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教案大全

《白杨》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写作文整理的《白杨》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白杨》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揭示课题,简介白杨(用幻灯片)。

2、掌握生字词。

①听写:戈壁、抚摸、介绍、清晰、新疆、浑黄一体。

②正音、正形。

③利用工具书或结合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戈壁表白、浑黄一体。

3、默读课文:

①分段、概括每段重要内容。

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4、朗读课文(自由读)。

第二节

1、引言

……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又是怎样借白杨来教育儿女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讲读全文

①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②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③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④引读第一段。

⑤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⑥指导阅读,理解爸爸的三句话。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并想想为什么。

3)朗读:(突出重点词语),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4)各自有感情地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5)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6)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体会爸爸要表白什么?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3、小结。

①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②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③朗读课文。

4、练习。

①分小组笔练(一组一题)。

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写话:写一、两句赞美白杨的话;写一、两句赞美爸爸的话。

②全班交流。

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这样的学科特点,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并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实实在在”上下功夫。“实”是“活”的前提,“实”是“新”的基础。

一、钻研教材要“实”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们崇高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也正因为如此。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白杨》的教学中任务就更突出。

课文深蕴的内涵,体现在朴实的字里行间。但是,文章主题、内容深刻,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形成教学此篇课文的难点。

该篇课文安排在九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编者有复习巩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文章段落”、“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意图,其中尤其是“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难度较大。

二、教学方法要“实”

1、“实”在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分三步走:一,处理好主体事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荒凉的大戈壁的特定环境中更深刻地认识高大挺秀的白杨的特点,悟出词语中含着的感情。二,紧紧抓住对爸爸说的那三句话的理解,由形过渡到神,把爸爸的精神和白杨品格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由表及里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三,由白杨过渡到人,扣住重点段落,结合上下文,体会文章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文章中心,直至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实”在语言感受。作者是通过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读者是通过语言感受去认识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的。语言感受,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从小培养儿童的语言感受力十分重要,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它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如引导学生体会“高大挺秀”这个词,如果仅仅认识到这是指白杨的四个外形特点,那只是触及了表面,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茫茫大戈壁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白杨,是在浑黄一体大沙漠映衬下的高大挺秀的白杨,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杨那种浓浓的情意,这时的“高大挺秀”显出了生命力,这样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体会白杨品质奠定了感情基础,向着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迈进了一步。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落实在句段的理解分析,落实在对事物的再造现象,落实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中。

3、“实”在研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气氛,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法,完成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三、课堂训练要“实”

第一、扎实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落实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白杨》教学中,我注意了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指引学生思维的路子,教会学生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把“高大挺秀”放到大戈壁这个背景中去理解,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认识,从爸爸和儿女对白杨的不同认识去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第二、扎实进行朗读和默读训练。朗读与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节课一方面按照大纲对五年级学生默读要求,既要通过默读理解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在运用默读技能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另一方面,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也加强了朗读训练。所设计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如对理解爸爸三句话所设计的“读的训练”中有五次朗读,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找到并朗读有关句子→勾出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句子后进行初步的有感情的朗读→为理解句群关系的朗读→换人称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白杨品格逐步有个深刻的认识。

第三、扎实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使本课能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儿”,能使自己的教学尽量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听、说、读、写都要进行真正的、有实效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认识过程的实际需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同时,有意识地注意了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第四、要进行扎实的训练,必须把“练”真正溶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实实在在地理解和实实在在地运用,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交际和发展思维的工具”。

总的教学体会,就是注重实效。在老老实实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力求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白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六个生字,会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摩、边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白杨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2难点: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小白杨》 白杨就是边疆战士的伙伴,就是他们的故乡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白杨》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2.  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

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1.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2.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1)高大挺秀直 。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高大挺秀)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卫士!

(2)适应性强

这个“哪儿”都是指的哪里呢?

我们的校园需要它绿化,它就在校园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干。

我们的城市需要它净化空气,它就在城市街道上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干。

我们的沙漠边缘需要它,它就在沙漠边缘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干。

(3)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的确看出来,雨雪干旱都无法动摇白杨。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

独立完成填空题:

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1.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

2.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3自然段。

3.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1)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a.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b.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老师搜集的资料,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2)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卫士!。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1.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1)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a.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

b.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赞美建设者!是啊,赞美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精神)

赞美他们像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祖国边疆的卫士。像他们一样祖国建设者还有很多很多,请用你手中的笔去赞美他们,写一写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吧,记录下他们感动了你的点点滴滴。

白杨

借物 喻人

适应性强 建设边疆

白杨生命力强 建设者  扎根边疆

高大挺秀 奉献精神

教后小记:《白杨》这篇课文我是先和孩子们交流白杨树的特点,再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相联系,达到认识本文的写作特点借物喻人。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方式读课文,让他们试着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我觉得在介绍边疆建设者如何与自然环境作斗争,边疆条件如何恶劣搜集的资料不太充分。今后要更多渠道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白杨》教学设计 篇三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文本结构文章的思路与特点,并整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就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资源、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

本设计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体现篇章的整体,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从白杨的特点,到爸爸的心,再由爸爸神态变化的感悟,回归更高层面的整体,力求实现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四心相通,实现理解、感悟、运用、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教材分析】

《白杨》是作者袁鹰的一篇抒情散文,讲的是爸爸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

课文在写作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借物喻人——作者表面上是写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表白爸爸的心,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二是以神态描写为主线,结构全篇。于是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描写、介绍白杨树,另一条线索就是爸爸的神态变化。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贯穿文章始终。教学重点是了解白杨树的特点,领悟爸爸表白的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故事背景远离学生生活,相关历史学生不甚理解;“新疆”“大戈壁”学生较为陌生,无法想象那里的艰苦,更对那里的生活状况、发展状况知之甚微。学生应该易于理解白杨树的特点,能将白杨与爸爸建立起联系,但要真正全面感悟“爸爸借白杨要表白的内心”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本课运用学案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学在先,教在后,在朗读、体验、交流中品味爸爸的话,了解白杨的特点,感悟爸爸表白的心。同时,运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句段,视频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深层感悟。

4.技术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掌握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章明线写树,暗线写人的思路。

4.能初步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交流初读课题的猜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吗?课文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白杨的呢?……)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尽量做到正确、流利。

2.学生汇报字词的预习情况

字音:

浑(hún)黄一体(读文中语句想象其样子,理解“浑”字的意思——浑浊)。

叙(xù)说(读文中的句子理解意思)

字形: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指导书写;

“挺”与“蜒”加以区分,进而引导学生记住两组字:“廷 庭 艇 霆 蜓 ”与“延 涎 诞”。

“辩”结合形近字辨析“辨”“辫”“瓣”并组词。

理解词义:

大戈壁:说说词义→读文中句子,相机出示图片→完成词组搭配:(           )的大戈壁。对比理解“思绪”与“沉思”:“思绪”是思想的头绪、思路;“沉思”是深思。

表白:对别人说明自己的思想

3.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对文章的作者有什么了解吗?

作者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他从1946年在上海地下党办的《新少年报》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后来发表的《在毛主席身边长大》、《小红军长征记》、《小站》、《渡口》、《白杨》等都有很大影响,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让我们品读袁鹰诗一般的语言,来感悟跳动着的时代的脉搏。

三、初读课文

1.初步感知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围绕课题“白杨”读懂了什么?(白杨是树,戈壁滩上的白杨长得高大挺秀 ,白杨不怕条件恶劣坚强地生长……学生可能会说到爸爸介绍白杨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大致了解结构:

(1)文中是通过什么形式向我们介绍白杨的呢,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通过爸爸和孩子们谈论讲述白杨特点:4-13)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想象情景。

(2)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体会各部分的内容和整体顺序。(大致了解,不苛求)

3.质疑问难

集体交流,简单的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存疑。预计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提起白杨树爸爸由微笑变得严肃?

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

文章的题目是“白杨”,为什么对爸爸的神态有多处描写呢?文中两次写爸爸“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呢?

……

四、明确学习重点及探究内容,初步拟定学习方案

1.明确探究方向(结合题目、习题及质疑)

相机出示文章的重点段: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首先应该弄清白杨树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爸爸介绍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还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共拟学习方案

怎么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爸爸要表白的心呢?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继续学习探究的方案:

①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②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呢?

③解答疑难问题

自拟后交流,形成初步的学习方案,适时展开自学。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觉得难写的多写几遍。

2.按照学习方案初步自学。

附:第一课时检测题

1.听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近字组词。

庭(       )    辨(       )    僵(        )

艇(       )    辩(       )    疆(        )

蜓(       )    瓣(       )    缰(        )

廷(       )    辫(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大戈壁        (      )清晰       神情(      )

(           )的大戈壁        (      )清晰       神情(      )

4.初读质疑。

①围绕课题读懂了:

__     ___       _                                          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明白或者想知道的问题:

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下一代的希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下一代的希望。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神态的变化,领悟爸爸表白的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白杨》,齐读课题。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完成填空: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而这里的白杨却(          )。

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呢?爸爸又想借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学案框架)

【意图:填空将白杨与环境联系起来,自然认定学习目标,为后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感悟交流

(一)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1.补充体会白杨特点的步骤及方法:

①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读读文中描写或介绍白杨树的语句,在文中圈画或者自己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呢?

③解答疑难问题

2.自主学习后交流(自学3分钟)

导:白杨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先读读文中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相机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学生容易体会到白杨直、高大的特点,让学生带着感受读一读。如果能结合上文相关语句来体会更好,相机换词理解“高大挺秀”。

(2)可能谈到“适应性强”或者“生命力顽强”,如果未谈到,再读来发现。

▲当学生谈到“哪儿……哪儿……”时

追问:还可能哪儿需要它?把想到的放在句子里读一读。

▲学生谈到“不管…不管…总是……”时

点击将“逗号”变成“省略号”,你还能说一句吗?(不管遇到冰雹还是霜降,不管遭到严寒还是酷热……)带着感受读一读

【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深层感悟,上出语文的味道】

(3)整体朗读,总结白杨的特点

兄妹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绪,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的介绍,分角色朗读第4~13自然段,想象白杨的生长环境,想象爸爸是怎么跟孩子们说的。 评读

完整地总结一下白杨的特点(高大挺秀 适应性强 生命力顽强)

【意图:引导进入角色整体读书,并体现高年段整体感知的特点】

你会怎样地赞美白杨呢?提供句式:戈壁滩上的白杨啊,你(            )!

(二)体会爸爸表白的心

利用第14自然段引导深入探究:“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要读懂爸爸表白了怎样的心,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1.交流如何体会爸爸的心

补充出示:

①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读读文中描写或介绍白杨树的语句,在文中圈画或者自己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呢?

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结合与爸爸有关的语句来体会。

试着说说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

③解答疑难问题

2.成果汇报(简单整理思路后)

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谁来汇报一下学习的成果——爸爸表白着怎样的心呢?

(1)学生能结合第13、15自然段,对爸爸表白的心有所体会:如:像白杨一样,不怕条件的艰苦……读读有关的语句。可能做不到全面、完整,不一定能联系着白杨来想爸爸,这两自然段的联系也需要教师的点拨。

相机出示第13、15自然段: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2)点拨深化:

相机结合第15自然段,并适时引入视频帮助理解屯垦戍边的原因——从三个“只晓得”读懂了什么?(爸爸自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虽然路途遥远,环境艰苦,但爸爸决定扎根边疆)

【意图: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整体读懂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自由读第13自然段,读读白杨、想想爸爸:用“白杨是:……;爸爸也是,……”这样的句式说一说。(白杨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爸爸也是:新疆需要他,他就自愿来到了新疆……)

【意图:再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也就此整合零碎的感悟,并达到训练表达的作用】

(3)整合提升:

①理解爸爸的心

因为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所以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补充出示)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自由读第13自然段,试着完整地说说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新疆需要我,我就自愿来到新疆,虽然这里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路途遥远,但我也要像白杨一样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坚强去面对;学生说到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不怕条件恶劣也可)指名读评读

爸爸不只是回答了孩子的提问,不只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借此回答表明了自己的心。像这样借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或者介绍来表白人的品格或精神的写作手法称为“借物喻人”。

②体会篇章主旨

分角色朗读第4~15自然段,教师读第16自然段,完成填空:

在新疆,有(                     )。这儿需要(          ),(         )就在这儿(             )。而(          )不管(            ),总是(                 )。

学生很容易说出文中的内容,结合爸爸的表白你是否有更深的理解,还可以怎样填?试着说一说。喻意还有更多的建设者)

让我们拿起书,再次齐读爸爸的话,他表白的不仅是自己的心,也是无数边疆建设者的心呀!

【意图:开放的设计,由文本表面的意思引导到深层的含义,让不同的孩子思维都得到训练与发展】

(三)体会神态,解答疑问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补充学案第3点解答疑问

补充出示:

①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读读文中描写或介绍白杨树的语句,在文中圈画或者自己来概括一下它的特点,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②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怎样的心呢?

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结合与爸爸有关的语句来体会。

试着说说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

③解答疑难问题

爸爸两次“沉思”分别在想什么?  “又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是什么?

1.体会“沉思”

浏览全文,思考前文爸爸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以及此处又陷入沉思,爸爸都在沉思什么呢?请你批注在书上。(第一次沉思主要在想这白杨树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也可能在想自己要像白杨一样;第二次沉思可能在想孩子们能像自己期待的那样吗?也可能在想新疆的未来会是怎样的画卷……)

2.感悟“微笑”

为什么说爸爸“又浮起一丝微笑”?理解爸爸“又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吗?

爸爸对新疆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你有今天新疆发展的资料吗?教师适时补充图片

【意图:体会爸爸的神态,辐射全文,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全文,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给课文分段

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白杨的出现-白杨的特点-借白杨表白内心-小白杨成长)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试着分段。

2.小结收获,全班分享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检测题。

选做:茅盾先生著有《白杨礼赞》,找一找,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26.白   杨

(借物喻人)

白杨              爸爸(建设者)

高大挺秀             自愿

哪儿…哪儿            扎根

不管…不管…总是         建设

附:第二课时检测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新疆,有(                     )。这儿需要(          ),(         )就在这儿(             )。而(         )不管(            ),总是(                 )。

3.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文中两次写爸爸“沉思” ,第一次“沉思”在想(             );第二次“沉思”在想(               )。

(2)爸爸又一次微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白杨》教案 篇五

一、看拼音写词语

gé bì  jiè xiàn   qīng xī   jiè shào

(  ) (  )  (  )  (  )

xīn jiāng   fǔ mō  xiàn rù  biǎo bái

(  ) (  ) (  ) (  )

二、组词

疆(  )  析(  )  浑(  )  介(  )  辩(  )

僵(  )  晰(  )  挥(  )  阶(  )  辨(  )

三、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晰(  )(  )  坚强(  )(  )

四、缩写句子

1、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2、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狂风卷着沙土袭来时,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2、你不用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大家也会理解你。

3、老师在我的头上用手轻轻地按着并来回移动时,我总觉得那是妈妈的手。

4、戈壁滩上的一行白杨树高耸直立,清秀美丽,非常引人注意。

六、阅读答题

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袭人的茉莉花香。

小玲起身到花坛边,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苞蕾。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可是不小心作业本被茉莉花枝戳破了。小珍忽然想起教语文的张老师:他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一次,他牙疼,连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但每天还照常给学生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些,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她用心爱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老师,就轻手轻脚地走近窗台,踮起脚把茉莉花放在窗台上,让茉莉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底下。张老师似乎闻到花香,发现窗台上放着的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

回到家,小珍浮想联翩:老师不正是辛勤的园丁吗?他们用汗水培育了祖国的花朵,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她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做一个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须用上“茉莉花”一词)

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小标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小珍”的________。“‘辛勤的园丁”“祖国花朵”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说说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戈壁、界限、清晰、介绍、新疆、抚摸、陷入、表白。

二、组词

边疆  分析  浑然一体  毫不介意  辩解

僵硬  清晰  发挥    阶层    辨认

三、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楚,模糊;刚强、软弱。

四、缩写句子

1、争论打断了思路。

2、嘴角浮起微笑。

五、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浑黄一体  2、表白  3、抚摸  4、高大挺秀

六、阅读答题

1、洁白的茉莉花。

2、第一段(第1自然段):闻到花香。

第二段(第2、3自然段):送给老师。

第三段(第4自然段):浮想联翩。

3、感想。比喻。

4、学生们学好本领成为有用之才,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因此老师将感到非常高兴和安慰。

《白杨》练习题2、3

默读课文,讨论:

问题(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问题(2):课文在表达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回答(1):白杨树直、不软弱、不动摇就是白杨树的特点。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回答(2):课文主要是使用的对话的形式写的。用对话引入主题。

问题: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再抄下来。

回答:1.“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雪雨,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篇六

一、注意采用,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方法。

出示课题后,师:预习了课文,同学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边出示课件――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边说:这就是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情境的创设,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让师生在上课之始,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二、把重点、难点用直观的图例展现出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白杨》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三、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 制作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了解白杨生长环境:

(课件出示第一段文字)

1、师叙述: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这茫茫的戈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预设:人烟稀少 渺无人烟……

2、(课件出示描写戈壁的词语)学生想象画面齐读词语

过渡:为什么白杨树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呢?(生命力顽强)文中哪段话具体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13段)

(二)学习13段,了解白杨生长特点:

1、学生自学画批第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13段,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哪几个特点?请你用合适的词语加以概括,在书上进行批注。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老师相机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描写白杨的句子)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学生抓住“从来”理解白杨特点。

板书:高、直

(2)你从爸爸的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预设:赞美 夸奖

(3)自读这句话,读出赞美之情

B、“哪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引导学生抓住“哪”“很快”这两个词并联系上文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板书:适应能力强

(2)教师引导朗读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矿山、戈壁 )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矿山、戈壁 )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C、“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学生抓住“不管……不管……总是……”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白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板书:生命力顽强

(2)想象着画面学生齐读这句话。

D、(课件出示第1段和第13段)

(1)课文介绍白杨树的特点,为什么要写第一段呢?

预设:恶劣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出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2)读13自然段,读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三)学习15自然段,感悟“爸爸妈妈”等支援新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课件出示第15段)从这段文字中,你对文中的“爸爸妈妈”有了哪些了解?

(预设:新疆离他们的家乡很远,生活艰苦;他们是自愿去的;他们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现在他们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在那里长期居住。)

2、学生提出质疑

预设:

(1) 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2) 他们在那里是怎样生活的?

(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3、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疑问

问题1: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教师介绍补充图片资料

预设:服从祖国需要 建设边疆

板书:服从需要 建设边疆

问题2:他们在新疆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1)学生介绍

(2)教师介绍图片资料

问题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预设:他们不仅要自己扎根边疆,还要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继续建设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4、你觉得爸爸他们这些建设者是些怎样的人呢?

预设:爱祖国 奉献精神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四)学习14段,感悟建设者与白杨的相似之处。

1、(课件出示第13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表面上说白杨树,实际上说自己、说这些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2、“爸爸、妈妈”这一代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和白杨树之间哪像呀?

[预设:联系白杨“哪儿需要它,它就……”“不管……不管……总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祖国需要他们,他们就……“不管……不管……总是……”。]

(五)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课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为什么写了白杨还要写建设者呢?

预设:课文通过介绍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能力强、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来赞美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课件出示填空):

生活中我们经常借(什么物 )来赞美( 什么人 )

预设:

借(蜡烛 )来赞美( 老师 )

借(小草 )来赞美( 平凡的劳动者 )

借(荷花 )来赞美( 品格高洁的人 )

借(松树 )来赞美( 战士 )

(2)理解物与人的关系特点

提示:你发现括号中物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预设: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3、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先抓物的特点,再和人的特点进行联系,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写物只是一种手段,赞美人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阅读杨朔的《荔枝蜜》,《白杨》与《荔枝蜜》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附:板书设计:

26 白杨

借物 喻人

高 直 服从需要

适应力强 扎根边疆

生命力顽强 建设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引出父亲关于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词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歌颂边疆工作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和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和人的某些品质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齐读课题。

2、说说关于白杨,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3、现在,我们就追随作者袁鹰走进白杨,感悟白杨。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认读词语

说说在预习字词时,除了读音,你还预习了哪些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练说,写好。

三、再读,理解感悟

1、文中的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把你的体会写在空白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1)第三段:理解高大挺秀,赞美的语气练读,联系上文的环境描写来进一步理解,再读。

(2)第五到11段:理解直,高大。分角色朗读课文。

(3)第十二段:这是谁说的话?共几句?分别分析。

三句。第一句是说白杨的外形直。第二句是说白杨的生命力强。文中的白杨长在大戈壁,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拓展练习: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第三句是说白杨的坚强不屈。带着赞美之情,创设情境地感情朗读。背诵下来。

(4)父亲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爸爸是干什么的呢?(查找资料:介绍新疆早期建设者——建设兵团)父亲作为边疆建设者中的普通一员,他选择了建设边疆,并且把他的孩子也接到了边疆,这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愿呢?

(5)但是,此时此刻,孩子们知道吗?他们只知道……引读14、15段,想象一下,他们不知道什么?爸爸不仅想让他们自己的心愿,还希望什么呢?读16段,进而理解大杨树、小杨树迎着风沙茁壮成长。

四、总结写法

本文以白杨为线索,通过写白杨的特点来表达了决心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并无私奉献的心愿,这种通过写物来写人的写法,叫做借物喻人。作者写白杨想赞美谁吗?

五、拓展练习

1、其实像爸爸一样的为祖国为人们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还有许多许多,比方说……你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说一句话真心的赞美他们吗?

2、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完成自己喜欢的习题

(1)赞美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祖国建设者的文章。

(2)可用来借物喻人的事物及相关文章。

(3)新疆现状和西部大开发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把搜集到的内容作为摘抄日记写在日记本上。

《白杨》教学设计 篇九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 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 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 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 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 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 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 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 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 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 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 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qing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 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白杨》教案】相关范文

《白杨》教学设计(8篇)01-14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8篇)03-10

《白杨》教案【优秀4篇】03-04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优秀303-13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04-03

《白杨》教案优秀9篇04-05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7篇)04-06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8篇】08-29

《白杨》教学设计(优秀5篇)09-10

人教第十册《白杨》教学设计(最新4篇)09-29

最新范文

《去年的树》教案【优秀5篇】03-18

《答司马谏议书》译文【优秀4篇】03-18

滁州西涧(优秀8篇)03-18

从小事做起【优秀4篇】03-18

《第六颗钻石》优秀教案(优秀3篇)03-18

《珍珠泉》教案7篇03-18

找春天教案优秀7篇03-18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优秀2篇】03-18

月光手帕阅读题答案优秀3篇03-18

《故乡》教案最新6篇03-18

57 1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