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常用范文>意见建议

城市发展建议(最新4篇)

发布时间:

泡面作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城市发展建议(最新4篇),如果有助于您的写作,还请您介绍泡面作文给您的同学。

城市发展建议 篇一

一、新进展

(一)编制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专项规划

北京、上海等城市正在抓紧编制“十二五”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从规划层面统筹谋划今后的工作。

(二)惠农支农投入取得新突破

北京市连续6年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超过50%。上海市财政支农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6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7.3%,中心城区和郊区基础设施投资强度比从“十五”的2.5∶1调整为“十一五”的1.6∶1。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北京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光纤网络”,天津市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95%,重庆市实现全民医保目标,武汉市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成都市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社区。

(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北京市构建由农业贷款、农业投资、农业担保、农业投资基金、农村信用社建设、农业保险和农业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组成的“七农”现代金融服务平台。天津市推进宅基地换房,上海市建立基本农田、公益林、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机制,重庆市出台农民工市民化的新政策,武汉市建立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成都市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五)农民收入跃上新台阶

2009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成都农民人均纯收分别达到11668元、12482元、8687元、7161元和712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29∶1、2.46∶1、2.31∶1、2.57∶1和2.62∶1,城乡差距明显低于全国3.33∶1的比例。

二、新问题

(一)户籍问题

本地农民不愿意“农转非”与外地农民“农转非”难的问题并存。由于郊区土地升值潜力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以及附着于农村户口和土地上的优惠政策及福利待遇,目前城市郊区农民大多数不愿意转为非农户口。过去一些“农转非”的甚至要求“非转农”。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外地农民工难以在务工城市得到户籍。

(二)农村“空心化”与“城市病”并存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以及农村建房存在建新不拆旧的现象,目前形成了一些“空心村”。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大城市的住房紧张、交通拥堵、水电供应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凸显。

(三)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非农化倾向明显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村劳力、存款及土地增值收益等要素流向城市,一些农产品生产受到影响。比如蔬菜,据调查,2006―2009年,京、津、沪三大城市蔬菜播种面积由33.82万公顷减少到27.75万公顷,减少了17.9%,而同期三市常住人口由4471万人增加到4904万人,增加了9.7%,这一增一减给城市蔬菜供应和价格带来不利影响。

(四)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些地方对中央提出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要求,缺乏足够认识和有力措施,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农民及社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三、建议

大城市虽然农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有清醒、足够的认识,并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第一,通过保护菜地、支持菜农、注重物流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保障蔬菜供应,防止菜价过度上涨。

第二,在土地征用、耕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更好地保障耕地安全和农民权益。

第三,在城区、郊区镇、农村的居民和外来农民工多元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补助标准应逐步缩小差距。

第四,当地农民和外地农民工转为户籍市民,要依据《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解决好承包地、宅基地等问题,并综合考虑农民意愿、城市人口容量、城市财力等因素,统筹解决好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五,推进农村集体财产的产权制度改革,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交易市场,加强维权、监管等工作。

第六,在城市郊区更好地发展小城镇,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缓解主城区在住房、交通、服务、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第七,在注重发挥郊区农村的农业、生态、水资源保护、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对耕地、生态等的补偿。

第八,要加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规划工作,在“十二五”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中,提出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城市发展 篇二

关键词: 城市 城市计划 南昌经开区

1.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1.1城市的形成

要论及城市的发展,首先我们得明确城市是如何形成的。简单地说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也就是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智能的居民点。

有了城市的出现,就有了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而城市的构成主要分为:城市系统的构成、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等。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其所有系统的特征为: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及与环境的联系性。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构建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2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种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城市设计

下面我将主要从商业区、城市中心、城市广场来论述该区的城市设计。

2.1商业区

城市商业活动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居民购买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蔬菜、食品、家用器具等,是有规律的活动。故而经开区的商业区主要是围绕着周边的几所高校分布的,比如江西财大、交大都在双港路上,因此此处的商业氛围比较重,消费的阶层也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们。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经开区的下罗也是商业的中心,原因之一就是该处是交通换乘的主要集中地,离庐山南大道比较近,周边也有几所高校云集,同时该处还受开发商对地产的拓展影响,周边楼盘比较密集,人口密度较大,故而此处成为商业区就不足为怪了。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罗附近有集贸市场、学校、银行、医院,极其地方便了周边的民众。

但当然商业区也存在很多弊端,问题之一就是街区卫生脏、乱、差,特别是围绕高校附近的街区,晚上时间是街区最为热闹的时刻,一些小贩们随便摆摊设点,垃圾也是随便往街面乱扔,城市的道路在此处显得非常的脏,到处是黑乎乎的油质痕迹。问题之二则是交通出行规划较乱,黑的车几乎在每所高校门口都有,当然在繁华的商业周边也不缺乏此“特色”。记得曾看过一则南昌的新闻报道,也曝光了并处罚了此种黑面的,但还是层出不穷。

2.2城市中心

城市中心的构成应有各类建筑物、各类活动场地、道路、绿地等设施。这些内容可组成一个广场或组织在一条道路上,也可以在街道、广场上联合布置,形成一片建筑群体。同样经开区的城市中心区的构成正好符合此条发展规律,现在经开区的中心区应该说已集中在洪客隆英伦区了,在此处有大型购物中心、有各类建筑物、有完善的道路及周边的绿地,在中档次。

2.3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广场是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可以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憩、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广场旁一般都布置着城市中的重要建筑物、绿地设施,能集中地表现城市空间环境面貌。

经开区的广场主要定位是商业及市场广场,由于广场是生活的中心区,因而经开区的广场如同商业中心区一样,其地理位置不变,也在前面论及的洪客隆英伦区。商业中心区的形成势必就会沿此周边有商业广场的形成,这也是现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大势所在。

3.南昌经开区现状分析

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于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江西省和南昌市重点开发建设的外向型经济区域。开发区地处南昌市昌北地区,与南昌市老城区仅一江之隔,有八一大桥、南昌大桥、英雄大桥与之相连。

而经开区自2000年规划以来,其道路系统应该来说是比较新的,但是只要路过经开区的过路司机就会反映道路太糟,特别是在下雨季节,路面积水多而深,完全不像是新规划的城区。有些地方的道路过窄,不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路面断开或裂开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

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一条车道实际通过多少车数,一般是从实际观测中用类比的方法估算。而道路横断面设计要考虑近远期结合的要求,为了适应城市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的需要,道路横断面的设计既要满足近期建设要求,又要为远期发展提供过渡条件,近期不需要的路面不应铺筑。新建道路要为远期扩建留有余地,备用地在近期可加以绿化等。

经开区的道路系统在有些地方规划得不恰当,规划时间不合理,甚至规划步骤出现颠反的现象。就比如说道路的修建,对非专业的人来说,可能也知道道路修建应该先封闭一边车道,待该车道修建完毕后可以通行单车道了再封闭另边车道,但是在经开区双港路进行封闭修建时就出现双条道路均被完全封闭,给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方便,除了人行道可以走动之外,其他一切都被隔断,在我看来这就是规划步骤不合理。

同时,我认为城市设计与规划就我国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抉择,一旦抉择不合理,就势必造成财力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怎么建、在哪建、可以建什么等都是政府的抉择,甚至是个人的抉择。所以我个人认为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应该让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按照大多人民众的意愿进行合理规划,而不是忽视民众的意识,因为城市的任何规划及设计服务对象都是广大群众,脱离群众势必会造成规划的失败。

4.结语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让二者结合“神似”而不是“形似”。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卢世主。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发展 篇三

【关键词】城市旅游;动力系统;驱动机制;动力模型;桂林

城市旅游即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始,城市旅游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也愈发显著,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以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例,我国2000年接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24个城市和另外接待超过10万人次的12个城市共接待2369.73万人次,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次的76.1%(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统计年鉴)。由于城市旅游在城市复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就业、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城市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过度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人造景点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环境的绿化、亮化,而忽视城市特色的塑造和自身优势的挖掘的弊病逐渐显现:城市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个性,导致城市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特色丧失。其结果与城市旅游忽视发展动力机制的培育和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研究滞后不无关系。

城市旅游成为近年来旅游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国内外不少学者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国外Page(1995)、Dennis(1995)、VandenBerg(1995)和Pearce(2001)都对城市旅游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国内,1999年保继刚、朱竑对珠海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模型进行开创性的探索,是国内较早探索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的学者;2000年彭华借鉴利珀(Leiper,1990)提出的人的需求+吸引物+信息的旅游吸引系统,提出了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构成,并由中介系统和条件支持系统所联系的城市动力系统结构模型;2002年保继刚、刘雪梅对广东海外旅游发展作了定量化分析;2005年龙江智、保继刚运用“推——拉”(Push-P<www.paomian.net>ullModel)模型分析深圳、珠海两市旅游发展动力。但是,总体上目前关于城市旅游动力机制(DrivingMechanism)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专门、系统的论述。

二、基本理论

(一)城市旅游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按照“推—拉”模式(Push—PullModel),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其一,旅游体验本质所决定的需求结构;其二,旅游城市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城市旅游引力优势)。同时,要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的作用,形成了由旅游消费牵动和旅游产品吸引构成,并由中介系统和支持系统所联系的动力系统所推动的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图1)。

(二)旅游动力系统分析

1.需求系统

人对城市旅游的需求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原始推动力,旅游消费的推动,主要是研究需求结构和需求量及其未来趋势,以便制定城市旅游开发战略和促销战略。

2.引力系统

旅游活动具有资源指向性,旅游资源(旅游吸引)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性、营造性的特点。城市旅游引力系统主要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部分组成,物质性吸引系统有:景观与环境吸引、设施吸引;非物质性吸引系统有:形象吸引、活动(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吸引、氛围(苏州的江南风情、深圳的现代气息等)吸引和服务(旅游信息、接待等服务)吸引。

3.中介系统

中介系统是一个联络城市产品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把城市产品推向市场,引导消费,将旅游需求转化为旅游行为;另一方面又将需求信息反馈给城市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指导其制定城市旅游开发和促销战略。中介系统主要是指由各种传媒、宣传品、旅行社以及旅游交通等要素组成的,沟通城市旅游生产与消费的网络系统。

4.城市旅游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大环境,它由硬环境(城市建设、交通、环境卫生、公用设施等)和软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旅游政策等)构成。城市旅游支持系统是构成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对城市旅游吸引的营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是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

(三)城市旅游动力模型

由于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城市旅游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情况,结合自己实际,抓住动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和优势,寻找适合自己的旅游发展模式。

1.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素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素有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构成。主导因素是指在推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实现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源泉。辅助因素是对城市旅游发展起辅助推动作用的因素,它们不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吸引物,但对旅游者的决策和旅游体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城市旅游的主导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城市旅游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时期,其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如深圳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经济特区之一,特区优势是其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初,特区优势已经不明显,主题公园成为深圳城市旅游新的主打吸引力;由于主题公园特殊的生命周期,使其吸引力下降较快,深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具备发展商务、会展旅游的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圳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机制。

2.城市旅游动力模型

城市旅游动力模型是一种主导动力驱动模型,根据城市旅游主导因素不同,城市旅游动力模型可分成四种类型:资源驱动型、经济吸引型、需求推动型和综合驱动型(表1)。

三、桂林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研究

(一)桂林城市旅游的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就明确了桂林市作为风景游览城市的定位,对桂林风景营建和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桂林市旅游经历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1973~1977)以接待为主阶段、向经济产业转化的发展阶段(1978~1987)、低谷波动的停滞巩固阶段(1988~1996)和二次发展阶段(1997~)的曲折过程。现在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大桂林旅游圈构建、可进入性的提高等措施,实现了桂林旅游的二次发展(图2)。2002年桂林市共接待旅游者109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8%。其中国内游客997.37万人次,增长8.89%;入境游客98.43万人次,增长5.5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9.33亿元。

(二)桂林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1.桂林城市旅游发展模式

桂林市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新桂林、新旅游、新享受”为主题,围绕以城市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会展商务等活动为内涵的“主题城市”旅游核心,发展民族风情、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重点,以加强桂南北旅游区、泛珠江流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合作为辅助的旅游发展模式(图3)。同时,桂林市作为桂北旅游区的核心城市,其旅游发展应加强与自治区内桂南、桂东、桂西旅游的合作,特别是与南宁旅游圈在游客互送、会展商务旅游等方面的联动机制创新。

从桂林市旅游发展模式框图中,可以看出:城市主题(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旅游等)是桂林市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是一种强有力的形象招呼,“山水甲天下”仍是桂林市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核心力,同时,由于游客需求的多元化,桂林休闲度假、会展旅游也具有强劲的发展趋势;城市环境的改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形象的塑造以及居民和旅游从业者素质构成桂林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辅助和有效补充;为把桂林建成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区域环境,桂林市旅游的客源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山水风光、休闲度假具有全球性,会展商务旅游主要为国内和东盟国际客源,民俗、生态旅游主要以区内和国内游客为主,因此良好的城市区域环境是桂林城市旅游发展重要影响因素,桂林城市旅游发展应充分重视区内、泛珠江流域和东盟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

2.驱动机制模型

(1)桂林旅游发展初期动力机制。桂林旅游发展初期,以政府促进型的山水观光旅游为主导因素的动力模型(图4)。桂林作为一座以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而著称于世的旅游城市,凭借桂林山水独特的风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山水风光的垄断性旅游资源成为桂林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桂林市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塑造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旅游形象,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成为游客梦寐的旅游胜地。桂林市独特的山水资源、形象鲜明的旅游形象同时也迎合当时的国外旅游者观光、寻祖探亲的主题旅游需求。另外,桂林城市旅游在建国后迅速发展,与国家的支持政策休戚相关。建国后,中央就明确了桂林市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并给予桂林市旅游发展的政策等支持。因此,桂林旅游发展初期,形成了以山水观光为主导的动力机制。

(2)二次发展阶段动力机制分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经济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时,中国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世界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这种状况改变了旅华游客的主要动机:来我国的商务、会议、展览旅游迅猛发展。1996~2000年间,商务、会议游客占入境游客比重的平均为37.9%,仅比同期的观光度假游客比重少3.26%。同样,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民也由温饱步入了小康,随着老百姓经济条件的宽裕及空闲时间的增多,旅游不仅成为老百姓生活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不断成熟,旅游需求结构走向了多元化。综上,国内外旅游需求结构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深刻变化:观光、寻祖旅游观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经济因素成为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此期间,武汉、天津等城市表现明显优于桂林)。

然而,面对国内旅游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桂林并没有及时成功地实现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的转化,支撑着桂林旅游业继续进一步发展。由于桂林单一的山水观光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旅游需求,同时一些新兴旅游城市的兴起,加剧了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使部分游客专项其它城市,导致桂林市入境旅游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处在低谷波动的停滞阶段(1988年~1996年),在第10名左右徘徊。

经过近10年的停滞,桂林城市旅游的管理者开始反思自身旅游发展模式,并不断进行新的发展动力机制探索。纵深发展和丰富以桂林山水为特色,以百里漓江画廊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业;加快桂林市周边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灵湖休闲度假中心、青狮潭旅游度假区等度假产品);保护、开发文化旅游,形成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靖江王诚、阳朔西街等);丰富民族风情产品系列(龙胜民族风情旅游区);完善城市休闲、娱乐系统;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黄金旅游廊道,加强桂林和南宁之间会展旅游合作,客源共享;加快融入泛珠江流域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区域旅游合作。桂林市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城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等措施,形成了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和会展旅游为主题的城市旅游体系,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成为桂林城市旅游发展的主导动力,新的动力机制(图5)的形成实现桂林市旅游的二次发展。

(三)启示

桂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城市环境,这些优势恰恰适合国内外旅游者的新需求,因此,桂林旅游仍具有相对的优势和无尽的发展潜力。要桂林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如下方面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1.桂林旅游形象定位问题。旅游形象作为吸引游客的决定性因素,它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受本底形象的强弱,传播中的形象以及传播的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桂林山水甲天下”形象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面临老化的威胁,应尽快对桂林旅游形象重新定位,实现旅游形象的升级更新。

2.坚持环境整体优质提升的原则,继续加强市内景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完善市内游憩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出具规模的“两江四湖”夜间游览和游憩功能,加快城市会展设施的建设,与南宁实现南北联动,做活会议会展旅游项目。

3.城市旅游动力模型是一种主导动力驱动模型。不同时期同一城市主要旅游动力机制也可能完全不同,主导动力机制的转化与演变模式决定城市旅游发展模式。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挖掘桂林旅游发展的主导驱动力,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不断探索和创新,适时培育桂林市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

四、结论

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人造景点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硬件环境的改善,忽视了城市旅游特色和形象的挖掘和塑造(即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培育),造成城市旅游特色趋同,特色不断丧失。然而,如何去挖掘和培育城市旅游的动力机制将成为城市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根据城市旅游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图1),城市旅游动力机制的培育:首先,认真分析城市旅游发展的环境和旅游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把握旅游发展的主体趋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其次,深入了解城市的文脉和地脉,分析城市旅游发展现状,挖掘特色和主导驱动力,培育城市旅游动力机制;最后,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创建城市旅游品牌,对接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供给,并不断发展城市旅游动力机制。

本文选择以桂林市作为案例,是因为桂林市作为国内典型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其城市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他传统旅游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竑.珠海城市旅游发展[J].人文地理,1999,14(3).

[2]彭华.旅游发展区动力机制及动力模型探析[J].旅游学刊,1999,(6).

[3]彭华.关于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5.

[4]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1).

[5]吴志才,彭华.汕头市的旅游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J].热带地理,2004,24(3).

[6]龙江智,保继刚.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1).

[7]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2005,24(2).

[8]保继刚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发展建议 篇四

我市旅游业起步迟,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还处于弱势状态,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品位不高、整合程度低,相关行业联动发展不足,旅游单位的市场化运作意识不强、热情不高,缺乏专业经营人才。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对全市旅游业要实施统一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制定切合我市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强化对旅游业的组织、引导、协调与管理功能。

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大旅游”的管理模式,依照政府主导原则,在政府层面上建立具有统一规划、政策导向、资源整合、部门协调和综合管理职能的市级旅游领导小组,根据职能设立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招商引资等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石港渔湾水道、开沙岛、进鲜港、南山湖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建立健全正常的议事、调度、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

2.科学制定规划。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通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按照“重规划、重建设、边宣传、边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规划协调、综合效益、可操作性为原则,精心组织编制《通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实施旅游资源整合、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要素配置和规范旅游市场管理等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石港渔湾水道、进鲜港、南山湖等重点旅游景区详规。

3.加大推介力度。要加大旅游宣传投入,以品牌推介为核心,推动城市旅游形象、旅游产品的传播。要主动和周边的南通、上海以及苏南一些著名景区加强联络,进行横向联系合作,扩大旅游辐射面。吸引旅行社参与运作,通过与旅行社共同制作宣传资料,采取价格优惠、奖金激励等多种形式,直接向客源地宣传促销,促进客源的组织。要积极利用会展、节庆活动促旅游发展,精心筹划好通州市重点旅游资源推介会活动。借助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市旅游景点,建立与新闻媒体双向互动的信息平台,及时各类旅游信息。

二、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

1.打好“人”和“城”两张牌。同志曾说过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的业绩及声誉是通州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宝藏,发展以张謇业绩为中心的旅游,实质是实业文化的旅游。作为张謇先生的故里,我市已成为全国家纺市场的龙头,中国南通家纺城被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我们要充分放大张謇实业文化和南通州家纺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来瞻仰张謇先生在通州范围内的遗迹,来家纺城观光购物。通过向游客有偿提供风味小吃、旅游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展示通州的人文景观、风土民情、地方特色。

2.做好三水(一湾一岛一港)文章。我市濒江临海,水资源丰富。石港渔湾水道具有河曲、树繁、草茂、鸟多、水清和境幽六大特色;开沙岛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良好,农副产品、水产品资源丰富;进鲜港河宽水阔,鱼虾鲜美,乡野风光保存完好。要围绕“三水”资源,打造各具侧重的旅游休闲景点,做活水的文章。

3.依托成熟景点打造旅游线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强化区域协作,主动与我市主要旅游客源地城市--上海、苏州、南通等地旅行社联手开拓通州旅游市场,逐步将本市景点纳入长三角、南通旅游线路。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品牌建设。大力开展景区创建活动,不断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我市目前较成熟的景点可组成三条一日游线路:一是由中国南通家纺城--南山寺--西亭长盛垂钓山庄--石港渔湾水道;二是由南山寺--兴东绿野观光农业休闲园--五接开沙岛度假区;三是从中国南通家纺城--先锋惠凯生态园、御园农庄--五接开沙岛度假区。时机成熟后可将南山湖、謇园、忠孝文化园等纳入一日游线路,以进一步凸显通州旅游特色,完善通州旅游体系。

三、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建立旅游业有偿投资机制,加大景点的投入、开发、建设力度,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通州旅游业,形成多元投入、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

1.设立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市旅游业发展基金,用于开发研究项目、编制规划补贴、旅游宣传推介等。

2.争取扶持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水利、交通、农村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以及环保治理、省生态示范工程等专项资金,更多地带动旅游业的投入。

3.吸引民间资金。通过招商引资渠道,运用市场化经营手段,把优势资源变成旅游发展的资本来运行。利用以资源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等方式,充分挖掘民资民力,引导资金投入旅游业。

四、夯实基础,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通过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产业链的整合,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完善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如景区建设、

环境工程、宾馆餐饮、标识系统、信息咨询及游客中心等游客服务系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必须依照规划,全面协调发展。要重点搞好景区道路、绿化、电力、电信、环卫等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

【城市发展建议】相关范文

城市发展范文最新5篇12-02

城市发展演讲稿【精彩3篇】12-10

“两个全球倡议”有何含义及意义优秀01-01

2023年度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参考(10001-01

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书(优秀7篇)01-01

文明上网的倡议书优秀6篇01-01

远离毒品的中学生倡议书通用5篇01-01

2022党小组意见通用4篇01-01

关于学习的倡议书范文优秀9篇01-01

2021绿色低碳出行倡议书范文精选8篇01-01

最新范文

民事法律意见书优秀范文(推荐(最新2篇01-16

垃圾分类的倡议书(优秀6篇)01-16

垃圾分类倡议书(最新5篇)01-16

垃圾分类的倡议书优秀7篇01-16

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精选7篇)01-16

小学生文明上网倡议书【最新10篇】01-16

学习倡议书最新3篇01-16

垃圾分类倡议书精选8篇01-15

党小组考察意见【优秀5篇】01-15

人大代表建议提案(通用10篇)01-15

78 49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