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观后感

教师冯志远观后感【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写作文为同学们带来的教师冯志远观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在作文写作上帮助到同学们。

《冯志远》观后感 篇一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非常平实但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电影《冯志远》,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几个四十二年?冯志远老师,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宁夏千千万万个孩子们。他用四十二年来坚守着一个信念:一定让大西北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就这样,他住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烟的土炉子做饭,自己动手用药瓶改制煤油灯,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把缀学回家的学生返校上课,他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他用四十二年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也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铸就了冯志远这个伟大的平凡教师,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冯志远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师最起码的责任;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

冯志远不惧清贫,不惧寂寞,远离妻儿。他不是没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经快十年没摸到儿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对不起妻儿。"但是"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愿意当老师…"他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他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冯志远支教整整四十二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一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

看到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从教多年的教学历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给学生可亲、可信的感觉,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知识交流与感情交流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后服务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相结合,一个教师,具备这些,才是一个优秀师者的良好素质。所以,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又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学生感到老师可亲不可惧,可信不可疑。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当我看到冯志远老师因没有时间治病,最终导致了双眼的失明,而且还要求站讲台的时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声。我想,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动了,被这个大漠里的老师,被这种伟大的师魂!我真想大喊一声:冯老师,你是我的楷模!

冯老师的从教人生,充分说明了平凡可以铸就非凡,非凡也总是从平凡开始。他把教师这份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而且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不平凡。

我想,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确非易事。一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就做好工作而言,事业心是前提,责任感是保证。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最简单的工作也会经常出错。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平凡岗位是最考验人的,不是信心,而是恒心。凡是在平凡岗位干出成绩的,都是能够一如既往坚持的人。持之以恒、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应该成为我们每名教师的品质,这就是电影《冯志远》给我的启迪!

《冯志远》观后感 篇二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冯志远》观后感 篇三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梁淑琴

《冯志远》观后感 篇四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冯志远》。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受益匪浅。

这部影片讲的是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丢下了一岁多的孩子,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宁夏鸣沙中学任教,四十年来,培养出一万多名优秀学生,而自己却双目失明的感人事迹。透过银幕上冯志远点点滴滴的育人事迹,一个爱岗区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教师形象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动,催我沉思……

他的行为十分让我感动。冯志远老师为了教贫困山区的学生,离开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离开了他的亲人,一去就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内,他不计个人得失,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们,关心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缺乏物质条件的山区下健康地成长,尽可能地接受教育。为此,他的眼睛因时常劳累不能休息而双目失明。他为山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可见他是一位如此负责任的教师啊!

我们与冯志远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他对待工作是多么认真、仔细。而我们对待学习,却是马马虎虎,连冯志远老师的百分之一都不够。我们要向冯志远学习,学习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冯志远老师精心设计的《海燕》一课,让那些沙漠里的孩子们第一次体会到了大海,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使他们的精神受到了洗礼,这个场面不就是教书育人的写照吗?

冯志远未放弃追逐他的梦,虽然他已经退休,课室里的每一块粉笔,每张桌子都留下岁月的痕迹。我终于体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冯志远》观后感 篇五

11月24日,我校全体教师集体收看了电影《冯志远》。在那90多分钟的时间内全场肃然,伴随着风沙、驼铃,我的心逐渐下沉。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穷困潦倒、居无定所,可怜的人儿,凄苦的人生。我为冯老师鸣不平。带着满心的沉重,我离开了校园。

1949年的大学毕业生是何等的弥足珍贵。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祖国来说,哪里都需要他,可以说,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为祖国做出贡献。他为什么要到那沙漠边缘,而且一待就是40多年?晚饭过后,我再次走近冯志远。

“我要上学!”这是一个8岁孩子的心声。然而,迫于果腹之需,更多的父母选择了让孩子辍学。“我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评价。“父亲病了,卖了红枣好买药。”这是旷课孩子的解释。重温这些情景,我读懂了冯老师为什么要去那边缘荒凉的地方。那是一片贫瘠的土地,那里迫切需要教育的春风。

孩子们抓起老师碗里的土豆,大口大口地吃着,连连发出“好吃”的赞叹;迎着风、踏着沙,老师和孩子们寻找着野枣树;“壶里的水是开的,告诉大家不要喝生水”……在这沙漠的边缘,冯老师用自己的爱心营建着绿洲。还有那自制的沙漏、洋铁皮发出的雷声……从这些朴实无华的生活细节中,我理解了他,那风沙肆虐的地方孕育着脉脉的温情。离别时刻,自制的烛火组成了星光大道。孩子们是沉默的,可眼睛流露了感激与不舍。如今电影电视等媒体中,星光大道屡见不鲜,可是何曾有过这样真切的眼神。

“支教一生失明无怨,灿然一笑回望无悔”。这句话的是冯老师对自己一生的概括。网络上登载了一张老人的真实照片。照片上瘦弱的老人笑得很开心。奉献一生,无怨无悔。老人是幸福的!

追寻幸福,人之本能。对于幸福,每人有不同的理解。生而有伴是幸福的,衣食无忧是幸福的,人生无怨无悔更是幸福的。冯老师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失去了妻儿的温情,乍看之下,他一无所有。细心品读,他用自己的人生赢得了一丗美名。为了孩子们更好地活着,他燃尽了青春热血。尽管如今他躺在了病榻之上,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很高。冯志远老师得到了追寻的幸福。

《冯志远》观后感 篇六

冯志远——一个普通而又响亮非凡的名字,说他普通是因为——像他这样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教师还有很多,说他响亮非凡是因为——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年,直到他双目失明,依然以他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那些穷孩子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谱写着育人的赞歌。《冯志远》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西部支教的老师们那深深感人的`一幕人间真情,看过了电影频道的这部《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炬成灰泪始干……

195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仅5年的冯志远,辞别新婚妻子来到宁夏支援教育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冯老师是我们国家名副其实的—大漠红烛!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不赞同冯公的‘狠心’;作为一个父亲的孩子,我理解冯公的‘大爱’;作为曾经入学的学子,我惊诧于冯公的‘高德’;作为一名国家的公民,我愤慨着冯公的‘稀缺’。”这是网友对冯志远老师最恰当的评价。在冯志远老师身上,充分体现了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品德;充分体现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充分体现了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的精神风范。

不错,教师就是这样一个无私的职业。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虽是普通的园丁,默默耕耘之后,满园的桃李芬芳就是收获。每一位教师都在走着一条艰苦的道路,而他们这样执着是为了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希望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可以让学生的一生有所改变。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就是冯志远在他最后一堂课上讲的一番话,令我非常感动。

与冯志远相比,深感差距很大。教师岗位——特殊的岗位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能真正清醒认识教师职责的没有几个人。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冯志远从教47年,却从未评过职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冯志远扎根西部农村教育42载,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冯志远老师的感人事迹,对于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冯志远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做像冯志远那样的合格的教师,是我考虑问题的特定视角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会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像冯志远老师那样爱岗敬业、不断前进,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将自己真诚的感情奉献给我的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诚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我是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人生道路的领航人;作为益友,我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师生态势,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我们就应该以老前辈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指路明灯,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无愧于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重任,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真真正正地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力争做“教书育人的典范,为人师表的楷模”,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奠基石。

《冯志远》观后感 篇七

12月11日上午,学校组织我们去艺都电影院观看电影——《冯志远》。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1958年,年仅28岁的冯志远来到了宁夏腾格里的中宁县鸣沙中学教书。后来,他又被分配到了较远的关帝中学。有一天,他在上语文课时突然间失明了,但他的心,仍旧被学生牵着。冯志远以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精神坚持教书育人,直到70岁

那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离开已经教了40多年的讲台,住进了医院。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冯志远的敬业精神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冯志远把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他爱教育事业,他更爱自己的学生,他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默默地为学生耕耘着……

想想我们身边的老师,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吗?例如我们的班主任——林老师。她为了学生苦口婆心,磨破嘴皮;她为了学生想方设法,操碎了心;她为了学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后进生开小灶……一节语文课上,林老师声道发炎讲不出声来,可她用粉笔写,用手势教,用可亲的微笑示意,她上得那么自如,那么投入,我们的眼睛湿润了,我们的教室出奇的安静,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充满了对老师的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赞颂吗?

老师,谢谢您,您把青春奉献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将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骄傲。

【教师冯志远观后感】相关范文

冯志远电影观后感影评(优秀3篇)10-12

《冯志远》观后感(精彩3篇)06-05

冯志远观后感【优秀6篇】01-08

冬儿姑娘读后感优秀3篇02-18

《冯志远》观后感【精彩3篇】05-23

《冯志远》观后感(优秀10篇)01-26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10篇02-11

《冯志远》观后感优秀8篇06-13

冯志远观后感500字(优秀3篇)02-24

冯志远观后感【精彩4篇】10-11

最新范文

《泰坦尼克号》观后感【4篇】06-27

战狼2观后感精彩6篇06-27

专题片《生命重于泰山》观后感优秀906-27

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观后感精彩10篇06-27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精彩8篇06-26

电影紫日观后感【精彩6篇】06-26

《网络妈妈》观后感优秀9篇06-26

观后感格式【优秀8篇】06-26

《感动中国》观后感(精彩6篇)06-26

让红领巾更鲜艳直播观后感优秀9篇06-26

26 26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