耐药性”一样,最终尽管父母的骂声一天比一天高,但孩子仍然是“盐油不进,刀枪不入”。

教育孩子,适当的说教是必要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尽管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最终还是事与愿违。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身教重于言教的,用父母的模范人格和建立在尊重热爱基础上的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三、不懂“百依百顺”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现在,有些父母简直就是孩子的“仆人”和“丫环”,对孩子关心得过于周到和细致,从而影响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如孩子做作业时,父母紧紧陪伴左右,随时听从孩子的差遣,在整个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是接连不断地向父母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父母是马不停蹄地为其忙这忙那,三四十分钟下来,父母常常被折腾得头晕脑涨,筋疲力尽。

如此的家教方法着实令人感到可笑,这也是当今社会青少年一代独立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关心得过于周到和细致,剥夺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锻炼和养成的机会。这样下去,只能将孩子铸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的畸形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既会学习又会生活的优秀的社会公民,父母必须要转变自己的家教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家教方法和手段,要真正懂得“百依百顺”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应该多让孩子去经历和品尝挫折和磨难,以便他们长大后不被生活的风浪所击倒。

四、不懂知识不等于智力

现在很多父母对知识与智力缺乏足够的认识,误将知识当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如片面追求子女的学业高分,或者在孩子还只有两三岁时,就盲目教孩子认字数数背书等,以为孩子知识多了,人就聪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了,就万事大吉了。最终却将孩子培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废物。

要想孩子智力水平高,父母不能只让孩子去死记硬背那些书本知识,而应让孩子多到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积累和丰富感性经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多引导孩子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提升孩子智力水平的目的。如父母引导孩子认识了春天――春天是草木荫发的季节,且雨水多,天气变幻莫测,气温忽高忽低等之后,就应该向孩子提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农民伯伯总喜欢在春天播种,而不在冬天播种?在春天里,我们如果出远门要带些什么东西?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什么?平时穿衣服要注意什么?这才是丰富孩子知识、提高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

五、不懂家庭教育是“且慢”的艺术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忽视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那就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过于心直口快。如孩子问父母:“是太阳大,还是地球大?”孩子的话音未落,父母就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太阳大。”孩子问父母:“梅花是冬天开花还是秋天开花?”孩子的话音未落,父母就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冬天开花”。

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养成一看题目不经任何思考马上就问父母的习惯,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影响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自然也就影响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理智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会采用“且慢”的艺术,先不急着告诉孩子答案是怎样怎样的,而是这样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爸(妈)一时想不起来了,你可以先看看教材,翻翻资料,看能否找到答案。”驱使孩子通过找资料、看教材等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六、不懂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四

隔代抚养的优势显而易见,老人更有照料经验和耐心,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不仅有助于父母辈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且可以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中享受晚年乐趣。但另一方面,隔代抚养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比如,祖辈体力衰退,可能过于限制小孩子的活动;容易溺爱;与孩子的父母在养育观念和方式上会发生冲突等等。据笔者调查,在上海0~3岁婴幼儿家庭中,81.2%在育儿方面存在矛盾。因此,在我们已经离不开隔代抚养这个现实的前提下,如何克服其中的不足,使其优势最大化呢?

一、“寄养型”隔代抚养的优化方案

案例:6岁的壮壮是个典型的留守孩子,1岁不到父母就双双出国了,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一年最多回来两个星期。别看他平时能说会道,什么神舟六号、奥运会、F1,可每周六他爸爸妈妈打来越洋电话的时候,他却完全成了“小哑巴”,或者就只会“喂,你好,再见。”尽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诉爸爸妈妈昨天在动物园看到了什么?老师为什么奖你五角星啊?你待会准备到哪里去玩啊?”可壮壮还是半天憋不出什么,常常是电话那头的爸爸妈妈问一句,他就胡乱应一声,不到一分钟就把电话甩给爷爷奶奶了。

分析:像壮壮这样的城市留守儿童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这样的“寄养型隔代抚养”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亲子之间因空间距离而产生了心理距离。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早期这样的亲子距离要紧吗?

必须肯定地说,早期的亲子关系当然要紧。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说,早期是亲子之间建立亲密感的最佳时期。孩子正处在最幼小无助的时期,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来自其照料者,此时谁给予孩子最多的关爱,谁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很明显,在寄养型隔代抚养中,父母很难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如果情况没有及时改善,孩子将在日后与父母的相处中依然处处有所保留。

优化方案:对祖辈而言

1 学习用现代的记录工具,如照相机、DV等,多为父母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帮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对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

2 多关心孩子的心理世界。别看孩子小,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接送幼儿园,也会有想法的。所以祖辈可以在与孩子的游戏里,帮助他们宣泄,听他们的心理故事。

3 多带孩子到外面玩,帮助孩子发展与同伴、他人的关系。来自小朋友、阿姨、叔叔的关爱也会带给孩子温暖,有助于他对人的信任与开放,利于日后的亲子相处。

4 平时多给孩子讲讲父母的故事,包括父母小时候的故事,增进孩子对父母的了解,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好奇与尊敬。

5 与孩子父母原来的好朋友保持联系,最好他们有孩子,可以定期带孩子或者送孩子到他们家里去玩,让孩子熟悉与父母同辈的人,熟悉与父辈成人的交往。

6 多陪孩子玩父母买的玩具、看父母买的图书,帮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脚”。

7 在孩子能与父母相聚的日子里,尽量让父母带孩子去玩,控制自己的不放心。

8 在电话里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少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免得让孩子觉得“都是父母让我难堪的”,多给亲子相处创造快乐。

9 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仅有利于他的自我发展,而且减少了日后孩子的父母需要兼顾事业与家庭的潜在压力。

10 给自我留出适当的休闲与社交时间,为以后的“空巢期”做必要的准备。

优化方案:对父母而言

1 记录下自己思念孩子的心情,留给日后孩子阅读,以便让孩子懂得“父母是多么地想他、爱他”,而不是“不管他”。

2 多慰问祖辈,感谢并理解祖辈的隔代教养,利于祖辈在孩子面前多说自己的好话。

3 在电话里如果孩子不说话,可以给他讲你最近的生活,尤其是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他对着电话说话的“焦虑感”,激发他想听你说话或者和你通话的兴趣。

4 控制给孩子买玩具、衣服等物质,免得孩子过度将你和物质联系在一起。

5 和孩子相处时,有意识地带给孩子惊喜,比如带孩子去做祖辈无法带孩子做的事情,像坐摩天轮、玩嘉年华等,让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时的不一样感觉。

6 做好与孩子分离的过渡。要知道,每一次你的回来又离去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所以一定要注意分离前与孩子的交流、与祖辈的衔接。

二、“混养型”隔代抚养的优化方案

案例童童4岁多了,早就是个奔跑自如的小鬼了,可奇怪的是,每次到外面去玩,只要奶奶在,他准保走不了几步就没劲,非缠着奶奶抱。那天全家人说好去动物园玩,爸爸妈妈出门前还与童童“约法三章”,要自己走。童童答应得好好的,可进动物园刚走了10来分钟懒劲就上来了,非要赖着奶奶抱。爸爸妈妈问:你的脚呢,没有脚我们就回家了。童童说:奶奶就是我的脚。爸爸妈妈还想说童童,奶奶却哈哈大笑,瞧童童多聪明,算了算了,开开心心来玩,干吗扫兴呢。说着就要去抱童童,爸爸当然舍不得奶奶抱,只好自己抱。

童童的父母经常很头疼:爷爷奶奶太骄纵孩子,弄得童童一点规矩都没有,在家非常任性,在外面又胆小。每次想教训童童都被爷爷奶奶制止,好几次想自己带孩子,可是一来苦干时间、精力有限:二来现在这孩子也离不开爷爷奶奶,成天就说“爷爷奶奶好,你们是坏人。”

分析:像童童这样的“混养型隔代抚养”更为普遍,通常都是三代同堂,孩子由祖辈、父辈共同照料。针对这样的隔代抚养家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弊端,发挥优势呢?

优化方案:对父母而言

1 如果可能的话,让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轮流帮助带孩子,有利于父母成为孩子身边最亲密的人,利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形成权威感。

2 孩子到了入托的年龄,一定要进入集体生活,用老师的力量来影响孩子和祖辈。

3 感谢和尊重祖辈,鼓励老人丰富自己的生活,多参加集体性文体活动,如晨练、老年人俱乐部等,适当转移他们对孙辈的注意力和依恋。

4 诚恳地与老人交流,问他们你们小时候是否任性,如果是你们提出孙儿一样的要求,会被答应吗。让老人明白,任性的孩子会遭遇更多的不如意。

5 请专家来做老人的工作。往往父母在祖辈面前没有威信,但专家就不一样,能以专业的权威来影。向老人的行为。

6 提供给祖辈关于养育辅导的信息,鼓励祖辈参加育儿交流与学习,帮助他们了解优质的养育规律与方法。

7 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祖辈争执,这样只能使你们双方都丧失权威,给孩子困惑或者笑话的机会。

8 与祖辈讨论建立起必要的家庭规则,齐心协力养育孩子。

优化方案:对祖辈而言

1 明确自己的角色,毕竟从法律上而言第一监护人首先是孩子的父母,祖辈只是“帮手”,而不是“替代”。

2 别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是您眼里的小孩,但却是孩子眼里的父母,这样会破坏孩子父母的养育权威。

3 与孩子的父母多讨论孩子的发展,您有的是经验与心得,而他们有的是新观念与新途径,最好能相得益彰。

4 如果总是发生矛盾,干脆分工明确,比如孩子的日常生活听祖辈的,而玩耍、学习由父母负责,互不干涉,减少争执。在童童的例子中,父母可以单独带童童去动物园,相信这时童童肯定长脚了。

5 节假日尽可能让父母多带带孩子,祖辈要善于自得其乐。

三、“混住-寄养型”隔代抚养的优化方案

所谓“混住-寄养型隔代教育”就是形式上是三代同堂而住,但实际上父母却几乎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案例娇娇2岁多,与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同住,娇娇的父母是独生子女,两人是同学,一毕业就结婚了。有娇娇的时候,两个年轻人还不过23岁,自结婚就与外公、外婆一起住,生活都是外公、外婆打理。所以他们一直活得很潇洒,小两口与娇娇经常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还互相争抢东西。外公经常对人家说,“我们有三个孩子!”

分析在现代生活里,娇娇一家的抚养模式一点也不稀奇。据调查,上海大约有50.5%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选择与自己的父母同住,祖辈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养育下一代的主力军。这一状况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与背景,但也让我们看到其间潜伏着必然的育儿危机

1 年轻父母过度依赖祖辈,忽视了对自己养育能力的培养。“同住不同养”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没有足够的父母意识。其二,心有余而力下足,过于忙碌、压力太大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力照顾孩子。其三,客观条件不允许,比如有的父母工作性质是晚班,基本生活规律正好与孩子的相反,无法兼顾到孩子。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样日复一日的依赖祖辈,都会使得年轻的父母们在养育中“有名无实”,养育经验与能力都难以积累起来,为日后的“养育接班”埋下危机。

2 缺乏养育权威。我们知道,要想孩子:“听话”,父母就得有必要的威信,但如果你一直不太管孩子,就会在缺乏经验与能力的同时,丧失养育权威。对很多由隔代抚养大的孩子,父母后来去管他们的时候,一方面会因为长期不管而不知如何下手,结果使得孩子瞧下起,另一方面,很多父母难免情绪化地处理孩子的问题,结果引发孩子心理上的逆反,觉得父母只会发脾气、乱骂人。很多孩子还会想:“你以前不管我,现在凭什么来管我?”

3 会与孩子之间有距离,难以达成养育默契。养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而过程是需要时间与空间来填充的,如果长期疏于管教孩子,怎么能一下明白孩子的脾性与习惯呢?所以,不仅做父母的会觉得孩子很陌生,孩子也会对父母的方式不适应,出现养育不合拍,甚至剧烈的冲突。

4 父母习惯了依赖,缺少压力锻炼。虽然现在娇娇的父母们很开心,但要知道祖辈毕竟在一天天老去,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祖辈要将养育孩子的接力棒交给父母们,那么面对未来的“上有老弱,下有小闹”的多重家庭压力时,该如何是好呢?

建议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记得给自己参与养育的机会:祖辈们也要适时传递养育孩子的信息与经验,帮助年轻的父母们成长,减少日后潜在的育儿危机等。

优化方案:对祖辈而言

1 平时适当分配给孩子的父母一些家庭事务,比如购买日用品。

2 多注意培养孩子父母的家庭责任感,比如请他们交一定的生活费,让他们陪你们去检查身体。

3 给孩子父母做父母的机会,激发他们对孩子的父母意识,比如让他们带孩子出去玩、陪孩子去学兴趣课、去参加幼儿园家长活动、为孩子贮买衣服等生活用品、带孩子去看病等。

4 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尤其是重大的成长事件,并定期给孩子的父母传递有关的信息。

5 多在孩子面前说父母的好话,树立父母的权威性。

6 多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以免自己生病的时候,孩子的父母兼顾不暇、被压力吓坏。

优化方案:对父母而言

1 在生活里留出与孩子相处的空间,有意识地将父母角色纳入生活范围。

2 看一些育儿类的书、杂志等,增强自身的养育知识。

3 多听听祖辈对孩子情况的介绍,即使不能直接管到孩子,但对孩子情况心知肚明。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五

当我刚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拥有了好多人都梦寐以求并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当朋友,亲戚们说,老师都懂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在暗暗自喜。当我参加了濮阳县第二期家庭讲师后,我哭了,哭我的无知,哭我的自大,哭我的可怜。原来在教育面前,我并不富有,只是一个临街乞讨的乞丐。我懂得教育我的学生,我却不懂得教育我的孩子,因为在生活中,人有很多角色,我却只记住了教师这个角色,忘记了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孩子回到家,他本想享受一下母亲的呵护和关心,却只是受到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试想你是那个孩子,你能不崩溃,能不叛逆吗?可见,孩子叛逆,是家长逼出来的。作为老师的我,为了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更需要学习家庭教育。下面我就谈谈这几天学习家庭教育的心得。

我们知道,任何职业都有上岗证,但“家长”的“职业”没有。而且一旦上岗,永远不会因为不合格而下岗,辞不了职,也退不了休。任何产品都有说明书有,但孩子没有。一对没有上岗证的父母,教育着没有任何说明书的孩子,这就是目前亲子教育的现实。这也许正是我们付出一些惨重代价的原因吧?简单的把孩子养大,动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复杂的把孩子养大,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还必须成功。这要求家长既要有责任心,还要懂教育。

首先,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跟上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们来看看教育的现状,现在的孩子是很难教育的,整个世界都在提倡提前消费,刺激消费,确实跟之前的计划消费相比,大大的提高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民都消费疯了,整个社会都很浮躁,都在攀比。这只能说中国的教育发展没有跟上经济的发展。对此,中国的教育体制必须改。虽说早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唱素质教育的口号,应试教育却做得扎扎实实。所以这个艰巨任务就落在了我们这辈家长及教师身上。

再看,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们来看看孩子们的现状,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独生子女时代给教育带来挑战;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匮乏;社会多元,随时面对选择;性发育提前,性教育滞后;应试教育带来巨大压力。所以我们总说孩子叛逆,其实是家长没有跟孩子一同成长导致的。因此需要家长写孩子成长日记,不断反思,多与孩子沟通,这样才不至于落后。

面对世界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规律,这就需要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理念时,遵循以下几点:

1. 爱

李琳曦教授曾说过,人是不会被改变的,除非感受到爱与关怀。可见,爱是家庭教育的开始。那么什么是爱,家长又该如何去爱?

爱是一门学问,爱是一门艺术,爱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一种能力。先获得这种能力,然后再把这种能力转化为智慧,因为爱是需要智慧的。这种转化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总结经验,内化为家庭教育的智慧。

爱是平等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爱。只有平等,孩子跟父母才能畅所欲言,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成为孩子的朋友。居高临下的爱,只能适得其反。

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无条件的,凡是有条件的爱都是“假爱”。这里说的“假爱”,不是说父母装出来的爱,而是家长不知道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爱。所以要做到真爱,除了要付出真心的爱,还要懂得表达爱的正确方法。例如:大部分家长都会关心孩子的学习,好多家长一到期末考试就会说,如果这次考多少分,就会得到什么奖励之类的话。关心孩子学习是爱孩子的表现,但是这种做法是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觉得是在为父母考试。孩子并没有感受到这种爱,反而让孩子认为父母只爱他们自己。

爱是由被爱方决定的,就是当你爱别人时,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爱,同时也能获得别人对你的爱,总之只有被爱方接受爱感受爱并付出爱,才是一份完整的爱。因此你当付出了爱,对方没有感受到时,你就应该反思,你付出爱的方式对不对。

爱不是溺爱。溺是淹没的意思。试想你的爱就像水,你把孩子淹没在水里,这时孩子就会在水里挣扎,但是你还是不停地把孩子往水里按压。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被淹死在水里;另一种结果是孩子挣扎出水面后,一定会报复那个把他按在水里的人。看看今天的富二代们,他们是溺爱最典型的牺牲品。

2.尊重

尊重孩子的人格,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积极心态。孩子只有受到父母尊重,才会尊重父母,相信父母,与父母亲近,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你的家庭教育才能实施。

例如:一次婚宴上,有两个母亲都带着10岁左右的女儿。当婚礼还在进行,婚宴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两个女孩几乎同时伸手去拈桌上的菜吃。母亲甲:悄悄地拉了拉女儿的后衣襟。母亲乙:用筷子敲女儿伸出的手。同样问题,不同动作,不同结果。母亲甲,尊重孩子,朋友般的提醒。母亲乙,家长式教训,伤孩子自尊。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家庭教育就在我们的动作中。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一流孩子用眼神教,二流孩子用语言教,三流孩子用棍棒教。所以在在家庭教育中,多与孩子用眼神交流,鼓励的眼神,欣赏的眼神,信任的眼神等等;少用言语进行唠叨型教育,孩子们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家长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静静的倾听,然后给他们一个安慰的拥抱;杜绝用棍棒教育。如果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你打骂了孩子,那么你的家庭教育就已经失败了。

3.接纳

孩子需要理解,需要无条件的接纳。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我们不仅要接纳孩子的优点,还要接纳孩子的缺点。著名诗人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学习好的孩子需要爱,学习不好有问题的孩子更需要爱,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包容。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例如:家长宋说,我和三个好朋友经常带孩子一块玩,我儿子好多时候不如其他孩子表现好,比如背古诗、识字,人家都会他不会,每次我都气得打孩子,打完后孩子哭,我也心痛得抱着孩子一起哭。我的儿子是不是有毛病?我该怎么教育我的孩子?(来访者的儿子3岁半,另三个孩子一男两女,最小四岁,最大四岁半。)在这案例中,家长宋不懂孩子的成长规律,盲目攀比,过高期望,虚荣心强,方法粗暴。首先应该接纳孩子的不足,孩子身上出了问题,然后再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先改变家长,再改变孩子。因为李琳曦教授曾说过,接纳是改变的开始,谁痛苦谁先改变。

4.信任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信任孩子,还要取得孩子的信任。这样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孩子与家长平等沟通,达到和谐的亲子关系。

例如:因星期日下午儿子不上学,便和同学一块儿进午餐,三点左右才回家。到四点多钟,老公说:“儿子没有休息,在玩电脑。”我说:“不会吧,一般情况下星期六晚上玩过了,星期日下午就不玩了,洗洗澡就休息。”老公说:“我怎么听到电脑的声音?我要跟他谈谈。”这时我心中也不愉快。一会儿,老公忍不住了,就敲了敲书房的门,婉转地说:“儿子,你不洗澡吗?”儿子说:“不洗。”大约过了三十分钟,我又说:“你不休息吗。”儿子这时生气地说:“正在休息,在我房里,楼上的响声让我无法休息,我只好到书房休息了。”我感到儿子向我发脾气,我也很生气。五点四十,他起床吃晚饭。我说:“楼上的响声让你无法休息,是吗?你爸问你是否洗澡,我让你休息,影响了休息,很发急,是吧!”儿子说:“虚伪、虚伪、你们真虚伪!你们还不是认为我在房间玩电脑,旁敲侧击,你们直说不行了吗?”我不好意思地辩解:“我主要是认为你平时学习紧张,睡眠不足,心疼你,想让你多休息。”在这个案例中,父母虽然没有直接说儿子在玩电脑,但实际上是怀疑儿子玩电脑,让儿子有了被误解的感觉,所以,儿子很有情绪。我们这种做法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是很容易刺伤孩子自尊心的,因此,误判不如不判。

5.赞赏

父母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放大这些优点。父母应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自我成就感。

例如:小学三年级小宋在写英语作业。我上前一看,小宋掩盖住不让我看。我说:“我不会英语,我想让你当我的老师,教我学英语。”这时他才让我看。我翻开本子就找他写得漂亮的单词,夸他写得漂亮,并让他教我读单词。小宋既高兴又认真的教我读单词,俨然一个小老师的形象,甚是可爱。大夫在旁边一边忙自己的事,一边听我们的谈话。谁知,这时宋大夫说:“这孩子太费劲,如果不调皮捣蛋,写得还可以。”小宋听后向父亲努努嘴,并“哼”了一声,不高兴地合上了作业本,不再教我读单词了,良好的氛围被父亲的一句话破坏了。这个案例中的“我”是一个懂得赞赏孩子的人,“我”通过向孩子示弱,使孩子感到在“我”面前他是一个强者,找到了自信,同时也是对我信任,从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但是父亲的话,不仅摧毁了小宋在我心中的形象,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更有甚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同时,也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父母们要相信: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尚未开发出来的孩子,只要父母看重自己的孩子,懂得赞赏自己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

6.责任心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教育必须有责任心。没有管教的教育,没有约束的教育是伪教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绝不能姑息纵容不能顺其自然,放任自流,要严加管教。

7.时间

和谐的亲子关系,源于真诚平等的沟通,沟通需要充足的时间。时间不仅要充足,还要提高时间的质量,父母要充分运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以上几点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教育是一个生命换醒另一个生命,是启发孩子内在的动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自我成长。不是靠父母的推与拉来教育孩子的。正像一辆要前进的汽车,必须首先启动发动机,只靠外力推车,既费劲又没有效果。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六

其实,要说服教育倔强宝宝,让起学会与人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搞清他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犯倔,心理动机是什么,然后,我们才有办法对症下药。

宝宝说:“大人们为什么说话都不算数?”

安安的爸爸已经连着三次推迟带安安去玩的计划了:第一次,是公司临时开会,不能陪安安去游乐场;第二次,是临时来了饭局,不能陪安安去动物园,赌咒发誓说,下个礼拜天一定陪安安去喂小羊,喂兔子;结果,这一回是爸爸的好朋友回国相聚,让爸爸带着安安一起去。安安大发脾气,一定要去动物园,爸爸无奈地说,那让妈妈带她去,安安说不行,动物表演的笼子外面围了很多人,只有骑在爸爸肩膀上才看得见小猴拉车和小狗做算术题。爸爸火道,动物园都去过好几次了,表演也看熟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魔人?

宝宝的内心独白:

爸爸不知道我盼着这一天,盼了好久了?他们大人为什么老觉得自己的事情比陪我玩还重要?究竟是谁不讲道理,谁讲话不算数?

分析:导致这一冲突的原因,是大人把陪伴孩子的计划当做“可更替计划”之一,而孩子却认为,这是他很长时间的唯一期盼,一旦落空,就会失望沮丧得不行。

解决方案:

如果父母对陪伴孩子的某个计划在时间安排上没有把握,不妨在计划要实施时再通知孩子,这样,孩子虽少了长时间的憧憬和期待,却多了一份惊喜。

宝宝说:“为什么我什么都应该听你的?”

玲玲妈妈带着女儿去同事江阿姨家做客,江阿姨热情地拿出许多饮料让玲玲和妈妈挑选,还没等玲玲发话,妈妈就替她做了决定:“可乐和芬达又伤牙齿又容易长胖,还是喝点果汁吧。”江阿姨又问要什么果汁,妈妈迅速代玲玲挑出一瓶:“就这瓶胡萝卜西梅汁挺好的。”玲玲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胡萝卜汁的气珠!”妈妈大声呵斥说,“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胡萝卜汁对眼睛和皮肤都好,最有营养!”玲玲一下子就犯了倔,“我就爱喝没营养的!”攥了一瓶可乐就想逃,妈妈抱牢她就去抢瓶子,母女俩僵持不下,两人都很光火……

宝宝的内心独白:妈妈为什么不问问我怎么想,就替我出主意?当着江阿姨的面,也太不给我面子了!

分析:对孩子事无巨细都要干预的父母,最容易挑起孩子的倔强脾气大发作。不允许他有自己的主意和选择,动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将跟父母对抗当做展示自己的最后一点尊严的方案,以缠磨不休的方式强迫父母就范,来证明自己的“独立自主”。在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孩子对父母的干预,反抗意识会更强烈。

解决方案:

为什么不把孩子的选择权还给孩子呢?或者采取折中的方案,既允许孩子喝可乐,也希望她尝一下自己兑的“健康果汁”。一般的孩子,都会对百合汁,大蒜汁、黑莓汁、柚子蜜这样的趣味健康饮料,有很强的尝试欲的。

宝宝说:“还说我倔,你比我倔多了呀!”

毛毛的爸爸是远洋巨舱上的大副,通常好几个月才回来休假一次,一休假就长达一个多月。毛毛最讨厌爸爸什么都要求按他的意思办:早上不能赖床,晚上看电视不能超过8点半,顶讨厌的是,毛毛每顿吃多少青菜他也要管,毛毛真的为此“绝食”了两顿。爸爸气得大声吆喝,“你们谁也不许给他吃零食!我看他还能倔到哪一天!”毛毛气得对妈妈说:“我是不是我爸爸生的?下次你能不能别让他回家?”

宝宝的内心独白:爸爸一点儿也不喜欢我!他好像生来就是让我不开心的。凭什么都要听他的?妈妈就不这样,她什么都依着我!

分析:大部分“拧”孩子都有“拧”父母,性格倔强也可能遗传因素,像毛毛和爸爸的这种冲突,首先来自于父子俩都是特有主意的人,也是控制欲很强,别人不按自己的愿望办就不行的人;其次,父子俩在亲情关系上的长期疏离和暌违,又使这种冲突演变成对彼此感情的一种怀疑。

解决方案:

让孩子驯服与合作的方式;是当爸爸的部分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和孩子共同商量他能接受的均衡饮食的方案,父母也适日寸做出一些让步,让孩子逐步接受他不喜欢的蔬菜,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越一致(不是一个严一个松,一个责备一个袒护),父母对孩子的爱表达得越充分(比如父亲与毛毛常在一起玩,像赞许一个男子汉一样对其伸大拇指,拍拍肩膀摸摸头),孩子跟父母比着倔的情况就越可能少发生。

TIPS:孩子犯倔时,父母如何避免情绪失控

比着倔、打孩子,这些都是父母面对倔孩子时情绪失控的表现,有些父母甚至会因为孩子犯倔而吼叫、伤心地哭泣。其实,父母越是有失态表现,孩子的犯倔现象越可能频繁发生,因为,孩子会发现这是他“以小胜大”、控制父母的一个策略。因此,在孩子犯倔时,父母首先应该做到:

1 及时撤离现场。这一方法可以避免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针尖对麦芒”的反应,以免卷入与孩子的激烈对立和抗衡,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对冲突做冷处理,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地让孩子去反省,也让孩子意识到,原来父母不是自己必须要打败的“敌人”,原来自己的战场空空如也,远不如与父母合作好玩得多。

2 说服自己一分为二地去认识孩子。如果父母多想想倔孩子的可爱之处,就不容易在卷入时火冒三丈。比如,相当一部分倔孩子个性强,有自己的主意,执著,坚强,有勇气,有气魄,不怕惩罚,有管理和支配能力,想控制别人和事物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成为核心领袖人物的一个先决条件,认识到孩子执著行为背后的“性格优胜面”,父母就不会轻易地卷入与孩子的严重对立。

3 帮助孩子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很大一部分动辄向父母“示威”的宝宝,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都不很清晰,这极有可能因父母的误解而使孩子“上火犯倔”。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不妨蹲下来,帮助他分析表达自己的意愿,最后慢慢培养孩子“和平”地争取自己的权益的能力。

专家提示:

A“拧”不等于糟糕“拧”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之一,并非总是坏事,孩子不一定非要听我们的,毫无主见、唯唯诺诺才是最可怕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七

关键词: 幼儿 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 亲子关系 不良亲子关系

高中阶段是我们的学生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当他们升到高三年满十八周岁时,作为学校,我们将为他们举行隆重的“成人仪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让学生意识到“十八岁,要懂得爱与责任。”然而,在我们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对于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家长来说,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是很乖、很听话、很优秀的,无论在哪里听到的都是对孩子的赞扬,父母对他们非常地放心,因此,很多孩子受到了父母的宠爱。而由此,家长因为放心或外出做生意把他们从小就送进了寄宿学校。当家长在迎接孩子成年的同时,却在高考压力之下,忽视在他们将要成年之时对孩子们的引导,学生往往对自已的人生目标比较迷茫,使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出现严重的违纪现象。

案例一:小陈,家长为了面子通过关系让他进入了重点高中,由于没有与他很好地沟通,他一进校就有抵触情绪,与家长对立,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不到一个学期,就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课睡觉,作业不完成,抽烟、喝酒、逃学等现象一一在他身上出现。

案例二:小黄,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从小在寄宿制学校长大,小学初中成绩都比较优秀,并考入了重点高中,家长就更放心了。他在父母眼里是一个让父母引以为自豪的好孩子。可是,到了重点高中成绩在班里只是平平,加上初中时优秀学生的光环没有了,高一下学期开始出现迟到、烫发、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完成等情况,开始与行为规范比较差的学生一起抽烟、深夜爬墙外出,相互包庇,不能明辨是非。

案例三:小赵,父母在生了4个女儿后,东躲生了他。在父母和4个姐姐的疼爱之下长大,而且成绩优异。初三时与一女生交流,开始时父母默许,一切都很顺利。后来,因两家父母关系紧张受到了阻力,再加上学业压力大,多次蒙发跳楼的念头,最后并付诸行动。

高中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由于高中阶段心理急剧发展、遇到种种困难和困惑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造成的,而这一时期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更加强有力地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高中阶段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父母与高中生不良亲子关系的表现

1.父母与孩子有冲突

亲子冲突是构成高中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与高中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包括一般心理适应、生活满意度、生活目标、无助感、自尊)都有显著的关系。亲子冲突还会导致高中生的各种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逃学等,长期、激烈的亲子冲突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增多。亲子冲突之所以造成高中生的许多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都不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或者始终以否定一方的需求和兴趣为解决办法。父母通情达理,孩子就会心服口服。一方面,使父母的教育有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高中生中产生亲子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把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急于传递给孩子。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多数家长渴望增强独生子女在今后生活中求职和获得社会升迁的竞争力,而不断强化追求高学历的观念,从而不断从精神上对面临高考的子女施加压力,从学业上给子女加重负担。

2.对父母的依赖

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神经症病人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人从小到大,只有在与同龄人经常的交往中,心理才能走向成熟。一直在父母、长辈羽翼的保护下长大的人,既缺乏社交能力,也学不会平等待人的精神。这一点在独生子女身上尤其突出,孩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交往的实际经验才能学会待人接物,而不可能单纯靠父母的说教学会这些。小赵不能承爱父母给他的压力,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的溺爱。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不。一旦有人对自己说不,他就很难接受。怕挫折是现在学生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3.对子女不关心,其实是一种放任

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信任其实是一种放任。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的同时,也有一些父母对子女采取放任,忽视的态度。比如,小黄的父母,从小将他放在寄宿学校,不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成中,对子女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重视不够,不能给予有效地指导,帮孩子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需要判断是非的时候,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引导

1.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家长是关键

家长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伙伴,要参与到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不能任由孩子自生自灭。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切记不要过分干涉,要能及时感知他们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当他们感到困惑时,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要做到这一点,亲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高考压力比较大,亲子沟通要避免把沟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要更多地关注子女的成长。家长学会跟孩子沟通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与家长沟通,这也是父母的责任。在沟通中,家长还要学会倾听。在孩子成绩下降,学习遇到困难,出现违纪行为时,父母更要冷静,认真倾听孩子诉说,细心感受孩子说话背后的意思和感觉,不单靠耳朵听,而是要用心聆听和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一份了解,对孩子的成长就多一份帮助。

2.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一个人只有拥有了感恩之心,并将这变为一种习惯,这个人才能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快乐。教会孩子感恩,给孩子感受快乐的细胞,让孩子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关心,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作为孩子学习感恩第一责任人的父母,要率先垂范,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从不感谢别人,你又怎能责怪孩子不懂感恩呢?父母不能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要重视教孩子如何做人。

3.学校要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创造机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九

洋洋的父母经过一年多的离婚大战,终于在半年前结束了不幸的婚姻,法院判洋洋的抚养权归属洋洋妈。洋洋妈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父亲的缺憾,为洋洋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洋洋想吃什么、想穿什么都给予满足。但丰富的物质生活,却没有给洋洋带来快乐,不到4岁的他,变成了一个忧郁、孤僻、内向的“小老头”,整天蔫蔫地呆在角落,跟谁都玩不到一块去,也很少跟人说话。

案例2:

近期香港发生的“艳照门”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事件男主角香港艺人陈冠希的行为引发多方争议,也给众多涉事女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陈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个失败的母亲,没能好好教导儿子。因为我和他爸爸感情出现问题,令他在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缺乏一个完整、健康的家庭,才会使他的性格变得这么叛逆任性。”

解析:

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曾说:“离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据统计,我国每年离婚人数已超过10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起离婚案,并且以每年35%~40%的速度递增。尽管谁都不愿面对这个问题,但如果夫妻双方真的水火不容、无法共处,离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否则,孩子长久处于硝烟弥漫的家庭中,对其身心伤害会更深。但是,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和性格上的诸多沉重冲击。首先,由于父母离异而带来亲情残缺,使得孩子在情感上感到孤独、自卑,性格上孤僻内向、固执少语;其次,由于离异后单亲或者再婚,使得孩子的教养容易失衡。同时,离异家长对子女教育还存在着5大误区:一是爱憎分明;二是苦大仇深;三是溺爱补偿;四是不管不顾;五是粗暴严惩。许多事实已经证明,离异家庭的子女比完整家庭子女更容易出现问题。由于亲情残缺或教养失衡等原因,使得他们的行为表现或孤僻或放任,有时如冬眠的小刺猬一样封闭,有时又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驯服。就如上述案例1中的洋洋,由于亲眼“见证”了爸爸妈妈长久的“家庭大战”,从而失去了家庭的安全感,对他人产生排斥感,心理和性格逐渐走向封闭;而案例2中的男主角,则是因为父母离异,长期的单亲家庭环境使得他的心理和个性走向极端。所以,面对不可避免的离异,如何保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因此变得封闭扭曲,避免其性格走向畸形和留下缺陷,是摆在离异家长面前的首要问题。

支招:

在婚姻失败后,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起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缓解父母婚姻失败对孩子造成的情感冲击和心理压力,这是最大程度减轻离异对孩子造成影响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离异家长可参考以下几点:

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任何时候,离异家长都不能对孩子的问题听之任之,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家长首先要认真了解家庭婚变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哪些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主动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态。有时孩子可能会对父母表现出抗拒和躲避,其实那也是孩子在向父母表达他们内心的一种方式。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力争将离异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给孩子解释父母离异的原因。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对自己离异的原因讳莫如深,这样容易使孩子猜忌父母是否已经不爱他。其实,应该用轻松的语气、简明的话语向孩子解释爸爸妈妈离异的原因,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离异与他无关,即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生活了,他还照样是父母最爱的宝贝。这样的解释对于孩子的心理,将会是莫大的缓解和安慰。

在经济责任和亲情维系方面给孩子较为宽松的空间。离异家庭有一大通病,那就是常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甚至扩大范围否定一类人,比如说“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等,并且在孩子的抚养费上斤斤计较。许多因家庭破裂而走向犯罪道路孩子的事实都表明,家长的这种情绪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和性格走向极端化。所以,离异后摆正心态,在孩子的养育上继续尽职尽责,比如经常来看望孩子,带孩子一起玩等,是父母双方都必须做到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十

一、了解现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我校是一所2010年建校的城市小学,生源主要来自新建小区、城中村改造小区、沉陷区改造小区、就地安置小区等,复杂的家庭情况造成了W生问题的多样性。我们通过入户家访,及时关注孩子动态。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鼓励教师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随时家访,与他们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并对监护人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孩子。

经调查了解到,我校2 100多名学生中父母不在身边的有340多人,相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一城市特殊群体的成因更是多元化:父母在老城区工作、父母异地打工或做生意、父母进修学习、父母挂职下乡、父母离异、进城务工子女,还有农村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或把孩子户口迁入本市亲戚家里等等。这些孩子有的由留在家的单亲看护,有的被留给了孩子的祖辈、兄弟姐妹、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顾,还有的被送到校外午托部。他们是城市的特殊群体,无法享受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关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不良习惯较多,其学习、安全、心理和品行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长期以来,为了与这些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学校建立了联系卡制度。学校要求教师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为这些孩子建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并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并设立亲情电话,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二、关爱帮助,营造和谐共育环境

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的孩子就像是一个个坠落人间的小精灵,他们带着一颗受伤的心,渴望得到温暖和爱。任何细小的举动,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春天般的温暖。细心的周校长发现:下雨天,很多孩子因没有人及时送雨具而不得不冒雨回家。学校就很快购买了一些雨伞,放到学校门岗上作为“爱心雨伞”,这是专门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准备的。这一贴心的考虑,让下雨天没父母送伞的孩子少了份尴尬,多了些温暖。

关注城市中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所以我们学校也开展各种活动,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社区、社会各界人士联合起来,让这些孩子在阳光下成长。

10岁的小兴是个不幸的孩子,五岁时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给他治病,家里变卖了房屋,租住在狭小的房间里,后续的医疗还需很大一笔费用,父母无奈外出打工,把他留给了奶奶照顾,今年2月,小兴病情严重,家里实在拿不出治疗的费用了。学校知道这件事之后,马上向老师、同学、社会发出倡议,为他筹集治疗费。短短两天时间,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共为这位同学募捐20,461.3元,解决了这次的治疗费用,来自老师、同学、社会的关爱,也再次点燃了他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学校主动联合公益组织,用“爱心家庭”弥补缺失的爱。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孩子们缺少父母的陪伴,且他们多数家境贫寒。我们把学校里10个孩子的情况反馈到有关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者那里,得到了他们的重视,立刻有10位妈妈愿意做孩子们的“爱心妈妈”。这10个孩子成了爱心志愿者固定的关爱对象,享受到了爱心家庭带来的温暖。

学校还和社会媒体联合举办活动,丰富这一特殊群体的假期生活。这些孩子节假日很少有父母陪伴,为给孩子创造更多团队活动机会,学校和鹤壁日报社联系,利用寒暑假,组织这些孩子参加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通过团队游戏、感恩教育、生存考验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感恩情怀、生活能力等。这一活动及时解决了父母假期无法陪伴孩子的难题,也锻炼了学生,得到了家长的赞许。

这些孩子多数时间是和临时的监护人在一起,有些因为缺乏沟通、教育,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学校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们互帮互助,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创设和谐、向上的共育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学校通过在班级内建立互助小组和“爱心1+1”等形式,让孩子们互相帮助,为他们专门成立互助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爱心互助卡片”,上面有帮助人姓名、被帮助人姓名以及帮助宣言等内容,为孩子们创造学习互助的空间。通过游戏、故事、榜样示范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健康的心理,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三、利用课程,关注特殊群体心理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缺少感恩教育。我校开发了感恩课程,通过课程,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了解身边的人,感受社会的温暖,学会把得到的爱分给他人、回报社会。我们利用每天的晨会和班会时间,宣讲身边典型的事例,重点以节日为载体,推出主题感恩教育课程。

(一)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故事会和演唱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相关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3篇03-0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最新10篇11-27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选401-2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901-08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8篇02-0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优秀806-1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5篇07-0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设计10-0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秀9篇)11-1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优秀4篇)12-02

最新范文

教案的标准格式5篇12-05

《诗经》教案(优秀8篇)12-05

孟子二章教案【通用8篇】12-05

国庆节主题班会教案优秀3篇12-05

安全教案优秀5篇12-05

班会课教案(10篇)12-05

《小书包》教学设计优秀7篇12-05

蜗牛的奖杯教案最新4篇12-05

《我的母亲》教案【最新9篇】12-05

化学反应原理教案范文【精选7篇】12-05

57 5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