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批判物欲折断人类的理想之翼,亦有人以“面包与水仙花”之类的比喻来告诫人类应追逐心中的圣地。
窃以为,若无面包,又怎能上九天揽月,追寻那一片璀璨的星光?面包所代表的绝不仅是人类肤浅的口腹之欲。悠悠进化之路,人类携着粮食一同摆脱那心智未开的蒙昧时代,向更高的光明处前行。
诚如古语“国 古人早已明晓那颗颗饱满洁白的米粒中蕴含的精神和灵气,懂得那一片金黄的麦地所象征的情感,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先辈们早已了悟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满足人基本的生理需求,更是人对自身生命乃至万物生命的尊重。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生命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追逐远方的那束水仙花呢?唯有紧握手中的面包,以粮食为绳,与岁月拔河,才可寻觅更高处的梦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杂交水稻面世几十年后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起当年的饥寒岁月,他热泪盈眶地慨叹说:“那时候每家都几近断炊,连乞丐上门讨饭,主人家也拿不出一点吃食。”而当记者问他是否担心再次出现这般情形时,他坚定地回答道:“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不可能了”,这四个字似有千钧力。是的,中国人民饱受缺粮之痛,历经风雨,终于获得了粮食温暖的拥抱。而今,人们在咀嚼粮食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细细体味心中的那份自足、充实和温暖呢?
由是观之,一个国家乃至民族,首先必须满足所谓的“口腹之欲”,然后才可期待更远处的桃花流水、万种风情。何出此言?因为口腹之欲的满足,不仅仅能使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更是一个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形成的基础。试问哪一个百姓饥肠辘辘的国家,能使国人生发出由衷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呢?
令人感到快慰的是,当《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搬上荧屏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粮食带给人类的精神釉彩,给予人类的那份追逐高雅和梦想的坚实力量。
海子有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被这句诗猝然击中,面包与水仙花从不冲突,品尝手中面包的美妙,去踏上采摘水仙花的征途。
简评
这篇作文的功力在于,能由物質而思及精神,并阐明了“物质可以支撑、推进精神,精神可以升华、引领物质”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既能从小处落笔,讲清说透生活常理;又能从大处着眼,关注思虑国计民生。文章既有深邃的思辨,亦有情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