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作文体裁>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写作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观后感【10篇】,在同学们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写作文给您的同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王娅 篇一

“我没上过大学,但这段经历能改变人的命运。如果能帮助孩子们上大学、改变命运,真的是一件挺幸福的事。”镜头里的王娅,消瘦的脸庞布满皱纹,此时却绽放出欣慰而温暖的笑容。这个笑容定格在20__年2月16日,66岁的她被癌症夺走了生命。这位普通的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职工,被推选为“中国好人”。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时,王娅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走进全国总工会机关,为来自能源化学地质系统的工会干部和一线职工上了一堂特殊的主题教育课。

在1989年之后的30年里,用大部分工资和积蓄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7年无偿献血,6次给灾区捐款;身患癌症,却放弃治疗,在生前把唯一住房赠予助学基金;临终时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将遗体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王娅的一生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了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报告会现场,一部纪录短片展示了王娅的先进事迹和感人品质。报告团成员,“时代楷模”张黎明、王娅徒弟赵颖、大学生张宁宁、《光明日报》记者邓晖分别作报告,甘肃受助学生通过视频表达了对王娅的思念之情。他们用真诚而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王娅的生前身后事,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一个鲜活的王娅。

“我一生行善,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王娅弥留之际留给受助孩子们的最后一段话,散发出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聆听报告会的干部职工深受感动,大家纷纷表示,王娅用生命做善事,用爱温暖贫困学生的心,她的大爱初心、高尚品质和价值追求值得广泛弘扬和传承,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用实际行动践行王娅精神,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王娅已去,但她激起的“爱心涟漪”还在继续。据了解,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已向全国能源化学地质职工发出呼吁,开展向王娅学习活动。在王娅奉献精神的鼓舞下,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员工踊跃参与捐资助学活动,已向兴华基金会捐赠157万余元,用来捐助甘肃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同时,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启动了“电网之光·王娅爱心”志愿项目。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二

他伟大而又平凡,他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善良,用自己的大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敬重,他就是20_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中烟台招远的92岁老人――刘盛兰。

听到名字,还以为是一位老奶奶呢!其实他是位老爷爷。刘盛兰一生贫苦,晚年一直靠拾荒为生。他住着破旧房子,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却靠着省吃俭用,坚持捐资助学20_年,捐出善款10多万元。在他的资助下,100多个孩子完成了学业。刘盛兰爷爷,白白的头发稀稀疏疏,常常戴着个破帽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捡垃圾。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后来还是散了,从三十几岁开始,他就一个人生活,他那粗糙的手,泛红的血泡,却扛起来了100多人的命运。其实他每月的收入不超过50元,却资助一个个学生上学,从73岁开始,一直到他不能再动。对他来说:“剩下每一分钱才是最重要的。”二十几年他没有吃药,没有一件新衣服,每天吃的是从垃圾里捡的饭菜,和邻居给的吃食。就是这样一个人,谁能想到他在二十多年来资助了一百多名学生上学。捐款多达十几万。他90岁那年过生日,他资助过的学生都聚到一起,陪他过生日。那是他二十多年来吃过最好的饭菜。哪怕风烛残年,也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啊,我们应该向刘爷爷学习,学习他的坚持不懈,学习他的真诚善良,学习他的无价大爱,更要学习他的崇仁厚德。

想我们现在,都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里,从来不知道要节约,看到别人有什么高档或是好看好玩的东西就嚷嚷着要;不愿意帮父母做家务;学习不用功,还常惹老师同学麻烦……这些习惯真的有些糟糕。看了《感动中国》,我深深地被刘盛兰爷爷感动了,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珍惜美好的生活,刻苦学习,乐于助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作贡献。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樊锦诗 篇三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她用40多年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

“党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敦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作为一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很多人怀疑樊锦诗的意志和能力,可性格倔强的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而且秉承了老一代敦煌人“打不走”的精神。如今73岁的她已满头华发,还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

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敦煌莫高窟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明确的保护方向、保护目标、保护原则、保护措施,才能使它得到更妥善的保护。”樊锦诗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还不够,还要立法和制定保护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在敦煌工作的40多年中,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作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她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等多个国外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并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如何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了樊锦诗日夜思考的问题。

“不能关起门来搞保护,人们应该享受这一珍贵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参加了申遗材料的准备工作,十分清楚世界文化遗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正在解决,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走来。

20__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这是莫高窟保护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樊锦诗不会忘记,一份她亲自参与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协提案,终于作为莫高窟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保护工程开始实施。

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

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个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为了保护敦煌遗产,又能更好服务游客,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国的大型遗址中,还率先启动了参观预约制,并开展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樊锦诗提出,要把敦煌莫高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遗址博物馆,不断增加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与服务功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光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经改变。

“国家的命运决定了莫高窟的命运,国家独立了,国家强大了,国家发展了,我们的文物也就得到更好地保护了。”樊锦诗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把一切的成果和荣誉归功于国家和集体,在她的内心深处,心甘情愿,只想做一个“敦煌的女儿”。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四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6月16日在山洪中不幸遇难,年仅30岁。她从贫困山区走出来,又回到家乡从事扶贫工作,用生命诠释了她的初心和使命。

通过学习“第一书记”黄文秀的事迹,让我明白了基层是艰苦的,只有心怀信仰,才能成就芳华。努力、阳光、热情、真诚、有追求,是黄文秀留给所有人的印象,她用赤诚的初心,质朴的奉献融入贫困群众,担当起脱贫攻坚重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习“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不畏艰苦,奋勇向前的精神。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一脉相承的信仰,奉献与牺牲的信念,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量,铸成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负人民的魂。

黄文秀同志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加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更有意义,生存更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文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她短暂的一生,为老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铿锵誓言犹在耳,壮志未酬泪满巾。黄文秀同志走了,带着百坭村的扶贫重任和群众的脱贫愿望、带着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群众的无限深情,匆匆离去。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用青春书写韶华印记,以信仰铺设脚下芬芳。虽然黄文秀同志走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贫路,也将激励着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不懈奋斗,继续前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黄文秀同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基层工作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决心,助力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融入基层,深入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工作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五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开展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举行了颁奖仪式。评选出的58位全国道德模范以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传递着善行的力量。

在这些道德模范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宁波的一位小学退休教师,在古稀之年放弃退休安逸生活,不远千里到贵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溆浦和宁波两地架起了爱心桥梁,将长三角上万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运到溆浦的大山深处。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小学,帮扶了400多名贫困学生,为学校捐款捐物3400多万元……

她就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周秀芳。

周秀芳不仅助学,还是“扶贫带头人”。她牵头成立爱心基金,精准帮扶湖南溆浦、吉林延边等地产业脱贫。她在吉林和龙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在湖南溆浦创设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她用大爱情怀为山区点燃了希望之灯。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深受学生爱戴。2003年退休后,她被一所私立学校返聘。虽然拿着丰厚的薪水,周秀芳的内心却依然不平静,只因她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支教梦想。

周秀芳的支教梦源自年幼时的经历。在念小学时,周秀芳因家庭贫困差点辍学,班主任鲍老师为她垫付了三元五角的学费,让她得以继续学业,也在她心中照进一束光。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她希望有生之年能为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做点什么。

2014年,66岁的周秀芳得知贵州省惠水县正在招募支教教师,她的内心又燃起了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周秀芳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高龄支教路”。2015年春节,从贵州回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好友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更需要支援,便决定去看看。而她这一看便不走了。

周秀芳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到桐林小学的情景。”长途跋涉辗转来到九溪江乡桐林小学门口时,眼前的情形让她震惊了——一栋简陋的木房,16个孩子正在认真聆听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讲课,这位老师也是桐林小学的老师。见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贵州的周秀芳决定留在湖南。

周秀芳开始了在溆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了乡村学校,用启发式的教学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当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难户,走访贫困学生时,她总会偷偷给学生家长塞点钱;看见孩子们穿着单薄,她张罗着给他们买校服;为让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又张罗着给学校买电脑;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联系医院给孩子做手术……周秀芳和儿子、儿媳长期结对资助16名贫困生,用于支教的钱超过了10万元,而她自己却常常一碗米饭、一碟泡菜对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资每个月有7000多元,最困难的时候,她的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说。

助学路上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溆浦地处雪峰山北麓,层峦叠嶂,很多学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医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过多可能有坐轮椅的风险,但她坚持到每一户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有一次,她来回走了8个多小时。还有一次家访途中,周秀芳身体不支摔倒。被救回后家人劝她放弃,她却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就把我埋在学校旁边的土地上。”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篇六

“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是我看完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关于黄文秀同志的事迹后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黄文秀同志从大山走出去,又回到大山;从一名硕士研究生自愿回到家乡工作;从一名市委宣传干事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她义无反顾踏上扶贫的长征路,带领百坭村村民脱贫致富,用生命谱写扶贫乐章。

黄文秀作为村里首位女第一书记,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与排斥,她翻山越岭、走街串户,做村民的贴心人。在短短的时间里推动了百坭村的路灯修建、道路硬化、蓄水池修建等项目,为村民解决农产品问题,带领88户418名贫困户脱贫。在即将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她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我们应以黄文秀为标杆,在攻坚扶贫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黄文秀同志在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告别患病的父母,前往扶贫第一线。正是这样一种为民服务的初心,让这位年轻的党员干部作出了这样重大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管在何种岗位,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谋好事,干实事。

学习黄文秀同志践行信念。黄文秀说过“家乡养育了我们,我们必须回报家乡;祖国培养了我们,我们必须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回报祖国”。信念是一种精神力,信念也是一种动力,信念更是在扶贫长征路上的战斗力。只有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理想信念,才能在新时代的大地上,留下自己的足印。

学习黄文秀同志坚守使命。从主动请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那一刻起,黄文秀同志就肩负起了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干部在攻坚扶贫上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牢记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职尽责,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秉承积极为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只有坚守这样一份使命,才能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黄文秀同志给新时代的年轻党员树立起了一面光荣的旗帜,我们应以黄文秀同志的精神为标杆,追逐她的身影,完成她未完成的事业,以共产党员的身份,用无悔的青春和一颗永不忘记的初心继续前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周秀芳 篇七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9月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开展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举行了颁奖仪式。评选出的58位全国道德模范以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传递着善行的力量。

在这些道德模范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是浙江宁波的一位小学退休教师,在古稀之年放弃退休安逸生活,不远千里到贵州、湖南支教,在湖南溆浦和宁波两地架起了爱心桥梁,将长三角上万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运到溆浦的大山深处。在她的努力下,新建了29所希望小学,帮扶了400多名贫困学生,为学校捐款捐物3400多万元……

她就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周秀芳。

周秀芳不仅助学,还是“扶贫带头人”。她牵头成立爱心基金,精准帮扶湖南溆浦、吉林延边等地产业脱贫。她在吉林和龙成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在湖南溆浦创设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她用大爱情怀为山区点燃了希望之灯。

初心不改 年近古稀远赴山区支教

退休前,周秀芳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深受学生爱戴。20__年退休后,她被一所私立学校返聘。虽然拿着丰厚的薪水,周秀芳的内心却依然不平静,只因她还有一个未实现的支教梦想。

周秀芳的支教梦源自年幼时的经历。在念小学时,周秀芳因家庭贫困差点辍学,班主任鲍老师为她垫付了三元五角的学费,让她得以继续学业,也在她心中照进一束光。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她希望有生之年能为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做点什么。

20__年,66岁的周秀芳得知贵州省惠水县正在招募支教教师,她的内心又燃起了这把火。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周秀芳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高龄支教路”。20__年春节,从贵州回宁波过年的周秀芳听好友说湖南省溆浦县九溪江乡更需要支援,便决定去看看。而她这一看便不走了。

周秀芳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到桐林小学的情景。”长途跋涉辗转来到九溪江乡桐林小学门口时,眼前的情形让她震惊了——一栋简陋的木房,16个孩子正在认真聆听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讲课,这位老师也是桐林小学唯一的老师。见此情景,原定要重返贵州的周秀芳决定留在湖南。

周秀芳开始了在溆浦的支教生涯,她把先进教育理念带进了乡村学校,用启发式的教学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当地村民收入很低,很多家庭都是困难户,走访贫困学生时,她总会偷偷给学生家长塞点钱;看见孩子们穿着单薄,她张罗着给他们买校服;为让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又张罗着给学校买电脑;看到有孩子患眼疾,她自掏腰包联系医院给孩子做手术……周秀芳和儿子、儿媳长期结对资助16名贫困生,用于支教的钱超过了10万元,而她自己却常常一碗米饭、一碟泡菜对付一餐。

周秀芳退休工资每个月有7000多元,最困难的时候,她的工资卡里只剩下3.6元。“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很富有。”周秀芳说。

助学路上的困难还远不止这些,溆浦地处雪峰山北麓,层峦叠嶂,很多学校就建在半山腰。周秀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医生曾警告她,如果走路过多可能有坐轮椅的风险,但她坚持到每一户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有一次,她来回走了8个多小时。还有一次家访途中,周秀芳身体不支摔倒。被救回后家人劝她放弃,她却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就把我埋在学校旁边的土地上。”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八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20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20_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九

连日来,“支教奶奶”周秀芳远赴湖南山区援建学校扶智扶贫的感人事迹,深深感动了宁波市民,并激发了广大市民奉献爱心的热情。在周秀芳发起溆浦县红花村希望小学众筹项目后,众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支持,5313名市民爱心接力,短短3天就集齐了50万元建校款项,再次彰显了宁波这座文明城市的博爱,书写了一曲奉献爱心的赞歌。

鄞州中河街道荣安和院幼儿园将义卖所得的2714.2元捐了出来;姜山幼儿园华泰星城分园将4062元义卖所得捐赠;象山石浦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傅萃等爱心人士纷纷响应;一位身患癌症的60多岁的老人,在周秀芳的微信里留言,她要捐赠5000元……市民的爱心接力,让项目捐款数额不断攀升。网友在朋友圈里转发支持:“与爱同行,一起为‘爱心搬运工’周奶奶圆一个助学梦”“在六一节来临之际,为山区孩子送上一份大礼”。

本次爱心筹款目标金额为50万元。到昨天(5月31日)下午5时,善款募集达到500314.14元,参与人数达到5313人。其中,单笔最大捐款金额来自存希公益基金,为16.8万元。

学习“我们公益基金的帮助领域就是建希望小学、爱心结对和捐赠教学设备。自红花村希望小学众筹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关注。我们看到了周秀芳老师对山区孩子的爱心,也看到宁波人对扶贫事业的热情,我们很感动,觉得应该尽一分力。”存希公益基金负责人宋丽娜说。

“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儿童节礼物,我比他们还要高兴,我的心要飞起来了。”周秀芳激动地说。她第一时间发微信语音给红花村党支部书记向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50万元的众筹目标实现了,建主体大楼的钱够了,告诉孩子们,告诉村民们,告诉那两位80多岁的老教师,宁波好人帮我们圆梦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黄文秀 篇十

“一个人,燃尽了青春,把爱与希望种在无数人心中……你赋予的力量,再艰难的道路,我们继续着征程……”最近,在广西百色市,许多人都在动情地传唱着这首名为《力量》的歌。它是百色市一位村民为哀悼因公殉职的黄文秀所作。

黄文秀,一位广西的贫困山区的第一书记,一位从事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好干部。但在6月16日晚,在回村部署抗洪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她的身上有太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她有太多的事迹需要我们所有人铭记。

学习黄文秀,就是要学习她“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除了感恩,她的心里还默默地存放着一份责任。她不怕艰辛,把能使家乡的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使命,啃硬骨头,把困难扛在肩上,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担当作为的优秀品格。

“她饮水思源,不改本色。是党的扶贫政策让黄文秀一家摆脱贫困,让她坚定了铭记党恩、跟党走的决心。”黄文秀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精神缺一直照亮着我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她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时刻提醒自己要勇于担当,无私分享。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学习“黄文秀式”的好干部,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观后感】相关范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00字江梦南10-03

感动中国2021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精选04-07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优秀观后感(优秀8篇)03-0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及心得优03-08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优秀1004-01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优秀7篇】03-17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观后感【精03-09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优秀3篇)01-2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07-25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优秀9篇】05-15

最新范文

大学生感动中国观后感(优秀7篇)05-15

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优秀05-15

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优秀9篇】05-15

观后感怎么写【精选9篇】05-15

透视春晚观后感优秀8篇05-15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优秀6篇05-15

《死亡爬行》观后感【精彩10篇】05-15

春晚观后感(优秀8篇)05-15

北京冬奥会优秀观后感300字【优秀5篇05-15

大国工匠观后感600字(优秀8篇)05-15

26 2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