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观后感

色戒观后感(优秀7篇)

发布时间:

色戒观后感 篇一

我是一直等到《色戒》的清晰完整版出来以后才看的,因为对李安的信任,我不相信被剪去的那二十分钟是可有可无的,以李安的地位、声望,还用得着那些香艳的镜头来作卖点?如果它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我不想看到一个支离破碎、灵魂残缺的东西。

首先,别说什么国恨家愁、为汉奸唱赞歌之类的话了,张爱玲的东西什么时候是红色的、革命的?她与胡兰成的爱恨纠缠又何曾沾染过政治的气息,对她而言,什么样的环境都不过是她的小说背景罢了。她只是个特立独行的女人,冷冷得写着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因此,李安的《色戒》是在原著的调子下进行的,如果真把结尾改成刺杀成功,王佳芝代上大红花去延安的话,大家去看《地道站》、《地道游击队》。。。。。。。就是了。再顺便表达一下我的立场吧,无论是丁默村或是胡兰成以及所有的汉奸,我都鄙视;所有的革命先烈,我都崇敬,别拿这个砸我。好了,可以开始说说我眼里的《色戒》了,我觉得它是一部关于恐惧、信任、背叛、利用和感情的好电影。

易先生是汪伪情报机构的高级特务。作为汉奸,他是深知自己的命运的。因此,他多疑、谨慎、冷酷、残暴,每天都在杀人、又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被杀。他害怕黑暗,可对他而言,那里又会有光明的所在?早一天或是晚一天,他都会成为日本那艘沉船上的陪葬品。没有信仰、没有希望,那种巨大的恐惧压迫得他喘不上气来,因此,他需要依靠女人来释放他的压抑和内心的虚弱。

这时候,青春的、稚嫩的王佳芝出现了。刻意地挑斗;暧昧的眼神。于是有了第一场虐待的戏,她成了他的猎物,他的发泻对象,这个时候,她对于他而言,或许只是众多情人中的一个。

而她,王佳芝,原本不过是个青春懵懂的女学生罢了。第一次,因为对同校男生朦朦胧胧的感觉,就参加那个愚蠢的暗杀行动,并且失去了贞洁,看到她清晨站在窗前的镜头,真是让人叹息;第二次,便是为了逃避舅妈家的贫困的、寄人篱下的生活吧,她又一次走进了这个棋局,而一次,注定是一条不归路,所以那封给远方父亲的信根本没有寄出去的必要。

色戒观后感 篇二

看完了未删减版的《色戒》。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在中国电影院上映要经过删减的大片,一部被传统的中国人定义为三级片的大片。几场露点的床戏,似乎在我们中国平民百姓看来是那么的俗,跟那些平常的三级片没什么区别,是我们传统的孔子文化唾弃的。只是正因《色戒》是李安拍的,是梁朝伟,王力宏演的,才能出名,才能正式得在中国电影院上映,可还是要删减过。李安,一个拿奥斯卡的华人导演,他的实力没有人会去怀疑吧,他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渲染自己的电影吧,梁朝伟的实力与魅力谁都知道,他同样不需要靠几场床戏来推销自己。那么《色戒》的床戏必然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是整部电影剧情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在中国上映却被删减了,理由很简单,谁都心知肚明。难道是李安失误了,他忘了这是在中国,他忘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他忘了这在中国是忌讳的?那又何必还要拍呢。此刻不是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吗,浪费资源但是不对的。。是这样的吗??

而在美国上映的《色戒》,是一点都没删减过的,但是是属于限级片,未成年人不得观看。人家的限级制度但是相当认真严格的,绝不会为了电影票房收入而放水的。

我们自以为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最礼貌的民族,都说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但是在性方面又博大在哪里呢,性是人类生活中最直接,最平常但是的,平常得跟吃饭睡觉一样,而孔子儒家文化是怎样把它打入“冷宫”,把它视为是丑陋的淫秽的忌讳的,于是便有了古代时,女子如果不留意看到男生的某部位就要以身相许的可笑的事情,男女偷情被发现就要被活埋的残忍愚蠢的事情。难道这就是礼貌的??

回到现代,我们虽已开放了很多,但是儒家思想已根深蒂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性是忌讳的,一提到性方面的父母和老师便会转移话题。我们或许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了,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难了,我们始终有个包袱,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仿佛永远都放不下。。而此刻,大学生看A片已是平常的事情,不管男生女生,这又有什么的呢,这很正常,正因我们也是动物,性是那么平常,谁都需要,为什么我们要想得那么淫荡,何不想开点,看得平淡点。反而是那些伪君子,平时一副很纯洁很高尚的样貌,私下是那么的淫荡。。或许我们该反思下了,对于性的观念该改变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有它的规律。但是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此,我们不允许像动物一样一发情就乱搞,我们有道德约束,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得以健康和谐发展下去的条件。我们决不允许强奸之类的犯罪存在。。但是平时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何不把性看得开点,对谁都有好处,社会会更加和谐。

色戒观后感 篇三

关于《色戒》,最热议的就是那些头,网上一搜,很多事关于这方面的评论。可对于片中占绝大比例的其他情节来说,很不公平啊。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严格来说,只有一个主角,只有女主角。这部电影,是王佳芝视角里的世界。与其说这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倒不如说是一个女子的故事。《色戒》,让我联想起另外一部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王佳芝与王琦瑶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她俩的命运都与大时代的主流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

之前听说,戏剧性转折点出现在王佳芝看了一眼易先生送的白鸽蛋,故而想起杨青兰上课时讲的——“看张爱玲(小说),会发觉女人不可靠……”。看着看着影片到最后,我觉得不是。从一开始王佳芝加入话剧社,是因为邝裕民,但这也并非说她演出的时候没有那样热血的情感,参与暗杀易先生的行动,多半也是因为邝裕民、也有点热血吧,她的革命性没有邝裕民那么强。在整个故事里,王佳芝其实受了很多委屈,不过她内心还算很强大的。一开始,母亲去世了,父亲只带了弟弟过去英国,然后还再婚,不够旅途费让芝佳去英国,留在国内的房子被舅妈卖了,寄人篱下。所幸还能继续上学,如果不能上学,我想,王佳芝会很难受很难受,但上学,也不能给王佳芝一个清晰的明天的方向与期待,但至少,这还是一个可能找到明天的途径。王佳芝没有家,像一个孤儿,很孤独,很委屈,同时也很坚强。再次继续暗杀易先生任务的时候,有一次,她对易先生说:“给我一间公寓。”是不是觉得有点当下的意味?让易先生给她一间公寓,对于刺杀他能提供很大的便利。老吴在片中有说过“王佳芝虽然不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女特务,但她胜在她就只是‘麦太太’。

王佳芝在话剧社的那些人中,演技算是最好的吧,她表现得还挺淡定自若。一方面她原演技就挺好,另一方面,她多多少少也进入了角色。“给我一间公寓。”于她自己,有点想要个房子吧,要知道,她是个无家可归的人。尽管老吴答应她任务完成后送她去英国去她爸爸那里,但那里,会是她的家吗?而且在电影开始不久的时候,她同学就已经问过她怎么不去英国,虽然她回答得淡淡的,还挺客观大方的,但她心里真的一点感受也没有吗?感觉她也不是十分想过去英国,只不过,爸爸在那里。

在电影里,易先生有两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一句是“穿着”,另一句是“戴着”。在将要刺杀易先生的那一段时间里,王佳芝很紧张,很不安,尤其是那个时刻越来越迫近的时候。王佳芝试图把戒指脱下来——易先生一旦死了,这事就结束了,留着个戒指让人感觉会被这件事牵绊下去,至少在心里。易先生对她说,“戴着”。“戴着这么贵重的戒指走上大街,我怕”。“和我在一起,怕什么”。真正令王佳芝心软放走易先生的,不是鸽子蛋,而是眼前这个即将要死的(并且致他于死地的很大程度上还是她)却对自己的死毫不知情毫无察觉的人竟然愿意让她戴着那么贵重的鸽子蛋,还妄图完全有能力保护她。这么一个触点,触动到王佳芝原本就紧张不安的心,致使她说了“快走”。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情,或者说,变心了。邝裕民曾对王佳芝说过,“我不会让你受到任何伤害”,而事实上,王佳芝受了伤害并委屈着。王佳芝对邝裕民说“当你年你可以的”的时候,还是喜欢这邝裕民的,只不过邝裕民对王佳芝的承诺就像空头支票,即使,这次任务顺利完成,他也不会一直守护着她。

色戒观后感 篇四

昨日在线观看了李安执导的热门电影《色戒》。不能不说,李安的每一力作,从《卧虎藏龙》、《断背山》到如今的《色戒》,都给人一种说不尽的韵味。

这几部影片都是以感情为主线的,只但是《色戒》是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时代为背景,演绎着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

邝裕民与易先生之于王佳芝,完全是两个极端:邝嫉恶如仇,为革命,为爱国牺牲了感情,把王佳芝推向了汉奸的怀抱;易阴郁谨慎,外冷内热,征服了王佳芝,自己也深陷情欲身不由己。至于王佳芝自己,完全是一个为了感情牺牲自我的女子。

母亲认为剧中女主角的最终行为愚蠢之极,不可理喻,因此下场悲惨。在看完全片之后,我只能说,这是王佳芝必然的结局。一个母亲早亡,父亲远走,孤独无助的弱女子,从小缺少关心爱护。她喜爱的第一个男子是邝裕民,却得不到他承诺的兑现。邝说不会让她受到伤害,而恰恰是他让她深陷伤害无法自拔;为了爱国,执行任务,王佳芝接近易先生,她的细腻优雅,独特的气质以及令人无法抵御的吸引力将其诱惑并俘虏。王佳芝的演技的确十分出色,然而好演员往往都是过于易感并脆弱的,她投入自己的主角太深,以至于深陷其中,矛盾、彷徨、迷惘与挣扎无处不在。而当她看到易先生温柔怜惜的表情,送她如此昂贵的连自己太太都舍不得送的钻石戒指,她一下子迷失了,觉得易真是爱她的,才会临阵倒戈,出卖了同学和战友。正因她觉得最后得到了爱,得到了怜惜,于是就为了感情不顾一切了。

王佳芝可恨又可悲。看了她的结局,只觉得女生真可怜,为了感情付出了一切,却得到如此下场。。。。。。唏嘘嗟叹之余,身为女生,最后对王佳芝满怀的只有深深的同情了。

看完这部电影,可能有许多人问同一个问题,王佳芝为何在最后,选取了保护《易》,反而出卖了自己的同学?单单从剧情来看,王佳芝是正因“爱”才这样做的。

剧情交待得很清楚,在那个本就人情淡泊乱世,她被父亲无情的抛弃,留意的过着没有温暖的日子,造成了她某些方面的心理扭曲,但是,她这时还是对爱充满憧憬的。

和同学一齐参加爱国户外,到之后决定刺杀大汉奸《易》,王佳芝都没有犹豫过,一,她王佳芝是爱国的,二,也是正因爱,同学的友爱,和邝之间朦胧感情,然而,事情的发展,对王佳芝来说,太残酷,她失去了贞操,而且,还是被最好的朋友算计的,一句《你们都商量好了》道出原委,一句《和妓女》道出辛酸,失去贞操后,又被同学无形的隔离,这时的她可谓心如死灰,亲情,友情,感情,她全都失去,《易》又突然回上海了,连初衷的目的也失去了。这一次的打击让她再难以翻身。到之后的《三年前,为何不是你》道出的却是恨。

万念俱灰的王佳芝回到上海,投奔的亲戚更加势力,冷漠,无情,她再次参加刺杀《易》的行动,是正因她爱国和刺激,这些刺激让她感觉还活着,还有目的和方向。色,让王佳芝感觉到《易》爱她,那颗戒指,却让她肯定《易》爱她,在一个弱女子失去所有爱的时候,《易》却伸过来一把救命的稻草,她选取保护《易》是贴合情理的,对以前的同学,本身就有恨,这也是的原因之一。

邝,一个想成为民族英雄却又不负职责的男生,想做大事又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他一个并不成熟的计划,葬送了王佳芝的清白,而且毫无所获,能够说他无谋,杀《易》他的条件最好,自己不去做,却拖着一帮好友同学下水,能够说他无勇,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他却把所有的期望寄予一个女子身上,更能够说他没见识。

王佳芝在初次刺杀《易》的行动中,是尽力的,那怕失去清白,她仍然没有退缩。

至于张爱玲为什么这样写这篇小说,和她自己爱上大汉奸胡兰成是有关联的。在这篇小说里,或多或少的能够看见她自己的影子。

《色戒》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就《色戒》来说,其故事本身并无太多新意,类似情节在许多香港的黑社会影片里都能看到,无非就是爱与恨、忠诚与背叛在另一个时代里的重新阐释和演绎。但《色戒》故事饱满,节奏紧凑,触及人性的深度更非那些港片可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汤唯和梁朝伟的表演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梁朝伟的表演不动声色却入木三分,对细节的表现尤其到位。作为新人,汤唯的演技可圈可点,集单纯朴素的王佳芝与风情万种的麦太太于一身,收放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在电影院里看《色戒》,音效和色彩都不成问题,最大的遗憾毫无疑问是床戏的部分删除。《色戒》里的部分床戏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导演借此想要表现的是两个主角王佳芝与易先生的心路变化。说白了,色与戒、放纵与克制,互为对照,根本就是这部电影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被彻底切除之后,一部完整的电影也就变得残缺。因此,有戒无色,有克制无放纵,不只可惜,更为荒谬。

片中邝裕民让我感到可笑,表面上他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其实,骨子里但是是想为哥哥报仇而已。他那个正气凛然的上级也是如此,正因妻儿被杀,而对易先生恨之入骨。说到底,国仇原是家恨,但不管是哪一种,活在仇恨之中,他们的人性已被仇恨的力量扭曲,即使出发点是正义,也是正义的恶。与此相反,由汤唯扮演的王佳芝代表的却是仇恨的反面——爱,她会一而再地理解那个荒谬而危险的任务,原因便是出于她对邝裕民的爱;最后关头,她会致自己的安危于不顾,用眼神反复暗示,放走易先生,也是出于对易先生的爱。正因影院删掉了部分床戏,王佳芝对易先生的情感转变就显得十分苍白和不充分。因此我一向不明白“为什么会爱易先生,要放掉易先生呢?”。但能够想象,必须是色与戒的比较,也是爱与恨的较量。

《色戒》观后感 篇五

电影分入了情色这一栏,然而如果完整地看过却不觉得色情,每一段床戏都是情节发展至此最自然最直接的表达,情至深处唯此而已,爱情是冲动和占有,从身体到灵魂。易先生的理智像一座冰山,爱情将它消融了一角,这是他整日绷紧的神经唯一可以感到安慰的地方,然而最后却被证明这一切都是假的,他崩溃了,但他却不能够承认,因为这是他对自己最后的安慰。王佳芝是可怜的,女人总是更容易为情所动,她是单纯自由的,所以她走进了易先生的心,也丢掉了自己的心,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她的选择。

在如此压抑的时代,身份的冲突,也无法抑制爱情的滋长。但这样的爱情,能存在多久呢,它只存在于相爱的两个人之间,也许只在发生的当下,绚烂那么一刻,然后便归于黑暗。易先生还会想起王佳芝吗,也许只有深夜里的伤感和遗憾。

电影细节处处动人,可见李安导演是一个多么细腻而又情感丰沛的人,电影中汤唯有一种柔顺的美,梁朝伟很帅,并不是扮出来的那种帅,是一种男人特有的味道,这就是影帝啊。

《色戒》观后感 篇六

故事讲的是:日伪时期,广州沦陷,岭南大学迁至香港,女学生王佳芝是话剧社的骨干分子。汉奸易先生随汪精卫来到香港,王佳芝的同学邝裕民跟易先生的副官老曹是老乡,无意中得知消息。邝裕民等六名热血青年,决定设下圈套谋刺易先生,最终选定王佳芝施展美人计靠近易先生。故事就是围绕王佳芝与易先生的交往展开。王佳芝假扮的麦太太在与易先生的接触中动了真感情,使刺杀暴露,6名爱国青年被处死。

演员刻画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腻,特别是男主角梁朝伟扮演的易先生和女主角美女王佳芝给人的印象很深。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观众鸦雀无声,人们被电影情节所吸引。

看完电影,我心里不是滋味。为什么呢?我不知道怎样来评价这个电影。我的感觉是,我刚刚吃了一碗饺子,忽然一个人对我说,其中一个饺子的馅里有个苍蝇,我的胃里立即翻江倒海。现在翻江倒海的是我的脑子。

首先,几十年来我接受的是传统的正规的爱国主义教育,对日本鬼子和汉奸深恶痛决。而影片中的汉奸易先生,不仅风度儒雅,情到深处竟还表现出很美的人性,让人不好理解。

第二,影片中的“组织”没有正义和人性。他们让王佳芝以色接近易,全然不顾王佳芝的心里的感受。甚至,王佳芝写给父亲的信也被他们烧掉,在能动手刺杀易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更多的情报,还让王佳芝色色深入,不肯罢手,使王佳芝在遭受肉体折磨的同时,备受心灵的摧残。“组织”代表的是谁?那些爱国青年在整个影片中表现出轻狂、幼稚、不负责任、在赴刑场前全部招供等让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影片究竟想表现什么?

第三,影片中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是王佳芝。她是一名爱国学生,在祖国遭受日寇践踏的时候,义无返顾地投身于革命,这时的她是那样的清纯美丽。在接受“任务”时还热血沸腾,那么,是什么把她给毁了?当她赶赴刑场,面对死亡时,她是那样从容,影片在渲染王佳芝的“真”的时候,赋予她的是怎样的含义?

至于影片中的“暴露”镜头,我看的是删减版,没感觉到“过”。

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应有其主题。《色戒》的主题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是还人性的真实吗?

《色戒》观后感 篇七

今天终于去电影院观看了李安导演的《色戒》,看完后感触多多,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已经彻底征服了我,用我的观点,它是在张爱玲小说作品之上的再一次创作,张只是描绘了一个故事轮廓,而李的电影则令每一个人物有了灵魂,变得有血有肉。

在评论这部电影作品之前要说的一点是,这不是一个关乎政治的电影,而是涉及到人性,因此我所主要关心的也是几个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而不是从革命主义的立场出发看待整个故事。

首先我要讨论下剧中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女主人公王佳芝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大学生,她不仅漂亮,而且很会察言观色,我们从她第一次出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她的这一特点,面对特务头子易先生的太太她能够侃侃而谈,将一个伪装的身份演得活灵活现,不引起敌人注意,而与此相对比,扮演她丈夫的胖男同学则唯唯诺诺看上去紧张得简直就要犯口吃。

勇敢,再加上落落大方的优雅从容,使得王佳芝很快获得易先生的注意,这个特务头子是个怎样的人呢?我注意到他和王佳芝第一次坐在餐厅里谈话时的几个细节,谈到看电影时易先生说:"我不喜欢看电影,我不喜欢黑暗。"为什么不喜欢黑暗?因为黑暗往往暗藏杀机,对一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人来说黑暗比明枪还可怕的多。

另一句话他则是说到他喜欢细微的事,事实上作为一个特务头子,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空间中必须时刻提防,处处谨小慎微,甚至是不相信任何人,因此在他的性格中自然就会反感黑暗,注意容易暴露敌人蛛丝马迹的细枝末节,也难怪他在第一次同王佳芝座谈时也是保持着警觉。他问王佳芝的第一个问题是他打的电话是否打扰了她,这是个普通的礼貌问题,暗含的意思则是怀疑她身边出没的人,她的来头,她的身份背景。第二个问题则是问王佳芝的"丈夫"从事什么生意,聪明而懂得随机应变的王佳芝直接回答:"男人们的事我哪儿懂,如果你对他感兴趣,那么下次我把他带来你们自己聊。"这一来就把这个容易暴露身份的问题踢了回去,变被动为主动,虽然走的是一招险棋,如果真叫特务头子把那个胆怯的大学生叫过去只怕不出一句话就原形毕露,然而王佳芝的从容大方却打消了易先生的疑虑,也可以说是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对手。

这么两个各有心事的人坐在一起交谈,每一句话表面上是客套礼貌,实则都是暗涛汹涌的交锋,特务头子通过言语来试探对面的女人,而王佳芝则让自己处在明亮的舞台上进行她出色的表演。老练而不动声色,这恐怕是易先生最大的特点,他喜欢将每一个人都安排在被观察的位置,将对手置于明处,他则躲藏在暗处,细细的剥掉敌人的伪装,通过每个微小的动作和言辞来衡量判断对方的可靠程度。与此相适应的另一个细节就是当王佳芝在上海第二次走进幽会的场所时,她甚至不知道房间里有人,易先生已经坐在屋里黑暗的一角一声不响的看着他,不让任何人处于自己的背后,这就是他的最大行为准则。

第一个暗藏杀机的高潮部分是在香港的第一次幽会,易先生送王佳芝回去时两人在公寓门口话别,空气中充满了诡异的波动,每一句话都是别有用心。面对美人的挑逗相约,狡猾的特务头子并没有上当,须知这一跨进门去可就是脑袋分家了,也因此躲在门后的爱国青年们丧失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暗杀机会,我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机警的特务工作者,易先生的"职业素养"是值得赞赏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深谙事故,心机城府极深的特务头子也是有性格弱点的,当王佳芝坐在幽会的车里对易先生抱怨他让她在特务机关门口干等了两个小时时,这个平时情绪丝毫不外露的特务头子忽然用一种残忍的口吻对她说:"你真的想进来里面等?你想看我’办公’的地方吗?你想看吗?"随后又逼迫着她聆听白天发生的血腥残忍的一幕,用一种极端粗鲁、令人恐惧的姿态向她讲述那血淋淋的一幕。对于他来说,每天哪有什么舒适清爽的工作?一日日重复的是对革命者的严刑拷打,每天目睹鲜血、挣扎、嘶喊……杀人如麻,但又不得不杀,不知道哪一天被砍掉一半脑袋的命运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哪怕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生存也要对敌人赶尽杀绝,哪怕是使用最凶狠残忍的手段。

这样一个人,就算生来邪恶,也是无法抵御这种灭绝人性的生活所带来的恐惧和重压,因此他的人格很容易产生畸变,例如易先生与王佳芝的每一次性爱中都可以看出他性格扭曲的一面,性交中总是或多或少带有暴力,这中极端强烈的行为往往暗示着人格上的分裂、变态,那是一种压抑的人性,是对未来渺无希望的宣泄。一个手染鲜血的刽子手能获得爱吗?恐怕连易先生自己都不相信,然而即便环境如何的残酷,人性都怎样不可能完全泯灭,他或多或少都保持着渴望,一种欲望,希望获得什么真的,一个女人的爱,哪怕是一具女性躯体,哪怕是一分钟一秒钟的快感。

车厢里的那一幕强迫式的内心独白是易先生的内心写照,他已经成为一具特务机关的机器,然而他也是个人,因此在和式屋中面对王佳芝演唱那么一首情真意切的小儿女情长的歌,即便是长期锻炼得喜怒不幸于色的他也禁不住眼眶泛红,正因为有渴望才能被打动,也正因为这份对生的欲望才保留了人性中未泯灭的部分。当易先生聆听隔壁屋里的日本女伶演唱的歌他会说:"你听她们唱的歌,那好像在哭,因为他们知道日本的末日即将来临。"而这末日也同样是自己的末日,因为人性中某些保留使他还存有一定的清醒,那就是厌恶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丑陋、残酷无情,丧失人性,终有一天落得和日本人一样的下场。

就算是再心狠手辣的恶人,只要他还留存一点人性那都有一个乞求,就是获得救赎,被一个年轻貌美的佳人喜爱足以弥补空虚的内心,于是这两个人"相爱"了。王佳芝为什么会投入特务头子的怀抱呢?我认为这里有两个因素:首先,作为一个特务工作者,一个年逾四十的成年男人,他的交游必定广泛,各种各样的人都打过交道,社会阅历是极为丰富的,更别说他所从事工作带有极端的危险性。因为他的职业是审问犯人,那么他必然需要对人的各种性格弱点一目了然,对人性了如指掌,这样看透世情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冷静、谨慎、喜怒不形于色,目光敏锐,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言辞表现出绝佳的交际手腕,进退有度玄机暗藏,有时又可表现出一定的细致体贴、风雅幽默……如果忽略掉其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这些特征集中在一个男人身上通常是智慧、胆识、男性气概的象征,无怪乎有种说法"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说的正是因为"坏"才更能表现出鲜明的人格魅力,不同于常人的一面。

如果说对于"极善"有一种审美,那么对于"极恶"也存在一种审美,这种美往往是邪恶的,是挣扎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最容易叫人摸不清方向,辨不清道理,坏人怎可"迷人"?怎能叫人心生怜悯?做出这种疑问的人恰恰是忽略了"人性"。就是恶人,道德完全败坏,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但他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表现出礼貌有教养的举止,一流的谈吐和见识,这些和我们以往从红色电影中见到的人物塑造截然不同,不是一张黑白脸分明,不是好人才可挺直腰杆,坏人就是佝偻着腰身,鼠目寸光,面容猥琐,贪生怕死毫无气节。

坏人,特别是上流阶层的坏人往往是具有一定修养的,例如--的某些军官,日本贵族军官,意大利黑手党等等,他们非但不猥琐,反倒相貌堂堂,宛如贵族一般,可以说学识教养是和其所处阶层相关的,而不是人的道德品性及所从事工作。因此一个如易先生这样杀人如麻的刽子手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从容优雅,对于涉世未深的王佳芝来说,无疑是同身边那些急躁冒进、天真幼稚又鲁莽冲动的青年小伙子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成熟男人的稳重内敛和运筹帷幄的气魄对一个在男女之事上可说毫无经验的少女来说怎会不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就算是带有暴力的性交也容易产生一中霸者气势,使得女人认为同自己相好的男人必然是个执掌全局,具有丰富经验和强者气势可以委身依靠的人。对于这种个性魅力体现于电影中的两处细节:王佳芝试衣时犹豫不决,易先生肯定有力的说:"穿着它。";在结尾王欲解下钻石戒指时易先生一句肯定的命令:"带着它。"这些短短的三个字表面上不带感情色彩,然而却突出了易先生的性格:他是个凡事有主见,有底气具指挥才能的人,这样的男人往往是具备优秀的生存能力的,遇到困难能够快速寻找对策,不盲从他人,对局势有深刻的透析能力,这种男性魅力是很容易获得女性青睐的,特别是王佳芝这样的少女。

反观王佳芝生活的那一小群学生队伍,这一群人可说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从轻率的策划到付诸执行,起到核心作用的恰恰是一个被利用了贞操、尊严的少女,而本该承担暗杀活动主要风险的男人们都在做什么呢?躲在汽车里、窗帘后,电话机旁,在同特务头子第一次见面打着哆嗦说不清楚话……种种行为已经不能说是属于青年的幼稚无知胆怯鲁莽,在这些人利用革命事业的光辉形象剥夺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纯真又陷她的生命于随处可见的危机中时,那就已经不是该谴责他们性格本身的弱点,而是一种卑鄙无耻的背叛、利用。这些话剧社的所谓爱国青年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将一出危险的戏搬上现实舞台,却躲在勇敢的王佳芝背后指指点点,甚至设计她献身,这种利用,纵然不是明摆着的,可也叫王佳芝对本该与自己情同手足的同学们丧失了信心,尤其是面对有好感的邝欲民,一个大男人居然靠一个弱女子挺身而出,这是何等懦弱可怜的?而赖秀金劝王佳芝奉献第一次的话也同样是打着光辉的名号让她无法拒绝,背后却显示了一个纯粹女人的嫉妒和幸灾乐祸,只不过她是懂得掩饰自己的。真正的勇敢这位平时头头是道的小姐却没有了,刑场上王佳芝能够坦然面对死亡,赖秀金却哭得像个刚出生的孩子,一下子暴露出了她胆小懦弱的女学生本相。

纵观两面,曾经的同学在对自己做出这样的事后,王佳芝便感到心灰意冷,在原著中的一句话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模糊暧昧的心理,那就是"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对,她可以在投入易先生的怀抱中假意或真心的体会一种纯粹的男女情爱,就算她过分的投入演出也不违革命的目的。正是这种模糊的情爱使她最终抛弃了自己的同学,因为对那些出卖她的肉体和灵魂都无所谓的同学,如何能从这些已陷入狂热的革命热情中的群体里体会到丝毫的爱、关心、照顾、怜悯?反倒是易先生的拥抱更能体现一种人性的魅力,那些带着革命面具的同学则统统冷酷的不像是人,不具有丝毫人的感情。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良心的煎熬,"成大事而不苟小恶"并不能开脱良心的罪责,哪怕是欺骗谋害一个大奸大恶之人,谋杀始终是谋杀,是道德的堕落,更别提王佳芝还对易先生生出了一种男女所特有的微妙感情,这种属于男人和女人的感情在女人的世界中往往是至关重要,占据第一线的,女人可以为事业献身,但更容易为爱情献身,因此她最后一次献身,拯救了易先生,出卖了和自己同一阵线的同学。

对于这种出卖,王佳芝是不会后悔的,重来一次她还是会如此,因为同学们早就不再是她生活中的支柱了,他们只盼着她去脱衣服勾引汉奸,对她所受的痛苦没有丝毫同情怜悯。影片中另一个人物,一个组织系统暗杀活动的工作者表现出激昂的革命热情,及对特务头子的痛恨,"我们派了两个女人接近他,都被他发现,弄死了……","他杀了我的老婆……"让我们听听,一个从事情报暗杀活动的地下工作者应当最明白这一行的极端危险和残酷的下场,而恰恰是这样一个男人居然将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送到敌人的虎口下,将与敌人周旋的危险凌驾在本应为他所保护的女人身上,这种所谓的革命热情,与日寇派遣慰安妇的行为有什么两样?

【色戒观后感】相关范文

电影《色戒》观后感范文(精彩5篇)09-23

观后感1700字 色戒观后感12-09

色戒张爱玲观后感优秀5篇08-21

色戒观后感2020最新范文(精彩9篇)02-10

表彰大会观后感优秀6篇01-01

2023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01-01

德育学堂观后感(精选21篇)01-01

“我是接班人”观后感作文(精彩10篇)01-01

《不朽的马克思》观后感【8篇】01-01

觉醒年代观后感500字(精选11篇)01-01

最新范文

电影《战狼1》观后感优秀6篇10-10

荒岛余生观后感优秀影评(优秀6篇)10-10

《守护明天》观后感【优秀3篇】10-10

2020徐峥喜剧电影《囧妈》精彩影评及10-10

电影八佰观后感个人心得感悟优秀6篇10-10

电影《功守道》观后感精彩范文分享【10-10

2022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优秀8篇)10-10

孔繁森观后感【优秀4篇】10-10

消防安全观后感优秀9篇10-10

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观后感【6篇10-10

26 31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