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作文>学生学习>毕业论文

艺术与生活论文通用5篇

发布时间:

泡面作文为同学们精心整理了艺术与生活论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艺术与生活论文 篇一

关键词:艺术真实;述评;古代艺术真实论

1.引言

艺术真实是中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真实理论还在不断发展。在人们过多的关注西方文学艺术真实观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也应关注到中国艺术真实理论的变化发展。笔者对国内艺术真实论的专著、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这三大类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硕博论文类文献,以关键词“艺术真实”在知网搜寻硕博论文情况,截止2015年5月,共计279篇论文。由于艺术真实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期刊较多,根据本文研究的范围,所以只选取了文学理论核心期刊类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具体分析。其中《文艺研究》有12篇、《文艺理论与批评》有6篇,《文艺报》有5篇,《文学评论》有8篇,《外国文学研究》有4篇,《文艺理论研究》有26篇。

根据专著类书目的介绍及评述,笔者发现国内艺术真实论的专著多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本文主要列举的艺术真实论专著有: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萧殷论文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和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

再者,经过国内文献研究的整理,从古代文论中梳理出艺术真实理论线索的文献不多。笔者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艺术真实理论尚有挖掘的空间。在古代文论中,很难找到有关于艺术真实理论的专论,但是其中关联性的线索是有迹可循的。笔者的问题是,中古国代文论中能否通过这种源头性线索的梳理来建立起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的理论框架。笔者试从古代文论中梳理出相关线索以验证其探寻其可能性。

2.国内艺术真实论研究概况

笔者基于国内艺术真实理论专著、文艺学专业的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文献的综合分析,将国内艺术真实理论研究的问题及特点概括如下: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2.1艺术真实论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80年代

围绕艺术真实论进行探讨的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艺术真实论专著主要有: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萧殷论文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和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这些著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艺术真实的观点主要围绕生活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与生活的关系等。

陆贵山的《艺术真实论》首先在概述部分梳理了中西方艺术真实理论的历史发展。《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是萧殷收录的个人论文集子,主要论述了生活、艺术和真实的关系。此外,在文学写作实践方面也给年轻人指出了宝贵的意见。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一书首先梳理了西方艺术真实观的演变和中国艺术真实观的演变,并比较了中西方的艺术真实论,建构了艺术真实论的动态模型。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一书共分为五辑。在本书中,张炯指出“作家的职责在于暴露”,他认为作家应该“全面地辩证地反映生活真实的问题”,弄清楚“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问题”,并要“准确地描写人物和关键的关系问题。”

2.2艺术真实概念的模糊不清

艺术真实的概念含混不清首先则体现于用法的混乱。如“艺术的真实”、“文学真实”、“文学的真实性”等。理论家们在运用此术语时则呈现自说自话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其次,艺术真实的概念在文艺界的讨论中众说纷纭。众多理论家关于艺术真实的概念也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反而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生活的关系中间接阐明观点。再者,艺术真实的概念界定也出现了变化,热衷于探讨艺术真实的性质,由以往的二元关系模式(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走入了多元动态的关系模式(如朱立元提出的艺术真实“创作―作品―鉴赏”的动态模型)。

2.3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

国内艺术真实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极强的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当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普及性的运用并解决问题时,研究者会开始审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如赵炎秋在《“艺术真实”辨析》一文中通过三类教材艺术真实观的比较,他指出了艺术真实研究的局限。颜翔林在《艺术:“真实”与“真理”的缺席》一文中运用怀疑论美学质疑“艺术真实乃文学之生命”的命题叶茂康在《“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再认识》一文则主张推到“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命题;他将“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命题界定于现实主义范围之内。生琳,黄浩在《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新时期以来艺术真实问题讨论的基本思考与批判》一文中,结合网络文学,武侠,科幻小说以及网络统计数据,质疑已有的艺术真实论命题。

2.4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艺术这是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古代文论中梳理出的相关线索的文献较少。在此只列举部分文献,以咨参考。除了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见本书21-24页)和朱立元《真的感悟》中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真实理论的相关梳理外,还有以下文献做出了相应的梳理。如张新艳硕士论文《论艺术真实之维》、朱述超硕士论文《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分析了袁枚的性灵论,指出其情感论与真实论的统一。此外,王汝梅《白居易的文学真实论――谈小说理论的萌芽》一文中论述了白居易的文学艺术真实论并指出“我国古典诗论,从诗的主客、形神、虚实、有无、真魇两方面的对立、融合关系探求艺术真实,大道了极其精妙的程度,表现了特有的民族风采。”蒋述卓在《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一文中,从古代文论“真幻”、“情真”等范畴分析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

3.小结

综合上述,国内艺术真实论文艺理论研究特点主要有四点,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艺术真实理论作为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依旧还有继续探讨及研究的潜在空间。(作者单位:1.云南民族大学;2.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景俊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前景)陆贵山先生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1):104

[2] 景俊美。陆贵山学术思想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3] 萧殷《论生活、艺术和真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45

[4] 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 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130

[6] 赵炎秋。“艺术真实”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8(03):14-17

[7] 颜翔林。艺术:“真实”与“真理”的缺席[J].文艺理论研究,2003(05):62-68.

[8] (生琳,黄浩。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新时期以来艺术真实问题讨论的基本思考与批判[J].文艺评论,2010(01):24-26

艺术与生活论文 篇二

题目: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选题来源

信步于欧洲城市街头,不论是在罗马、巴黎、柏林、马德里等各个文化都市,还是在街头的门窗、墙壁、抑或飞驰的地铁上,都充斥着一种兼具野趣与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涂鸦。上个世纪末,嘻哈文化如泉涌般不断四散,涂鸦艺术这方丽水也开始缓缓流入亚洲大地,这一新生的艺术文化现象相继出现在日本、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涂鸦艺术这种生长于草根、丰富于后现代主义风格上的艺术形式,在极短的时间内蓬勃壮大,可谓是影响到了当代生活的各式领域。

笔者在欧洲以及国内各大城市走访时,便被这种开放的艺术形式所震慑。涂鸦艺术家们将自身对世界的体验与感知,透过最质朴、原生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创造出一系列或惊艳怪诞、或趣意童稚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符号。涂鸦艺术纯真朴实、个性时尚的特质和自由的创作精神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核相得益彰,它也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方面,在颠覆与整合中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视觉元素进入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

从一方面而言,涂鸦艺术尽管看似处于“亚文化”之中,但却是真正来自民间的艺术,其大众性和视觉传达设计实质相同,反映出平民化的审美需求;从另一方面而言,涂鸦的绘画图式、艺术符号及其色彩均是视觉表达的形式之一,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种不尽相同但又密不可分的联系。翻阅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目前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和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中,部分是以一种陈旧和静态的观点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审美“泛化”的时代,如何让视觉传达设计与个性化的涂鸦艺术结合产生新的形式?如何不仅仅停留在涂鸦艺术的表层,而是内外深度剖析寻找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桥梁?在当代语境和新媒体科技下,涂鸦艺术介入设计领域后又会有怎样新的发展?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与思考,笔者立足于涂鸦艺术的图式,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开启一种与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新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研究背景

涂鸦艺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俨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这种在争议中发展却又兴盛不绝的图画传统,起源于 60 年代美国城市底层大众的街头文化。西方的涂鸦艺术从违规的街头肆意创作、涂鸦地区划分的合法化、到涂鸦艺术学科的设置和博物馆的诞生,再到如今多元化、多媒体结合的涂鸦艺术形式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进历史。

文化研究领域上,早在 1983 年,美国便诞生了两部有关涂鸦影像的经典纪录片--Charlie Ahearn拍摄的《野性风格》(Wild Style)与Tony Silver导演的《风格大战》(StyleWars)。片中呈现了对各涂鸦者在家中或街上的创作片段,真实还原了艺术家们涂鸦的构思过程与生活状态,为世人提供了研究涂鸦艺术的宝典与创作的基础范本。同时,也逐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涂鸦艺术家,如Blek Le Rat,Jean-Michel Basquiat,Keith Haring,Banksy,Pure Evil,Faile,The London Police,WK Interact等。笔者在欧洲走访期间,在街头任一书店均能翻阅到大量与涂鸦艺术相关的英文专着,因此不论从历史还是大众渗入度而言,都可见国外对于涂鸦艺术的研究及其所涉猎的领域探索相对更为宽泛,在视觉艺术、图式领域等也都有着诸多论述及相关着作。

就国内而言,涂鸦艺术这股艺术的春风在 20 世纪末开始吹入国土,尽管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已然成为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长期艺术运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它的踪影。国内涂鸦艺术家不断涌现,涂鸦艺术的创作语言和内容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土文化元素被纳入其中,成为新的表达形式。如老一辈涂鸦艺术家叶永青,曾灶财,张大力,黑荔枝,李球球;当代青年涂鸦艺术家DEBE,4Get,Candy Brid,黑鸡先生等。同时,涂鸦团队遍布中国各大城市,不论是民间的自办活动,还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比赛或展览,都可见此艺术形式正以其张力迅速走入年轻人的文化圈之中。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鲜活、创新的视觉传达语言,萦绕于大众生活周围,重塑着人们的都市文化,它的发展空间无疑不是广袤且具有潜力的。近年来我国对涂鸦艺术的研究虽与日俱增,但多以“网络涂鸦”盛行。在目前我国所涉猎的各中学术论文中,研究涂鸦艺术与视觉语言特征并将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之中、科学讨论两者的交融与差异尽管俯拾皆是,但对此课题部分仍是泛泛而谈、观点老旧,且举例的论证大多仍是多年前的案例。笔者在图书馆翻阅中文专着时,国内有对涂鸦艺术作理论研究的专着相对较少,多以图片展示为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多维度去探讨涂鸦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两者的关系,而不仅局限于对它们外部形式的分析以及往昔案例的陈旧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文试图从涂鸦艺术的历史溯源、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入手,从“外”的具象表达去感知涂鸦艺术,同时以对涂鸦艺术图式的研究角度,剖析其“内”的艺术符号、图像叙事与审美精神,以求对涂鸦艺术有更进一步和深层次的认知。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都市视觉文化符号,出现在大众生活周围,并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如今以涂鸦为表现风格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已是恒河沙数。但鉴于涂鸦艺术进入中国时间尚短且无完整的中文理论支持,人们对涂鸦艺术表现语言的应用上大多流于表面与外在的形式。本文将对现有的国内外涂鸦着作及相关文献进行旁征博引,并对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们的涂鸦或相关结合的视觉设计作品进行分类与解析,观察其在审美与创作手法上的方式和特点,对比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在创作与思维甚至精神内涵上的异同,尝试探索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创新方向,为现有的理论做出完善与补充。

同时,在观察对比中融入时间维度--结合当代语境(如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试图找寻对涂鸦艺术的图式又一崭新认知,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不仅提升涂鸦艺术的社会影响,赋予它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维度价值;更为此艺术形式的多元和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开启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大门,打开一种和视觉设计联结的跨界形式,也为今后在此方向研究的人提供一个新的参考,增添一份新的探索。

三、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阐述涂鸦艺术的图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研究,所以首先简要介绍了涂鸦的历史发展与创作风格,再通过对涂鸦艺术艺术符号概念以及涂鸦大师作品的剖析,探求涂鸦艺术的内在审美与符号。然后将此与视觉艺术设计结合,在当代的作品案例下,分析两者的表达应用与拓展的可能并进行总结与展望。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绪论。讨论了选题的来源、背景与目的、意义,及论文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阐述了涂鸦的源起、发展与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对涂鸦的历程有一个简要的梳理以及对涂鸦的工具和形式等进行了详解。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研究解析。在本章从“符号学”与“图像学”相关角度,深入分析涂鸦的艺术符号与图式的内在审美。同时结合典型的涂鸦艺术大师的作品作为例证解析其艺术符号的运用。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将对涂鸦艺术的研究与视觉传达设计联结,通过对当代作品的解析,分析两者的互动与表达。

第五章 设计实践。本章是笔者在对本文进行总结后结合自身兴趣点所作的涂鸦插画设计。

四、提纲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背景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涂鸦艺术综述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源起与发展

一、涂鸦溯源

二、涂鸦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创作形式演进与表现内容

一、涂鸦艺术的创作手法演进

二、涂鸦艺术的基本表现内容

第三章 涂鸦艺术的图式解析

第一节 涂鸦艺术图形符号简析

一、涂鸦艺术的符号概念

二、涂鸦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符号解析

第二节 涂鸦艺术的图像表达

一、文本与图像的互动转换

二、图像表达的即时性思维

第三节 涂鸦艺术的图式审美

一、表达心灵的幻象之美

二、荒诞世界的童趣之美

第四章 涂鸦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

第一节 涂鸦艺术的视觉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达

一、色彩的情感表现

二、线条的运动性与笔触肌理

三、图形空间的形式与构成

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中对涂鸦艺术表达语汇的应用

一、字体设计--风格化与情感化的应用

二、海报设计--个性与趣味的相映

三、广告设计--时尚与公众娱乐性的结合

三、插画设计--手绘的自由表达

四、公共艺术--城市空间的点缀

第五章 设计实践-毕业设计

第一节 创作背景

一、灵感来源

二、借鉴资料

第二节 《山海经》手绘涂鸦画作创作

一、草图绘制

二、画作表现

第三节 设计延展应用

总结与展望

参 考 文 献

致 谢

五、创新点

把涂鸦艺术与的图式与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融合图像学、符号学、心理学、视知觉的方式来探究其多元价值,让对涂鸦艺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进行深度的内外剖析,解析其内在的图式审美。

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跨学科研究和人物走访的研究方法,将涂鸦艺术的纵向时间发展和多元化价值的横向拓展相交叉结合,对涂鸦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让其风格形式更好地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在涂鸦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它具有更大众、时尚、潮流和个性的特质。

结合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更新的深入研究,不仅给涂鸦艺术带来一种新的扩展可能性,也让涂鸦艺术这种独特的语汇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形式。

六、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一)中文原著[1]陈琦。城市节奏系列:画在墙上的声音--涂鸦文化史[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87.

[2]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2:211-213.

[3]孟瑾,方二。涂鸦Urban Wallpaper[M].第1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

[4]曹方,乔爽。视觉图式[M].第1版。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19-42.

(二)中文译著

[1](美)丹尼格雷戈里。手绘的奇思妙想: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德)Rose Fleck-Bangert着。许玉梅译。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3](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着。朱光潜译。美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81.

[4](德)瓦尔特·本雅明着。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01:101.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着。孟沛欣译。艺术与视知觉[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228.

[6](美)科德瑞着。陆香,丁硕瑞译。创意城市:百年纽约的时尚、艺术与音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1.

[7](美)苏珊·朗格着。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

[8](俄)瓦西里·康定斯基着。吴玛悧译。艺术与艺术家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8:83-136.

[9](英)安娜·瓦克拉维克。赵成清译。全球视野艺术丛书:涂鸦与街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90-136.

[10](西)吉玛·嘉丝奇,琼瑟·阿什辛着。黄超成等译。西班牙现代绘画教程:色彩[M].第1版。

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12:10

[11]刘隽编。鄢格译。涂鸦变迁Graffiti Now[M].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

[12](英)E.H.贡布里希,(美)朱利安·霍赫伯格等着。钱丽娟译。艺术、知觉与现实[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62.

(三)期刊论文

[1]林家阳。涂鸦艺术与涂鸦文化[J].中国广告,2006-03: 23.

[2]杨时旸,张大力。我无法脱离底层[J].中国新闻周刊,2009: 3.

[3]李永超。城市中的涂鸦文化:一种空间社会学的解读[J].美与时代·城市,2017.7:109-110.

[4]晓东。概念流利与图式理论[J].山西师大学报,2010.3:150-152.

(四)学位论文

[1]樊清熹。后现代视角下的涂鸦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6:33-35.

[2]周成璐。公共艺术的社会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

[3]王冰冰。涂鸦艺术符号的视觉审美取向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6:38-39.

[4]胡华丽。论儿童涂鸦艺术对成人绘画图式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5:23-26.

艺术与生活论文 篇三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文学;当代教育

一般认为,美育理论诞生于十八世纪的西方,德国诗人席勒是该领域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美育书简》中率先提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这最后一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这即标志着“美育”(Aesthetic)开始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相较而言,尽管美育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却常与“无为”、“高雅”、“境界”等词相混,长期作为形而上的模糊概念。直至二十世纪初,经历西学的少数中国学者才对它进行科学阐释并大力推广,其中尤以王国维对美育的研究最深入,贡献最突出。

一、王国维美育思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

19世纪中期以来,救亡图存的意识激荡在我国仁人志士心中,加之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不断扩张,以及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视教育为自强之道、视育人为自强之机就成为了人们的普遍共识。然而,随着新建工厂、派遣留学生、开办新式学校等措施的推进,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也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只学对自己有用的、立竿见影的,只注重传授实业技术理论与西方政策法规——此种潮流片面抬高了物质文明之地位,反而忽视了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此种情势下,王国维有感于培养国民独立人格和精神趣味之重要性,果敢地提出“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的观点,主动强调以美育人的意义。“王国维研究美育的论著主要集中在1903—1907这五年间”,代表文章有《论教育之宗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说》、《孔子之美育主义》、《古雅在美学上之位置》等等。

二、王国维美育理论核心精神之解析

概括来讲,王国维的美育主义可归纳为两点:其一,美育是中国固有的思想,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欲念的;其二,美育具有独立性,与德育、智育价值相异。

一方面,王国维认为 “欲”是产生苦痛的源泉,也是人的本性,譬如避苦就乐、喜得恶失、怯让勇争等潜在心理,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欲念“外之见于社会也,则为罪恶”,所以,教育人们如何忘记苦痛及克制自身的狭隘利益观至关重要。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教化人们顺应天理、遵循本分,但所谓的“灭人欲”并未使天下大同,反而将正常的审美活动归为“丧志”,令文人失去了自由追求艺术的权利,凡事必以社会责任为先,“一切学业,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然而,当社会动荡、原有的礼制成规受到冲击时,精神空虚和无所寄托就将成为国民的“通病”:晚清时期大量国人吸食鸦片而政府屡禁不止,这便是礼教育人的缺陷所在。相反,美育能使人精粹,使人无私无欲,更是人生的超脱之道,就像王国维所言:“美之为物,不关乎吾人之利害者也……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自春秋末期的孔子起,我国不少教育家、哲学家都曾提出过与美育相近的观点,并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形式来突显艺术之功用,以求丰富人们的审美趣味。王国维将其教育理念总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而他自己也申明美育是中国的固有思想,非近代西方特有的先进文化,在内外交困的大环境下重提美育,纯粹是基于历史现实的选择,旨在帮助国人醒悟并获得内心之平和。

另一方面,王国维美育的核心精神还在于率先强调了“美育”的独立性。众所周知,德育、体育、智育、美育都是施教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将德育和美育混淆而谈,仿佛二者同义,并无分别。王国维化合了庄子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肯定了美育和德育都属于“心育”的范畴,即从思维意识和心理上教化人类,不以客观知识为主要媒介;但美育绝不等同于德育,它以美的事物、美的感受为标志,以追求真实而纯粹的内心境界与关注人类健康而全面地发展为根本;德育则更多关注宣扬“善”,主张以责任、舆论、秩序、规则等等来约束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从而使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服务于集体。美育与德育虽有不同,但是并列而存、相辅相成的:“无论美之与善,其位置孰为高下,而美育与德育之不可离。”作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先驱者,王国维认为与实业、政治、科学相较,美育的作用毫不逊色,它能有效促进国民人格的提升,进而推动文化重兴、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

三、反思文学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综上所知,美育是实现全面育人的一种独立途径和手段,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语文教学本就是个富有美感的过程,抑扬的声调、变幻的音韵、结构疏朗大方的汉字、感情澎湃的措辞、鲜明可感的描绘对象……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议论文、小说,文字的魅力在于创造出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同时,尚为读者留有想象发散的自由空间。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感受,美育的最大特征也是自主性。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美育实践中,施教和受教双方都过多注重艺术的基础知识与客观规律,常将某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产生背景、创作技法、著名作品烂熟于心,而直接省略了审美能力的塑造。如此一来,所谓的“美育”不过是艺术教育,只以艺术为外在形式,并未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与体验,那么青少年想象力愈加匮乏、兴趣愈发狭隘、感知力愈发迟钝等现象就再无避免之可能。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中小学相较,高校具备开展美育活动更为有利的条件:首先,受教者的心智已基本成熟,能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心理因素,

以松弛的状态融入到审美实践中去,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其次,高校实行的不是义务教育,没有升学压力和严格的课程标准,施教者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其他因素较为自主地定夺授课方案,充分调动文学艺术资源,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召唤学生对美的认知,并帮助其将美的感受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

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语文教学具有“无用之用”,它所蕴藏的“真、善、美”情怀,恰汇聚了古今中外文化经典之精髓,而种种精妙的艺术表达,更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珍贵资源。故而,现代教育工作者理应意识到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应秉承素质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立体地发展。

参考资料:

[1] (德)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2] 王国维:《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卷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 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 姚文放:《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文艺理论研究在》,2010.6。

艺术与生活论文 篇四

一、力求新颖独特与生动新鲜

写议论文,选材要求尽量做到别具一格、生动新鲜。通俗地讲,凡是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使用的材料,而我们大胆自信地用了,就是新颖独特。我们选材时应当避免雷同,不能选用那些大多数同学都会想到的材料。一味地运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缺少新意的。因此,在选材时我们要做到避同求异,特别是要摒弃那种公式化、概念化的选材习惯。

新鲜活泼、富有感染力的作文材料,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文章的可读性。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虽然对于我们来说,每天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一样的,但独立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感悟必然有所差异,反映出来的生活色彩也不尽相同。如果把这当做文章的素材,那呈现在作文当中的就是另类的、新鲜的材料了。选材新颖独特还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二是对所选材料论点的提炼,要做到“发人之所未发”,力求推陈出新,绝不步人后尘。

二、讲究下笔准确与精细处理

在议论文选材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细节化、精细化诸方面下足工夫。我们选材时要做到下笔准确,所选事例要求信息量足、具体可感;复述故事时应当有一定的技巧,避免细节失真,这是因为真实的材料才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情感是在“真实”中孕育,更是在“真实”中升华的。反之,虚假的材料由于编造而容易露出破绽,文章也因此而大打折扣。有时候,我们可以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也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但是仍然不能不注意细节的描摹。

我们要想做到选材的准确性与精细化,就必须对所选择的材料十分熟悉,对材料熟悉了,就可以灵活地剪辑、拓展、深化、延伸等;对材料熟悉了,就可以把握其中的重心,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将自己的思想蕴涵其中。为此,我们在平时的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就应当养成准确记忆和灵活运用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做好读书卡片和读书札记,这样才能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得心应手。

三、紧扣时代热点与社会问题

议论文大都是时代性十分强的文章,并且它的选材都与社会的热点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因此,议论文的选材要做到与时俱进,要富有时代气息。我们应当善于关注社会热点,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

其实“作文就是用来反思生活和成功表述自己思考结果的一种手段。”关注热点,就是让文章具备强烈的现实感。同一个观点,同一个角度,如果有多个材料可以选择,我们不妨多关注一下“当下”,让自己的文章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鲜活的元素,比如面对社会变革、面对自然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社会矛盾时,我们不能漠不关心,而应当大胆地结合文章论题加以展现。关注时代热点,可以使文章更富于时代信息、生活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要想自己的文章做到生活气息浓厚,我们就要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话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选材如果紧跟时代的步伐,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一定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进而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

四、追求人文底蕴与鲜明个性

艺术与生活论文 篇五

【关键词】胡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

胡风偶然阅读到志贺直哉的《暗夜行路》,得知作者是经过十年的岁月才能把一片八万字左右的作品完成,表示出了非常的吃惊,由此,开始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文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略论文学无门》中认为,真正的文学,是“真的血写的书”,是作家们经过生活的磨砺之后苦心竭力上下求索的结果。作家不是魔术师,不能把假变真,更不能从无变有。也就是说,作家写作的经验来源于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自然要到生活的洪炉中去寻找、去积累,而作者本人,更要有经验生活的勇气,即在生活和艺术中间受难的精神。“真的战士和真的诗人就不得不这样走上了同一道路,或者可以说罢,战士和诗人原来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i所以,在此胡风就已经明确指出,如果真有所谓“到文学的门”,恐怕只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追求人生经验的丰满,让人生本身具有不可撼动的艺术魅力;其二是追求文字追大程度反映内心,在严肃的创作态度下产生无伪的文字。由此,可以对胡风的文学理论作出一些思考及探索。

一、“为人生”的功用主义与“五四”启蒙主义

胡风在20年代初受到了新文学的影响,尤其鲁迅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还在上中学时候的胡风在阅读《呐喊》之后,凡有鲁迅所作,都要进行阅读,“即使是化名写的小杂感,也要搜出来看,猜测是不是他写的。到《语丝》出版,更是每期非把他的文章贪读不止的。他的人物,例如,闰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子君、眉间尺……,都经常活在我的心里。”ii即使是在鲁迅去世之后,胡风依然对鲁迅及其作品推崇备至。鲁迅的思想渗透到了胡风的文学观念,一方面,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功用主义者,强调生活向文学要求最高的教育的思想的意义。他在《林语堂论》一文中就批评林氏的个性不能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而是“作为自己沉醉自己满足的主体”iii,反对他寄沉痛于幽默,退回到怡然自得的个人情趣;在七月社第二次座谈会提出“大众启蒙运动是大众生活改造运动底内容之一”。胡风一贯坚持文学的斗士精神与践行文学的思想启蒙功能。另一方面他的功用文学始终立足于“五四”传统,坚持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在《论民族形式问题》中对向林冰等人提出的“‘民族形式’的创造应该以‘民间形式’为‘中心源泉’”、“新质发生于旧质的胎内”等论断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大众语的建设(即文体和语体) 等方面展开的,“坚决维护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 反对简单地服从于救亡斗争; 强调应把启蒙注入救亡之中, 使救亡具有民主性的新的时代特征和世界性水平。”iv

二、社会主义意识与现实主义创作观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贯穿着胡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始末。1936年,胡风出版了《文学与生活》一书,在引言中说:“如果读者在这拙劣的叙述里面读得出来一点对于文艺的活的理解,对于中国的和外国的反动文艺影响发生疑问,想努力从社会生活的地盘上去接近文艺,作者就觉得满足了。”v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这本书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内核,他注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自然主义、公式主义、主观主义等倾向都流露出反对情绪,它们“不能真正地和生活融合以及超出生活之上,由生活里面汲取热力,汲取感激,用这热力这感激来创造出能够温暖人生推动人生的,说出了生活真实的文艺作品。”vi胡风在积极自身清算机械论或庸俗社会学的创作方法的同时,积极的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在这一方面,高尔基和托尔斯泰可以称得上是他的精神导师。胡风称赞托尔斯泰之所以由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大师是“由于他的工作精神上的原因”。这种批判精神不是来源于理论要求,而是生活态度上的人道主义和艺术态度上的现实主义。因此作家们才能“要求他的艺术向现实深处肉搏,向现实深处肉搏的艺术努力又使他的对于人生苦恼的痛感加强了”vii。胡风同时称赞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成为伟大的“受难家”、“现实批判者”和“光明传播者”viii。高尔基可以彻底和大众成为一体,彻底打通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的道路,用作家独特的双手触摸到历史的神经,一般和特别、主观和客观都在笔下融合统一。

三、重视文学创作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

从20世纪30年代撰写《文学与生活》一书和发表《关于创作经验》一文开始,对于文学创作问题开始了不懈的探讨。1937年抗战爆发后,胡风主编的《七月》在上海创刊。在面对大量稿件的同时,编辑的过程就是胡风进行文学批评的过程。他在对稿件取舍、修改的时候,也锤炼除了自己的一套文学批评体系。不仅如此,胡风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敏锐的从中发现一些文坛不良的创作风气和创作倾向,及时的指出其中的不足。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胡风目光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更经常针对社会和文化痼疾发言,在论及文艺问题时具有时代气息。在《略论文学无门》一文中探讨“世界究竟有没有到达文学的门”时,不仅就创作方法进行讨论,而且对于一些文坛中只追求文坛地位,而没有在现实生活磨砺自己、缺乏经验的作家“乖角儿”进行了批判,表现出对于文坛这种投机主义创作风气的反感。“如果把文学解作文坛上的地位,把门解作手段,那就非但有,而且很多,上海滩上的许多文人就是精明得很的老马。会吹,会装,得势的时候会拉拢排挤,失势的时候会造谣生事,需要牺牲朋友的时候就说是为了理论,到需要丢掉自己的立场的时候又说是为了感情,等等,等等。这样地,我们有了成群的互相倾轧或互相勾搭的文人也有了成群的彼此吹捧或彼此中伤的文坛消息”。ix胡风在《关于人与诗,关于第二义的诗人》中针对艺术第一还是人生第一的争论中持人性高于诗性的观点,认为一个不是一个真与善的人即便能写出好诗,也只能是第二义的诗人。从文学的审美角度这一观点虽然有点偏狭,但可以从中看出胡风作为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启蒙主义文艺理论家。在《七月》上除了所选文章具有社会批判性外还有一些社会评论、书评的出现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注释:

i 胡风:略论文学无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什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ii 胡风:胡风评论集・后记[M]∥胡风选集(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iii 胡风:林语堂论//人民大众向文学要什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iv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

v 胡风。文学与生活・小引[M]∥胡风全集(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vi 胡风。文学与生活・小引[M]∥胡风全集(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vii 胡风。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M]∥胡风全集(3)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viii 胡风。关于鲁迅论高尔基[M]∥胡风选集(1)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艺术与生活论文】相关范文

标准的论文范文(精选8篇)01-01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优秀6篇】01-01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优秀3篇)01-01

202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论文最新6篇01-01

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的有关论文【优秀01-01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优秀7篇】01-01

审计学论文优秀范文【最新5篇】01-01

形势与政策论文参考范文精选6篇01-01

项目管理论文【优秀8篇】01-01

大学毕业生论文致谢【最新4篇】01-01

最新范文

二十四节气大雪的手抄报漂亮字少最新01-15

试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河流污染及01-15

地理信息论文范文【优秀6篇】01-15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和防护策略论文(优01-15

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论文(优秀6篇)01-15

电子商务论文摘要【优秀4篇】01-15

沟通管理论文(优秀7篇)01-15

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论文优秀8篇01-15

整合营销论文优秀4篇01-15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专科【精选7篇】01-15

79 493219