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教学教案>初中教案>初二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9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写作文为您精心收集了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9篇,如果有助于您的写作,还请您介绍写作文给您的同学。

八年级物理精品教案 篇一

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第二节 滑轮(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

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 斜面

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过实验后,教师分析:FL=Gh。

即在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较困难时就骑S形等。

二、 轮轴

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1R=F2r)

三、 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9 、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合理的辘轳,直到现在,也还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

10、如书上的图,观察这幅漫画,并回答:

①这幅科学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

②如果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出现的尴尬场面,你会如何改进装置?(画图说明)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12、在研究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N,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据前面议论过的“力”与“距离”的关系,这个拉力大约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1/3。通过实验:小红发现这两个力相差不大,根本不是1/3的关系。

①帮小红画出这个实验的草图。

②帮小红评估一下,实验结果与分析不一致,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错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能提出改进实验的合理化建议。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

【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

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

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

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

【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

所做的功是多少?

五、拓展提升

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

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

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

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

5、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A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

C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

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

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A6×103JB9×103JC3×104JD3.9×104J

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A750JB150JC没有做功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A拉大车做的功多B拉小车做的功多

C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D无法比较

10、如图所示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A只适于甲B只适于乙C只适于甲和丙D甲、乙、丙都适用

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评价】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四

课题

§ 4.1 温 度

执教

郭敏

教学

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的定标规定,知道摄氏温度的表示和读法。

3. 了解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原理及识别方法。

4. 知道液体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读数。

重点

1. 温度概念

2. 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1.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

2. 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具

演示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水;多媒体及相关课件。

学生

常用液体温度计、体温计、烧杯(2)、冷水及热水若干。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用时

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 人类生活与热现象。

设问 刚才的课件说明了什么?

导入 今天我们就(www.paomian.net)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观看课件

思考与回答说明了气候的冷热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度的概念

点拨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引导请同学们体验把左、右手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片刻后,一起放入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归纳 要准确测量物理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

实验体验温度。

结论靠感觉无法区水的冷热度。

3分

(二)温度计

点拨 1.常见的温度计 2.作用

引导3.观察常用温度计并归纳:①构造 ②工作原理

播放课件 摄氏温度的定标

点拨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练习 温度计的读数

观察温度计

交流 观察结果

质疑 ℃意思?

观看课件

练习 温度计的读数

15分

(三)温度计的使用

播放课件 温度计的使用

点拨 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估、放、读

练习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练习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10分

四、体温计及其他温度计

观察 1.测量氛围、最小刻度 2.特殊结构

点拨 使用时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练习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播放课件 展示其他温度计

练习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8分

小结(板书)

§ 4.1 温 度

一、温度的概念

1. 热现象: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计

1.常见的温度计: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2.作用: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3.常用温度计

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玻璃管:内径细而均匀

②构造 玻璃泡:水银、酒精、煤油等适量液体

刻度: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4.摄氏温度的定标与读法

0℃:冰水共存物的温度

①规定10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1℃:在两者间均分100等份后的每一等份

②读法:5℃读作“5摄氏度”;

-5℃读作“负5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

三、常用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

(1)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2)放:玻璃泡浸没于被测液体,不接触容器底、壁。

(3)读:玻璃泡不离被测液体片刻后读数,视线与液面相平。

四、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最小刻度:0.1℃

2.特殊构造:

①玻璃泡上方有一很细弯曲管道(可离开人体读数)

②玻璃泡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准确到0.1℃)

3.使用:可离开人体读数,用完将汞液甩回玻璃泡。

2分

回家作业

完成P19实验报告及练习1

估计时间

15分

课后小结:在本节教学设计中试图通过对教材的再处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实验和

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现实验学科的基本特点。冀此探索老教材的新用法,为迎接二期课改的到来做一些铺垫和积累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篇五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三、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2、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式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六、课时计划:

第六章:电压电阻6课时

第七章:欧姆定律6课时

第八章:电功率6课时

第九章:电与磁7课时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4课时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六

【杠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 O 点是不动的,所以 O 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 A 点起沿 F1 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 ,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 、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七

【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九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范文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02-20

初中初二物理教学教案(最新6篇)11-28

八年级物理教案(最新5篇)01-15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精选3篇)01-27

八年级物理课人教版教案(9篇)01-31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02-21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10篇】01-08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9篇02-10

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优秀8篇03-26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5篇】02-11

最新范文

数学八年级上教案优秀8篇01-26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0篇)01-25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5篇01-24

海燕教学设计精选6篇01-2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01-24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10篇)01-24

八年级历史教案【精选4篇】01-23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4篇)01-23

初二语文教案【最新10篇】01-22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案(优秀1001-22

46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